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藍蓮花:從張仲景經(jīng)驗來看
,茯苓主治眩悸。后世醫(yī)家認為茯苓能“寧心安神”
。合觀之
,則茯苓具有鎮(zhèn)靜作用。鎮(zhèn)靜
,主要是針對神經(jīng)精神系統(tǒng)而言的
。茯苓鎮(zhèn)靜,多與半夏和桂枝合用
。半夏厚樸湯證為神經(jīng)癥狀
,苓桂劑也多為神經(jīng)癥狀
,多有“悸”的表現(xiàn)?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a href="/ddjy_99/221.html">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謂茯苓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前者類似于奔豚病的逆上
,為神經(jīng)癥狀
;后者則是精神癥狀。防己茯苓湯治療“四肢聶聶動者”
; 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治療“發(fā)汗則動經(jīng)
,身為振振搖者”; 真武湯治療“身目閏動
,振振欲擗地者”
。從這三條可以看出
,共同特點為肌肉的不自主抖動
,都用茯苓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芍朔N癥狀當(dāng)為茯苓所主治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蛇M一步推測
,茯苓對肌肉也有鎮(zhèn)靜作用
。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還說茯苓主治“口焦舌干
,利小便”
。 “利小便”說明原有小便不利。那么
,“口焦舌干” 的情況還能“利小便”嗎
?口渴而小便不利,顯然是脫水癥狀
。那么
,在脫水情況下又能用茯苓嗎?本來就水分不足還要再去利尿
,實在是講不通的
。那么,難道是經(jīng)文寫錯了嗎
?也不是
!茯苓所治療的脫水是病人能進水入口,但水分卻只能停留在胃
,卻不能排入小腸
。而水分的吸收主要在小腸完成。既然不能進入小腸
,則無論喝多少水也糾正不了全身的脫水狀態(tài)
。這種情況大多見于幽門梗阻導(dǎo)致的胃潴留
。茯苓澤瀉湯治“胃反,吐而渴
,欲飲水者”
;五苓散治療的“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之“水逆”證
;還有《外臺》茯苓飲治療的“心胸間有停痰宿水”等
,這些描述都類似于胃擴張和胃潴留?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旧嫌侄及衍蜍吡腥敕矫?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尤其是茯苓澤瀉湯,重用茯苓達半斤
。提示茯苓有促進胃中水分轉(zhuǎn)入腸道或者促進腸道對水分的吸收作用
。而并不是單純的增加腎臟分泌尿液來利尿。一旦脫水得以糾正
,則口渴而小便不利自然一并消失
。
張仲景常把茯苓和白術(shù)配伍使用來治療心下有水飲而證見口渴和小便不利,這是二者主治的共性
。那么
,茯苓和白術(shù)兩者之間又有什么不同之處呢?從張仲景原文來看
,腹?jié)M者可以使用茯苓而不用白術(shù)
。肌表之水多用白術(shù)而少用茯苓,如越婢湯加白術(shù)而不加茯苓
。肢體關(guān)節(jié)的腫痛多用白術(shù)少用茯苓
,如桂枝芍藥知母湯、甘草附子湯
、去桂加白術(shù)湯
等
。能夠配伍附子“走皮中,逐水氣”的是白術(shù)而非茯苓
。不僅是肌表之水
,就是心下停水之重者,也多用白術(shù)而不用茯苓
。如澤瀉湯和枳術(shù)湯都用白術(shù)
。可見
,就治療水飲來說
,茯苓不及白術(shù)。若論鎮(zhèn)靜
,茯苓則遠較白術(shù)擅長
。那些治療悸
、動、驚
、恐的處方
,可以沒有白術(shù),但決不可沒有茯苓
。
coorus:麻黃先煮是為了去沫
,如今煮麻黃基本無沫,當(dāng)然也就不必先煮了
。有些藥比較難“進水”,像葛根
,傷寒論就要求先煮
,其實茯苓也是這樣的(據(jù)說鮮品稍軟有彈性),藥煮完切開一看
,里面還是干的
,所以茯苓先煮或砸碎煮可能比較好。而石膏這樣的藥
,怎么煮出不了多少“有效成分”
,就不用折騰了。
......
葵子茯苓散
原文:妊娠
,有水氣
,身重,小便不利
,灑淅惡寒
,起即頭眩,葵子茯苓散主之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督饏T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第二十》
原方:葵子一斤? 茯苓三兩? 上二味,杵為散
,飲服方寸匕
,日三服,小便利則愈
。
......
