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丹丸
處方 : 硫黃1分
,鉛丹(炒過)1兩。
制法 : 上同研如粉
,以小盒子盛
,不固濟,大火煅令煙盡
,候冷,以竹筒盛
,紙單子封口
,埋在地下,7日取出
,更研細,用飯為丸
,如黍米大
。

功能主治 : 小兒夜啼
。
用法用量 : 1月及百日兒
,每服2丸
,用冷水送下;半年至1歲兒
,每服5丸,連夜3-4服
。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七○
外用藥——硫磺
【別名】石硫黃(《本經(jīng)》)
,石流黃(《范子計然》)
,硫黃(《吳普本草》)
,石留黃、流黃(《吳普本草》)
,昆侖黃(《本草經(jīng)集注》),黃牙(《丹房鑒源》)
,黃英
、煩硫、石亭脂
、九靈黃童、山石?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ā妒帬栄拧罚?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黃硇砂(《海藥本草》)
,將軍(《湯液本草》)
,白硫黃(《百草鏡》),天生黃(《綱目拾遺》),硫黃花(《中國醫(yī)學(xué)大辭典》)
,硫黃粉(《藥物圖考》)
。原礦物自然硫又名:斜方硫
。
【英文】Sulfur【拉丁】Sulfur
【商品名】光明硫磺
,舶上硫黃(又名舶硫、舶硫黃
、白硫黃
,古稱倭硫黃),硫黃(又名石硫黃
、黃牙、黃硇砂)
,天生黃
。
【處方名】硫黃
、硫磺
、石硫黃
、石流黃、生硫黃
、制硫黃
、魚子黃
。
【性味】味酸
,性熱,有毒
。
【歸經(jīng)】歸腎、脾
、大腸經(jīng)
。
【功效】補火壯陽,溫脾通便
,殺蟲止癢。
【考證】 硫黃首載于《本經(jīng)》
,原名石硫黃,列為中品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侗静萁?jīng)集注》云:“今第一出扶南(今柬埔寨)
、林邑(今越南)
。色如鵝子初出殼,名昆倉黃
。次出外國,從蜀中來
,色深而煌煌
。”《海藥本草》曰:“《廣州記》云:生昆侖日腳下
,顆塊瑩凈,無夾石者良……蜀中雅州(今雅安等縣)亦出
,光膩甚好
,功力不及舶上來者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薄侗静輬D經(jīng)》曰:“今惟出南海諸番
,嶺外(即嶺南)州郡,或有而不甚佳
。以色如鵝子初出殼者為真,謂之昆侖黃
,其赤色者名石亭脂
,青色者號冬結(jié)石,半白半黑名神騖石
,并不堪入藥。又有一種土流黃
,出廣南(今兩廣)及榮州(今四川中部)
,溪澗水中流出……又可煎煉成汁,以模鎢作器
,亦如鵝子黃色?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毒V目》云:“硫黃有二種:石硫黃
,生南海琉球(即琉球群島)山中;土硫黃
,生于廣南,以嚼之無聲者為佳
。舶上倭硫黃亦佳
。”《綱目拾遺》記有:“天生黃
,浪穹(云南洱源)溫泉升華。色黃白
,灰蒼
,堆巖下。而泉底產(chǎn)硫黃于(與)升華者異
。”綜上所載
,可見硫黃有三種
。第一種是石硫黃
,產(chǎn)山石間
,昆侖黃
、天生黃均屬此。其黃色瑩凈無夾石的可入藥
,雜色的不入藥或不直接入藥用。第二種是土硫黃
,屬含硫礦物風(fēng)化帶由有機質(zhì)還原出的硫黃堆積物
,雜有粘土質(zhì)及鐵礬等,只宜外用
。第三種即制硫黃
,無論何種色澤的石硫黃
,乃至土硫黃均可用來煉制升華的硫
,多由硫化鐵或其他硫化物煉取,今日藥用的均屬制硫黃
。
