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shí) >> 偏方秘方

    加味茵陳五苓散治療慢性丙肝102例

    道醫(yī) 2023-06-25 14:44:14

    【摘要】目的:觀察茵陳五苓散加味類中藥治療慢性丙肝的臨床療效

    。方法:治療組102例
    ,采用加味茵陳五苓散(茵陳、白術(shù)、澤瀉、豬苓、茯苓、桂枝等)配合西藥治療,并與西藥對照組58例對比
    ,觀察治療兩個(gè)療程后主要癥狀,肝功的轉(zhuǎn)氨酶
    、總膽紅素
    、肝臟彩超變化。結(jié)果治療組主要癥狀及肝功的轉(zhuǎn)氨酶
    、總膽紅素
    、肝臟彩超的變化的有效率大于對照組(P

    2012年4月-2015年6月,本人采用加味茵陳五苓散治療慢性丙肝102例

    ,取得了明顯效果
    ,現(xiàn)總結(jié)如下。

    、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本組160例病人均系住院病人

    ,診斷標(biāo)準(zhǔn)均符合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內(nèi)科學(xué)》第7版教材中關(guān)于慢性丙肝的診斷標(biāo)準(zhǔn)。根據(jù)癥狀
    、體征
    、肝功標(biāo)志物提示為慢性丙肝患者,病例均排除肝占位
    、酒精肝
    、甲、乙型肝炎
    。選擇病例治療前均有厭食
    、無力、尿黃赤
    、球結(jié)膜黃染癥狀
    。肝功中轉(zhuǎn)氨酶、總膽紅素均高于正常
    ,彩超提示肝回聲密集。全部病例隨機(jī)分為兩組
    ,治療組102例
    ,其中,男73例,女29例
    ,年齡41-84歲
    ,平均59歲。對照組58例
    ,男42例
    ,女16例,年齡42-81歲
    ,平均56歲
    。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及病變程度
    、主要癥狀
    、轉(zhuǎn)氨酶、總膽紅素
    、彩超等方面經(jīng)統(tǒng)計(jì)學(xué)處理
    ,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療方法:兩組均用生理鹽水100ml加復(fù)方甘草酸苷40ml靜點(diǎn)

    ,治療組在上述用藥的基礎(chǔ)上加用加味茵陳五苓散治療
    。藥物組成:茵陳15g、白術(shù)30g
    、澤瀉20g
    、豬苓15g、桂枝20g
    、茯苓60g
    ,配合臨床加減:

    體弱者加炙黃芪80g、甘草15g

    、飴糖20g
    、白芍25g;轉(zhuǎn)氨酶高加五味子15g
    、板藍(lán)根25g
    、大青葉15g;腹脹痞悶加白寇仁20g
    、 木香12g以芳香化濁
    ,醒脾開胃;頭痛困重
    ,表濕較甚加藿香
    ,以增祛濕之功;尿黃赤加梔子30g
    、大黃8g
    ;眼花加女貞子25g
    、枸杞25g、菊花20g
    ;嘔吐便溏加陳皮25g
    、黃連12g、以清熱燥濕
    ,和胃止嘔
    。以上藥物每日一劑,水煎2次
    ,混合共200ml
    ,分兩次溫服,一周為一療程

    1.3觀察項(xiàng)目:1

    、癥狀、體征
    ;2
    、轉(zhuǎn)氨酶、總膽紅素
    、肝臟彩超

    1.4療效標(biāo)準(zhǔn):臨床治愈:癥狀、體征消失

    ,肝功中轉(zhuǎn)氨酶
    、總膽紅素正常,彩超回聲密集明顯減輕
    。好轉(zhuǎn):癥狀
    、體征基本消失,肝功中的轉(zhuǎn)氨酶
    、總膽紅素降低
    ,肝臟彩超

    明顯好轉(zhuǎn)。無效:癥狀

    、體征及轉(zhuǎn)氨酶
    、總膽紅素、肝臟彩超無明顯好轉(zhuǎn)

