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膽瀉肝湯
出自《醫(yī)方集解》

【組成】 龍膽草酒炒(6g) 黃芩炒(9g)?? 梔子酒炒(9g)?? 澤瀉(12g)? 木通(6g)? 當歸酒炒(3g)? 生地黃酒炒(9g)?? 柴胡(6g)? 生甘草(6g)?? 車前子(9g) (原書無用量)
【用法】 水煎服
,亦可制成丸劑
,每服6~9g,日二次
,溫開水送下
。
【功用】 清瀉肝膽實火
,清利下焦?jié)駸帷?/p>
【主治】
1.肝膽實火上炎證
。頭痛目赤
,脅痛
,口苦,耳聾
,耳腫等,舌紅苔黃
,脈弦數(shù)有力
。
2.肝膽濕熱下注證
。癥見陰腫
,陰癢,陰汗
,小便淋濁
,或婦女帶下黃臭等,舌紅苔黃膩
,脈弦數(shù)有力。
【方解】 本方證是由肝膽實火上炎或肝膽濕熱循經(jīng)下注所致
。肝經(jīng)繞陰器,布脅肋
,連目系
,入巔頂;膽經(jīng)起于目內(nèi)眥,布耳前后入耳中
,一支入股中,繞陰部
,另一支布脅肋。肝膽之火循經(jīng)上沖則頭巔
、耳目作痛
,或聽力失聰,旁及兩脅則脅痛且口苦;濕熱循經(jīng)下注則為陰癢
、陰腫、筋痿
、陰汗;舌紅苔黃膩
,脈弦數(shù)有力皆為火盛及濕熱之象
。治宜清瀉肝膽實火
,清利下焦?jié)駸帷7街旋埬懖荽罂啻蠛?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既能瀉肝膽實火,又能利肝膽濕熱
,瀉火除濕
,兩擅其功
,切中病機
,故為君藥。黃芩
、梔子苦寒瀉火
,燥濕清熱,加強君藥瀉火除濕之力
,用以為臣。濕熱的主要出路
,是利導下行,從膀胱滲泄
,故又用滲濕泄熱之澤瀉
、木通、車前子
,導濕熱從水道而去;肝乃藏血之臟,若為實火所傷
,陰血亦隨之消耗;且方中諸藥以苦燥滲利傷陰之品居多,故用當歸
、生地養(yǎng)血滋陰
,使能邪去而陰血不傷,以上皆為佐藥
。肝體陰用陽,性喜疏泄條達而惡抑郁
,火邪內(nèi)郁
,肝膽之氣不舒
,驟用大劑苦寒降泄之品,既恐肝膽之氣被抑
,又慮折傷肝膽生發(fā)之機,故又用柴胡疏暢肝膽之氣
,并能引諸藥歸于肝膽之經(jīng);甘草調(diào)和諸藥
,護胃安中;以上兩味
,屬使藥而兼佐藥之用
。本方的配伍特點是瀉中有補
,利中有滋
,降中寓升
,祛邪而不傷正
,瀉火而不伐胃
。使火降熱清,濕濁得利
,循經(jīng)所發(fā)諸癥,皆可相應而愈
。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為主治肝膽實火上炎
,濕熱下注的常用方
。臨證以口苦溺赤
,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有力為辨證要點
。方中藥多苦寒,易傷脾胃
,故對脾胃虛寒和陰虛陽亢之證,皆非所宜
。
2.加減法:若肝膽實火較盛
,可去木通、車前子
,加黃連以助瀉火之力;若濕盛熱輕者,可去黃芩
、生地,加滑石
、薏苡仁以增強利濕之功;若玉莖生瘡
,或便毒懸癰,以及陰囊腫痛
,紅熱甚者,可去柴胡
,加連翹
、黃連
、大黃以瀉火解毒。
3.現(xiàn)代運用:常用本方治療頑固性偏頭痛
、頭部濕疹
、高血壓、急性結(jié)膜炎
、虹膜睫狀體炎
、外耳道癤腫、鼻炎
、急性黃疸型肝炎
、急性膽囊炎,以及泌尿生殖系炎癥
