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香硇砂煎丸
處方 : 木香 硇砂 官桂 附子(炮)干漆(炒去煙)豬牙皂角 細(xì)辛 乳香(研)三棱(炮)莪術(shù)(炮)大黃(炒
,研末)沒藥(研)干姜(炮)青皮各30克 巴豆霜15克
制法 : 上除研藥外為末
。以好醋1升化開硇砂
,去津,銀器內(nèi)慢火熬
,次下巴豆霜
、大黃末,熬成膏后
,將余藥末入膏內(nèi)和為丸
,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 : 治婦人痃癖積聚,血塊刺痛
,脾胃虛寒
,宿食不消,日久不愈者
。
用法用量 : 每服30~50丸
,食后用酒酒送下。
摘錄 : 《衛(wèi)生寶鑒》卷十四
中草藥名方:硇砂煎丸的功效與作用
硇砂煎丸
【來源】《衛(wèi)生寶鑒》卷十四
。
【組成】黑附子2個(gè)
,各重16克以上(炮,去皮
、臍
,剜作甕子)木香9克破故紙(隔紙微炒)蓽茇(真者)各30克硇砂9克
【用法】先將硇砂用水150毫升,續(xù)續(xù)化開
,于甕內(nèi)熬干為末
,安在附子甕內(nèi),卻用剜出附子末蓋口
,用和成白面裹,約半指厚
,慢灰火內(nèi)燒
,呈均勻黃色,去面
,同木香等藥為細(xì)末
,卻用原裹附子熟黃面為末,醋調(diào)煮糊
,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5~30丸,生姜湯送下
。屢有神功
。
【主治】積塊痃癖。
提醒您:硇砂煎丸 此中草藥名方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使用前請(qǐng)遵醫(yī)囑
。
三棱煎丸簡(jiǎn)介
目錄1拼音2概述3《證治準(zhǔn)繩·類方》第二冊(cè)方之三棱煎丸 3.1處方3.2制法3.3三棱煎丸的用法用量3.4功能主治 4《活幼日議》卷十七方之三棱煎丸 4.1三棱煎丸的別名4.2處方4.3制法4.4三棱煎丸的用法用量4.5功能主治4.6摘錄 5《普濟(jì)方》卷一六八方之三棱煎丸方名 5.1方名5.2組成5.3主治5.4三棱煎丸的用法用量5.5制備方法 6《普濟(jì)方》卷三九二方之三棱煎丸 6.1方名6.2組成6.3主治6.4三棱煎丸的用法用量6.5制備方法 7《嚴(yán)氏濟(jì)生方》卷六方之三棱煎丸 7.1方名7.2組成7.3主治7.4三棱煎丸的用法用量7.5制備方法 8《雞峰普濟(jì)方》卷九方之三棱煎丸 8.1方名8.2組成8.3功效主治8.4三棱煎丸的用法用量8.5制備方法 9《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三方之三棱煎丸 9.1方名9.2三棱煎丸的別名9.3組成9.4功效主治9.5三棱煎丸的用法用量9.6制備方法9.7附注 10《太平圣惠方》卷四十八方之三棱煎丸 10.1方名10.2組成10.3主治10.4三棱煎丸的用法用量10.5制備方法 11《衛(wèi)生寶鑒》卷十九方之三棱煎丸 11.1方名11.2組成11.3主治11.4三棱煎丸的用法用量11.5制備方法 12參考資料附:1古籍中的三棱煎丸 1拼音 sān léng jiān wán
2概述 三棱煎丸為方劑名,其同名方劑約有九首
。
3《證治準(zhǔn)繩·類方》第二冊(cè)方之三棱煎丸
3.1處方
生三棱半斤
,杏仁(湯泡去皮尖,炒黃)
、干漆(炒煙盡)
、炒麥芽各三兩
,青皮(去白)、炒萊菔子
、炒神曲各二兩
,硇砂(飛研)一兩[1]。
3.2制法
三棱為末熬膏
,余藥為細(xì)末
,和丸,梧桐子大[1]
3.3三棱煎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二十丸
,食后溫米飲送下[1]
