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常用方藥應用鑒別(方劑分冊)
道醫(yī)
2023-06-25 20:09:31
《臨床常用方藥應用鑒別:方劑分冊》分上、下兩篇
。上篇為總論部分,重點闡述方劑的概念
、藥對的作用、方劑的組成原則
、方劑的組成結(jié)構(gòu)、方劑的組成變化
、方劑的分類
、方劑的比較鑒別方法等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下篇為各論部分
,共收載臨床常用方劑328首及類方百余首。每方皆從方劑組成
、用法、功能主治
、方義分析
、應用鑒別幾方面進行論述
。其中應用鑒別一項是本書的重點,主要圍繞與臨床用方有關(guān)的幾方面進行闡述
。如:功用相近方劑的鑒別、主治相同方劑的鑒別
、主要類方的鑒別等
。通過這三個方面的鑒別
,進行多層次
、多角度的對比分析,鑒別異同
,以便讀者更好地掌握制方之法的精髓,打好臨床用方基本功
,正確地辨證遣藥組方
。書末附有方劑索引便于讀者查閱
。
該書內(nèi)容豐富
,編寫新穎,實用性強
,可廣泛適用于各層次臨床醫(yī)師、實習學生
、在校師生及基層醫(yī)務工作者參考使用
。
.png)
中醫(yī)方劑知識庫建表
你的問題是什么呢,還沒說清楚,你要是想要這方面的資料的話
,網(wǎng)上下載一個電子書,方劑學
,中藥學,千金要方
,參考參考
。中醫(yī)內(nèi)科學后面有幾百個方子,按照筆畫排序的
。我覺得你建一個表就行了
,干嘛要建3個,一個方子分成3份
,看的人想看詳細的還得找其他表里的多麻煩。你可以參考方劑學的排版
,看你怎么排版了,是按照方劑功效分類還是按照筆畫
,功效分類分成解表劑,溫里劑
,補益劑等等
。解表劑下面可以分成辛涼解表和散寒解表等。
首先是方名
,然后下面附上出自哪兒,以及其他有關(guān)詳細介紹
。然后是組成
,多少g,用法,下面是功用
,再下面是主治
。再然后是方劑分析即方解。接著是運用
,包括辯證要點,加減變化
,現(xiàn)代運用,使用注意(禁忌)
。最后可以附上一些方劑中出現(xiàn)的文言文即文獻摘要,臨床報道
,實驗研究方面的。給個樣本你參考一下
,可以再詳細一點
。
第十七章 消食劑
第一節(jié)消食化滯
保和丸
《丹溪心法》
[組成]山楂六兩(180g)神曲二兩(60g)半夏茯苓各三兩(各90g)陳皮連翹萊菔子各—兩(各30g)
[用法]上為末,炊餅為丸
,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9g)
,食遠白湯下(現(xiàn)代用法:共為末,水泛為丸
,每服6-9g,溫開水送下
。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
[功用]消食和胃
。
[主治]食滯胃脘證
。脘腹痞滿脹痛,噯腐吞酸
,惡食嘔逆
,或大便泄瀉
,舌苔厚膩
,脈滑。
[方解]本方證因飲食不節(jié)
,暴飲暴食所致?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端貑?痹論》說:“飲食自倍
,腸胃乃傷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比麸嬍尺^度
,食積內(nèi)停,氣機不暢
,則脘腹痞滿脹痛;脾胃升降失職
,濁陰不降,則噯腐吞酸
、惡食嘔逆
;清氣不升,則大便泄瀉等
。治宜消食化滯
,理氣和胃
。方中重用酸甘性溫之山楂為君,消一切飲食積滯
,長于消肉食油膩之積;神曲甘辛性溫
