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蘇入藥始載于明代醫(yī)圣李時珍《本草綱目》,在我國種植應(yīng)用約有近2000年的歷史
,主要用于藥用
、油用、香料
、食用等方面
,其葉 (蘇葉)、梗 (蘇梗)
、果(蘇子)均可入藥
,嫩葉可生食、作湯
,莖葉可淹漬。近些年來
,紫蘇因其特有的活性物質(zhì)及營養(yǎng)成分,成為一種倍受世界關(guān)注的多用途植物
,經(jīng)濟價值很高
。
紫蘇的營養(yǎng)價值
紫蘇種子中含大量油脂
,出油率高達45%左右
,油中含亞麻酸62.73%、亞油酸15.43%
、油酸12.01%
。種子中蛋白質(zhì)含量占25%,內(nèi)含18種氨基酸
,其中賴氨酸
、蛋氨酸的含量均高于高蛋白植物籽粒莧。此外還有谷維素
、維生素E
、維生素B1 、緇醇
、磷脂等
。
紫蘇全株均有很高的營養(yǎng)價值
,它具有低糖
、高纖維
、高胡蘿卜素、高礦質(zhì)元素等
,還含有抑制活性氧預(yù)防衰老的有效成分?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顾ダ纤豐OD在每毫克蘇葉中含量高達106.2微克
,常食紫蘇葉可以抗衰老。
紫蘇全草可蒸餾紫蘇油
,種子出的油也稱蘇子油
,長期食用蘇子油對治療冠心病及高血脂有明顯療效。
紫蘇葉含有多種營養(yǎng)成分
,特別富含胡蘿卜素、維生素C
、B2
。豐富的胡蘿卜素
、維生素C有助于增強人體免疫功能
。
紫蘇油在世界衛(wèi)生組織有關(guān)文獻中記載的功效有:1.提高智力與健腦,延緩衰老;2.降低膽固醇含量
,降低血脂;3.抗血栓;4.抑制腫瘤;5.提高視網(wǎng)膜反射能力
,增強視力;6.有益于優(yōu)生優(yōu)育等。因此
,紫蘇油適用于高血脂人群及孕婦
、哺乳期婦女食用。
紫蘇的功效與作用
(一)紫蘇的功效
【性味】 辛
,溫。
【歸經(jīng)】 歸肺
、脾經(jīng)
。
【功能主治】 解表散寒,行氣和胃
。用于風(fēng)寒感冒,咳嗽嘔惡
,妊娠嘔吐,魚蟹中毒
。
《別錄》:"主下氣
,除寒中。"
孟詵:"除寒熱
,治冷氣。"
《日華子本草》:"補中益氣
。治心腹脹滿,止霍亂轉(zhuǎn)筋,開胃下食
,并(治)一切冷氣
,止腳氣
。"
《本草圖經(jīng)》:"通心經(jīng)
,益脾胃。"
《履巉巖本草》:"止金瘡出血;療痔疾
,煎湯洗之。"
《滇南本草》:"發(fā)汗
,解傷風(fēng)頭痛
,消痰
,定吼喘
。"
《綱目》:"行氣寬中,消痰利肺
,和血
,溫中,止痛
,定喘
,安胎。"
《本草逢原》:"能散血脈之邪
。"
(二)紫蘇的作用
紫蘇有葉
、子
、梗三類
,“紫蘇葉性味辛溫,具有發(fā)表
、散寒、理氣
、止咳的功效;紫蘇子則主要是下氣消痰
、潤肺;它的梗能和胃降氣
,治療胃氣上逆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比羰嵌臼軟龈忻埃霈F(xiàn)怕冷、四肢僵硬
、酸痛、鼻子不通氣
、流鼻涕等癥狀
,用紫蘇葉散寒解表