。
3.4功能主治
《證治準(zhǔn)繩·類方》第二冊(cè)方之三棱煎丸功在順氣,消積滯
,除膨脹
。治心腹堅(jiān)脹,脅下滿硬
,胸中痞塞
,喘滿短氣[1]。
4《活幼日議》卷十七方之三棱煎丸
4.1三棱煎丸的別名
消痞丸
、化積丸(《活幼日議》卷十七)
。
4.2處方
三棱(成塊煮,炮)
、炮莪術(shù)
、鱉甲(去裙,米醋炙焦)
、當(dāng)歸各半兩
,芫花(醋浸炒)、炒杏仁各二錢半
,淡豆豉二錢
,巴豆(去殼)二十一粒[1]。
京三桂 蓬莪術(shù)(炮)各15克 芫花0.3克 鱉甲(去裙襕
,米醋炙令焦)15克 淡豆豉6克 巴豆21粒(去殼)川當(dāng)歸15克 杏仁(去皮
、尖,炒)0.3克
京三棱半兩
,蓬莪術(shù)(并炮)半兩
,芫花1分,鱉甲(去裙
,米醋炙令焦)半兩
,淡豆豉2錢,巴豆21粒(去殼)
,川當(dāng)歸半兩
,杏仁(去皮尖)1分(炒令赤)
。
4.3制法
為細(xì)末,水煮面糊為丸
,麻子大[1]
。
上藥將前四味以米醋250毫升煮干,炒焙為東
,次將當(dāng)歸
、杏仁、巴豆
、淡豆豉研末
,與上藥末和勻,水煮面糊為丸
,如麻子大
。
上前6味1處,以米醋1碗
,煮令干
,仍就炒起,更細(xì)截
,焙為末
;次入當(dāng)歸末,又入杏仁
、巴豆
、淡豆豉和勻,水煮面糊為丸
,如麻子大。
4.4三棱煎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
,用生姜湯送下[1]
。
4.5功能主治
《活幼日議》卷十七方之三棱煎丸主治嬰兒傷食生冷,甜膩毒熱等物
,脾胃積滯
,久不克化,肚熱腳冷
,痞癖寒熱
,及癥瘕中脘不和,膨脹上膈
,氣壅心腹
,不得宣通者[1]。
破氣行血
,和脾開胃
。治嬰孩小兒多食生冷
,脾胃積滯,久不克化
,肚熱腳冷
,痞癖寒熱;癥癖
,中焦不和
,脘腹膨脹,氣壅不得宣通者
;諸積滯
,食不化。
4.6摘錄
《活幼日議》卷十七
5《普濟(jì)方》卷一六八方之三棱煎丸方名
5.1方名
三棱煎丸
5.2組成
三棱8兩
,杏仁1兩5錢
,蘿卜子1兩5錢,大硼砂1兩5錢
,神曲2兩
,麥糵2兩,青皮2兩
,干漆2兩
,縮砂1兩5錢,丁香1兩5錢
,蓬術(shù)1兩5錢
。
5.3主治
《普濟(jì)方》卷一六八方之三棱煎丸主治積聚。
5.4三棱煎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
,飲湯送下
。
5.5制備方法
上為細(xì)末,薄糊為丸
,如梧桐子大
。
6《普濟(jì)方》卷三九二方之三棱煎丸
6.1方名
三棱煎丸
6.2組成
三棱(炮)半兩,莪術(shù)(炮)半兩
,芫花3錢(3味同醋煮1夕
,焙干),南木香2錢
,烏梅肉2錢半(用巴豆21粒同炒黑色
,去巴豆不用),丁香2錢
。
6.3主治
《普濟(jì)方》卷三九二方之三棱煎丸主治虛中有積
,腹痛不進(jìn)飲食,及面目浮腫
。
6.4三棱煎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
,飯飲吞下
。
6.5制備方法
上為末,醋糊為丸
,如綠豆大
。
7《嚴(yán)氏濟(jì)生方》卷六方之三棱煎丸
7.1方名
三棱煎丸
7.2組成
京三棱2兩,蓬術(shù)2兩
,芫花半兩
,青皮(去瓤?jī)簦?兩半。
7.3主治
《嚴(yán)氏濟(jì)生方》卷六方之三棱煎丸主治婦人
、室女血瘕
,月經(jīng)不通,臍下堅(jiān)結(jié)大如杯
,久而不治
,必成血蠱。
7.4三棱煎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50丸
,食前用淡醋湯送下
。
7.5制備方法
上銼,如豆大
,用好醋1升
,煮干,焙為細(xì)末
,醋糊為丸
,如梧桐子大。
8《雞峰普濟(jì)方》卷九方之三棱煎丸
