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黃的簡介
天竺黃,是禾本科植物青皮竹等稈內(nèi)的分泌液干燥后的塊狀物
。
秋
、冬二季采收
。分布于云南
、廣東
、廣西等地
。具有清熱豁痰,涼心定驚的功效
。
用于熱病神昏
,中風(fēng)痰迷
,小兒痰熱驚癇
、抽搐
、夜啼。
天竺黃的功效與作用
天竺黃的功效
性味
甘
,寒
。
歸經(jīng)
歸心、肝經(jīng)
。
功能主治
清熱豁痰
,涼心定驚。
用于熱病神昏
,中風(fēng)痰迷
,小兒痰熱驚癇、抽搐
、夜啼
。
小兒驚風(fēng),中風(fēng)癲癇
,熱病神昏
。
本品清化熱痰,清心定驚之功與竹瀝相似而無寒滑之弊
。
治小兒痰熱驚風(fēng)
,常配麝香、膽南星
、辰砂等
,如抱龍丸(《小兒藥證直訣》),治中風(fēng)痰壅
、痰熱癲癇等
,常配黃連、菖蒲
、郁金等
,治熱病神昏譫語,可配牛黃
、連翹
、竹葉卷心等。
痰熱咳喘
用本品以清熱化痰
,常配瓜蔞
、貝母、桑白皮等藥用
。
清熱豁痰
用于熱病神昏譫語
、痰涎壅盛者
,可與犀角、牛黃
、羚羊角研末沖服
。
中風(fēng)痰迷不語,可與牛黃
、麝香
、蝎尾研末沖服。
安神定驚
用于小兒驚風(fēng)
,癥見抽搐
,身熱昏睡,喉中痰鳴
,痰熱盛者
,可與黃連、僵蠶
、朱砂
、青黛、麝香研末沖服
,痰盛者
,可與膽星等同用。
用于小兒驚風(fēng)夜啼
,可與蟬蛻
、僵蠶、郁金
、山梔
、甘草研末沖服。
天竺黃的藥理作用
對心血管系統(tǒng)
真菌竹黃水煎提取物能使離體蛙心收縮力減弱
,心率變慢
,1×10-2g濃度作用更強烈。
對離體兔耳血管有直接擴張作用
,表現(xiàn)為灌流量增加
,尤其是血管處于攣縮狀態(tài)時此作用更明顯。
小鼠由背部皮下注入真菌竹黃水煎提取物3.0g/kg,對組胺所致皮膚毛細(xì)血管通透性增加有非常顯著的抑制作用
。
靜注0.5g/kg該提取物能降低麻醉兔血壓
,其機制可能與影響心排血量和使小動脈擴張,外周阻力減低有關(guān)
。
對心血管及血漿復(fù)鈣時間的影響
2×10-1g濃度可顯著延長血漿復(fù)鈣時間
,在血凝實驗中,該藥能延長凝血時間
,可能與復(fù)鈣時間延長有關(guān)
。
鎮(zhèn)痛抗炎作用
真菌竹黃水煎提取物2-3.1g/kg皮下注射
,對小鼠醋酸刺激性疼痛有較好的鎮(zhèn)痛作用。
從竹黃中提取物的結(jié)晶物Ⅲ號(竹菌甲素)
,以100mg/kg灌胃
,能顯著提高小鼠熱板法痛閾,其作用優(yōu)于吲哚美辛(消炎痛)
,與杜冷丁(10mg/kg)相似
。
能顯著降低醋酸所致扭體反應(yīng)的次數(shù),亦能顯著降低蛋清所致的足跖腫用程度
。
其他作用
真菌竹黃多糖SB1及SB2經(jīng)藥理初步試驗,對肝炎具有一定療效
。
毒性
真菌竹黃水煎提取物15g/kg給小鼠灌胃
,72h內(nèi)小鼠活動自如,飲食正常
,無不良反應(yīng)
。
給雄性小鼠靜注的LD50為6.471g/kg。
天竺黃的各家論述
1
、論天竹黃清心涼肝
、化痰定驚之功。
2
、中梓:“竹黃之寒
,專瀉少陰之火?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鹑ザ@邪諸證靡不療矣
。”
3
、希雍:天竺黃
,氣微寒而性亦稍緩,故為小兒家要藥
。
入手少陰經(jīng)
,小兒驚風(fēng)天吊諸風(fēng)熱者,亦猶大人熱極生風(fēng)之候也
。此藥能除熱養(yǎng)心
,豁痰利竅,心家熱清而驚自平
,君主安而五臟咸得滋養(yǎng)
,故諸證悉除也。
明目
,療金瘡者
