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湯的臨床新用,白虎湯加減運用醫(yī)案
道醫(yī)
2023-06-25 14:05:09
白虎湯出處 漢·張仲景《傷寒論》
功效 辛寒清熱
,生津除煩
。
案.png)
方藥組成 知母6兩,生石膏1斤(碎)
,甘草2兩(炙),粳米6合
。
服法與禁忌 上藥4味
,以水1斗
,煮米熟
,湯成去滓,溫服1升
,日3服
。
經(jīng)方方論
陽明胃腑
,熱淫于內(nèi),燔爍肌腠,則身現(xiàn)壯熱
,大汗出
,壯火食氣
,燥熱傷津
,故口大渴
,熱煩不解,脈現(xiàn)浮滑或洪大
。方中主以生石膏
,辛甘大寒
,解肌退熱,生津止渴
,配知母苦寒而潤,泄火養(yǎng)陰
,二者相合,辛寒除壯熱
,生津止煩渴,佐炙甘草
、粳米
,益胃生津
,免致寒涼傷胃之弊。
經(jīng)方新用
白虎湯加鮮荷葉1張
,大青葉30g,寒水石30g
,鮮藿香30g,治療暑溫氣分熱盛
,高熱不除
。
白虎湯加生地30g
,元參30g
,丹皮12g
,升麻10g,白術(shù)12g
,治療胃火牙痛,齒齦出血
。
白虎湯加麻黃5g,杏仁12g
,金銀花40g
,浙貝母18g
,治療急性支氣管炎。
白虎湯加桂枝15g
,治療溫瘧。
白虎湯加蒼術(shù)15g
,防己15g,桂枝12g
,忍冬花
、藤各30g
,秦艽15g
,治療風(fēng)濕熱痹。
白虎湯加人參15g
,蒼術(shù)15g,花粉20g
,元參15g,治療膈消(糖尿病)
。
流行性出血熱(熱熾陽明
,灼傷血絡(luò))
,宜白虎湯配銀花30g
,連翹20g
,大青葉30g
,紫草15g
,丹皮12g
,生地20g。若肺熱咳嗽
,痰少咽干
,口苦少津
,加麥冬30g,百部15g
,烏梅10g
,紫菀10g
,杏仁10g,梨皮30g。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
,系陽明經(jīng)熱
,里熱燔灼氣分,高熱持續(xù)不退
,癥見頭痛無汗
,肌膚灼熱
,口渴煩躁,尿黃便干
,舌紅苔黃
,脈滑數(shù)有力
。上方加葛根20g
,羌活12g
,青蒿18g,黃芩12g
,紫河車15g
,板藍根30g。
急性白血病
,證屬熱毒感染型
,方宜白虎湯加蚤休9g,大青葉30g
,生地30g
,丹皮15g
,元參15g,白花蛇舌草30g
。若血分毒熱出血
,夜間高熱
,心煩譫語,以白虎湯加犀牛角粉6g(沖服)
,黃連10g
,雙花30g
,梔子10g,丹皮12g,涼營解毒
。
全身化膿性感染
、膿皰瘡、天皰瘡,證屬氣營兩燔
,熱灼血絡(luò)
,高熱不退,室內(nèi)有膿臭味
,皮膚起皰有膿液
,口渴煩躁
,譫語不寐
,舌深紅黃苔,脈細數(shù)
。方宜白虎湯配清營湯沖服犀黃丸
,2粒/日
,分服。
眶上神經(jīng)痛(陽明積熱型)
,白虎湯加白芷15g,川芎12g
,荊子15g,葛根18g
,大黃9g,細辛4g
,全蟲12g。
鵝口瘡(心脾積熱)
,口腔腐膜潰瘍,灼熱疼痛