8.1方名
三棱煎丸
8.2組成
桂1斤
,干姜4兩
,三棱4兩,當(dāng)歸4兩
,半夏4兩
,丁香皮4兩,烏梅4兩
,硇砂1兩,巴豆半兩
。
8.3功效主治
《雞峰普濟(jì)方》卷九方之三棱煎丸功在消積化滯
。主治積聚。
8.4三棱煎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5丸
,橘皮湯送下
。
8.5制備方法
上為細(xì)末,煮面糊為丸
,如麻子大
。
9《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三方之三棱煎丸
9.1方名
三棱煎丸
9.2三棱煎丸的別名
大三棱煎丸
9.3組成
杏仁(湯浸
,去皮尖,麩炒黃色)1兩
,硇砂(飛
,研)1兩,神曲(碎
,炒)3兩
,麥糵(炒)3兩,青皮(去白)2兩
,干漆(炒)2兩
,蘿卜子(微炒)2兩,三棱(生
,細(xì)銼
,搗羅為末)8兩(以酒3升,石器內(nèi)熬成膏)
。
9.4功效主治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三方之三棱煎丸功在順氣寬中
,消積滯,化痰飲
,消脹軟堅(jiān)
。主治食積痰飲,阻于中脘
,氣機(jī)不宣
,脘痞腹脹,噫氣不暢
,嘔吐痰涎
,食欲不振,大便或溏或?yàn)a或秘
;脾虛
,為肉食所傷,停久不散
,發(fā)為腹?jié)M膨痛
;宿食積聚,翻吐酸穢
;膨滿
,食積氣塊,傷食夾臍痛甚
;癥瘕
。
9.5三棱煎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5丸至20丸,食后溫米飲送下。
9.6制備方法
上為末
,以三棱膏勻搜和為丸
,如梧桐子大。
9.7附注
大三棱煎丸(《古今醫(yī)鑒》卷六)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妒泪t(yī)得效方》:加阿魏五錢重,名阿魏丸
,又名起祖三棱丸
。《醫(yī)方類聚》引《經(jīng)驗(yàn)秘方》“三棱煎丸”有蓬莪術(shù)
、木香
。
10《太平圣惠方》卷四十八方之三棱煎丸
10.1方名
三棱煎丸
10.2組成
濕三棱7斤(凈洗,去泥土
,銼碎)
,川大黃3兩,芫花1兩(醋拌炒令干)
,鱉甲3兩(涂醋炙令黃
,去裙襕),木香1兩
。
10.3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四十八方之三棱煎丸主治肥氣
,結(jié)固不散,腹脅急疼
,食少體瘦
。
10.4三棱煎丸的用法用量
每日空腹,以溫酒送下10丸
。
10.5制備方法
上件藥
,先以水2斗,煮三棱至3升
,去滓
;搗羅諸藥為末,入前煎中
,于銅器內(nèi)慢火熬之
;更入米醋1升,同煎熬令稠
;候稍冷
,并手丸如梧桐子大。
11《衛(wèi)生寶鑒》卷十九方之三棱煎丸
11.1方名
三棱煎丸
11.2組成
廣茂(黑角者)1兩
,三棱(2味濕紙煨香
,為末)1兩,大黃(去皮)8兩(為末)
。
11.3主治
《衛(wèi)生寶鑒》卷十九方之三棱煎丸主治小兒食積成癖
,脘痞腹痛;婦人氣滯血結(jié)
,經(jīng)閉不通
。小兒飲食過多,痞悶疼痛
,食不消化
,久而成癖;并治婦人血積血塊
。干血?dú)庥?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jīng)閉不通;血蠱
。
11.4三棱煎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9至20丸
,食后溫水送下:大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40丸
。
11.5制備方法
鱉甲煎丸作用與功效,有什么副作用
?