    1.5統(tǒng)計(jì)學(xué)方法:計(jì)數(shù)資料采用x?檢驗(yàn)

    ,計(jì)量資料采用t檢驗(yàn)。

    、治療結(jié)果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治療組對照組治愈好轉(zhuǎn)率分別為98%和82.8%。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意義(p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轉(zhuǎn)氨酶

    、總膽紅素
    、肝臟彩超變化比較見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肝功中的轉(zhuǎn)氨酶、總膽紅素
    、肝臟彩超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p

    三、討論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hc)

    ,簡稱丙型肝炎或丙肝
    ,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主要通過血液傳播途徑,少數(shù)通過密切接觸傳播途徑所引起的急性肝臟炎癥
    ,臨床表現(xiàn)與乙型肝炎相似
    ,急性丙肝雖然有部分患者可以自愈,大部分轉(zhuǎn)化為慢性
    。我們總結(jié)經(jīng)驗(yàn)
    ,從中醫(yī)入手,考慮慢性丙肝主要表現(xiàn)為無力
    、厭食
    、尿黃赤、球結(jié)膜黃染
    ,中醫(yī)辨證應(yīng)屬于黃疸范疇
    。黃疸是指因肝失疏泄,膽汁外溢
    ,或血敗不華于色
    ,引發(fā)以目黃、身黃
    、小便黃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病癥
    。黃疸病的論述始見于《內(nèi)經(jīng)》?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端貑枴て饺藲庀笳摗费浴澳琰S赤
    ,安臥者,黃疸”
    。方中茵陳清熱利濕以退黃
    ,為方中主藥,輔以茯苓
    、豬苓
    、澤瀉以淡滲利濕,白術(shù)健脾燥濕
    ,桂枝溫陽化氣以利小便?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F(xiàn)代醫(yī)學(xué)研究,茵陳有顯著利膽
    、保肝作用
    ,有明顯的鎮(zhèn)痛消炎作用
    ,體外實(shí)驗(yàn)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對多數(shù)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并能促進(jìn)白細(xì)胞分裂
    ,提高T細(xì)胞的免疫活性,提高機(jī)體免疫力
    。五味子對肝臟有保護(hù)作用
    ,還能明顯降低谷丙轉(zhuǎn)氨酶,黃芪有保肝
    、抗病毒增強(qiáng)免疫功能
    ,茯苓具有防止肝細(xì)胞壞死、保肝利尿作用
    ,諸藥配伍
    ,既符合中醫(yī)黃疸的病理機(jī)構(gòu),又符合現(xiàn)代醫(yī)學(xué)有關(guān)慢性丙肝的病理機(jī)構(gòu)
    ,故療效顯著

    從中藥入手配合西藥,在慢性丙肝治療方面有自己的獨(dú)特性和一定優(yōu)勢

    ,主要表現(xiàn)在強(qiáng)調(diào)辯證論治
    ,強(qiáng)化整體觀念,由于人與人之間身體狀況
    、體質(zhì)
    、生活習(xí)慣都是不同的,因此進(jìn)行有針對性的個(gè)性化治療往往能取得超預(yù)期效果

    在丙肝治療藥物中

    ,切忌濫用過多藥物及傷肝藥物,以免加重肝損害
    ,建議使用加味茵陳五苓散治療

    【參考文獻(xiàn)】

    [1]李瑜元:重視慢性肝病的防治[J];廣東醫(yī)學(xué)

    ;2008年07期

    [2]李海煒;林麗文

    ;張紹峰
    ;賴戰(zhàn)峰;秦雪
    ;李山: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檢測結(jié)果分析[J]
    ;應(yīng)用預(yù)防醫(yī)學(xué);2012年02期

    [3]刁青蕊:慢性丙型肝炎中醫(yī)證候分布特點(diǎn)及治療方案的研究[D]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xué)
    ;2011年。