,口流涎水
,腹饑不能食
,口渴不能飲
,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
,右三部顯盛
。方宜白虎湯配普濟消毒飲外加寒水石15g
,黃連4g,花粉15g
,射干10g
,板藍根30g
,浙貝母12g
,元參15g
,雙花30g
。
醫(yī)案舉例
例1 患者,男
,17歲。于1980年8月2日就診
。代訴:高熱頭痛
,突發(fā)昏迷抽搐
,急診入院。病史:暑季感溫
,發(fā)熱頭痛
,身熱不退,煩躁口渴
,表情淡漠
,翌日抽搐
,急診入院
。西醫(yī)做出緊急處理,邀請中醫(yī)會診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淘\:身熱
,體溫40.2℃
,中度昏迷,1日抽搐數(shù)次
,煩躁不安,痛苦面容,面赤如醉
,肌膚灼熱燙手,按脈弦數(shù)洪大
。查體:腦膜刺激征陽性
,神經(jīng)反射亢進
。腦脊液化驗:符合乙腦診斷指征
。
西醫(yī)診斷:暴發(fā)型大腦炎
。中醫(yī)診斷:暑溫。
辨證:暑溫病毒
,逆?zhèn)餍陌?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壯熱熾盛
,肝風(fēng)鴟張
。
治法:祛暑解毒
,清心開竅,辛寒泄熱
,涼肝熄風(fēng)
。
方藥:白虎湯加味
。
組成:生石膏100g(碎先煎),知母30g
,寒水石30g
,粳米15g
,鮮藿香30g,鮮荷葉1張
,羚羊角粉3g(沖)
,鉤藤30g
,鮮生地30g
,天麻15g,全蟲15g,石菖蒲12g
,蓮子心15g,紫雪散1瓶(沖)
。每日1劑半
,水煎分早午晚3次服,夜加1服
。
復(fù)診:藥服5日
,體溫降至38℃
,小有控制
,抽搐頻次減少,意識還不十分清楚
,煩躁不寧
,按脈洪滑偏數(shù)
。繼服上方7劑
,病情開始趨穩(wěn),體溫接近正常
,雖有小潮熱
,但波動不大
,抽搐也得到控制,神情安定
。由于高熱時間過長,陰津耗傷較重
,在上方的基礎(chǔ)上加養(yǎng)陰生津藥,共治月余
,康復(fù)出院
,偏廢肢麻
,尚待恢復(fù)。
例2患者,男
,44歲
。病發(fā)秋季
,燥金當(dāng)令,頻咳咽癢
,喉頭憋悶
,似有喘作
,咽干少痰,痰白成塊
,鼻干氣粗,夜能安臥
,尿赤便干
,舌紅苔薄少津
,右寸脈浮洪而大。胸透:肺紋理增重
,無鈣斑及陰影
。血檢:白細胞略高
,血沉正常。聽診:心(-)
,肺呼吸音粗
。
西醫(yī)診斷:急性支氣管炎
。中醫(yī)診斷:秋燥傷肺。
辨證:燥熱型金,肺陰損傷。
治法:清肺抑火
,生津潤燥
。
方藥:白虎湯加味
。
組成:生石膏30g,知母15g
,沙參30g
,麥冬20g
,生地18g,杏仁12g
,粳米10g
,炙甘草10g
,霜桑葉30g,炙杷葉30g
,天蟲20g
,蟬蛻15g
,鴨梨1個(去皮核,切片人煎)
。1劑/日,水煎分早晚2次溫服
。
復(fù)診:藥服6劑,咳喘悉平
。
口干舌燥,為啥喝水不解渴?
