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常識 >> 偏方秘方

    貝母瓜蔞散方歌,功效與作用

    道醫(yī) 2023-06-24 22:24:13

    貝母瓜蔞散

    出自《醫(yī)學心悟》

    【組成】 貝母一錢五分(4.5g) 瓜蔞一錢(3g) 花粉 茯苓 橘紅 桔梗各八分(各2.5g)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潤肺清熱,理氣化痰。

    【主治】 燥痰咳嗽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人詥芗?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咯痰不爽
    ,澀而難出
    ,咽喉干燥哽痛,苔白而干

    【方歌】 貝母瓜蔞散茯苓,陳皮桔?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ǚ墼?咳嗽咽干痰難咯,潤燥化痰病自清。

    【方解】 本方證多由燥熱傷肺

    ,灼津成痰所致
    。燥痰不化,清肅無權
    ,以致肺氣上逆
    ,咳嗽嗆急?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霸飫賱t干”(《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燥傷津液,故咯痰不爽
    ,澀而難出
    ,咽喉干燥哽痛。苔白而干
    ,為燥痰之佐證
    。治宜潤肺清熱,理氣化痰
    。方中貝母苦甘微寒
    ,潤肺清熱,化痰止咳;瓜蔞甘寒微苦
    ,清肺潤燥
    ,開結(jié)滌痰,與貝母相須為用
    ,是為潤肺清熱化痰的常用組合
    ,共為君藥。臣以天花粉
    ,既清降肺熱
    ,又生津潤燥,可助君藥之力
    。痰因濕聚
    ,濕自脾來,痰又易阻滯氣機
    ,無論濕痰抑或燥痰
    ,皆須配伍橘紅理氣化痰、茯苓健脾滲濕
    ,此乃祛痰劑配伍通則
    ,但橘紅溫燥
    、茯苓滲利,故用量頗輕
    ,少佐于貝母
    、瓜蔞、花粉等寒性藥中
    ,則可去性存用
    ,并能加強脾運,輸津以潤肺燥
    。桔梗宣肺化痰,且引諸藥入肺經(jīng)
    ,為佐使藥
    。全方清潤宣化并用,肺脾同調(diào)
    ,而以潤肺化痰為主
    ,且潤肺而不留痰,化痰又不傷津
    ,如此則肺得清潤而燥痰自化
    ,宣降有權而咳逆自平。

    本方與清燥救肺湯

    、麥門冬湯同治燥咳
    ,但主治病機不盡相同,因而立法
    、用藥亦隨之而異
    。本方證為燥熱傷肺,灼津為痰所致
    ,故方中以貝母
    、瓜蔞為主,旨在潤燥化痰
    ,主治燥痰咳嗽
    ,痰稠難咯。清燥救肺湯證為新感溫燥
    ,耗氣傷陰
    ,故方中以桑葉宣肺,配伍石膏清熱
    ,麥冬潤燥
    ,人參益氣,旨在清宣燥熱
    ,主治溫燥傷肺
    ,身熱頭痛
    ,干咳少痰,口渴等
    。麥門冬湯證為肺胃陰虛
    ,氣火上逆,故方中以大量麥冬配伍半夏
    、人參
    ,旨在滋陰潤肺,降逆下氣
    ,主治虛熱肺痿
    ,咳唾涎沫等。

    《醫(yī)學心悟》卷3·類中風篇另有一貝母瓜蔞散

    ,較本方少花粉
    、茯苓、桔梗
    ,多膽南星
    、黃芩、黃連
    、黑山梔
    、甘草,主治痰火壅肺的類中風證
    ,其證雖亦卒然昏倒
    ,喉中痰鳴,但無歪邪偏廢之候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為治療燥痰證的常用方

    。臨床應用以咳嗽嗆急,咯痰難出
    ,咽喉干燥
    ,苔白而干為辨證要點。對于肺腎陰虛
    ,虛火上炎之咳嗽
    ,則非所宜。

    2.加減運用:如兼感風邪

    ,咽癢而咳
    ,微惡風者,可加桑葉
    、杏仁
    、蟬蛻、牛蒡子等以宣肺散邪;燥熱較甚
    ,咽喉干澀哽痛明顯者
    ,可加麥冬
    、玄參、生石膏等以清燥潤肺;聲音嘶啞
    ,痰中帶血者
    ,可去橘紅,加南沙參
    、阿膠
    、白及等以養(yǎng)陰清肺、化痰止血

    3.現(xiàn)代運用:本方可用于肺結(jié)核

    、肺炎等屬燥痰證者。

    【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

    《醫(yī)學心悟》卷3:“燥痰澀而難出

    ,多生于肺
    ,肺燥則潤之,貝母瓜蔞散
    。”