茯苓甘草湯
原文:1.傷寒汗出而渴者
,五苓散主之;不渴者
,茯苓甘草湯主之
。《傷寒論》(73)
2.傷寒
,厥而心下悸
,宜先治水
,當(dāng)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
,不爾
,水漬入胃,必作利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秱摗罚?56)
3、太陽病
,小便利者
,以飲水多,必心下悸
;小便少者
,必苦里急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秱摗罚?27)
4.水在腎
,心下悸?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督饏T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5.夫病人飲水多
,必暴喘滿。凡食少飲多
,水停心下
,甚者則悸,微者短氣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督饏T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原方:茯苓二兩?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一兩
,炙? 生姜三兩
,切? 上四味,以水四升
,煮取 二升
,去滓,分溫三服
。
注:心下悸為胃內(nèi)停水的伴有癥狀
,腹診胃脘部振水間。心下悸者
,臍上腹主動脈亢進
,按之動悸。
醫(yī)案:
woyunzhai:半月前一女來診
,述失眠半年
,伴心煩心悸
,曾治療不效。診其舌脈無特別
,惟兩手厥冷
。患者此前因所建的別墅被拆除
,而失意苦悶
。當(dāng)時曾想用恩師的除煩或解郁湯等,但考慮到“厥而心下悸”這一特定的方證組合
,(以前臨證似未曾注意到這一方證)為了驗證這一方證
,便用茯苓甘草湯?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颊咦蛉諄韽?fù)診
,喜形于色,失眠心煩心悸肢厥皆大減
。
......
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簡稱苓桂術(shù)甘湯
。
原文:1.傷寒若吐若下后
,心下逆滿,氣上沖胸
,起則頭眩
,脈沉緊,發(fā)汗則動經(jīng)
,身為振振搖者
,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主之?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秱摗罚?7)
2.心下有痰飲
,胸脅支滿,目眩
,苓桂術(shù)甘湯主之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3.夫短氣
,有微飲
,當(dāng)從小便去之,苓桂術(shù)甘湯主之
,腎氣丸亦主之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4.脈沉者
,有留飲
。
5.其人素盛今瘦
,水走腸間,瀝瀝有聲
,謂之痰飲
;
6.病痰飲者,當(dāng)以溫藥和之
。
原方:
傷寒論:茯苓四兩? 桂枝三兩
,去皮? 白術(shù)? 甘草各二兩,炙 上四味
,以水六升
,煮取 三升,去滓
,分溫三服
。
金匱要略:茯苓四兩 桂枝三兩 白術(shù)三兩 甘草二兩
右四味,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小便則利
。
注:
東子:治頭暈
,動則頭暈,不動不暈
,起則頭暈
,臥則不暈。
起則頭眩
,或為“直立性低血壓”
。
顆粒劑一兩計3克劑量:茯苓8,桂枝6
,蒼術(shù)4
,生甘草4。
顆粒劑一兩計5克劑量:茯苓13
,桂枝10
,蒼術(shù)7(實為6.66),生甘草7(實為6.66)
。
醫(yī)案:
經(jīng)方論壇“逸人谷”醫(yī)案:06-07-2012
,一婦,1955年生
,尿稍頻急量少
,時作腰痛,大便爛日1-2行。舌中
、后部白厚
,脈細。予苓桂術(shù)甘湯原方: 茯苓25桂枝10蒼術(shù)15生甘草5
,均克
,一劑。囑: 當(dāng)效
,若無效請復(fù)診
。16-07-2012,帶其夫來看耳鳴
,說: 藥后癥狀消除
,白厚苔亦退去。其夫耳垂出現(xiàn)“冠脈溝”
,于是說耳鳴不必怕
,心病得當(dāng)心!答: 心區(qū)常有悶痛
,休息可消失
。查過,“心肌損傷可能”
、“心肌細胞壞死可能”
。
經(jīng)方論壇“登陸真難”醫(yī)案:60多歲的男性老人,有“喘病”多年
。近來氣喘加重,出現(xiàn)臉腫
,心悸
,納差,寐不安
。更為困苦者是每天午后面部出火
,臉紅,傍晚自行消退
。有時腹脹
,頭昏。在家掛水
,每天六七十塊錢
,效果不滿意。老人是同事的鄉(xiāng)鄰
。老伴過世
