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 >> 偏方秘方

      八寶退云散

      中醫(yī)世家 2023-04-30 09:42:06

      八寶退云散

      《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大同方):八寶退云散

      處方 : 白甘石12兩,黃甘石6兩
      ,梅片4兩
      ,硼砂5錢
      ,熊膽2錢
      ,青黛8分,麝香5分
      ,黃連面6錢
      ,石蟹5錢。

      制法 :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 暴發(fā)火眼

      ,熱淚難睜,膜糊云翳
      ,赤腫作痛

      用法用量 : 將藥蘸水點入大眼角。

      注意 : 忌刺激性食物

      摘錄 : 《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大同方)

      《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蘭州方):八寶退云散

      處方 : 蘇珍珠5粒
      ,西牛黃1分,麝香1分
      ,硇砂1分
      ,真熊膽1分,朱砂2分
      ,廣辛紅8分
      ,梅花片4錢,爐甘石1兩

      制法 : 上為極細末

      功能主治 : 消炎殺菌退翳。主暴發(fā)火眼

      ,兩目腫痛
      ,白翳遮蓋,羞明畏光
      ,見風流淚
      ,眼邊紅爛。

      用法用量 : 用骨簪輕蘸清水

      ,沾藥少許
      ,點入大眼角內(nèi),1日3次

      注意 : 忌刺激性食物

      摘錄 : 《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蘭州方)

      宿翳簡介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概述4宿翳的病因病機5宿翳的癥狀6宿翳的分類7宿翳對視力的影響8宿翳的診斷依據(jù)9宿翳的辨證治療 9.1內(nèi)治法 9.1.1主證9.1.2證候分析9.1.3治法9.1.4方藥治療 9.2外治法9.3針灸治療9.4埋線療法 10文獻摘要11參考資料附:1治療宿翳的方劑2治療宿翳的中成藥3古籍中的宿翳 1拼音 xiǔ yì

      2英文參考 old nebula [中醫(y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yī)藥學名詞(2004)]

      old nebula [中醫(y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yī)藥學名詞(2013)]

      corneal scar [中醫(y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yī)藥學名詞(2013)]

      3概述 宿翳(old nebula;corneal scar)為病證名[1]

      。見清·黃庭鏡《目經(jīng)大成》卷二
      。是指黑睛疾患痊愈后,結(jié)成瘢痕
      ,表面光滑
      ,黑睛混濁,邊緣清楚,無紅赤疼痛的表現(xiàn)[2]
      。凡黑睛混濁
      ,表面光滑,邊緣清晰
      ,無發(fā)展趨勢
      ,不伴有赤痛流淚等癥狀者,為宿翳
      。如冰瑕翳
      、云翳、厚翳與斑脂翳等均屬此列
      。歷代眼科文獻
      ,根據(jù)其翳的形狀、范圍
      、程度
      、顏色等情況命名,名目繁多
      ,然其要者不外冰暇翳
      、云翳、厚翳
      、斑翳四種
      。宿翳治療困難,一般翳薄而早治
      ,可望減輕或消退;若年久翳老
      ,用藥多難奏效
      。相當于西醫(yī)學的角膜瘢痕。

      宿翳相當于西醫(yī)學之角膜瘢痕

      4宿翳的病因病機 宿翳系凝脂翳

      、花翳白陷、聚星障
      、混睛障等黑睛疾病或外傷痊愈后遺留的瘢痕翳障

      5宿翳的癥狀 黑睛病赤痛、羞明等癥消退后遺留之翳痕[1]

      。宿翳表面光滑
      ,黑睛混濁,邊緣清楚
      ,無紅赤疼痛[2]

      黑睛上有白色翳障,形狀不一,厚薄不等

      ,部位不定
      ,但表面光滑,邊緣清楚
      ,眼無赤痛
      。位于黑睛周邊而未遮瞳神者,視力影響較?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位于黑睛中央而遮蔽瞳神者,可嚴重影響視力
      。若翳菲薄
      ,如冰上之瑕,須在集光下方能察見者
      ,為冰瑕翳
      ;若翳稍厚,如蟬翅
      ,似浮云
      ,自然光線下可見者,為云翳
      ;若翳較厚
      ,色白如瓷,一望則知者
      ,為厚翳
      ;若翳與黃仁粘著,其色白中帶黑
      ,或有細小赤脈牽絆
      ,瞳神倚側(cè)不圓者,稱斑脂翳

      6宿翳的分類 依其厚薄及透明程度不同

      ,又有冰瑕翳和云翳之分[1]。

      近代中醫(yī)眼科根據(jù)宿翳的厚薄

      、濃淡程度
      ,分為四種:宿翳菲薄如冰上之瑕,需在強光下才能查見者
      ,稱冰瑕翳(西醫(yī)稱云翳)
      ;翳薄如蟬翅,似浮云
      ,在自然光線下可以查見者
      ,稱云翳(西醫(yī)稱斑翳)
      ;翳厚色白如瓷,一望即知者
      ,稱厚翳(西醫(yī)稱角膜白斑)
      ;翳與黃仁粘著,瞳神倚側(cè)不圓者
      ,稱斑脂翳(西醫(yī)稱粘連性角膜白斑)

