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表石膏散
中醫(yī)世家
2023-05-19 01:01:10
解表石膏散
處方 : 石膏3兩
,豉2合
,麻黃1兩(去根節(jié))
,葛根2兩(銼)
,白術(shù)2兩,桂心1兩,白芷1兩,芎1兩
,當歸1兩(銼,微炒)
。
制法 : 上為粗散
。

功能主治 : 時氣1日,頭項腰脊痛,惡寒
。
用法用量 : 每服5錢
,以水1大盞,入生姜半分
,大棗3枚
,煎至5分,去滓
,不拘時候熱服。衣覆取汗
。
摘錄 : 《圣惠》卷十五
辛溫解表藥藥對經(jīng)驗:麻黃,桂枝,細辛
(一)辛溫解表藥
1.麻黃
性味歸經(jīng):辛、微苦
、溫
。歸肺、膀胱經(jīng)
。
功用主治:發(fā)汗解表
,宣肺平喘,利水消腫
。治外感風寒
,氣喘咳嗽,水腫
,風水
。
經(jīng)驗配伍:
(1)麻黃、桂枝
麻黃辛溫微苦
,可與桂枝配伍
,發(fā)汗功能會增強,因此必須具有惡寒發(fā)熱
,頭痛身痛
,脈緊無汗的表實證方可合用。若遇陰虛
、表虛證都屬禁忌使用之列
。
(2)麻黃、杏仁
麻黃辛溫
,配杏仁味苦而甘溫
,二味合用可降氣潤肺止嗽。
(3)麻黃、生石膏
麻黃辛溫
,配伍生石膏味甘辛寒
,辛溫辛寒并用,以奏發(fā)表解肌之功
。石膏麻黃當以十比一之例
。若麻黃與石膏之比例為十比二,則為瀉郁熱
,而能利水消腫
。
(4)麻黃、熟地
麻黃透表發(fā)汗
,與熟地等滋膩藥配伍
,則麻黃不為發(fā)汗,而是為減滋膩藥之膩膈之弊
,且麻黃功能可助藥力通達肌腠
。
(5)麻黃、附子
、細辛
麻黃配附子振奮陽機
。麻黃配附子、細辛治體弱
,惡寒發(fā)熱
,咳嗽,脈沉細無力者
,且應(yīng)用于肺結(jié)核末期之將愈的消耗熱有一定療效
。
麻黃配伍杏仁、甘草
、石膏治咳喘自汗而口渴者
,對體壯有痰熱熏于肺及氣管炎癥有效。
(7)麻黃
、杏仁
、惹仁、甘草
配伍
,可驅(qū)逐風濕肌炎及關(guān)節(jié)痛
。此方并可治手足掌雞眼及鵝掌風。
之
。麻黃
、杏仁能行氣透肌腠,旺盛血行
,驅(qū)除風濕
。薏仁能疏通血脈而利濕
,與麻黃麻黃配伍杏仁、薏仁
、甘草合方
,凡有發(fā)熱、風濕肌炎
、風濕關(guān)節(jié)痛
,并皆治
附:麻黃根
麻黃本辛溫,其根則味甘平
,麻黃為梳衛(wèi)藥
,解表有升有散,而根為和營
藥
,能斂汗
。麻黃根多配以川樸、芍藥
、人參合用以斂自汗。
2.桂枝
性味歸經(jīng):辛甘溫
。歸肺
、心、膀胱經(jīng)
。
功用主治:發(fā)汗解肌
,溫通經(jīng)脈,溫化水濕
。治風寒表證
,風寒濕痹,經(jīng)閉腹痛
,痰飲蓄水
。
經(jīng)驗配伍:
(1)桂枝
桂枝辛甘溫,治中風外感濕痹
。桂枝湯為“仲景群方之魁”
。
(2)桂枝、芍藥
桂枝配伍芍藥酸寒斂汗
,解痙止痛
,調(diào)脾胃。
(3)桂枝
、芍藥
、大黃
桂枝配伍芍藥加苦寒之大黃,治左下腹壓痛
,腹病攣痛
,折之有條狀鞭結(jié)
,及結(jié)腸炎等虛實并見癥有效。
(4)桂枝
、甘草
、葛根
桂枝配伍味甘草、葛根
,解肌清熱
,走陽明,治項背強急者及感冒癥
,有痹痛痛楚者
。
(5)桂枝、黃芪
桂枝辛甘溫
,治中風感冒有汗之癥
,配伍黃芪能治盜汗,二味合之能治小兒感冒及風濕性皮膚瘙癢癥
。
(6)桂枝
、川樸、杏仁
桂枝配伍川樸
、杏仁為治喘息之藥
。
(7)桂枝、附子
桂枝配伍辛溫之附子