    2.方論選錄

    冉先德《歷代名醫(yī)良方注釋》:“燥痰之證

    ,多由肺陰不足
    ,虛火灼津而成。方以貝母清熱潤肺
    ,止咳化痰為君;瓜蔞
    、花粉清熱滌痰而潤燥為臣;茯苓、橘紅健脾理氣以祛痰為佐;桔梗載諸藥入肺
    ,宣肺利氣為使
    。共奏清熱潤燥,理氣化痰之功
    。使肺陰得潤而燥痰可除
    ,清肅有權,則咳逆可止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筆花醫(yī)鏡》卷三:貝母瓜蔞散

    【處方】川貝2錢,瓜蔞仁1錢5分

    ,山梔1錢
    ,黃芩1錢,橘紅1錢
    ,甘草5分

    【功能主治】小兒內(nèi)熱,夜熱潮熱

    ,晝輕夜重
    ,或口渴
    ,或腹脹,或盜汗
    ,癥因伏燥者

    【用法用量】

    熱甚,加川連8分;痰多

    ,加膽星5分

    【摘錄】《筆花醫(yī)鏡》卷三

    《證因方論集要》卷一:貝母瓜蔞散

    【處方】貝母、瓜蔞霜

    、茯苓
    、橘紅、桔梗

    【功能主治】肺火壅遏頭眩

    【各家論述】貝母、瓜蔞辛苦以宣肺壅

    ,茯苓
    、橘紅甘辛以通肺氣,桔梗上開肺郁
    ,而痰飲自祛矣

    【摘錄】《證因方論集要》卷一

    《醫(yī)統(tǒng)》卷八:貝母瓜蔞散

    【處方】貝母、瓜蔞

    、南星(炮)
    、荊芥、防風
    、羌活
    、黃柏、黃芩
    、黃連
    、白術、陳皮
    、半夏(湯泡7次)
    、薄荷、甘草(炙)
    、威靈仙
    、天花粉各等分。

    【功能主治】肥人中風

    ,口眼斜
    ,手足麻木,左右俱作痰治。

    【用法用量】每服水2盞

    ,加生姜3片
    ,煎8分,至夜服

    【摘錄】《醫(yī)統(tǒng)》卷八

    祛痰劑簡介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概述4祛痰劑的適應證5祛痰劑的使用注意6祛痰劑的分類 6.1燥濕化痰劑6.2清熱化痰劑6.3潤燥化痰劑6.4溫化寒痰劑6.5治風化痰劑 7參考資料附:1古籍中的祛痰劑 1拼音 qū tán jì

    2英文參考 phlegmexpelling formula [中醫(y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yī)藥學名詞(2004)]

    3概述 祛痰劑(phlegmexpelling formula[1])是指以祛痰藥為主配伍組成

    ,具有消除痰飲的作用,治療痰證方劑的統(tǒng)稱[2][1]
    。分溫燥化痰劑
    、清潤化痰劑、治風化痰劑等[1]

    4祛痰劑的適應證 祛痰劑適用于各種痰病

    ,如濕痰證、熱痰證
    、燥痰證
    、寒痰證、風痰證等[2]
    。痰之與飲
    ,異名而同類,稠濁者為痰
    ,清稀者為飲
    ,皆為水液代謝的病理產(chǎn)物,乃濕聚而成[2]
    。痰之為病,無處不到
    ,胸脅腸胃
    ,經(jīng)絡四肢,皆可有之
    ,其發(fā)病常見咳嗽喘促
    、頭痛眩暈、胸痹嘔吐
    、中風痰厥
    、癲狂驚癇以及痰核瘰疬等[2]。

    痰病的成因很多

    ,治法各不相同[2]
    。如脾失健運,濕聚或痰者
    ,治宜燥濕健脾化痰
    ;火熱內(nèi)盛,灼津為痰者,治宜清熱化痰
    ;肺燥陰虧
    ,虛火灼液為痰者,治宜潤肺化痰
    ;脾腎陽虛
    ,寒飲內(nèi)停,或肺寒留飲者
    ,治宜溫化寒痰
    ;肝風內(nèi)動,夾痰上擾者
    ,治宜熄風化痰[2]
    。根據(jù)痰病的性質(zhì)和治法的不同,祛痰劑可相應地分為燥濕化痰
    、清熱化痰
    、潤燥化痰、溫化寒痰
    、治風化痰5類
    ,分別用治濕痰、熱痰
    、燥痰
    、寒痰、風痰為患的病證[2]

