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表半里者居多?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颊叨啾憩F(xiàn)為產(chǎn)后數(shù)日出現(xiàn)發(fā)熱
,體溫在38~39℃之間
,寒熱往來
,胸滿納呆,頭暈惡心
,口干苦,便秘
,舌質(zhì)淡,舌苔白稍厚
,脈象多弦滑?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F(xiàn)代醫(yī)學檢查多未發(fā)現(xiàn)感染病灶
,白細胞總數(shù)大多正常
。中醫(yī)認為證屬邪羈少陽,治宜和解少陽
。筆者常用小柴胡湯加味治療:柴胡15克
,黃芩10克
,半夏10克
,黨參15克,甘草6克
,荊芥10克,蘆根15克
,白芍15克
,銀花10克
,枳殼10克
,生姜3片
,大棗7枚
。每日1劑。
方解:柴胡能疏散少陽半表半里之邪
,使之外達,取其升陽解郁之力解表和里
,為主藥;黃芩清熱解毒
,使半里之邪內(nèi)徹
;一外一內(nèi)使少陽得之樞轉(zhuǎn)
;半夏降逆和胃止嘔
;黨參益氣和中,扶正以祛邪
;荊芥
、銀花
、蘆根助柴胡解表清熱生津
;白芍調(diào)和營衛(wèi)
;枳殼助半夏行氣消痞以除積
;甘草佐柴、芩調(diào)和內(nèi)外
;姜
、棗調(diào)和營衛(wèi)。產(chǎn)后氣血多虛
,脾胃虛弱,忌大清大補
,以調(diào)和為要,臨床可根據(jù)其證候略作加減
,一般3~5劑均可治愈。
后發(fā)熱.png)
柴胡13方
柴胡類方應用
(一)小柴胡湯
運用本方治外感熱病
,是非常貼切的。從少陽的病機看
,外可兼太陽,一般風寒感冒太陽
、少陽合病者甚多
,用小柴胡湯酌加防風
、葛根之類透達即可
。
從臨床實際看,時下市售的感冒藥
,大多數(shù)是辛涼藥,有的還夾有西藥發(fā)汗
,如強力銀翹片、復方感冒靈等
。如外感初期即用上藥治療
,一是發(fā)汗過甚
,一是辛涼郁遏
,如此治療,若體質(zhì)素虛者
,必然導致在表之衛(wèi)氣損傷,在里之脾胃受累
,其結(jié)果就是表里含混
,寒熱并存,虛實兼有
。所以,再用中藥解表
、西藥發(fā)汗就不相宜了
。取小柴胡湯的調(diào)和寒熱
、透達外邪則是很合拍的
。
【案一】鄢某,男
,36歲。因外感服用強力銀翹片兩天
,又服用消炎藥汗出熱不退,體溫38.9度
,血象正常
,中性不高
。惡寒欲衣被
,身痛酸軟,頭疼緊束
,口不渴,舌苔薄而白膩
,脈浮弦數(shù)。方用小柴胡湯加味:
柴胡10g
,黨參15g
,黃芩
、法半夏
、防風各10g,葛根15g
,炙甘草5g,生姜3片
,大棗3枚
。水煎每日1劑,分2次溫服
。
服第一劑后
,體溫下降至38.3℃
,惡寒罷
,身體舒適,熱退脈靜
,食納增,服3劑痊愈
。
目前,臨床上中西藥雜用
,對病情不利者屢見不鮮。如上所述
,其弊端就在于打亂了表里傳變的正常秩序,使之表里不清
,寒熱夾雜
,虛實并存
。此時
,如能正確運用小柴胡湯的調(diào)和作用
,切中病機
,可以轉(zhuǎn)敗為勝。不然
,則釀成仲景所謂的“壞病”,病機變化多端
,治療的難度就非常大。
(二)柴胡桂枝各半湯
本方冶虛人外感
,可與補中益氣湯媲美
,前者偏表里不和
,而后者偏氣虛兼表
。
【案二】一婦人
,年40左右
,因感冒發(fā)熱惡寒
,既用解表藥
,又用清熱藥
