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勞驗方秘方
[通治方]
王鏡:緩起者多為素體虛弱,脾腎雙虧,邪毒所湊的正虛型,癥見低熱汗出
,乏力困倦,頭暈目眩
,食少便稀
,腰膝酸軟
,舌紅脈細
。治以補腎養(yǎng)血
、益氣生髓的“蘭州方”。經(jīng)用本方治療或配用少量西藥化療者
,多可獲得部分緩解或完全緩解
。

人參須10克 北沙參30克 淮山藥15克 山萸肉30克 杭白芍10克 炙甘草10克 生龍牡各30克 大麥冬10克 北五味6克 酸棗仁10克 黃芪30克 龍葵30克 白花蛇舌草30克 丹參30克 川芎15克
--《名醫(yī)特色經(jīng)驗精華》
[辨證方]
1、寒證
段英廉:再生障礙性貧血
,是一種西醫(yī)較難治愈的疑難重病,余改變了過去單用補益的方法
,擬通絡法以恢復心
、脾
、腎三臟交化,配以補血
、滋陰等藥
,自擬一方,療效大為提高
,有些患者已從根本治愈
。
干姜10克 遠志10克 桂枝10克 知母20克 黃芩10克 蒲公英10克 生地片35克 枸杞果50克 龍眼肉75克 五味子10克 公丁香10克
曾治一胡姓男子,年四十二歲
,于1978年患再生障礙性貧血而來診
。證見體虛乏力,心悸
,齒齦經(jīng)常出血
,化驗室查紅細胞120萬/立方毫米,白細胞2400/立方毫米
,血小板46000/立方毫米
,經(jīng)骨穿確診為再生障礙性貧血。服本方40余劑
,血象完全恢復正常
,隨訪六年未復發(fā)。
--《吉林省名老中醫(yī)經(jīng)驗選編》
劉云龍:八珍湯和三膠湯加減
,治再生障礙性貧血
。
西黨參30克 炒白術15克 炙黃芪60克 當歸15克 熟地30克 炙甘草6克 附片15~30克 仙鶴草30克 雞血藤30克 三七5克 廣木香6克 鹿角膠15克(烊,沖) 阿膠15克(烊
,沖) 龜板膠15克(烊
,沖)
水煎服,每日l劑
。
--《千家妙方》上冊
郭恩綿:生血片
,治再生障礙性貧血。治療觀察l00例病人
,有效率為80%
。
胎盤粉210克 阿膠90克 海螵蛸45克 肉桂45克 皂礬500克
共為細面,適量淀粉壓成片
。每次服2~3片
,每日兩次。
--《千家妙方》上冊
劉大同:用自擬的復方河車丸
,治療慢性再障屬于腎陽虛衰或病情穩(wěn)定而血象久不提升者
。
紫河車800克 鹿角膠200克 丹參25克 白芍 巴戟天各50克 陳皮 補骨脂 鎖陽各30克 生曬參 菟絲子 魚鰾各100克 附子 肉桂各20克
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丸10克
。每服l丸
,每日2~3次。
--《當代中醫(yī)經(jīng)驗選粹》
2、熱 證
梁冰:急勞髓枯
,溫毒型,起病急驟
,病程較短
,面色蒼白,反復高熱
,頭目眩暈
,心慌氣短,行動困難
,全身紫斑
,齒鼻衄血,病情兇險多變
,方用涼血解毒湯
。
羚羊角粉l克(沖) 丹皮 貫仲各12克 生地 麥冬 地膚子 生龍骨 生牡蠣各24克 茜草 板藍根各15克 黃芩 蒼耳子各10克 三七2克(沖) 琥珀l克(沖)
水煎服。
--《當代中醫(yī)經(jīng)驗選粹》
宗維新:蒼玉潛龍湯
,治再生障礙性貧血
。
生地30克 龜板9克 生石膏18克 龍齒24克 花粉9克 丹皮9克 沙參15克 白芍18克 藕節(jié)炭30克 茅根30克 牛膝9克 十灰散24克(包) 羚羊角面3克(分沖) 水煎,每日1劑
,2次分服
。
--《歷代名醫(yī)良方注釋》
劉大同:用自擬的生血湯II號,治療慢性再障以血小板低下或合并感染
、出血為主者
。
太子參 龜板各15克 丹參 丹皮 生地 白花蛇舌草各30克 水牛角50克 赤芍 元參茜草各25克 青黛5克 梔子 仙鶴草各20克
水煎服。
--《當代中醫(yī)經(jīng)驗選粹》
周靄樣:我們用青黃散治療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