,總?cè)「屎疀鲅鍩嶂Χ?/p>
4
、竹黃與竹瀝性能異同。
5
、時珍:“竹黃
,氣味功用與竹瀝同,而無寒滑之害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6、謨:竹瀝性速
,直通經(jīng)絡(luò)而有寒滑之功
,竹黃性緩,清空解熱而更有定驚安神之妙
。
故前古治小兒驚風(fēng)天吊
,夜啼不眠,客忤痢瘧及傷風(fēng)痰閉
,發(fā)熱氣促
,人抱龍丸,治嬰科驚痰要劑
。如大人中風(fēng)
,失音不語,入風(fēng)痰藥中
,如屢見奏效
。此錢月坡獨得之見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7
、廷琬:天竺黃,本草云清心豁痰
,功同竹瀝
,氣味稍緩,說亦近似
。
第痰生于脾
,竹之有黃,似入脾而豁痰為切
,與竹瀝之走經(jīng)絡(luò)而利痰熱微有不同
,不止氣味稍緩也。
考證
本品始載于《蜀本草》
,原名竹黃
。
1、韓保升曰:“《圖經(jīng)》云:竹節(jié)間黃白者,味甘
,名竹黃
。”
2
、《日華子》謂:“此是南海邊竹內(nèi)塵沙結(jié)成者耳
。”
3
、《開寶本草》云:“按《臨海志》云:生天竺國
,今諸竹內(nèi)往往得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4
、《綱目》指出:“按吳seng贊寧云:竹黃生南海鏞竹中。此竹極大
,又名天竹
。其內(nèi)有黃,可以療疾
。”
天竺黃配伍應(yīng)用
配白僵蠶
白僵蠶熄風(fēng)止痙
,祛風(fēng)止痛
,解毒散結(jié),用于肝風(fēng)內(nèi)動與痰熱壅盛所致的抽搐驚癇等
。
天竺黃清熱化痰
,用于痰熱驚搐、中風(fēng)痰壅
。
白僵蠶辛開
,熄風(fēng)止痙力強,天竺黃寒清
,清熱化痰力勝
。
二藥配伍,用治風(fēng)熱痰喘
、驚癇抽搐
。
配朱砂
朱砂鎮(zhèn)心安神,清熱解毒
,用于心火亢盛所致的心神不安
、胸中煩熱、驚悸不眠等證
。
天竺黃清熱化痰
,朱砂秉寒降之氣,天竺黃具清化之質(zhì)。
二藥配伍
,用治痰熱驚風(fēng)
,效果甚佳。
配半夏曲
天竺黃甘寒
,清熱豁痰
,涼心定驚,半夏曲性溫
,燥濕化痰
,健脾和胃。
天竺黃突出一個清字
,半夏曲側(cè)重一個燥字
。
二藥伍用,一清一燥
,相互促進(jìn)
,清熱除濕、化痰止咳的力量增強
。
主治濕熱內(nèi)蘊
,癥見咳嗽吐痰不爽,嘔惡
,胸悶胸痛
,夜寐不安者。
天竺黃
、半夏曲伍用
,最宜用之于小兒痰熱交熾、消化不良
,或痰風(fēng)將作
、目睛呆滯之際。
配膽星
膽南星清熱化痰
,熄風(fēng)定驚
,適用于痰熱驚風(fēng)抽搐及中風(fēng)、癲狂等證
。
天竺黃清熱化痰
,清心定驚,用于痰熱驚搐
、中風(fēng)痰壅等證
。
二藥配伍,相須使用
。
主治痰熱閉阻清竅
、高熱神昏譫語
、驚癇等證。
配石菖蒲
石菖蒲開竅寧神
,化濕和胃
,用于濕濁蒙蔽清竅所致的神志昏亂。
天竺黃清熱化痰
,清心定驚
,用于痰熱驚搐等證。
二藥配伍
,天竺黃以清為主
,菖蒲以開為主。
一清一開
,相輔相佐
,一寒一溫,相互補充
,用治熱病神昏
、中風(fēng)痰熱壅盛等證,療效大增
。
天竺黃的附方
1 、哮喘即發(fā)
陳皮一錢,半夏(制)
、竹黃各一錢五分
,麻黃(先煎去沫)七分,紫蘇子六分
,沉香(研末沖藥)四分,細(xì)辛五分
,炙甘草六分
,加生姜二片煎。(《不知醫(yī)必要》麻黃蘇子湯)
2、小兒疳積
雄黃(研
,水飛)、天竺黃各二錢
,牽牛末一錢
。
上同再研,面糊為丸
,粟米大
。
每服二至五丸,食后
