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母瓜蔞散
出自《醫(yī)學心悟》
【組成】 貝母一錢五分(4.5g) 瓜蔞一錢(3g) 花粉 茯苓 橘紅 桔梗各八分(各2.5g)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潤肺清熱,理氣化痰。
【主治】 燥痰咳嗽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方歌】 貝母瓜蔞散茯苓,陳皮桔?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方解】 本方證多由燥熱傷肺
,灼津成痰所致。燥痰不化,清肅無權,以致肺氣上逆,咳嗽嗆急?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本方與清燥救肺湯
、麥門冬湯同治燥咳,但主治病機不盡相同,因而立法、用藥亦隨之而異。本方證為燥熱傷肺,灼津為痰所致,故方中以貝母、瓜蔞為主,旨在潤燥化痰,主治燥痰咳嗽,痰稠難咯。清燥救肺湯證為新感溫燥《醫(yī)學心悟》卷3·類中風篇另有一貝母瓜蔞散
,較本方少花粉、茯苓、桔梗,多膽南星、黃芩、黃連、黑山梔、甘草,主治痰火壅肺的類中風證,其證雖亦卒然昏倒,喉中痰鳴,但無歪邪偏廢之候。【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為治療燥痰證的常用方
。臨床應用以咳嗽嗆急,咯痰難出,咽喉干燥2.加減運用:如兼感風邪
3.現(xiàn)代運用:本方可用于肺結(jié)核
【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
《醫(yī)學心悟》卷3:“燥痰澀而難出
2.方論選錄
冉先德《歷代名醫(yī)良方注釋》:“燥痰之證
,多由肺陰不足,虛火灼津而成。方以貝母清熱潤肺,止咳化痰為君;瓜蔞、花粉清熱滌痰而潤燥為臣;茯苓、橘紅健脾理氣以祛痰為佐;桔梗載諸藥入肺,宣肺利氣為使《筆花醫(yī)鏡》卷三:貝母瓜蔞散
【處方】川貝2錢,瓜蔞仁1錢5分
【功能主治】小兒內(nèi)熱,夜熱潮熱
【用法用量】
熱甚,加川連8分;痰多
【摘錄】《筆花醫(yī)鏡》卷三
《證因方論集要》卷一:貝母瓜蔞散
【處方】貝母、瓜蔞霜
【功能主治】肺火壅遏頭眩
【各家論述】貝母、瓜蔞辛苦以宣肺壅
【摘錄】《證因方論集要》卷一
《醫(yī)統(tǒng)》卷八:貝母瓜蔞散
【處方】貝母、瓜蔞
【功能主治】肥人中風
【用法用量】每服水2盞
【摘錄】《醫(yī)統(tǒng)》卷八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概述4祛痰劑的適應證5祛痰劑的使用注意6祛痰劑的分類 6.1燥濕化痰劑6.2清熱化痰劑6.3潤燥化痰劑6.4溫化寒痰劑6.5治風化痰劑 7參考資料附:1古籍中的祛痰劑 1拼音 qū tán jì
2英文參考 phlegmexpelling formula [中醫(y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yī)藥學名詞(2004)]
3概述 祛痰劑(phlegmexpelling formula[1])是指以祛痰藥為主配伍組成
4祛痰劑的適應證 祛痰劑適用于各種痰病
痰病的成因很多
5祛痰劑的使用注意 痰的產(chǎn)生與肺
、脾、腎三臟功能失調(diào)有密切的關系,尤與脾失健運甚密,故祛痰劑每需配伍健脾祛濕之品[2]。此外,痰隨氣而升降,氣壅則痰聚,氣順則痰消,故祛痰劑中常配伍理氣之品[2]。使用祛痰劑時,應辨別痰病的性質(zhì),即寒、熱、燥、濕之不同6祛痰劑的分類
