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輯
l.黃土湯(張仲景)便后血
。
(《金匱要略》)
【歌訣】
黃土湯將遠血①醫(yī) 膠芩地術附甘隨
更知赤豆當歸散近血②服之效亦奇
【詞解】①遠血:即是先下便后下血,血色暗黑,因其是遠離直腸、肛門部位的出血,故名
。
②近血:即是排便時先下血后大便,血色多鮮紅,其出血部位接近直腸或肛門,故名。多見于腸風
、痔瘡下血
。
【組成】灶心黃土半斤(30克)阿膠黃芩干地黃白術 附子炮 甘草各三兩(各9克)
【用法】先將灶心黃土水煎取湯,再煎余藥,分二次服
。
【功用】一溫一 陽健脾,養(yǎng)血止血
。
【主治】遠血證
。癥見先便后血,血色暗淡,四肢不一溫一 ,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
。亦可治吐血、衄血及婦人崩漏等
。
【分析】因本方所治諸證乃因脾陽不足,中焦虛寒,失去統(tǒng)攝所致。故脾陽不足,脾氣虛寒所致遠血證為本方的主證
。中氣虛寒,則陰血生化不足,且便血量多,每易耗傷陰血,所以陰血不足為本方的兼證。方中灶心黃土(即伏龍肝)一溫一 中澀腸止血,為君藥
。附子
、白術一溫一 陽健脾以攝血,共為臣藥
。生地
、阿膠滋陰養(yǎng)血,并能止血;黃芩苦寒,防止附,術一溫一 燥太過動血,共為佐藥。甘草既益氣補中,又調(diào)和諸藥,為佐使藥
。諸藥配合,寒熱并用,標本兼治,一溫一 陽而不傷陰,滋陰而不礙陽,對便血、吐
、衄、崩漏因脾陽虛所致者,均有較好的療效。
【附方】赤小豆當歸散(《金匱要略》)赤小豆三升(60克)浸令芽出,曬干當歸十兩(30克)
用法:二藥共研細末,每次用漿水(即炊粟米熟,浸冷水中至味酸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蛴蔑缀颓劤?如醋而淡)調(diào)服方寸匕(6克),日三次.
功用:清利濕熱,養(yǎng)血活血
。
主治:近血證。癥見下血,先血后便,血色鮮紅,舌紅
、脈數(shù)等。
按:本方證因濕熱蘊結腸中,灼傷血絡所致
。故方中用赤小豆清熱利濕解毒,使?jié)駸釓男”愣?當歸養(yǎng)血活血;漿水清涼解毒,其功偏清熱涼血以止血,因此適用于近血證。而黃土湯功偏一溫一 陽健脾以止血,所以適用于脾陽虛不能統(tǒng)血之遠血證
。 中醫(yī)良方
四物湯和桃紅四物湯
第二節(jié) 補血劑
補血劑
,適用于血虛之證
。代表方如四物湯
、當歸補血湯
、歸脾湯等
。
四物湯
《仙授理傷續(xù)斷秘方》
【組成】白芍藥(9g) 川當歸(9g) 熟地黃(12g) 川芎(6g)
,各等分
【用法】每服三錢
,水盞半,煎至七分
,空心熱服(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補血調(diào)血
。
【主治】營血虛滯證。頭暈目眩
,心悸失眠
,面色無華
,或婦人月經(jīng)不調(diào)
,量少或經(jīng)閉不行
,臍腹作痛
,舌淡,脈細弦或細澀
。
【證治機理】本證乃營血虧虛
,沖任虛損,血行不暢所致