    5祛痰劑的使用注意 痰的產(chǎn)生與肺

    、脾、腎三臟功能失調(diào)有密切的關系
    ,尤與脾失健運甚密
    ,故祛痰劑每需配伍健脾祛濕之品[2]。此外
    ,痰隨氣而升降
    ,氣壅則痰聚,氣順則痰消
    ,故祛痰劑中常配伍理氣之品[2]
    。使用祛痰劑時,應辨別痰病的性質(zhì)
    ,即寒
    、熱、燥
    、濕之不同
    ,而分別選藥組方[2]。同時還應注意病情,分清標本緩急[2]
    。如咳痰而有咯血傾向者
    ,不宜用燥烈的祛痰藥,以防引起大量的咯血
    ;表邪未解或痰多者
    ,慎用滋潤之品,以防壅滯留邪
    ,病久不愈[2]

    6祛痰劑的分類

    6.1燥濕化痰劑

    燥濕化痰劑適用于濕痰證,癥見痰多易咳
    、胸脘痞悶
    、嘔惡眩暈、肢體困倦
    、舌苔白膩或白滑
    、脈緩或滑等[2]。常用燥濕化痰藥如半夏
    、南星等為主組成方劑
    ;由于濕痰的形成多由脾失健運所致,而善治痰者
    ,又當先治氣
    ,故宜配伍健脾燥濕藥及行氣之品如茯苓、白術
    、陳皮
    、枳實等[2]。代表方為二陳湯
    、溫膽湯等[2]
    。其中二陳湯燥濕化痰,理氣和中
    ,用于濕痰內(nèi)阻
    、咳嗽痰多之證
    ,為治療濕痰咳嗽的基礎方
    ;溫膽湯能理氣化痰,清膽和胃
    ,主治膽胃不和
    ,痰熱上擾,虛煩不眠
    ,嘔吐呃逆及驚悸
    、癲癇等[2]。

    6.2清熱化痰劑

    清熱化痰劑主要用于熱痰證,常以清熱化痰藥為主組成方劑[2]
    。熱邪又可致氣滯不暢
    ,故宜配伍氣之品[2]。其中清氣化痰丸
    、小陷胸湯
    、消瘰丸均有清熱化痰作用[2]。但清氣化痰丸又能下氣止咳
    ,多用治痰熱內(nèi)結(jié)
    ,咳嗽痰黃難咳者;小陷胸湯還能寬胸散結(jié)
    ,多用于痰熱互結(jié)
    、胸脘滿悶疼痛之證;消瘰丸長于軟堅散結(jié)
    ,用治痰火郁結(jié)而成之瘰瘍痰核等[2]

    6.3潤燥化痰劑

    潤燥化痰劑適用于燥痰證,癥見痰稠而黏
    、咳之不爽
    、咽喉干燥,甚則嗆咳
    、聲音嘶啞等[2]
    。常用潤肺化痰藥如貝母、瓜蔞等為主組成方劑[2]
    。因燥痰多由肺陰不足
    、虛火灼津煉液而成,故宜配伍潤燥生津之品如天花粉
    、南沙參等
    ;同時須配伍理氣藥物[2]。代表方如貝母瓜蔞散
    ,此方可潤肺化痰
    ,用于肺經(jīng)燥熱所致的咳嗽痰稠,咳痰不爽
    ,咽喉干燥證[2]

    6.4溫化寒痰劑

    溫化寒痰劑適用于寒痰證,癥見咳痰清稀色白
    、畏寒肢冷
    、舌淡苔白滑、脈弦滑等[2]
    。常用溫化寒痰藥如細辛
    、白芥子等為主組成方劑[2]
    。因寒痰多由脾腎陽虛、肺寒停飲所致
    ,故宜配伍溫陽散寒
    、健脾滲濕之品如干姜、茯苓等[2]
    。代表方如苓甘五味姜辛湯
    、三子養(yǎng)親湯,均有溫肺化痰的作用
    ,但前方溫肺暖脾之力較大
    ,多用治寒痰內(nèi)蓄,咳嗽痰稀色白之證
    ;三子養(yǎng)親湯溫化作用小
    ,而降氣止咳之功較勝,兼能化食
    ,多用于痰氣郁滯的咳嗽喘逆
    、食欲不振之證[2]。

    6.5治風化痰劑

    治風化痰劑適用于風邪(外風或內(nèi)風)與痰濁為患的病證[2]
    。癥見惡寒發(fā)熱
    ,咳嗽咳痰,或眩暈頭痛
    ,或發(fā)為癲癇
    ,甚則昏厥,不省人事等[2]
    。常用疏風解表藥或平肝熄風藥配伍化痰藥組成方劑[2]
    。代表方如杏蘇散、止嗽散
    、半夏白術天麻湯[2]