,有較好的療效
。青黃散由青黛、雄黃組成
,兩者之比為9:1或8:2
,兩藥研末后作成粉劑裝膠囊,或壓成片劑
。先從小劑量
,每次3克,每日3次開始
,飯后服用
,如無明顯不良反應
,可增至每次5~6克,每日3次
。一般服藥一周左右開始見效
,40天左右白細胞數(shù)降至正常,幼稚細胞隨之消減
。脾臟縮至正常需時稍長些,白細胞降至1萬左右時須減量
。多數(shù)病例能完全緩解或部分緩解
。我們曾用青黃散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2例,獲得完全緩解并健康存活達3年以上
。
--《名醫(yī)特色經(jīng)驗精華》
3、虛 證
于材聲:腎陰虛型,滋補腎陰為主
。
生地25克 麥冬15克 山萸肉15克 丹皮20克 枸杞子15克 首烏30克 紅參10克(另煎) 黃芪40克 當歸15克 旱蓮草30克 雞血藤20克
水煎服
。
--《名醫(yī)特色經(jīng)驗精華》
[食療方]
王懷隱:雀兒粥,治下元虛損
,陽氣衰弱
,筋骨不健。(虛證)
雀兒10枚(剝去皮毛
,銼碎) 菟絲子30克(酒浸3日
,曝干,另搗為末) 覆盆子30克 五味子30克 枸杞子30克粳米60克 酒60克
上藥搗羅為末
,將雀肉先以酒炒
,入水3大盞;次入米煮粥
,欲熟
,下藥末15克攪轉,入五味調和令勻
,更煮粥
,空心食之。
--《圣惠方》卷九十七
讀書筆記丨虛勞初探
文/鄒孟城
虛勞一癥為虛損勞傷
、久虛不復之病
,自古以來即屬難治之疾。今時醫(yī)藥進步
、生活安定
,此病似已少見。其實典型之虛損癥雖不常有
,而諸多慢性而遷延難療之病
,無不涉及損途
。如久治不愈之
慢遷肝、腎病綜合征、慢性尿毒癥
、再生障礙性貧血、結核病及腫瘤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者 等不勝枚舉
,多可從虛勞病中求其治法
,可知探研“虛勞”仍有現(xiàn)實意義在,故余不揣淺陋
,試作本文
。
“虛勞”為虛損勞傷之簡稱,其含義有二:一者以真元損傷過甚
、臟腑氣血陰陽嚴重虛弱為病
,但純屬虛證。亦即《素問·通評虛實論》“精氣奪則虛”之義
。如惲鐵樵《風勞鼓病論》卷二“虛勞”篇曰:“虛者
,氣血之虛;損者臟腑之損
,久虛致?lián)p
,臟腑皆有?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蹦妒俊堆薪?jīng)言》“虛勞論”亦曰:“茍因勞傷氣血不復
,皆得稱為虛勞?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比淮艘饬x之虛勞
,亦稱作“虛損”、“損病”
。此義當為虛勞之本義
,故中醫(yī)學院教材《內科學》“虛勞”病篇即取此義。而晉代之《肘后療》則直稱“虛損”
。
虛損之定義
,《中醫(yī)大辭典》載:“因七情、勞倦
、飲食
、酒色所傷,或因病后失于調理
,以致陰陽
、氣血、臟腑虧損而成”之病癥
。與上述虛勞之含義正相符合
。本文下述凡言虛勞者
,皆取此義。
虛勞之另一含義
,謂在虛損基礎上
,更兼內熱漸起、虛火日熾
,焦灼氣血
,致血瘀不行,日久化而為蟲
,嚙人臟腑而發(fā)為癆
,或感染癆蟲而發(fā)病者。如《風勞臌膈四大證治》曰:“虛是氣血不足
,損是五臟虧損,勞是火炎于上
。勞瘵者
,既虛且損,復竭其力
,而動于火以成其勞也
。虛而未勞,但名不足
;虛而且勞
,其成瘵成蒸無不至矣?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庇衷唬骸肮蕜谡?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必因于虛,虛極必至于勞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庇帧堆薪?jīng)言》曰:“今之所謂虛勞,古之所謂蒸也