。營血不足,不能上榮
,故頭暈目眩。心主血
,藏神
,其華在面
;肝藏血
,藏魂
,其華在爪
。心肝血虛則心悸失眠,面色唇甲無華
;婦人肝血不足,沖任虛損
,加之血行不暢,故月經(jīng)量少甚或閉經(jīng)
,臍腹疼痛
。脈細弦或細澀
,為營血虧虛
、血行不暢之象。治宜補養(yǎng)營血為主
,輔以調(diào)暢血脈。
【方解】方中熟地甘溫味厚
,入肝腎,質(zhì)潤滋膩
,為滋陰補血之要藥
,用為君藥。當歸補血和血,與熟地相伍
,既增補血之力
,又行營血之滯,為臣藥
。白芍養(yǎng)血斂陰
,柔肝緩急,與地
、歸相協(xié)則滋陰補血之力更著,又可緩急止痛
;川芎活血行氣
,與當歸相協(xié)則行血之力益彰
,又使諸藥補血而不滯血
,二藥共為佐藥
。四藥合用
,共成補血調(diào)血之功
。
《仙授理傷續(xù)斷秘方》以本方治療外傷瘀血作痛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用本方治療婦人諸疾。是方以熟地厚潤滋膩之性為生營血之“基”
,伍當歸和血入心則“變化而赤是謂血”,又取白芍酸斂入肝而使所生之血藏于肝
,更借川芎辛行之長而使營血暢于周身。此雖屬“線性”取類之描繪
,確可品悟前人精妙配伍之神韻
,遂后世皆謂本方乃補血調(diào)血之基礎方
。
【配伍特點】陰柔辛甘相伍
,補中寓行
,補血不滯血
,行血不傷血。
【運用】本方原治外傷瘀血作痛
,后用治婦人諸疾,今多作補血調(diào)血之基礎方。以頭暈心悸
,面色、唇爪無華
,舌淡
,脈細為辨證要點
。
原方四藥各用等分
,意在補血調(diào)血并行
,主治“傷重
,腸內(nèi)有瘀血者”
。然后世多以四物湯為補血之劑
,重用熟地黃以增強滋補營血之功;少用川芎
,取其活血化瘀,意在補而不滯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镀演o周醫(yī)療經(jīng)驗》云:“此方為一切血病通用之方。凡血瘀者
,俱改白芍為赤芍;血熱者
,改熟地為生地。川芎量宜小
,大約為當歸之半
,地黃為當歸的兩倍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贝藙t亦可窺“方之精,變也”之一斑
。
【附方】
1.膠艾湯(《金匱要略》,又名芎歸膠艾湯)
芎? 阿膠 甘草各二兩(各6g) 艾葉 當歸各三兩(各9g) 芍藥四兩(12g) 干地黃四兩(12g) 以水五升
,清酒三升
,合煮取三升,去滓
,內(nèi)膠令消盡,溫服一升
,日三服
,不瘥
,更作
。
功用:養(yǎng)血止血
,調(diào)經(jīng)安胎
。主治:婦人沖任虛損,血虛有寒證。癥見崩漏下血
,月經(jīng)過多
,淋漓不止
;產(chǎn)后或流產(chǎn)損傷沖任
,下血不絕;或妊娠下血
,腹中疼痛。
2.圣愈湯(《醫(yī)宗金鑒》)
熟地七錢五分(20g) 白芍酒拌
,七錢五分(15g) 川芎七錢五分(8g) 人參七錢五分(15g) 當歸酒洗
,五錢(15g) 黃芪炙,五錢(15g) 水煎服
。功用:益氣
,補血
,攝血。主治:婦女月經(jīng)先期而至
