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腦黃連膏
中醫(yī)世家
2023-05-21 13:45:16
龍腦黃連膏
《原機(jī)啟微》卷下:龍腦黃連膏
處方 : 黃連250克 冰片3克
制法 : 先銼黃連令碎
,以水750毫升
,于瓷器中用文武火熬成150毫升
,濾去滓
,放薄瓷碗內(nèi)
;重湯燉成膏,約100毫升。

功能主治 : 瀉火明目
。治目中赤脈
,有灼熱感,眼眶破爛
,畏日羞明
,眵多眊躁。
用法用量 : 臨用加冰片少許
,點(diǎn)入眼內(nèi)
,不拘時(shí)。
摘錄 : 《原機(jī)啟微》卷下
《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杭州方):龍腦黃連膏
別名 : 光明眼藥
處方 : 梅冰片2錢5分
,淡硇砂1錢
。
制法 : 上為細(xì)末,用黃連膏4兩調(diào)勻
。
功能主治 : 肝熱上升
,目紅難開,畏光羞明
,熱痛多淚
,睛沿赤爛,障翳遮睛
。
用法用量 : 每日早
、晚點(diǎn)入眼角。
注意 : 忌蔥
、酒
、大蒜發(fā)物。
摘錄 : 《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杭州方)
萬金膏簡介
目錄1拼音2概述3《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八方之萬金膏 3.1處方3.2炮制3.3功能主治3.4萬金膏的用法用量3.5摘錄 4《眼科纂要》卷上方之萬金膏 4.1處方4.2制法4.3萬金膏的用法用量4.4功能主治 5《片玉心書》卷五方之萬金膏 5.1處方5.2功能主治5.3摘錄 6《靈驗(yàn)良方匯編》卷一方之萬金膏 6.1方名6.2組成6.3主治6.4萬金膏的用法用量6.5制備方法 7《嵩崖尊生》(致和堂本)卷十一方之萬金膏 7.1方名7.2組成7.3主治7.4萬金膏的用法用量7.5制備方法7.6附注 8《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卷六十一方之萬金膏 8.1方名8.2組成8.3主治8.4萬金膏的用法用量8.5制備方法 9《幼科類萃》卷二十六方之萬金膏 9.1方名9.2組成9.3主治9.4萬金膏的用法用量9.5制備方法 10《幼幼集成》卷四方之萬金膏 10.1方名10.2組成10.3主治10.4萬金膏的用法用量10.5制備方法 11《普濟(jì)方》卷二八二方之萬金膏 11.1方名11.2組成11.3主治11.4萬金膏的用法用量11.5制備方法 12《丹臺玉案》卷六方之萬金膏 12.1方名12.2組成12.3主治12.4萬金膏的用法用量12.5制備方法 13《楊氏家藏方》卷十二方之萬金膏 13.1方名13.2組成13.3主治13.4萬金膏的用法用量13.5制備方法 14《是齋百一選方》卷二十方之萬金膏 14.1方名14.2組成14.3主治14.4萬金膏的用法用量14.5制備方法14.6萬金膏的臨床應(yīng)用 15《朱氏集驗(yàn)方》卷十二方之萬金膏 15.1方名15.2組成15.3功效主治15.4萬金膏的用法用量15.5制備方法 16《普濟(jì)方》卷三一五方之萬金膏 16.1方名16.2組成16.3主治16.4制備方法 17參考資料附:1古籍中的萬金膏 1拼音 wàn jīn gāo
2概述 萬金膏為方劑名
,其同名方劑約有十四首
。
3《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八方之萬金膏
3.1處方
龍骨、鱉甲
、苦參
、烏賊骨、黃柏
、黃芩
、黃連
、皂角
、白及、白蘞
、厚樸
、木鱉子仁、草烏、川芎
、當(dāng)歸
