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桂枝湯
處方 : 桂(去粗皮)1兩,麻黃(去根節(jié))1兩,石膏1兩
,干姜(炮)1兩
,白術(生用)1兩
,蒼術(米泔浸
,麩炒)1兩
。
制法 : 上為粗末
。

功能主治 : 傷寒頭痛
,發(fā)熱惡寒
。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匕,水1盞
,加生姜3片
,蔥白2寸,豉7粒
,同煎至8分
,去滓熱服,不拘時候
。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二十一
倪海廈傷寒論筆記(一一五)
傷寒論第100條辯:傷寒
,陽脈澀,陰脈弦
,法當腹中急痛者
,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
,與小柴胡湯主之
。
原文解釋:傷寒癥,脈浮候滯澀
,沉候弦勁
,按理當有腹中拘急疼痛的癥狀,治療應先用小建中湯
;腹痛沒有好的
,用小柴胡湯主治。
傷寒的時候
,病人的脈應該是弦緊
,結(jié)果病人的脈,陽脈澀
,陰脈弦
,陽脈是寸口的脈、講的是表
,澀代表虛
,所以表是虛的。寸
、關
、尺又叫做上焦
、中焦、下焦
。寸又可以叫做表
,尺又可以叫做里。陽脈就是寸脈比較浮的時候
,就知道病在表
;當寸脈比較沉下去的時候,就知道是表虛掉了
。
陰脈是指尺的脈
,講的是里,陰脈比較弦的時候
,第一
、表示里有水;第二
、表示病人有痛的感覺
。這痛一定是水,最主要是寒
,弦的脈,摸的時候感覺很細
,像吉他弦
,按下去的時候跳的很強,代表里寒了
。
里寒代表腹部寒痛
,“法當腹中急痛”,應該是腹中急痛
,繃得很緊
,就象抽筋那樣,先與小建中湯
。 如果不摸脈
,如何知道里寒?像小孩鼻子的山根
,就是鼻子的尾巴
。山根如果是青色的,代表里寒
,里不但寒而且痛
。
十個小孩有九個山根是青的,小孩體格很差的話
,蚊蟲咬到皮膚就腫一塊,
。沒病的小孩
,還不喜歡吃東西的話,根據(jù)經(jīng)方
,桂枝湯是桂枝
、白芍、生姜
、甘草
、大棗。桂枝用三錢的話
,白芍用六錢
,白芍是桂枝的兩倍,因為會腹痛
。所以小建中湯和桂枝湯不一樣的地方
,就是小建中湯重用白芍。
這人本來脾臟的功能就比較差
,桂枝湯本來就是健脾陽
,張仲景加飴糖在里面,飴糖就是麥芽糖
。加飴糖在里面
,小孩就會喜歡吃,脾臟本來就主濕主熱
, 飴糖很黏稠
,藥一下去,脾陽馬上就壯起來
,就是靠桂枝湯
。
飴糖的功能一是甜,讓小孩愛吃外
,一是脾的津液不足的時候
,靠飴糖在里面把津液補回來;小建中湯一下去的時候
,胃口大開
,肚子痛就沒了。小孩就開始肯吃東西
,開始喜歡吃谷類的食物
,所以常常小孩不喜歡吃東西的時候,就給他小建中湯
。
這個條辨
,換個角度講,當看到病人有傷寒中風表證的時候
,可是這人里虛掉了
,最輕劑
,剛開始用的就小建中湯;吃了小建中湯好了
,變成純表證的時候
,再去看證,開桂枝湯或葛根湯
。
在經(jīng)方里面
,只有兩個專門治療里虛的方;人如果得到感冒表證的時候
