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yè)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shí) >> 偏方秘方

      半夏黃連解毒湯

      中醫(yī)世家 2023-04-30 16:08:01

      半夏黃連解毒湯

      處方 : 黃連(去須)半兩,黃柏半兩,黃芩半兩

      ,大梔子半兩,半夏3枚
      ,厚樸3錢(qián)(銼)
      ,茯苓(去皮
      ,銼)

      功能主治 : 火熱狂躁,喘滿

      ,或腹?jié)M嘔吐
      ,或欲作利者。

      用法用量 : 水1盞半

      ,加生姜3片
      ,煎至半盞,絞汁溫服

      摘錄 : 《直格》卷下

      《黃煌經(jīng)方使用手冊(cè)》方劑加減匯總「經(jīng)方加減與合秘」

      經(jīng)方是經(jīng)典方的簡(jiǎn)稱

      ,也是歷代相傳經(jīng)驗(yàn)方的簡(jiǎn)稱。經(jīng)方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應(yīng)用天然藥物的經(jīng)驗(yàn)結(jié)晶
      ,是中醫(yī)的臨床規(guī)范
      。古往今來(lái),名醫(yī)無(wú)不研究經(jīng)典
      ,擅用經(jīng)方者無(wú)不成為臨床高手
      ,但經(jīng)方的應(yīng)用絕非易事。方證簡(jiǎn)略不詳
      ,現(xiàn)代應(yīng)用范圍不明
      ,影響了經(jīng)方的普及與推廣。20多年來(lái)
      ,本人專注于經(jīng)方現(xiàn)代應(yīng)用實(shí)踐
      ,積累了一些經(jīng)驗(yàn),這本小冊(cè)子就是本人常用的經(jīng)方使用常規(guī)
      。 本手冊(cè)收集的處方以漢代醫(yī)學(xué)典籍《傷寒論》《金匱要略》的經(jīng)典方為主
      ,少數(shù)后世的經(jīng)驗(yàn)方因配伍嚴(yán)謹(jǐn),療效確切
      ,且沿用日久
      ,本人也經(jīng)常使用,故一并收錄其中


      1半夏厚樸湯加減法:

      (1)痰多
      、嘔甚、驚恐
      、焦慮、失眠嚴(yán)重:重用半夏

      (2)眩暈
      、心悸 水舌
      、水腫
      、小便不利 胃內(nèi)振水音:重用小半夏加茯苓湯

      (3)胸悶、腹脹
      ,舌苔厚膩:重用厚樸

      (4)胸悶
      、腹脹、手腳冰涼
      、便秘 脈弦長(zhǎng)有力:合四逆散

      (5)眩暈
      、心悸、失眠:合溫膽湯

      (6)焦慮失眠:合酸棗仁湯

      (7)腹痛 腹瀉:合黃芩湯

      (8)心煩 焦慮 失眠 腹中脹滿:合梔子厚樸湯

      2半夏瀉心湯加減法:

      (1)上消化道出血
      、舌苔黃膩
      、腹脹腹痛、大便不暢:加制大黃

      (2)腹脹氣多
      ,叩之如鼓:加厚樸(增加胃腸動(dòng)力)

      (3)舌不紅
      、面黃、消瘦:加肉桂

      (4)咽痛充血
      、胸悶
      、身躁熱:加連翹、梔子


      3白虎湯加減法:

      (1)消瘦
      、口渴、舟狀腹:加人參(白虎加人參湯)

      (2)關(guān)節(jié)疼痛 氣上沖:加桂枝(白虎加桂枝湯)

      (3)關(guān)節(jié)疼痛 口中粘
      、苔厚膩:加蒼術(shù)(蒼術(shù)白虎湯)

      (4)高熱不退
      、發(fā)斑、吐血
      、衄血
      、譫語(yǔ)躁擾:加水牛角、玄參(化斑湯)

      (5)甲亢:合小柴胡湯(小柴胡湯 白虎湯)


      4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加減法:

      (1)其人如狂
      、少腹疼痛、大便秘結(jié):合桃核承氣湯

      (2)腦梗死:合桂枝茯苓丸

      (3)心煩失眠
      、舌體紫暗
      、面色暗紅:合桂枝茯苓丸

      (4)失眠 頭痛 恍惚 舌淡紅:合酸棗仁湯

      (5)高血壓 煩躁 心下痞(黃連證):合三黃瀉心湯

      (6)焦慮不安 胸悶 腹脹:合梔子厚樸湯。

      5柴胡桂枝干姜湯加減法:

      (1)腹中疼痛 面黃 眩暈:合當(dāng)歸芍藥散

      (2)口渴(水少) 浮腫(水多):合五苓散

      (3)腹脹腹痛:合四逆散


      6大柴胡湯加減法:

      (1)心中煩 心下痞(黃連證):合三黃瀉心湯

      (2)面紅赤
      、舌紫暗 少腹壓痛 小腿皮膚干燥:合桂枝茯苓丸

      (3)焦慮 腹?jié)M脹氣:合梔子厚樸湯

      (4)咽喉異物感:合半夏厚樸湯

      (5)急躁易怒、口干口苦
      、心悸失眠:合黃連解毒湯

      (6)急性感染:合黃連解毒湯(中藥抗菌素)

      (7)哮喘見(jiàn)痰稠難咯:合排膿(痰)散

      (8)胸痛
      、痰黃、便秘:合小陷胸湯。

      7大承氣湯加減法:

      (1)痞滿燥實(shí)之輕癥者:去芒硝
      ,厚樸 枳實(shí)減量(小承氣湯)

      (2)熱病神昏:合黃連解毒湯

      (3)熱毒發(fā)斑出血:合白虎湯

      (4)胎死腹中:合桂枝茯苓丸


      8大黃附子湯加減法:

      (1)體格壯實(shí) 精神萎靡、面色黃暗
      、皮膚干燥粗糙
      、肌肉酸痛、反應(yīng)遲鈍(麻黃證) :合葛根湯


      (2)汗出而腫
      、手足麻木(黃芪證):合黃芪桂枝五物湯;