口舌干燥
在很多人眼里
,口干舌燥算不上毛病
,我們門診不乏遇到口渴十余年的病人
,雖西醫(yī)檢查尚好,但卻每一天飽受折磨
,長期的焦慮,甚至精神也會產(chǎn)生問題
,其實是可以看看中醫(yī)的
,
男,16歲
,2021年5月1日來診。感冒后口干舌燥難忍半月余
,咽喉干燥
,喝水不解渴
,夜間常渴醒
,乏力
。芍有鼻塞
。舌質(zhì)淡紅
,苔稍干
。脈弦滑。
此為氣陰兩傷
,予白虎湯加減
。
生石膏 知母 甘草 黃芪
麻黃 桔梗 陳皮 白芷
5劑
,免煎顆粒劑沖服。
喝完痊愈
。
西湖蟲二按:
此患者口干舌燥喝水不解渴
,為感冒后化熱
,胃熱盛導(dǎo)致氣陰兩傷
,這個時候喝水是沒有用的
,要清熱養(yǎng)陰益氣,以白虎湯為主
,石膏知母清熱養(yǎng)陰,甘草黃芪補氣
,少加麻黃3g及白芷透表開竅。桔梗利咽
,陳皮行氣健脾和胃防止寒涼凝滯
。果然效如鼙鼓
。白虎湯加黃芪可看做清熱養(yǎng)陰補氣之用,此藥非常好喝一點也不苦
。很多人可能覺得石膏40g有點多
,其實是偏見
,石膏為礦石類藥物,40g也只有一小撮
,用量并非特別大。
口干舌燥的原因很多
,最常見的是陰虛津傷或胃火旺盛,比如石斛就是常用的滋陰止渴
。口干舌燥厲害
,還需根據(jù)情況進行治療。
西湖蟲二再按:
這個醫(yī)案雖然簡單
,但也有意義。是因為我經(jīng)常遇到口干舌燥很多年的人
,他們西醫(yī)檢查大多沒問題
,也沒有什么藥可以用
,甚至能持續(xù)好多年
,導(dǎo)致原本簡單的問題成了疑難雜病
。
例如遇到一12歲小孩口干舌燥長達2年之久,喝水不解渴
,非常難受,杭州上?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戳撕枚啻我矝]有用。父母孩子焦急異常
,以為得了不治之癥。在中醫(yī)看來就是一個胃熱導(dǎo)致的口干舌燥
,予白虎湯石膏知母炙甘草黨參,加大米一把
,米熟喝湯,一周即愈
。原本非常簡單的問題,卻困擾這么多年
,實屬不應(yīng)該。時間日久
,很容易產(chǎn)生其他毛病
。
這是很多人不知道中醫(yī)道理的緣故呀
。
注: 本文內(nèi)容僅為普及中醫(yī)常識或?qū)W習(xí)參考,如有需要請在醫(yī)生的指導(dǎo)下操作使用。本平臺不承擔(dān)由此產(chǎn)生的任何責(zé)任!本文來作者西湖蟲二,首發(fā)于蟲二筆記,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非常病例# # 健康 2021# # 健康 科普大賽#
《黃煌經(jīng)方使用手冊》方劑加減匯總「經(jīng)方加減與合秘」
經(jīng)方是經(jīng)典方的簡稱,也是歷代相傳經(jīng)驗方的簡稱
。經(jīng)方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應(yīng)用天然藥物的經(jīng)驗結(jié)晶
,是中醫(yī)的臨床規(guī)范
。古往今來,名醫(yī)無不研究經(jīng)典
,擅用經(jīng)方者無不成為臨床高手,但經(jīng)方的應(yīng)用絕非易事
。方證簡略不詳
,現(xiàn)代應(yīng)用范圍不明,影響了經(jīng)方的普及與推廣
。20多年來
,本人專注于經(jīng)方現(xiàn)代應(yīng)用實踐
