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茯苓湯
《圣濟總錄》卷一七五:理中茯苓湯
處方 : 赤茯苓1兩(去黑皮),犀角1兩(鎊),赤石脂1兩,黃連1兩(去須)
,龍骨1兩,厚樸1兩(去粗皮
,生姜汁炙),陳橘皮1兩(湯浸
,去白,焙)
,人參1兩
,干姜(炮)1兩
,桂2兩(去粗皮)
,甘草(炙)2兩。
制法 : 上為粗末
。

功能主治 : 小兒腹虛脹,脾氣不調(diào)
。
用法用量 : 本方方名
,《普濟方》引作“茯苓湯”
。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七五
《東垣試效方》卷四:理中茯苓湯
別名 : 理中加茯苓湯
處方 : 白術(shù)3錢
,干姜3錢,炙甘草3錢
,人參3錢,茯苓3錢
。
制法 : 上為細末
。
功能主治 : 中焦寒濕
。
臨床應(yīng)用 : 中焦寒濕:戊申春
,一婦人六十歲。病振寒戰(zhàn)栗
,呵欠嚏噴,口亡津液
,心下急痛而痞
,身熱近火
,濟下惡寒,渾身黃白睛黃
,溺黃赤而黑頻數(shù)
,自病來身重如山便著床枕,其脈診得左右關(guān)并尺命門中得弦而急極細
,雜之以洪而極緩,左尺按之至骨
,舉指來實者
,六脈按之俱空虛,先以輕劑去其中焦寒濕
,兼退其洪大脈
,理中湯加茯苓是也。
用法用量 : 理中加茯苓湯(《醫(yī)學(xué)綱目》卷二十一)
。
各家論述 : 冰之令寒服之,謂之熱因寒
,用其寒以對足太陽之假熱也
,以干姜之辛熱以瀉真寒也
。故曰真對真.假對假
。
摘錄 : 《東垣試效方》卷四
請問中醫(yī)里面什么是理中湯 ?
參術(shù)干草,理中就是調(diào)理中焦的意思
,中焦脾屬于陰土
,喜燥惡濕,為太陰脾經(jīng)
,何也
?此陰中之至陰也
,極陰寒之地也
,雖有胃燥土相配,但是也常常會受到
,寒濕陰邪的侵犯,故使脾土失于運化
,出現(xiàn)各種太陰寒濕的癥狀
,所以理中就偏于從熱從燥入手,故用了辛溫的干姜
,辛燥的白術(shù),參草主要是補充脾胃之氣
,使之恢復(fù)中焦氣化,促進寒濕邪氣的排出
。
這
,就是中醫(yī)里面的理中湯的含義
。
高建忠.讀方用方筆記(二六)臨證談理中丸
我們來看看理中丸中是否可以加用茯苓
?可不可以用茯苓來代替白術(shù)
?
我們知道茯苓是健脾利水的,而理中丸從內(nèi)傷的角度來說
,理中丸(人參、白術(shù)
、干姜
、甘草各等量)是治療脾胃虛寒的
,脾胃虛寒的患者需要健脾
,脾胃虛寒的患者容易出現(xiàn)水濕的停滯,那么
,在理中丸中能不能加用健脾利水的茯苓呢?或者
,理中丸中的四味藥
,不變成五味藥,直接用茯苓代替白術(shù)
,這 樣是不是可以?因為白術(shù)也是健脾祛濕的
。
如果我們用藥不講究
,感覺茯苓是可以代替白術(shù)的
,理中丸治療中焦虛寒證
,在治療中焦虛寒證的理中丸中加一味茯苓,加強健脾祛濕的效果
,應(yīng)該是可以的。理中丸中的白術(shù)補
,干姜溫
,茯苓祛濕
,似乎沒有什么問題。
前面第十九節(jié)里
,我們提到的葉天士的那個醫(yī)案
,是把理中丸的人參和甘草去掉
,加了茯苓和附子去濕
。并且
,后世的醫(yī)家,有理中湯去了干姜加了茯苓
,演變成了四君子湯(人參、白術(shù)
、茯苓
、甘草),那么四君子湯加上干姜
,那不就是理中湯加茯苓嗎!