      (3)面紅赤
      、舌紫暗 腰背疼痛 下肢皮膚干燥:合桂枝茯苓丸


      (4)膽囊炎 膽石癥引起的膽絞痛急性發(fā)作伴發(fā)熱:合大柴胡湯。

      9大黃蟄蟲(chóng)丸

      10大青龍湯加減法:

      (1)咽喉充血疼痛:加連翹

      (2)腹脹 便秘:加大黃


      11當(dāng)歸芍藥散加減法:

      (1)舌體紫暗 少腹充實(shí)疼痛 下肢皮膚干燥:合桂枝茯苓丸

      (2)口渴(水少) 浮腫 小便不利(水多):合五苓散

      (3)腹中痛
      、四肢冷、脈搏弦:合四逆散

      (4)頸項(xiàng)疼痛
      、容易疲倦
      、月經(jīng)后錯(cuò)未至:合葛根湯

      (5)水腫 附子證:合真武湯

      (6)自身免疫性疾病、久久難愈伴抑郁:合小柴胡湯(柴歸湯)

      (7)伴嚴(yán)重惡寒感
      、極度疲倦感
      ,脈沉:合麻黃附子細(xì)辛湯

      (8)伴多汗:合桂枝加附子湯

      (9)伴關(guān)節(jié)疼痛:合桂枝加附子湯。

      12當(dāng)歸四逆湯加減法:

      (1)頭痛 惡心 嘔吐 水舌:合吳茱萸湯

      (2)女性皮膚枯黃
      、唇干而癟
      、形體枯瘦、脫發(fā)
      、貧血 性欲低下 閉經(jīng)
      、不孕:合溫經(jīng) 湯。

      13苓桂棗甘湯加減法:

      (1)嘔吐清水
      、腹中有水聲:加白術(shù)(合苓桂術(shù)甘湯)

      (2)咳逆上氣
      、頭昏眼花:加五味子(合苓桂味甘湯)。

      14苓桂術(shù)甘湯加減法:

      (1)消瘦明顯:加大棗

      (2)咳逆上氣
      、頭昏眼花
      、呼吸困難、動(dòng)則氣喘:加五味子


      15苓桂味甘湯加減法:

      (1)羸瘦之人 嚴(yán)重的咳逆上氣
      、心悸、頭昏
      、多汗
      、脈虛數(shù):合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生脈飲 山萸肉


      16防風(fēng)通圣散

      17防己黃芪湯加減法:

      (1)喘憋:加麻黃

      (2)腹痛:加白芍

      (3)下肢疼痛、浮腫明顯:加懷牛膝

      (4)血脂高:加澤瀉

      (5)頭暈 頭痛 腰腿無(wú)力:加葛根

      (6)胸痛
      、心絞痛:加川芎 丹參

      (7)易感冒
      、鼻塞
      、打噴嚏:合玉屏風(fēng)

      (8)下肢腫甚 精神萎靡(附子證):合真武湯


      18附子瀉心湯加減法:

      (1)舌體胖大、大便稀溏:合甘草干姜湯

      (2)便秘:加重大黃量

      (3)躁動(dòng)不安
      、出冷汗(失血性休克前期表現(xiàn)):加肉桂


      19桂枝湯加減法:

      (1)胸悶 腹脹 痰多 咳喘:加厚樸、炒杏仁(桂枝加厚樸杏子湯)

      (2)腹痛 便秘:加大黃(桂枝加大黃湯
      ,一方面用桂枝湯
      ,對(duì)體;一方面用大黃
      ,對(duì) 癥
      ;用于外有太陽(yáng)中風(fēng)證、里有陽(yáng)明腑實(shí)證的表虛里實(shí)狀態(tài)者)

      (3)自汗 盜汗 黃汗 浮腫 小便不利:加黃芪

      (4)汗多 心悸 頭昏 食欲不振 舟狀腹:加人參

      (5)項(xiàng)背拘急 自下利:加葛根(桂枝加葛根湯)

      (6)胸腹部搏動(dòng)感(如房顫)
      、上沖感
      、驚恐感、不安感
      、失眠
      、眠淺、自汗
      、盜汗:加龍牡(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20桂枝加附子湯加減法:

      (1)心悸、汗多:加龍骨 牡蠣

      (2)更年期:加仙靈脾
      、巴戟天

      (3)關(guān)節(jié)冷痛嚴(yán)重(細(xì)辛證):合當(dāng)歸四逆湯(著重加入細(xì)辛
      、當(dāng)歸)

      (4)心肌梗死:針對(duì)劇烈胸痛,加葛根 川芎
      ;針對(duì)心源性休克
      、汗出欲脫,加人參( 內(nèi)含參附湯)


      21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加減法:

      (1)羸弱之人 氣喘
      、汗多:合生脈飲 山萸肉

      22桂枝茯苓丸加減法:

      (1)腹痛、便秘:加制大黃

      (2)腰腿痛:加懷牛膝

      (3)皮膚?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杭愚曹尤剩ㄏテp
      、光滑皮膚)

      (4)腹中疼痛:加當(dāng)歸 川芎

      (5)心下按之滿痛,進(jìn)食后腹脹 噯氣 返流:合大柴胡湯

      (6)抑郁 失眠:合柴龍牡

      (7)腹中疼痛
      、月經(jīng)不調(diào) 面黃 浮腫:合當(dāng)歸芍藥散

      (8)腹中痛 四肢冷 脈搏弦:合四逆散

      (9)糖尿病
      、高血壓:合黃芪桂枝五物湯

      (10)周?chē)懿。汉纤奈督〔綔?br>
      (11)腎絞痛:合大黃附子細(xì)辛湯。

      23桂枝芍藥知母湯方證:

      24葛根湯加減法:

      (1)閉經(jīng)或月經(jīng)后錯(cuò) 浮腫:合當(dāng)歸芍藥散

      (2)腰部冷重 干姜舌:甘姜苓術(shù)湯

      (3)腰腿疼痛:合桂枝茯苓丸

      (4)左少腹充實(shí)有力
      ,按之疼痛 下肢皮膚干燥 舌暗:合桂枝茯苓丸

      (5)慢性鼻炎
      、鼻竇炎、過(guò)敏性鼻炎:加辛夷花
      、川芎

      (6)頭面部癤腫
      、三叉神經(jīng)痛、面神經(jīng)炎
      、暴聾
      、頭痛:加川芎、大黃

      (7)膝關(guān)節(jié)沉重 疼痛:加白術(shù) 附子

      (8)體格壯實(shí)男子的高血壓
      、糖尿病
      、頸椎病、落枕:加黃連
      、黃芩(合葛根芩連湯)