,量多色淡
,精神倦怠
,四肢乏力
。
3.桃紅四物湯(《醫(yī)壘元戎》錄自《玉機微義》
,原名加味四物湯)
即四物湯加桃仁(9g) 紅花(6g)(原著本方無用量) 水煎服
。功用:養(yǎng)血活血
。主治:血虛兼血瘀證
。癥見婦女經(jīng)期超前
,血多有塊
,色紫稠黏,腹痛等
。
4.補肝湯(《醫(yī)學六要》)
當歸 生地 芍藥 川芎 酸棗仁 木瓜 甘草(各10g)(原著本方無用量) 水煎服。功用:養(yǎng)血柔肝
,活血調(diào)經(jīng)
。主治:肝血不足
。癥見頭目眩暈
,少寐
,月經(jīng)量少
,以及血不養(yǎng)筋,肢體麻木
,小腿轉(zhuǎn)筋。
【鑒別】膠艾湯
、圣愈湯、桃紅四物湯
、補肝湯均由四物湯加味而成
,屬補血調(diào)血之劑
。膠艾湯較四物湯多阿膠
、艾葉
、甘草
,側重于養(yǎng)血止血、調(diào)經(jīng)安胎
,主治婦女沖任虛損
、崩漏下血及胎動不安之證;圣愈湯是四物湯加人參
、黃芪而成,側重于補氣攝血
,適用于婦女氣血虧虛
、氣不攝血之月經(jīng)先期
、量多色淡之證
,實為氣血雙補劑
;桃紅四物湯是在四物湯的基礎上加桃仁
、紅花,因此偏重于活血化瘀
,適用于血瘀諸癥
;補肝湯是四物湯又加酸棗仁
、木瓜
、甘草,故又有養(yǎng)血安神及舒筋緩急之效,適用于血虛所致少寐或肢麻轉(zhuǎn)筋之癥
。
【方論選錄】血不足者
,此方調(diào)之
。氣
、血,人身之二儀也
。天地之道,陽常有余
,陰常不足
,人與天地相似
,故陰血難成而易虧
。是方也
,當歸
、芍藥
、地黃
,味厚者也
,味厚為陰中之陰
,故能生血
;川芎味薄而氣清,為陰中之陽
,故能行血中之氣……若上下失血太多,氣息幾微之際
,則四物禁勿與之。所以然者
,四物皆陰
,陰者天地閉塞之令,非所以生萬物者也
,故曰禁勿與之
。(吳昆《醫(yī)方考》卷三)
【醫(yī)案舉例】汪石山治一婦,產(chǎn)后未經(jīng)滿月
,怒氣,血流如水
,三日方止
。隨又勞苦
,四肢無力
,睡而汗出
,日晡潮熱
,口干,五心如炙
。諸醫(yī)皆用柴、芩
、薄荷之類,其熱愈熾
。診其脈弦大無力
,此蓐勞也。以四物湯一兩
,入胡黃連
、秦艽
、青蒿各五分
,數(shù)服熱退身涼。后以黃連八珍丸一料而安
。(《古今醫(yī)案》卷九)
【方歌】四物地芍與歸芎,血家百病此方通
,八珍合入四君子
,氣血雙療功獨崇,再加黃芪與肉桂
,十全大補補方雄
。
四物湯
凡傷重腸內(nèi)有瘀血者用此
。
白芍藥? ? 川當歸? ? 熟地黃? ? 川芎
上等分
,每服三錢。水一盞半
,煎至七分,空心熱服
。
理血之劑
《元戎》加味四物湯:治瘀血腰痛。
本方加桃仁
、紅花。
按:此厥陰例藥也
。
誰能幫我找到中藥歌訣、方劑歌訣和針灸歌訣
方劑歌訣
解表劑:
辛溫解表
麻黃湯:
麻黃湯中用桂枝
,杏仁甘草四般施,發(fā)熱惡寒頭項痛
,喘而無汗服之宜。
桂枝湯:
桂枝湯治太陽風
,芍藥甘草姜棗同
,解肌發(fā)表調(diào)營衛(wèi),表虛自汗正宜用
。
九味羌活湯:
九味羌活用防風,細辛蒼芷與川芎
,黃苓生地加甘草
,發(fā)汗祛風力量雄。
加味香蘇散