    文章來源:養(yǎng)生保健指南

    茵陳的功效有哪些 有哪些健康的吃法

    、中藥茵陳的功效與作用

    茵陳的功效與作用
    1
    、茵陳治疬瘍風(fēng)病(此病是身上出現(xiàn)斑塊,白色成片):茵陳蒿兩握
    ,水一斗五升
    ,煮取七升,先以皂莢湯洗
    ,次以此湯洗之,冷更作
    ,隔日一洗
    ,不然,恐痛也
    。(《崔氏纂要方》)
    2
    、茵陳治風(fēng)瘙癮胗,皮膚腫癢:茵陳蒿一兩
    ,荷葉半兩
    。上二味搗羅為散。每服一錢匕
    ,冷蜜水調(diào)下
    ,食后服。(《圣濟(jì)總錄》茵陳蒿散)
    3
    、茵陳治病人身如金色
    ,不多語言,四肢無力
    ,好眠臥
    ,口吐粘液:茵陳蒿、白蘚皮各一兩
    。上二味粗搗篩
    。每服三錢匕,水一盞
    ,煎至六分
    ,去滓,食前溫服
    ,日三
    。(《圣濟(jì)總錄》茵陳湯)
    4、茵陳治感冒
    ,黃疸
    ,漆瘡:茵陳五錢
    。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5
    、茵陳治遍身風(fēng)癢生疥瘡:茵陳不計(jì)多少
    ,煮濃汁洗之。(《千金方》)
    6
    、茵陳治眼熱紅腫:用茵陳蒿
    、車前子等分,煎湯
    ,以細(xì)茶調(diào)服數(shù)次

    7、茵陳治風(fēng)疾攣急(按:指手足不能自由伸縮):用茵陳蒿一斤
    、秫米一石
    、面三斤,和勻照常法釀酒
    ,每日飲服

    8、茵陳治遍身典疸:用茵陳蒿一把
    ,同生姜一塊搗爛
    ,每日擦胸前和四肢。
    、綿茵陳的功效與作用

    其實(shí)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會(huì)有一個(gè)錯(cuò)誤的觀點(diǎn)
    ,那就是當(dāng)自己的身體情況出現(xiàn)問題的時(shí)候,幻想著吃各種各樣子的藥物
    ,可是這樣是會(huì)存在副作用的
    ,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從這些健康飲食的方式去調(diào)理的話,則更利于我們的健康

    功效
    清熱利濕;退黃
    。主治:黃疸;小便不利;濕瘡瘙癢等.藥理學(xué)研究有利膽,保護(hù)肝功能,解熱,抗炎,降血脂
    ,降壓,擴(kuò)冠等作用
    ,當(dāng)然,這只是西醫(yī)學(xué)提取茵陳成分做出來的研究,臨床應(yīng)用上效果如何不好判定
    。陳素毒性為中樞抑制,表現(xiàn)為思睡
    ,流涎等。茵陳用量過大可引起頭暈,惡心
    ,腹瀉,上腹部不適
    ,急性肝膽損傷,亦有心律不齊的報(bào)導(dǎo).但是治療劑量的茵陳一般不會(huì)造成嚴(yán)重的損傷。
    作用
    茵陳有顯著的保肝作用,對甲,乙型肝炎,黃疸型肝炎
    ,有顯著的療效
    。有利膽,促進(jìn)膽汁分泌,增加膽汁中膽酸和膽紅素排出的作用.能增加心臟冠脈血流量,改善微循環(huán)
    ,并有降血壓,降血脂
    ,抗凝血,利尿解熱平喘,驅(qū)除蛔蟲及抑制多種致病性皮膚真菌與細(xì)菌的作用

    、茵陳的食用方法

    涼拌茵陳
    茵陳蒿嫩莖葉250g,白糖
    、麻油各適量
    。將茵陳去雜洗凈,入沸水鍋焯透
    ,撈出洗凈
    ,擠干水,切碎放盤中
    ,加入精鹽、味精
    、白糖
    、麻油,食時(shí)拌勻即成
    。此菜碧綠清香
    ,甘甜爽口,具有利濕退黃
    、祛風(fēng)明目的功效
    。適用于濕熱黃疸,小便不利
    ,風(fēng)癢疥瘡
    ,兩目昏花,夜盲等病癥