      25葛根芩連湯加減法:

      (1)煩躁、頭痛
      、便秘或大便粘臭 或高血壓
      ;出血傾向,牙周膿腫
      ,牙痛:加制大黃

      (2)糖尿病導(dǎo)致腰腿無(wú)力或性功能障礙:加懷牛膝

      (3)心下痞
      、惡心嘔吐:合半夏瀉心湯。

      26甘姜苓術(shù)湯加減法:

      (1)頸項(xiàng)腰背酸痛:合葛根湯

      (2)浮腫 多汗:合防己黃芪湯

      (3)惡寒無(wú)汗 關(guān)節(jié)疼痛:合麻黃湯(麻黃加術(shù)湯----麻黃湯 甘姜苓術(shù)湯)

      (4)心下痞硬
      、食欲不振:加人參

      (5)心功能不全:加桂枝

      (6)腰背關(guān)節(jié)嚴(yán)重疼痛 畏寒肢冷
      、大便清稀、四肢厥冷
      、脈沉無(wú)力:加附子


      27甘草瀉心湯加減法:

      (1)舌苔厚、便秘
      、高血壓
      、衄血:加制大黃

      (2)糖尿病頭昏、口渴:加葛根

      (3)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大便干結(jié)
      、腹疼痛
      、腳攣急:加白芍。

      28黃連解毒湯加減法:

      (1)腹脹 嘔吐 返流
      ,心下按之滿痛:合大柴胡湯

      (2)出血
      、便秘:合三黃瀉心湯

      (3)皮膚發(fā)紅發(fā)干、脫屑:合桂枝茯苓丸
      、四物湯


      29黃連阿膠湯加減法:

      (1)出血:加生地

      (2)腹痛拒按:加制大黃

      (3)少腹疼痛:加丹皮


      30黃芩湯加減法:

      (1)腹痛 拒按:加制大黃

      (2)腹瀉(熱利)、煩熱:加黃連

      (3)出血多:加阿膠

      (4)嘔吐:加半夏 生姜(黃芩加半夏生姜湯)


      31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法:

      (1)下肢疼痛
      、麻木:合四味健步湯

      (2)易感冒、易咳喘
      、易噴嚏
      、易出汗:合玉屏風(fēng)

      (3)面色紅赤 小腹壓痛 小腿皮膚干燥:合桂枝茯苓丸

      (4)口渴(水少) 汗多、腹瀉
      、水腫(水多):合五苓散

      (5)眩暈 小便少:合澤瀉湯

      (6)高脂血癥:加澤瀉湯

      (7)精神萎靡
      、極度疲倦:合麻黃附子細(xì)辛湯

      (8)下肢水腫、膝關(guān)節(jié)疼痛:合防己黃芪湯

      (9)高血壓:加葛根 川芎

      (10)腦梗死:加葛根 川芎

      (11)頭昏 頭痛:加葛根 川芎

      (12)胸悶 胸痛(心絞痛)
      、舌暗:加丹參 川芎。

      32桔梗湯加減法:

      (1)失音:合半夏厚樸湯

      (2)咽痛
      ,但局部無(wú)紅腫:加桂枝

      (3)扁桃體腫大:加柴胡
      、連翹 石膏

      (4)其人消瘦、咽喉干燥
      、粘膜菲?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杭有?麥冬。

      33荊芥連翹湯

      34理中湯加減法:

      (1)心悸動(dòng)
      、腹中痛:加桂枝(桂枝人參湯)

      (2)口瘡:加黃連(連理湯)

      (3)整體狀況更差
      ,脈沉微弱,精神萎靡:加附子(附子理中湯)


      35麻黃附子細(xì)辛湯加減法:

      (1)精神?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汉蠝啬憸?br>
      (2)月經(jīng)不調(diào) 浮腫:合當(dāng)歸芍藥散

      (3)腰部沉重 干姜舌:合甘姜苓術(shù)湯

      (4)其人消瘦(加大棗、甘草)
      、食欲不旺(加桂枝
      、生姜):加大棗、甘草
      、桂枝
      、 生姜(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xì)辛湯)

      (5)浮腫、貧血貌:加黃芪

      (6)大便稀溏:加白術(shù) 茯苓


      36麻黃湯加減法:

      (1)肌肉酸痛
      、舌苔白膩、浮腫:加蒼術(shù)

      (2)銀屑?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汉瞎鹬蜍咄?薏苡仁
      、大黃、石膏


      37麻杏石甘湯加減法:

      (1)肺部感染:加黃芩 連翹 梔子

      (2)舌苔厚
      、大便秘:加大黃

      (3)腹脹:加厚樸 枳實(shí)

      (4)咽痛:加桔梗

      (5)咽中粘痰:加半夏(或合半夏厚樸湯)


      38麥門(mén)冬湯加減法:

      (1)咽中粘痰:合半夏厚樸湯

      (2)咽喉干痛:合桔梗湯

      (3)汗多、口渴
      、舌面干燥
      、脈洪大有力:加生石膏

      (4)皮膚干枯、干澀
      、干癢:加生地
      、阿膠

      (5)出血:加生地、阿膠

      (6)(氣上沖)心悸動(dòng)
      、氣短少 舌淡
      、舌體柔軟:加桂枝

      (7)悸動(dòng):加龍牡。

      39排膿(痰)散

      40四逆散加減法:

      (1)咽喉異物感
      、腹脹:合半夏厚樸湯

      (2)腎積水:合豬苓湯

      (3)尿路感染:合豬苓湯

      (4)頑固性頭痛
      、失眠、胸痛
      、呃逆
      、磨牙 舌體紫暗:加當(dāng)歸、川芎
      、桃仁
      、紅花

      (5)大便秘結(jié):重用芍藥。

      41四逆湯加減法:

      (1)大吐
      、大瀉
      、大汗、大失血:加人參

      (2)頭面上半身出血 心下痞:合三黃瀉心湯(三黃四逆湯)


      42薯蕷丸

      43芍藥甘草湯加減法:

      (1)便血:加黃芩

      (2)腹中冷痛:加肉桂
      、干姜(柴胡桂枝干姜湯藥對(duì))

      (3)四肢冷 胸脅苦滿 腹脹:合四逆散

      (4)腎絞痛發(fā)作:合四逆散加當(dāng)歸、川芎
      、懷牛膝

      (5)急性腰肌扭傷
      、劇痛(外證未去):合桂枝湯 麻黃附子細(xì)辛湯。

      44酸棗仁湯加減法:

      (1)眩暈
      、多夢(mèng)
      、驚悸:合溫膽湯

      (2)腹脹、咽中異物感:合半夏厚樸湯

      (3)胸悶
      、心悸
      、疲勞、抑郁:合柴龍牡

      (4)煩熱嚴(yán)重:加黃芩
      、連翹
      、梔子。

      45腎氣丸加減法:

      (1)口中渴 小便少:合五苓散

      (2)少氣
      、自汗
      、糖尿?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汉宵S芪桂枝五物湯

      (3)腰痛、下肢水腫:加懷牛膝
      、車(chē)前子(濟(jì)生腎氣丸)


      注意:形體壯實(shí)、面色暗紅有油光
      、脈搏滑數(shù)有力的黃連人忌用


      46生脈飲方加減法:

      (1)心悸嚴(yán)重:合桂枝甘草湯

      (2)氣喘多汗:加龍骨、牡蠣
      、山萸肉


      47桃核承氣湯加減法:

      (1)抑郁:合柴龍牡

      (2)焦慮:合柴龍牡。

      48溫膽湯加減法:

      (1)咽中異物感
      、腹脹:合半夏厚樸湯

      (2)焦慮 腹脹:合梔子厚樸湯

      (3)精神恍惚
      、百般無(wú)奈,舌不紅
      ,脈不滑(焦慮):合酸棗仁湯

      (4)心煩
      、失眠、胸悶
      、快速心率:加黃連

      (5)嗜睡、脈緩
      、乏力:加麻黃

      (6)頭痛
      、眩暈、抽動(dòng):加天麻

      (7)肌肉痙攣
      、抽搐:加全蟲(chóng)
      、蜈蚣。

      49溫經(jīng)湯加減法:

      (1)出血:加生地

      (2)大便干結(jié)
      ,皮膚如鱗甲:加桃仁

      (3)閉經(jīng)
      、基礎(chǔ)體溫低:加鹿角膠、附片


      50五苓散加減法:

      (1)低熱
      、食欲不振、胸悶
      、淋巴結(jié)腫大 惡心:合小柴胡湯

      (2)腹脹
      、噯氣、咽中異物感
      、舌苔厚膩:合半夏厚樸湯

      (3)腹中疼痛
      、月經(jīng)不調(diào):合當(dāng)歸芍藥散

      (4)面黃、乏力
      、多汗
      、多食易饑
      、腹大松軟如棉:合黃芪桂枝五物湯

      (5)精神萎靡、脈沉(附子證) 肝硬化腹水
      、腎病水腫:合真武湯

      (6)多汗
      、乏力、易感冒:合玉屏風(fēng)

      (7)暑天多汗
      、煩渴:加生石膏
      、寒水石;小便澀痛:加滑石
      、甘草(桂苓甘露飲)

      (8)頭痛
      、頸項(xiàng)肩背不適:加葛根

      (9)血壓高:加葛根

      (10)嗜酒:加葛根

      (11)腰腿疼痛:加懷牛膝

      (12)黃疸或膽紅素偏高、出黃汗:加茵陳

      (13)眼病
      、小便不利:加車(chē)前子


      51五積散

      52吳茱萸湯加減法:

      (1)眩暈 吐水:合小半夏加茯苓湯

      (2)頭痛、頭暈
      、胃脹
      、胃中振水音 水舌:苓桂術(shù)甘湯。

      53小柴胡湯加減法:

      (1)發(fā)熱遷延不愈
      ,肩背關(guān)節(jié)疼痛(外證未去):合桂枝湯

      (2)咳吐黃稠粘痰
      、心下壓痛、大便干結(jié):合小陷胸湯

      (3)胸悶
      、咽喉或食道有異物感
      、精神不安定、納呆
      、惡心嘔吐
      、舌苔白膩:合半夏厚 樸湯

      (4)咳嗽或哮喘:合半夏厚樸湯

      (5)口渴 浮腫、尿少:合五苓散

      (6)腫瘤放化療后
      、腎炎
      、急性胃腸炎、傷暑:合五苓散

      (7)月經(jīng)不調(diào)
      、腹中疼痛
      、大便秘結(jié) 面色發(fā)黃
      、形體偏胖、容易水腫、大便稀溏:合 當(dāng)歸芍藥散

      (8)慢性肝炎
      、肝硬化
      、甲狀腺疾病
      、風(fēng)濕性多肌痛等自身免疫性疾?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汉袭?dāng)歸芍藥散 (柴歸湯)

      (9)煩熱 關(guān)節(jié)疼痛:合梔子柏皮湯

      (10)淋巴結(jié)腫大、淋巴細(xì)胞增多:加連翹

      (11)咳喘遷延不愈
      ,咯稀白痰:加干姜
      、五味子

      (12)咽痛:加桔梗

      (13)膠原性疾病
      、免疫性疾病致關(guān)節(jié)疼痛不能屈伸或有出血傾向:加生地、白芍

      (14)心中煩 心下痞 腸熱利:加黃連

      (15)身癢
      、皮膚過(guò)敏(外證未去):加荊芥
      、防風(fēng)。

      54小建中湯加減法:

      (1)面黃
      、肉松
      、浮腫:加黃芪

      (2)消瘦、憔悴
      、痛經(jīng):加當(dāng)歸

      (3)小兒腸痙攣:加當(dāng)歸

      (4)產(chǎn)后調(diào)理:加當(dāng)歸

      (5)出血多:加生地
      、阿膠

      (6)腹痛劇烈:加川芎。

      55小青龍湯加減法:

      (1)口干
      、煩躁:加石膏

      (2)身體瘦弱
      、心悸、喘促:去麻黃
      ,加人參
      、麥冬、五味子
      、山萸肉(填補(bǔ)少陰)