加味香蘇陳皮草
,荊防艽蔓川芎姜,惡風身熱頭項痛
,胸脘滿悶服之松。
小青龍湯:
小小青龍最有功
,風寒束表飲停胸
,細辛半夏甘和味
,姜桂麻黃芍藥同
。
辛涼解表
桑菊飲:
桑菊飲中桔杏翹,蘆根甘草薄荷繞
,清疏肺衛(wèi)輕宣劑,風溫咳嗽服之消
。
銀翹散:
銀翹散主上焦疴,竹葉荊蒡豉薄荷
,甘桔蘆根涼解法
,發(fā)熱咽痛服之瘥
。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麻杏甘草石膏湯
,四藥組合有專長,肺熱壅盛氣喘急
,辛涼疏泄止法良。
升麻葛根湯
;
閻氏升麻葛根湯
,芍藥甘草合成方,麻疹初期出不透
,解肌透疹此方良
。
竹葉柳蒡湯:
竹葉柳蒡葛根知,蟬衣荊芥薄荷施
,石膏粳米參甘麥,風疹急投莫延遲
。
柴葛解肌湯:
陶氏柴葛解肌湯,邪在三陽熱勢張
,苓芍桔草姜棗芷
,羌膏解表清熱良。
蔥豉桔梗湯:
蔥豉桔梗翹薄荷
,山梔竹葉加甘草:熱邪束肺嗽咽痛
,風溫初起此方療
。
扶正解表
敗毒散:
人參敗毒草苓芎
,羌獨柴前枳桔同,生姜薄荷煎湯服
,祛寒除濕功效宏。
再造散:
再造散用參附芪
,桂甘羌防芎芍齊,再加細辛姜棗煮
,陽虛寒閉最相宜
。
蔥白七味飲:
蔥白七味外臺方
,新豉葛根與生姜
,麥冬生地千揚水,血虛外感最相當
。
加減葳蕤湯:
加減栽蕤用白薇
,豆豉生蔥桔梗隨,草棗薄荷共八味
,滋陰發(fā)汗此方施
。
瀉下劑:
寒下
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用硝黃
,配以枳樸瀉力強
,陽明腑實真陰灼,峻下熱結此方良。
大陷胸湯
;
大陷胸湯治結胸,甘遂硝黃三味用:心下硬滿不可近
,瀉熱逐水建奇功
。
溫下
大黃附子湯
;
大黃附子細辛湯
,脅下寒凝偏痛方,冷積內(nèi)停成實證
,溫下寒實可復康
。
溫脾湯;
溫脾附子及干姜
,甘草人參及大黃
,寒熱并進補兼瀉:攻下冷積振脾陽
。
三物備急丸:
三物備急巴豆研
,干姜大黃不需煎
,卒然腹痛因寒積
,速投此方急救先。
潤下劑
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治脾約
,燥熱津虧便下難,枳樸大黃蜜杏芍
,潤腸泄熱便下來
。
濟川煎:
濟川歸膝肉蓯蓉
,澤瀉升麻枳殼從
,便結體虛難下奪
,寓通于補法堪宗
。
逐水劑
十棗湯:
十棗逐水效堪夸,甘遂大戟與芫花
;懸飲潴留胸脅痛,大腹腫滿用亦佳
。
舟車丸:
舟車黑丑及大黃,遂戟芫花檳木香,表皮陳皮輕粉入
,逐水消腫力量強
。
疏鑿飲子:
疏鑿飲子瀉水方
,木通澤瀉與檳榔
,羌艽苓腹椒商陸,赤豆姜皮退腫良
。
攻補兼施
新加黃龍湯;
新加黃龍用海參
,玄麥生地硝黃呈,參歸姜草扶正氣
,攻補兼施法可尊
。
增液承氣湯:
增液承氣玄地冬
,更加硝黃力量雄
,熱結陰虧腸燥結,滋陰瀉下法可宗
。
和解劑;
和解少陽
小柴胡湯
;
小柴胡湯和解功
,半夏人參甘草從
,更加黃芩生姜棗
,少陽為病此方宗
。
葛苓清膽湯:
蒿苓清膽枳竹茹
,苓夏陳皮碧玉須,熱重寒輕痰濕重
,胸痞嘔惡總能除。
柴胡達原飲:
柴胡達原檳樸果
,更加苓草枳殼和,青皮桔梗荷葉柄
,豁痰胸寬截瘧?zhàn)狻?