    止嗽散、半夏白術天麻湯均有治風化痰作用[2]

    。止嗽散長于疏散外風
    ,是治療新久咳嗽的常用方;半夏白術天麻湯燥濕化痰
    ,平肝熄風
    ,善治風痰上擾所致的眩暈頭痛[2]。

    表101?常用止咳平喘劑的比較(出自《方劑一本通》)

    分類

    常用方劑

    藥物配伍

    功用

    主治

    燥濕化痰

    清熱化痰

    潤燥化痰

    溫化寒痰

    二陳湯

    清氣化痰湯

    貝母瓜蔞散

    小青龍湯

    半夏為君

    ,陳皮為臣

    南星為君

    ,芩蔞為臣

    貝母為君

    ,瓜蔞花粉為臣

    麻桂為君

    ,姜辛為臣

    燥濕化痰

    清熱化痰

    潤肺化痰

    散寒溫肺化飲

    濕痰咳嗽

    痰熱內(nèi)結(jié)

    燥痰咳嗽

    外寒內(nèi)飲

    止咳平喘

    定喘湯

    麻黃白果為君

    ,杏仁蘇子半夏款冬為臣

    宣肺平喘

    清化熱痰

    痰熱咳喘

    蘇子降氣湯

    蘇子為君,半夏厚樸前胡為臣

    降氣平喘

    溫化痰濕

    痰涎壅盛

    之咳喘

    一位中藥師的課堂筆記:治咳嗽方子大全
    ,找準咳嗽根源則藥到病除

    這世界上有三樣東西是無法掩飾的:咳嗽,貧窮,還有愛。

    咳嗽是很多疾病的癥狀表現(xiàn)之一

    ,每個人都有過咳嗽的經(jīng)歷
    ,那種肺都要被咳出來的感覺,非常折磨人
    ,有時候病程很長
    ,咳一年半載都不好。

    網(wǎng)上有著各種治療咳嗽的方法

    ,有時候嘗試了好幾個方法
    ,藥也吃了不少,但咳嗽卻一點好轉(zhuǎn)的跡象都沒有

    這是什么原因呢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沒有對癥用藥。

    引起咳嗽的原因有很多

    ,我們下次詳細討論
    ,今天把治療咳嗽的方子分享給大家,供大家學習
    。(方子特別多
    ,建議收藏慢慢研究。)#家庭 健康 合理用藥#

    組成:桔梗 炒荊芥 紫菀 蒸百部 蒸白前 蒸甘草 炒陳皮 生姜

    功用:宣利肺氣

    ,疏風止咳

    主治:風邪犯肺證?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人匝拾W

    ,咯痰不爽,或微有惡風發(fā)熱
    ,舌苔薄白
    ,脈浮緩。

    止嗽散治證為外感咳嗽

    ,經(jīng)服解表宣肺藥后而咳嗽不止者
    。風邪犯肺,肺是清肅
    ,雖經(jīng)發(fā)散
    ,因解表不徹底而其邪未盡,故仍咽癢咳嗽
    ,此時外邪十去八九
    ,故微有惡風發(fā)熱
    。本方具有溫而不燥,潤而不膩
    ,散寒不助熱
    ,解表不傷正的特點。故對于新久咳嗽
    ,咯痰不爽者
    ,都可運用。

    若外感風寒初起

    ,頭痛鼻塞
    ,惡寒發(fā)熱等表證較重者,加防風
    、蘇葉
    、生姜以散邪;濕氣生痰
    ,痰涎粘稠者
    ,加半夏,茯苓
    ,桑白皮以祛其痰
    ;燥氣焚金,干咳無痰者
    ,加貝母
    ,瓜蔞/知母以潤燥。

