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1 【生脈散組成】2 【生脈散方歌】3 【生脈散方解】4 【生脈散主治】5 【生脈散醫(yī)案】6 【醫(yī)案分析】7 《鄧中甲方劑學講稿》中關于生脈散的論述7.1 主證分析7.2 功用7.3 方解7.4 運用7.4.1 辨證要點7.4.2 隨證加減7.4.3 使用注意
案分析,功效與作用.png)
【生脈散組成】人參(另)15g 麥門冬9g 五味子6g
【生脈散方歌】生脈麥冬五味參,保肺清心治暑淫,氣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脈絕急煎斟
。
【生脈散方解】本證多由溫熱、暑熱之邪耗氣傷津所致
,治療以益氣生津
,斂陰止汗為主
。肺主皮毛
,暑傷肺氣
,衛(wèi)外失固,津液外泄
,故汗多
;肺主氣,肺氣受損
,故氣短懶言
、神疲乏力
;陰傷而津液不足以上承,則咽干口渴
。舌干紅少苔
,脈虛數(shù)或虛細,乃氣陰兩傷之象
。方中人參甘溫,益元氣
,補肺氣
,生津液,故為君藥
。麥門冬甘寒養(yǎng)陰清熱
,潤肺生津,故為臣藥
。人參
、麥冬合用,則益氣養(yǎng)陰之功益彰
。五味子酸溫
,斂肺止汗,生津止渴
,為佐藥
。三藥合用,一補一潤一斂
,益氣養(yǎng)陰
,生津止渴,斂陰止汗
,使氣復津生
,汗止陰存,氣充脈復
,故名“生脈”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夺t(yī)方集解》說:“人有將死脈絕者,服此能復生之,其功甚大
。”至于久咳肺傷
,氣陰兩虛證
,取其益氣養(yǎng)陰,斂肺止咳
,令氣陰兩復
,肺潤津生
,諸癥可平。
運用
本方用于溫熱
、暑熱
、耗氣傷陰證,臨床應用以汗多神疲
,體倦乏力
,氣短懶言,舌干紅少苔
,脈虛數(shù)為辨證要點
。
加減化裁
方中人參性味甘溫,若屬陰虛有熱者
,可用西洋參代替
;病情急重者全方用量宜加重。
禁忌
若屬外邪未解
,或暑病熱盛
,氣陰未傷者,均不宜用
。久咳肺虛
,亦應在陰傷氣耗,純虛無邪者
,方可使用
。
【生脈散主治】溫熱,暑熱
,耗氣傷陰證
。汗多神疲,體倦乏力
,氣短懶言
,咽干口渴,舌干紅少苔
,脈虛數(shù)
;或治久咳肺虛,氣陰兩虛證
。干咳少痰
,短氣自汗,口干舌燥
,脈虛細
。
【生脈散醫(yī)案】患者,男
,60歲
。因心悸
、胸悶、氣短反復發(fā)作5年
,加重1周于2000年1月6日收入院
。患者近5年來常感心悸
、胸悶
、氣短、頭暈
,曾多次做心電圖示:冠脈供血不足
、室性早搏,確診為冠心病
、心律失常,經(jīng)中西藥治療效果欠佳
。近1周來因勞累致使心悸
、胸悶、胸痛
、氣短乏力
、頭暈自汗。舌紅邊有瘀點
、少苔
,脈促代。予生脈散加味:紅參(另煎)10g
,麥冬15g
,五味子15g,桂枝12g
,白芍12g
,炙甘草10g,丹參15g
,三七10 g
,大棗10枚,苦參30g
。每日1劑
,早晚分服。配合吸氧
、輸液(護心
、對癥、支持)等處理
。1周后上癥減輕
。繼續(xù)服藥
,半個月后,心悸
、胸悶
、氣短等癥狀消失,精神好
,飲食正常
。4個療程后停藥(15天為1個療程),病情平穩(wěn)
,隨訪半年未見復發(fā)
。 (摘自《中華現(xiàn)代中西醫(yī)雜志》
【醫(yī)案分析】患者“勞累致使心悸.....氣短乏力、頭暈自汗”"