,要是里實
,才能發(fā)表,如果發(fā)現(xiàn)病人是里虛
,第一個就是小建中湯
,第二就是炙甘草湯;一般的人小建中湯就好了
,炙甘草湯是注重在“脈結(jié)代”的病人
。
吃完小建中湯再看病人有沒有表證,如果沒有就算了
,有的話再對證開藥
,所以先與小建中湯,先把里虛補足
,再給他小柴胡湯
。如果小柴胡湯吃完,肚子還痛
,這就不是里虛,是小腸下方靜脈血流不順暢
,就把小柴胡湯里面的黃芩拿掉
,改成白芍。
小建中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劈、生姜三兩切
、膠飴一升
、 芍藥六兩
右六味,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去滓,內(nèi)膠飴
,更上微火消解
。 溫服一升
,日三服。
嘔家不可用建中湯
,以甜故也
。嘔家不可用建中湯,因為太甜了
,桂枝湯里面加炙甘草已經(jīng)夠甜了
,再加飴糖更甜國。平常喜嘔的人
、抽煙的人
、喝酒的人,小建中湯喝下去
,他不收的
,因為腸胃太虛寒了。
桂枝的功效與作用
桂枝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
。春
、夏二季采收,除去葉
,曬干
,或切片曬干。我給大家?guī)砹斯鹬Φ墓πc作用
,歡迎查看
。
桂枝的功效與作用
桂枝的功效:
功效:散寒解表;溫通經(jīng)脈;促陽化氣。
主治:風寒表證;寒濕痹痛;四肢厥冷;經(jīng)閉痛經(jīng);百瘕結(jié)塊;胸痹;心悸;痰飲;小便不利
。
桂枝其性味辛
、甘,溫
,入肺
、心、膀胱經(jīng)
,是主治里寒常用的溫里藥
,具有補元陽、通血脈
、暖脾胃之功效
,常與補肝腎藥、補氣血藥配伍
,治療腎陽不足
、命門火衰、肢冷脈微
,與其它溫里藥配伍治療脘腹冷痛
、寒痹腰痛
,具有明顯的鎮(zhèn)痛和抗癌防癌的作用。現(xiàn)有的各種驅(qū)風油類藥物如清涼油
、風濕油等皆含有桂油成分
。
主治麻瘋病的“苯丙礬”其主要成分即桂油,肉桂的其它副產(chǎn)品如桂枝
、桂子
、桂丁、桂盅等都有不同的藥理作用
,在中藥中廣為應用
。
桂枝的作用:
桂枝性味:辛;甘;性溫,歸膀胱經(jīng);心經(jīng);肺經(jīng)
。桂枝能發(fā)汗解肌
,溫經(jīng)通脈,助陽化氣
,散寒止痛
。主風寒表證;寒濕痹痛;四肢厥冷;經(jīng)閉痛經(jīng);癥瘕結(jié)塊;胸痹;心悸;痰飲;小便不利。用于風寒感冒
,脘腹冷痛
,血寒經(jīng)閉,關節(jié)痹痛
,痰飲
,水腫,心悸
,奔豚
。
1、桂枝治寒凝血滯諸痛證
。桂枝辛散溫通
,具有溫通經(jīng)脈,散寒止痛之效
。如胸陽不振,心脈瘀阻
,胸痹心痛者
,桂枝能溫通心陽,常與枳實
、薤白同用
,如枳實薤白桂枝湯(《金匱要略》);若中焦虛寒,脘腹冷痛
,桂枝能溫中散寒止痛
,每與白芍
、飴糖等同用,如小建中湯(《金匱要略》);若婦女寒凝血滯
,月經(jīng)不調(diào)