      (3)哮喘慢性期
      ,見(jiàn)面黃、肉松
      、浮腫:加黃芪

      (4)長(zhǎng)期服用激素
      ,其人面色灰暗:加熟地、山萸肉
      、鹿角膠、制附子
      、龍骨
      、牡蠣( 填充少陰)。

      56小陷胸湯加減法:

      (1)胸腹脹痛
      、胃脘脹痛:加枳實(shí)

      (2)嘔吐:加生姜
      、竹茹

      (3)痰稠膠固:加桔梗

      (4)胸脅痛甚:合四逆散

      (5)往來(lái)寒熱、遷延發(fā)熱
      、口苦:合小柴胡湯

      (6)咳喘:合麻杏石甘湯或三拗湯

      (7)心絞痛:加瓜蔞皮
      、薤白、川芎


      57三黃瀉心湯加減法:

      (1)上腹不適
      ,按之疼痛:合大柴胡湯

      (2)煩躁、神昏
      、舌紅
      、舌苔黃膩:合黃連解毒湯

      (3)嘔吐 心下痞 下利:合半夏瀉心湯

      (4)體格壯實(shí)
      、頸項(xiàng)強(qiáng)痛 高血壓:合葛根芩連湯

      (5)頭暈?zāi)X脹(腦充血)、牙齦腫痛
      、口舌生瘡
      、咽喉紅腫、耳鳴耳痛
      、暴發(fā)火眼
      、小 便黃赤、大便干燥:黃連上清丸(1荊芥
      、防風(fēng)
      、白芷、菊花
      、薄荷
      、桔梗、川芎
      、旋復(fù) 花
      、蔓荊子;2黃連
      、黃芩
      、大黃、黃柏
      、梔子
      、連翹、生石膏
      、甘草)


      注意:體質(zhì)虛弱、精神萎靡
      、消瘦
      、貧血、脈弱的人忌用


      58茵陳蒿湯加減法:

      (1)黃疸
      、身熱、膚癢:合梔子柏皮湯

      (2)膽道感染
      、腹脹
      、腹痛、便秘:合大柴胡湯

      (3)反復(fù)發(fā)熱
      、胸脅苦滿
      、神情默默、心煩、喜嘔:合小柴胡湯


      59玉屏風(fēng)散加減法:

      (1)兒童
      、老人體質(zhì)虛弱,易汗出
      、易惡風(fēng)
      ,稍感風(fēng)寒便鼻塞、流涕:合桂枝湯

      (2)腰背四肢關(guān)節(jié)疼痛(外證未去):合桂枝湯

      年老浮腫:加黃芪

      ------------黃芪桂枝五物湯

      (3)身重體胖
      、容易汗出
      、下肢水腫:合防己黃芪湯

      (4)肝腎功能不全、精神萎靡(附子證) 腹水:合真武湯

      (5)咳喘兼咳聲重濁
      、面黃浮腫:加麻黃


      60炙甘草湯加減法:

      (1)心悸、動(dòng)則氣促:加龍骨
      、牡蠣

      (2)食欲減退:加砂仁
      、山藥

      (3)消瘦:加天冬(長(zhǎng)肌肉)

      (4)惡心嘔吐:加半夏。

      61枳實(shí)芍藥散

      62豬苓湯加減法:

      (1)尿路感染伴發(fā)熱:合小柴胡湯

      (2)尿路結(jié)石 腎絞痛:豬苓湯 四逆散

      (3)尿黃赤
      、足癬
      、濕疹、盆腔炎
      、陰道炎:加黃柏
      、連翹、梔子


      63真武湯加減法:

      (1)口渴 浮腫
      、尿少:合五苓散

      (2)自汗、糖尿?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汉宵S芪桂枝五物湯

      (3)腰痛
      、下肢水腫:合濟(jì)生腎氣丸

      (4)甲減、畏寒
      、嗜睡
      、困倦:合甘草麻黃湯。

      64梔子柏皮湯加減法:

      (1)皮膚瘙癢流水:合麻杏苡甘湯加生石膏
      、連翹

      (2)肝病發(fā)黃或膽道感染發(fā)黃:合大柴胡湯 茵陳蒿湯

      (3)黃帶淋漓:合豬苓湯

      (4)尿頻、尿急
      、尿痛:合豬苓湯


      65梔子厚樸湯加減法:

      (1)食道炎、胃炎
      、慢支
      、支氣管哮喘見(jiàn)胸悶、氣喘、腹脹
      、腹痛
      、大便不暢:合大柴 樸湯

      (2)以焦慮、失眠
      、心境障礙為特征的疾病
      ,如焦慮癥、抑郁癥
      、神經(jīng)衰弱
      、精神分裂 癥、老年性癡呆
      、更年期綜合征:合半夏厚樸湯 或溫膽湯 或黃連解毒湯

      (3)以黃疸為特征的疾病
      ,如膽囊炎、膽道感染
      、急性肝炎
      、慢性肝炎急性發(fā)作、妊娠 期肝內(nèi)膽汁淤積癥
      、新生兒黃疸:合茵陳蒿湯


      66竹葉石膏湯加減法:

      (1)腫瘤后消瘦、貧血:合炙甘草湯

      (2)出血:加生地
      、阿膠


      67八味解郁湯加減法:

      (1)舌體淡潤(rùn)、胖大
      ,邊有齒痕
      ,舌苔白潤(rùn):加干姜

      (2)心煩意亂,胸中窒悶不適(焦慮):加梔子

      (3)舌淡
      、暗
      、潤(rùn),氣上沖:加肉桂


      68八味除煩湯加減法:

      (1)尿頻
      、尿急、尿痛
      、尿黃:合六一散

      (2)咽喉疼痛:加桔梗
      、甘草。

      69八味活血湯加減法:

      (1)痤瘡
      、面赤
      、脫發(fā)、腰酸
      、痛經(jīng) 下肢皮膚干燥:合桂枝茯苓丸 懷牛膝

      (2)咽中異物感
      、胸悶
      、腹脹:合半夏厚樸湯。

      70八味通陽(yáng)湯加減法:

      (1)口水多
      、腹瀉嚴(yán)重:加干姜

      (2)下肢水腫:加懷牛膝
      、漢防己

      (3)濕疹:加薏苡仁。

      71四味健步湯加減法:

      (1)其人消瘦
      、小腿抽筋
      、大便干結(jié):合芍藥甘草湯

      (2)其人肥胖、腹大松軟
      、肉松
      、肢麻、多汗
      、浮腫:合黃芪桂枝五物湯

      (3)下肢皮膚干燥如蛇皮(桃仁證):合桂枝茯苓丸

      (4)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合桂枝茯苓丸


      72止痙散加減法:

      (1)癲癇、腦膠質(zhì)細(xì)胞瘤:合柴龍牡

      (2)面肌痙攣:合柴龍牡 溫膽湯

      (3)小兒多動(dòng)癥
      、腦癱:合溫膽湯


      73更年方加減法:

      (1)頭暈、浮腫:合真武湯

      (2)月經(jīng)不調(diào)
      、大便干結(jié)(血不利) 面目下肢水腫(水不利):合當(dāng)歸芍藥散

      (3)面黃
      、浮腫、惡寒
      、無(wú)汗
      、嗜睡、困倦:合麻黃附子甘草湯

      干嘔是怎么回事?大神們幫幫忙

      “干嘔者

      ,胃氣逆故也
      。但嘔而欲吐,吐而無(wú)所出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蔽柑摎饽嬲撸碎倨ぶ袢銣?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吳茱萸湯
      。胃中寒者,宜半夏干姜散
      、理中湯
      。胃熱者,宜黃芩加半夏生姜湯
      、黃連解毒湯。少陰病干嘔下利脈微者,宜白通湯
      、通脈四逆湯

      干嘔是怎么回事

      1


      喂養(yǎng)或進(jìn)食不當(dāng):新生兒期喂奶過(guò)多,奶的配方不當(dāng)
      ,吃奶時(shí)吞入大量空氣
      ;嬰兒及幼兒一次進(jìn)食量較多或食物不易消化。
      2
      、消化功能異常:全身感染性疾病
      ,如果患有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
      、肺炎及敗血癥等疾病時(shí)
      ,在高燒、惡心
      、食欲減退的同時(shí)
      ,常伴有嘔吐。
      3
      、消化道感染性疾?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何秆住⒛c炎
      、痢疾
      、闌尾炎等疾病,由于局部刺激可引起反射性嘔吐
      ,此時(shí)多會(huì)伴有惡心
      、腹痛及腹瀉等其它消化系統(tǒng)癥狀。
      4
      、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耗X炎、腦膜炎
      、頭顱內(nèi)的出血或腫瘤以及顱腦外傷等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也能引起嘔吐
      ,以嘔吐前無(wú)惡心并呈噴射性為特點(diǎn),但往往同時(shí)伴有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其它癥狀
      ,如頭痛
      、精神萎靡、嗜睡
      、甚至抽風(fēng)
      、昏迷等

      5、精神因素:有些孩子可能會(huì)因?yàn)槟承┰蛟斐傻木襁^(guò)度緊張或焦慮引發(fā)嘔吐
      ,再發(fā)性嘔吐這種病有時(shí)也與精神因素有關(guān)

      6、中毒:包括各種中毒
      ,如食物中毒
      、有毒動(dòng)物、植物中毒及藥物
      、農(nóng)藥中毒等
      ,幾乎都有嘔吐癥狀,但不同的毒物中毒又有其各自的臨床特點(diǎn)
      ,可供鑒別

      7、其他:內(nèi)耳的前庭功能失調(diào)或美尼爾氏病(內(nèi)耳膜迷路積水)嘔吐比較劇烈
      ,但多伴有眩暈
      、視物旋轉(zhuǎn);小兒先天性消化道畸形
      ,如胃扭轉(zhuǎn)
      、肥大性幽門(mén)梗阻等,此外
      ,腸蛔蟲(chóng)癥病兒發(fā)生腸梗阻或膽道蛔蟲(chóng)時(shí)嘔吐也比較嚴(yán)重

      家長(zhǎng)了解了上述各種引起嘔吐的原因,即可結(jié)合自己孩子的表現(xiàn)進(jìn)行分析
      ,心中有了數(shù)
      ,也就可以遇“吐”不慌了。
      要了解更多權(quán)威
      、科學(xué)的育兒知識(shí)
      ,還是上"媽咪寶貝網(wǎng)"去詳細(xì)了解一下吧

      全方位的專業(yè)育兒知識(shí),兒童故事
      、兒歌
      、兒童游戲、幼兒教育教學(xué)及各類(lèi)兒童有聲讀物下載
      。參考資料:

      你好, 我父親也是舌癌
      , 能問(wèn)下你是在哪開(kāi)的中藥嗎
      ?是否有止疼的藥
      ?謝謝

      中國(guó)中醫(yī)冶療
      舌癌多由心脾毒火或陰虛火毒熏蒸所致,初期多為實(shí)熱之征

      ,繼則本虛標(biāo)實(shí)
      ,晚期可出現(xiàn)正氣衰敗之象。中醫(yī)對(duì)本病的治療以清熱瀉火
      、解毒散結(jié)為原則,或佐以扶正之品
      ,能減輕痛苦
      ,延長(zhǎng)生存期、提高存活率
      。中醫(yī)藥除了運(yùn)用辨證施治外
      ,也可運(yùn)用單方、驗(yàn)方及外治法等
      ,可提高療效

      (1)藥物治療
      1)火毒瘀結(jié)型。
      主證:舌的一側(cè)出現(xiàn)結(jié)塊
      ,觸之較硬
      ,或伴潰瘍、糜爛
      ,合并感染時(shí)伴灼痛
      ,有時(shí)流涎,口氣腥臭
      ,間有煩燥
      ,便秘、溲赤
      、舌質(zhì)紅或紅紫
      ,苔薄黃,脈細(xì)弦

      治法:瀉火清火
      ,化瘀解毒,消腫散結(jié)

      方藥①:導(dǎo)赤散(《小兒藥證直訣》)
      、犀角地黃湯(《千金方》)加減,生地20~30g
      ,木通6~9g
      ,生甘草梢3g,竹葉9g
      ,犀角3g(水牛角30g代之)
      ,生地黃30g
      ,白芍12g,丹皮9g