,并用西藥消炎抗感染,病延六七日
。其主癥惡寒發(fā)熱,身痛不休
,無汗或微汗熱不退,體溫37.5—38.9℃
,不欲飲食
,口淡乏味
,二便尚可
,脈虛浮數(shù),舌薄白潤
。投:
柴胡
、桂枝各10g
,黨參15g
,法半夏、黃芩
、白芍各10g、炙甘草5g
,生姜3片,大棗3枚
。
服1劑微汗出
,熱退
,精神好
;食納增,頭不疼
。再劑一切恢復正常
,后予補中益氣湯3劑而痊愈。
柴胡桂枝各半湯
,既具備小柴胡湯的調(diào)和表里等功能,又具備桂枝湯調(diào)和營衛(wèi)的功能
,合二方為一方,可以通治老年經(jīng)常感冒
,身痛不已
,若再以本方合玉屏風散
,有病可治
,無病可防,實屬保健良方
。
此外,還可用治風濕身痛
、關節(jié)酸痛、肌肉掣動
。在南方春雨連綿之日,身體素質(zhì)較差而兼有風濕者
,用柴胡桂枝湯調(diào)和營衛(wèi)氣血,透達風寒濕邪
,加防風
、秦艽、威靈仙祛風勝濕
,功效尤著。若與九味羌活湯
、羌活勝濕湯相比,彼則一味攻邪
,耗傷正氣
,此則攻補兼施
,發(fā)中有收
,功效殊不相同
。
(三)柴胡二陳湯
此方即小柴胡湯原方合二陳湯
。用于慢性氣管炎患者
,頗為有效。因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多有肺氣不足
,經(jīng)常罹患外感
,一味解表發(fā)汗有傷肺氣,只能以調(diào)和寒熱的小柴胡湯發(fā)中有收
,攻中有補以祛外邪。而內(nèi)有痰飲
,用二陳湯理氣化痰
,或加葶藶子、蘇子
、五味子降氣而斂肺氣。柴胡二陳合用
,可謂是安內(nèi)攘外
,各建其功
。體現(xiàn)了整體辨證的優(yōu)勢
。
【案三】汪某,年逾六旬
,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肺心病多年
,遇寒即發(fā),咳嗽氣粗
,痰涎壅甚
,惡寒低熱,食納差
,脈虛數(shù),舌黃白而膩
。處方:
黨參15g,柴胡、黃芩
、法半夏各10g
,茯苓20g
,陳皮
、葶藶子、蘇子各10g
,炙甘草5g
,生姜3片
,大棗3枚
。每日1劑,分2次溫服
。一般上藥服3—5劑,病即緩解
。
從臨床實踐看,用柴胡二陳湯治慢性支氣管炎
、肺氣腫的功效優(yōu)于用抗生素
。本方長于補益肺脾
,溫化寒痰
,對老年患者無疑是從整體出發(fā),全面調(diào)理,從本論治
。而抗生素的作用
,姑且不能視為寒涼劑
,但其負面反應卻可損傷脾胃
,波及肺氣。久病體弱者
,兩者的療效是決然不同的。
(四)柴胡加龍牡合甘麥大棗湯
此方即小柴胡湯去生姜,加龍牡
、浮小麥、麥冬
。治婦人更年期綜合征
,或治精神抑郁癥
,均能取效
。
【案四】黃某,自46歲后
,陸續(xù)出現(xiàn)煩躁易怒,今48歲更趨嚴重
,夜夢紛紜,胸脅刺痛
,大便不暢
,經(jīng)前一星期加重
,脈弦實有力
。處方:
柴胡、黃芩
、法半夏各10g,太子參15g
,郁金
、青皮
、香附
、麥冬各10g
,生龍牡各15g
,浮小麥30g,大棗3枚
,花粉、橘核各15g
。每日1劑
,分2次溫服。
經(jīng)前煩躁開始服藥
。如此反復治療多年
,至50歲后慢慢穩(wěn)定安寧
。本病臨床多見
,其病機為陰血不足
、肝郁化火所致
,故尚可加六味地黃丸、二至丸等滋陰養(yǎng)血
、平肝潤燥藥。
本方柴胡加龍牡湯有別于《傷寒論》中的柴胡加龍牡湯
,原方有桂枝、大黃
、鉛丹
、茯苓,為治傷寒下后煩驚譫語的病癥
,是小柴胡湯的變法,主治功用各異