,薄荷湯下
。
大者加丸數(shù)。(《小兒藥證直訣》牛黃丸)
3、口瘡
天竺黃
、月石各等分
,冰片少許。為末摻之
。(《景岳全書》)
4、傷風(fēng)溫疫,身熱昏睡,氣粗,風(fēng)熱痰塞壅嗽,驚風(fēng)潮搐 ,中暑
,亦治室女白帶
天竺黃一兩,雄黃(水飛)一錢
,朱砂
、麝香(各別研)半兩,天南星四兩(臘月釀牛膽中
,陰干百日
,如無,只將生者去皮臍
,炒干用)
。
上為細(xì)末,煮甘草水和丸
,皂子大
,溫水化下服之。
百日小兒
,每丸分作三
、四服,五歲一
、二丸
,大人 三、五丸
。
伏暑用鹽少許
,嚼一、二丸
,新水送下
,臘月中,雪水煮甘草和藥尤佳
。(《小兒藥證直訣》抱龍丸)
5
、小兒急驚風(fēng)青黛
、輕粉各一錢,牽牛末五錢
,天竺黃二錢
。上為末,白面糊丸
,如小豆大
,(每)二十丸,薄荷湯下
。(《小兒藥證直訣》利驚丸)
6
、鼻衄不止天竺黃、川芎各一分
,防己半兩
。上三味搗研為散。
每服一錢匕
,新汲水凋下
。肺損吐血用藥二錢匕,生面一錢匕
,水調(diào)下
,并食后服。(《圣濟總錄》天竺黃散)
7
、肺化痰湯(《郭中元方》)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板藍(lán)根20克
,黃芩10克,浙貝母10克
,橘紅10克
,天竺黃15克,玄參12克
,炒苦杏仁10克
,白前10 克,魚腥草15克
,蘆根20克,炙紫菀12克
,甘草10克
。
水煎服,輕者
,日服1劑
,2次服,重者
,每日2劑
,日服46次
。
8、龍湯(《丁金元方》)治療小兒哮喘
蜂房6克
,地龍10克
,桔梗6克,紫蘇子12克
,白果10克
,百部10克,天竺黃3克
,訶子6克
。
水煎服,每日1劑
,日服2次
。
9、諸般瘋狂癲癇
,痰迷心竅等癥川郁金一兩
,天竺黃一兩,雄黃五錢
,白礬三錢
。
上為細(xì)末,用不落水豬心血
,搗勻為丸
,如桂圓肉大。
每日以石菖蒲五分煎湯調(diào)送一丸
。藥用朱砂為衣
。(《春腳集》抱膽丸)
10、兒天吊多涎
,搐搦,發(fā)歇不定天竺黃、朱砂(各細(xì)研)
、干全蝎(微炒)
、白附子(炮制)各一分。
上為末
,同研勻
,以煉蜜和丸,如綠豆大
。
不計時候
,以淡竹瀝研下二丸。量兒大小
。臨時加減
。(《普濟方》)
11、行時疫,不及周時之癥
天竹黃二兩
,人中黃二兩
,僵蠶一兩,全蝎(去鉤)一兩
,防風(fēng)二兩
,荊芥一兩,當(dāng)門麝香一錢
。
以上各研細(xì)末
,水發(fā)為丸,椒核大
。
男婦每服二十粒
,十歲以外十二粒,孩子六粒
。
姜湯送下
,孕婦忌服。(《春腳集》急救時疫良方)
12
、兒痰涎上壅,喘嗽不休牛膽南星一兩,半夏(湯泡
,去皮
,姜汁制)、白附子(湯泡
,去皮
、臍)各五錢,天竺黃三錢
,天麻
、防風(fēng)各二錢,朱砂一錢(另研
,水飛)
,上為末,甘草膏為丸
,芡實大
。
每服一丸,空心薄荷
、淡姜湯化下。(《證治準(zhǔn)繩》膽星天竺丸)
天竺黃的臨床應(yīng)用
1
、多用于小兒熱性抽搐驚癇(甚至角弓反張)
,神志不清
,并有咳嗽氣促痰稠者。
用天竺黃清熱豁痰
、鎮(zhèn)靜止癇
,常配貝母、膽南星
、花粉
、僵蠶、鉤藤
、菖蒲等加強清化熱痰和鎮(zhèn)痙開竅的作用
,并隨證配伍清熱藥,方如竺黃湯
。
2
、成人熱病神昏,也可用竺黃協(xié)助清熱
。
3
、用于中風(fēng)痰厥(腦血管意外)。
表現(xiàn)突然昏倒
、不省人事
、兩拳緊握、鼾睡
、呼吸不爽
、痰出困難,用天竺黃豁痰
,并配菖蒲
、丹參、三七等
,方如消痰治風(fēng)方
。
用量
4.5~9g。
處方舉例
竺黃湯
天竺黃6g