《海藥本草》:“按《廣州記》云,生昆侖日腳下
,顆?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搩簦瑹o夾石者良
。蜀中雅州亦出,光膩甚好
,功力不及舶上來者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薄侗静輬D經(jīng)》:“石硫黃
,赤色者名石亭脂
,青色者名冬結(jié)石
,半白半黑名神驚石,并不堪入藥
。又有一種土硫黃(一作‘水硫黃’),出廣南及榮州(一作‘資州’)
,溪澗水中流出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薄毒V目》:“凡產(chǎn)石硫黃之處
,必有溫泉
,作硫黃氣?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陡劣駜浴吩?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硫黃有二種
,石硫黃
,生南海硫球山中;土硫黃生于廣南
,以嚼之無聲者為佳。舶上硫黃亦佳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薄段锢硇∽R》:“舶硫如蜜黃,中有金紅處
,擊開如水晶有光,今青硫不佳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隽蚨荆懈酌号轀?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
【藥源】為自然元素類硫黃族礦物自然硫Sulfur
,主要用含硫物質(zhì)或含硫礦物經(jīng)煉制升華而成的結(jié)晶體
。
【形態(tài)】晶體結(jié)構(gòu)屬斜方晶系。晶體為錐柱狀
、板柱、板狀或針柱狀
,集合體呈致密或疏松塊狀
,或為泉華狀及隱晶的土狀塊體、皮殼
、被膜等。黃、蜜黃或褐黃色
;因合雜質(zhì)可帶灰
、黑或綠、紅色調(diào)
。條痕白色至淡黃色。晶面金剛光澤
,斷口松脂或油脂狀光澤
。近透明至半透明
。解理多組
、不完全。致密塊體呈貝殼狀至不平坦?fàn)顢嗫?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硬?~2.相對密度2.05~2.08.性脆
,易碎
;受熱易產(chǎn)生裂紋
。有硫黃臭味。熱至270℃則燃著
,火焰藍色,并放出刺鼻臭氣味
。易溶于二硫化碳
、松節(jié)油、煤油
,但不溶于水及鹽酸和硫酸
;遇強硝酸和王水則被氧化為硫酸
。
自然硫主要形成于火山噴氣作用
,火山硫含少量砷、硒
、鋅和鉈。沉積巖或風(fēng)化帶中的自然硫含粘土
、有機質(zhì)
、瀝青等機械混入物
。臺灣省的自然硫及山西、新疆、山東
、江蘇
、湖南、四川
、貴州等地的有藥用史,以上各省及甘肅
、青海
、內(nèi)蒙古、陜西
、河南
、湖北、安徽
、廣西、廣東
、西藏等省區(qū)都有制品硫產(chǎn)銷
。
【產(chǎn)地】主產(chǎn)于內(nèi)蒙古赤峰、陜西南部
、四川甘孜
、河南洛陽、山西
;江蘇、湖南
、江西
、廣東、臺灣亦產(chǎn)
。銷全國各地。
【采收】采挖得自然硫后
,加熱熔化
,除去雜質(zhì),或用寒硫礦經(jīng)加工制得
。
【炮制】1.硫黃《圣惠方》:“細研,水飛過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薄恫健罚骸耙粤鹃逞腥?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薄秾O尚藥方》:“(用)牛角研令極細
。”《普濟方》:“去沙石
