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醇剩義》卷四:羚羊角湯
處方 : 羚羊角6克 龜版24克 生地18克 白芍3克 丹皮4.5克 柴胡3克 薄荷3克 菊花6克 夏枯草4.5克 蟬衣3克 紅棗10枚 生石決24克(打碎)
功能主治 : 治肝陽上亢
,頭痛如劈
,筋脈抽掣
,痛連目珠
。
用法用量 : 水煎服。

摘錄 : 《醫(yī)醇剩義》卷四
《圣濟(jì)總錄》卷一○三:羚羊角湯
處方 : 羚羊角(鎊屑)半兩,木通1兩(銼細(xì))
,玄參1兩,防風(fēng)(去叉)1兩
,山梔子仁3分,枳殼(去瓤
,麩炒)半兩
,芍藥1兩,馬牙消(研為末
,湯澄下)、甜竹葉(洗)
。
制法 :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 肝腎虛熱
,氣壅攻沖,眼磣澀赤脈
。
用法用量 : 每服5錢匕
,以水1盞半
,加竹葉10片,煎取1盞
,去滓
,入馬牙消末1錢匕
,食后溫服
,臨臥再服
。
摘錄 : 《圣濟(jì)總錄》卷一○三
《圣濟(jì)總錄》卷七:羚羊角湯
處方 : 羚羊角1兩半(鎊),防己1兩半
,杏仁(去皮尖雙仁
,炒
,研)1兩半
,側(cè)子(炮裂,去皮臍)半兩
,五加皮2兩,磁石(生杵碎)8兩
,干姜1兩半(炮),芍藥1兩半
,麻黃(去根節(jié))1兩半,薏苡仁2兩
,防風(fēng)半兩(去叉)
,芎半兩
,秦艽半兩(去苗土),甘草(炙)半兩
。
制法 : 上(口父)咀
,如麻豆
。
功能主治 : 風(fēng)亸曳
,及癱緩不隨
。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匕
,以水1盞
,煎至7分
,去滓溫服
,日3次
,夜1次
。
摘錄 : 《圣濟(jì)總錄》卷七
《圣濟(jì)總錄》卷八十五:羚羊角湯
處方 : 羚羊角1兩(鎊)
,羌活1兩(去蘆頭)
,牛膝(酒浸
,切,焙)1兩,升麻1兩半
,酸棗仁1兩半,芍藥1兩半
,防風(fēng)(去叉)2兩,梔子仁5枚
,虎脛骨(酒炙)2兩
。
制法 : 上為粗末
。
功能主治 : 風(fēng)濕著于腰腳,骨節(jié)冷痛
,搖轉(zhuǎn)不能
。
用法用量 : 每服5錢匕
,以水1盞半
,煎至1盞
,去滓,食前溫服
。
摘錄 : 《圣濟(jì)總錄》卷八十五
《圣濟(jì)總錄》卷八十七:羚羊角湯
別名 : 羚羊角飲
處方 : 羚羊角屑1分
,犀角屑1分
,人參1分,防風(fēng)1分(去叉)
,甘草1分(炙
,銼)
,柴胡1分(去苗)
,桔梗1分(炒)
,白茯苓1分(去黑皮),半夏(湯浸7遍
,焙)1分
,黃耆1分半(銼),知母(焙)1分半
,升麻半分。
制法 : 上為粗末
。
功能主治 : 風(fēng)勞困劣,不思飲食
,及大病后羸瘦不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蛱搫诔睙岵皇?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及傷寒后不下食
。
用法用量 : 羚羊角飲(原書卷八十八)。
摘錄 : 《圣濟(jì)總錄》卷八十七
《圣濟(jì)總錄》卷八十八:羚羊角湯
處方 : 羚羊角(鎊)
、人參
、白茯苓(去黑皮)
、地骨皮
、柴胡(去苗)
、鱉甲(去裙襕,醋炙)
、黃耆(銼)、知母(焙)
、葛根(銼)、生干地黃(切
,焙)、陳橘皮(湯浸去白
,焙)、麥門冬(去心
,微炒)
、羌活(去蘆頭,銼)
、酸棗仁(微炒)、甘草(炙
,銼)各等分。
制法 : 上為粗末
。
功能主治 : 虛勞。時(shí)發(fā)潮熱
,五心煩躁
,口干
,咽喉不利。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匕
,以水1盞