、急性腎盂腎炎
、急性膀胱炎、尿道炎
、外陰炎、睪丸炎
、腹股溝淋巴腺炎
、急性盆腔炎
、帶狀皰疹等病
,凡屬肝經(jīng)實火
、濕熱者均有良效
。
【附方】
1.瀉青丸(《小兒藥證直訣》)當歸去蘆頭,切,焙 龍腦(即龍膽草) 川芎 山梔子仁 川大黃濕紙裹煨 羌活 防風去蘆頭,切
,焙,各等分(各3g) 上藥為末
,煉蜜為丸
,如芡實大(1.5g)
,每服半丸至一丸
,竹葉煎湯
,同砂糖,溫開水化下
。功用:清肝瀉火
。主治:肝經(jīng)火郁證。目赤腫痛
,煩躁易怒
,不能安臥
,尿赤便秘
,脈洪實,以及小兒急驚
,熱盛抽搐等。
2.當歸龍薈丸(《黃帝素問宣明論方》又名龍腦丸)當歸(焙)一兩 (30g) 龍膽草 梔子 黃連 黃柏 黃芩各一兩(30g) 蘆薈 青黛大黃各五錢(15g) 木香一分(0.3g) 麝香五分(1.5g) 上為末
,煉蜜為丸
,如小豆大
,小兒如麻子大
,每服二十丸,生姜湯下
。功用:清瀉肝膽實火。主治:肝膽實火證
。頭暈目眩
,神志不寧
,譫語發(fā)狂
,或大便秘結(jié),小便赤澀
。
龍膽瀉肝湯、瀉青丸
、當歸龍薈丸同為瀉肝經(jīng)實火之劑,其不同點在于:龍膽瀉肝湯瀉肝火并能清利濕熱
,且能兼顧滋養(yǎng)陰血
,使祛邪而不傷正,用治肝火上炎
,濕熱下注證;瀉青丸瀉肝火,并能疏散肝膽郁火,宜于肝火內(nèi)郁證;當歸龍薈丸是備集大苦大寒之藥
,著重于瀉實火,使從二便分消
,乃攻滯降瀉之劑
,用治肝經(jīng)實火證
,非實火上盛不可輕用
。
【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
《醫(yī)方集解·瀉火之劑》:“治肝經(jīng)實火,濕熱
,脅痛,耳聾
,膽溢口苦
,筋痿
,陰汗
,陰腫陰痛,白濁溲血
。”
2.方論選錄
吳謙
,等《醫(yī)宗金鑒·刪補名醫(yī)方論》卷4:“脅痛口苦
,耳聾耳腫
,乃膽經(jīng)之為病也
。筋痿陰濕,熱癢陰腫
,白濁溲血,乃肝經(jīng)之為病也
。故用龍膽草瀉肝膽之火
,以柴胡為肝使
,以甘草緩肝急
,佐以芩、梔
、通
、澤、車前輩大利前陰,使諸濕熱有所從出也
。然皆瀉肝之品
,若使病盡去,恐肝亦傷矣
,故又加當歸、生地補血以養(yǎng)肝
。蓋肝為藏血之臟
,補血即所以補肝也
。而妙在瀉肝之劑
,反作補肝之藥,寓有戰(zhàn)勝撫綏之義矣
。”
【臨床報道】
龍膽瀉肝湯治療多囊卵巢綜合征
,大便秘結(jié)加大黃
、芒硝或用當歸龍薈丸;行經(jīng)期停用或用活血通經(jīng)藥
,日1劑水煎服
,治療3個月以上。療效標準:Ⅰ類:治療中閉經(jīng)者出現(xiàn)月經(jīng)
,淋漓出血者血止,月經(jīng)正常
,并有50%以上月經(jīng)周期中出現(xiàn)雙相基礎體溫(溫差大于0.3℃
,后期上升9日以上)
。Ⅱ類:治療中閉經(jīng)者出現(xiàn)月經(jīng)
,淋漓出血者血止
,月經(jīng)轉(zhuǎn)正常
,基礎體溫曲線呈雙相型的周期少于50%。Ⅲ類:治療3個月以上
,仍無月經(jīng)或不規(guī)則出血未改善。結(jié)果:本組40例,屬Ⅰ類16例
,屬Ⅱ類24例
,療效滿意
。[鄭愷.龍膽瀉肝湯治療多囊卵巢綜合癥40例. 中國民間療法
,2000,8(7):35]
【實驗研究】
觀察龍膽瀉肝湯對氧自由基和由羥自由基誘導的脂質(zhì)過氧化的影響