,細研如飛塵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薄按蛩?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現(xiàn)行
,取原藥材
,除去雜質(zhì)
,搗成小塊
。生品有毒
,多外用,以解毒殺蟲
,治癬為主。
2.制硫黃(1)豆腐制 《醫(yī)學(xué)綱目》:“入豆腐中煮三五沸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侗窘?jīng)逢原》:“入豆腐中煮七次?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爆F(xiàn)行,先將豆腐切成片
,鋪一層于鍋內(nèi)
,再鋪上一層凈硫黃塊,如此層層鋪好
,加清水沒過藥材,用文火加熱煮至豆腐顯黑綠色時
,取出
,除去豆腐,漂凈
,陰干
。每硫黃100kg,用豆腐200kg.制后降低毒性
,以助陽益火為主。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蘿卜制 取凈硫黃與蘿卜共煮至蘿卜爛時
,取出
,曬干
。每硫黃100kg,用蘿卜40kg.(3)豬大腸制《醫(yī)方集解》:“石硫黃一斤
,豬大腸二尺,將硫黃為末
,實豬大腸中
,爛煮三時,取出去皮
。”現(xiàn)行
,取硫黃灌入豬腸內(nèi)
,煮后晾干,或?qū)⒘螯S放入生豬腸內(nèi)
,兩端扎緊,放熱湯中煮3h
,反復(fù)3次
,每次均另換豬腸。
《綱目》:“凡用硫黃
,入丸散用須以蘿卜剜空,入硫在內(nèi)
,合定
,稻糠火煨熟,去其臭氣
;以紫背浮萍同煮過
,消其火毒
;以皂莢湯淘之
,去其黑漿
。一法:打碎以絹袋盛,用無灰酒煮
,三伏時用。又消石能化硫為水
,以竹筒盛硫埋馬糞中一月
,亦成水,名硫黃液
。”
【商品情況】 商品規(guī)格商品一般分為硫黃
、倭硫黃
、天生黃三種。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硫黃為不規(guī)則塊狀
,黃色或帶淺綠色,不透明
,表面較粗糙,常有細孔
。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倭硫黃系將硫黃經(jīng)過提煉而成。呈不規(guī)則塊狀
,鮮黃色,半透明
,表面較光滑
,無細孔。系進口商品
,質(zhì)佳。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天生黃呈大小不同的顆粒狀
,或砂狀結(jié)晶,淺黃色
,微有玻璃光澤。
光明硫磺
,為硫黃中色黃
、光亮
、松脆、無雜質(zhì)者
,品質(zhì)。
舶上硫黃
,又名舶硫(《遵生八箋》)
、舶硫黃、白硫黃(《百草鏡》)
,古稱倭硫黃
,為海外進口硫黃
。主產(chǎn)日本、美洲等地
。系將硫黃提煉而成。現(xiàn)多國內(nèi)生產(chǎn)
。
硫黃:又名石硫黃
、黃牙、黃硇砂
。為各種硫黃的統(tǒng)稱。
天生黃:為含硫溫泉處升華凝結(jié)于巖石上者
。收集后
,先用冷水洗去泥土,再用熱水燙10余次
,最后放入香油內(nèi),撈取浮于表面者即得
。醫(yī)學(xué)教育網(wǎng)搜集
均以光亮
、松脆、色黃
、無雜質(zhì)者為佳
。
【藥材特征】 硫黃呈不規(guī)則塊狀
、粗顆粒狀
。淺黃色、黃色或略呈綠黃色
。條痕白色或淡黃色
。表面不平坦或粗糙,常具多數(shù)小孔隙
。脂肪光澤
。體輕,質(zhì)松脆
,易砸碎。有的斷面呈蜂窩狀
,縱面可見細柱或針狀晶體
,近于平行排列,金剛光評