,消食健胃,長于化酒食陳腐之積
;萊菔子辛甘而平,下氣消食除脹
,長于消谷面之積
。三藥同用為臣
,能消各種食物積滯
。食積易于阻氣、生濕
、化熱,故以半夏
、陳皮辛溫
,理氣化濕
,和胃止嘔
;茯苓甘淡,健脾利濕
,和中止瀉;連翹味苦微寒
,既可散結(jié)以助消積,又可清解食積所生之熱
,均為佐藥。諸藥配伍
,使食積得化,胃氣得和
,熱清濕去,則諸癥自除
。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為治療一切食積之常用方
。臨床應用以脘腹脹滿
,噯腐厭食,苔厚膩
,脈滑為辨證要點
。
2.加減變化本方藥力較緩,若食積較重者
,可加枳實、檳榔
;苔黃脈數(shù)者
,可加黃連、黃芩
;大便秘結(jié)者,可加大黃
;兼脾虛者,可加白術(shù)
。
3.現(xiàn)代運用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炎
、急慢性腸炎
、消化不良、嬰幼兒腹瀉等屬食積內(nèi)停者
。
4.使用注意本方屬攻伐之劑
,故不宜久服
。
[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丹溪心法》卷3:“保和丸
,治一切食積
。”
2.方論選錄張秉成《成方便讀》卷3:“此為食積痰滯
,內(nèi)瘀脾胃
,正氣未虛者而設(shè)也
。山楂酸溫性緊
,善消腥羶油膩之積,行瘀破滯
,為克化之藥,故以為君
。神曲系蒸窨而成
,其辛溫之性,能消酒食陳腐之積
。萊菔子辛甘下氣,而化面積
;麥芽咸溫
,消谷而行瘀積
,二味以之為輔。然痞堅之處
,必有伏陽,故以連翹之苦寒散結(jié)而清熱
。積郁之凝
,必多痰滯
,故以二陳化痰而行氣。此方雖純用消導
,畢竟是平和之劑,故特謂之保和耳
。”
[臨床報道]
宋氏用保和丸加減治療介人化療后胃腸道反應患者110例
。日1劑
,從介入前3天開始,連續(xù)10劑
;同時配合靜脈點滴胃復安40mg,日1次
。設(shè)對照組89例
,靜脈點滴胃復安 40mg,日1次
,連續(xù)10天。結(jié)果:治療組治愈105人(臨床癥狀消失
,飲食正常),好轉(zhuǎn)5人(臨床癥狀明顯改善)
,有效率100%。治療組的癥狀消失
、正常飲食恢復時間較對照組明顯縮短,P<0.01
。[宋愛英,等.保和丸治療介入化療后胃腸道反應的臨床觀察
。中醫(yī)藥信息1995
;12(6):45]
[實驗研究]
實驗研究表明:保和丸及其無糖顆粒劑均能增強腸蠕動頻率
,無糖顆粒劑還能顯著加速小腸推進運動
,無糖顆粒劑能促進胃酸分泌,提高胃蛋白酶和胰淀粉酶活性的作用比丸劑更佳
。上述結(jié)果不僅解釋了保和丸的藥理作用,且說明無糖顆粒劑這一新劑型較傳統(tǒng)的丸劑優(yōu)越
。[宋必衛(wèi).保和無糖顆粒劑助消化作用的研究
。安徽醫(yī)科大學學報1996;31(3): 165]
民間偏方:中醫(yī)常識紅斑狼瘡中醫(yī)研究之一的制作方法
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屬于中醫(yī)周痹的范圍
,其多系統(tǒng)損害為中醫(yī)的五臟痹。在本病的治療上
,劉完素《宣明論方》提出:"--本痹不痛,能上下周身
,故名之,大豆蘗散主之
。"周痹的病機及其變化規(guī)律為一本一標五痹,因此在治療上應固本祛邪宣痹
。但本虛為素體不足
,五臟虧虛,而其中有各臟器虧虛的主次
,及氣血陰陽的多寡
;標實為痰瘀互結(jié),阻滯三焦
,而其中痰瘀各類,及滯有輕重