    茵陳蒿炒肉絲
    茵陳蒿嫩莖葉250g
    ,豬肉100g,蔥花10g
    ,姜末5g
    。將茵陳蒿洗凈,入沸水鍋焯片刻
    ,撈出擠干水分
    ,切段 豬肉洗凈切絲
    將料酒、精鹽
    、味精
    、醬油
    、蔥花、姜末放入碗內(nèi)
    ,攪勻成調(diào)味汁
    炒勺加油燒熱
    ,下入肉絲偏炒至發(fā)白,倒入調(diào)味汁
    ,炒至肉絲入味
    ,投入茵陳蒿再炒至入味,出勺即成
    。此菜醬紅透綠
    ,嫩爽韌香,具有健脾益胃
    、和中利濕的功效
    。適用于脾胃不和,不欲飲食
    ,小便不暢
    ,大便溏泄等病癥。
    茵陳窩頭
    鮮茵陳100g
    ,米面適量
    。將茵陳洗凈,搗爛取汁
    ,加清水適量調(diào)和米面
    ,做成窩頭,蒸熟食
    ,或做成饅頭亦可
    。此法對急性黃疸性肝炎有一定作用。
    茵陳蒿荷葉粥
    茵陳蒿25g
    ,新鮮荷葉1張
    ,粳米100g,白糖適量
    。先將茵陳蒿
    、荷葉洗凈煎湯,取汁去渣
    ,加入洗凈的粳米同煮
    ,待粥將熟時(shí),放入白糖稍煮即成
    。此粥色淡綠
    ,質(zhì)濃,清香甘甜,具有健補(bǔ)脾胃
    、利膽退黃的功效
    。適用于慢性肝炎恢復(fù)期,對疾病的痊愈有一定的作用

    、茵陳五苓散

    在中醫(yī)的治療結(jié)合之下,利用茵陳五苓散可以治療老人家的高血壓問題
    ,使用中藥要比西藥好很多
    ,中藥是從身體的內(nèi)部慢慢的調(diào)理,副作用比較的小
    ,而西藥相對副作用比較大
    。【藥物組成】茵陳4g
    ,白術(shù)9g
    ,赤茯苓9g,豬苓9g
    ,桂枝6g
    ,澤瀉15g。
    【主治】濕熱黃疸
    ,濕重于熱
    ,小便不利者。前列腺炎或肥大屬肝氣郁滯小便不利者

    【用法用量】上二味,先食
    ,飲方寸匕(6克)
    ,空腹時(shí)用米飲送服,一日三次

    治療組在抗結(jié)核病藥物的基礎(chǔ)上加用肝泰樂(O.3g)注射液4mL體積分?jǐn)?shù)5%葡萄糖注射液250mL
    ,靜滴1次/d。并用茵陳五苓散加減口服
    。臨床治愈:主要癥狀消失
    ,腫大的肝脾恢復(fù)正常或明顯回縮
    ,無明顯壓痛或叩痛
    ,肝功能正常。顯效:主要癥狀基本消失
    ,腫大的肝脾明顯回縮
    ,無明顯壓痛或叩痛,肝功能基本正常。無效:臨床癥狀未消失
    ,腫大的肝脾無明顯同縮
    ,肝功能未恢復(fù)正常甚至加重。