    組成:旋覆花 麻黃 前胡 荊芥穗 甘草 炒姜半夏 赤芍 生姜

    功用:發(fā)散風寒

    ,降氣化痰

    主治:傷風咳嗽,惡寒發(fā)熱

    ,咳嗽痰多
    ,鼻塞流涕,舌苔白膩
    ,脈浮者

    金沸草散宣肺解表為主,兼以化痰

    ,故主治風邪犯肺初起
    ,而咳嗽痰多者。

    組成:麻黃 杏仁 甘草 生姜

    功用:宣肺解表

    主治:感冒風邪

    ,鼻塞聲重,語音不出
    ,咳嗽胸悶

    三拗湯所治是風寒所傷的咳喘

    組成:麻黃 桑白皮 蜜制紫蘇子 炒杏仁 炒赤茯苓 陳皮 炙甘草

    功用: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主治:肺感風寒,咳嗽氣上

    ,痰氣不利
    ,呀呷無聲,脈浮者

    華蓋散所治的是素體痰多

    ,對化痰作用較強。

    組成:麻黃 白芍 細辛 干姜 炙甘草 桂枝 半夏 五味子

    功用:解表散寒

    ,溫肺化飲

    主治:外寒內(nèi)飲證。惡寒發(fā)熱

    ,無汗
    ,胸痞喘咳,痰多而稀
    ,或痰飲喘咳
    ,不得平臥,或身體疼痛
    ,頭面四肢浮腫
    ,舌苔白滑,脈浮者

    小青龍湯是治療外感風寒

    ,水飲內(nèi)停的常用方。以惡寒發(fā)熱
    ,無汗
    ,喘咳,痰多而稀
    ,舌苔白滑
    ,脈浮為治要點。辛散溫化之力較強
    ,必須確屬水寒相搏于肺者
    ,方可使用,且應視病人體制強弱酌定劑量
    。陰虛干咳無痰或痰熱
    ,癥見咳痰黃稠,舌苔黃
    ,口渴
    ,脈數(shù)者不宜使用

    若外寒較輕者,可去桂枝

    ,麻黃改用蜜炙
    ;兼熱象,出現(xiàn)煩躁者
    ,可加石膏以清熱除煩
    ;口渴者,去半夏
    ,加天花粉以清熱生津
    ;喘者,加杏仁以利肺平喘

    組成:射干 麻黃 生姜 細辛 紫菀 款冬花 大棗 半夏 五味子

    功用:宣肺祛痰

    ,下氣止咳。

    主治:咳而上氣

    ,喉中有水雞聲者

    射干麻黃湯主治風寒表證較輕,證屬痰飲郁結(jié)

    ,肺氣上逆者
    。治里為主,下氣平喘之功強

    組成:連翹 銀花 苦桔梗 薄荷 竹葉 甘草 荊芥穗 淡豆豉 牛蒡子 鮮葦根

    功用:辛涼透表

    ,清熱解毒。

    主治:溫病初起

    。發(fā)熱無汗
    ,或有汗不暢,微惡風寒
    ,頭痛口渴
    ,咳嗽咽痛,舌尖紅
    ,苔薄白或微黃
    ,脈浮數(shù)。

    銀翹散解表清熱之力強

    ,主治風熱上犯以致咽痛咳嗽

    若渴甚者,加天花粉以清熱生津

    ;項腫咽痛者
    ,加馬勃、玄參以清熱解毒;衄者
    ,去荊芥
    、豆豉,加白茅根
    、側(cè)柏炭
    、梔子炭以清熱涼血;咳者
    ,加杏仁以利肺氣
    ;胸膈悶者,加藿香
    、郁金以理氣化濕解郁

    組成:桑葉 菊花 杏仁 連翹 薄荷 桔梗 甘草 葦根

    功用:疏風清熱

    ,宣肺止咳

    主治:風溫初起,但咳

    ,身熱不甚
    ,口微渴,脈浮數(shù)

    桑菊飲宣肺止咳之力強

    ,是主治風熱咳嗽輕證的常用方。對于風寒咳嗽
    ,不宜使用
    。不宜久煎。

    若氣粗似喘

    ,可加石膏
    、知母以增強清肺之力;肺中熱甚
    ,咳嗽痰黃
    ,可加黃芩、桑白皮以清肺止咳
    ;口渴者
    ,可加天花粉以清熱生津;肺熱咳甚傷絡
    ,咳痰夾血者
    ,可加茅根、藕節(jié)
    、丹皮以涼血止血