、白芷各一兩,沒藥
、乳香各半兩
,槐枝、柳枝各四寸長者二十一條
,炒黃丹一斤半[1]
。
龍骨、鱉甲
、苦參
、烏賊魚骨、黃蘗
、草烏頭
、黃連、豬牙
、皂角
、黃芩、白蘞
、白芨
、木鱉子仁、當(dāng)歸(洗.焙)
、厚樸(去粗皮)
、川芎、香白芷
、沒藥(別研)
、槐枝、柳枝
,(并同.研)各一分
;乳香(別研)一錢,黃丹一兩半
,清麻油四兩(冬月用半斤)
。
3.2炮制
前藥除乳香、沒藥
、黃丹外
,余藥于油內(nèi)慢火煎紫赤色去渣,稱凈油三斤
,放鍋內(nèi)下丹
,不住手?jǐn)?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令黑色、滴水不散及不粘手
,下乳香
、沒藥末,再攪勻
,如硬再加油少許
,以不粘手為度,攤膏貼患處[1]
。
上除黃丹外
,銀、石器中將諸藥并油內(nèi)用慢火煎紫赤色
,去藥不用
,卻入黃丹一半放油內(nèi),不住手?jǐn)?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令微黑
,更入馀黃丹,不住手?jǐn)?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須是慢火熬令紫黑
,滴在水上不散,及不黏手
,然后更別入黃丹少許
,再熬數(shù)沸,如硬時(shí)卻更入油些少
,以不黏手為度
。
3.3功能主治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之萬金膏主治癰疽發(fā)背,諸般瘡癤
;從高墜下
,打撲損傷;腳膝生瘡
,遠(yuǎn)年臁瘡
,五般痔漏,惡瘡等癥[1]
。
一切惡瘡
,并皆治之。
3.4萬金膏的用法用量
攤膏貼患處[1]
。
用時(shí)量瘡大小攤紙上貼之
。
3.5摘錄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4《眼科纂要》卷上方之萬金膏
4.1處方
荊芥、防風(fēng)
、黃連
、五倍子各五錢,銅綠五分
,苦參四錢
,薄荷一錢[1]。
4.2制法
為細(xì)末
,水泛為丸
,彈子大[1]
4.3萬金膏的用法用量
每次一丸,熱水化開
,乘熱洗目[1]
。
4.4功能主治
《眼科纂要》卷上方之萬金膏功能疏風(fēng)清熱,解毒止癢
。治瞼弦赤爛
。[1]
5《片玉心書》卷五方之萬金膏
5.1處方
羌活 川芎 細(xì)辛 木通 麻黃 石菖蒲各3克 龍腦 麝香各少許
5.2功能主治
《片玉心書》卷五方之萬金膏主治郺鼻。肺受風(fēng)寒
,久而不散
,膿涕結(jié)聚不開,不聞香臭
。
5.3摘錄
《片玉心書》卷五
6《靈驗(yàn)良方匯編》卷一方之萬金膏
6.1方名
萬金膏
6.2組成
文蛤5錢,黃連5錢(去毛
,凈)
,防風(fēng)5錢
,荊芥穗5錢,苦參4錢
,銅綠5分(一方有當(dāng)歸4錢
,川芎4錢)
。
6.3主治
《靈驗(yàn)良方匯編》卷一方之萬金膏主治爛弦風(fēng)赤眼
。
6.4萬金膏的用法用量
臨用時(shí)
,以熱水化開
,趁熱洗眼
,1日3次
。
6.5制備方法
上為極細(xì)末
,用薄荷煎湯作丸,如彈子大
。
7《嵩崖尊生》(致和堂本)卷十一方之萬金膏
7.1方名
萬金膏
7.2組成
天冬8錢
,杏仁4錢
,貝母4錢
,百部4錢
,紫菀1錢
,冬花5錢
,百合4錢。
7.3主治
《嵩崖尊生》(致和堂本)卷十一方之萬金膏主治癆擦
。
7.4萬金膏的用法用量
不拘時(shí)挑服之
。
7.5制備方法
水煎
,味盡去滓
,加飴糖8錢,蜜1兩6錢
,再熬
;又入阿膠4錢,茯苓末4錢
,入前汁
,和勻如膏。
7.6附注
本方方名
,原書三讓堂本作“補(bǔ)金膏”。