調(diào)和肝脾
四逆散:
四逆散里用柴胡
,芍藥枳實甘草須
,此是陽郁成厥逆
,疏和抑郁厥自除。
逍遙散:
逍遙散用當歸芍
,柴苓米草加姜薄,疏肝健脾功最奇
,調(diào)經(jīng)再把丹梔入
。
痛瀉要方:
痛瀉要方用陳皮
,術芍防風共成劑
,腸鳴泄瀉腹又痛,治在瀉肝又實脾
。
調(diào)和腸胃
半夏瀉心湯;
半夏瀉心配連芩:千姜棗草.人參行
,辛苦甘溫消虛痞;治在調(diào)陽與和陰
;
清熱劑:
清氣分熱
白虎湯:
白虎湯清氣分熱
,石膏知母草米協(xié)
,陽明大汗兼煩渴
,清熱生津法最宜。
竹葉石膏湯:
竹葉石膏湯人參
,麥冬半夏甘草承,更加粳米同煎服
,清熱益氣津自生
。
清營涼血
清營湯:
清營湯治熱傳營,身熱煩渴眠不寧
,犀地銀翹玄連竹
,丹麥清熱更護陰。
犀角地黃湯:
犀角地黃芍藥丹
,血熱妄行吐衄斑,蓄血發(fā)狂舌真絳
,涼血散血服之安
。
清熱解毒
黃連解毒湯:
黃連解毒柏梔芩,三焦火盛是主因
,大熱煩躁兼錯語
,瘡癰疔癤服之寧
。
涼膈散:
涼膈硝黃梔子翹
,黃芩甘草薄荷饒,再加竹葉調(diào)蜂蜜
,中焦躁實服之消
。
普濟消毒飲:
普濟消毒蒡芩連
,甘桔藍根勃翹玄
,升柴陳薄僵蠶入,大頭瘟毒服之痊
。
氣血兩清
清瘟敗毒飲:
清瘟敗毒地連芩,丹膏梔草竹葉并
;犀角玄翹知芍桔,清熱解毒亦滋陰
。
清臟腑熱
導赤散:
導赤生地與木通
,草梢竹葉四味共,口糜淋痛小腸火
,引熱同歸小便中。
龍膽瀉肝湯:
龍膽瀉肝梔芩柴
,生地車前澤瀉偕,木通甘草當歸合
,肝經(jīng)濕熱力能排
。
左金丸
;
左金黃連與吳萸
,脅痛吞酸悉能醫(yī)。
瀉白散
;
瀉白甘草地骨皮,桑皮再加粳米宜
,瀉肺清熱平喘咳
,肺中伏火用之宜。
清胃散
;
清胃散中當歸連
,生地丹皮升麻全
;或加石膏瀉胃火
,能消牙痛與牙宣。
瀉黃散:
瀉黃甘草與防風
,石膏梔子藿香充,炒香蜜酒調(diào)和服
,胃熱口瘡并風功
。
玉女煎;
玉女煎用熟地黃
,膏知牛膝麥冬囊
,胃熱陰虛相為病,牙痛齒松宜煎嘗
。
芍藥湯:
芍藥大黃與檳榔
,苓連歸桂甘草香,重在調(diào)氣兼行血
,里急便膿自然康
。
白頭翁湯:
白頭翁湯熱痢方
,連柏秦皮四藥良
,味苦性寒能涼血,堅陰止痢在清腸
。
清虛熱
青蒿鱉甲湯:
青篙鱉甲地知丹,熱由陰來仔細看
,夜熱早涼無汗出
,養(yǎng)陰透熱服之安。
秦艽鱉甲散:
秦艽鱉甲治風勞
,地骨柴胡及青蒿
,當歸知母烏梅合
,滋陰清熱斂汗超
。
清骨散:
清骨散用銀柴胡,胡連秦艽鱉甲輔
,地骨青蒿知母草
,骨蒸勞熱一并除。
當歸六黃湯:
火炎汗出六黃湯
,歸柏芩連二地黃,倍用黃芪為固表
,滋陰瀉火斂汗強。
祛暑劑:
祛暑清熱
清絡飲:
清絡飲用荷葉邊
,竹絲銀扁翠衣添
,鮮用辛涼輕清劑,暑傷肺絡服之痊
祛暑解表
新加香薷飲:
香薷樸銀翹
,扁豆鮮花一齊熬,暑溫口渴汗不出
,清熱化濕又解表
。
散用樸扁豆
,祛暑和中濕邪消
。
祛暑利濕
六一散(益元散):
散中滑石甘,一方兩法義須清
,清熱祛暑為常法
,利水通淋亦細參
。
桂苓甘露飲:
桂苓甘露豬苓膏
,木澤寒水滑石草