      7宿翳對視力的影響 宿翳對視力的影響程度如何,主要看翳的部位

      ,大小厚薄均在其次
      。如翳痕雖小,但位于瞳神正前方
      ,則障礙視力明顯
      ;翳在黑睛邊緣,雖略大而厚
      ,對視力也無太嚴重的影響
      。正如《審視瑤函·診視》所說:“翳怕光滑,星怕在瞳神”

      8宿翳的診斷依據(jù) 1.多有黑睛病變或外傷史

      2.黑睛上有灰白色翳障,形狀不一

      ,厚薄不等
      ,表面光滑,邊界清楚
      ,熒光素鈉染色為陰性

      9宿翳的辨證治療 宿翳為黑睛生翳愈后遺留的瘢痕。若在新翳向宿翳轉(zhuǎn)變的時期

      ,抓緊時機
      ,及時治療,內(nèi)服
      、外點藥物,尚能消退些許
      ;若日久氣血已定
      ,則藥物難以奏效,尤以白斑為難

      內(nèi)治宿翳宜細審脈癥

      ,補虛瀉實,明目退翳
      ,可選用開明丸
      、石決明散加減
      ;外治點七寶散[1]。上述雖有若干治法
      ,但翳久深厚者療效不佳[1]

      辨證首宜分新久,新患日淺者

      ,耐心調(diào)治
      ,可望收效。治宜內(nèi)外結(jié)合
      ,用藥總以補虛瀉實
      ,退翳明目為原則。年深日久者
      ,多不治

      9.1內(nèi)治法

      9.1.1主證 黑睛疾患初愈或近愈,紅退痛止
      ,留有形狀不一
      、厚薄不等之瘢痕翳障,視物昏朦
      ,眼內(nèi)干澀
      ,可無全身癥狀。

      9.1.2證候分析 黑睛疾患后期

      ,邪退正復(fù)
      ,病變修復(fù),故紅退痛止
      。遺留瘢痕翳障
      ,致黑睛失去晶瑩清澈,阻礙神光發(fā)越
      ,故視物昏朦
      ,甚則視力嚴重下降。津液虧耗
      ,陰津不足
      ,故眼內(nèi)干澀。病情基本痊愈
      ,無邪正交爭之象
      ,故舌脈無特殊變化。

      9.1.3治法 退翳明目

      9.1.4方藥治療 治療宿翳可用清翳湯加減

      。方中木賊
      、密蒙花退翳明目;羌活
      、防風
      、荊芥發(fā)散退翳
      ;歸尾、赤芍活血行滯
      ;翳位風輪
      ,內(nèi)應(yīng)于肝,疏肝
      、平肝亦可退翳
      ,故用蔓荊子、柴胡祛風疏肝
      ,還可加石決明以平肝
      ;生地養(yǎng)陰,陰津虧損者
      ,可再加玄參
      、麥冬養(yǎng)陰生津。若仍有輕微紅赤
      ,余熱未盡者
      ,可加黃芩;若赤脈伸人翳中
      ,氣血瘀滯者
      ,加紅花;舌淡脈弱
      ,氣陰不足者
      ,可加太子參,血虛者合四物湯
      ;腎陰不足者合杞菊地黃丸
      ,亦可改用開明丸、撥云退翳散等丸散劑內(nèi)服
      ,逐漸調(diào)理
      ,緩以圖功。

      9.2外治法

      外治宿翳以磨障消翳為主
      ,用退云散或八寶眼藥
      、苧薺退翳散點眼。

      9.3針灸治療

      針灸治療宿翳可采用眼周圍與遠端循經(jīng)取穴方法
      。以睛明
      、承泣、健明為主穴
      ,太陽
      、合谷
      、翳明為配穴
      ,每次主
      、配穴各一,交替輪取

      9.4埋線療法

      以球結(jié)膜下埋線為主
      ,先常規(guī)消毒、表面麻醉和局部麻醉后
      ,用0號絲線或0—1號羊腸線埋人球結(jié)膜下
      ,環(huán)繞角膜一周,離角膜2~3mm遠
      ,線頭不結(jié)扎
      ,也不可外露,緊貼結(jié)膜剪斷
      ,涂以消炎眼膏
      ,眼墊封蓋1~2天。多用于凝脂翳引起的宿翳

      10文獻摘要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pianfang/856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李敬孝教授運用枳實薤白桂枝湯醫(yī)案二則
      摘要:本文為總結(jié)歸納胸痹病辨證及治療規(guī)律
      ,根據(jù)《金匱要略》一書中張仲景對胸痹的論述,通過對導(dǎo)師李敬孝教授臨床治療胸痹的病例的分析總結(jié)
      川升麻揩齒散
      處方 : 川升麻半兩
      ,白附子1分(炮裂),密陀僧1分
      ,露蜂房1分
      ,槐枝灰半兩。制法 : 上為末
      ,別入生地黃汁1合
      ,拌令勻
      加味地黃丸
      黃蓍酒
      處方 : 黃蓍、防風
      、桂心
      、天麻、萆薢
      、石斛
      、虎骨(酥炙)、白芍藥
      、當歸
      、云母粉、白術(shù)、茵芋葉
      、木香
      、仙靈脾、甘草
      、川續(xù)斷
      ,各一兩。炮制 : 上挫
      ,生絹袋盛
      ,好酒一升浸之。春五日
      、夏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