    組成:麻黃 杏仁 炙甘草 石膏

    功用:辛涼宣肺,清熱平喘。

    主治:表邪未解

    ,肺熱咳喘證
    。身熱不解,喘逆氣急鼻煽
    ,口渴
    ,有汗或無汗,舌苔薄白或黃
    ,脈浮而數(shù)者

    麻杏甘石湯重在宣肺清熱以平喘,用于風寒化熱

    ,或風熱犯肺
    ,以及內(nèi)熱外寒,但見肺中熱盛
    ,身熱咳喘
    ,口渴脈數(shù),無論有汗
    、無汗
    ,都能獲效。

    組成:人參 紫蘇葉 葛根 姜半夏 前胡 茯苓 木香 枳殼 麩炒桔梗 陳皮 炙甘草

    功用:益氣解表

    ,理氣化痰

    主治:虛人外感風寒,內(nèi)有痰飲證

    。惡寒發(fā)熱
    ,無汗,頭痛
    ,鼻塞
    ,咳嗽痰白,胸膈滿悶
    ,倦怠無力
    ,氣短懶言,舌苔白
    ,脈弱

    參蘇飲偏于理肺化痰,用于外感風寒

    ,內(nèi)有痰阻氣滯者
    。證為脾肺氣虛,外感風寒所致

    若寒熱頭痛較甚者

    ,可加柴胡
    、川芎以增強解表止痛之功;氣滯較輕者
    ,則可去木香以減少行氣之力

    組成:蘇葉 杏仁 半夏 茯苓 陳皮 前胡 苦桔梗 枳殼 甘草 生姜 大棗

    功用:輕宣涼燥,理肺化痰

    主治:外感涼燥證

    。頭微痛,惡寒無汗
    ,咳嗽痰稀
    ,鼻塞咽干,苔白
    ,脈弦

    杏蘇散是治療涼燥證的代表方劑。涼燥外襲

    ,故頭微痛
    ,惡寒無汗。肺為燥氣所傷
    ,肺氣不宣
    ,津液不能輸布
    ,聚而為痰
    ;鼻為肺竅,咽為肺系
    ,涼燥束肺
    ,肺氣不宣,津液不布
    ,而致鼻塞咽干

    組成:桑葉 杏仁 沙參 浙貝 香豉 梔皮 梨皮

    功用:輕宣溫燥。

    主治:外感溫燥證

    。頭痛
    ,身熱不甚,口渴咽干鼻燥
    ,干咳無痰
    ,或痰少而粘,舌紅
    ,苔薄白而干
    ,脈浮數(shù)而右脈大者。

    桑杏湯為治療溫燥外襲

    ,肺燥咳嗽之輕證
    。因秋感溫燥之氣,傷于肺衛(wèi),其病輕淺
    ,故頭痛而身熱不甚
    ;燥氣傷肺,耗津灼液
    ,肺失清肅
    ,故口渴咽干鼻燥,干咳無痰或痰少而粘

    組成:桑葉 石膏 煅甘草 人參 胡麻仁 炒阿膠 麥門冬 杏仁 炒黃枇杷葉 蜜炙

    功用:清燥潤肺

    主治:溫燥傷肺證。頭痛身熱

    ,干咳無痰
    ,氣逆而喘,咽喉干燥
    ,口渴鼻燥
    ,胸膈滿悶,舌干少苔
    ,脈虛大而數(shù)

    清胃救肺湯可治燥熱傷肺之重證。秋令氣候干燥

    ,燥熱傷肺
    ,肺合皮毛,故頭痛身熱
    ;肺為熱灼
    ,氣陰兩傷,失其清肅潤降之常
    ,故干咳無痰
    ,氣逆而喘,咽喉干燥
    ,口渴鼻燥

    若痰多,加川貝

    、瓜蔞以潤燥化痰
    ;熱甚者,加羚羊角
    、水牛角以清熱涼血

    組成:沙參 玉竹 甘草 桑葉 麥冬 生扁豆 花粉

    功用:清養(yǎng)肺胃,生津潤燥

    主治:燥傷肺胃陰分

    。咽干口燥
    ,或身熱,或干咳
    ,舌紅少苔
    ,脈細數(shù)者。

    沙參麥冬湯以治燥傷肺胃陰津為主

    。久熱久咳者
    ,加地骨皮。

    組成:麥門冬 半夏 人參 甘草 粳米 大棗

    功用:潤肺益胃

    ,降逆下氣

    主治:肺痿?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韧傧涯?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短氣喘促,咽喉干燥
    ,舌干紅少苔
    ,脈虛數(shù)。

    麥門冬湯宣降得宜

    ,生胃陰而潤肺燥
    ,下逆氣而止?jié)嵬伲嘌a土生金
    ,虛則補母之法

    肺痿是由肺胃陰虛,痰涎不化所致

    。其病在肺
    ,其源在胃
    ,以土為金母
    ,胃主津液。胃津不足
    ,虛火上炎
    ,灼傷肺陰,肺金清肅之令不行
    ,虛火灼津而為涎沫
    。肺虛則氣無所主,故短氣喘促
    ;咽喉為肺胃之門戶
    ,肺胃陰傷,津失上承
    ,故咽喉干燥

    若陰傷甚者

    ,可加北沙參、玉竹以養(yǎng)陰液

    組成:生地黃 麥冬 甘草 玄參 貝母 丹皮 薄荷 白芍 炒

    功用:養(yǎng)陰清肺

    ,解毒利咽。

    主治:白喉

    。喉間起白如腐
    ,不易拭去,咽喉腫痛
    ,起初或發(fā)熱或不發(fā)熱
    ,鼻干唇燥,或咳或不咳
    ,呼吸有聲
    ,似喘非喘,脈數(shù)無力或細微