、發(fā)發(fā)汗
,感冒就能更快痊愈。
解熱作用
實驗表明
,適量吃一些紫蘇葉,有很好的解熱作用
。
抗菌作用
紫蘇葉在試管內(nèi)能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長
。
升血糖作用
吃紫蘇葉可以使人的血糖升高
。
促進腸蠕動
在實驗中
,從紫蘇葉中分離出的Perilla ketone,對大鼠有促進腸蠕動作用
,使其腸內(nèi)物質(zhì)運動加速。所以
,適量吃一些紫蘇葉
,可以幫助消化
。
抗癌
紫蘇油明顯抑制化學(xué)致癌劑所致的癌癥發(fā)病率
,減少腫瘤的重量和體積
,延長腫瘤出現(xiàn)的時間
。
抗過敏
據(jù)檢測紫蘇葉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鉀
、鐵等,還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
,具有使免疫功能正常發(fā)揮的作用
,有緩和過敏性皮炎、花粉癥等過敏反應(yīng)的效果
。研究還發(fā)現(xiàn)
,蘇梗藥效與蘇葉相似
,蘇梗還可用于皮膚病的治療。
抗血栓
實驗證實
,紫蘇油能抑制血小板和血清素的游離基,從而抑制血栓病的發(fā)生
,具有抗血栓作用
。
增強記憶
動物實驗表明
,紫蘇油能促進小鼠腦內(nèi)核酸及蛋白質(zhì)的合成
,調(diào)節(jié)小鼠腦內(nèi)單胺類神經(jīng)介質(zhì)水平
,可使小鼠跳臺次數(shù)明顯減少
,水迷路測試正確率明顯提高,達到終點的時間縮短
,并使大鼠視網(wǎng)膜反射能力增強,對亮度辨別學(xué)習(xí)實驗的正確反應(yīng)率明顯增高
。也就是說
,食用紫蘇葉有利于提高人的記憶能力
。
止咳平喘
蘇葉中的部分酸類物質(zhì)能夠通過緩解平滑肌痙攣
,而起到平喘的作用;另外,在其抗過敏過程中
,亦可通過減輕炎性反應(yīng)等,起到止咳平喘的作用
。
止癢
如果被蚊蟲叮咬了
,也可以將新鮮紫蘇葉搗爛
,敷上止痛癢
。
治口臭
紫蘇還可以治療口臭
,比口香糖效果好
,紫蘇和白芷等放一起治療口臭。
其它作用
蘇子中富含的亞麻酸類物質(zhì)
,是降血脂的有效成分之一;紫蘇中的黃酮類物質(zhì),能夠?qū)寡踝杂苫统蹶庪x子
,有抗衰老的作用
。等。
附方
治療慢性氣管炎
取干蘇葉與少量干姜(10:1)
,制成25%蘇葉藥液
。每日早晚各服一次
,每次100毫升,10天為一療程
。兩療程間隔3天。觀察552例
,經(jīng)四個療程后近期控制62例(11.2%
,顯效150例(27.2%),好轉(zhuǎn)213例(38.6%
,無效127例(23%)。對單純型(434例)和喘息型療效相似
。對咳
、喘
、痰三癥均有一定療效
。用藥后多數(shù)患者反映食欲增加,部分患者睡眠較前安靜
,心跳減輕,個別病例出現(xiàn)利尿作用
,浮腫消退
。僅個別患者出現(xiàn)口干、唾液減少等副反應(yīng)
,一般均較輕微,為時短暫
,不須處理
,可自行消失。
治療尋常疣
將疣周圍皮膚消毒(疣體突出者可貼皮剪去)
