<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 >> 偏方秘方

    經(jīng)效瘧丹

    中醫(yī)世家 2023-05-18 12:58:52

    經(jīng)效瘧丹

    《三因》卷六:經(jīng)效瘧丹

    處方 : 真阿魏半兩,桃枝長1尺7莖
    ,柳枝長1尺7莖
    ,雄黃(通用好者
    ,別研)半兩
    ,辰砂1錢(別研
    ,留1半)

    制法 : 上為末

    ,以端午日五家棕角為丸,如梧桐子大
    ,辰砂所留半為衣

    功能主治 : 鬼瘧。

    用法用量 : 本方原名“紅效瘧丹”據(jù)《醫(yī)方類聚》改

    。本方方名,《普濟(jì)方》引作“神效瘧丹”

    摘錄 : 《三因》卷六

    《直指》卷十二:經(jīng)效瘧丹

    處方 : 真阿魏2錢半
    ,雄黃2錢半,朱砂1錢半

    制法 : 上沸湯泡阿魏研散

    ,雄、朱為末和之
    ,稀面糊為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瘧母結(jié)癖

    ,寒熱無已

    用法用量 : 每服1丸、人參煎湯候冷

    ,空心服
    。癔瘧,桃枝煎湯冷服
    ,臨發(fā)磨1丸
    ,敷鼻頭口畔。

    摘錄 : 《直指》卷十二

    小兒瘧疾簡介

    目錄1拼音2概述3病因4治療 4.1風(fēng)瘧4.2寒瘧4.3暑瘧4.4濕瘧4.5痰瘧4.6食瘧4.7瘴瘧4.8瘧母1拼音 xiǎo ér nuè jí

    2概述 瘧疾是一種寒熱往來

    ,發(fā)作有一定時間的病證
    。其臨床特征,為定期寒顫
    ,發(fā)熱
    ,汗出。發(fā)作時先有毛孔粟起,呵欠頻作
    ,體怠乏力
    ,繼而寒戰(zhàn)鼓頷,肢體酸楚
    ,雖覆以重被
    ,亦不能溫,寒去則內(nèi)外皆熱
    ,體若燔炭
    ,頭痛如裂,面赤唇紅
    ,煩渴引飲
    ,氣息喘急,口苦嘔惡
    ,終則遍身汗出
    ,熱退身涼。如此反復(fù)發(fā)作
    ,舌苔薄白或黃膩
    ,脈象在寒顫時多見弦緊,發(fā)熱時多見弦數(shù)
    。誠如《幼幼集成》所云:“始而呵欠
    ,繼則足冷,面色青黃
    ,身體拘急戰(zhàn)栗
    ,頭項(xiàng)腰脊俱痛,寒去未已
    ,內(nèi)外皆熱
    ,頭痛而渴,但欲飲水
    ,嘔吐煩滿
    ,而不嗜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倍嗔餍杏谙那锛竟?jié)
    ,具有傳染性,嶺南煙瘴之地
    ,山嵐疫區(qū)
    ,由于蚊子傳播,造成疫氣的蔓延
    ,往往發(fā)則一方
    ,長幼相似
    ,成為“疫瘧”。尤其小兒作瘧
    ,常因寒熱不退
    ,痰食交阻,動輒變生抽搐痙厥
    ,危及生命