8《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卷六十一方之萬金膏
8.1方名
萬金膏
8.2組成
黃連
、黃芩
、黃柏
、梔子
、防風(fēng)、連翹、白芷
、當(dāng)歸
、薄荷、樸消各等分
。
8.3主治
《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卷六十一方之萬金膏主治一切目疾
。
8.4萬金膏的用法用量
每用1丸
,滾水泡化
,趁熱洗眼
。
8.5制備方法
上為細(xì)末
,煉蜜為丸
,如芡實(shí)大
。
9《幼科類萃》卷二十六方之萬金膏
9.1方名
萬金膏
9.2組成
羌活1錢,川芎1錢
,細(xì)辛1錢
,石菖蒲1錢
,木通1錢,麻黃1錢
,龍腦半錢
,麝香半錢。
9.3主治
《幼科類萃》卷二十六方之萬金膏主治小兒齆鼻
。
9.4萬金膏的用法用量
用新綿包1丸
。塞鼻孔中
,男左女右。
9.5制備方法
上為極細(xì)末
,煉白蜜為丸
,如梧桐子大
。
10《幼幼集成》卷四方之萬金膏
10.1方名
萬金膏
10.2組成
川羌活1錢
,正川芎1錢
,北細(xì)辛1錢
,淮木通1錢
,凈麻黃1錢
,石菖蒲1錢。
10.3主治
《幼幼集成》卷四方之萬金膏主治小兒風(fēng)熱侵肺
、鼻齆不聞香臭
。
10.4萬金膏的用法用量
每次1錢,以蜜和勻,姜湯化服
。
10.5制備方法
上為末
。
11《普濟(jì)方》卷二八二方之萬金膏
11.1方名
萬金膏
11.2組成
川烏、草烏
、白芷
、黃柏皮、藁本
、荊芥
、蟬蛻、肉桂
、白僵蠶
、赤小豆、乳香
、沒藥
、蠶沙、天花粉各等分
。
11.3主治
《普濟(jì)方》卷二八二方之萬金膏主治癰疽
、發(fā)背、五發(fā)
、瘰疬
、陰毒,痛不能忍
;或腫毒侵內(nèi)沉伏者
。
11.4萬金膏的用法用量
薄荷汁和蜜調(diào)涂患處,以紙掩住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蚪⒌攸S汁調(diào)搽
;如干
,用地黃汁或薄荷汁刷濕。
11.5制備方法
上為末
。
12《丹臺玉案》卷六方之萬金膏
12.1方名
萬金膏
12.2組成
黃連3錢
,粉霜3錢,輕粉2錢
,鉛粉2錢
,樟腦5分,銀珠5分
,冰片3分
。
12.3主治
《丹臺玉案》卷六方之萬金膏主治臁瘡久不收口
。
12.4萬金膏的用法用量
攤貼。
12.5制備方法
上為細(xì)末
,以豬脂熔化
,入前末,候冷加入冰片和勻
。
13《楊氏家藏方》卷十二方之萬金膏
13.1方名
萬金膏
13.2組成
黃連1分
,黃柏1分,黃芩1分
,白及1分
,白蘞1分,龍骨1分
,當(dāng)歸1分(洗
,焙),厚樸1分(去粗皮)
,川芎1分
,沒藥1分(研),槐枝1分
,柳枝1分
,豬牙皂角1分,鱉甲1分
,苦參1分
,香白芷1分,木鱉子仁1分
,草烏頭1分
,烏賊魚骨1分(同銼碎),乳香1錢(研)
,黃丹1兩半
,清麻油4兩(冬月用半斤)。
13.3主治
《楊氏家藏方》卷十二方之萬金膏主治癰疽發(fā)背
,及諸般惡瘡。從高墜墮
,打撲傷損
,腳膝生瘡,遠(yuǎn)年臁瘡
,五般痔漏
。
13.4萬金膏的用法用量
如尋常膏藥,攤在紙花上
,看瘡大小敷貼
。
13.5制備方法
上除黃丹外
,銀、石器中將諸藥油內(nèi)慢火煎得油色紫赤
,濾去藥不用
,入一半黃丹在油內(nèi),不住手?jǐn)?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煎微黑
,更入一半黃丹,不住手?jǐn)?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只是用慢火熬得紫黑色
,滴在水上不散,捻不粘手
,然后更入黃丹少許
,再熬,如捻著硬時(shí)