      熱甚者加川連
      、黃柏、黃芩
      、山梔
      、竹葉、山豆恨
      、制川軍等
      ;毒盛者加七葉一枝花、自花蛇舌草
      、蜀羊泉
      、石上柏、天葵子
      、龍葵等抗癌解毒
      ;局部硬結(jié)者加夏枯草、山慈姑
      、貝母
      、海藻等軟堅(jiān)散結(jié);不寐加炒棗仁
      、柏子仨
      、夜交藤、合歡皮
      ;納少加谷麥芽
      、焦山楂、佛手片
      ;便溏加茯苓
      、澤瀉、車(chē)前子

      分析:導(dǎo)赤散為清心火
      ,利小便的方劑,心經(jīng)熱盛
      ,火炎于上則口舌生瘡
      。方中生地黃涼血,竹葉清心
      ,木通降心火
      、利小便;生甘草梢瀉火全方具有清心涼血、利水導(dǎo)熱之功
      。犀角地黃湯中犀角清熱涼血
      、并能解毒,(因犀角藥源稀少
      ,價(jià)格昂貴
      ,每以水牛角代之)。自芍和營(yíng)泄熱
      ;丹皮瀉血中伏熱
      ,涼血散瘀。兩方合用適用于火毒瘀結(jié)型舌癌

      方藥②:仙方活命飲(《外科發(fā)揮》)加減
      。炮山甲10g,天花粉15g
      ,白芷10g,赤芍10g
      ,制乳香5g
      ,制沒(méi)藥5g,皂角刺10g
      ,當(dāng)歸尾10g
      ,陳皮10g,金銀花20g
      ,夏枯草15g
      ,大黃6g,山慈姑30g
      ,生甘草5g

      熱毒熾盛,潰破而成翻花狀者
      ,加蚤休15g
      ,半枝蓮15g,馬勃3g
      ;熱毒蘊(yùn)結(jié)
      ,氣滯血瘀、疼痛難忍者
      ,加全蝎3g
      ,露蜂房10g;熱毒陰虛
      ,口干舌紅
      ,光剝無(wú)苔者,加生地15g
      ,玄參10g
      ,鮮蘆根20g
      ;頸項(xiàng)結(jié)塊者,加昆布10g
      ,海藻10g

      分析:方中炮山甲、皂角刺消腫潰堅(jiān)
      ;當(dāng)歸
      、赤芍、制乳香
      、制沒(méi)藥活血散瘀
      ,通絡(luò)止痛;山慈姑
      、天花粉
      、夏枯草、白芷
      、陳皮祛風(fēng)化痰
      、軟堅(jiān)散結(jié);金銀花
      、大黃
      、甘草清熱解毒。全方共奏消腫軟堅(jiān)
      、活血止痛
      、清熱解毒之功。為治療舌癌熱毒蘊(yùn)結(jié)
      ,腫塊日久或頸淋巴結(jié)轉(zhuǎn)移而正氣未衰者

      2)心脾郁火型。
      主證:舌部變厚
      ,或?yàn)橛步Y(jié)
      ,如菌如豆,或有糜爛
      ,流涎穢臭
      ,口渴喜飲,尿黃量少
      ,舌淡苔黃
      ,脈數(shù)。
      治法:清心瀉脾
      、解毒散郁

      方藥:導(dǎo)赤散(《小兒藥證直訣》)合瀉黃散(《小兒藥證直訣》)加減。生地20g,竹葉10g
      ,木通10g
      ,石膏(先煎)15g,藿香葉15g
      ,梔子10g
      ,黃連6g,山豆根15g
      ,蒲公英30g
      ,藤梨根30g,天花粉20g
      ,甘草梢6g

      便秘、煩中
      、失眠者
      ,加蓮子芯2g,酸棗仁10g
      ,夜交藤20g
      ;腫處疼痛、焮熱者
      ,加金銀花15g,夏枯草15g
      ,白花蛇舌草30g

      分析:方中生地、竹葉
      、木通
      、甘草為導(dǎo)赤散,具有清心火
      、利小便之功
      ,使心經(jīng)實(shí)熱得以從小便面出。藿香葉
      、防風(fēng)疏散伏火
      ,乃“火郁發(fā)之”之意;石膏
      、梔子則瀉脾胃之積熱
      ;復(fù)加黃連、山豆根
      、蒲公英
      、藤梨根、天花粉清熱解毒,抗癌散結(jié)
      。全方清心瀉脾
      、解毒散郁,為治療心脾郁火型舌癌常用方

      3)熱盛陰虛型

      主證:舌癌硬結(jié)不斷增大,侵犯肌層或口底合并感染或因放療后出現(xiàn)口腔粘膜糜爛
      、口咽干燥
      、煩燥發(fā)熱、便秘溲赤
      、舌光質(zhì)紅紫
      ,脈細(xì)弦數(shù)。
      治法:清熱瀉火
      ,解毒散結(jié)
      ,佐以養(yǎng)陰。
      方藥:增液湯(《溫病條辨》)合豆根二冬湯(《腫瘤防治康復(fù)全書(shū)》)加減
      。生地12g
      ,玄參10g,麥冬15g
      ,天冬18g
      ,石斛12g,知母12g
      ,山豆根12g
      ,絞股藍(lán)10g,黃芩9g
      ,半枝蓮15g
      ,豬苓12g,茯苓12g
      ,全瓜蔞20g
      ,川連6g,白術(shù)12g
      ,太子參15g
      ,淮山藥12g,浙貝9g
      ,甘草3g

      分析:方中山豆根、黃芩
      、川連
      、半枝蓮清熱瀉火
      ,全瓜蔞、浙貝解毒散結(jié)
      ;生地
      、玄參、天冬
      、麥冬
      、石斛,知母養(yǎng)陰生津
      ;太子參
      、淮山藥、白術(shù)
      、甘草健脾益氣
      ,扶正祛邪,全方益氣養(yǎng)陰
      ,清熱解毒
      ,標(biāo)本兼圖。
      4)正虛毒瘀型

      主證:形體羸瘦
      ,神疲倦怠,舌菌大如泛蓮或口腔粘膜糜爛
      ,舌紅絳少苔
      ,脈細(xì)數(shù)。
      治法:補(bǔ)氣養(yǎng)血育陰
      ,解毒化瘀散結(jié)