。方法:用鄰苯三酚自氧化反應產(chǎn)生超氧陰離子自由基和Fenton反應產(chǎn)生羥自由基,由羥自由基誘導大鼠虹膜睫狀體組織勻漿的脂質(zhì)過氧化反應
。結(jié)果:龍膽瀉肝湯對超氧陰離子自由基具有清除作用
,并優(yōu)于抗壞血酸;對羥自由基具有清除作用
,對羥自由基誘導的脂質(zhì)過氧化具有抑制作用
,并強于甘露醇。結(jié)論:龍膽瀉肝湯瀉肝膽實火
,清下焦?jié)駸岬臋C理可能與其清除氧自由基和抗脂質(zhì)過氧化作用有關(guān)。[馮亦穎,等. 龍膽瀉肝湯對氧自由基和由羥自由基誘導的脂質(zhì)過氧化的影響
。中國中醫(yī)眼科雜志 2000;10(2):63]
相關(guān)文章如下:
龍膽瀉肝湯合茵陳蒿湯治療慢性膽囊炎65例臨床觀察龍膽瀉肝湯合大黃附子湯治療婦科病舉隅《難病奇方系列叢書第二輯:龍膽瀉肝湯》龍膽瀉肝湯的功效與作用
龍膽瀉肝丸與龍膽瀉肝湯有何不同?
丸劑是以分子的形式存在的,進入胃里通過胃酸的作用
,轉(zhuǎn)化為離子的形式進入小腸才可以被身體吸收
。
湯劑則是直接以離子的形式進入體內(nèi),然后經(jīng)過小腸吸收
。
基本上區(qū)別不是很大。
龍膽瀉肝湯如果多服用的話可能導致尿毒癥
。多用的時候要慎用
。須遵醫(yī)囑
。
中草藥:龍膽的功效與作用
【中文名】龍膽(《本經(jīng)》)
【類別】根類
【異名】陵游(《本經(jīng)》)
,草龍膽(《本草圖經(jīng)》),龍膽草(《履巉巖本草》)
,苦龍膽草、地膽草(《滇南本草》)
,膽草(《藥品化義》)
,山龍膽(《浙江中藥手冊》),四葉膽(《廣西中獸醫(yī)藥植》)
,水龍膽(《江蘇植藥志》)
。
【來源】為龍膽科植物龍膽或三花龍膽的根及根莖。
【植物形態(tài)】①龍膽
,又名:粗糙龍膽
。
多年生草本
,高35~60厘米。根莖短
,簇生多數(shù)細長的根,根長可達25厘米
,淡棕黃色
。莖直立
,粗壯
,通常不分枝,粗糙
,節(jié)間常較葉為短。葉對生
,無柄
,基部葉2~3對,甚小
,鱗片狀;中部及上部葉卵形
、卵狀披針形或狹披針形
,長約3~8厘米
,寬0.4~4厘米
,先端漸尖或急尖,基部連合抱于節(jié)上
,葉緣及葉脈粗糙
,主脈3條基出?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o梗,數(shù)朵成束
,簇生于莖頂及上部葉腋
;苞片披針形;花萼綠色
,鐘形,膜質(zhì)
,長約2.5厘米
,先端5裂
,裂片披針形至線形
;花冠深藍色至藍色,鐘形
,長約5厘米,先端5裂
,裂片卵形
,先端銳尖,裂片間有5褶狀三角形副冠片
,全緣或偶有2齒
;雄蕊5,著生于花冠管中部的下方
;子房長圓形
,1室,花柱短
,柱頭2裂
。蒴果長圓形,有短柄
,成熱時2瓣裂
。種子細小,線形而扁
,褐色
,四周有翅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ㄆ?~10月
。果期10月。
生于山坡草叢
、灌木叢中及林緣。分布黑龍江
、吉林
、遼寧
、內(nèi)蒙古
、河北、山東
、江蘇、安徽
、浙江
、福建
、江西、湖南
、湖北
、貴州
、四川
、廣東、廣西等地
。
②三花龍膽
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