,取洗凈之鮮紫蘇葉摩擦疣部,每次10——15分鐘
,敷料包扎
,每日1次。治療20例
,連續(xù)摩擦2——6次皆愈
。
治小兒久咳嗽,喉內(nèi)痰聲如拉鋸
,老人咳嗽吼喘
蘇子一錢,八達杏仁一兩(去皮
、尖)
,年老人加白蜜二錢
。共為末
,大人每服三錢,小兒服一錢
,白滾水送下。(《滇南本草》蘇子散)
治氣喘咳嗽,食痞兼痰
紫蘇子
、白芥子
、蘿卜子
。上三味,各洗凈
,微炒,擊碎
,看何證多
,則以所主者為君
,余次之
,每劑不過三錢,用生絹小袋盛之
,煮作湯飲,隨甘旨
,代茶水吸用
,不宜煎熬太過
。若大便素實者
,臨服加熟蜜少許
,若冬寒
,加生姜三片
。(《韓氏醫(yī)通》三子養(yǎng)親湯)
治滑大便、順氣
紫蘇子
、麻子仁。上二味不拘多少
,研爛
,水濾取汁
,煮粥食之。(《濟生方》紫蘇麻仁粥)
治腳氣及風(fēng)寒濕痹
,四肢攣急,腳踵不可踐地
紫蘇子二兩
,杵碎
,水二升,研取汁
,以蘇子汁煮粳米二合作粥
,和蔥、豉
、椒
、姜食之
。(《圣惠方》)
治消渴變水
,服此令水從小便出
紫蘇子(炒)三兩,蘿卜子(炒)三兩
。為末,每服二錢
,桑根白皮煎湯服
,日二次
。(《圣濟總錄》)
治食蟹中毒
紫蘇子搗汁飲之
。(《金匱要略》)
紫蘇葉的功效與作用
紫蘇葉
來源
為唇形科植物紫蘇Perilla frutescens(L.) Britt.的葉或帶嫩枝。
植物形態(tài)
一年生草本
,高60~90cm
,上部有白色柔毛。葉對生
,葉片卵圓形或圓形,長3~9.5cm
,寬2~8cm
,先端漸尖或尾尖,基部近圓形
,邊緣有粗鋸齒,兩面呈紫紅色
,淡紅色
,有腺點
。輪傘花序2花
,組成偏向一側(cè)的假總狀花序;苞片卵形
,頂端急尖或呈尾狀;花萼鐘狀
,外有柔毛及腺點;花冠紫紅色或淡紅色
,花冠筒內(nèi)有環(huán)毛
,2唇形
,上唇微凹
,下唇3裂; 雄蕊4
。小堅果近球形,黃褐色
,有網(wǎng)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ㄆ?~8月
,果期9~10月。
全國有栽培
。
采制
夏季枝葉茂盛時采收,除去雜質(zhì),曬干
。
性狀
葉片多皺縮卷曲
、破碎
,邊緣具圓鋸齒
。兩面紫色或上表面綠色,下表面紫色
,疏生灰白色毛,下表面有多數(shù)凹點狀的腺鱗
。葉柄長2~7cm
,紫色或紫綠色
。嫩枝直徑2~5mm
,紫綠色,斷面中部有髓
。氣清香,味微辛
。
化學(xué)成分
含揮發(fā)油,油中主要為紫蘇醛(l-perillaldehyde)
、紫蘇醇(I-perilla-alcohol)、檸檬烯
、芳樟醇
、薄荷腦
、丁香烯
,并含香薷酮(elshottziaketone)、紫蘇酮
、丁香酚等。
性味
性溫
,味辛
。
功能主治
解表散寒,行氣和胃
。用于風(fēng)寒感冒、咳嗽嘔惡
、妊娠嘔吐
、魚蟹中毒。
附注
紫蘇梗理氣寬中
,紫蘇子降氣消痰
。
紫蘇子的功效與作用
【別名】蘇子(《本草經(jīng)集注》)
,黑蘇子(《飲片新參》)
,野麻子、鐵蘇子(《江蘇植藥志》)
。
【藥用部位】為唇形科植物皺紫蘇、尖紫蘇等的果實
。植物形態(tài)詳"紫蘇葉"條
。