。筆者認為
,以小柴胡湯原方加龍牡等
,旨在調(diào)和肝膽
、脾胃、氣機郁滯之癥
,合甘麥大棗湯補益心脾,故治療婦人更年期綜合征以及精神抑郁癥
。原方桂枝之辛,大棗之寒
,鉛丹有小毒
,故均棄之
。
(五)柴胡酸棗仁湯
酸棗仁湯是《金匱要略》方
,有養(yǎng)血安神、清熱除煩的功用
。本方合小柴胡湯,治肝郁化火
、陰血不足
、陰虛陽亢所致的失眠
,頗多效驗
,臨床上用于陰虛瘦弱之體或更年期綜合征的煩躁
、失眠
、驚悸等皆有良效。
【案五】吳某
,女
,52歲,中學教師
。自述心慌不寧
,胸悶氣憋,精神不振
,夜煩夢多,食納差
,脈間歇
,每分鐘2~3次不等
,曾服用天王補心丹
、柏子養(yǎng)心丸,以及地西泮等西藥
,療效不穩(wěn)定。察其舌質(zhì)偏紅
,苔黃白而膩
。處方:
柴胡10g
,太子參15g
,法半夏
、黃芩
、知母各10g
,酸棗仁15g
,炙甘草10g
,茯苓20g,川芎6g
,丹參15g,浮小麥30g
。每日1劑,分2次溫服
。
5劑后睡眠安穩(wěn)
,煩躁減,期前收縮基本控制
,精神好轉(zhuǎn),食納增加
。繼以上方隔日1劑,前后共服30劑
,一切恢復正常
。
本案屬陰虛肝血不足
,肝郁火化
。婦人絕經(jīng)期前后多有此癥,有的癥狀較輕
,有的嚴重而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在男性群體中亦有部分患者素體陰虛火旺
,體質(zhì)瘦弱
,可以出現(xiàn)煩驚
、心悸
、失眠等癥
。究其病機
,男女均為陰血不足、血不足以養(yǎng)肝
,故而肝郁化燥
,用小柴胡湯疏泄肝膽,合酸棗仁湯養(yǎng)陰血
,加白芍
、丹參等增強其滋陰養(yǎng)血的功效
,能起到較好的除煩定驚之效
。
(六)柴胡溫膽湯
此方即小柴胡湯去姜棗
,合溫膽湯(或黃連溫膽湯)組合而成。治療膽胃濕熱
、肝郁化火的煩躁失眠、耳鳴驚悸
、精神抑郁等癥
。
【案六】李某
,女
,16歲
,中學生
。學習成績一貫優(yōu)良。因家況不佳
,逐漸精神委靡,少言寡語
,煩躁失眠
,幻聽恐懼
。月經(jīng)前癥狀加劇
,休學治療,先西藥鎮(zhèn)靜
,住精神病院一個多月,病情未見好轉(zhuǎn)
,遂轉(zhuǎn)中醫(yī)治療
。癥見:精神呆滯
,兩目直視
,眼神不寧,少言寡語
,夜寐不安
,時而煩躁
,甚則夜間出走
,食納少,大便不快
,脈弦實稍數(shù),舌苔黃白厚膩
。處方:
柴胡10g
,太子參15g
,黃芩10g
,川黃連3g,法半夏
、郁金各10g,茯苓15g
,枳殼10g,竹茹15g
,陳皮10g
,菖蒲、遠志各6g
,虎杖15g,膽南星6g每日1劑
,分2次稍涼服
。
前方進10劑后
,精神狀態(tài)有明顯好轉(zhuǎn)
,食納增加
,夜能安睡
,臨經(jīng)前情緒波動減輕,遂守原方加綠萼梅、合歡皮
、夜交藤,或合甘麥大棗湯等
,治療近半年后復學,成績逐漸上升
,觀察半年
,病未復發(fā)。
柴胡溫膽湯,用以治失眠
、情緒緊張
,或憂郁
,不失為一劑良方
。凡是膽胃濕熱,痰熱內(nèi)擾的心悸
、期前收縮、耳鳴以及神經(jīng)系統(tǒng)病癥
,皆能取得較好的療效
。
臨床上冠心病
、間質(zhì)性肺炎
,神經(jīng)官能癥、肝炎
、更年期綜合征、癲癇等眾多疾病
,只要符合肝郁化火、膽胃濕熱的病機
,在一定的階段用之均能異病同治
,取得明顯的療效。
(七)柴胡陷胸湯
小柴胡湯合小陷胸湯
,是治療肝膽不和,痰熱阻遏于胸胃的病癥。如支氣管肺炎