;五痹為氣血閉阻
,形成臟痹
,而其中各臟的痹阻情況不一
。在治療中要主次分明,根據(jù)臨床證候分型治療
。在主病一本一標的病機中常見的癥型有痰瘀阻滯,熱毒壅盛
;肝腎陰虛
,虛熱內(nèi)生
;脾腎陽虛
,氣血不足;五臟俱虧
,余邪留連等。而在病情變化
,五臟損傷
,形成五臟痹時
,則可形成"肺痹""心痹""脾痹""肝痹""腎痹"等
,應按不同的臟痹分而治之。
1.針對病機
,分型論治
1.1痰瘀阻滯,熱毒熾盛
臨床表現(xiàn):面部蝶形紅斑或面部紅赤
,高熱(38
。5C以上)或不規(guī)則熱,關(guān)節(jié)痛或全身肌肉骨骼疼痛
,口腔潰瘍,口干咽干
,脫發(fā),小便黃
,大便干或溏,舌紅絳
,苔白或黃
,脈滑數(shù)或洪數(shù)
。血白細胞及血小板計數(shù)正?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驕p少,血沉增快
,小便正常或有尿蛋白
,可有少量漿膜腔積液,抗核抗體多為陽性
,滴度較高,有關(guān)抗體陽性
,免疫球蛋白IgG增高,補體C3降低
。
證候分析:本證多見于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的急性發(fā)作期或由于撤減激素不當
,引起暴發(fā)性發(fā)作
,或由于外感
、勞累誘發(fā)穩(wěn)定期的紅斑狼瘡急性活動。中醫(yī)認為本證候的出現(xiàn)是由于體虛痰瘀阻滯
,日久化火,加之外邪誘發(fā)宿疾
,火邪內(nèi)蘊,熱毒熾盛
,出現(xiàn)上述一系列癥狀
。
治則:清火解毒,清氣涼營
方藥:狼瘡解毒方加減:黃芩忍冬藤連翹知母生石膏生地丹皮草河車千斤拔羚羊角粉青蒿六月雪
臨床應用:本方氣營兩清
,解毒去火,為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活動期的主方
。高熱不退者石膏可重用至60~100克,面部蝴蝶斑或紅赤者
,重用生地
,另加紫草
;關(guān)節(jié)或周身疼痛者,重用忍冬藤
,另加海風藤、川牛膝
;血細胞及血小板低者加用苦參
、茜草等。
1.2肝腎陰虧
,虛熱內(nèi)生
臨床表現(xiàn):面部蝶形紅斑,皮膚光敏感
,或面部紅斑呈暗紅色,雙手紅斑及甲下紅斑
,皮疹
,發(fā)熱或自覺內(nèi)熱
,五心煩熱
,口咽干燥,失眠多夢
,腰酸乏力,目赤心煩
,牙齦出血
,舌質(zhì)紅
,苔少或薄黃
,脈細數(shù)或數(shù)
。血細胞減少或正常,可有蛋白尿
,血沉略快
,有關(guān)抗體陽性
,補體降低,免疫球蛋白增高或正常
。
證候分析:本證見于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較輕患者或慢性活動期
,或應用激素治療后病情尚未完全控制
。中醫(yī)認為由于五臟虧損以肝腎陰虛為主
,加之痰瘀阻滯,虛火內(nèi)生
,而出現(xiàn)陰虛內(nèi)熱的一派癥狀。
治則:補腎養(yǎng)肝
,滋陰清熱
方藥:狼瘡養(yǎng)陰方加減:生地當歸枸杞子山萸肉六月雪黃芩忍冬藤元參花粉虎杖茯苓女貞子
臨床應用:本方滋養(yǎng)肝腎
,清熱養(yǎng)陰,因本證是系統(tǒng)性紅斑
,發(fā)癢者可加用蟬衣、赤芍
;面部皮損高出皮面或增厚,陣發(fā)性發(fā)紅者加用山豆根
、草河車
;腰酸乏力者加用熟地
、牛膝
;急躁易怒者加用白芍、柴胡
;長期低熱不退加用青蒿、地骨皮
;心煩加梔子
。紅斑狼瘡慢性活動的基本證型
,因此本治法的應用最多,應檬奔湟滄畛ぁ?
