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角鉤藤湯
《重訂通俗傷寒論》:羚角鉤藤湯
處方 : 羚角片4.5克(先煎)霜桑葉6克 京川貝12克(去心)鮮生地15克 雙鉤藤9克(后入)滁菊花9克 茯神木9克 生白芍9克 生甘草2.5克
功能主治 : 平肝熄風(fēng)
,清熱止痙
。治肝風(fēng)上擾,頭暈脹痛
,耳鳴心悸
,手足躁擾,甚則瘈疭
,狂亂痙厥
;及肝經(jīng)熱盛,熱極動風(fēng)
,孕婦子痛
,產(chǎn)后驚風(fēng)。

用法用量 : 用鮮淡竹茹15克與羚羊角先煎代水
,煎上藥服
。
備注 : 方中以羚羊角、鉤藤清熱涼肝
,熄風(fēng)止痙
,共為君藥;桑葉
、菊花清熱熄風(fēng)
,為臣藥;白芍
、生地黃、甘草養(yǎng)陰增液以柔肝舒筋
,竹茹
、貝母清熱除痰,茯神寧心安神
,均為佐藥
;甘草調(diào)和諸藥,兼以為使
。諸藥合用
,共奏平肝熄風(fēng),清熱止痙之效
。
摘錄 : 《重訂通俗傷寒論》
清·《通俗傷寒論》:羚角鉤藤湯
組成 : 羚角片(先煎)一錢半(4.5克)
,霜桑葉二錢(6克),去心京川貝四錢(12克)
,鮮生地黃五錢(15克)
,雙鉤藤(后入)三錢(9克),滁菊花三錢(9克)
,茯神木三錢(9克)
,生白芍三錢(9克),生甘草八分(2.4克),鮮刮淡竹茹(與羚角先煎代水)五錢(15克)
。
用法 : 水煎服
。
功效 : 涼肝熄風(fēng)
,增液舒筋
。
主治 : 主治熱盛動風(fēng)證,癥見高熱不退
,煩悶躁擾
,手足抽搐
,發(fā)為痙厥
,甚則神昏,舌絳而干
,或舌焦起刺
,脈弦而數(shù)
。
臨床應(yīng)用 : 臨床主要用于治療中風(fēng)
、視網(wǎng)膜病變
、高熱痙厥
、高血壓病、子癇
、乙型腦炎
、支氣管肺炎
、偏頭痛等病癥
。1.中風(fēng):122例急性腦出血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60例
,對照組62例,治療組在一般治療的同時給予加味羚角鉤藤湯一對照組在一般治療的同時
,給予胞二磷膽堿
。30日為1個療程
。結(jié)果:兩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分別為83.33%與67.74%;兩組均較發(fā)病時顱內(nèi)血腫明顯縮小
,治療組存活者CT示血腫完全吸收率38.98%
,大部分吸收率45.76%
,分別高于對照組完全吸收率17.86%
,大部分吸收率28.57%;治療組治療前后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分別為24.42±9.36和8.67±7.87
,對照組治療前后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分別為24.28±8.64和11.36±8.47
,兩組治療后較治療前均有顯著下降
。(《中醫(yī)藥學(xué)刊》2003第4期)2.視網(wǎng)膜病變:本方加減治療視網(wǎng)膜病變20例26只眼。結(jié)果:好轉(zhuǎn)18例24只眼(眼底除動脈硬化外
,無或有少許硬性滲出
、出血斑點及陳1日性病變
,視力在4.6以下),無效2例2只眼(有不同程度的水腫滲出
、出血斑塊及陳舊性病變
,視力在4.5以下)
。(《河南中醫(yī)》2001年第1期)3.高熱驚厥:羚角鉤藤湯聯(lián)合西藥常規(guī)治療小兒高熱驚厥25例,對照組24例單純西藥常規(guī)治療
,用藥7日
。結(jié)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2.00%
,對照組75.00%
。(《中國中醫(yī)急癥》2004年第7期)4.高血壓老年單純收縮期:高血壓42例
,治療組21例給予羚角鉤藤湯,對照組21例口服珍菊降壓片