止嗽散、半夏白術天麻湯均有治風化痰作用[2]
表101?常用止咳平喘劑的比較(出自《方劑一本通》)
分類
常用方劑
藥物配伍
功用
主治
燥濕化痰
清熱化痰
潤燥化痰
溫化寒痰
二陳湯
清氣化痰湯
貝母瓜蔞散
小青龍湯
半夏為君
,陳皮為臣南星為君
,芩蔞為臣貝母為君
,瓜蔞花粉為臣麻桂為君
燥濕化痰
清熱化痰
潤肺化痰
散寒溫肺化飲
濕痰咳嗽
痰熱內(nèi)結(jié)
燥痰咳嗽
外寒內(nèi)飲
止咳平喘
定喘湯
麻黃白果為君
宣肺平喘
清化熱痰
痰熱咳喘
蘇子降氣湯
蘇子為君,半夏厚樸前胡為臣
降氣平喘
溫化痰濕
痰涎壅盛
之咳喘
這世界上有三樣東西是無法掩飾的:咳嗽,貧窮,還有愛。
咳嗽是很多疾病的癥狀表現(xiàn)之一
網(wǎng)上有著各種治療咳嗽的方法
這是什么原因呢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沒有對癥用藥。
引起咳嗽的原因有很多
組成:桔梗 炒荊芥 紫菀 蒸百部 蒸白前 蒸甘草 炒陳皮 生姜
功用:宣利肺氣
主治:風邪犯肺證?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人匝拾W
止嗽散治證為外感咳嗽 若外感風寒初起 組成:旋覆花 麻黃 前胡 荊芥穗 甘草 炒姜半夏 赤芍 生姜 功用:發(fā)散風寒 主治:傷風咳嗽,惡寒發(fā)熱 金沸草散宣肺解表為主,兼以化痰,故主治風邪犯肺初起,而咳嗽痰多者。 組成:麻黃 杏仁 甘草 生姜 功用:宣肺解表 主治:感冒風邪 三拗湯所治是風寒所傷的咳喘。 組成:麻黃 桑白皮 蜜制紫蘇子 炒杏仁 炒赤茯苓 陳皮 炙甘草 功用: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主治:肺感風寒,咳嗽氣上 華蓋散所治的是素體痰多 組成:麻黃 白芍 細辛 干姜 炙甘草 桂枝 半夏 五味子 功用:解表散寒 主治:外寒內(nèi)飲證。惡寒發(fā)熱 小青龍湯是治療外感風寒 若外寒較輕者,可去桂枝,麻黃改用蜜炙;兼熱象,出現(xiàn)煩躁者,可加石膏以清熱除煩;口渴者,去半夏,加天花粉以清熱生津;喘者,加杏仁以利肺平喘。 組成:射干 麻黃 生姜 細辛 紫菀 款冬花 大棗 半夏 五味子 功用:宣肺祛痰 主治:咳而上氣 射干麻黃湯主治風寒表證較輕,證屬痰飲郁結(jié),肺氣上逆者 組成:連翹 銀花 苦桔梗 薄荷 竹葉 甘草 荊芥穗 淡豆豉 牛蒡子 鮮葦根 功用:辛涼透表 主治:溫病初起 銀翹散解表清熱之力強,主治風熱上犯以致咽痛咳嗽。 若渴甚者,加天花粉以清熱生津;項腫咽痛者,加馬勃、玄參以清熱解毒;衄者,去荊芥、豆豉,加白茅根、側(cè)柏炭、梔子炭以清熱涼血;咳者,加杏仁以利肺氣;胸膈悶者,加藿香、郁金以理氣化濕解郁。 組成:桑葉 菊花 杏仁 連翹 薄荷 桔梗 甘草 葦根 功用:疏風清熱 主治:風溫初起,但咳 桑菊飲宣肺止咳之力強,是主治風熱咳嗽輕證的常用方。對于風寒咳嗽 若氣粗似喘 組成:麻黃 杏仁 炙甘草 石膏 功用:辛涼宣肺,清熱平喘。 主治:表邪未解 麻杏甘石湯重在宣肺清熱以平喘,用于風寒化熱,或風熱犯肺,以及內(nèi)熱外寒,但見肺中熱盛,身熱咳喘,口渴脈數(shù),無論有汗、無汗 組成:人參 紫蘇葉 葛根 姜半夏 前胡 茯苓 木香 枳殼 麩炒桔梗 陳皮 炙甘草 功用:益氣解表 主治:虛人外感風寒,內(nèi)有痰飲證 參蘇飲偏于理肺化痰,用于外感風寒 若寒熱頭痛較甚者 組成:蘇葉 杏仁 半夏 茯苓 陳皮 前胡 苦桔梗 枳殼 甘草 生姜 大棗 功用:輕宣涼燥,理肺化痰 主治:外感涼燥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