、僵蠶3g
、菖蒲2.4g、法夏4.5g
、膽南星2.4g
、天花粉9g、川貝母4.5g
、鉤藤9g
、知母6g,水煎服
。
消痰治風(fēng)方天竺黃9g
、制南星6g
、石菖蒲4.5g、法夏9g
、丹參12g
、三七末3g(沖)、雞血藤15g
、陳皮6g
、茯苓12g、炙甘草3g
,水煎服
。
注
過去采收竹黃,多用火燒竹林
,使竹受暴熱傷害
,產(chǎn)生竹瀝,溢于節(jié)中
,凝固而成
,但浪費太大。現(xiàn)已不采用這種方法
。
經(jīng)產(chǎn)地群眾發(fā)現(xiàn)被竹蜂咬洞居后的竹節(jié)中
,多有竹黃生成。
經(jīng)采用人工鉆孔法促使竹黃生成并取得成功
。
成分
主含氫氧化鉀1.1%
、硅土90.5%、三氧化二鋁0.9%
、三氧化兒鐵等物質(zhì)?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F(xiàn)上海市已進(jìn)行人工合成。
天竺黃的食用方法
1 、竺黃鉛白霜丸
功效
主治小兒驚風(fēng)
,傷寒4-5日未得汗,搖頭撲手
,上竄
,多啼叫,不睡
,吃水無休
。
組成
鉛白霜半兩,朱砂半兩
,馬牙消半兩
,人參半兩,天竺黃半兩,山梔子1兩
,甘草半兩(炙)
。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
,如梧桐子大。
用法
每服1丸
,冷熟蜜湯化下
。
來源
《博濟》卷四。
2、竺黃赤金豆
組成
巴霜(去皮膜
,略去油)1錢半,生附子(切
,略炒燥)2錢
,皂角(炒微焦)2錢,輕粉1錢
,丁香3錢
,木香3錢,天竺黃3錢
,朱砂2錢(為衣)
。
制法上為末,醋浸蒸餅為丸
,如蘿卜子大
,朱砂為衣。
用法
欲漸去者
,每服5-7丸
,欲驟行者,每服10-20丸
,姜
、醋、茶
、蜜
、茴香、使君煎湯為引送下
,若利多不止
,可飲冷水1-2口即止,蓋此藥得熱則行
,得冷則止也
,如治氣濕實滯膨脹,先用紅棗煮熟取肉1錢許,隨用7-8丸
,甚者10-20丸
,同棗肉研爛,以熱燒酒加白糖少許送下
,如治蟲痛
,亦用本肉加服,只用清湯送下
。
來源
《景岳全書》卷五十一
。
3、竺黃抱膽丸
功效
鎮(zhèn)靜化痰
,防止抽搐
。
主治諸般瘋狂癲癇,痰迷心竅
。
組成
川郁金1兩
,天竺黃1兩,雄黃5錢
,白礬3錢
。
制法上為細(xì)末,用不落水豬心血搗勻為丸
,如龍眼肉大
,朱砂為衣。
用法
每日服1丸
,以石菖蒲5分煎湯調(diào)下
。
來源
《春腳集》卷四。
4
、竺黃清痰安眠湯功效
健脾祛痰
,安神定志。
主治
神經(jīng)官能癥
。癥見失眠
,煩躁,多夢
,伴頭痛
,眩暈,多愁善感
,疑慮妄想
,驚悸夜游,哭笑喜怒無常等
,舌質(zhì)紅
,苔薄
,脈弦細(xì)。
材料
黨參15克
,白術(shù)15克
,陳皮15克,半夏10克
,枳實10克
,竹茹10克,茯神15克
,膽南星10克
,石菖蒲10克,遠(yuǎn)志10克
,炒棗仁20克,柏子仁20克
,合歡皮15克
,夜交藤15克,龍骨30克
,牡蠣30克
,珍珠母30克。
用法
水煎服
,日1劑
。
原理
失眠多夢一癥多為神魂不安所致,主要責(zé)之脾虛
,心肝火盛
,蒸濕成痰,痰火交阻而心煩不寐
,噩夢紛紜
,大腦得不到休息則變生他癥。
此方健脾祛痰
,安神定志
,鏟除病因,則病得愈
。
方中黨參
、白術(shù)補氣健脾,半夏健脾燥濕化痰
,降逆和中
,竹茹清熱和胃化痰,陳皮理氣消痰
,溫胃止嘔
,枳實降逆破氣
,消脹,石菖蒲芳香
,開心氣利九竅而逐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