,加生姜半分(拍破)
,煎至6分
,去滓,食后熱服
。
摘錄 : 《圣濟(jì)總錄》卷八十八
《圣濟(jì)總錄》卷一○二:羚羊角湯
處方 : 羚羊角屑3兩,防風(fēng)2兩(去叉)
,芍藥2兩,蕤仁2兩(去皮)
,麥門冬2兩(去心,焙)
,地骨皮2兩
,決明子2兩(微炒)
,甘草(炙)2兩
,茯神(去木)3兩
。
制法 : 上為粗末
。
功能主治 : 胎赤眼久不愈,昏暗漠漠
,瞳仁脹痛。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匕
,以水1盞,煎至5分
,去滓,食后臨臥溫服
。
摘錄 : 《圣濟(jì)總錄》卷一○二
《圣濟(jì)總錄》卷一二二:羚羊角湯
處方 : 羚羊角(鎊)1兩
,射干3分
,絡(luò)石3分(碎),大黃3分(銼)
,升麻3分
,木通1兩半(銼)
,芍藥1兩半
,生地黃(切
,焙)2兩
。
制法 : 上為粗末
。
功能主治 : 脾熱
,喉中腫痛
,熱塞不通
。
用法用量 : 每服5錢匕
,以水1盞半,煎至8分
,去滓,下芒消末1錢匕
,攪勻溫服
。得利即愈。
摘錄 : 《圣濟(jì)總錄》卷一二二
《圣濟(jì)總錄》卷六十八:羚羊角湯
處方 : 羚羊角(鎊)3兩
,伏龍肝5兩,熟艾(炒)1兩
,地榆2兩(去土)
,牛膝2兩(去苗
,酒浸
,焙)
,牡丹(去心)2兩
,芍藥(銼)4兩
,阿膠(炒令燥)1兩
,柏葉3兩(炙),大薊根3兩
,雞蘇葉1握,蠐螬(慢火炙黃)5枚
。
制法 :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 吐血
。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匕,以水1盞
,加生姜半分(拍碎),同煎至7分
,去滓溫服
。
摘錄 : 《圣濟(jì)總錄》卷六十八
《圣濟(jì)總錄》卷九:羚羊角湯
處方 : 羚羊角(鎊)1兩
,獨(dú)活(去蘆頭)2兩
,烏頭(炮裂
,去皮臍)3分
,防風(fēng)(去叉)1分。
制法 : 上銼
,如麻豆。
功能主治 : 偏風(fēng)
。手足不隨,四肢(疒帬)痹
。
用法用量 : 每服5錢匕,以水2盞
,煎取1盞
,去滓
,分2次溫服
,空腹
、夜臥各1服
。
摘錄 : 《圣濟(jì)總錄》卷九
《圣濟(jì)總錄》卷五十二:羚羊角湯
別名 : 羊角湯
處方 : 羚羊角3兩(鎊)
,鹿茸(去毛,酒浸
,炙)3兩
,五加皮2兩(銼)
,茯神(去木)2兩
,酸棗仁1兩半(炒)
,枳實(shí)1兩半(去瓤
,麩炒)
,熟干地黃(焙)1兩半。
制法 : 上為粗末
。
功能主治 : 腎臟風(fēng)虛
,臟氣不足,腰疼耳鳴
,肢體不隨
,煩倦無力
。
用法用量 : 羊角湯(《普濟(jì)方》卷三十一)
。
摘錄 : 《圣濟(jì)總錄》卷五十二
《圣濟(jì)總錄》卷十三:羚羊角湯
處方 : 羚羊角3分(鎊)
,赤茯苓3分(去黑皮)
,細(xì)辛3分(去苗葉)
,半夏3分(湯洗7遍,生姜汁煮
,焙),藁本(去苗土)3分
,蔓荊實(shí)1兩(去皮),芎1兩
,旋復(fù)花1兩
,防風(fēng)1兩(去叉)
,甘草1兩(炙
,銼)
,枳殼(去瓤
,麩炒)1兩
,人參1兩半
,羌活1兩半(去蘆頭)
,前胡(去蘆頭)1兩半
,甘菊花半兩
。
制法 : 上為粗末
。
功能主治 : 熱毒風(fēng)
。胸膈煩滿
,語澀痰盛,筋脈攣急
,頭目昏痛,肢節(jié)煩疼
。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匕,加生姜2片
,以水1盞半
,煎至7分
,去滓
,早
、晚食后稍熱服
,急則不拘時(shí)候
。
摘錄 : 《圣濟(jì)總錄》卷十三
《圣濟(jì)總錄》卷一○四:羚羊角湯
處方 : 羚羊角1兩(鎊)
,決明子1兩(炒)
,犀角1兩(鎊),石膏1兩