,較明顯的氣虛
。“少苔”
,可能存在陰虛
。“胸悶
、胸痛....舌紅邊有瘀點....脈促代”
,氣滯血瘀之象。治療當以益心氣為主
,理氣寬胸
、活血通脈為輔,養(yǎng)心陰再次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捎蒙}散合瓜蔞薤白桂枝湯加減。
作者用益氣養(yǎng)陰的生脈散
,以草
、棗助益氣,白芍助養(yǎng)陰
?(仲景對于胸滿氣促者是去白芍的
,且本方陰虛并不能完全確定)。再加桂枝
、丹參
、三七活血通脈?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鄥榀熜穆墒С5摹氨娌≌撝巍狈?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歷史很短。作者未理氣寬胸。同時配合西醫(yī)療法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騿枺胫欠裰兴幮Ч?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此人發(fā)病已5年
,想必西藥已用數(shù)年而不能根治。此次若配合中藥得以根治
,即主要是中藥的效果
。治療半月癥狀基本消除,又鞏固調理一個月
,半年未復發(fā)過
,中藥應該還是有效果的。筆者很不喜歡配合西藥治療
,二次調方的時候會有無的放矢之感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
,冠心病發(fā)作時多有胸悶
,只要不是明顯受情緒影響、或喉中明顯痰鳴
,通過治本、不需理氣
,胸悶也往往消失
,這種情況在病案中見過好多次,但筆者還是習慣加些寬胸理氣的藥物
。
——本文摘自《方劑學案例分析》
《鄧中甲方劑學講稿》中關于生脈散的論述生脈散?一類方 《醫(yī)學啟源》
出處來講
,說過很多地方,最早說到像《千金方》
,也說過李東垣《內外傷辨惑論》
,也就是說過出處不統(tǒng)一,現(xiàn)在把它確定下來是張元素《醫(yī)學啟源》
。以往認為李東垣的方多一點
。李東垣是張元素的學生,名氣到后世比張元素大
。他兩個實際上在生脈散主治方面
,一人是抓住一頭,最早張元素提出來
,他是用于久咳肺虛
,肺虛氣陰兩傷的。生脈散運用當中傳統(tǒng)來看,不管是用于暑熱汗多
,或者用于久咳肺虛
,都是以氣陰兩傷為病機的一個特點。張元素是用在久咳肺虛
,李東垣提出生脈散時
,是用于暑熱汗多的。后來都變成李東垣的
。認為是他的
。其實《醫(yī)學啟源》里就有的。
主證分析
氣陰兩虛證
。
暑熱汗多
,耗傷氣陰。
神疲乏力
,短氣
,多汗,咽干口燥
,舌紅少苔
,脈虛數(shù)。久咳肺虛
,氣陰兩傷
。
咽干口燥,神疲乏力
,氣短
,干咳少痰,咳則汗出
,脈虛細
。這兩個主治,暑熱汗多
,唐代就用了
。人參、麥冬
、五味子
,這幾味藥,唐代用得比較多
,《千金方》
、《外臺》里面,這些藥就比較多
。特別五味子的使用
,在唐代用得很昌盛
,很多。所以孫思邈直接提出來
,五味子是個保健藥
。過去做為熱天保健藥。由漢發(fā)展到唐
,氣候溫暖
,夏天較熱了,所以耗氣傷津汗出多
,這種情況就看來比較突出了
。對養(yǎng)生,孫思邈說
,“夏月常服五味子
,令人延年”。這五味子
,我們嘗過
,吃起來不好吃,現(xiàn)在把它做保健飲料可能
,除非你有什么辦法
,單吃它,熬湯