;古之所謂虛勞
,今之所謂脫力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眲t虛勞一詞
,包括虛損與勞瘵在內。故《中醫(yī)大辭典》對“虛勞”之釋義即取此義:
虛勞****“包括氣血 、臟腑等正氣損傷所致的虛弱癥和某些具傳染性
、表現(xiàn)為虛弱證候的疾病。后世多將前者稱為虛損
,后者稱為勞瘵或傳尸勞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strong>
虛勞之成,《理虛元鑒》列有六因:“ 有先天之因,有后天之因
,有痘疹及病后之因,有外感之因.有境遇之因
,有醫(yī)藥之因
。 ”所渭先天之因者指秉賦及遺傳因素。后天之因為勞累過度及攝養(yǎng)不善
,痘疹
、病后以及外感乃疾病因素。境遇為精神因素
,而醫(yī)藥之因則為誤藥致病
。
本病縱有六因之分,且體質
、精神因素與外感
、疾病,境遇諸因可相互為病
,但終不出內外二因
。外因中以感受外邪失于解散,邪氣久留最為主要
。如《筆花醫(yī)鏡》“虛勞論治”指出:虛勞之癥“固由真陰虧損
,虛火爍金而然。而其始大半由于外感
,感邪在肺則作咳嗽
。治失其宜,則咳不已
。久咳則傷肺金
,金傷不能生水,則腎水日枯
,腎火日熾
,上灼于肺。再復嗜色欲
、受外邪
,以竭其水,而虛勞成矣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外感成勞《內經(jīng)》已有論述,尤怡于《醫(yī)學讀書記》中釋經(jīng)文“勞風法在肺下”節(jié)后
,慨然曰:“讀此
,可悟傷風不解成癆之故
。勞風者,既勞而又受風也勞則火起于上
,而風又乘之”
。“設不出
,則風火留積肺中而肺傷
,肺傷則喘咳聲嘶,漸及五臟
,而虛勞之病成矣
。”感受外邪為虛勞病之重要成因
,無怪乎綺石先生不禁大聲疾呼:“
傷風不醒便成勞 。”
內因成勞不外水虧火旺
、土弱金傷諸候
。如《筆花醫(yī)鏡》曰:“間有本元不足,思慮太過
,而心血耗、心火旺
,腎水干
、肺金痿者,其受病不同
,及其成勞一也
。”內因成勞實已包括《理虛元鑒》所述六因中后天
、疾病
、境遇、醫(yī)藥諸因素
,亦與先天秉受與體質強弱密切相關
。
無論外因抑或內因,當著意于防范
,切勿因循以使病成
,然后渴而穿井、斗而鑄兵
,亦已晚矣
。平素當窒情欲以積精全神、節(jié)飲食以調護后天
,懲忿怨以頤養(yǎng)天年
。倘感外邪速進藥餌
,亟使解散,以保安康
。
由此可知
,感受外邪且留著不去,為虛勞病之一大成因
,則臨證凡遇外感之病宜加重視
,勿以病小而忽之,亟予及時
、正確
、高效之治療,務使迅速
、徹底解散病邪
,毋使留著變生他患以遺殃于日后,斯為善矣
。
本病之證候
,《巢氏病源》提出五勞、六極
、七傷之病變
,并詳列不同證候凡七十五論。后世醫(yī)家
,多宗是說
,然五勞、六極
、七傷之具體內容
,諸家未盡相同。如《巢源》曰:“夫虛勞者
,五勞六極七傷也
。”其中五勞與七傷均含兩類不同內容
,如五勞之第一類以勞傷情志為主
,“一曰志勞,二曰思勞
,三曰心勞
,四曰憂勞,五曰瘦勞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钡诙悾瑒t以五臟歸納證候:“肺勞者,短氣而腫
,鼻不聞香臭
。肝勞者,面目干黑
,口苦
,精神不守,恐畏不能獨臥
,目視不明
。心勞者,忽忽喜忘
,大便苦難
,或時鴨溏,口內生瘡
。脾勞者
,舌本苦直,不得咽唾
。腎勞者
,背難以俯仰,小便不利
,色赤面黃有余瀝
,莖內痛,陰濕
,囊生瘡
,小腹?jié)M急”而清代無名氏所著之《雜癥治要秘錄》則采《內經(jīng)》之文,以“久視傷血
,久臥傷氣,久坐傷肉
,久行傷筋
,久立傷骨”為五勞。五勞之內容諸書雖有參差
,但終不越勞傷五臟及精
、氣、神
、思
、形五者。
又如七傷
