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4iwoc"><pre id="4iwoc"></pre></ul>
    <blockquote id="4iwoc"><tfoot id="4iwoc"></tfoot></blockquote>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常識 >> 偏方秘方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伴左側附睪炎的中醫(yī)治療經(jīng)驗

      道醫(yī) 2023-06-25 23:40:38

      胡某

      ,男
      ,33歲
      ,成都某設計院技術員。病人于1975年患痢疾1個月
      ,用西藥治療后瀉痢暫止,但大便一直溏薄
      ,常帶黏液和少量膿血
      。每因飲食不慎或勞倦受涼而反復發(fā)作,間或便秘
      ,每次腹瀉延續(xù)3~4天
      ,瀉后腹中空墜
      ,心悸脘悶,嘔惡噯氣
      ,少腹兩側隱痛
      ,約半月方能緩解。1979年夏做痔瘡手術后
      ,腹瀉加劇
      ,日達20余次,便下膿血
      、黏液
      ,大便多次培養(yǎng)
      ,無細菌生長。經(jīng)療養(yǎng)
      、治療3個月
      ,未見好轉
      。在某醫(yī)院鋇鹽灌腸檢查,診斷為慢性潰瘍性結腸炎
      ,伴左側附睪炎
      ,服藥無效

      初診:1979年11月19日。面色無華,形體消瘦

      ,體重僅46kg,氣短心慌
      ,動則喘息
      ,瀉痢日8~9次
      。多則半小時一行
      ,瀉下赤白黏液甚多,里急后重
      ,腹痛墜脹
      ,痛引左睪
      ,矢氣不暢,手腳不溫
      ,納少眠差
      ,小便短少
      ,舌質淡苔膩
      ,中、根部灰黃
      ,兩脈沉弱無力
      。此癥起于飲食不節(jié)
      ,過度勞累,復感外邪
      ,濕熱內蘊
      ,脾運失健
      ,傷及臟腑
      ,正氣日衰,毒邪難去
      。病已纏綿經(jīng)年,本元大虧,故癥見脾胃虛寒
      ,中氣下陷
      ,濕熱積毒蘊滯結腸
      ,乃正虛邪戀
      、寒熱夾雜之證。擬扶正固本
      、調理升降,用補中益氣湯合三奇散
      、駐車丸加減。

      黃芪30g 紅參10g 柴胡10g 升麻6g 陳皮4.5g 焦白術10g 防風6g 枳殼4.5g 地榆15g 炮姜12g 阿膠(烊化)10g 木香3g 甘草3g

      二診:服藥8劑

      ,氣短心慌明顯好轉,不喘息
      ,少腹墜脹和里急后重減輕
      。日下痢4~5次,少腹及左側腹股溝掣痛,大便仍多黏涎
      ,夾赤白
      ,手腳欠溫。再予清腸化濕
      、調氣和血之劑,用薏苡附子敗醬散加味

      制附片(先煎)10g 生薏苡仁24g 冬瓜仁18g 地榆10g 肉蓯蓉10g 敗醬草18g 生白芍12g 當歸10g 炮姜炭12g 枳殼4.5g 木香6g 甘草6g

      三診:連續(xù)服13劑后,瀉利基本控制

      ,黏液膿血減少
      ,腹痛緩解
      ,精神好轉
      ,飲食增加
      。但不能食油膩
      ,左側少腹時而掣痛,痛時可摸到條狀結塊
      ,舌質淡紅、苔黃膩
      ,脈弦緩
      。此中氣漸復
      ,脾胃運化初開
      ,但腸中濕熱尚未除盡
      ,繼與益氣和血
      、除濕解毒之劑
      ,內服外用并投,以期根治

      白芍30g 甘草15g 黃芪18g 懷山藥30g 苦參6g 地榆炭18g 蒲公英30g

      煎湯服

      黃柏30g 苦參60g 地榆30g 白頭翁15g 滑石30g 赤石脂15g

      濃煎做保留灌腸

      病人于1980年2月攜帶上兩方回武漢探親,服第一方8劑后停藥

      ,每日用第二方保留灌腸1次,堅持用藥50天
      。腹痛、腹瀉
      、便秘均消除
      ,大便每日1次,無黏液膿血。5月經(jīng)武漢某院檢查3次
      ,均確定結腸腸壁光滑
      ,無潰瘍及出血點,病即痊愈
      。隨訪年余
      ,未再復發(fā)
      ,病員身體康復
      ,眠食俱佳,體重由46kg增加到56kg

      按:本例辨證施治首先抓住了脾胃虛寒

      ,中氣下陷是久痢病機的“本”
      ,而濕熱蘊腸,搏結氣血
      ,瀉利膿血為其“標”
      ,故先扶正固本
      ,大劑補中益氣湯補脾胃、調氣血
      、升清陽,以挽下陷之中氣
      ;繼而連續(xù)用薏苡附子敗醬散加味
      ,清腸化濕
      、解毒祛瘀,收到了扶正祛邪之效
      。本例長期瀉痢下重
      ,腹中空墜,皆系氣虛下陷
      ,與一般濕熱痢之里急后重有所不同
      ,于補中益氣湯中寓三奇散(黃芪
      、防風、枳殼)補中氣而調升降
      ,則下重自除
      。對氣虛久痢
      、下重墜脹者
      ,每用此法獲佳效。本病緩解后易復發(fā)
      ,配合局部用藥灌腸
      ,亦甚重要
      。方用黃柏、白頭翁
      、地榆
      、苦參,清熱解毒、除濕止痢
      ,合赤石脂
      、滑石澀腸止利,敷補腸壁傷損
      ,內外合治而獲效

      ——本文摘自《宋鷺冰60年疑難雜癥治驗錄》一書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pianfang/8813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相關文章
      李敬孝教授運用枳實薤白桂枝湯醫(yī)案二則
      川升麻揩齒散
      處方 : 川升麻半兩
      ,白附子1分(炮裂),密陀僧1分
      ,露蜂房1分,槐枝灰半兩
      。制法 : 上為末,別入生地黃汁1合
      和中解托湯
      和中解托湯處方 : 柴胡1錢
      ,干葛1錢
      ,山楂1錢,澤瀉1錢
      ,陳皮8分
      ,甘草3分
      ,生姜
      、大棗
      。功能主治 : 外感之癥,手足厥冷
      ,惡寒淅瀝
      ,肢節(jié)酸疼
      ,有似陽微者
      黃蓍酒
      處方 : 黃蓍
      、防風、桂心
      、天麻、萆薢
      、石斛、虎骨(酥炙)
      、白芍藥
      、當歸
      、云母粉、白術
      、茵芋葉、木香
      、仙靈脾、甘草
      、川續(xù)斷
      ,各一兩。炮制 : 上挫
      ,生絹袋盛
      ,好酒一升浸之。春五日
      、夏三日、秋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