。具特異臭氣,味淡
。
以塊整齊
、色黃、有光澤
、質(zhì)松脆、無雜質(zhì)者為佳
。
此外
,尚有天生黃和舶上硫黃二種商品:①天生黃(《綱目拾遺》)系含硫溫泉處升華凝結(jié)于巖石上者,收集后
,先用冷水洗去泥土,再用熱水燙7~10余次
,然后放在香油內(nèi)
,撈取浮于表面者。本品為淺黃色粉末
,少有呈碎片狀
,閃爍發(fā)光
,有臭氣
。
②舶上硫黃(《博濟方》)系將硫黃提煉而成
。商品為不規(guī)則的塊狀
,全體鮮黃色,半透明,有玻璃樣光澤
。體輕而脆
,易碎
,斷面不平坦
。有臭氣,味淡
。
【藥材鑒別】 燃之易熔融
,發(fā)藍色火焰
,并放出刺激性的二氧化硫臭氣
。不溶于水及鹽酸、硫酸
;遇硝酸或王水被氧化成硫酸
;溶于二硫化碳
、煤油及松節(jié)油中
。
【應(yīng)用】1.用于疥癬
,禿瘡
,濕疹
。本品外用有解毒殺蟲止癢作用
,尤為疥瘡要藥。治疥瘡
,可單用硫黃研末
,麻油調(diào)涂患處;治一切干濕癬
,配石灰
、鉛丹等共研細粉外撤,可增強收濕止癢功效
;治濕疹瘙癢
,可單用硫黃粉外敷,或與蛇床子
、明礬同用
,以增強祛濕、止癢作用
。
2.用于寒喘
,陽痿,虛寒便秘。本品內(nèi)服有補火助陽
,溫陽通便作用。治腎陽不足
,下元虛冷而致寒喘者
,常與附子、肉桂
、黑錫等同用
,如《和劑局方》黑錫丹
;治腎陽虛陽痿
,小便頻數(shù)者,可與鹿茸
、補骨脂同用
;治老年人腎陽不足
,虛寒便秘者
,常與半夏同用,如半硫丸
。
【用量】1.50-3.00g
【禁忌】本品有毒
,內(nèi)服宜用制品
,不宜多服
、久服。陰虛火旺患者及孕婦禁用
。
【附方】 1.治男子腰腎久冷
,心腹積聚
,脅下冷癖
,腹中諸蟲,失精遺溺
,形羸力劣
,腳膝疼弱
,冷風(fēng)頑痹
,霍亂轉(zhuǎn)筋,虛滑下利
;又治婦人血結(jié)寒熱
,陰蝕疽痔硫黃十兩。凈揀去沙石,研細飛過
,用瓷盒子盛
,以水和赤石脂封口,以鹽泥固濟曬干
,地內(nèi)先埋一小罐子
,盛水令滿
,安盒子在上
,用泥固濟訖,慢火養(yǎng)七日七夜
,候足
,加頂火一斤煅
,候冷取出
,研為細末,以藥末一兩
,用蒸餅一兩
,湯浸握去水
,搜為丸
,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
,多至百丸
,溫米飲下
,空心服之。(《局方》金液丹)
2.治冷勞氣血枯竭
,肉瘠齒落
,肢倦言微石硫黃一斤,豬大腸二尺
。將硫黃為末,實豬腸中爛煮三時取出
,去腸蒸餅為丸
,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
,日漸加之
。(《易簡方論》補火丹)
3.治命火衰微,陽氣暴絕,及虛寒水腫
,寒中等候九制硫黃
、糯米粉等分,糊丸
。每服三分,溫水下
。(《醫(yī)級
?雜癥類方》玉壺丹)
4.治不孕明凈硫黃一兩,用銅銚甘草湯煮一日
,取出陰干,研如面
。上以糊丸如梧桐子大
,約二百粒。每遇婦人月經(jīng)過后空心酒下二十五丸
,次日下三十五丸
,三日下四十丸,一百丸盡
,交合則授胎矣
,次月當(dāng)不行經(jīng)
,如復(fù)行經(jīng)者又如法服前藥一百丸
,必有孕,自后可服清熱養(yǎng)血之劑則胎固
,孕婦泰也
。此方百發(fā)百中
,不可以其簡易而略之
。(《古今醫(yī)統(tǒng)》引《螽斯廣育》神效百子丸)
5.治陰毒面色青,四肢逆冷
,心躁腹痛硫黃末,新汲水調(diào)下二錢
,良久
,或寒一起,或熱一起
,更看緊慢
,再服,汗出即差
。(《本事方》還陽散)
6.治帶下硫黃五錢為末
,烏梅肉三錢。搗丸如黃豆大
。每五丸
,空心酒下
。(《種杏仙方》)
7.治咳逆服藥無效硫黃