    3病因 瘧疾的病因,有傷于暑熱

    ,感受穢濁不正之氣
    ,致陰氣獨(dú)微,陽氣獨(dú)發(fā)而成
    。有感受風(fēng)邪未及時發(fā)泄
    ,或暑月貪涼沐浴,感受寒邪伏于少陽
    ,不能外出
    ,因而成瘧。如《嬰童百問》云:“小兒未能觸冒于暑
    ,而亦病瘧者
    ,乃乳母持抱解脫,不避風(fēng)寒者也
    。”因夏日氣候炎熱
    ,人在暑濕交爭之中
    ,邪氣侵入人體,伏于半表半里
    ,出入營衛(wèi)之間
    ,入與陰爭則寒,出與陽爭則熱
    ,邪正交爭
    ,陰陽相搏,造成瘧疾
    。如邪正相離
    ,邪氣伏藏,不與營衛(wèi)相搏
    ,則寒熱休止
    。一般來說,多由外邪伏于少陽
    ,經(jīng)氣不舒
    ,轉(zhuǎn)輸失職所致。故喻嘉言云:“半表半里,少陽也
    ,所以寒熱往來
    ,亦少陽所主,謂少陽而兼他證則有之
    ,謂他經(jīng)而不涉及少陽
    ,則不成其為瘧矣”。此外
    ,《幼科要略》認(rèn)為:“小兒以食瘧居多”
    。前人尚有“無痰不成瘧”之說。由于小兒飲食無節(jié)
    ,積滯內(nèi)停
    ,感受風(fēng)暑之氣,表里邪爭
    ,因而作瘧
    。或素有痰飲
    ,兼感外邪
    ,凝結(jié)脾胃所致。因?yàn)轱嬍乘鶄?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脾胃受損
    ,健運(yùn)功能失常,則停濕成痰
    ,化生精微不足
    ,以致氣血虛弱,或元?dú)庀?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營衛(wèi)空虛
    ,則瘧邪可以乘虛而入。如張景岳云:“瘧疾本由外感……惟稟賦怯弱……尤易感邪”
    。由于感邪的不同
    ,素質(zhì)的差異,以致陰陽有所偏勝
    ,其寒熱發(fā)作
    ,有一日一發(fā)者為一日瘧,有間日一發(fā)者為間日瘧
    ,也有三日一發(fā)者為三日瘧
    。邪淺者病在三陽,隨衛(wèi)氣而出入
    ,病一日一發(fā);邪深者病在三陰
    ,與衛(wèi)氣并出
    ,故間日或三日一發(fā)。發(fā)病提早者
    ,邪達(dá)于陽
    ,為病轉(zhuǎn)輕;發(fā)病推遲者,則邪陷于陰
    ,為病增劇
    ,若久瘧不愈,耗傷氣血
    ,體虛邪戀
    ,遇勞即發(fā)者,則為“勞瘧”

    4治療 瘧疾治療

    ,無論一日瘧,間日瘧
    ,或三日瘧
    ,初起時均宜和解為主,用小柴胡湯或清脾飲加減
    。三五發(fā)后
    ,可用截瘧之法,用青蒿素
    ,止瘧丹
    ,常山飲,或截瘧七寶飲之類
    。如瘧久不愈
    ,脾胃已虛,可用六君子湯加柴胡補(bǔ)之
    ,或用沈氏截瘧飲加減,以補(bǔ)截兼施
    。若病久中氣下陷
    ,邪不能達(dá),宜用補(bǔ)中益氣湯加減
    ,以升舉達(dá)邪
    。亦可配合針灸療法。①取大椎
    、陶道
    、間使、后溪
    、足三里為主穴
    ,一般在發(fā)作前2~3小時進(jìn)針
    ,留針30分鐘,可在留針時捻轉(zhuǎn)3次
    ,每次半分鐘
    ,停止發(fā)作后,繼續(xù)針3~5次以鞏固療效
    。②取瘧門穴
    ,在兩手第三、四指間白肉際處
    ,于發(fā)作前2小時針刺一寸深
    ,用強(qiáng) *** ,留針15~25分鐘

    4.1風(fēng)瘧

    多因感風(fēng)而得
    ,發(fā)于春夏。證多先熱后寒
    ,熱多寒少
    。有汗怕風(fēng),頭痛
    ,骨節(jié)煩疼
    ,鼻塞耳鳴,舌苔薄白
    ,脈象浮弦而大
    。治宜疏風(fēng)解表,可用柴胡桂枝湯
    。若熱甚煩躁
    ,自汗不解,可用桂枝黃芩湯加減
    。若熱多寒少
    ,或但熱不寒,汗不暢泄
    ,骨節(jié)煩疼
    ,少氣煩冤,口渴引飲
    ,而無惡風(fēng)之狀者
    ,則為溫瘧,又宜清熱疏表
    ,可用白虎加桂枝湯治之

