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4iwoc"><pre id="4iwoc"></pre></ul>
    <blockquote id="4iwoc"><tfoot id="4iwoc"></tfoot></blockquote>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shí) >> 偏方秘方

      名老中醫(yī)宋鷺冰治療氣虛伏暑遷延

      道醫(yī) 2023-06-25 22:07:27

      孫某,男

      ,47歲
      ,干部
      。初診:1981年9月

      患者形體豐滿

      ,近年常感短氣懶言
      ,動(dòng)則汗出
      。1980年赴京學(xué)習(xí),時(shí)值長夏
      ,恣噴瓜果
      ,漸覺頭暈,沉重如裹,胸膈痞悶
      ,腹脹
      ,腸鳴有水聲,背部寒瑟如掌大
      ,納呆食減
      ,厭油膩,便溏不爽
      ,溲黃短少,呃氣頻作
      。自購上清丸
      、牛黃解毒丸多次服用;西醫(yī)疑為冠心病
      ,給服冠心蘇合丸
      、煙酸肌醇無效。8月返宜賓后
      ,于某醫(yī)院檢查診斷為頸椎病
      、神經(jīng)衰弱,服西藥無效
      。又服中藥百余劑
      ,閱其方,初則六味地黃丸之類滋腎陰
      ,愈服愈?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焕^則頻進(jìn)大劑苓桂術(shù)甘之屬
      ,改從痰飲論治
      ,間用二術(shù)二陳以燥濕化痰,附子理中以溫補(bǔ)脾腎
      ,效不顯
      ,患者乃專程來蓉求治。癥如前述
      ,兼見神疲乏力
      ,耳鳴如蟬,喉間黏痰不爽
      ,左胸悶脹
      ,有時(shí)作痛,竄走肩胛
      、季肋
      ,伴燒灼感,苔灰膩,脈濡弱

      綜觀本例

      ,原屬中氣素虛,復(fù)值夏令
      ,恣食生冷瓜果
      ,影響脾胃運(yùn)化功能,加之感受時(shí)令暑濕邪氣
      ,濕與熱搏
      ,故發(fā)此病。古人謂中氣虛則濕重于熱
      ,病發(fā)生于太陰脾肺為多
      ,每兼少陽三焦。大凡以化氣利濕
      ,佐以清熱為治
      ,不可早用清涼或柔潤之品,以免濕滯難化
      ,纏綿不已
      。本例中氣本虛,何堪牛黃等苦寒奪下
      ,致清陽不升
      ,脾氣下陷,長期溏瀉
      ;又復(fù)感受時(shí)令暑濕邪氣
      ,豈能選進(jìn)六味地黃之類滋柔填補(bǔ)!一誤再誤
      ,釀成痼疾
      。旋用苓桂術(shù)甘溫化痰飲,亦屬治不中窾
      。吳瑭謂汗
      、下、潤三法
      ,均非所宜
      ,即是此理。經(jīng)云:“因于濕
      ,首如裹
      。”《臨證指南醫(yī)案》說:“而但濕從內(nèi)生者
      ,必其人膏梁酒醴過度
      ,或嗜飲茶湯太多
      ,或食生冷瓜果及甜膩之物。治法總宜辨其體質(zhì)陰陽
      ,斯可以知寒熱虛實(shí)之治
      。”本例體豐形盛
      ,易聚濕為患
      ,濕邪郁滯,清空被蒙
      ,則頭暈耳鳴
      ;濕困上焦,清陽阻郁
      ,肺胃失降
      ,則呃氣頻作;濕阻胸陽
      ,氣機(jī)不暢,則胸悶脹痛
      ;濕熱阻滯中焦
      ,脾運(yùn)不健,則腹脹腸鳴
      ,便溏不爽
      ,溲黃短少;苔灰膩而脈濡
      ,更是濕邪之證
      。此時(shí),濕熱之邪非清化不去
      ,氣虛非補(bǔ)益難復(fù)
      ,奈何濕邪偏盛,又宜重用辛開
      ,遵仲景半夏瀉心湯義化裁

      紅人參(另煎,兌沖)6g 黃芩45g 黃連2.1g 半夏10g 澤瀉10g 神曲10g 谷芽10g 麥芽10g 干姜10g 生姜10g 大棗10g 砂仁(后下)6g 豬苓6g 白豆蔻6g 甘草3g 生白術(shù)10g 佛手4.5g

      上方服后

      ,腹脹
      、腸鳴有水音等癥已除,諸癥大減
      ,納谷覺馨
      ,苔轉(zhuǎn)薄白。惟頭暈
      、胸背脹悶有時(shí)作痛
      、短氣懶言、便溏、動(dòng)則汗出等癥未解
      。濕邪雖得透化
      ,但脾運(yùn)未能健旺。經(jīng)云:“清氣在下
      ,則生饗泄
      ,濁氣在上,則生?脹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币耘K腑升降言之,則脾主升
      ,胃主降
      ,肝主升發(fā),肺主肅降
      ;腎(水)主升
      ,心(火)主降,而其升降之轉(zhuǎn)樞在于脾胃
      。故二診后
      ,守四君子湯益氣健脾為主,或佐杏仁
      、枇杷葉肅降肺氣以化濕
      ,或伍通草、滑石以導(dǎo)濕
      ,或加瓜蔞薤白以通胸陽
      ,陳皮、半夏以行氣化痰
      ,均不離益氣升清
      、健脾燥濕這一總則。經(jīng)兩月
      ,各恙已瘥
      。惟脾腎之氣仍不足,脈微弱
      ,腹部喜溫
      ,便溏未已,仍以溫養(yǎng)脾土為主
      ,稍佐升清
      ,佐二神丸溫腎厚腸。

      升麻6g 柴胡4.5g 潞黨參30g 紅參(另煎

      ,兌入)6g 黃芪30g 肉豆蔻10g 北五味10g 補(bǔ)骨脂12g 炮姜10g 焦術(shù)15g 炙甘草6g 大棗5枚

      服4劑后

      ,腹部轉(zhuǎn)溫
      ,大便成形,又服4劑,痊愈。續(xù)用健脾溫腎丸藥
      ,以資鞏固。

      ——本文摘自《宋鷺冰60年疑難雜癥治驗(yàn)錄》一書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pianfang/8806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
      ,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qǐng)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huì)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qǐng)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huì)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shí)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和中解托湯
      和中解托湯處方 : 柴胡1錢
      ,干葛1錢,山楂1錢
      ,澤瀉1錢
      ,陳皮8分,甘草3分
      ,生姜
      、大棗。功能主治 : 外感之癥
      ,手足厥冷
      保真湯
      保真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保真湯處方 : 藁本(去蘆)川芎各120克 甘草(炒)60克 蒼術(shù)(洗
      ,銼
      ,麩炒)500克制法 : 上藥哎咀為粗末。功能主治 : 治四時(shí)傷寒
      ,不問陰陽二證
      黃蓍酒
      處方 : 黃蓍、防風(fēng)
      大效五丁飲子
      處方 : 白豆蔻5個(gè)(每個(gè)分作5塊)
      ,生姜(切如皂子大)25塊,京棗5個(gè)(每個(gè)分5塊)
      ,半夏25個(gè)
      ,甘草5寸(每寸分作5塊)。功能主治 : 瘧發(fā)作重者
      偏方秘方熱門文章 100+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