    養(yǎng)陰輕肺湯為治療白喉的常用方劑

    陰虛甚者,加熟地以滋陰補腎

    ;熱毒甚者
    ,加土牛膝、銀花
    、連翹以清熱解毒
    ;熱甚者,加天冬
    、鮮石斛以養(yǎng)陰潤燥

    組成:人參 生地黃搗汁 茯苓 白蜜

    功用:滋陰潤肺,益氣補脾

    主治:肺癆

    。干咳少痰,咽干咯血
    ,肌肉消瘦
    ,氣短乏力,舌紅少苔
    ,脈細數(shù)。

    瓊玉膏為肺癆純虛無邪者設

    組成:貝母 瓜蔞 花粉 茯苓 橘紅 桔梗

    功用:潤肺清熱

    ,理氣化痰。

    主治:燥痰咳嗽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挡凰?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澀而難出,咽喉干燥
    ,苔白而干等

    貝母瓜蔞散為潤燥化痰,主治燥痰

    。燥痰與陰虛燥咳不同
    。陰虛者久病,癥見干咳少痰或無痰
    ,咽干口燥
    ,甚則陰虛生內(nèi)熱,而有潮熱盜汗
    ,五心煩熱等
    。貝母瓜蔞散所治只是咳痰難出,未見陰虛內(nèi)熱之象

    組成:白果 去殼

    ,砸碎炒黃麻黃 蘇子 甘草 款冬花 杏仁 桑白皮 黃芩 半夏

    功用:宣肺降氣,清熱化痰

    主治:哮喘

    。咳嗽痰多氣急
    ,痰稠色黃
    ,微惡風寒,舌苔黃逆
    ,脈滑數(shù)

    定喘湯治療外感風寒,痰熱內(nèi)蘊之喘咳

    若無表證者

    ,麻黃可減量,取其宣肺定喘之功
    ;痰稠難出者
    ,可加瓜蔞、膽南星
    ,增強清熱化痰之力;肺熱重者
    ,可加石膏
    、魚腥草以清泄肺熱。

    組成:紫蘇子 半夏 當歸 炙甘草 前胡 厚樸 姜制肉桂

    功用:降氣平喘

    ,祛痰止咳

    主治:實喘

    。痰涎壅盛,喘咳短氣
    ,胸膈滿悶
    ,或腰疼腿軟,或肢體浮腫
    ,舌苔白滑或白膩
    ,脈弦滑。

    蘇子降氣湯主治上實下虛之喘咳

    。所謂“上實”
    ,即痰涎壅盛,肺失宣降
    ,故胸膈滿悶
    ,咳喘短氣,痰多稀少
    ,苔白滑或白膩
    ;所謂“下虛”,即腎不足
    ,腎陽不足
    ,不能納氣化飲,故見短氣喘逆
    ,腰疼腳軟
    ,肢體浮腫等。本方證雖屬“上實下虛”
    ,但以上實為主

    若痰涎壅盛,喘咳氣逆難臥者

    ,可加沉香以增強其降氣平喘之力
    ;兼有表證者,可加麻黃
    、杏仁以宣肺平喘
    ,疏散外邪;兼氣虛者
    ,可加人參以益氣

    組成:白芥子 蘇子 萊菔子

    功用:降氣快膈,化痰消食

    主治:痰壅氣滯

    。咳嗽喘逆
    ,痰多胸痞
    ,食少難消
    ,舌苔白膩,脈滑等

    三子養(yǎng)親湯重在行氣祛痰

    ,適用于痰食氣阻之喘咳。不宜久煎

    若大便素實者

    ,臨服加熟蜜少許;若冬寒
    ,加生姜

    組成:茯苓 甘草 干姜 細辛 五味子

    功用:溫肺化飲。

    主治:寒飲咳嗽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忍盗慷啵逑∩?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胸膈不快
    ,舌苔白滑,脈弦滑等

    苓甘五味姜辛湯溫散并行

    ,開合相濟,使寒飲得去
    ,肺氣安和

    若痰多欲嘔者,加半夏以化痰降逆止嘔

    ;兼沖氣上逆者
    ,加桂枝以溫中降沖;咳甚顏面虛浮者
    ,加杏仁宣利肺氣而止咳

    組成:半夏 橘紅 茯苓 炙甘草

    功用:燥濕化痰,理氣和中

    主治:濕痰咳嗽

    。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悶
    ,惡心嘔吐
    ,肢體倦怠,或頭眩心悸
    ,舌苔白潤
    ,脈滑。

    二陳湯主治濕痰

    。濕痰之證
    ,多由脾肺功能失調(diào)所致。脾為生痰之源
    ,肺胃貯痰之器
    ,脾失健運,則停濕生痰
    ,濕痰犯肺
    ,致令咳嗽痰多。