    4.2寒瘧

    多因感寒而成,發(fā)于秋冬
    。證多先寒后熱
    ,寒多熱少
    。發(fā)時面唇青白,四肢厥冷
    ,寒戰(zhàn)而栗
    ,頭痛身疼,舌苔薄白
    ,脈象浮緊
    。治宜辛溫散寒,可用柴胡桂姜湯加減
    。如但寒不熱
    ,倦怠時作,胸悶面白
    ,自汗肢冷
    ,舌淡苔白,脈象弦遲者
    ,則為牝瘧
    ,又宜溫陽散寒,可用蜀漆散加減
    ,以扶陽止瘧

    4.3暑瘧

    多因感受暑邪而為寒熱,但熱勢甚高
    ,面色紅赤
    ,自汗出,渴喜冷飲
    ,心煩不寧
    ,睡眠不安,小便短赤
    ,唇燥舌絳
    ,苔白脈虛。治宜清暑解熱
    ,可用蒿芩清膽湯加減
    ,或柴胡白虎湯加藿香、佩蘭
    、赤茯苓、黃芩
    、青蒿治之
    。如暑熱化燥,可加生地
    、麥冬
    、竹葉
    、牡丹皮、天花粉
    、生梨汁
    、甘蔗漿等藥以甘寒生津。

    4.4濕瘧

    多因感受濕邪而成
    。證多面浮身痛
    ,胸悶不饑,惡心作嘔
    ,喜熱飲
    ,大便或秘或溏,舌苔白膩
    ,脈象濡緩
    。為濕氣結(jié)痹,治宜化濕散瘧
    ,可用柴平煎加白寇
    、草果、苡仁
    、滑石
    、通草等。若濕熱偏重
    ,腹脹溲黃者
    ,可加黃連、黃芩以清熱化濕
    。如脾虛而濕從內(nèi)生
    ,汗出精神困倦者,可用四獸飲加減
    ,以健脾截瘧

    4.5痰瘧

    多因痰飲內(nèi)蘊(yùn),兼感瘧邪所致
    。證多形寒發(fā)熱
    ,面色淡白,目胞浮腫
    ,胸悶氣逆
    ,嘔吐泛稠涎粘痰,脈象弦滑
    、苔色白膩
    。治宜化痰止瘧,可用清脾飲或平安散加瓜蔞
    、枳實(shí)
    、竹茹
    、陳皮等,化痰理氣

    4.6食瘧

    多因小兒恣啖肥甘生冷食物
    ,兼感瘧邪所致。證多形寒發(fā)熱
    ,面色淡黃
    ,胸悶痞塞,腹膨脹滿
    ,不思飲食
    ,大便不通,或頻轉(zhuǎn)矢氣
    ,夜臥不安
    ,舌苔白膩或黃膩,脈象弦滑
    ,指紋紫滯
    。治宜消導(dǎo)化滯,可用檳陳湯加減;食滯較重
    ,大便秘結(jié)
    ,腹部脹滿者,可用小承氣湯下之

    4.7瘴瘧

    多為嶺南氣候炎熱
    ,感受山嵐瘴毒而成;或因染受時疫,寒熱成瘧
    ,夏秋之間
    ,沿門合境皆是。證多乍寒乍熱
    ,迷悶發(fā)狂
    。治宜祛瘴滌痰。若寒甚熱微
    ,多汗不渴
    ,苔白厚膩,甚則神昏不語者
    ,為冷瘴
    。治宜芳香化濁,辟穢理氣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捎眠_(dá)原飲,或不換金正氣散加減。心竅被蒙者
    ,加服蘇合香丸,以芳香開竅
    。若壯熱不寒
    ,面目盡赤,煩渴喜飲
    ,胸悶嘔吐
    ,舌質(zhì)紅絳,苔垢而黑
    ,脈象弦數(shù)
    ,甚則神昏譫語者,則為熱瘴
    。治宜辟穢解毒
    、清熱保津,可用清瘴湯(柴胡
    、常山
    、生石膏、枳實(shí)
    、黃芩
    、青蒿、竹茹
    、半夏
    、陳皮、茯苓
    、知母
    、六一散,黃連)或甘露消毒丹加減
    。嘔吐劇烈者
    ,可急服玉樞丹,以辟穢解毒
    。若高熱譫語者
    ,可用至寶丹,以清心開竅
    。伴見抽搐者
    ,可用紫雪丹,以清熱鎮(zhèn)驚

