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 >> 偏方秘方

    傷寒論之脾約證與麻子仁丸證探析

    道醫(yī) 2023-06-25 11:09:48

    【摘要】通過研究“胃強(qiáng)脾弱”

    、“肺失傳送
    ,脾亦失調(diào)”
    、“脾胃濕熱相搏”等學(xué)說
    ,探討脾約證與麻子仁丸證的涵義及異同
    ,提出麻子仁丸證不等同于脾約證的觀點(diǎn)以及脾約證有胃熱脾約及脾胃濕熱兩種理解

    因經(jīng)絡(luò)相互絡(luò)屬

    ,足太陰脾與足陽明胃互為表里
    ,脾胃二者關(guān)系密切
    ,同居中焦,以膜相連
    ,互為表里
    ,功能上亦相互配合,合稱為后天之本

    脾約證出自《傷寒論》陽明篇

    , 共有2條。一是原文179條:“問曰:病有太陽陽明
    ,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
    ,何謂也
    ?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
    ;正陽陽明者
    ,胃家實(shí)是也;少陽陽明者
    ,發(fā)汗利小便已
    ,胃中燥煩實(shí),大便難是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倍樵牡?47條:“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qiáng)
    ,澀則小便數(shù)
    ,浮澀相搏, 大便則硬
    ,其脾為約
    ,麻子仁丸主之?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焙笫泪t(yī)家對于脾約有“脾不能為胃行津液”
    、“脾土過燥”
    、“脾陰約少”等諸多解釋。

    1 “胃強(qiáng)脾弱”之說不成立

    《醫(yī)宗金鑒》云“今脈浮而澀

    ,胃陽實(shí)也
    ,則胃氣強(qiáng),脾陰亦虛也”
    ;王晉三說“下法不曰承氣
    ,而曰麻仁者,明指脾約為脾土過燥
    ,胃液日亡”
    。此都明指“脾約”為“脾陰虛”,進(jìn)而“脾弱”
    。然仲景說胃強(qiáng)
    ,原未說脾弱。

    理論上胃強(qiáng)脾健則水谷運(yùn)化正常

    ,胃強(qiáng)脾弱則運(yùn)化失健
    ,應(yīng)發(fā)生泄瀉下利而不是便結(jié)。若脾弱
    ,“脾弱不能約束胃中之水
    ,何以反約束胃中之谷耶”,則不可能大便干結(jié)
    。且假若脾弱脾陰虧虛
    ,體內(nèi)水津虧少,其小便則不當(dāng)數(shù)而當(dāng)少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靶”銛?shù),大便硬
    ,胃家實(shí)
    ,乃可攻之”,此病在胃
    ;小便少
    ,大便溏,應(yīng)為第191條所提到的“胃中冷
    ,水谷不別故”
    ,這才是所謂的脾弱或脾虛。再者
    ,有些病人小便多而大便干
    ,特別是喜飲濃茶之人在飲茶之后常有類似脾約證之大便干硬、小便頻數(shù)癥。亦有服利尿藥而導(dǎo)致腸道重吸收水分過多而導(dǎo)致便秘者
    。由此可看出
    ,小便數(shù)而大便硬是津液輸布上的問題,而不是脾的運(yùn)化功能變?nèi)醯膯栴}
    。此外
    ,從以方測證的角度,麻子仁丸組方為小承氣湯加麻仁
    、杏仁
    、芍藥而成,可看出胃中燥熱積滯是其病證基礎(chǔ)
    。正如喻嘉言云:“脾弱當(dāng)即補(bǔ)矣
    ,何者方中反用大黃、枳實(shí)
    、厚樸乎
    !” 故此處“脾約”并非“脾弱”。

     2 麻子仁丸證不等同與脾約證

    麻子仁丸證的的辨證眼目為大便硬

    ,小便數(shù)
    ,與《傷寒論》中所述脾約證之癥狀同,但二者不可等同
    ,小便數(shù)可非脾所因
    ,胃熱亢盛迫津外泄,同樣可以導(dǎo)致小便數(shù)[1]
    。故可理解為
    ,《傷寒論》之麻子仁丸證與脾約證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guān)系,脾約證可以麻子仁丸治之
    ,但麻子仁丸證卻不只脾約一類,故臨證用麻子仁丸不可拘泥于脾約一證
    ,若方
    、證相和,即可大膽用治