。結(jié)果:治療組用藥后靜息狀態(tài)收縮壓明顯降低,治療第2周開始2組間靜息狀態(tài)收縮壓比較即有顯著差異
,治療后兩組舒張壓均無明顯改變
。24小時動態(tài)血壓:治療后24小時收縮壓(SBP)
、晝SBP較治療前有明顯降低
,治療后兩組間24小時SBP、晝SBP亦有顯著差異
。治療組治療后各主要不適癥狀均有改善
,尤其是眩暈、頭痛
、失眠的總有效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福建中醫(yī)》2005年第6期)
方解 : 本方主治熱盛動風(fēng)、肝風(fēng)內(nèi)動
,何秀山喻之為“涼肝熄風(fēng)
、增液舒筋之良方”
。方以羚羊角
、鉤藤熄風(fēng)止痙
;桑葉
、菊花清泄肝火:白芍、生地黃滋養(yǎng)陰液
,標本兼治
。臨床應(yīng)用以高熱抽搐、舌干絳、脈弦數(shù)為辨證要點。羚羊角系保護動物之藥物
,可改用山羊角或珍珠母代替
,用量宜加大
。邪熱久羈、耗傷真陰以致虛風(fēng)內(nèi)動者
,非本方所宜。
現(xiàn)代研究 : 動物實驗表明
,羚角鉤藤湯能提高實驗對象大鼠的熱耐受時間
,延遲暑風(fēng)痙厥發(fā)生
,對痙厥強度無影響
,但能縮短痙厥后大鼠的昏迷時間
,促進其意識及運動功能的恢復(fù)。
方歌 : 俞氏羚角鉤藤湯
,桑菊茯神鮮地黃
,貝草竹茹同芍藥,肝風(fēng)內(nèi)動急煎嘗
。
摘錄 : 清·《通俗傷寒論》
西藏羊角手串的功效
功效與作用
平肝熄風(fēng):羚羊角減寒
,入肝、心
、肺經(jīng)
。主瀉肝火
,清心肺
。肝主風(fēng)
,開竅于目而藏血
,所以為平肝熄風(fēng)之要藥
。可用予肝陽上亢
,頭目眩暈
,及肝風(fēng)內(nèi)動
,驚癇抽搐等病痛
。
清熱鎮(zhèn)驚:本證多見予溫?zé)岵『?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邪熱熾盛所致
。高熱煩躁
,神昏譫語,痙厥
,口渴唇焦
,以及小兒熱盛驚厥
,可首選本品清熱解毒
,鎮(zhèn)痙安神
。
涼血解毒:本證多見于溫?zé)岵。瑹崛霠I血所致熱盛動血,癥見:身體壯熱
,躁擾不安,甚或昏狂譫妄
,斑疹紫黑或吐衄便血,舌質(zhì)深絳?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墒走x本品清熱涼血解毒化斑
。《本草再新》:“去瘀瘡血
,生新血
,降火下氣,止渴除煩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 散血解毒:多用癰腫瘡毒血熱毒盛者,可由于外感六淫
,或過食膏梁厚味
,內(nèi)郁濕熱火毒
,引起毒邪壅聚,致使營衛(wèi)不和
,經(jīng)絡(luò)氣血凝滯不通所致
。癥見;身寒熱,癰瘡處局部焮紅腫痛
,口渴飲冷
、小便黃赤,大便秘結(jié)
,潰后膿血稠黃
,舌質(zhì)紅苔黃.脈數(shù)?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蛇x用本品清熱涼血解毒
。
鑒別應(yīng)用:羚羊角與石決明均為介類藥物,均能平肝潛陽
,鎮(zhèn)驚熄風(fēng)
,明目,石決明瀉肝火不如羚羊角
,但能補肝陰
,清肺熱,可治骨蒸勞熱
。羚羊角主瀉肝火,兼清心肺
,散血解毒
,可治熱毒血瘀發(fā)斑,癰腫瘡毒
。
對中樞的作用:腹腔注射羚羊角醇提取液及注射液
,均能使小鼠的自發(fā)活動減少。其外皮浸出液能降低小鼠朝向性運動反應(yīng)
,并可使巴比妥及乙醚麻醉的誘導(dǎo)期縮短
。顯著降低對五甲烯四氮唑,士的寧
,電休克的敏感性
,卻不導(dǎo)致肌肉松馳,煎劑能降低咖啡因所致蟾蜍及小鼠的驚厥率
,并增高恢復(fù)率
,但對士的寧所致驚厥則無效。
解熱作用:羚羊角煎劑給人工發(fā)熱兔灌服48毫升/公斤
,給藥2小時后體溫下降
,6小時后逐漸恢復(fù)正常
。
對循環(huán)系統(tǒng)作用:本品煎劑2毫升/公斤靜注,使麻醉貓血壓下降