,卻更入油少許
,但不粘手即止。
14《是齋百一選方》卷二十方之萬金膏
14.1方名
萬金膏
14.2組成
大甘草根節(jié)4兩(銼
,去皮)
,真麻油8兩,黃丹4兩(真好者)
。
14.3主治
《是齋百一選方》卷二十方之萬金膏主治一切癰癤毒
。
14.4萬金膏的用法用量
每服50丸,甘草湯送下
。
14.5制備方法
上將甘草根節(jié)銼成寸段
,捶破,內(nèi)留1條長者攪藥
,用銀
、石器入油,煎甘草令焦黃
,取出不用
,入黃丹,以前所留長甘草1條
,不住手?jǐn)?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如黑色,點(diǎn)少許入水
,試候成膏不散
,用綿濾,入瓶
,封令密
,坎地2尺許埋藥
,20日取出,臘月合尤妙
。敷貼如常法
。發(fā)背,丸如梧桐子大
。
14.6萬金膏的臨床應(yīng)用
腦疽:沈仁父司理
,年七八歲時(shí),苦腦疽見骨
,痛楚異常
,沈德和尚書傳此方,一夕敷之即減
,不數(shù)日間
,凡五換,遂痊愈
。
15《朱氏集驗(yàn)方》卷十二方之萬金膏
15.1方名
萬金膏
15.2組成
黃耆半兩
,當(dāng)歸半兩,白芷3錢
,杏仁3錢
,防風(fēng)3錢,羌活2錢
,獨(dú)活2錢
,官桂2錢,白蘞2錢
,狼毒2錢
,乳香3錢,沒藥3錢
,黃連1錢
,黃丹4兩,清油1斤
,桑白皮2錢
。
15.3功效主治
《朱氏集驗(yàn)方》卷十二方之萬金膏功在敗毒生肌。主治諸毒瘡
。
15.4萬金膏的用法用量
陰天煉
,春、冬軟收
,夏月蒼收,用新瓷器盛
。以竹篦子攤用
,勿使沾塵
,常好好蓋覆,愈久愈好
,艾瘡尤佳
,貼上不痛。
15.5制備方法
上除黃丹1味
,以文武火于銀器內(nèi)煉
,不住手?jǐn)嚽в嘞拢笕朦S丹
,次用柳枝攪
,滴水上如珠為度。
16《普濟(jì)方》卷三一五方之萬金膏
16.1方名
萬金膏
16.2組成
蠟
、亂發(fā)
、輕粉、油
、白及
。
16.3主治
《普濟(jì)方》卷三一五方之萬金膏主治傷折損破,痛不止
,肉不合
。
16.4制備方法
中草藥:柴胡的功效與作用
柴胡
(《本經(jīng)》)
【異名】地熏、茈胡(《本經(jīng)》)
,山菜
、茹草(《吳普本草》),柴草(《品匯精要》)
。
【來源】為傘形科植物北柴胡
、狹葉柴胡等的根。
【植物形態(tài)】①北柴胡
,又名:竹葉柴胡(《植物名實(shí)圖考》)
,鐵苗柴胡、螞蚱腿
、山根菜
、黑柴胡、山柴胡
。
多年生草本
,高45~70厘米。根直生
,分歧或不分歧
。莖直立,叢生,上部多分枝
,并略作"之"字形彎曲
。葉互生;廣線狀披針形
,長3~9厘米
,寬0.6~1.3厘米,先端漸尖
,最終呈短芒狀
,全緣,上面綠色
,下面淡綠色
,有平行脈7~9條。復(fù)傘形花序腋生兼頂生
;傘梗4~10
,長1~4厘米,不等長
;總苞片缺
,或有1~2片;小傘梗5~10
,長約2毫米
;小總苞片5;花小
,黃色
,徑1.5毫米左右;萼齒不明顯
;花瓣5
,先端向內(nèi)折曲成2齒狀;雄蕊5
,花藥卵形
;雌蕊1,子房下位
,光滑無毛
,花柱2,極短
。雙懸果長圓狀橢圓形
,左右扁平,長3毫米左右
,分果有5條明顯主棱
,棱槽中通常有油管3個(gè),接合面有油管4個(gè)?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ㄆ?~9月
。果期9~10月
。
生于干燥的荒山坡
、田野、路旁
。分布吉林
、遼寧、河南
、山東
、安徽、江蘇
、浙江
、湖北、四川
、山西
、陜西、甘肅
、西藏等地
。
②狹葉柴胡,又名:紅柴胡
、細(xì)葉柴胡
。
多年生草本,高30~65厘米
。根深長
,不分歧或略分歧,外皮紅褐色
。莖單1或數(shù)枝