    若風痰

    ,可加南星
    、竹瀝;熱痰可加黃芩
    、膽南星
    ;寒痰,可加干姜
    ,細辛
    ;食痰,可加萊菔子
    ,神曲
    ;氣痰,可加枳實
    、厚樸
    ;皮里膜外之痰,可加白芥子

    組成:陳皮 杏仁 枳實 麩炒黃芩 酒炒瓜蔞仁 去油茯苓 膽南星 制半夏 生姜

    功用:清熱化痰

    ,理氣止咳。

    主治:痰熱咳嗽

    。痰稠色黃
    ,咯之不爽,胸膈痞悶
    ,甚則氣急嘔惡
    ,舌質(zhì)紅,苔黃膩
    ,脈滑數(shù)

    清氣化痰丸為痰熱壅肺之證而設?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馃岱阜?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灼津為痰,痰熱互結(jié),阻礙氣機

    若肺熱較盛

    ,見有身熱口渴者,加石膏知母以清瀉肺熱
    ,痰多氣急者
    ,加魚腥草、桑白皮

    組成:陳皮 杏仁 赤苓 半夏 桔梗 貝母 前胡 瓜蔞仁 黃芩 石膏 枳殼 甘草 生姜

    功用:清肺化痰

    主治:肺胃痰火,咳嗽面赤

    ,或肺脹喘急
    ,舌苔黃,脈滑數(shù)

    清金降火湯

    ,清肺熱,又清胃熱

    組成:黃連 半夏 栝蔞實

    功用:清熱化痰

    ,寬胸散結(jié)。

    主治:痰熱互結(jié)證

    。胸脘痞悶
    ,按之則痛,或咳痰黃稠
    ,舌苔黃膩
    ,脈滑數(shù)。

    小餡胸湯為治療痰熱互結(jié)的著名方劑

    若兼脅肋疼痛者

    ,可加郁金、柴胡以疏肝止痛
    ;痰稠難咯者
    ,可加膽南星、川貝以加強化痰之力

    這些治咳嗽的方子

    ,建議收藏、轉(zhuǎn)發(fā)
    ,用時好找

    一位中藥師的課堂筆記:治療脾虛的中藥方子大全,默默收藏備用

    一位中藥師的課堂筆記:調(diào)理脾胃很簡單

    ,健脾方子大全 補充篇

    一位中藥師的課堂筆記:補腎方子大全

    ,滋腎陰和壯腎陽必須要區(qū)分

    2007-41.具有清熱化痰、寬胸散結(jié)功用的方劑是

    【答案】:C
    C

    。小陷胸湯中全瓜蔞甘寒
    ,清熱滌痰,寬胸散結(jié)
    ;黃連苦寒泄熱除痞
    ,半夏辛溫化痰散結(jié)
    ,兩者合用
    ,一苦一辛,體現(xiàn)辛開苦降之法
    ;與瓜蔞相伍
    ,潤燥相得,是為清熱化痰
    ,散結(jié)開痞的常用組合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pianfang/8550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和中解托湯
    和中解托湯處方 : 柴胡1錢
    ,干葛1錢,山楂1錢
    ,澤瀉1錢
    ,陳皮8分,甘草3分
    ,生姜
    固衛(wèi)御風湯
    處方 : 炙黃耆9g,防風9g
    ,炒白術9g
    ,桂枝9g,赤芍9g
    ,白芍9g
    ,生姜3片,大棗7枚
    。功能主治 : 調(diào)營固衛(wèi)
    ,以御風寒。主冷激性蕁麻疹
    。用法用量 : 日久發(fā)作不休者,加烏梅
    保真湯
    保真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保真湯處方 : 藁本(去蘆)川芎各120克 甘草(炒)60克 蒼術(洗
    ,銼,麩炒)500克制法 : 上藥哎咀為粗末
    。功能主治 : 治四時傷寒
    黃蓍酒
    處方 : 黃蓍
    、防風
    、桂心、天麻
    、萆薢
    、石斛、虎骨(酥炙)
    、白芍藥
    、當歸、云母粉
    、白術
    、茵芋葉
    、木香、仙靈脾
    、甘草
    、川續(xù)斷,各一兩
    。炮制 : 上挫
    ,生絹袋盛,好酒一升浸之
    。春五日
    、夏三日、秋七日
    大效五丁飲子
    處方 : 白豆蔻5個(每個分作5塊)
    ,生姜(切如皂子大)25塊,京棗5個(每個分5塊)
    ,半夏25個
    ,甘草5寸(每寸分作5塊)。功能主治 : 瘧發(fā)作重者
    偏方秘方熱門文章 100+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