四君子湯是治療中焦脾氣虛的
,如果是在脾氣虛的基礎(chǔ)上有了寒
,那么四君子湯加干姜,也不就是理中丸中加茯苓嗎
?似乎覺得是應(yīng)該可以的。
《傷寒論》里理中丸方后也提到過:“悸者
,加茯苓二兩”
。在理中丸的基礎(chǔ)上如果有心悸的加茯苓二兩來定悸
。
張景岳在《景岳全書》里寫道:五君子煎:治脾胃虛寒
,嘔吐泄瀉而兼濕者。人參二三錢
,白術(shù)、茯苓各二錢
,炙甘草一錢
,干姜(炒黃)一二錢。水一盅半
,煎服。
很有意思
,理中丸去干姜加茯苓變成了四君子湯
,四君子湯加干姜變成了五君子煎,這五君子煎不就是理中丸中加了茯苓嗎
。
但是
,這個方劑我們不能無原則的一路往上加,如果這樣加的話
,五君子煎再加一味蒼術(shù),那不就是六君子煎了嗎
,那么再加一味半夏不就是七君子煎了
,而真正的六君子煎(人參、白術(shù)
、茯苓、甘草
、陳皮
、法半夏)是在四君子湯中加了陳皮和法半夏,但是沒有七君子煎這個方劑了
,不能無限的往上加。
看起來好象也是可以往上加的
,因為中焦寒濕嘛
。但是
, 在“藥類法象”中
,白術(shù)屬“濕化成”類,茯苓屬“燥降收”類
。理中丸去干姜,加茯苓
,為四君子湯
。四君子湯去茯苓,加黃芪
,當(dāng)歸,陳皮
,升麻
,柴胡,為補中益氣湯
。古人組方用藥之講究,值得我們細細體會 。
在易水學(xué)派的藥類法象里面
,我們把所有的藥物分成了五大類,風(fēng)升生類的
,熱浮長類的,濕化成類的
,燥降收類的
,寒沉藏類的。見附表:
我們從上表得知
,白術(shù)是屬于濕化成類的藥,而茯苓屬于燥降收類的藥
,就像我們在理中丸里加茯苓或者我們?nèi)チ税仔g(shù)加茯苓
,會對整個這張方劑產(chǎn)生什么樣的影響
,從上面的表來看
,應(yīng)該是對升降有影響的。
如果對他的升降有影響
,那么對他的功效也有影響
,因此
,加與不加,一定要取于臨床需要
。而不是我們所認為加與不加都一樣。
理中丸加了干姜就是四君子湯
,四君子湯去了茯苓加上黃芪,當(dāng)歸
,陳皮
,升麻
,柴胡,是補中益氣湯
。
由理中湯到四君子湯再到補中益氣湯
,這是中醫(yī)學(xué)的進步,而這種進步傳承到現(xiàn)在
,我們不可以在人為的把他倒退回去。加茯苓與不加茯苓
,真的不一樣
,并不是說
,加上一定會提高效果的
,有時候經(jīng)常會影響療效的
。
真?zhèn)饕痪湓挘?7個脾胃病方妙用,每一個都有用方指南
本文根據(jù)費維光的《中醫(yī)經(jīng)方臨床入門》整理統(tǒng)計該書腸胃病17方
。其中胃痛4方
,腹瀉6方
,腹痛7方
,覆蓋常見腸胃病
,其中病案和心得都比較樸實
,值得揣摩。
一、胃痛4方
1,人參湯又名理中湯 (丸)
方藥: 黨參,白術(shù)
,干姜
,甘草
。
病癥:胃寒。
此方為我熱愛和用于臨床的第一經(jīng)方
,以后成為我治胃寒的專用方
。所謂寒性胃炎
,即簡稱胃寒。
什么是胃寒?凡是不敢冷飲
、冷食
、以至于不敢吃水果或涼菜的人
,皆屬于胃寒。服此方可痊愈
。癥輕者三劑可愈