,用于發(fā)熱過高及自汗
、盜汗及惡寒、小便不通癥
。
(8)桂枝
、白術(shù)、附子
桂枝配伍白術(shù)
、附子治風濕關(guān)節(jié)炎
、腦出血后半身不遂。
(9)桂枝
、龍牡
桂枝配伍龍牡
,有恢復元陽之功,能治神經(jīng)性過勞陽痿
、遺精
。女子夢交及小兒夜尿用之有效。若再加蜀漆可以用之治燒傷
,解攣止攣
,定痛退熱,解煩躁
。
(10)桂枝
、防己
桂枝配伍苦辛性平之防己
,通十二經(jīng),消腰以下至足之血分腫
;與桂枝溫煦鼓盈陽機之味相配伍
,有消全身水腫之功。
附:肉桂
性味歸經(jīng):辛甘大熱
。入肝
、腎兩經(jīng)。
功能主治:氣厚而發(fā)熱
,下行而補腎
,能入命門,引火歸元
,養(yǎng)精髓
,暖腰膝,利肝氣
,通血脈利關(guān)節(jié)
,除風濕,收虛汗
。治心腹冷痛猝痛
,沉寒痼冷等癥
經(jīng)驗配伍:
(1)肉桂、大黃
肉桂配伍苦寒之大黃
,化積寒積垢,醫(yī)赤白痢下
,里急后重
。
(2)肉桂、黃芩
、黃連
肉桂配伍苦寒之黃芩
、黃連,寧心固腎收虛汗
。
(3)肉桂
、五味子
肉桂配伍辛酸甘溫之五味子,治抬肩虛喘
、氣短虛汗
,并滋肝腎。
(4)肉桂
、知母
、黃柏
肉桂配伍苦寒之知母、黃柏
,能通虛性尿閉
。名“通關(guān)散”
(5)肉桂
、車前、牛膝
、六味地黃丸
肉桂
、車前、牛膝
,配六味地黃丸
,壯腎陽,滋腎水
,為“濟生腎氣丸”若加
附子
,為“桂附地黃丸”以消陰散陰翳。
3.細辛
性味歸經(jīng):辛溫
。歸肺
、腎經(jīng)。
功用主治:散寒解表
,祛風止痛
,溫肺化飲。治外感風寒
,鼻塞頭痛
,風寒濕
痹,痰飲喘咳
。
經(jīng)驗配伍:
(1)細辛
、五味子、干姜
細辛配伍辛酸甘性溫之五味子
、辛溫之干姜能逐飲
,溫化濕痰而定喘。治慢性虛性支氣管炎
。乃小青龍湯化裁
,宜清風熱,獨取此法
。
(2)細辛
、白芷、藁本
、藿香葉
、羌活
細辛配伍白芷、藁本
、藿香葉
、羌活治風寒,太陽頭痛
。
(3)細辛
、藿香葉
、辛夷等
細辛配伍藿香葉、辛夷
、蒼耳
、麝香、鵝不食草
,研細面搐鼻
,治鼻淵腦漏、慢性鼻炎
。
(4)細辛
、蜂房、熟地
細辛配伍蜂房
、熟地下乳通結(jié)
,治乳結(jié)。
(5)細辛
、當歸
、川芎等
細辛配伍當歸、川芎
、白芍
、白芷、丹皮
、本
、甘草治婦女帶下,少腹冰冷而
痛
,月經(jīng)前后期不規(guī)律
。
具有解表通便作用的方劑是
【答案】:C
本題考查方劑的功效主治之間的比較。防風通圣散為表里雙解劑
,主治風熱壅盛,表里俱實證
,功效疏風解表
,泄熱通便(C對)。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只具有解表之功
,不具有通便作用(A錯)
。葛根黃芩黃連湯由葛根、甘草
、黃芩
、黃連組成,本方功能解表清里
,然而從藥物配伍作用來看
,顯然是清里熱為主
,并不具通便作用(B錯)。大柴胡湯為小柴胡湯與小承氣湯兩方加減變化而成
,是和解為主與瀉下并用的方劑
,不具有解表作用(D錯)。涼膈散功用瀉火通便
,清上瀉下
,不具解表之功,并且瀉下是為清瀉胸膈郁熱而設(shè)
,而不在于熱結(jié)便秘(E錯)
。
中醫(yī)助理醫(yī)師考試輔導:解表劑重點總結(jié)
-
一、辛溫解表
1.麻黃湯
【組成】麻黃三兩(9g)桂枝二兩(6g)杏仁七十個(6g)甘草(炙)一兩(3g)
【功用】發(fā)汗解表
,宣肺平喘
。
【主治證候】外感風寒表實證。