,胸膜粘連胸腔積液,嗽痰不爽
,胸脅痞滿
,或胃脘痞脹
,噯氣
,大便不暢,舌苔黃膩
,脈弦滑數(shù)等癥
。
【案七】王某,男
,52歲。平素有氣管炎病史
。近因感冒發(fā)熱
、咳嗽
、胸痛而住院治療
。診斷為支氣管肺炎、結(jié)核性胸膜炎
,經(jīng)消炎、抗感染治療1周
,病情緩解出院?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F(xiàn)癥:咳嗽痰黃稠
,胸悶脅痛
,右側(cè)胸背部均有濕啰音
,呼吸不暢
,低熱37.5℃,大便不暢
,夜煩少眠多夢,食納差
,口黏舌苔黃膩
,脈弦滑偏數(shù)。擬方:
柴胡
、太子參
、黃芩
、法半夏
、花粉各10g,川黃連5g
,全瓜萎20g,郁金10g
,桑皮15g
,生甘草5g,百部10g
,白及15g。每日1劑
,水煎分2次服
。
前方服5劑后
,低熱除
,咳嗽減
,胸痛好轉(zhuǎn)
,呼吸均勻,食納
、睡眠明顯改善,舌薄潤
,脈弦數(shù)
,守方進10劑
,臨床痊愈
。
本案屬于慢性支氣管炎肺部感染,故用上方取效
。此外,本方用于肺胃兩者病變
,如肺之痰熱壅甚的
,胸膜炎、肺部感染
、肺結(jié)核等
;如胃之濕熱中阻
、肝膽氣滯的
,胃竇炎、膽汁反流
、反胃、嘔吐
、呃逆等
。隨癥加減
,皆可取得較理想的療效
。
(八)柴胡瀉心湯
小柴胡湯合瀉心湯,共奏疏泄肝膽
、調(diào)和脾胃濕熱之功效。癥見煩躁不寐
,胃脘痞脹
,脅間脹痛
,大便稀軟或腹瀉等癥
。
【案八】譚某
,女
,35歲。自述精神郁悶
,煩躁失眠多夢,腹脹氣滯
,胃脘至臍腹脹痞
,大便稀溏
,日三四次
,肛門不爽,脈緩稍弦
,舌苔黃膩
。處方:
柴胡10g
,黨參10g
,法半夏
、黃芩各10g,黃連5g
,干姜、枳殼
、廣木香各10g
,炙甘草5g
,神曲10g每日1劑
,水煎分2次服。
上藥進3劑
,諸癥悉減
,大便成形,每日1—2次
。繼服2劑,諸癥消失
,飲食正常
。
柴胡瀉心湯的運用
,病機重點是肝膽火郁
,脾胃氣滯
,濕熱并存
,氣機阻滯
。臨床多用于消化道疾病
,如胃炎
、膽囊炎
、腸炎、腹瀉等
,視其病位所在而加減
,如病在肝膽加疏肝的郁金、川楝
、青皮;如病在胃腸加理氣的枳殼
、木香
、神曲等。
舉凡傷寒學者盡人皆知:柴胡湯證下之
,滿而不痛為痞,柴胡不中與之
,宜半夏瀉心湯
。這里是指柴胡證誤下
,損傷脾胃
,濕熱中阻,氣滯不暢
,以半夏瀉心湯調(diào)和寒熱、行氣消痞治之
。此間
,正說明柴胡與瀉心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其一同屬肝膽脾胃同?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其二
,同屬濕熱并存,氣機阻滯
;其三,病機重點在中焦
,雖下并未損傷脾胃波及下焦
,故而說柴胡不中與半夏瀉心湯
。筆者以為
,凡是肝膽脾胃同病氣機阻滯,姑論其下與不下
,視其病癥所在
,用小柴胡合瀉心湯,臨床廣泛運用
,都有良好的效益。
(九)柴胡四逆散
小柴胡湯合四逆散加減
,臨床用于慢性肝炎
、乙肝“三陽”以及肝硬化等病癥,療效穩(wěn)定
,且有平淡出奇之功。小柴胡湯合四逆散
,共奏疏肝理氣、健脾和胃之功效
,對肝病患者脾胃健運
、中焦振奮、恢復健康有直接的作用
。
1.治急慢性肝炎:以小柴胡湯去姜棗,合四逆散加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