    3 肺失傳送

    ,脾亦失調(diào)

    《素問·經(jīng)脈別論》云:“飲入于胃,游溢精氣

    ,上輸于脾
    ,脾氣散精,上歸于肺
    ,通調(diào)水道
    ,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jīng)并行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苯蛞翰⒉皇怯善⑦\(yùn)輸?shù)桨螂椎模峭ㄟ^脾運(yùn)輸?shù)椒?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通過肺的通調(diào)水道作用到達(dá)膀胱的
    。是肺失傳送之職,脾亦失轉(zhuǎn)輸之權(quán)
    ,方出現(xiàn)大便燥結(jié)[2]

    《傷寒論》中以麻子仁丸治以脾約證,以方測證

    ,觀麻子仁丸的組方用藥
    ,大黃主瀉熱,使熱不得約束脾主為胃家行其津液
    ;杏仁瀉肺
    ,使肺協(xié)調(diào)脾氣運(yùn)化水津而不偏走水道;芍藥瀉肝柔肝
    ,使肝氣疏達(dá)脾氣運(yùn)化水津而不克于脾
    ;枳實(shí) 清脾熱而理脾氣,使氣機(jī)得以通暢
    ;厚樸一則增強(qiáng)枳實(shí)理氣下行
    ,一則制約大黃、枳實(shí)寒性太過而不傷脾氣
    ,使脾氣既不為熱約
    ,又不為寒凝[3]?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梢?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脾約證與肺、胃
    、脾與肝皆有一定關(guān)系
    ,不可單論脾胃。

    4 “脾胃濕熱相搏”或可通

    若脾弱不運(yùn)水濕

    ,當(dāng)致泄瀉而不能導(dǎo)致大便堅:若胃燥陰傷則小便數(shù)之理難 通
    。而《金匱要略》仲景提及“趺陽脈浮而澀”且脈證俱全者共3條,即脾約
    、霍亂及胃反
    。三者共同之處在于濕邪阻滯,氣機(jī)升降失常
    。從臨床而言
    ,脈浮為肺胃燥熱
    ,脈澀為氣滯。由于胃喜濕惡燥
    ,若脾為胃熱所約
    ,水濕不運(yùn),必致濕熱搏擊
    ,氣機(jī)郁滯
    ,升降失常,濁氣不降則大便硬
    ;津液偏滲膀胱則 小便數(shù)

    故脾約證可視為陽明之變證,即:脾胃濕熱相博

    ,脾約氣結(jié)
    ,升降失常,津液輸布失衡
    ,故以小承氣清化濕熱
    ,理氣通便,配伍麻子仁之潤
    、芍藥之緩
    ,妙 在杏仁之宣[4]。以此思之
    ,或可通
    ,學(xué)者當(dāng)斟酌。

    5 結(jié)語

    恰如清·錢潢《傷寒溯源集》曰:“脾約以胃中之津液言

    ,胃無津液
    ,脾氣無以轉(zhuǎn)輸,故如窮約而不能舒展也”
    ,“若推脾約之意
    ,胃氣非必真強(qiáng),脾亦何弱有
    ? 但因汗吐下及利小便后
    ,胃中枯燥,已無津液
    ,脾雖不弱
    ,有何精氣可散
    ,津液可行
    ,故因約而不能舒展其運(yùn)用,有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耳
    ,非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也
    ,以胃無津液可行如窮約之狀耳
    。[5]”

    綜上所述,脾約證可理解為胃中燥熱積滯

    ,脾亦受約
    ,致氣機(jī)升降失常,清氣不升
    ,濁氣不降
    ,影響及肺,肺失傳送
    ,津液不得正常輸布
    ,偏滲膀胱,終致大便硬
    、小便數(shù)之脾約證
    。另有理解為脾為胃熱所約,水濕不運(yùn)
    ,致濕熱搏擊
    ,或可互參。脾約證可以麻子仁丸治以潤腸通便
    ,但麻子仁丸證不等同與脾約證
    ,臨證用藥不可拘泥于脾約一證,當(dāng)知犯何逆
    ,隨證治之

    參考文獻(xiàn)

    [1]肖相如.脾約不是麻子仁丸證[J].河南中醫(yī),2009

    ,11(29):1044-1045.