,經(jīng)閉痛經(jīng),產(chǎn)后腹痛
,桂枝既能溫散血中之寒凝
,又可宣導活血藥物,以增強化瘀止痛之效
,多與當歸
、吳茱萸同用,如溫經(jīng)湯(《金匱要略》);若風寒濕痹
,肩臂疼痛
,桂枝可與附子同用,以祛風散寒
、通痹止痛
,如桂枝附子湯(《傷寒論》)。
2
、桂枝治風寒感冒
。桂枝辛甘溫煦,甘溫通陽扶衛(wèi)
,其開腠發(fā)汗之力較麻黃溫和
,而善于宣陽氣于衛(wèi)分,暢營血于肌表
,故有助衛(wèi)實表
,發(fā)汗解肌,外散風寒之功
。對于外感風寒
,不論表實無汗、表虛有汗及陽虛受寒者
,均宜使用
。桂枝如治療外感風寒、表實無汗者
,常與麻黃同用
,以開宣肺氣,發(fā)散風寒
,如麻黃湯(《傷寒論》);若外感風寒
、表虛有汗者,當與白芍同用,以調(diào)和營衛(wèi)
,發(fā)汗解肌
,如桂枝湯(《傷寒論》);若素體陽虛、外感風寒者
,每與麻黃
、附子、細辛配伍
,以發(fā)散風寒
,溫助陽氣。
3
、桂枝用于陽虛不得溫通之證
。本品可溫經(jīng)通陽,胸陽不振
,心脈淤阻
。胸麻心痛,常與枳實
、薤白同用
,如枳實薤白桂枝湯。
4
、桂枝治痰飲
、蓄水證。本品甘溫
,既可溫扶脾陽以助運水
,又可溫腎陽、逐寒邪以助膀胱氣化
,而行水濕痰飲之邪
,為治療痰飲病、蓄水證的常用藥
。如脾陽不運
,水濕內(nèi)停所致的痰飲病眩暈、心悸
、咳嗽者
,常與茯苓、白術同用
,如苓桂術甘湯(《金匱要略》);若膀胱氣化不行
,水腫、小便不利者
,每與茯苓、豬苓、澤瀉等同用
,如五苓散(《傷寒論》)
。
5、桂枝用于痰飲證和膀胱蓄水.心脾陽虛
,水濕內(nèi)停,胸脅脹滿
,咳逆頭暈等痰飲證,常與白術、茯苓
、甘草同用
,以溫運脾陽,化濕利水,如苓桂術甘湯.膀胱陽氣不化而小便不利的蓄水證,常與茯苓
、澤瀉
、豬苓等同用,以助陽化氣利水,如五苓散.心陽虛
,發(fā)汗過多,常與甘草同用.如桂枝甘草湯.
6
、桂枝治心悸。桂枝辛甘性溫
,能助心陽
,通血脈,止悸動
。如心陽不振
,不能宣通血脈,而見心悸動
、脈結(jié)代者
,每與甘草、人參
、麥冬等同用
,如炙甘草湯(《傷寒論》)。若陰寒內(nèi)盛
,引動下焦沖氣
,上凌心胸所致奔豚者,常重用本品
,如桂枝加桂湯(《傷寒論》)
。
7、桂枝用于風濕痹痛
、胃寒腹痛
、經(jīng)閉、痛經(jīng).風濕痹痛,肩臂肢節(jié)冷痛
,桂枝常與附子
、生姜
、甘草等同用,以溫經(jīng)散寒止痛,如桂枝附子湯.胃寒腹痛,喜溫喜按
,桂枝常與飴糖
、白芍、生姜等同用,共奏溫中散寒之功
,如小建中湯.血寒瘀滯,經(jīng)閉腹痛或痛經(jīng)
,桂枝常與當歸、川芎
、吳茱萸等同用,以溫經(jīng)散寒
,活血通經(jīng),如溫經(jīng)湯.心悸脈結(jié)代,桂枝常與炙甘草
、人參等同用,如炙甘草湯.
8
、桂枝用于外感風寒表證,不論有汗
、無汗均可應用.表虛有汗者,桂枝常與白芍
、生姜、大棗等同用
,以調(diào)和營衛(wèi),如桂枝湯.表實無汗者
,桂枝常與麻黃等相須為用,以增強發(fā)汗解表之功,如麻黃湯.