麻黃得桂枝
,一發(fā)衛(wèi)分之郁
,一除營分之澀,合而為發(fā)汗峻劑
。
2.桂枝湯
【組成】桂枝三兩(9g)芍藥三兩(9g)甘草(炙)二兩(6g)生姜三兩(9g)大棗(擘)十二枚(3枚)
【功用】解肌發(fā)表
,調(diào)和營衛(wèi)。
【主治】外感風寒表虛證
。
桂
、芍相合,一治衛(wèi)強
,一扶營弱
,合則調(diào)和營衛(wèi)。
3.九味羌活湯
【組成】羌活
、防風
、蒼術(shù)各一兩半(各9g)細辛五分(3g)川芎、白芷
、生地黃
、黃芩、甘草各一兩(各6g)
【方歌】防止秦瓊藏草地
,細灑九味羌活湯
。(防、芷
、芩
、芎、蒼、草
、地
、細、羌——9味藥)
【功用】發(fā)汗祛濕
,兼清里熱
。
【主治】外感風寒濕邪,內(nèi)有蘊熱證
。
4.香蘇散
【組成】香附子 紫蘇葉 陳皮 炙甘草
【功用】疏散風寒
,理氣和中。
【主治證候】外感風寒
,氣郁不舒證
。
蘇葉發(fā)表散寒,理氣和中為君
。
5.小青龍湯
【組成】麻黃三兩(9g)桂枝三兩(9g)細辛三兩(6g)干姜三兩(6g)芍藥三兩(9g)半夏半升(9g)五味子半升(6g)甘草(炙)三兩(6g)
【方歌】小青龍湯桂芍麻
,干姜辛夏草味佳。
【功用】解表散寒
,溫肺化飲
。
【主治證候】風寒客表,水飲內(nèi)停證
。
麻黃
、桂枝發(fā)汗解表,除外寒而宣肺氣為君
。
6.止嗽散
【組成】桔梗
、荊芥、紫菀
、百部
、白前各二斤陳皮一斤 甘草(炒)十二兩
【方歌】陳庚借錢百草園。(陳
、梗
、芥、白前
、百部
、草、菀——7味藥)
【功用】宣利肺氣
,疏風止咳。
【主治證候】風邪犯肺證
。
紫菀
、百部止咳化痰為君。
外感內(nèi)傷及新久咳嗽俱可使用
,尤以外感咳嗽較久而表證不著者為宜
,陰虛勞嗽非宜
。
二、辛涼解表
1.銀翹散
【組成】連翹一兩(30g)銀花一兩(30g)薄荷六錢(18g)牛蒡子六錢(18g)芥穗四錢(12g)淡豆豉五錢(15g)竹葉四錢(12g)桔梗六錢(18g)生甘草五錢(15g)+蘆根
【方歌】豬吃金
,牛喝銀
,草根更俏。(竹
、豉
、荊、牛
、荷
、金、草
、蘆根
、梗、翹——10味藥)
【功用】辛涼透表
,清熱解毒
。
【主治】溫病初起。
銀花
、連翹透邪解毒
,辟*解毒為君。
配伍特點有二:一是芳香辟*
,清熱解毒
;二是于辛涼清透之中配以小量辛溫發(fā)散之品,既利于透邪
,又不悖辛涼之旨
。
2.桑菊飲
【組成】桑葉二錢五分(7.5g)菊花一錢(3g)杏仁二錢(6g)薄荷八分(2.5g)桔梗二錢(6g)連翹一錢五分(5g)蘆根二錢(6g)生甘草八分(2.5g)
【方歌】桑菊荷杏,草根更俏
。(桑
、菊、荷
、杏
、草、蘆根
、梗
、翹——8味藥)
【功用】疏風清熱,宣肺止咳
。
【主治】風溫初起
,表熱輕證。
桑菊飲與銀翹散兩方中都有連翹、桔梗
、薄荷
、蘆根和甘草。
本方為“辛涼輕劑”
,銀翹散為“辛涼平劑”
。
3.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組成】麻黃四兩(9g)杏仁五十個(9g)石膏半斤(18g)甘草(炙)二兩(6g)
【功用】辛涼疏表,清肺平喘
。
【主治】外感風邪
,邪熱壅肺證。
麻黃
、石膏一溫一寒
,一以宣肺為主,一以清肺為主
,合用則相反之中寓有相輔之意
,既消除致病之因,又調(diào)理肺的宣發(f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