。煎劑或醇提取液
,小劑量使離體蟾蜍心臟收縮加強,中等劑量可致心傳導(dǎo)阻滯大劉量則引起心率減慢
,振幅減小
,最后心跳停止。
其它:羚羊角外皮浸出液
,能增加小鼠對缺氧的耐受能力
,并有鎮(zhèn)痛作用。
毒性:給小鼠灌服10%羚羊角煎劑2克/公斤
,連續(xù)給藥7天
,除體重重增長緩慢外。而飲食
,排便
,自由活動等方面無明顯改變。
臨床應(yīng)用
1.肝風(fēng)內(nèi)動
,驚癇抽搐
。本品主入肝經(jīng),咸寒質(zhì)重
,善能清泄肝熱
,平肝息風(fēng),鎮(zhèn)驚解痙
。故為治驚癇抽搐之要藥
,尤宜于熱極生風(fēng)所致者。用治溫?zé)岵嵝盁胧⒅邿?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神昏
、驚厥抽搐者,常與鉤藤
、白芍
、菊花、桑葉
、生地同用
,如羚角鉤藤湯(《通俗傷寒論》);治婦女子癇,可與防風(fēng)
、獨活
、茯神、酸棗仁等配伍,如羚羊角散(《濟生方》);用治癲癇
、驚悸等
,可與鉤藤、天竺黃
、郁金
、朱砂等同用。
2.肝陽上亢
,頭暈?zāi)垦?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本品味咸質(zhì)重主降,有平肝潛陽之功
。治肝陽上亢所致之頭暈?zāi)垦?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煩躁失眠,頭痛如劈等癥
,常與石決N
、龜甲、生地
、菊花等同用
,如羚羊角湯(《醫(yī)醇賸義》)。
3.肝火上炎
,目赤頭痛
。本品善清瀉肝火而明目。故用治肝火上炎之頭痛
,目赤腫痛
,羞明流淚等癥,常與決明子
、黃芩
、龍膽草、車前子等同用
,如羚羊角散(《和劑局方》)
。
4.溫?zé)岵褵嵘窕?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熱毒發(fā)斑
。本品入心肝二經(jīng),寒以勝熱
,故能氣血兩清
,清熱涼血散血,瀉火解毒
,用于溫?zé)岵褵嵘窕?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譫語躁狂,甚或抽搐
,熱毒斑疹等癥
,常與石膏
、寒水石、麝香等配伍
,如紫雪丹(《千金方》);又王孟英以羚羊角
、犀角加入白虎湯中,稱羚犀石膏知母湯
,治溫?zé)岵褵?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譫語發(fā)斑等。
常用配方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僦蝹畷r氣
,寒熱伏熱,汗
、吐
、下后余熱不退,或心驚狂動
,煩亂不寧
,或譫語無倫,人情顛倒
,脈仍數(shù)急
,遷延不愈:羚羊角磨汁半盞,以甘草
、燈芯各一錢
,煎湯和服。(《方脈正宗》)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谥沃酗L(fēng)手顫
,亸曳語澀:羚羊角(鎊)一兩,犀角(鎊)三分
,羌活(去蘆頭)
、防風(fēng)(去叉)各一兩半,薏苡仁(炒)
、秦艽(洗)各二兩
。共研細末,煉蜜丸
,如梧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煎竹葉湯下
,漸加至三十丸
。(《圣濟總錄》羚羊角丸)
③治偏風(fēng),手足不隨
,四肢頑痹:羚羊角(鎊)一兩
,獨活(去蘆頭)二兩,烏頭(炮裂
,去皮
、臍)三分,防風(fēng)(去叉)一分
。銼如麻豆
。每服五錢匕,以水二盞
,煎取一盞
,去滓,分溫二服
,空腹
、夜臥各一。(《圣濟總錄》羚羊角湯)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苤侮栘蕷饽?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多怒:羚羊角、人參各三兩