,《巢氏病源》亦有兩義:第一義為“一曰陰寒
;二曰陰萎;三曰里急;四曰精連連
;五曰精少
,陰下濕;六曰精
;七曰小便苦數(shù)
,臨事不卒?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绷硪涣x為:“一曰大飽傷脾
,脾傷善噫,欲臥
,面黃
;二曰大怒氣逆?zhèn)危蝹倌堪?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三曰強力舉重
、久坐濕地傷腎,腎傷少精
,腰背痛.厥逆下冷
;四曰形寒、寒飲傷肺
,肺傷少氣
,咳嗽鼻鳴;五曰憂愁思慮傷心
,心傷
,苦驚喜忘善怒;六曰風雨寒暑傷形
,形傷發(fā)膚枯夭
;七曰大怒恐不節(jié)傷志,志傷恍惚不樂”第一義側重下焦及腎精虧損
,而第二義亦以五臟傷損為主要病理
。
人體由五勞、七傷成病
,加之失治
、誤治等因素,病變由淺而深
,由輕漸重
,終成“氣極、血極
、筋極
、骨極、肌極、精極”之六極
,病情發(fā)展至此
,已成虛損重證,治之非易
。
六極所現(xiàn)之證候
。據(jù)《巢氏病源》載為:“一曰氣極,令人內虛
,五臟不足
,邪氣多,正氣少
,不欲言
;二曰血極.令人無顏色,眉發(fā)墮落
,忽忽喜忘
;三曰筋極,令人數(shù)轉筋
,十指爪甲皆痛
,苦倦不能久立;四曰骨極
,令人酸削
,齒苦痛,手足煩痛
,不可以主
,不欲行動;五曰肌極
,令人贏瘦無潤澤
,飲食不生肌膚;六曰精極
,令人少氣嗡嗡然內虛
,五臟氣不足,發(fā)毛落
,悲傷喜忘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對于五勞
、七傷、六極之認識
,清代莫枚士見解甚卓
,其于《研經(jīng)言》中曰:“古有五勞、七傷、六極之目
,皆言虛也
,核之則勞、極二端而已
。勞是過用其氣
,極則幾乎無氣,其淺深不同
。以《病源》所記言之
,五勞中志勞、心勞
、憂勞
、是過用其神;其疲勞是過用其形
。七傷則房勞之病
,亦勞屬也,以其病多
,故別出之
。然精為七神之一,是亦過用其神也
。約之
,特形、神二者盡之矣
。若風寒暑濕及一切病之久而不去
,甚虛其氣者,皆極也
。極有氣
、血、筋
、骨
、肌、精六癥者
,謂病于氣
,其極也小欲言;病于血
,其極也無顏色
,眉發(fā)墮落,喜忘
。余皆仿此
。然約之亦不外形
、神也。大抵勞言其始
,極言其終
,分別截然?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難經(jīng)》對虛勞證候不以五勞七傷六極歸類
,而主以“五損”?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峨y經(jīng)》第十四難曰:“一損損于皮毛
,皮聚而毛落;二損損于血脈
,血脈虛少
,不能榮于五臟六腑;三損損于肌肉
,肌肉消瘦
,飲食不能為肌膚;四損損于筋
,筋緩不能自收持
;五損損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薄峨y經(jīng)》之五損敘證皆在形體,未及精神情志及五臟六腑
,其實“五損”之證皆本五臟:一損本于肺
,二損本于心,三損本于脾
,四損本于肝
,五損本于腎。與五勞七傷六極仍屬一致
,并無原則區(qū)別
,僅有證情輕重程度之異。至于五損與勞傷之關系
,乃依病情由輕而重逐步遞進
。清代張魯峰于《馤塘醫(yī)話》中曰:“人之不足,由虛而損
,由損而勞(孟城注:此勞字含五勞七傷在內)
,由勞而極?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其實
,無論為虛、為損
、為勞
、為極,總不離“陰陽
、氣血
、臟腑虧損”之基本病理。故
虛勞之病,當以人身陰、陽、氣、血四者之虛衰為經(jīng),以五臟之虧損為緯,則病無遁情、治無不中矣 。
如近人惲鐵樵于《風勞鼓病論》中曰:“五臟雖分,五臟所藏無非精氣