,地骨皮1兩
,玄參半兩
,細(xì)辛半兩(去苗葉)
,黃芩(去黑心)半兩
,防風(fēng)3分(去叉)
,芎3分
,柴胡3分(去苗),升麻3分
。
制法 : 上為粗末
。
功能主治 : 風(fēng)毒目赤腫痛
,肝肺風(fēng)熱
。
用法用量 : 每服5錢匕,以水1盞半
,加竹葉10片,煎至7分
,去滓
,入芒消末半錢匕,食后
、臨臥溫服
,每日2次
。
摘錄 : 《圣濟(jì)總錄》卷一○四
《博濟(jì)》卷五:羚羊角湯
別名 : 羚羊角飲
處方 : 羚羊角1兩
,犀角1兩
,羌活1兩
,檳榔1兩,人參1兩
,當(dāng)歸少許
。
制法 : 上銼細(xì)
,略焙
,分作4貼
。
功能主治 : 丈夫
、婦人風(fēng)毒攻沖頭面
,生瘡虛腫
。
用法用量 : 羚羊角飲(《圣濟(jì)總錄》卷一三六)
。
摘錄 : 《博濟(jì)》卷五
《圣濟(jì)總錄》卷二十八:羚羊角湯
處方 : 羚羊角半兩(鎊),百合半兩
,芎半兩
,木通半兩(銼)
,葛根半兩(銼)
,升麻半兩,黃芩(去黑心)半兩
,石膏(碎)1兩,龍齒3分
,防風(fēng)(去叉)3分。
制法 : 上為粗末
。
功能主治 : 傷寒剛痓
,渾身壯熱
,頭疼口噤
,筋脈拘急
,心神躁悶
。
用法用量 : 每服5錢匕
,以水1盞半,煎至1盞
,去滓溫服
,每日2次
,不拘時(shí)候
。
摘錄 : 《圣濟(jì)總錄》卷二十八
《圣濟(jì)總錄》卷二十八:羚羊角湯
處方 : 羚羊角屑半兩
,犀角屑半兩,防風(fēng)半兩(去叉)
,茯神半兩(去木)
,黃芩半兩(去黑心)
,玄參半兩
,升麻半兩
,龍齒(研)1兩
,甘草(炙)1兩
,竹茹3分
,地骨皮3分(洗,焙)
,人參3分。
制法 : 上為粗末
。
功能主治 : 傷寒發(fā)汗后
,熱毒未盡
,因有所驚,狂言欲走
。
用法用量 : 本方方名
,《普濟(jì)方》卷一三七引作“羚羊角散”
。
摘錄 : 《圣濟(jì)總錄》卷二十八
《圣濟(jì)總錄》卷十七:羚羊角湯
處方 : 羚羊角(鎊)2兩,菊花3兩
,防風(fēng)1兩(去叉),羌活1兩(去蘆頭)
,前胡1兩(去蘆頭),藁本1兩(去苗土)
,玄參1兩,黃芩1兩(去黑心)
,杏仁1兩(去皮尖雙仁,炒令黃)
,菖蒲1兩
,甘草(炙
,銼)1兩
。
制法 : 上為粗末
。
功能主治 : 熱毒風(fēng)上攻
,頭旋目運(yùn)
,耳內(nèi)虛鳴
,或身體癮疹麻痹。
用法用量 : 每服5錢匕
,以水1盞半,煎至8分
,去滓,食后溫服
。
摘錄 : 《圣濟(jì)總錄》卷十七
《圣濟(jì)總錄》卷十三:羚羊角湯
處方 : 羚羊角1兩(鎊)
,薺苨1兩
,獨(dú)活1兩(去蘆頭)
,防風(fēng)1兩(去叉)
,柴胡1兩(去苗)
,芎1兩
,枳殼1兩(去瓤
,麩炒)
,人參1兩
,甘草1兩(炙
,銼)
,白術(shù)1兩
。
制法 :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 中風(fēng)寒熱
,頭痛昏倦
。
用法用量 : 每服2錢匕
,以水1盞
,加薄荷5葉
,煎至7分
,去滓溫服
,不拘時(shí)候
。
摘錄 : 《圣濟(jì)總錄》卷十三
《圣濟(jì)總錄》卷十二:羚羊角湯
處方 : 羚羊角屑1兩,威靈仙1兩(去苗土)
,黃連1兩(去須),白檳榔1兩
,郁李仁1兩(去皮尖,炒)
,甘草1兩(炙)
,大黃1兩(銼,炒)
,枳殼(去瓤
,麩炒)1兩
,桑根白皮1兩半(銼
,炒)
,車前子1兩半
,決明子1兩半(炒)
,防風(fēng)1兩半(去叉)
,萆薢1兩半
,桂半兩(去粗皮)
,旋復(fù)花(炒)半兩
。
制法 : 上(口父)咀
,如麻豆
。
功能主治 : 疏氣
。主風(fēng)熱
,上膈煩滿
。
用法用量 : 每服5錢匕
,以水1盞半
,煎取8分
,去滓溫服,每日2次
,食后服。