    [2]白亢亢

    ,周春祥.脾約對治療小兒久咳的啟示[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4
    ,1(41):73-74.

    [3]丁偉亮.脾約證議[J].江西中醫(yī)藥2011

    ,42(7):12-13.

    [4]張書文.從麻子仁丸的理法方藥論脾約證治[C].杭州: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學(xué)會消化系統(tǒng)疾病專業(yè)委員會,2002:304-305.

    [5]史仁杰.脾約證及麻仁丸考析[J].江蘇中醫(yī)藥

    ,2008
    ,5(40):12-14.

    本文來源: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上半月 ? ?作者:劉湘云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pianfang/8725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李敬孝教授運(yùn)用枳實(shí)薤白桂枝湯醫(yī)案二則
    摘要:本文為總結(jié)歸納胸痹病辨證及治療規(guī)律
    ,根據(jù)《金匱要略》一書中張仲景對胸痹的論述,通過對導(dǎo)師李敬孝教授臨床治療胸痹的病例的分析總結(jié)
    加味地黃丸
    加味地黃丸《古今醫(yī)統(tǒng)》卷九十:加味地黃丸處方 : 熟地黃(煮爛
    ,搗)120克 山茱萸肉 山藥各60克 澤瀉30克 牡丹皮 白茯苓各15克 鹿茸(酥炙)牛膝各6克制法 : 上藥為末
    ,面糊丸,如黍米大
    和中解托湯
    和中解托湯處方 : 柴胡1錢
    ,干葛1錢,山楂1錢
    ,澤瀉1錢
    ,陳皮8分,甘草3分
    ,生姜
    、大棗。功能主治 : 外感之癥
    ,手足厥冷
    ,惡寒淅瀝,肢節(jié)酸疼
    ,有似陽微者
    ;口渴欲飲,舌上微苔
    ,有似陰弱者
    健脾增力丹
    處方 : 陳皮1斤,厚樸1斤
    ,蒼術(shù)1斤
    ,神曲1斤,麥芽1斤
    ,山楂1斤
    ,甘草半斤,黑豆半斤
    。制法 : 上為細(xì)末
    固衛(wèi)御風(fēng)湯
    處方 : 炙黃耆9g
    ,防風(fēng)9g
    ,炒白術(shù)9g,桂枝9g
    ,赤芍9g
    ,白芍9g,生姜3片
    ,大棗7枚
    。功能主治 : 調(diào)營固衛(wèi),以御風(fēng)寒
    。主冷激性蕁麻疹
    。用法用量 : 日久發(fā)作不休者,加烏梅
    保真湯
    保真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保真湯處方 : 藁本(去蘆)川芎各120克 甘草(炒)60克 蒼術(shù)(洗
    ,銼,麩炒)500克制法 : 上藥哎咀為粗末
    。功能主治 : 治四時傷寒
    ,不問陰陽二證
    黃蓍酒
    處方 : 黃蓍、防風(fēng)
    、桂心
    、天麻、萆薢
    、石斛
    、虎骨(酥炙)、白芍藥
    、當(dāng)歸
    、云母粉、白術(shù)
    、茵芋葉
    、木香、仙靈脾
    、甘草
    、川續(xù)斷,各一兩
    。炮制 : 上挫
    ,生絹袋盛,好酒一升浸之
    。春五日
    、夏三日、秋七日
    大效五丁飲子
    處方 : 白豆蔻5個(每個分作5塊)
    ,生姜(切如皂子大)25塊,京棗5個(每個分5塊)
    ,半夏25個
    偏方秘方熱門文章 100+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