    茵梔黃顆粒和茵陳五苓散哪個(gè)藥好

    中醫(yī)一般將黃疸分為陰黃和陽黃.陽黃中又有熱重于濕,濕重于熱,急黃(瘟黃,疫黃),膽熱淤結(jié)發(fā)黃四型.陰黃有濕熱發(fā)黃和瘀血發(fā)黃兩型
    熱重于濕可以見到身目色黃如鮮橘,發(fā)熱口渴,小便短少,色黃赤,大便秘結(jié),腹脹惡心,右脅隱痛,或有痞塊,脈弦數(shù),治療藥清熱利濕,方用茵陳蒿湯加減.
    濕重于熱型黃疸可見身目色黃,但不如熱重者鮮明,頭身困重,胸脘痞滿,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腹脹便溏,舌苔多厚膩黃,脈象濡緩.治療藥利濕化濁,佐清熱.用茵陳五苓散加減.
    茵梔黃制劑是從茵陳山梔黃芩二花中提取的,以上兩型用茵梔黃顆粒較對癥,也可使用茵梔黃注射液靜點(diǎn),每日1次.
    寒濕發(fā)黃表現(xiàn)有黃疸晦暗,脘悶納少,腹脹便溏,身倦怕冷,口淡不渴.喜熱飲.舌質(zhì)淡,苔白膩,脈沉緩.治療用溫化寒濕,健脾和胃的茵陳術(shù)附湯加減.
    瘀滯型黃疽可見面目及全身發(fā)黃,黃色較深且晦暗,并逐漸加重,肋脅疼痛如刺,痛有定處,痛處拒按,左右脅下有塊,面頸可見紅絲赤縷,狀如蜘蛛,口燥心煩,身體消瘦,并伴有皮膚出血而見瘀斑瘀點(diǎn)等,唇舌紫黯,或有瘀點(diǎn),脈弦或沉澀.一般治療用鱉甲煎丸加減.

    五苓散詳細(xì)資料大全

    五苓散

    ,中醫(yī)方劑名
    。為祛濕劑,具有利水滲濕
    ,溫陽化氣之功效
    。主治膀胱氣化不利之蓄水證。小便不利
    ,頭痛微熱
    ,煩渴欲飲,甚則水入即吐
    ;或臍下動(dòng)悸
    ,吐涎沫而頭目眩暈;或短氣而咳
    ;或水腫
    、泄瀉。舌苔白
    ,脈浮或浮數(shù)
    。臨床常用于治療急慢性腎炎、水腫
    、肝硬化腹水
    、心源性水腫、急性腸炎
    、尿潴留
    、腦積水等屬水濕內(nèi)停者。