1.3脾腎陽虛
,氣血不足
臨床表現(xiàn):病程較長,經(jīng)年不愈
,面色不華,或面色晃白,或面色暗黑
,神疲乏力,少寐心煩
,怕冷怕熱,或午后洪熱
,或不規(guī)則低熱,四肢發(fā)涼
,雙手雷諾氏現(xiàn)象
,頭發(fā)無光澤,易折及脫落
,月經(jīng)量少,或有浮腫
,舌淡有齒痕,苔白
,脈細。血細胞低
,色素低,尿蛋白常期丟失
,相關(guān)抗體陽性,但滴度不甚高
,免疫球蛋白正常或偏低
。
證候分析:本證多見于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患者病程較長
,或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
,使機體的抵抗力降低
,或由于血中的紅細胞抗體或其它血細胞抗體使血中有形成份破壞。中醫(yī)認為病程日久
,實證漸退,耗傷脾腎
,氣血生化無源
,臨床上表現(xiàn)出氣血兩虛脾腎不足
,以虛損癥狀為主
。
治則:健脾補腎,益氣養(yǎng)陰
方藥:狼瘡雙補方加減:黃芪白術(shù)生熟地山萸肉當歸枸杞子杜仲續(xù)斷龜板膠落得打澤瀉茯苓
臨床應用:本方具有脾腎雙補
、氣血雙補的功效,常用于病程較長
,體質(zhì)較差,身體衰弱的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患者或大量西藥沖擊治療之后
,身體出在虛損狀態(tài)
,用本病調(diào)補氣血陰陽
,增強自身體質(zhì),根據(jù)氣血陰陽的不同虛損程度可分別以黃芪為君或以生地為君
,兩藥為君藥時用量均可在60克以上
。有雷諾氏現(xiàn)象者
,可加用川芎
、肉桂
、元胡、青蒿等
。
1.4五臟俱虧
,余邪留連
臨床表現(xiàn):患者久病不愈,病情時有反復
,面部紅斑發(fā)暗或色素長期不退,自覺面部升火
,無暴發(fā)性發(fā)作
,自覺乏力,神疲
,心煩易怒,口腔潰瘍
,氣短
,食欲不振
,下肢浮腫
,腰膝酸軟,舌淡白或淡紅
,或舌胖有齒痕瘀斑,苔白
,脈沉細或細數(shù)。輕中度貧血
,血中白細胞正常或降低
,血沉正常或稍快
,免疫球蛋白低,有關(guān)抗體陽性
。
證候分析:本證型見于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病程日久
,身體虛弱而狼瘡反復慢性活動,或由于疾病侵犯多個臟器
,造成各臟器功能低下。中醫(yī)認為本證為五臟俱虛
,原有痰瘀留連不去或因抵抗力低下
,反復外感,而正虛又不能祛邪外出
,疾病反復活動
,出現(xiàn)一系列虛損癥狀。
治則:平補五臟
,扶正祛邪
方藥:狼瘡補臟方加減:黃芪山藥當歸白術(shù)絞股藍忍冬藤落得打鬼箭羽女貞子白芍川芎茯苓
臨床應用:本方調(diào)補五臟
,又能祛邪,常用于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慢性活動
。因本證型以虛損為主
,余邪留連應以補虛為主兼以祛邪,臨床上如見病情有活動
,應用大量祛邪之品常因正氣虛損太甚而不能達祛邪目的,故在補五臟的基礎(chǔ)上
,加用一些祛邪外出的藥物,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
2.針對變證五臟分治
2.1肺痹論治
2.1.1氣陰兩虛,痰熱內(nèi)阻
臨床表現(xiàn):咳嗽
,咯痰粘或咯痰有泡沫,胸悶憋氣