【成份】種子含脂肪油(45.30%)及維生素B1
。
紫蘇種子含蛋白質(zhì)17%
、油51.7%,油中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和亞麻酸(linolenic acid)56.8%
,亞油酸(linoleic acid)17.6%。
回回蘇種子含脂類25.7%
,其中包括三酰甘油占0%-80%
,二酰甘油
,一酰甘油
,甾醇,甾醇酯
,結(jié)合脂及游離脂肪酸。結(jié)合脂中包含卵磷脂(lecithin)
,溶血卵磷脂(lysolecithin)
,單半乳糖基甘油二酯(monogalactosyldiglyceride)
,腦甙脂(cere-broside)
,腦磷脂(cephalin)及磷酯酰絲氨酸(phosphatidylserine)。甾醇中主要為β-谷甾醇(β-sitosterol)ey gku vlf sgyb(.exj od r exj eyn sgc xeg dn yg sv yl fgh wty dmd dg oqd sgc (45%-50%)此外為十八碳二烯酸
,十八碳一烯酸,十六碳酸及十八碳酸[2]。
【功能主治】下氣
,清痰
,潤肺
,寬腸
。治咳逆,痰喘
,氣滯,便秘
。
①《別錄》:"主下氣
,除寒中。"
②《藥性論》:"主上氣咳逆
。治冷氣及腰腳中濕風(fēng)結(jié)氣
。"
③《日華子本草》:"主調(diào)中,益五臟
,下氣
,止霍亂、嘔吐
、反胃
,補虛勞,肥健人
,利大小便
,破癥結(jié),消五膈
,止咳,潤心肺
,消痰氣。"
④《本草衍義》:"治肺氣喘急
。"
⑤《綱目》:"治風(fēng)順氣
,利膈寬腸
,解魚蟹毒
。"
⑥《本草通玄》:"治蛇犬傷。"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
,1.5~3錢;搗汁飲或入丸、散。
【選方】①治小兒久咳嗽
,喉內(nèi)痰聲如拉鋸
,老人咳嗽吼喘:蘇子一錢,八達杏仁一兩(去皮
、尖)
,年老人加白蜜二錢。共為末
,大人每服三錢,小兒服一錢
,白滾水送下
。(《滇南本草》蘇子散)
②治氣喘咳嗽,食痞兼痰:紫蘇子
、白芥子、蘿卜子
。上三味
,各洗凈,微炒
,擊碎,看何證多
,則以所主者為君
,余次之
,每劑不過三錢
,用生絹小袋盛之,煮作湯飲
,隨甘旨,代茶水吸用
,不宜煎熬太過
。若大便素實者,臨服加熟蜜少許
,若冬寒,加生姜三片
。(《韓氏醫(yī)通》三子養(yǎng)親湯)
③順氣
、滑大便:紫蘇子、麻子仁
。上二味不拘多少
,研爛,水濾取汁
,煮粥食之。(《濟生方》紫蘇麻仁粥)
④治腳氣及風(fēng)寒濕痹
,四肢攣急
,腳踵不可踐地:紫蘇子二兩
,杵碎
,水二升,研取汁
,以蘇子汁煮粳米二合作粥,和蔥
、豉
、椒、姜食之
。(《圣惠方》)
⑤治消渴變水,服此令水從小便出:紫蘇子(炒)三兩
,蘿卜子(炒)三兩
。為末,每服二錢
,桑根白皮煎湯服
,日二次。(《圣濟總錄》)
⑥治食蟹中毒:紫蘇子搗汁飲之
。(《金匱要略》)
【宜忌】《本草逢原》:"性主疏泄
,氣虛久嗽、陰虛喘逆
、脾虛便滑者皆不可用
。"
紫蘇梗的功效與作用
【拼音名】Zǐ Sū Gěnɡ.