,赤茯苓二兩(去皮)
,遠志(去心)、大黃(炒)各半兩
,甘草一分(炙)
。上為末。每服三錢
,水一盞半
,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不計時候
。(《宣明論方》羚羊角湯)
⑤治血虛筋脈攣急
,或歷節(jié)掣痛:羚羊角磨汁半盞
,以金銀花一兩五錢,煎湯一碗
,和服
。(《續(xù)青囊方》)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拗萎a(chǎn)后中風(fēng)
,身體反張如角弓:羚羊角屑三分,獨活一兩,當(dāng)歸三分(銼
,微炒)
,防風(fēng)一兩(去蘆頭),人參半兩(去蘆頭)
,赤芍藥半兩
,細辛半兩,桂心半兩
,麻黃一兩(去根
、節(jié))。搗
,粗羅為末
。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
,入生姜半分
,煎至六分,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羚羊角散)
⑦治小兒夜啼及多驚熱:羚羊角屑一分
,黃芩一分
,犀角屑一分,甘草一分(炙微赤
,銼)
,茯神一分,麥門冬半兩(去心
,焙)
。搗,粗羅為散
。每服一錢
,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
,去滓
,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羚羊角散)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嘀螘r氣七日,心神煩熱
,胸膈不利
,目赤
,不得睡臥:羚羊角屑、黃芩
、柱子仁
、黃連(去須)、川升麻
、枳殼(麩炒微黃
,去瓤)各一兩。搗羅為末
,煉蜜和丸
,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
,以竹葉湯下三十丸
。(羚羊角丸,⑥方以下出《圣惠方》)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嶂涡姆物L(fēng)熱沖目
,生胬肉:羚羊角(鎊)、黃芩(去黑心)
、柴胡(去苗)
、升麻各三分,甘草(生銼)一兩
。粗搗篩
,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
,煎至一盞
,去滓,食后服
。(《圣濟總錄》羚羊角湯)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庵窝圩渖佐枘ぃ毫缪蚪切及雰?澤瀉半兩,甘菊花一兩
,葳蕤半兩
,菟絲子半兩(酒浸三日,曝干
,別搗為末)
。搗,粗羅為散
,每服三錢
,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
,去滓
,不計時候
,溫服。(《圣惠方》羚羊角散)
性狀鑒別
鑒別正品羚羊角要點有四:一是通天眼
,羚羊角除去骨塞后,在角的中心有扁三角形細孔一條
,一直通到角尖
,俗稱“通天眼”;二是環(huán)輪節(jié),在角的表面有輪生環(huán)節(jié)
,直到角近角尖部處
,輪節(jié)一面凸一面凹,紋順環(huán)紋處順序環(huán)生
,光滑自然;三是骨塞連結(jié)骨質(zhì)處與血窠相連接
,鑲嵌緊密,骨塞白色
,基部似桃形;四是色澤絲紋
,羚羊角通體光潤如玉,白色和黃白色
,表面除輪生環(huán)節(jié)外
,還具細絲紋,有條不紊
。
痙證之邪壅經(jīng)絡(luò)型,選方為
【答案】:A
考點:1.邪壅經(jīng)絡(luò)證
。主癥:項背強直
,惡寒發(fā)熱,甚至口噤不能語
,四肢抽搐
,脈浮緊。治法:祛風(fēng)散寒
,燥濕和營
。代表方:羌活勝濕湯加減。加減:濕熱偏盛
,筋脈拘急
,用三仁湯加地龍、絲瓜絡(luò)
、威靈仙清熱化濕