,上部多分枝,光滑無毛
。葉互生
;根生葉及莖下部葉有長柄;葉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
,長7~15厘米
,寬2~6毫米,先端漸尖
,葉脈5~7條
,近乎平行。復(fù)傘形花序;傘梗3~15
;總苞片缺
,或有2~3;小傘梗10~20
,長約2毫米
;小總苞片5;花小
,黃色:花瓣5
,先端內(nèi)折;雄蕊5
;子房下位
,光滑無毛。雙懸果
,長圓形或長圓狀卵形
,長2~3毫米,分果有5條粗而鈍的果棱
,成熟果實(shí)的棱槽中油管不明顯
,幼果的橫切面常見每個(gè)棱槽有油管3個(gè)?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ㄆ?~9月
。果期8~10月。
生于干燥草原
。分布黑龍江
、吉林、遼寧
、內(nèi)蒙古
、河北、山東
、江蘇
、安徽、甘肅
、青海
、新疆、四川
、湖北等地
。
除上述2種外,尚有多種同屬植物亦作柴胡入藥
。主要的有:長白柴胡分布東北
;興安柴胡分布東北
、內(nèi)蒙古、河北
;大葉柴胡分布東北
;長莖柴胡分布河北、山西
、陜西
、甘肅、四川
、云南
、青海;膜緣柴胡分布云南
、四川、貴州
、陜西
;小柴胡分布四川、云南
、貴州
、湖北;金黃柴胡(又名:穿葉柴胡)分布新疆:多脈柴胡分布四川
、甘肅
、內(nèi)蒙古。
【采集】舂
、秋挖取根部
,去凈莖苗、泥土
,曬干
。
【藥材】①北柴胡
又名:硬柴胡。為植物北柴胡的根
,并帶有少許莖的基部
。根呈圓錐形,主根順直或稍彎曲
,下部有分歧
,根頭膨大,呈疙瘩狀
,長6~20厘米
,直徑0.6~1.5厘米,外皮灰褐色或灰棕色
,有縱皺紋及支根痕
,頂部有細(xì)毛或堅(jiān)硬的殘莖
。質(zhì)較堅(jiān)韌。不易折斷
,斷面木質(zhì)纖維性
,黃白色。氣微香
,味微苦辛
。以根條粗長、皮細(xì)
、支根少者為佳
。
主產(chǎn)遼寧、甘肅
、河北
、河南。此外
,陜西
、內(nèi)蒙古、山東等地亦產(chǎn)
。
②南柴胡
又名:軟柴胡(《本草匯言》)
,香柴胡。為植物狹葉柴胡的根
。外形與北柴胡相似
,惟根較細(xì),分歧少
,多彎曲不直
,長4~10厘米,直徑6~10毫米
,表面紅棕色
,有縱皺及須根痕,頂部無疙瘩頭
,而有地上莖葉枯死后遺留的毛狀纖維
。質(zhì)脆,易折斷
,斷面平坦
,呈淡棕色。氣味同北柴胡
。以根條粗長
、無須根者為佳。
主產(chǎn)湖北
、江蘇
、四川
。此外,安徽
、黑龍江
、吉林等地亦產(chǎn)。
柴胡藥材中
,尚有"竹葉柴胡"與"春柴胡"二種
,其原植物主要為狹葉柴胡。前者系采收成長的全株
,全長約20~40厘米
,根同南柴胡,莖葉灰綠色至淡綠色
,產(chǎn)地同南柴胡
。后者系春季采收幼嫩的全株,故又稱"芽胡"
,全長約15厘米
,根細(xì),棕色
,莖葉淡綠色而多卷曲皺縮。產(chǎn)江蘇
、安徽
、山東。
【化學(xué)成分】北柴胡根含揮發(fā)油
、柴胡醇
、油酸、亞麻酸
、棕櫚酸
、硬脂酸、廿四酸
、葡萄糖及皂甙等
。皂甙中有柴胡皂甙a、c
、d
,柴胡甙元F、E
、G
,龍吉甙元。另有報(bào)道
,根和種子中分出柴胡甙
,這是多種甙的總稱
。此外,根中含α-菠菜甾醇
、Δ7-豆甾烯醇
、Δ22-豆甾烯醇、豆甾醇
、側(cè)金盞花醇
、白芷素。莖
、葉含蕓香甙
。果實(shí)含油11.2%,其中有洋芫荽子酸
、反式洋芫荽子酸和亞袖酸
。
狹葉柴胡根含皂甙、脂肪油
、揮發(fā)油
、柴胡醇。莖
、葉含蕓香甙
。
金黃柴胡含蕓香甙、核糖醇
、廿九酮
、廿六醇、α-菠萊甾醇
、黃酮醇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