    基本介紹中文名 :五苓散 功用 :利水滲濕

    ,溫陽化氣 主治 :膀胱氣化不利之蓄水證 分類 :祛濕劑-利水滲濕 出處 :《傷寒論》 歌訣,組成,用量,用法,功用,主治,方義,配伍特點(diǎn),運(yùn)用,加減化裁,附注,附方1,組成,用法,功用,主治,出處,附方 2,組成,用法,功用,主治,出處,附方3,組成,用法,功用,主治,出處,化裁方之間的鑒別,重要文獻(xiàn)摘要,歌訣五苓散治太陽腑
    ,白術(shù)澤瀉豬苓茯,桂枝化氣兼解表
    ,小便通利水飲除
    。組成豬苓、茯苓
    、白術(shù)
    、澤瀉、桂枝
    。用量豬苓(去皮)
    、茯苓
    、白術(shù)各9g,澤瀉15g
    ,桂枝(去皮)6g
    。用法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
    ,日三服
    ,多飲暖水,汗出愈
    ,如法將息?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F(xiàn)代用法:散劑,每服6-l0g
    ;湯劑
    ,水煎服,多飲熱水
    ,取微汗
    ,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功用利水滲濕
    ,溫陽化氣
    。主治膀胱氣化不利之蓄水證。小便不利
    ,頭痛微熱
    ,煩渴欲飲,甚則水入即吐
    ;或臍下動(dòng)悸
    ,吐涎沫而頭目眩暈;或短氣而咳
    ;或水腫
    、泄瀉。舌苔白
    ,脈浮或浮數(shù)
    。方義本方主治病癥雖多
    ,但其病機(jī)均為水濕內(nèi)盛
    ,膀胱氣化不利所致。在《傷寒論》中原治蓄水證
    ,乃由太陽表邪不解
    ,循經(jīng)傳腑,導(dǎo)致膀胱氣化不利
    ,而成太陽經(jīng)腑同病
    。太陽表邪未解
    ,故頭痛微熱;膀胱氣化失司
    ,故小便不利
    ;水蓄不化,郁遏陽氣
    ,氣不化津
    ,津液不得上承于口,故渴欲飲水
    ;其人本有水蓄下焦
    ,飲入之水不得輸布而上逆,致水入即吐
    ,故此又稱“水逆證"
    ;水濕內(nèi)盛,泛溢肌膚
    ,則為水腫
    ;水濕之邪,下注大腸
    ,則為泄瀉
    ;水濕稽留腸胃,升降失常
    ,清濁相干
    ,則為霍亂吐瀉;水飲停于下焦
    ,水氣內(nèi)動(dòng)
    ,則臍下動(dòng)悸;水飲上犯
    ,阻遏清陽
    ,則吐涎沫而頭眩;水飲凌肺
    ,肺氣不利
    ,則短氣而咳。治宜利水滲濕為主
    ,兼以溫陽化氣之法
    。方中重用澤瀉為君,以其甘淡
    ,直達(dá)腎與膀胱
    ,利水滲濕。臣以茯苓
    、豬苓之淡滲
    ,增強(qiáng)其利水滲濕之力
    。佐以白術(shù)、茯苓健脾以運(yùn)化水濕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端貑枴れ`蘭秘典論》謂:“膀胱者,州都之官
    ,津液藏焉
    ,氣化則能出矣”,膀胱的氣化有賴于陽氣的蒸騰
    ,故方中又佐以桂枝溫陽化氣以助利水
    ,解表散邪以祛表邪,《傷寒論》示人服后當(dāng)飲暖水
    ,以助發(fā)汗
    ,使表邪從汗而解。配伍特點(diǎn)諸藥相伍
    ,甘淡滲利為主
    ,佐以溫陽化氣,使水濕之邪從小便而去
    。運(yùn)用本方為利水化氣之劑
    。臨床套用以小便不利,舌苔白
    ,脈浮或緩為辨證要點(diǎn)
    。加減化裁若水腫兼有表證者,可與越婢湯合用
    ;水濕壅盛者
    ,可與五皮散合用;泄瀉偏于熱者
    ,須去桂枝
    ,可加車前子、木通以利水清熱
    。附注