,其所以致?lián)p者有四:曰氣虛
,曰血虛,曰陽虛
,曰陰虛
。”氣
、血
、陰、陽五臟皆具
,而病變既成
,必有側重,并不等量齊觀
。如惲氏又曰:“而氣血陰陽各有專主
,認得真確,方可施治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比鐨馓撾m五臟皆有,而虛勞病中以脾肺兩經(jīng)為重點
;同樣
,血虛以心肝兩經(jīng)為重點;陽虛以心脾腎為重點
;而陰虛則以肺腎為重點?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F(xiàn)將相關病證摘要列之于下:
虛勞獨特之脈
,仲景于《金匱要略》中已有論述:“
男子平人,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 ”論者每以脈大無力之勞為氣虛,極虛之勞為腎虛
。喻嘉言則曰:“
虛勞之脈多見浮大。 ”又曰:“
浮大弦緊,外象有余,其實中藏不足。 ”而《馤塘醫(yī)話》于“補編”中所言虛勞之脈,大符臨床實際:“
虛勞之脈必數(shù),而有浮大、細小之別。浮大而數(shù),陰虛甚也;細小而數(shù),陰中之陽絕矣。又有一種陽虛者,脈不數(shù),但緩而大不收,奄奄無力。 ”可供臨證參考。
虛勞之治
,當宗《內經(jīng)》“
損者益之 ”
、“
勞者溫之 ”及“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為基本法則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傄哉{補患者氣血陰陽之虛損,使致充實平衡以恢復健康為目的
。
喻子嘉言曰:“秦越人發(fā)明虛損一證
,優(yōu)入圣域,雖無方可考
,然其論治損之法:損其肺者益其氣
;損其心者調其榮衛(wèi);損其腎者益其精
,即此便是正法眼藏
。”雖虛勞之癥
,五臟皆可致病
,然五臟之中
,以肺脾腎三臟更為首要?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独硖撛b》曰:“
治虛有三本,肺脾腎是也。肺為五臟之天
,脾為百骸之母,腎為性命之根
,治肺
,治脾,治腎
,治虛之道畢矣
。 ”而肺脾腎三者之中,又以脾腎更為著重
。
《醫(yī)門法律》云:“ 治法當以脾腎兩臟為要,腎乃系元氣者也,脾乃養(yǎng)形體者也。 ”明代薛己《醫(yī)宗摘要》亦云:“ 治虛勞,當以脾腎兩臟為要。 ”
關于治脾
,不僅脾胃為后天之本
,生化氣血以營養(yǎng)五臟六腑、四肢百骸
。土居中州
,萬物所歸,有執(zhí)中央以灌四旁之能
。且脾土于虛損癥中自有其特殊地位與作用
。醫(yī)書對虛勞有上損下?lián)p之說,如秦伯未先生于《內科綱要》中曰:“自上損下者
,一損損于肺
,二損損于心,三損損于脾
,過于脾則不可治
。自下?lián)p上者,一損損于腎
,二損損于肝
,三損損于胃,過于胃則不可治
。所謂過于脾胃者
,吐瀉是也
。”更引古人之言曰:“不問陰陽與冷熱
,先將脾胃與安和
。”虛勞患者
,如若脾胃漸健
,納谷漸馨,飲食暢進
,氣血由生
,必臻病去正復,五臟安和之佳境
,何慮虛勞之不治哉
。清代名醫(yī)程杏軒精于歧黃,經(jīng)驗宏富
,其于“醫(yī)案輯錄”中直抉心源:“
稽古補虛之法 ,千蹊萬經(jīng),為其關鍵
,總以脾胃為之主腦
。 ”
腎為先天之本,中含水火二質
、陰陽二氣
,腎陰腎陽即真陰真陽,為人身陰陽之基礎
,亦即生命之根本所在
。凡五臟有虛損者,病久必及于腎
。故治虛損者
,舍腎臟于不顧則非其治矣。景岳于《全書》“虛損”病篇“論治”條
,開宗明義
,慨然而論曰:“病之虛損,變態(tài)不同
,因有五勞七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