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湯和半夏瀉心湯均出自于張仲景的《傷寒論》
,是臨床常用的兩個不同類型的方劑。不少初學(xué)者對兩個方劑的組成意義缺乏理解,對兩方中“姜”的作用缺乏了解1 兩個方劑的區(qū)別要點
1.1 方劑組成 真武湯由茯苓、芍藥
1.2 功用 真武湯溫陽利水;半夏瀉心湯和胃降逆,開結(jié)除痞
1.3 適應(yīng)證 真武湯一是主治腎陽虛衰
1.4 組方意義 真武湯所用的生姜,既可助附子溫陽化氣
,又能助茯苓、白術(shù)溫中健脾,為佐使藥。半夏瀉心湯中所用的干姜,辛溫祛寒,為臣藥,與半夏、黃連、黃芩、大棗等諸藥相配,寒熱并用,辛苦并進,補瀉兼施,共奏瀉心消痞,補中扶正,調(diào)和寒熱之功。2 生姜和干姜的異同
兩味藥物均屬辛溫
,皆能入脾肺經(jīng),共同具有溫中止嘔和溫肺止咳的功效,均可用于因寒而致的腹痛嘔利、咳嗽等證。但是,生姜為解表藥,重在發(fā)汗解表,用于風寒表證及咳嗽,無回陽之功3 體會
真武湯合半夏瀉心湯是兩個不同類型的方劑
,針對的病機病癥也完全不同。但是,治療的疾病都與寒濕有關(guān),并且都用了“姜”。因此,在哪個方中用生姜,哪個方中用干姜,就至關(guān)重要,不能含糊混淆,必須抓住其主要的病機證候及組方意義。真武湯的病機是腎陽虛衰,水氣內(nèi)停
。表現(xiàn)的證候以惡寒、水腫、小便不利、脈沉等為主。故方中用生姜之目的在于溫散水氣以消水腫,而不是用干姜以溫補脾陽。半夏瀉心湯主治小柴胡湯證因誤下傷中而形成的痞癥
,病機是寒熱互結(jié),阻于心下,氣機逆亂在學(xué)習和運用此兩個方劑時
由此可見
姜半夏的功效與作用的功能與主治
姜半夏的功效與作用的功能與主治
姜半夏的功效與作用的功能與主治1 1. 用于痰多咳嗽。
半夏性燥而功能化痰
2. 用于胸脘痞悶 半夏功能辛散溫通 3. 用于癭瘤瘰歷 半夏又能化痰散結(jié) 上面就是關(guān)于中藥姜半夏的相關(guān)介紹,如果是發(fā)現(xiàn)自己生病了想使用中藥調(diào)理 姜半夏的功效與作用的功能與主治2 姜半夏主治 現(xiàn)代藥理研究,姜半夏有鎮(zhèn)吐 姜半夏成分及現(xiàn)代藥理研究 姜半夏含有生物堿 姜半夏食用方法-泡水喝的功效 日常用量:3~8g 姜半夏藥用部位 為半夏的炮制加工品。 中藥治療疾病在醫(yī)學(xué)上使用得非常多,今天小編要介紹的這個中藥方子是一治療腎水腫類疾病的藥物 (干姜, 半夏) 共13個方劑使用: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pianfang/8538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八正散合大黃牡丹皮湯加減治療盆腔膿腫
真武湯的功效與作用,真武湯的配方
1、功效與作用
真武湯的功效與作用:
1、主對于脾腎陽虛以及水氣內(nèi)停引起的水腫有很好的療效,通?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颊邥霈F(xiàn)小便不利、四肢沉重
2
接下來為大家介紹一下真武湯的臨床應(yīng)用;
1
2
3、凡是由心力衰竭引起的眩暈、乏力、心悸、面部浮腫等情況,或者虛損病出現(xiàn)有四肢不溫、氣喘、脈象遲弱的患者都可以服用真武湯來治療。
2、藥方配伍
【藥方名稱】真武湯
【處方】茯苓9克芍藥9克白術(shù)6克生姜(切)9克附子5克(炮)
【功能主治】【功用】溫陽利水。治脾腎陽衰,水氣內(nèi)停,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體浮腫,苔白不渴,太陽病發(fā)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fā)熱,心下悸,頭眩,身_動,振振欲擗地者?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用法用量】上五味,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
若咳者,加五味子、細辛、干姜各3克;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藥,加干姜6克;若嘔者,去附子,生姜加重至15克。
【備注】本方是治脾腎陽虛,水濕內(nèi)停的要方。方中附子溫壯腎陽,白術(shù)健脾燥濕,茯苓利水滲濕,生姜溫散水氣,芍藥利小便,止腹痛。五味相配,既能溫補脾腎之陽,又可利水祛濕。故適用于脾腎陽虛,水濕內(nèi)聚所產(chǎn)生的諸證。
【摘錄】《傷寒論》干姜+半夏
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黃連湯,生姜瀉心湯,小青龍湯,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湯,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黃湯,半夏干姜散,干姜人參半夏丸,鱉甲煎丸,厚樸麻黃湯,小青龍加石膏湯
1.【半夏瀉心湯】:半夏半升(洗)黃芩 干姜 人參 甘草(炙)各三兩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擘)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 ? 第149條.傷寒五六日
? 2)【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 ? 第10條.嘔而腸鳴