    4.8瘧母

    老瘧丹簡介

    目錄1拼音2《脈因證治》卷上:老瘧丹 2.1處方2.2功能主治2.3老瘧丹的用法用量2.4摘錄 3《醫(yī)方類聚》卷一二三引《澹寮》 3.1組成3.2主治3.3老瘧丹的用法用量3.4制備方法 附:1古籍中的老瘧丹 1拼音 lǎo nuè dān

    2《脈因證治》卷上:老瘧丹

    2.1處方

    川芎
    、桃仁、紅花、當(dāng)歸
    、蒼術(shù)
    、白術(shù)、白芷
    、黃柏
    、甘草。

    2.2功能主治

    老瘧風(fēng)暑
    ,入陰在臟
    ,礙血?dú)狻?/p>

    2.3老瘧丹的用法用量

    上水煎,露1宿
    ,次早服之

    2.4摘錄

    《脈因證治》卷上

    3《醫(yī)方類聚》卷一二三引《澹寮》

    3.1組成

    桃仁(去皮尖,略炒)
    、鱉甲(醋炙)
    、常山(酒煮)、豆豉(和梅蒸
    ,或發(fā)而研)各等分

    3.2主治

    老瘧。

    3.3老瘧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30
    ,白熟湯送下
    ,不拘時候,日10數(shù)服

    3.4制備方法

    上蒸爛烏梅肉研膏為丸

    古籍中的老瘧丹 《丹溪手鏡》:[卷之中]瘧(七) 合者帶虛。小柴胡二陳湯蒼術(shù)葛根常山虛加人參白術(shù)老瘧丹治風(fēng)水入陰在臟用氣血間日發(fā)

    。川芎臺芎白芷蒼術(shù)桃...

    《脈因證治》:[卷一]十一

    、瘧 者,甘露飲調(diào)之
    ,人參柴胡飲子補(bǔ)之
    ,常山飲吐之。老瘧丹治老瘧
    ,風(fēng)暑入陰在臟
    ,凝血?dú)狻4ㄜ禾胰始t花當(dāng)歸...

    《癥因脈治》:[卷四瘧疾總論]內(nèi)傷瘧疾 鱉甲烏扇黃芩柴胡鼠婦干姜大黃芍藥桂枝葶藶石葦濃樸丹皮瞿麥紫葳半夏人參蟲阿膠蜂窠赤硝蜣螂桃仁加味二陳...

    《幼科證治準(zhǔn)繩》:[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瘧]瘧癖 上為咀

    。水一鐘
    ,姜三片,棗一枚
    ,煎服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督?jīng)效》瘧丹治瘧母結(jié)癖,寒熱無已
    。真阿魏雄黃(各二錢半)朱砂...

    《證治準(zhǔn)繩·幼科》:[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瘧]瘧癖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pianfang/4924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加味地黃丸
    加味地黃丸《古今醫(yī)統(tǒng)》卷九十:加味地黃丸處方 : 熟地黃(煮爛
    ,搗)120克 山茱萸肉 山藥各60克 澤瀉30克 牡丹皮 白茯苓各15克 鹿茸(酥炙)牛膝各6克制法 : 上藥為末,面糊丸
    ,如黍米大
    和中解托湯
    和中解托湯處方 : 柴胡1錢
    ,干葛1錢,山楂1錢
    ,澤瀉1錢
    ,陳皮8分,甘草3分
    ,生姜
    、大棗。功能主治 : 外感之癥
    保真湯
    保真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保真湯處方 : 藁本(去蘆)川芎各120克 甘草(炒)60克 蒼術(shù)(洗
    大效五丁飲子
    處方 : 白豆蔻5個(每個分作5塊)
    ,生姜(切如皂子大)25塊,京棗5個(每個分5塊)
    ,半夏25個
    ,甘草5寸(每寸分作5塊)。功能主治 : 瘧發(fā)作重者
    偏方秘方熱門文章 100+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