,積累了一些經(jīng)驗,這本小冊子就是本人常用的經(jīng)方使用常規(guī)
。 本手冊收集的處方以漢代醫(yī)學(xué)典籍《傷寒論》《金匱要略》的經(jīng)典方為主
,少數(shù)后世的經(jīng)驗方因配伍嚴謹
,療效確切,且沿用日久
,本人也經(jīng)常使用,故一并收錄其中
。
1半夏厚樸湯加減法:
(1)痰多、嘔甚
、驚恐
、焦慮、失眠嚴重:重用半夏
(2)眩暈
、心悸 水舌
、水腫、小便不利 胃內(nèi)振水音:重用小半夏加茯苓湯
(3)胸悶
、腹脹
,舌苔厚膩:重用厚樸
(4)胸悶
、腹脹
、手腳冰涼、便秘 脈弦長有力:合四逆散
(5)眩暈
、心悸
、失眠:合溫膽湯
(6)焦慮失眠:合酸棗仁湯
(7)腹痛 腹瀉:合黃芩湯
(8)心煩 焦慮 失眠 腹中脹滿:合梔子厚樸湯
2半夏瀉心湯加減法:
(1)上消化道出血
、舌苔黃膩、腹脹腹痛
、大便不暢:加制大黃
(2)腹脹氣多
,叩之如鼓:加厚樸(增加胃腸動力)
(3)舌不紅
、面黃、消瘦:加肉桂
(4)咽痛充血
、胸悶
、身躁熱:加連翹
、梔子。
3白虎湯加減法:
(1)消瘦
、口渴
、舟狀腹:加人參(白虎加人參湯)
(2)關(guān)節(jié)疼痛 氣上沖:加桂枝(白虎加桂枝湯)
(3)關(guān)節(jié)疼痛 口中粘
、苔厚膩:加蒼術(shù)(蒼術(shù)白虎湯)
(4)高熱不退、發(fā)斑
、吐血
、衄血、譫語躁擾:加水牛角
、玄參(化斑湯)
(5)甲亢:合小柴胡湯(小柴胡湯 白虎湯)
。
4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加減法:
(1)其人如狂
、少腹疼痛
、大便秘結(jié):合桃核承氣湯
(2)腦梗死:合桂枝茯苓丸
(3)心煩失眠、舌體紫暗
、面色暗紅:合桂枝茯苓丸
(4)失眠 頭痛 恍惚 舌淡紅:合酸棗仁湯
(5)高血壓 煩躁 心下痞(黃連證):合三黃瀉心湯
(6)焦慮不安 胸悶 腹脹:合梔子厚樸湯
。
5柴胡桂枝干姜湯加減法:
(1)腹中疼痛 面黃 眩暈:合當(dāng)歸芍藥散
(2)口渴(水少) 浮腫(水多):合五苓散
(3)腹脹腹痛:合四逆散
。
6大柴胡湯加減法:
(1)心中煩 心下痞(黃連證):合三黃瀉心湯
(2)面紅赤、舌紫暗 少腹壓痛 小腿皮膚干燥:合桂枝茯苓丸
(3)焦慮 腹?jié)M脹氣:合梔子厚樸湯
(4)咽喉異物感:合半夏厚樸湯
(5)急躁易怒
、口干口苦、心悸失眠:合黃連解毒湯
(6)急性感染:合黃連解毒湯(中藥抗菌素)
(7)哮喘見痰稠難咯:合排膿(痰)散
(8)胸痛
、痰黃、便秘:合小陷胸湯
。
7大承氣湯加減法:
(1)痞滿燥實之輕癥者:去芒硝,厚樸 枳實減量(小承氣湯)
(2)熱病神昏:合黃連解毒湯
(3)熱毒發(fā)斑出血:合白虎湯
(4)胎死腹中:合桂枝茯苓丸
。
8大黃附子湯加減法:
(1)體格壯實 精神萎靡、面色黃暗
、皮膚干燥粗糙、肌肉酸痛
、反應(yīng)遲鈍(麻黃證) :合葛根湯;
(2)汗出而腫
、手足麻木(黃芪證):合黃芪桂枝五物湯;
(3)面紅赤
、舌紫暗 腰背疼痛 下肢皮膚干燥:合桂枝茯苓丸;
(4)膽囊炎 膽石癥引起的膽絞痛急性發(fā)作伴發(fā)熱:合大柴胡湯
。
9大黃蟄蟲丸
10大青龍湯加減法:
(1)咽喉充血疼痛:加連翹
(2)腹脹 便秘:加大黃。
11當(dāng)歸芍藥散加減法:
(1)舌體紫暗 少腹充實疼痛 下肢皮膚干燥:合桂枝茯苓丸
(2)口渴(水少) 浮腫 小便不利(水多):合五苓散
(3)腹中痛、四肢冷
、脈搏弦:合四逆散
(4)頸項疼痛、容易疲倦
、月經(jīng)后錯未至:合葛根湯
(5)水腫 附子證:合真武湯
(6)自身免疫性疾病、久久難愈伴抑郁:合小柴胡湯(柴歸湯)
(7)伴嚴重惡寒感
、極度疲倦感
,脈沉:合麻黃附子細辛湯
(8)伴多汗:合桂枝加附子湯
(9)伴關(guān)節(jié)疼痛:合桂枝加附子湯
。
12當(dāng)歸四逆湯加減法:
(1)頭痛 惡心 嘔吐 水舌:合吳茱萸湯
(2)女性皮膚枯黃、唇干而癟
、形體枯瘦、脫發(fā)
、貧血 性欲低下 閉經(jīng)、不孕:合溫經(jīng) 湯
。
13苓桂棗甘湯加減法:
(1)嘔吐清水
、腹中有水聲:加白術(shù)(合苓桂術(shù)甘湯)
(2)咳逆上氣
、頭昏眼花:加五味子(合苓桂味甘湯)。
14苓桂術(shù)甘湯加減法:
(1)消瘦明顯:加大棗
(2)咳逆上氣
、頭昏眼花
、呼吸困難
、動則氣喘:加五味子。
15苓桂味甘湯加減法:
(1)羸瘦之人 嚴重的咳逆上氣
、心悸
、頭昏
、多汗、脈虛數(shù):合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生脈飲 山萸肉
。
16防風(fēng)通圣散
17防己黃芪湯加減法:
(1)喘憋:加麻黃
(2)腹痛:加白芍
(3)下肢疼痛
、浮腫明顯:加懷牛膝
(4)血脂高:加澤瀉
(5)頭暈 頭痛 腰腿無力:加葛根
(6)胸痛、心絞痛:加川芎 丹參
(7)易感冒
、鼻塞
、打噴嚏:合玉屏風(fēng)
(8)下肢腫甚 精神萎靡(附子證):合真武湯
。
18附子瀉心湯加減法:
(1)舌體胖大
、大便稀溏:合甘草干姜湯
(2)便秘:加重大黃量
(3)躁動不安、出冷汗(失血性休克前期表現(xiàn)):加肉桂
。
19桂枝湯加減法:
(1)胸悶 腹脹 痰多 咳喘:加厚樸、炒杏仁(桂枝加厚樸杏子湯)
(2)腹痛 便秘:加大黃(桂枝加大黃湯
,一方面用桂枝湯,對體
;一方面用大黃,對 癥
;用于外有太陽中風(fēng)證、里有陽明腑實證的表虛里實狀態(tài)者)
(3)自汗 盜汗 黃汗 浮腫 小便不利:加黃芪
(4)汗多 心悸 頭昏 食欲不振 舟狀腹:加人參
(5)項背拘急 自下利:加葛根(桂枝加葛根湯)
(6)胸腹部搏動感(如房顫)
、上沖感
、驚恐感
、不安感、失眠、眠淺
、自汗、盜汗:加龍牡(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
20桂枝加附子湯加減法:
(1)心悸
、汗多:加龍骨 牡蠣
(2)更年期:加仙靈脾、巴戟天
(3)關(guān)節(jié)冷痛嚴重(細辛證):合當(dāng)歸四逆湯(著重加入細辛、當(dāng)歸)
(4)心肌梗死:針對劇烈胸痛
,加葛根 川芎;針對心源性休克
、汗出欲脫,加人參( 內(nèi)含參附湯)
。
21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加減法:
(1)羸弱之人 氣喘
、汗多:合生脈飲 山萸肉
22桂枝茯苓丸加減法:
(1)腹痛
、便秘:加制大黃
(2)腰腿痛:加懷牛膝
(3)皮膚?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杭愚曹尤剩ㄏテp、光滑皮膚)