、乳香各等分。為末
,用酒煎
,急令患人嗅之
。(《奇效良方》)
8.治久瀉不止
,腹臟久冷不思食硫黃一兩,白礬二兩
,燒令汁盡
。上件藥都研細為末
,以粳米飯和丸
,如綠豆大。每服不計時候
,以粥飲下十丸
。(《圣惠方》硫黃丸)
9.治久患赤白痢硫黃半兩
,密陀僧一分(燒通赤)
,白礬灰半兩,寒水石二兩(燒通赤)
。上件藥都研為末
,以面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冷水下五丸
。(《圣惠方》抵圣丸)
10.治心腹一切痃癖冷氣
,及年高風(fēng)秘、冷秘或泄瀉等硫黃(明凈*者
,研令極細
,用柳木槌子殺過)、半夏(湯浸七次
,焙干
,為細末)。上等分
,以生姜自然汁同熬
,入干蒸餅?zāi)嚭蛣?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入臼?nèi)杵數(shù)百下
,丸如梧桐子大。每次空心溫酒或生姜湯下十五丸至二十丸
,婦人醋湯下
。(《局方》半硫丸)
11.治卒得疥瘡麻油摩硫黃涂之。(《肘后方》)
12.治一切干濕癬石硫黃半錢
,風(fēng)化石灰半兩
,鉛丹二錢,膩粉一錢
。同研如粉
,用生油調(diào)。先以布揩破癬
,涂之。未涂藥間
,煎蔥白
、甘草湯淋洗,如換時亦依此
。(《圣濟總錄》)
13.治小兒口瘡
,不能吮乳用生硫黃為末
,新汲水調(diào)貼手心腳心
,效即洗去。(《普濟方》硫黃散)
14.治鼻痛
,流臭水氣
,腦冷漏下硫黃、黃丹(炒)
、白芷等分為末。少許吹鼻中
,三五次即愈
。(《普濟方》二黃散)
15.治齒(上匿下蟲)硫黃一分
,白礬一兩。上件藥相和
,銚子中熬令黃煙盡
,研為末。每日未洗面
,先撿少許揩齒
,含著,洗面畢即漱口
。(《圣惠方》)
16.治一切無名腫毒惡瘡舶上硫黃
、輕粉、白礬各等分
。上為細末
,酥油調(diào)
。臨臥涂
,三次用。(《普濟方》)
17.治紫白癜風(fēng)用生硫黃末
,以生姜蘸擦之
,隨手去。(《百一選方》)
18.治疣目及痣硫黃一兩(細研)
,以醋調(diào)涂疣目上
,六七度即瘥。(《圣惠方》)
19.治反胃吐逆硫黃一兩
,白礬石一兩
。上二味于銚子內(nèi)煉過,入朱砂一分
,同研如面
,以面糊和丸,如小豆大
。不計時侯
,以生姜湯下五丸
。(《圣惠方》)
20.治小兒夜啼硫黃一分
,鉛丹炒過一兩。上研如粉
,以小合子內(nèi)盛
,封固濟。大火煅令煙盡
,候冷
。以竹筒中盛,紙單子封口
,埋在地下
,七日取出
,更研細
,用飯丸如黍米大。一月及百日兒
,每服二丸
,用冷水下;半年至二歲兒
,每服五丸
,連夜三四服。(《普濟方》硫丹丸)
21.治疝氣
,甚至手足厥冷
,上沖心腹欲死者,數(shù)服愈硫黃(溶化即投水中
,去毒
,研細末)
、陳皮
、荔枝核(打碎炒黃)各等分,研細末
,上飯丸桐子大
。每服五丸,酒下
,勿多用
。(《簡明醫(yī)彀》硫黃丸)
22.治頭痛不可忍,或頭風(fēng)年深
、暴患,無所不治
,服此除根硝石一兩
,硫黃二兩。上研令極細
,滴水丸如指頭大
。空心
,臘茶清嚼下
。(《婦人良方》硫黃丸)
【文獻】
《本經(jīng)》:“石流黃,味酸溫有毒
。主治婦人陰蝕,疽痔惡血
,堅筋骨
,除頭禿,能化金銀銅鐵奇物
。生山谷中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
【醫(yī)論】1.論硫黃溫補殺蟲之功①李時珍:“硫黃秉純陽之精
,賦大熱之性,能補命門真火不足
,且其性雖熱而疏利大腸
,又與燥澀者不同,蓋亦救危妙藥也
。”(《綱目》)②繆希雍:“石硫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