,不好吃
。但說明從唐代認識到,五味子這種斂陰
,生津
,斂氣,對待暑天氣陰不足
,多見的氣陰不足、氣陰兩傷是比較適合的
。至于久咳肺虛是到了金?張元素
,他歸納,后來就是這個主治不同書里有時強調不同的一個方面
,現(xiàn)在一般的教材
,把兩項都結合起來。
暑熱汗多
,耗傷氣陰
。反映出由暑熱逼迫津液導致多汗,多汗傷津
,可以咽干口燥
。多汗以后,氣隨汗泄造成短氣,神疲乏力氣虛特點
。所以氣陰兩傷從臨床表現(xiàn)來說
,比較典型了。但是從這個暑熱
,這個耗傷氣陰
,可能跟前面清暑益氣湯證,是不是有一點像呢
?清暑益氣湯從病機來講
,暑熱耗傷氣陰,這還是暑熱耗傷氣陰
,都是汗多
,都是氣短,都是神疲乏力的
,脈也都是虛數(shù)
,舌像可以舌紅少苔。那運用
,這個主治差別在哪里呢
?區(qū)別還是很大。雖然都可以用于暑天
,但是清暑益氣湯證
,暑熱還在,關鍵是暑熱還在
,還有發(fā)熱
,盡管并沒有暑熱,開始時候傷暑的時候發(fā)熱那么重
,但暑熱還在
,所以它是一種清補兼施,暑益氣湯證
,兼有清暑熱
。它黃連、知母
、西瓜翠衣
、荷梗、竹葉
,它還清暑熱
。這方面的藥力還是很突出。同時再意氣養(yǎng)陰
。
補中益氣湯是純補無瀉
,就純補無瀉
,用于暑熱之后引起的正虛為主的。暑熱一般不明顯了
。這是兩個主治都是屬于汗多
,兩個主治的一個差別。
在久咳肺虛氣陰兩傷方面
,這個方面
,它還是一個氣陰兩傷,以虛為主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人噪m然有,干咳少痰
,甚至于無痰
,痰多不宜使用。所以咽干口燥
,神疲乏力
,氣短,一咳咳得汗出
,這都是氣陰不足的表現(xiàn)
。所以從這個主治來看,突出強調的是正虛
。
功用
益氣生津
,斂陰止汗。
方解
藥味作用君人參臣麥冬佐五味子作用是益氣生津
,斂陰止汗
。斂陰止汗更突出。這個結構最早用在暑熱汗多
,人參是君藥
,如果說陰傷,比如說陰傷還在
,考慮到陰傷為主
,這人參還可以用西洋參,氣虛癥狀突出
,那可以用人參,甚至于由于質量問題
,現(xiàn)在用別直參這些
。汗多、陰傷
、咽干
、口燥突出
,用西洋參。所以現(xiàn)在選用的方法可以不同了
。
麥冬和人參相配
,氣陰雙補。五味子在生脈散里也很重要
。因為它是斂陰止汗
,斂肺止咳。這兩方面兼顧的
。生脈散的基本結構
,體現(xiàn)了氣陰兼顧,在這久咳肺虛或者暑熱汗多的后期
,正虛無邪狀況下使用
。
現(xiàn)代用這個方,變化已經(jīng)比較大了
。
運用
辨證要點體倦氣短
,咽干,舌紅
,脈虛
。(氣陰兩虛當中一些共同特點。)
隨證加減陰虛有熱
,以西洋參代替人參
,病情急重者,宜加重全方用量
。
仍然有一些虛熱
,熱不重,可以西洋參偏涼
,代替人參
;病情急重者,宜加重全方用量
,現(xiàn)在來說
,有很多用生脈注射液。現(xiàn)代的運用上
,有差別了
,除了我們用于這種熱病、暑病
,引起氣陰兩傷
,或咳嗽氣陰兩傷之外,很多用于心血管系統(tǒng)的病變
;還有休克的搶救
,這效果還是確鑿的
。從劑型改革,到現(xiàn)代研究還是很成功的了
。生脈注射液
。除了少數(shù)病人用的時候有一些反應。很多藥廠產(chǎn)生
,也跟各地藥廠生產(chǎn)可能有點關系
。但臨床我們觀察是不錯的。也進行了很多比較
,湯劑和注射劑的比較
,但是有不少觀察認為,從發(fā)揮作用來講
,糾正氣陰兩傷的狀況