鱉甲煎丸--《金匱要略》卷四十五
【處方】鱉甲90克(炙)烏扇22.5克(燒)黃芩22.5克 柴胡45克 鼠婦22.5克(熬)干姜22.5克 大黃22.5克 芍藥37.5克 桂枝22.5克 葶藶7.5克(熬)石韋22.5克(去毛)厚樸22.5克 牡丹37.5克(去心)瞿麥15克 紫葳22.5克 半夏7.5克 人參7.5克 蟅蟲37.5克(熬)阿膠37.5克(炙),蜂窠30克(炙)赤消90克 蜣螂45克(熬)桃仁15克
【制法】上藥二十三味
,為末
,取鍛灶下灰1.5千克,清酒5升
,浸灰內(nèi)過濾取汁
,煎鱉甲成膠狀,絞取汁
,納諸藥煎
,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行氣化瘀
,軟堅(jiān)消癥
。主瘧疾日久不愈,脅下痞硬有塊
,結(jié)為瘧母
,以及癥瘕積聚。
【用法用量】空腹時(shí)服3~6克
,每日二至三次
。
【注意】孕婦忌服
。
【摘錄】《金匱要略》卷上
鱉甲煎丸--《圣濟(jì)總錄》卷四十五 【處方】鱉甲(醋炙,去裙襴)1兩
,硇砂(不夾石者)1兩
,芫花(醋拌,炒)1兩
,狼毒(碎
,銼,炒)1兩
,干漆(炒煙盡)1兩
,京三棱(炮,銼)3兩
,巴豆2錢(去皮心
,研細(xì),與硇砂用醋1升同熬成膏)
。
【制法】上除硇砂
、巴豆外為末,與巴豆膏同拌勻
,水煮面糊為丸
,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脾臟久積冷氣
,攻心腹痛脹
,惡心嘔逆,臍下撮痛
。
【用法用量】每服1丸
,食后生姜湯送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四十五
鱉甲煎丸 《普濟(jì)方》卷二四九引《衛(wèi)生家寶》 【處方】鱉甲3兩(水浸3日3夜
,去裙
,米醋蘸炙令脆,為末)
,桃仁100個(gè)(湯浸
,去皮尖,炒黃
,細(xì)研)
,硇砂(湯化,去石
,煎成霜)3分
,上藥用釅醋4升,砂盆中慢火熬成膏
,更入后藥:厚樸(去皮
,生姜汁炙)1兩
,陳皮(去白)1兩,神曲(炒)1兩
,肉桂(去皮)1兩
,肉豆蔻4個(gè),檳榔2兩
,柴胡(去苗)半兩。
【制法】上為末
,再溫前膏為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小腸氣發(fā)不可忍
,并治淋
。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以細(xì)切生蔥熱酒送下
。
【注意】忌生冷
、油膩、濕面
。
【摘錄】《普濟(jì)方》卷二四九引《衛(wèi)生家寶》
鱉甲煎丸--《圣惠》卷四十八 【處方】鱉甲2兩(涂醋炙令黃
,去裙襴),防葵1兩(銼
,炒令黃)
,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
,上3味為細(xì)末
,以醋2升,煎令如膏)
,干漆1兩(搗碎
,炒令煙出),桂心3分
,附子1兩(炮裂
,去皮臍),川椒紅1兩(微炒)
,桃仁2兩半(湯浸
,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銼
,研入),木香1兩
,枳實(shí)1兩(麩炒微黃)
。
【制法】上為細(xì)末
,納前煎中,更入少蒸餅為丸
,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積聚氣久不消,心腹虛脹
,不欲飲食
。
【用法用量】每服20丸,以生姜
、橘皮湯送下
。
【摘錄】《圣惠》卷四十八
鱉甲煎丸--《痢瘧纂要》卷十二 【處方】鱉甲2兩,香附5錢
,三棱5錢
,莪術(shù)5錢,海粉5錢
,青皮5錢
,紅花5錢,桃仁5錢
,神曲5錢
,麥芽5錢。
【制法】上用醋煮
,曬乾
,為末,醋糊為丸
,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瘧母血虛者。
【用法用量】每服50丸