,進行性呼吸困難,動則氣喘
,口干心煩,面色少華晦暗
,發(fā)熱以反復低熱為主
,可伴有全身紅斑狼瘡損害的兼癥
,舌淡苔白
,脈濡數(shù)。胸部拍片可見有兩肺條索狀和小結(jié)節(jié)狀陰影
。血白細胞降低,小便可有少量蛋白
,血沉增快
,有關(guān)抗體陽性,合并感染時
,白細胞增高
,兩肺片有相關(guān)改變
。
證候分析:本證是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侵犯肺臟形成狼瘡性肺炎
,肺纖維化的表現(xiàn)。因氣血閉阻
,肺脈受損
,肺氣不榮
,肺陰不布,氣陰兩虛
,痰聚而化熱
,痰熱內(nèi)阻于肺而成該證
。
治則:益氣養(yǎng)陰
,化痰清熱
方藥:狼瘡補肺方加減:黃芪生地沙參麥冬桑白皮竹茹桔梗川貝母黃芩白術(shù)茯苓落得打
臨床應用:本方是治療肺纖維化的主方,治療中可加大川貝母及落得打的用量
,分別用至30~40克,感染明顯時加魚腥草
、敗將草
,氣短明顯時加紫河車、沉香
,咳嗽嚴重者加百部、五味子
,咯痰不爽加鮮竹瀝。
2.1.2肺氣不足
,飲聚胸脅
臨床表現(xiàn):胸悶氣短,胸痛
,呼吸轉(zhuǎn)側(cè)痛甚
,面部紅斑或面白
,關(guān)節(jié)疼痛,舌紅
,苔膩
,脈滑數(shù)
。胸部透視可見大量胸水
,或有胸膜增厚,或胸腔包裹性積液
,白細胞下降(伴感染時白細胞增高)。
證候分析:本證為狼瘡性胸膜炎
,胸腔積液。由于肺脈痹阻
,水液運行不暢
,水停胸脅。本證的胸水與普通的懸飲引起的胸水不同
,在治療中本證應特別重視原發(fā)病的治療
。
治則:益氣補肺,蠲飲逐水
方藥:狼瘡蠲飲方加減:黃芪白術(shù)生地苡米五味子葶藶子枳殼桑白皮絲瓜絡(luò)元胡忍冬藤落得打
臨床應用:本方是治療狼瘡性漿膜炎胸腔積水的主要方劑
。在治療中,飲聚胸脅不宜抽水
,宜宣肺化飲,可重用葶藶子30~40克
,配苡米
、白術(shù)健脾益肺
,助蠲飲之力
,配絲瓜絡(luò)
、忍冬藤通絡(luò)活血以助化飲。如合并心包積液及關(guān)節(jié)腔積液可加用白芥子、桑枝
、牛膝等
。
2.2心痹論治
2.2.2心氣不足
,心血虧虛
臨床表現(xiàn):心悸氣短,動則尤甚
,重者不能平臥
,頭暈乏力
,自汗盜汗
,口干,四肢怕冷
,兼有狼瘡活動的其它癥狀,舌淡或舌暗苔白
,脈結(jié)代或細弱而數(shù)
。心肌酶明顯增高,心電圖有心肌缺血
,心律失常表現(xiàn),超聲可見有心包積液等
。有關(guān)狼瘡的其它檢查異常。
證候分析:本證是狼瘡性心肌炎或狼瘡性心包炎造成的損害
,由于心肌損害可出現(xiàn)心肌無力
,心力衰竭
,或影響心臟傳導系統(tǒng)出現(xiàn)心律失常
。心主血脈
,心之氣血不足
,血脈閉阻,而見上證及脈結(jié)代之象
。
治則:益氣養(yǎng)血,補心安神
方藥:狼瘡保心方加減:黃芪人參甘草五味子麥冬玉竹五加皮當歸枳實丹參何首烏葶藶子
臨床應用:本證治療要加強心肌營養(yǎng)
,恢復損傷的心肌細胞功能,本方保元湯
,五味子湯基礎(chǔ)上化裁成狼瘡保心方,臨床可合用天王補心丹或加用靈芝
、棗仁、生地等加強養(yǎng)心作用
;還可加用川芎、三七
、赤芍
、紅花以改善心肌供血。
2.2.2痰濁阻滯
,血脈瘀阻
臨床表現(xiàn):心悸氣短,心胸痞悶脹滿
,或心悸怔忡,短氣喘息
,胸悶不舒
,心痛時作
,兼有狼瘡活動的癥狀
,舌苔白膩
、滑膩或舌質(zhì)暗有瘀點