摘錄 : 《圣濟(jì)總錄》卷十二
《圣濟(jì)總錄》卷八十四:羚羊角湯
處方 : 羚羊角1兩半(鎊)
,犀角(鎊)1兩半
,升麻1兩,旋復(fù)花1兩
,木香1兩,大腹5顆(連皮子銼)
,枳殼1兩1分(去瓤
,麩炒)
,麥門冬1兩1分(去心
,焙)
,前胡(去蘆頭)1兩1分
。
制法 : 上為粗末
。
功能主治 : 胸膈妨悶
,噫氣不暢
,煩熱口干
,眼暗不識人
。
用法用量 : 每服5錢匕
,以水1盞半
,煎至1盞
,去滓
,空腹服之
。以快利為度
。
摘錄 : 《圣濟(jì)總錄》卷八十四
《本事》卷一:羚羊角湯
處方 : 羚羊角1兩3錢半(鎊),肉桂1兩3錢半(不見火)
,附子1兩3錢半(炮,去皮臍)
,獨(dú)活(黃色如鬼眼者
,去蘆
,洗
,焙)1兩3錢半
,白芍藥1兩
,防風(fēng)1兩(去叉股
,炙),芎1兩
。
制法 : 上為粗末
。
功能主治 : 筋痹
,肢節(jié)束痛
。
用法用量 : 每服3大錢
,以水1盞半
,加生姜3片
,同煎至8分
,取清汁服
,每日2-3次
,秋服之
。
各家論述 : 《本事方釋義》:羚羊角味辛威微寒,入足厥陰
;肉桂氣味辛熱,入足少陰
、厥陰;附子氣味咸辛大熱
,入心腎
。獨(dú)活氣味苦辛甘平,入肝腎
;白芍氣味酸微寒,入肝
;防風(fēng)氣味苦辛甘,入手足太陽
;川芎氣味辛溫
,入肝膽。此通絡(luò)養(yǎng)筋之方也
。秋月諸氣收斂,惟以一味酸收
,諸味辛溫行走,則正氣收肅
,而客病卻矣。
摘錄 : 《本事》卷一
《圣濟(jì)總錄》卷一二四:羚羊角湯
處方 : 羚羊角屑半兩
,赤茯苓半兩(去黑皮),半夏半兩(湯洗7遍
,去滑
,炒)
,木通半兩(銼)
,射干半兩
,倉粟米(炒)2合
,桔梗(炒)1分
,蘆根(銼)1兩
。
制法 : 上為粗末
。
功能主治 : 咽喉如有物妨悶
,食即噎塞不下
。
用法用量 : 每服5錢匕
,以水1盞半
,加生姜1棗大(拍碎)
,煎至8分
,去滓
,食后溫服,每日3次
。
摘錄 : 《圣濟(jì)總錄》卷一二四
《圣濟(jì)總錄》卷七:羚羊角湯
處方 : 羚羊角1兩(鎊),麻黃1兩(去根節(jié))
,防風(fēng)1兩(去叉),升麻1兩
,桂1兩(去粗皮),芎1兩
,薏苡仁1兩
,羌活2兩(去蘆頭)
,杏仁(去皮尖雙仁
,炒)2兩
。
制法 : 上為粗末
。
功能主治 : 中風(fēng)
。舌強(qiáng)不語
,手足拘急
,發(fā)歇有時(shí)
。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匕
,以水1盞,加木通
、竹葉
,煎至7分
,去滓溫服
,不拘時(shí)候
。
摘錄 : 《圣濟(jì)總錄》卷七
《圣濟(jì)總錄》卷一○八:羚羊角湯
處方 : 羚羊角1兩(鎊)
,茯神1兩(去木)
,防風(fēng)1兩(去叉)
,羌活1兩(去蘆頭)
,芎1兩
,地骨皮1兩
,菊花1兩
,甘草(炙
,銼)3分
,麥門冬(去心,焙)1兩半
,枳殼3分(去瓤,麩炒)
,犀角(鎊)3分。
制法 : 上為粗末
。
功能主治 : 服丹石過多,熱毒上乘
,兩目赤痛
,或生胬肉
,或即腫爛
。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匕
,以水1盞
,煎至7分,去滓
,早、晚食后溫服
。
摘錄 : 《圣濟(jì)總錄》卷一○八
《直指小兒》卷一:羚羊角湯
處方 : 羚羊角半分
,蟬殼半分
,茯神1分(去心)
,麥門冬1分
,柴胡1分
,地骨皮1分
,黃芩半分
,甘草(炒)半分。
制法 : 上銼散
。
功能主治 : 小兒諸驚壯熱。
用法用量 : 方中羚羊角
、黃芩用量原缺
,前者據(jù)《普濟(jì)方》補(bǔ),后者據(jù)《嬰童百問》補(b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