,清暑泄熱又利濕
,發(fā)熱煩渴一并消。
清暑益氣
清暑益氣湯:
益氣西洋參
,竹葉知草與荷梗,麥冬米斛連瓜翠
,暑熱傷津此方能
。
溫里劑:
溫中祛寒
理中丸:
理中丸主溫中陽
,人參甘草術干姜
,原為脾胃虛寒設,后人衍化許多方
。
吳茱萸湯:
吳萊萸湯參棗姜
,肝胃虛寒此方良,陽明寒嘔少陰利
,厥陰頭痛亦堪嘗。
小建中湯:
小建中湯芍藥多
,桂枝甘草姜棗合,飴糖為君補中氣
,虛勞腹痛服之瘥
。
大建中湯:
大建中湯建中陽,飴糖人參配椒姜
,中陽衰弱胸腹痛
,痛而拒按服之康
。
回陽救逆
四逆湯:
四逆湯中附草姜,四肢厥冷急煎嘗
,腹痛吐瀉脈沉細
,急投此方可回陽。
回陽救急湯:
回陽救急用六君
,桂附二姜五味隨,加麝三厘或膽汁
,三陰寒厥有奇功
。
黑錫丹:
溫下鎮(zhèn)上黑錫丹
,硫磺桂附茴沉楝
,蘆故起石肉蔻香
,虛喘殿逆服之驗
。
溫經(jīng)散寒
當歸四逆湯;
當歸四逆桂芍棗
,細辛甘草與通草,血虛肝寒四肢厥
,煎服此方樂陶陶
。
表里雙解劑
解表攻里
大柴胡湯:
大柴胡湯用大黃
,枳芩夏芍棗生姜,少陽陽明同合病
,和解攻里效力強。
防風通圣散
;
防風通圣大黃硝
,荊芥麻黃梔芍翹
,甘桔芎歸膏滑石
,薄荷芩術力編饒。
解表清里
葛根黃芩黃連湯:
葛根黃芩黃連湯
,再加甘草共煎嘗,邪陷陽明成熱痢
,清里解表保安康
。
石膏湯:
石膏湯用苓柏連
,麻黃豆豉山梔全
,清熱解毒兼解表
,棗姜細茶一同煎
。
解表溫里
五積散:
五積消滯又溫中,麻黃蒼芷芍歸芎 桔桂苓甘草樸
,兩姜陳皮半夏蔥。
補益劑:
補氣
四君子湯:
四君子湯中和義
,參術獲苓甘草比
,食少便溏體贏瘦
,甘平益胃效相當
。
參苓白術散:
參苓白術扁豆陳,蓮草山藥砂苡仁
;桔梗上浮兼保肺,棗湯調(diào)服益脾神
。
補中益氣湯:
補中益氣芪術陳,升柴參草當歸身,勞倦內(nèi)傷功獨擅
,氣虛下陷亦堪珍
。
生脈散:
生脈麥味與人參
,保肺生津又提神
;氣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脈絕急煎斟
。
人參蛤蚧散:
羅氏人參蛤蚧散,專治痰血與喘滿
,桑皮二母草杏苓
,肺痿服之癥可緩
。
補血
四物湯:
四物歸地芍與芎
,營血虛滯此方宗:婦女發(fā)病憑加減
,臨證之時可變通
。
當歸補血湯:
當歸補血重黃芪,甘溫除熱法頗奇
,芪取十分歸二份,陽生陰長理奧秘
。
歸脾湯:
歸脾湯用參術芪
,歸草茯神遠志齊
,酸棗木香龍眼肉,煎加姜棗益心脾
。
炙甘草湯:
炙甘草湯參桂姜,麥地膠棗麻仁襄
,心動悸兮脈結代
,虛勞肺痿俱可嘗。
氣血雙補
八珍湯:
雙補氣血八珍湯
,四君四物合成方,煎加姜棗調(diào)營衛(wèi)
,氣血虧虛服之康
。
泰山磐石散:
十全大補減桂苓,更加續(xù)斷砂糯苓
,氣血雙補安胎好
,泰山磐石是方名
。
補陰
六味地黃丸:
六味地黃益腎肝
,山藥丹澤萸苓摻,腎陰虧損虛火上
,滋陰補腎自安康。
左歸丸:
左歸丸內(nèi)山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