、通經(jīng)和絡(luò)。2.肝經(jīng)熱盛證
。主癥:高熱頭痛
,手足躁動
,甚則項背強急,四肢抽搐
,角弓反張
,舌質(zhì)紅絳。治法:清肝潛陽
,息風(fēng)鎮(zhèn)痙
。代表方:羚角鉤藤湯加減。加減:肝經(jīng)熱盛證
,加龍膽草
、梔子、黃芩
;痙證反復(fù)發(fā)作
,加全蝎、蜈蚣
、僵蠶
、蟬衣;神昏痙厥者
,服用安宮牛黃丸
、局方至寶丹或紫雪丹。3.陽明熱盛證
。主癥:壯熱汗出
,項背強急,手足攣急
,甚則角弓反張
,腹?jié)M便結(jié),苔黃燥
,脈弦數(shù)
。治法:清泄胃熱,存陰增液止痙
。代表方:白虎湯合增液承氣湯加減
。加減:若熱邪傷津而無腑實證者,可用白虎加人參湯清熱救津
。抽搐甚者
,加天麻、地龍
、全蝎
、菊花、鉤藤息風(fēng)止痙之品
;熱甚煩躁者
,加淡竹葉
、梔子、黃芩清心瀉火除煩
。4.心營熱盛證
。主癥:高熱煩躁,神昏譫語
,項背強急
,四肢抽搐,甚則角弓反張
。舌紅絳
,脈細數(shù)
。治法:清心透營
,開竅止痙。代表方:清營湯加減
。加減:伴有神昏譫語
,躁動不安,四肢攣急抽搐
,角弓反張
,酌情選用安宮牛黃丸、至寶丹或紫雪丹
。本證臨證時辨其營血熱毒深淺輕重
,可分別選用化斑湯、清瘟敗毒飲
、神犀丹化裁
;若肢體抽搐無力而證屬亡陽脫證,當(dāng)予急服獨參湯
、生脈散
。5.痰濁阻滯證。主癥:頭痛昏蒙
,神識呆滯
,項背強急,四肢抽搐
,嘔吐痰涎
,苔白膩,脈滑
。治法:祛風(fēng)豁痰開竅
,息風(fēng)鎮(zhèn)痙。代表方:祛風(fēng)導(dǎo)痰湯加減
。加減:若言語不利者
,加白芥子
、遠志祛痰開竅醒神;痰濁上壅
,蒙閉清竅
,突然昏厥抽搐,可急用竹瀝加姜汁沖服安宮牛黃丸
。6.陰血虧虛證
。主癥:項背強急,抽搦或筋惕肉
,頭目昏眩
,伴陰血虧虛的癥狀。治法:滋陰養(yǎng)血
,息風(fēng)止痙
。代表方:四物湯合大定風(fēng)珠加減。加減:久病
,陰血不足
,氣虛血滯,瘀血阻絡(luò)
,補陽還五湯加減
;虛風(fēng)內(nèi)動,肢體拘急攣縮
,重用養(yǎng)陰潤筋之品
,加全蝎、天麻
、鉤藤
。7.剛痙:邪壅經(jīng)絡(luò),寒邪較甚
,項背強急
,肢痛拘攣,以葛根湯為主方
。8.柔痙:邪壅經(jīng)絡(luò)
,風(fēng)邪偏盛,項背強急
,發(fā)熱不惡寒
、汗出、頭痛
,以瓜蔞桂枝湯為主方
。
湯藥歌決的治風(fēng)劑
大秦艽湯 大秦艽湯羌獨防,芎芷辛芩二地黃;石膏歸芍苓術(shù)草
,養(yǎng)血祛風(fēng)通治方
。
消風(fēng)散消風(fēng)散中有荊防,蟬蛻胡麻苦參蒼
;知膏蒡通歸地草
,風(fēng)疹濕疹服之康。
川芎茶調(diào)散川芎茶調(diào)有荊防
,辛芷薄荷甘草羌
;目昏鼻塞風(fēng)攻上,偏正頭痛悉能康
。
菊花茶調(diào)散上方再加僵蠶菊
,菊花茶調(diào)力更強。
蒼耳子散 蒼耳散用辛荑芷
,薄荷蔥茶并煎湯
;鼻塞涕濁風(fēng)熱擾,清熱疏風(fēng)又通陽
。
牽正散牽正散治口眼斜
,白附僵蠶全蝎加
;混合研細酒調(diào)服
,風(fēng)中絡(luò)脈效力佳。
止痙散止痙全蝎與蜈蚣
,祛風(fēng)止痛功力宏
;驚風(fēng)抽搐可緩解,又治腦炎破傷風(fēng)
。
玉真散玉真散治破傷風(fēng)
,牙關(guān)緊閉體張弓;星麻白附羌防芷
,外敷內(nèi)服一方通
。
五虎追風(fēng)散五虎追風(fēng)亦解痙,蟬退天麻加南星
;全蝎僵蠶一并入
,風(fēng)痰祛散抽搐平。
小活絡(luò)丹 小活絡(luò)丹用膽星
,蠶退天麻加南星
;全蝎僵蠶一并入,風(fēng)痰祛散抽搐平
。
大活絡(luò)丹 大活絡(luò)丹藥味豐
,四君四物減川芎;白烏兩蛇蠶竭蔻,麻辛附葛羌防風(fēng)
;
乳沒靈仙芩連貫
,草烏首烏丁地龍;南星青皮骨碎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