,湯劑還是效果更好,這個承認它
。注射劑現(xiàn)代推廣比較多
,為什么呢?比如它用來抗休克
,湯劑不方便
。尤其注射劑比較方便、也及時
,像心肌梗塞這些
,心血管方面用它,注射劑比較方便
。所以注射劑醫(yī)院里一般用得較多
。實際上湯劑的作用還是不錯的。這個是通過比較觀察的
。
生脈散也是劑型改革里邊比較成功的
。
使用注意汗出是它的一個挺重要的臨床運用的一個指標,所以外感引起的有外邪
,或者陰虛
、虛熱盜汗者不適合使用。它是一種純虛無邪
,而且氣陰兩傷的情況
。
往往現(xiàn)代在涉及到氣陰不足的很多病當中,把它作為一個小的組合開方子開在里面
,也這樣運用了
。
生脈散不但是我們中國大陸用,也流傳海外了,就是注射液這類有些他們也觀察研究
,認為它對血壓,像搶救休克
,對血壓病它有雙向調節(jié)
。中醫(yī)有很多方有這個。生脈散還可以用來降血壓
。血壓高的可以降
,低的它可以升,它是一個雙向調節(jié)
。過去在60年代
,就提出這個臨床觀察對血壓雙向調節(jié)。到80
、90年代
,大家這方面的認識更多了。所以這是一個現(xiàn)代新藥研究當中
,不斷爭取提高等級的方
。
分類上這是放在補氣里面,有些認為應該在氣陰雙補
,它是陰陽雙補
,但是分類上沒有氣陰雙補,只有陰陽雙補
,氣血雙補
,氣血雙補,所以還是一般放在補氣里面
。
相關文章:
生脈散加味治療陣發(fā)性心累心悸
生脈散合甘麥大棗湯加減治療心動過速
、心悸、心慌
生脈散加味治療氣陰虧虛
,心脈瘀滯
生脈散加味治療風濕性心臟病
生脈散加味治療心氣虧虛
生脈散加味治療心絞痛二例
都氣丸的功效與作用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都氣丸的功效與作用
,以及都氣丸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本文目錄一覽:1、陰虛火旺吃什么中成藥調理不妨試試這10個中成藥2
、七味都氣丸方歌各藥劑量3
、補腎好的四大中成藥?4
、腎陰虛怎么治療
?5、幾種常見的地黃丸的功效6
、中藥五味子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陰虛火旺吃什么中成藥調理不妨試試這10個中成藥1
、六味地黃丸
。
腎陰虛吃什么?六味地黃丸是治療腎陰虛經(jīng)常使用的中成藥
。
六味地黃丸
,有熟地黃,淮山藥
,山茱萸
,丹皮等組成。
主要治療陰性腎虛虧損所致的眩暈
,陰虛潮熱
,虛火牙痛,小兒發(fā)育不良等病癥
。
2
、左歸丸。
左歸丸
,主要有熟地黃
,山藥,鹿角膠
,龜板膠
,枸杞子等組成,主要治療陰性腎虛不足
,腰膝酸軟
,盜汗,神?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谠锏炔“Y
。
適合有頭暈目眩、腰酸腿軟
、遺精滑泄
、自汗盜汗、口燥咽干等癥狀的真陰不足證患者服用
。
3
、麥味地黃丸。
麥味地黃丸是在六味地黃丸基礎上加入五味子
、麥冬而成
,以增強六味地黃丸的養(yǎng)陰生津、斂肺澀精之效
,專治肺腎陰虛所致的肺癆
、喘咳、遺精等。
4
、河車大造丸
。
河車大造丸具有滋陰清熱、補腎益肺的功效
,適合有虛勞咳嗽
、骨蒸潮熱、盜汗遺精
、腰膝酸軟等癥狀的肺腎陰虧證患者服用。
5
、杞菊地黃丸
。
枸杞地黃丸是由六味地黃丸、枸杞
、菊花等重要方劑所制成的
。
其中枸杞可補腎益精、養(yǎng)肝明目