,白湯送下
。
【摘錄】《痢瘧纂要》卷十二
鱉甲煎丸--《普濟(jì)方》卷二三六引《博濟(jì)》 【別名】鱉甲柴胡煎丸
、青蒿鱉甲煎丸、鱉甲煎、柴胡煎丸
【處方】鱉甲(去裙襴
,醋炙)2兩
,柴胡(去苗)2兩
,甘草(炙
,銼)1兩,杏仁(去皮尖雙仁
,炒)1兩
,桔梗1兩,當(dāng)歸(切
,焙)1兩
,地骨皮1兩
,人參1兩,赤芍藥1兩
,木香半兩
,桂(去粗皮)半兩,黃連1分
,胡黃連1分
,麝香(另研)2錢,酥3兩
,蜜3兩
。
【制法】上除麝香、酥
、蜜外為末,用青蒿1斤
,童子小便5升
,好酒1升,熬青蒿至2升
,去蒿
,入酥、蜜
,再熬成膏
,候冷,入藥末
、麝香為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補(bǔ)虛勞
。主虛勞骨蒸
,早晚煩熱,寢食不安
,五心熱悶
,百節(jié)酸疼,肌瘦盜汗
。
【用法用量】鱉甲柴胡煎丸(《圣濟(jì)總錄》卷一七九)
、青蒿鱉甲煎丸(《永類鈐方》卷十六)、鱉甲煎(《醫(yī)部全錄》卷三○六)
、柴胡煎丸(《普濟(jì)方》卷三九○)
。
【摘錄】《普濟(jì)方》卷二三六引《博濟(jì)》
鱉甲煎丸--《圣惠》卷二十八 【處方】鱉甲2兩(別搗為末),干漆(搗碎
,炒令煙出)1兩
,附子(炮裂
,去皮臍)1兩,京三棱1兩(炮裂
,銼)
,川大黃1兩(銼碎,炒過)
,木香半兩
。
【制法】上為末。先將鱉甲末以頭醋3升煎令稠
,然后入諸藥末為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虛勞
,癥瘕不消
。
【用法用量】每服10丸,空心及晚食前以溫酒送下
。
【注意】忌莧菜
、生冷。
【摘錄】《圣惠》卷二十八
鱉甲煎丸--《金匱》卷上 【別名】瘧母煎
【處方】鱉甲12分(炙)
,烏扇3分(燒)
,黃芩3分,柴胡6分
,鼠婦3分(熬)
,干姜3分,大黃3分
,芍藥5分
,桂枝3分,葶藶1分(熬)
,石葦3分(去毛)
,厚樸3分,牡丹5分(去心)
,瞿麥2分
,紫葳3分,半夏1分
,人參1分
,(庶蟲)蟲5分(熬),阿膠3分(炙)
,蜂窠4分(炙)
,赤消12分,蜣螂6分(熬),桃仁2分
。
【制法】上為末
,取鍛灶下灰1斗,清酒1斛5斗浸灰
,候酒盡一半
,著鱉甲于中,煮令泛爛如膠漆
,絞取汁
,納諸藥煎為丸,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行氣逐血
,活血化瘀,軟堅(jiān)散結(jié)
。主瘧母
,一切痞積。
【用法用量】瘧母煎(《活人書》卷十七)
。本方方名
,《外臺(tái)》引作「大鱉甲煎」?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肚Ы稹窡o(wú)鼠婦
、赤消
,有海藻
、大戟、虻蟲
。
【注意】忌莧菜
、生蔥、胡荽
、羊肉
、餳等物;虛人忌用
,體力較強(qiáng)者亦不宜久用
;孕婦禁用。
【各家論述】1.《醫(yī)方考》:方中灰酒
,能消萬(wàn)物
,蓋灰從火化也;漬之以酒
,取其善行
;鱉甲、鼠婦、(庶蟲)蟲
、蜣螂
、蜂窠皆善攻結(jié)而有小毒,以其為血?dú)庵畬?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用之以攻血?dú)庵Y(jié)
,同氣相求,功成易易耳
;柴胡
、厚樸、半夏散結(jié)氣
;桂枝
、丹皮、桃仁破滯血
;水谷之氣結(jié)
,則大黃、葶藶
、石葦
、瞿麥可以平之;寒熱之氣交
,則干姜
、黃芩可以調(diào)之。人參者
,以固元于克伐之湯
;阿膠、芍藥以養(yǎng)陰于峻厲之隊(duì)也
。烏扇
、赤消、紫葳攻頑散結(jié)
。2.《千金方衍義》:瘧母必著于左脅
,肝邪必結(jié)肝部也。積既留著客邪
,內(nèi)從火化
,當(dāng)無(wú)外散之理,故專取鱉甲伐肝消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