,小兒子在福建打工,與人打斗坐了班房。長子入贅他鄉(xiāng)
,因要為老父治病遭到妻子反對
,毅然離婚,10歲的兒子也自然歸前妻撫養(yǎng)
。目前也在外地打工
。老人靠低保度日。觀其面腫
,兩頰部有細血管增生
,如二尖瓣面容。但心臟聽診無雜音
。察其舌象
,舌質(zhì)淡,舌面水滑
。脈沉
,似有弦象。 處方:茯苓40克
、肉桂30克
、蒼術(shù)30克、炙甘草20克
。5劑
。復(fù)診他說,吃了3劑
,病情即好轉(zhuǎn)許多
。有一付還煮焦了,棄了
。目前癥狀
,小腹時脹,納增
,其他不適俱除
。還說,盡可能還吃原方
。于是
,加量與之。
李宇銘醫(yī)案:龐某
,女
,4歲,香港人
。2013年7月19日
,流涕1個月
。1個月前開始鼻流清涕,3周前突然咳嗽
,流涕黏稠
,有痰難咯,晨起色黃
,日間少咳痰
,無咽不適,大便1~2日一行
。舌暗紅
,苔白膩,脈細滑
,動在關(guān)上
。與苓桂術(shù)甘湯:茯苓60克,桂枝45克
,白術(shù)30克
,炙甘草30克,2劑
。以水6碗
,煎剩下3碗,分9次服
,每日服3次
。2013年9月1日上藥服后,流涕
,咳嗽諸癥已除
,近日無感冒發(fā)作。
......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
,又名 桂苓五味甘草湯
原文:青龍湯下已
,多唾口燥,寸脈沉
,尺脈微
,手足厥逆
,氣從小腹上沖胸咽
,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
,因復(fù)下流陰股
,小便難,時復(fù)冒者
;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
,治其氣沖。《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附方《外臺》桂苓五味甘草湯》
原方:茯苓四兩 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三兩(炙) 五味子半升
右四味
,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去滓
,分三溫服
。
注:
醫(yī)案:
讀中醫(yī)經(jīng)典:患者女,68歲
,半個月來面部烘熱
,下午3點左右始,至晚上9點左右
。結(jié)束
,二便正常,寐安
,舌淡
,舌尖有瘀斑,脈弦
。處方:桂苓五味甘草湯
,茯苓20g桂枝20g炙甘草10g五味子10g? 3劑。二診:服2劑后
,烘熱止
。問:不解何意?如若我處方
,當(dāng)滋陰清熱
,知母黃柏之屬。師:金匱條文:“咳逆倚息不得臥
,小青龍湯主之
。青龍湯下已,多唾
,口燥
,寸脈沉,遲脈微
,手足厥逆
,氣從少腹上沖胸咽,手足痹
,其面翕熱如醉狀
,因復(fù)下流陰股,小便難
,時復(fù)冒者
,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
,治其氣沖?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闭J為 “其面翕熱如醉狀”可以描述面部烘熱
,為氣上沖病機,用桂苓五味甘草湯降氣沖
。
天之君子:患者是我堂嬸
,49歲,身高中上
,體態(tài)較豐
,膚色一般,眼較大
,平時易疲憊
, 常肩背困疼,面頰?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F(xiàn)紅暈
,冬天愛干咳,時有牙疼
,以右側(cè)后牙為甚
,痛處牙齒已連拔數(shù)枚,但牙雖去而痛不止?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F(xiàn)以鼻噴熱氣難忍
,頭時眩 前來索藥。乍聞此癥
,欲以涼散法治之
。繼診其脈:兩關(guān)浮弦有力,而寸尺俱沉弱
,典型的中間強兩頭弱
,兩手俱如此。得此脈象
,再聯(lián)系患者平時的體質(zhì)特點
,處方的思路一下便轉(zhuǎn)到了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 湯--------“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
,寸脈沉
,尺脈微,手足厥逆
,氣從小腹上沖胸咽
,手足痹
,其面翕然如醉狀
,因復(fù)下流陰股
,小便難,時復(fù)冒者 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
,治其氣沖”
。遂處方:茯苓15 桂枝12 五味子10 炙甘草8? 1劑,患者于昨晚服藥
,今天晚飯后又來拿藥
,告曰下午時感覺癥狀明顯減輕,且牙疼處亦感輕松
,再診其脈:兩關(guān)較前大緩
,寸尺已起,六脈現(xiàn)平
,方確信藥已中的
,遂照前方再開兩劑。個人感覺該方應(yīng)是堂嬸調(diào)體之的對方
,其一切雜癥均可治之
,有關(guān)該患者的情況我會及時上發(fā)。