。癥重者,約30劑可愈
,一般癥狀
,6劑左右可愈
。
2,半夏瀉心湯
方藥: 半夏
,黨參
,黃芩
,黃連
,干姜
,甘草
,大棗 (切)
。
病癥:飯后心下有堵塞感
,食物停留胃中
,難以向下運行
。
此方治熱性胃炎
,即胃熱
,敢于冷飲冷食,與人參湯相對
。胃寒易治,最少三劑可愈
。胃熱難治
,最少十劑才覺得有效。
3 ,生姜瀉心湯
方藥: 生姜
,甘草
,黨參,黃芩
,半夏,黃連
,棗 (切) 。
病癥:食復(fù)癥
、飲食過量癥
。
余治教育廳長之兒媳
,年30歲,久患傷寒不愈
。余診之
,與小柴胡湯未服10劑而諸癥痊愈?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仄淠锛遥淠嘎犉渑畠翰“Y已愈
,極為高興。與其做了患者喜歡的飯菜
。由于患者長久食欲不好,病愈后食欲大增
,食后前病復(fù)發(fā),病癥如前
,胸脅苦滿
,飲食不下,惡心
。余診之,再與小柴胡湯則無效
,后來費了許多工夫
,方與其治愈
。
4,柴胡桂枝湯加牡蠣小茴香
方藥: 柴胡
,半夏
,桂枝
,白芍
,黃芩
,黨參,甘草
,大棗 (切) ,生姜
,牡蠣,小茴香
。
病癥:胃痛
。
余治此病按癥狀
,辨虛實,用藥20劑方愈
。用此方以治胃痛
,無不效如桴鼓。按柴胡桂枝湯
,本來就治胃痛
,經(jīng)加牡蠣
、小茴香后
,不論虛實寒熱
,用之無不百發(fā)百中
,一般服10劑可愈
。原方本是治感冒 (傷寒) 的第一階段 (太陽?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的癥狀未罷
,而又有第二階段 (少陽?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的癥狀方劑。
二、腹瀉6方
1,葛根黃芩黃連湯
方藥: 葛根
,黃芩
,黃連
,甘草。
病癥:熱性腹瀉
。
所謂熱性腹瀉
,多發(fā)生于外有表熱,大便帶有惡臭
,多為急性腹瀉,宜此方
。
小兒腹瀉
,大便為綠色者
,亦為熱性腹瀉
,宜用調(diào)胃承氣湯。所謂寒性腹瀉
,急性慢性都有
,大便無味,所謂吐瀉無熱
,即不發(fā)熱多屬于寒瀉,大多出現(xiàn)于虛弱的中
、老年人及小兒中
。用人參湯及赤石脂禹余糧湯可治之。
2,黃芩湯
方藥: 黃芩
,白芍
,甘草,大棗 (切) 。
病癥:赤白痢疾
。
人們每遇赤白痢疾
,不管其里急后重 (自覺大便催促) 如何,便認為是重病
,必送醫(yī)院
,通過檢査化驗,然后再打針
、吃藥
,頗能耗費資財
。不知我們的祖先,早已給我們準(zhǔn)備好如此小方
,等待我們坐享其成
,一般三劑可愈。
3,調(diào)胃承氣湯
方藥: 大黃
,甘草
,芒硝
。
病癥:小兒腹瀉綠便者 (為熱瀉)
,成人或者老人有干稀
、綠色便者
,專治具有口臭之口腔潰瘍與一般人的便秘
。
一般口腔潰瘍,并非中西醫(yī)難治之病
,但亦有方法用盡而不能根治者
。此方服十劑得痊愈
, 筆者之業(yè)師已80多歲,患便秘
,服此方三劑即變?yōu)檎
!?