2.【甘草瀉心湯】:甘草四兩(炙)黃芩三兩 干姜三兩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 黃連一兩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 ? 第158條.傷寒中風
? 2)【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 ? 第159條.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fù)以他藥下之;利不止
? 3)【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第三 】:
? ? 第10條.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
3.【黃連湯】:黃連三兩甘草三兩(炙) 干姜三兩 桂枝三兩(去皮) 人參二兩 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 ? 第173條.傷寒
4.【生姜瀉心湯】:生姜四兩(切)甘草三兩(炙) 人參三兩 干姜一兩 黃芩三兩 半夏半升(洗)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擘)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 ? 第157條.傷寒汗出解之后
5.【小青龍湯】:麻黃(去節(jié))芍藥 細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去皮)各三兩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40條.傷寒,表不解
? 2)【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41條.傷寒
? 3)【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
? ? 第23條.病溢飲者
? 4)【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
? ? 第35條.咳逆倚息不得臥
? 5)【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
? ? 第7條.婦人吐涎沫
6.【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湯】:茯苓四兩甘草三兩 細辛二兩 干姜二兩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 1)【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
? ? 第38條.咳滿即止,而更復(fù)渴
7.【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茯苓四兩甘草三兩 五味半升 干姜三兩 細辛三兩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
? 1)【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
? ? 第39條.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
8.【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黃湯】:茯苓四兩甘草三兩 五味半升 干姜三兩 細辛三兩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 大黃三兩
? 1)【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
? ? 第40條.若面熱如醉,此為胃熱上沖熏其面
9.【半夏干姜散】:半夏干姜各等分
? 1)【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 ? 第20條.干嘔吐逆,吐涎沫
10.【干姜人參半夏丸】:干姜一兩人參一兩 半夏二兩
? 1)【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第二十】:
? ? 第6條.妊娠,嘔吐不止
11.【鱉甲煎丸】:鱉甲十二分(炙)烏扇三分(燒) 黃芩三分 柴胡六分 鼠婦三分(熬)干姜三分 大黃三分 芍藥五分 桂枝三分 葶藶一分(熬) 石韋三分(去毛) 厚樸三分 牡丹五分(去心) 瞿麥二分 紫葳三分 半夏一分 人參一分 蟅蟲五分(熬) 阿膠三分(炙) 蜂巢四分(炙) 赤硝十二分
? 1)【瘧病脈證并治第四 】:
? ? 第2條.病瘧,以月一日發(fā)
12.【厚樸麻黃湯】:厚樸五兩麻黃四兩 石膏如雞子大 杏仁半升 半夏半升 干姜二兩 細辛二兩 小麥一升 五味子半升
? 1)【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 ? 第8條.咳而脈浮者,厚樸麻黃湯主之。
13.【小青龍加石膏湯】:麻黃芍藥 桂枝 細辛 甘草 干姜各三兩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石膏二兩
? 1)【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 ? 第14條.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