小吹:約4年前
,一例女性患者
,約近50歲,更年前綜合征來診
,口干心悸
,半年來多方治療不愈。后黃仕沛老師接診
,患者對黃師說
,她的病怪怪的,又羞于對人言
,也未對其他醫(yī)生訴說過
。就是面部烘熱發(fā)作時,有一股熱氣從右側(cè)陰唇起循腹部往上至面部
,甚覺難受
,大便秘結(jié),余無特殊
。黃師對勞師姐說
,此苓桂味甘湯證也。遂處以:桂枝十五克? 茯苓二十四克? 五味子十五克? 生地三十克? 大黃十克? 甘草十二克? 三劑而愈
。
yiguiran:2013年3月中旬
,本人感冒,鼻塞
、偶爾咳嗽吐痰稍粘稠
、偶爾流清鼻涕
、全身不適;當(dāng)時不在意
。第二天下午4點鐘左右
,咳嗽加劇來勢洶涌--------好象一股氣從小腹猛沖逆上的咳嗽,大約一分鐘內(nèi)猛咳好幾次
,痰也變得清浠如雞蛋清
、感覺最有意思、也最明顯的是:幾乎伴隨咳嗽的同時
,痰從心下逆上喉嚨如噴泉般涌到口腔
,心下稍感脹悶不適,同時鼻涕(清?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眼淚一起如泉涌;背部稍感惡寒
。有一種憋悶感
。舌淡紅臺白滑,小便稍黃大便偏稀
,雙關(guān)脈弦緊數(shù)(大概)
。自己開方========小青龍+茯苓。兒子主動幫我抓藥
,讓老婆熬藥
,晚上7點鐘喝一碗藥,上床睡到晚上9點多)起來小便暢快淋漓
。2個多小時內(nèi)
,病然若失。
又一次讓我驚嘆經(jīng)方的神奇
!同時得感謝仲景先師
、胡老;感謝經(jīng)方論壇
、感謝黃煌老師
。因為我在經(jīng)方論壇向大家學(xué)習(xí)了3年。對于這種小打小鬧的感冒處理起來已經(jīng)很自信了
!
......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簡稱苓桂甘棗湯。
原文:1.發(fā)汗后
,其人臍下悸者
,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秱摗罚?5)
2.發(fā)汗后
,臍下悸者,欲作賁豚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督饏T要略·奔豚氣病脈證治第八》
原方:茯苓(半斤) 桂枝(四兩
,去皮)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五枚
,擘)
右四味
,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
,減二升
,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日三服
。(甘瀾水法:取水二斗
,置大盆內(nèi),以勺揚之
,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
,取用之)
注:治起則頭暈?zāi)垦#o則暈止
。臍下動悸
,或臍處動悸,為欲作奔豚
。奔
,為跑。豚
,為豬
。奔豚氣,臨床特點為發(fā)作性下腹氣上沖胸
,直達咽喉
,腹部絞痛,胸悶氣急
,頭昏目眩
,心悸易涼,煩躁不安
,發(fā)作過后如常
,有的夾雜寒熱往來或吐膿癥狀
。因其發(fā)作時胸腹如有小豚奔闖,故名
。奔豚病脈象各不相同
,應(yīng)舍脈從證。茯苓治肌肉跳動
,桂枝治腹主動脈博動亢進
。水可用常流水。白術(shù)不治奔豚
,亦不妨礙治療奔豚
,無需因臍上筑者而忌諱合方白術(shù),有是證即可用是藥
。
醫(yī)案:
天空的雨:患者于十月前因感冒在社區(qū)醫(yī)院上午輸液治療
,下午三時突然肚臍處突然跳動不止,嘔吐數(shù)次
,煩亂不休
。轉(zhuǎn)院至市、區(qū)兩級醫(yī)院胃鏡檢查示:胃竇炎
;做心電圖等其他檢查均未發(fā)現(xiàn)明顯異常
。住院輸液八天略有改善出院。后十月來又發(fā)作數(shù)次
。每次在家中苦熬數(shù)周好轉(zhuǎn)
。2月3日又發(fā)作,自覺心中煩亂
,肚臍處跳動不止
,惡心欲吐,比以前越發(fā)嚴重
。其兒媳求助于我
。其人形體消瘦,以手按胸趴在桌子上
,全身抖動
,口中呻嚀不止。舌淡苔白滑
。桂枝50g茯苓50g? 炙甘草50g? 共研細粉末
,每次3g 每天3次,用大棗湯調(diào)服
。10日來再無臍下跳動
。
黃煌:苓桂甘棗湯是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的簡稱,定悸的效果來得快,而且安全
。下面
,說個今年5月在家鄉(xiāng)接診的案例。
? ? ? ? 盧老漢
,77歲
。5月22日初診:顴骨高凸,兩頰深陷
,滿口假牙已經(jīng)松脫
,說話口齒不清,舌頭胖大而紫暗
,舌面堆積者渾濁的白苔
。他的嗓音嘶?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骸皼]有氣力哇
,頭暈,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