日子多了以后仍患便秘
,再服此方
,又得效如前
。以后往往如此
,其丈夫梁老先生年近九旬亦患便秘。服此方無效
,給與大承氣湯亦無效。對小兒腹瀉
,綠色便,極效
。
4、赤石脂禹余糧湯
方藥: 赤石脂
,禹余糧
。共為細末。
病癥:滑性腹瀉
煎服法:將藥末加水400毫升
,煎沸后再煎十分鐘左右即可
,去渣
。如此再煎一次
,溫服時,可用筷將藥液攪混
,邊攪邊飲
。因單服藥液上清汁無效
。可分二次或一次服下皆可
。
所鄰后院有一王姓老婦
,腹瀉多年
,不能根治。一日求治
,自言腹瀉極為特別
,幾粒米飯
,或吃一小片蘋果,即可招來腹瀉大禍
,夜間亦不可免
,至少要瀉3~4次,與赤石脂禹余糧湯
,后知服10劑根治
,而未再發(fā)
,老婦極贊中藥之妙。
5,甘草瀉心湯
方藥: 甘草
,黃芩,黃連
,干姜
,半夏,黨參
,大冬 (切)
。
病癥:心下痞硬
、胃中不和性腹瀉
。
心下痞硬
,胃中不和性腹瀉又可稱為非寒非熱性腹瀉
,即便是一般寒性腹瀉或熱性腹瀉,亦可用此方治之
。”
6,四逆湯
方藥: 炮附子,干姜
,甘草
。
病癥:上吐下瀉
。
古代稱四肢冰冷為四肢厥逆
,四逆湯即由此而得名
。
此方所治癥狀為:四肢厥逆
、上吐、下瀉
、身體疼痛等
。
本校楊老師于1998年3月11日帶她剛滿10個月的耿姓白胖兒子求治。楊老師言
,今日上午兒子吐了三次
,大便了四次、全是水
。診之,脈微有低熱
,四肢溫暖,只是上吐下瀉。試投四逆湯一劑
,令服兩日,告訴她這是成人劑量
。次日中午來電話言:今日未再吐瀉
,只是早晨體溫達39度
,現(xiàn)在為38.5度
。筆者命其晚六點再來電話
,六點電話言又降半度
。并言藥只服一半
。第三日晨來電話告知
,體溫降為37度
。余認為服完余藥
,定能痊愈。
此例單憑上吐下瀉
,而未見四逆,而四逆湯竟能治愈
。
三、腹痛7方
1,小建中湯
方藥: 桂枝
,白芍
,甘草,大棗 (切)
,生姜
,飴糖
。
病癥:盜汗、自汗
、小兒腹痛、小兒尿頻、腹股痛
。
中醫(yī)把人睡出汗
,叫做盜汗
。平日無故 (不是因活動、或飲食熱物) 而出汗者
,叫做自汗,又叫表虛
。平日無故而不出汗者
,叫做不自汗,又叫表實
。小兒的盜汗
、自汗
,應(yīng)看成一種病癥,大多是缺鈣現(xiàn)象
。此方又能治小兒經(jīng)常性腹痛
。筆者用此方治小兒夜啼多人和小兒缺鈣自汗者多人
。
筆者自己患腹痛服之亦有效。
2,小陷胸湯
方藥: 半夏
,栝樓仁,黃連
。
病癥:胸痛。
筆者對此方治療胸痛
,早期多作使用,但已不記得此方的臨床醫(yī)案
,但只記得咳嗽胸痛
,咳嗽藥中必配此方
。今有一梁姓朋友之夫人
,患胸痛,醫(yī)院檢查不出病來
,求治于筆者。自言胸下可觸及到如棗片大的硬塊
,按之則痛
,不按不痛。如天氣不好
,有輕微疼痛,向周圍放射
。
筆者診后,按結(jié)胸概念處方
,與小陷胸湯,令服6劑
。并說如果有效,可服至痊愈
,后又服10劑
,按已不痛,已不向四周放射
,但硬塊還在。
筆者告訴她如再能服20劑
,此硬塊當(dāng)能化掉。
3,小半夏加茯苓湯本名小半夏湯
方藥: 半夏
,茯苓,生姜。
病癥:嘔吐
、妊娠嘔吐
世交官扎營中街的楊學(xué)彥先生之次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