。根莖短
,簇生數(shù)條細長的根
。莖直立
,不分枝,光滑無毛
。葉片線狀披針形,長5~1厘米
,寬0.5~1.2厘米
,先端漸尖,邊緣稍反卷
,光滑無毛
,主脈1條,明顯
。花無梗
,1~3朵
,罕5朵
,成束著生于莖頂及上部葉腋
;苞片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花萼長2~2.5厘米
,先端5裂,裂片長短不等
,長5~15毫米
;花冠深藍色,鐘形
,長約3.5~4.5厘米,先端5裂
,裂片卵形
,先端鈍或近鈍狀
;副冠5片
,甚短小?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ㄆ?~9月。果期9~10月
。
生于灌木叢中
、林間空地或草甸子中
。分布黑龍扛
,吉林、遼寧等地
。
【采集】春
、秋均可采收,以秋季采收質(zhì)量為佳
。采挖后
,除去莖葉,洗凈
,曬干
。
【藥材】干燥根莖為不規(guī)則塊狀
,長約0.5~3厘米
,直徑約0.5~1厘米;表面暗灰棕色或深棕色
,皺縮,有橫紋
,上端具莖痕或殘留莖基
,質(zhì)堅韌;難折斷
;斷面略平坦,黃棕色
。根叢生于根莖上
,長約8~20厘米
,上部直徑約0.2~0.4厘米,下部較細
;表面黃色或黃棕色,有縱皺紋及支根裹
,質(zhì)脆
,易折斷;斷面略平坦
,黃棕色,木部甚小
,類白色
。氣微弱,味極苦
。以根條粗長
、黃色或黃棕色、無碎斷者為佳
;根條細短及根條少、色紅黃者質(zhì)次
。
主產(chǎn)于黑龍江
、遼寧、吉林
、扛蘇、浙江等地
。以東北產(chǎn)量最大
,習稱為"關(guān)龍膽
。"
此外
,在東北地區(qū)及山東尚用東北龍膽作龍膽入藥。東北龍膽葉線狀披針形至披針形
,長9~10厘米,寬1.2~2厘米
。萼裂片不等長
,花冠裂片呈三角形銳尖
。
在云南尚有滇龍膽及其變種點花滇龍膽的根及根莖亦同等入藥
。滇龍膽莖單1或2~3分枝。葉倒卵狀長圓形
,長3~6厘米,寬1~2厘米
,先端圓或鈍
,主脈3條基出?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ü谧霞t色,長約2厘米
。其藥材:根莖很短
,根長6~15厘米,上部直徑1~2毫米
;外表淡黃色至黃棕色
,表皮易脫落;質(zhì)堅脆
,略呈角質(zhì)樣,木質(zhì)部黃色
。
在西藏地區(qū)使用的龍膽草
,為龍膽科扁蓄屬植物濕生扁蓄的全草
。
【化學成份】含龍膽苦甙(gentiopicrin)
、獐牙菜苦甙(swertiamarin)、龍月二糖(gentiobiose)
、龍膽燦酮(gentisin)和龍膽酸等。
【炮制】揀去雜質(zhì)
,除去殘莖
,洗凈
,潤透后切段
,曬干。
①《雷公炮炙論》:"凡使龍膽
,采得后陰干,欲使時用銅刀切去髭上頭了
,銼
,于甘草湯中浸一宿,至明漉出 *** 用
。"
②《本草圖經(jīng)》:"取根細銼,用生姜自然汁浸一宿
,去共性,焙干搗
。"
③《本經(jīng)逢原》:"去蘆,或酒炒
。"
【性味】苦
,寒。
①《本經(jīng)》:"味苦澀
。"
②《別錄》:"大寒
,無毒。"
③《醫(yī)學啟源》:"氣寒
,味大苦?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吨髦蚊卦E》云:性寒
,味苦辛