、瘀斑,脈滑數(shù)或脈虛結(jié)代
。心肌酶增高,心電圖有心肌缺血表現(xiàn)
,心律失常
,超聲檢查可有心包積液,有關(guān)抗體性
。
證候分析:本證是狼瘡性心臟血管炎,心肌缺血或狼瘡性心包炎引起的癥狀
。由于痰濁內(nèi)阻,心血瘀阻而出現(xiàn)胸痹心痛的癥狀
,但應與中醫(yī)原發(fā)的胸痹相鑒別,治療中也應多從原發(fā)的狼瘡病著手
。
治則:化痰寧心
,活血化瘀
方藥:狼瘡逐瘀方加減桃仁紅花川芎赤芍生地半夏陳皮枳實栝蔞落得打六月雪
臨床應用:本方是治療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心肌缺血的主方
,在治療中如狼瘡活動引起血小板下降過多
,有出血傾向者
,可減少活血藥物的數(shù)量
,加用益氣藥黃芪
、人參等使氣行血行;以痰濁阻滯為主者
,加用竹茹、苡米
、茯苓等
。
2.3肝痹論治
2.3.1肝脾兩虛
,濕熱瘀滯
臨床表現(xiàn):脅肋部隱痛
,惡心厭食,食欲不振
,或有輕度黃疸,面部紅斑晦滯
,脅下有否塊
,小便色黃
,大便干
,舌暗淡,苔黃膩
,脈弦細或弦滑。白細胞降低
,血漿蛋白下降
,白球蛋白比值倒置,轉(zhuǎn)氨酶增高
,超聲可見肝內(nèi)部分纖維化,或有肝脾腫大。
證候分析:本證是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損害肝臟的狼瘡肝炎
,在紅斑狼瘡中相對少見,由于肝損傷而出現(xiàn)肝功能異常及消化道癥狀
,病程日久引起肝纖維化
,宜盡快控制狼瘡活動
,由于氣血閉積肝脈產(chǎn)生肝痹,濕熱痰內(nèi)阻
,橫犯脾胃,郁滯氣機而出現(xiàn)以上癥狀
,要爭取早期治療。
治則:舒肝健脾
,活血利濕
方藥:狼瘡養(yǎng)肝方加減:柴胡黃芩公英茵陳黃芪白術(shù)茯苓郁金落得打苡米陳皮
臨床應用:本方是治療狼瘡肝炎的主方。病初肝功能損害明顯時重用茵陳
、黃芩加五味子
、女貞子
;日久乏力神疲
,脅下痞塊則加用龜板、鱉甲
、絞股藍,重用黃芪
、白術(shù)
;肝纖維化者,除應用龜板
、鱉甲外加活血化瘀藥物桃仁
、紅花
、丹參、莪術(shù)等
。
2.3.2肝郁氣滯,心肝炎旺
臨床表現(xiàn):頭暈頭痛
,或惡心嘔吐,或癲癇樣抽搐
,甚至昏迷驚厥
,或表現(xiàn)為煩燥
,失眠
,幻覺猜疑,妄想
,強迫觀念等。舌淡或舌紅
,苔黃脈弦滑
。血白細胞下降
,抗心磷酯抗體陽性,計算機斷層檢查可有腦部血管的相應變化征象
。
證候分析:本證為狼瘡活動期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損害
。肝郁化火,心肝火旺
,上灼清空
,"清陽之府"被擾而出現(xiàn)以上癥狀
。
治則:舒肝解郁,清心寧神
方藥:狼瘡清肝方加減:黃芩龍膽草黃連蓮子心天麻柴胡白蒺藜生地梔子人工牛黃水牛角
臨床應用:本方是治療狼瘡性腦病的主方。出現(xiàn)精神癥狀者可加磁石
、棗仁
、遠志;痰多加天竺黃
、青礞石;抽搐加蜈蚣
、全蟲;腦血管意外者按中風辨證論治
。
2.4脾痹論治
2.4.1脾胃不和
,升降失常
臨床表現(xiàn):食欲不振,惡心嘔吐
,腹痛腹脹
,大便次數(shù)多或便秘
,重證者可有嘔吐
,腹部彭朧,無大便
,無腸鳴(腸梗阻)。舌淡紅苔厚膩
,脈弦或沉弦或滑
。胃腸道物理檢查可有胃、腸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