,菊花可清利頭目
。
枸杞地黃丸具有良好的抗衰老、改善肝臟脂肪代謝功能等
。
6
、知柏地黃丸。
知柏地黃丸由六味地黃丸加知母
、黃柏組成
,具有滋陰清熱的功用。
適合有潮熱
、盜汗
、口干、咽痛
、耳鳴
、遺精、小便短赤等癥狀的陰虛火旺證患者服用
。
7
、七味都氣丸。
七味都氣丸具有補腎納氣
、澀精止遺的功效
,適合有呼多吸少、喘促胸悶
、久咳咽干氣短
、遺精盜汗、小便頻數(shù)等癥狀的腎不納氣證患者服用。
8
、大補陰丸
。
大補陰丸具有滋陰降火的功效。
該藥是針對陰虛火旺證患者而配制的
,其方劑中同時使用了滋陰藥和降火藥
,但以滋陰藥為主。
大補陰丸適合有潮熱
、盜汗
、咳嗽、咳血
、耳鳴
、遺精等癥狀的陰虛火旺證患者服用。
9
、歸芍地黃丸
。
歸芍地黃丸具有滋肝腎、補陰血
、清虛熱的功效
,適合有頭暈目眩、咽干
、耳鳴
、午后潮熱、腰腿酸痛
、腳跟疼痛等癥狀的肝腎兩虧
、陰虛血少證患者服用。
10
、二至丸
。
二至丸具有補益肝腎、滋陰止血的功效
,適合有眩暈耳鳴
、咽干鼻燥、腰膝酸痛等癥狀的肝腎陰虛證患者服用
。
在臨床上
,二至丸還常用于治療屬于血虛證的各種婦科病(如月經(jīng)量多等病癥)。
七味都氣丸方歌各藥劑量【藥方名稱】七味都氣丸
【來源】五味子(制)150g山茱萸(制)200g茯芩150g牡丹皮150g熟地黃400g山藥200g澤瀉150g
【性狀】本品為黑褐色的水蜜丸
;氣微香
,味甘、微酸
。
【炮制】以上七味
,粉碎成細粉
,過篩,混勻
。
每100g粉末用煉蜜30g加適量的水泛丸
,干燥,即得
。
【功能主治】補腎納氣
,澀精止遺。
用于腎虛不能納氣
,呼多吸少
,喘促胸悶,久咳咽干氣短,遺精盜汗
,小便頻數(shù)
。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9g
,一日2次。
【注意】外感咳嗽
、氣喘者忌服
。
【規(guī)格】每40丸重約3g
【貯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補腎好的四大中成藥
?補腎的中成藥在臨床上是非常多的
,常用的有金匱腎氣丸,金匱腎氣丸是由干地黃
、山茱萸
、山藥、澤瀉
、丹皮
、茯苓、桂枝
、附子等八位藥組成
,主要用于腎虛水腫、腰膝酸軟
、小便不利
、畏寒肢冷的癥狀。
另外還有一個常用的大家都知道的藥
,就是地黃丸一類的藥物
,最常用的六味地黃丸,六味地黃丸適用于腎陰虧損
、頭暈耳鳴
、腰膝酸軟
、骨蒸潮熱、盜汗遺精
、消渴等陰虛癥狀比較明顯的
。
另外還有知柏地黃丸、桂附地黃丸
、杞菊地黃丸
、明目地黃丸、麥味地黃丸等
。
知柏地黃丸比較注重滋陰降火
,適用于陰虛火旺、骨蒸潮熱的病人
;桂附地黃丸
,它里面增加了肉桂、附子
,溫補腎陽的作用會比較明確一些
,主要是用于腎陽不足、腰膝酸冷
、肢體浮腫
、小便不利等癥狀的病人;杞菊地黃丸
,是在地黃丸基礎上增加了枸杞和菊花
,具有滋養(yǎng)肝腎的作用,可以治療肝腎陰虧所導致眩暈
、耳鳴
、眼睛干澀、怕光癥狀的病人
;麥味地黃丸是在地黃丸的基礎上增加了麥冬
、五味子,具有滋腎養(yǎng)肺的作用
,主要用于肺腎陰虛表現(xiàn)有潮熱盜汗
、咽干、眩暈耳鳴等癥狀的病人
。
另外還有很常用的一個藥叫做七味都氣丸
,也是在地黃丸的基礎上增加了五味子,具有補腎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