。"
④《醫(yī)學衷中參西錄》:"味苦微酸
,性寒。"
【歸經(jīng)】入肝
、膽經(jīng)。
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肝
、膽
、腎、膀胱四經(jīng)
。"
②《本草經(jīng)疏》:"足厥陰、少陰
、陽明三經(jīng)
。"
【功用主治】瀉肝膽實火
,除下焦?jié)駸?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治肝?jīng)熱盛,驚癇狂躁
,乙型腦炎,頭痛
,目赤
,咽痛,黃疸
,熱痢,癰腫瘡瘍
,陰囊腫痛
, *** 濕癢。用于濕熱黃疽
、陰腫陰癢
、帶下、濕疹瘙癢
、耳聾、脅痛
、口苦
、驚風抽搐。
①《本經(jīng)》
;"主骨間寒熱,驚瘸邪氣
,續(xù)絕傷
,定五臟,殺蠱毒
。"
②《別錄》:"除胃中伏熱,時氣溫熱
,熱泄下利
,去腸中小蟲
,益肝膽氣
,止驚惕。"
③《藥性論》:"主小兒驚癇入心
,壯熱骨熱,癰腫
;治時疾熱黃
,口瘡。"
④《日華子本草》:"治客忤
,疳氣,熱病狂語
,瘡疥
,明目
,止煩。"
⑤《本草圖徑》:"古方治疸多用之。"
⑥《履巉巖本草》:"治酒毒便血
,腸風下血
。"
⑦《醫(yī)學啟源》:"治黃目赤腫
,睛脹
,瘀肉高起,痛不可忍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吨髦蚊卦E》云:治下部風濕及濕熱,臍下至足腫痛
,寒濕腳氣
。"
⑧《滇南本草》:"治咽喉疼痛,洗瘡疥毒腫
。"
⑨《醫(yī)學入門》:"治卒心痛
,蟲攻心痛,四肢疼痛
。"
⑩《綱目》:"療咽喉痛
,風熱盜汗。"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
,1~3錢
;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搗敷
。
【宜忌】脾胃虛弱作泄及無濕熱實火者忌服。
①《雷公炮炙論》:"勿空腹餌之
,令人溺不禁。"
②《本草經(jīng)集注》:"貫眾為之使
。惡地黃
、防葵。"
③《日華子本草》:"小豆為使
。"
【貯藏】置干燥處。
【選方】①治傷寒發(fā)狂:草龍膽為末
,入雞子清
、白蜜化涼水服二錢
。(《傷寒蘊要》)
②治肝膽經(jīng)實火濕熱
,脅痛耳聾
,膽溢口苦,筋痿
,陰汗,陰腫
,陰痛
,白濁溲血:龍膽草(酒炒)
、黃芩(炒)
,梔子(酒炒)、澤瀉
、木通、車前子
、當歸(酒洗)
、生地黃(酒炒)、柴胡
、甘草(生用),水煎服
。(《局方》龍膽瀉肝湯)
③治雀盲夜不見物:龍膽草一兩
,黃連一兩。二味為細末
,食后用熱羊肝蘸藥末服。(《履巉巖本草》)
④治暑行目澀:生龍膽(搗汁)一合
,黃連(浸汁)一匙
,和點之
。(《世醫(yī)得效方》)
⑤治眼中漏膿:龍膽草
,當歸等分,為末
。每服二錢,溫水下
。(《飛鴻集》)
⑥治谷疸
,食畢頭旋,心佛郁不安而發(fā)黃
,由失饑大食
,胃氣沖熏所致:苦參三兩,龍膽一合
,牛膽丸如捂子
,以生麥汁服五丸
,日三服。(《補缺肘后方》)
⑦治咽喉腫痛:龍膽草一把
,搗汁,汩嗽服之
。(《本草匯言》)
⑧冶卒下血不止:草龍膽一握
。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