(4)腹中疼痛:加當(dāng)歸 川芎
(5)心下按之滿痛
,進食后腹脹 噯氣 返流:合大柴胡湯
(6)抑郁 失眠:合柴龍牡
(7)腹中疼痛
、月經(jīng)不調(diào) 面黃 浮腫:合當(dāng)歸芍藥散
(8)腹中痛 四肢冷 脈搏弦:合四逆散
(9)糖尿病
、高血壓:合黃芪桂枝五物湯
(10)周圍血管病:合四味健步湯
(11)腎絞痛:合大黃附子細辛湯
。
23桂枝芍藥知母湯方證:
24葛根湯加減法:
(1)閉經(jīng)或月經(jīng)后錯 浮腫:合當(dāng)歸芍藥散
(2)腰部冷重 干姜舌:甘姜苓術(shù)湯
(3)腰腿疼痛:合桂枝茯苓丸
(4)左少腹充實有力
,按之疼痛 下肢皮膚干燥 舌暗:合桂枝茯苓丸
(5)慢性鼻炎
、鼻竇炎、過敏性鼻炎:加辛夷花
、川芎
(6)頭面部癤腫、三叉神經(jīng)痛
、面神經(jīng)炎、暴聾
、頭痛:加川芎
、大黃
(7)膝關(guān)節(jié)沉重 疼痛:加白術(shù) 附子
(8)體格壯實男子的高血壓
、糖尿病、頸椎病
、落枕:加黃連
、黃芩(合葛根芩連湯) 。
25葛根芩連湯加減法:
(1)煩躁
、頭痛、便秘或大便粘臭 或高血壓
;出血傾向
,牙周膿腫
,牙痛:加制大黃
(2)糖尿病導(dǎo)致腰腿無力或性功能障礙:加懷牛膝
(3)心下痞、惡心嘔吐:合半夏瀉心湯
。
26甘姜苓術(shù)湯加減法:
(1)頸項腰背酸痛:合葛根湯
(2)浮腫 多汗:合防己黃芪湯
(3)惡寒無汗 關(guān)節(jié)疼痛:合麻黃湯(麻黃加術(shù)湯----麻黃湯 甘姜苓術(shù)湯)
(4)心下痞硬、食欲不振:加人參
(5)心功能不全:加桂枝
(6)腰背關(guān)節(jié)嚴重疼痛 畏寒肢冷
、大便清稀
、四肢厥冷
、脈沉無力:加附子。
27甘草瀉心湯加減法:
(1)舌苔厚
、便秘
、高血壓
、衄血:加制大黃
(2)糖尿病頭昏、口渴:加葛根
(3)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大便干結(jié)
、腹疼痛
、腳攣急:加白芍。
28黃連解毒湯加減法:
(1)腹脹 嘔吐 返流,心下按之滿痛:合大柴胡湯
(2)出血
、便秘:合三黃瀉心湯
(3)皮膚發(fā)紅發(fā)干
、脫屑:合桂枝茯苓丸、四物湯
。
29黃連阿膠湯加減法:
(1)出血:加生地
(2)腹痛拒按:加制大黃
(3)少腹疼痛:加丹皮
。
30黃芩湯加減法:
(1)腹痛 拒按:加制大黃
(2)腹瀉(熱利)
、煩熱:加黃連
(3)出血多:加阿膠
(4)嘔吐:加半夏 生姜(黃芩加半夏生姜湯)
。
31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法:
(1)下肢疼痛、麻木:合四味健步湯
(2)易感冒、易咳喘
、易噴嚏
、易出汗:合玉屏風(fēng)
(3)面色紅赤 小腹壓痛 小腿皮膚干燥:合桂枝茯苓丸
(4)口渴(水少) 汗多、腹瀉
、水腫(水多):合五苓散
(5)眩暈 小便少:合澤瀉湯
(6)高脂血癥:加澤瀉湯
(7)精神萎靡
、極度疲倦:合麻黃附子細辛湯
(8)下肢水腫
、膝關(guān)節(jié)疼痛:合防己黃芪湯
(9)高血壓:加葛根 川芎
(10)腦梗死:加葛根 川芎
(11)頭昏 頭痛:加葛根 川芎
(12)胸悶 胸痛(心絞痛)、舌暗:加丹參 川芎
。
32桔梗湯加減法:
(1)失音:合半夏厚樸湯
(2)咽痛,但局部無紅腫:加桂枝
(3)扁桃體腫大:加柴胡
、連翹 石膏
(4)其人消瘦、咽喉干燥
、粘膜菲?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杭有?麥冬
。
33荊芥連翹湯
34理中湯加減法:
(1)心悸動、腹中痛:加桂枝(桂枝人參湯)
(2)口瘡:加黃連(連理湯)
(3)整體狀況更差
,脈沉微弱
,精神萎靡:加附子(附子理中湯)。
35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法:
(1)精神?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汉蠝啬憸?br>
(2)月經(jīng)不調(diào) 浮腫:合當(dāng)歸芍藥散
(3)腰部沉重 干姜舌:合甘姜苓術(shù)湯
(4)其人消瘦(加大棗
、甘草)
、食欲不旺(加桂枝、生姜):加大棗
、甘草
、桂枝
、 生姜(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
(5)浮腫
、貧血貌:加黃芪
(6)大便稀溏:加白術(shù) 茯苓。
36麻黃湯加減法:
(1)肌肉酸痛
、舌苔白膩
、浮腫:加蒼術(shù)
(2)銀屑?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汉瞎鹬蜍咄?薏苡仁
、大黃、石膏
。
37麻杏石甘湯加減法:
(1)肺部感染:加黃芩 連翹 梔子
(2)舌苔厚
、大便秘:加大黃
(3)腹脹:加厚樸 枳實
(4)咽痛:加桔梗
(5)咽中粘痰:加半夏(或合半夏厚樸湯)
。
38麥門冬湯加減法:
(1)咽中粘痰:合半夏厚樸湯
(2)咽喉干痛:合桔梗湯
(3)汗多、口渴
、舌面干燥
、脈洪大有力:加生石膏
(4)皮膚干枯、干澀
、干癢:加生地
、阿膠
(5)出血:加生地
、阿膠
(6)(氣上沖)心悸動
、氣短少 舌淡、舌體柔軟:加桂枝
(7)悸動:加龍牡。
39排膿(痰)散
40四逆散加減法:
(1)咽喉異物感
、腹脹:合半夏厚樸湯
(2)腎積水:合豬苓湯
(3)尿路感染:合豬苓湯
(4)頑固性頭痛、失眠
、胸痛、呃逆
、磨牙 舌體紫暗:加當(dāng)歸
、川芎、桃仁
、紅花
(5)大便秘結(jié):重用芍藥
。
41四逆湯加減法:
(1)大吐、大瀉
、大汗、大失血:加人參
(2)頭面上半身出血 心下痞:合三黃瀉心湯(三黃四逆湯)
。
42薯蕷丸
43芍藥甘草湯加減法:
(1)便血:加黃芩
(2)腹中冷痛:加肉桂
、干姜(柴胡桂枝干姜湯藥對)
(3)四肢冷 胸脅苦滿 腹脹:合四逆散
(4)腎絞痛發(fā)作:合四逆散加當(dāng)歸、川芎
、懷牛膝
(5)急性腰肌扭傷、劇痛(外證未去):合桂枝湯 麻黃附子細辛湯
。
44酸棗仁湯加減法:
(1)眩暈
、多夢
、驚悸:合溫膽湯
(2)腹脹、咽中異物感:合半夏厚樸湯
(3)胸悶
、心悸
、疲勞、抑郁:合柴龍牡
(4)煩熱嚴重:加黃芩
、連翹
、梔子
。
45腎氣丸加減法:
(1)口中渴 小便少:合五苓散
(2)少氣
、自汗
、糖尿病:合黃芪桂枝五物湯
(3)腰痛
、下肢水腫:加懷牛膝
、車前子(濟生腎氣丸)。
注意:形體壯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