【別名】紫蘇莖(《雷公炮炙論》)
,蘇梗(《藥品化義》),紫蘇桿(《湖南藥物志》)
。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皺紫蘇
、尖紫蘇等的莖。秋未
,割取地上部分
,除去小枝
、葉片及果實
,曬干?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蛟谙哪┎墒仗K葉時,切下粗梗曬干
。前者稱為"老蘇梗"
,后者稱為"嫩蘇梗"。
【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紫蘇葉"條
。
【生境分布】產(chǎn)湖北
、江蘇、河南
、四川
、廣西、山東
、廣東
、浙江
、河北
、山西等地。
【性狀】老蘇梗:呈方柱形
,有槽。長0.3~1米
,中部直徑約0.7~1.3厘米
。表面紫棕色或淡棕色。具縱溝及順紋
,上有稀疏的柔毛。分枝對生
,或已除去
。上部分枝常殘留花萼或果實
。質(zhì)硬體輕
,斷面黃白色
,中心有白色疏松的髓
,或中空
。嫩蘇梗:色淡或青綠色,質(zhì)松
,髓部較大。以老而粗壯
、外皮紫棕色
、分枝少、香氣濃者為佳
。
【炮制】除去雜質(zhì),用水浸泡后
,潤透
,切片,曬干
。
【性味】辛甘,微溫
。
①《綱目》:"辛
,溫,無毒
。"
②《藥品化義》:"味甘微辛
,性微溫
。"
③《本草崇原》:"氣味辛
,平。"
【歸經(jīng)】《藥品化義》:"入脾
、胃、肺三經(jīng)
。"
【功能主治】理氣
,舒郁,止痛
,安胎。治氣郁
,食滯
,胸膈痞悶,脘腹疼痛
,胎氣不和
。
①《本草圖經(jīng)》:"宣通風(fēng)毒
。"
②《本草蒙筌》:"下諸氣略緩
,體稍虛者用宜。"
③《本草通玄》:"能行氣安胎
。"
④《本草崇原》:"主寬中行氣,消飲食
,化痰涎
。治噎膈反胃,止心腹痛
。"
⑤《得配本草》:"疏肝,利肺
,理氣
,和血,解郁
,止痛,定嗽
,安胎
。"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
,1.5~3錢
。
【附方】①治傷寒胸中痞滿,心腹氣滯
,不思飲食:紫蘇莖(銼)一兩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二兩
,赤茯苓(去黑皮)一兩半
,大腹皮(銼)、旋覆花各一兩
,半夏(湯洗七遍,焙)半兩
。上六味
,細切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
,水一盞半
,入生姜一分(拍碎),棗三枚(擘破)
,同煎至七分,去渣
,溫服
。(《圣濟總錄》蘇橘湯)
②治水腫:紫蘇梗八錢,大蒜根三錢
,老姜皮五錢,冬瓜皮五錢
。水煎服
。(《湖南藥物志》)
【各家論述】①《藥品化義》:"蘇梗,能使郁滯上下宣行
,凡順氣諸品惟此純良
。其性微溫
,比枳殼尤緩
。病之虛者,寬胸利膈
,疏氣而不迅下
。入安胎飲,順氣養(yǎng)陰;入消脹湯
,散虛脹滿
。"
②《侶山堂類辯》:"紫蘇枝莖能通血脈,故易思蘭先生常用蘇莖通十二經(jīng)之關(guān)竅
,治咽膈飽悶
,通大小便,止下利赤白
。予亦常用香蘇細莖
,不切斷,治反胃膈食
,吐血下血
,多奏奇功。蓋食氣入胃
,散精于肝
,濁氣歸心,肝主血而心主脈
,血脈疏通
,則食飲自化
。《經(jīng)》云
,陽絡(luò)傷則吐血
,陰絡(luò)傷則下血
,通其絡(luò)脈
,使血有所歸,則吐下自止
。"
【備注】同屬植物白蘇的莖(白蘇梗)在江蘇、四川等地與紫蘇梗同等使用
,并通稱為蘇梗
。參見"白蘇梗"條。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pianfang/9076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