    附方1

    四苓散

    組成

    白術(shù)
    、茯苓、豬苓各45g
    ,澤瀉75g

    用法

    四味共為末,每次12g
    ,水煎服

    功用

    健脾滲濕

    主治

    脾胃虛弱
    ,水濕內(nèi)停證
    。小便赤少,大便溏泄

    出處

    《丹溪心法》

    附方 2

    胃苓湯

    組成

    五苓散
    、平胃散各6-10g。

    用法

    上二藥合和
    ,蘇子
    、烏梅煎湯送下,未效
    ,加木香
    、縮砂、白術(shù)
    、丁香煎服

    功用

    祛濕和胃,行氣利水

    主治

    夏秋之間
    ,脾胃傷冷,水谷不分
    ,泄瀉如水
    ,以及水腫、腹脹
    、小便不利者

    出處

    《世醫(yī)得效方》

    附方3

    茵陳五苓散

    組成

    茵陳蒿末4g,五苓散2g

    用法

    上二物合
    ,先食,飲方6g
    ,日三服

    功用

    利濕退黃。

    主治

    濕熱黃疸
    ,濕重于熱
    ,小便不利者。

    出處

    《金匱要略》

    化裁方之間的鑒別

    四苓散即五苓散去桂枝
    ,功專淡滲利水
    ,主治水濕內(nèi)停,小便不利諸證
    。胃苓湯系平胃散與五苓散合方
    ,具有祛濕和胃,行氣利水之功
    ,主要用于水濕內(nèi)盛之泄瀉
    、水腫
    、小便不利等。茵陳五苓散即五苓散與倍量的茵陳相合而成
    ,具有利濕清熱退黃之功
    ,適用于黃疸濕多熱少、小便不利之證
    。重要文獻(xiàn)摘要1.原書主治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太陽病
    ,發(fā)汗后,大汗出
    ,胃中乾
    ,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
    ,少少與飲之
    ,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
    ,小便不利
    ,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薄爸酗L(fēng)發(fā)熱,六七日不解而煩
    ,有表里證
    ,渴欲飲水,水人則吐者
    ,名日水逆
    ,五苓散主之?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2.方論選錄 柯琴《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卷上:“凡中風(fēng)
    、傷寒,結(jié)熱在里
    ,熱傷氣分
    ,必?zé)┛曙嬎沃卸ǎ罕碜C已罷
    ,而脈洪大
    ,是熱邪在陽明之半表里,用白虎加人參清火以益氣
    ;表證未罷
    ,而脈仍浮數(shù),是寒邪在太陽之半表里,用五苓散
    ,飲暖水
    ,利水而發(fā)汗。此因表邪不解
    ,心下之水氣亦不散,既不能為溺
    ,更不能生津
    ,故渴;及與之水
    ,非上焦不受
    ,即下焦不通,所以名為水逆
    。水者腎所司也
    ,澤瀉味咸人腎,而培水之本
    ;豬苓黑色人腎
    ,以利水之用;白術(shù)味甘歸脾
    ,制水之逆流
    ;茯苓色白入肺,清水之源委
    ,而水氣順矣
    。然表里之邪,諒不因水利而頓解
    ,故必少加桂枝
    ,多服暖水,使水津四布
    ,上滋心肺
    ,外達(dá)皮毛,溱溱汗出
    ,表里之寒熱兩除也
    。白飲和服,亦啜稀粥之微義
    ,又復(fù)方之輕劑矣
    。”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pianfang/8755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huì)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
    ,我們會(huì)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shí)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加味地黃丸
    和中解托湯
    和中解托湯處方 : 柴胡1錢,干葛1錢
    ,山楂1錢
    ,澤瀉1錢,陳皮8分
    ,甘草3分
    ,生姜、大棗。功能主治 : 外感之癥
    ,手足厥冷
    ,惡寒淅瀝,肢節(jié)酸疼
    ,有似陽微者
    固衛(wèi)御風(fēng)湯
    處方 : 炙黃耆9g
    ,防風(fēng)9g,炒白術(shù)9g
    ,桂枝9g
    ,赤芍9g,白芍9g
    ,生姜3片
    ,大棗7枚。功能主治 : 調(diào)營固衛(wèi)
    ,以御風(fēng)寒
    。主冷激性蕁麻疹。用法用量 : 日久發(fā)作不休者
    保真湯
    保真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保真湯處方 : 藁本(去蘆)川芎各120克 甘草(炒)60克 蒼術(shù)(洗
    ,銼,麩炒)500克制法 : 上藥哎咀為粗末
    。功能主治 : 治四時(shí)傷寒
    黃蓍酒
    處方 : 黃蓍
    、防風(fēng)
    、桂心、天麻
    、萆薢
    、石斛、虎骨(酥炙)
    、白芍藥
    、當(dāng)歸、云母粉
    、白術(shù)
    、茵芋葉、木香
    、仙靈脾
    、甘草、川續(xù)斷
    ,各一兩
    。炮制 : 上挫,生絹袋盛
    ,好酒一升浸之
    。春五日、夏三日
    、秋七日
    大效五丁飲子
    處方 : 白豆蔻5個(gè)(每個(gè)分作5塊),生姜(切如皂子大)25塊
    ,京棗5個(gè)(每個(gè)分5塊)
    ,半夏25個(gè)
    ,甘草5寸(每寸分作5塊)。功能主治 : 瘧發(fā)作重者
    偏方秘方熱門文章 100+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