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某
初診:1979年11月19日。面色無華,形體消瘦
黃芪30g 紅參10g 柴胡10g 升麻6g 陳皮4.5g 焦白術10g 防風6g 枳殼4.5g 地榆15g 炮姜12g 阿膠(烊化)10g 木香3g 甘草3g
二診:服藥8劑
,氣短心慌明顯好轉,不喘息,少腹墜脹和里急后重減輕。日下痢4~5次,少腹及左側腹股溝掣痛,大便仍多黏涎,夾赤白,手腳欠溫。再予清腸化濕、調氣和血之劑,用薏苡附子敗醬散加味。制附片(先煎)10g 生薏苡仁24g 冬瓜仁18g 地榆10g 肉蓯蓉10g 敗醬草18g 生白芍12g 當歸10g 炮姜炭12g 枳殼4.5g 木香6g 甘草6g
三診:連續(xù)服13劑后,瀉利基本控制
,黏液膿血減少,腹痛緩解,精神好轉,飲食增加白芍30g 甘草15g 黃芪18g 懷山藥30g 苦參6g 地榆炭18g 蒲公英30g
煎湯服
。黃柏30g 苦參60g 地榆30g 白頭翁15g 滑石30g 赤石脂15g
濃煎做保留灌腸
。病人于1980年2月攜帶上兩方回武漢探親,服第一方8劑后停藥
,每日用第二方保留灌腸1次,堅持用藥50天。腹痛、腹瀉、便秘均消除,大便每日1次,無黏液膿血。5月經(jīng)武漢某院檢查3次按:本例辨證施治首先抓住了脾胃虛寒
——本文摘自《宋鷺冰60年疑難雜癥治驗錄》一書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pianfang/8813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
上一篇:
慢性結腸炎的中醫(yī)辯證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