桂枝應用 1
、桂枝治太陽中風
,陽浮而陰弱,陽浮者
,熱自發(fā)
,陰弱者,汗自出
,嗇嗇惡寒
,淅淅惡風,翕翕發(fā)熱
,鼻鳴干嘔者: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上五味
,細切三味
,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
,去滓
,適寒溫
,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
,以助藥力
,溫覆令一時許,遍身縶縶微似有汗者益佳
。
2、桂枝治傷寒 陽脈澀 陰脈弦 法當腹中急痛:桂枝150克(去皮)甘草100克 大棗十二枚(擘)白芍藥30克 生姜150克(切)膠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去滓 納飴 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 日三服.(《傷寒論》小建中湯)
3
、桂枝治傷寒八九日
,風濕相搏,身體疼煩
,不能自轉(zhuǎn)側(cè)
,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四兩(去皮)
,附子三枚(炮
,去皮,破)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甘草二兩(炙)
。上五味
,以水六升,煮取二升
,去滓
,分溫三服。
4
、桂枝治太陽病發(fā)汗后 大汗出 脈浮 小便不利 微熱消渴:豬苓十八銖(去皮) 澤瀉80克 白術十八銖 茯苓十八銖 桂枝25克(去皮).上五味搗為散.以白酒和服方寸匕 日三服.(《傷寒論》五苓散)
5
、桂枝治諸肢節(jié)疼痛,身體?羸
,腳腫如脫
,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四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麻黃二兩
,生姜五兩
,白術五兩,知母四兩
,防風四兩
,附子一枚(炮)
。上九味,以水七升
,煮取二升
,溫服七合,日三服
。
6
、桂枝治心下有痰飲 胸脅支滿:茯苓四兩 桂枝150克(去皮) 白術100克 甘草100克(炙).上四味 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傷寒論》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
7、桂枝治心中痞
,諸逆
,心懸痛:桂枝、生姜各三兩
,枳實五故
。上三味,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
8
、桂枝治婦人宿有百病
,經(jīng)斷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動在臍上者
,為百痼害
,妊娠六月動者,前三月經(jīng)水利時
,胎也
。下血者,后斷三月
,雄也
。所以血不止者,其百不去故也
,當下其百:桂枝
、茯苓、牡丹(去心)
、桃仁(去皮
、尖,熬)
、芍藥各等分
。上五味,末之
,煉蜜和丸如兔屎大
。每日食前服一丸
,不知,加至三丸
。(桂枝茯苓丸
,《金匱要略》)
9、桂枝治傷寒發(fā)汗后
,其人臍下悸者
,欲作奔豚:茯苓半斤,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五枚(擘)。上四味
,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
,減二升
,納諸藥,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日三服
。
10
、桂枝治虛勞里急悸衄,腹中痛
,夢失精
,四肢酸疼,手足煩熱
,咽干口燥: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
,芍藥六兩
,生姜三兩,膠飴一升
。上六味
,以水七升,煮取三升
,去滓
,內(nèi)膠飴,更上微火消解
,溫服一升
,日三服
。(《金匱要略》)
11、桂枝治失精家少腹弦急
,陰頭寒
,目眩,發(fā)落
,脈極虛
、芤遲,為清谷亡血失精
,脈得諸芤動微緊:桂枝
、芍藥、生姜各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龍骨
、牡蠣各三兩
。上七味,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金匱要略》)
12
、桂枝治血痹陰陽俱微
,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
,外證身體不仁
,如風痹狀:黃芪三兩,芍藥三兩
,桂枝三兩
,生姜六兩,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
,以水六升,煮取二升
,溫服七合
,日三服。(黃芪桂枝五物湯)(《金匱要略》)
傷寒論26-30條
第26條 服桂枝湯
,大汗出后
,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
白虎加人參湯方: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碎
,綿裹) 甘草二兩(炙) 粳米六合 人參三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
,煮米熟湯成
,去滓,溫服一升
,日三服
。大汗出后,津液傷了
。而人參是最強補陰的藥
,故白虎湯加人參。
這條與25條中服桂枝湯后大汗出
,脈洪大是呼應的
,那條應該是脈浮大,仍服桂枝湯
。而這條確為大汗出后
,而出現(xiàn)脈洪大,為里熱盛
,就是津液喪失嚴重而大煩渴不解的現(xiàn)象。需要去里熱
,用白虎湯
,且補津液加人參。(白虎湯方中石膏是寒涼的藥
,去熱
,知母也為寒涼的藥可以除煩。又怕石膏傷胃
,所以加粳米和炙甘草則護胃
。加人參補津液。)
第27條 太陽病
,發(fā)熱惡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