      主藥:二參仙鶴草湯(《腫瘤防治康復(fù)全書(shū)》),黨參15g
      ,沙參30g,云茯苓10g
      ,白術(shù)10g
      ,甘草5g,當(dāng)歸15g
      ,黃芪30g
      ,生地黃20g,仙鶴草30g
      ,知母10g
      ,竹葉10g,山豆根15g
      ,蚤休15g
      ,青黛(包)12g

      分析:方中黨參、茯苓
      、白術(shù)
      、甘草健脾益氣;當(dāng)歸養(yǎng)血補(bǔ)血
      ;地黃滋陰補(bǔ)血
      ,沙參、知母養(yǎng)陰生津
      ;黃芪
      、仙鶴草補(bǔ)氣托毒;竹葉
      、山豆根
      、蚤休、青黛清熱解毒

      (2)外治法
      1)北庭丹(《丹溪秘傳》)

      藥物:番硇砂、人中白各1.5g
      ,瓦上青苔
      、瓦松、青雞矢各3g
      ,麝香
      、冰片備O.3g。
      用法:用磁針刺破舌菌(病變部位)
      ,以北庭丹少許點(diǎn)之

      2)水澄膏(《醫(yī)宗金鑒》)——外敷方1。
      藥物:水飛朱砂
      、白芨
      、白蘞、五倍子
      、郁金
      、雄黃、乳香

      用法:上藥共研細(xì)末
      ,米醋調(diào)后外敷患處。
      3)外敷方2

      藥物:佛甲草汁12g
      ,攻瑰蜜30g,沒(méi)藥6g
      ,龍腦15g

      用法:研末攤棉紗布上
      ,貼患處,常常替換

      4)外敷方3

      藥物:黃柏30g,青黛9g
      ,肉桂3g
      ,冰片0.6g。
      用法:上藥各研為細(xì)末
      ,再共研
      ,瓷罐收貯,用少許敷患處

      5)外敷方4

      藥物:山豆根10g,冰片1g

      用法:上藥共研為細(xì)末
      ,外敷患處。
      6)外敷方5

      藥物:錦地羅

      用法:醋磨濃汁敷患處。
      7)外敷方6

      藥物:金黃膏或玉露膏加斑蝥粉

      用法:每次少許敷貼患處。
      8)漱口方1

      藥物:白礬3g
      ,銅綠3g。
      用法:上藥共研為細(xì)末
      ,敷于患處
      ,并以溫醋漱口。
      9)漱口方2

      藥物:50%乙醇浸漬升麻根
      ,制成流浸膏,自英30g
      ,天葵子30g

      用法:上藥混合
      ,用適量碘化鉀和水漱口
      ,每次3~5g。
      10)漱口方3

      藥物:絞股藍(lán)若干

      用法:煎湯或開(kāi)水沖泡漱口

      11)漱口方4。
      藥物:庶蟲(chóng)7枚(微炒)
      ,鹽45g

      用法:用1000ml水煎至250ml,分?jǐn)?shù)次含于口中片刻吐出
      ,勿咽
      ,每日3~5次。
      12)外洗方1

      藥物:漏蘆150g
      ,藜蘆150g,95%乙醇500ml

      用法:將上2味藥浸泡入乙醇中72小時(shí)后過(guò)濾即成
      。用棉花或軟布浸藥后涂洗瘡面。
      13)外洗方2

      藥物:地鱉蟲(chóng)10g
      ,生薄荷10g。
      用法:上藥研汁
      ,布捻舌下腫處

      (3)單方驗(yàn)方
      1)土貝煎。
      藥物:土茯苓30g
      ,土貝母30g

      用法:每日1劑,煎汁內(nèi)服

      2)二豆煎

      藥物:刀豆子60g,赤小豆60g
      ,半夏10g
      ,黃連10g。
      用法:每日1劑
      ,煎汁內(nèi)服

      3)梅花點(diǎn)舌丹。
      藥物:乳香
      、沒(méi)藥
      、硼砂、熊膽
      、冰片
      、雄黃、葶藶子
      、血竭
      、沉香
      、珍珠、牛黃
      、麝香
      、朱砂、制蟾酥
      、白梅花
      ,生石決明。
      用法:每丸0.15g
      ,每服3丸
      ,含化用白酒或白開(kāi)水送下,或醋泡化后敷患處

      4)六神丸

      藥物:牛黃、明雄黃
      、珍珠
      、麝香、冰片等

      用法:每丸0.35g
      ,每次10~20丸。曰中徐徐含化
      。每日5次

      5)小金丹。
      藥物:白膠香
      、草烏
      、五靈脂、地龍
      ,木鱉子
      ,制乳香、制沒(méi)藥
      、當(dāng)歸
      、麝香、古墨炭

      用法:每丸1.46g
      ,腫塊將潰及潰久者,每日服2丸
      。小兒每次1丸
      ,研碎后以酒調(diào)服。
      6)敵癌丸。
      藥物:白花蛇舌草
      、穿心蓮、虎杖
      、金牛根
      、枝花頭、急性子
      、水蛭
      、徐長(zhǎng)卿、韓信草
      、蟾酥
      、壁虎、蜈蚣
      、荸薺粉

      用法:每次10g,每日3次
      ,吞服

      7)蜈蚣散。
      藥物:蜈蚣若干條

      藥物:蜈蚣洗凈
      、烘干研末,每次2~4g
      ,每日1次
      ,用紅花酒沖服。
      8)紫草根糖漿

      藥物
      ,紫草根,
      用法:每100ml糖漿內(nèi)含藥量相當(dāng)于紫草根生藥16g
      ,每次10ml
      ,每日3次。
      (4)藥膳療法
      1)藥物組成:烏梅干10g
      ,蜂蜜適量

      用法:烏梅煎湯后,杯中放入1/3的烏梅湯
      ,1/3蜂蜜
      ,1/3涼開(kāi)水,加少許檸檬汁制成飲料

      2)藥物組成:竹葉50g
      ,鴿蛋10只。
      用法:把竹葉置入鍋內(nèi)加水300ml后放入鴿蛋,共煮至熟
      ,把鴿蛋取出擊破其殼后再置入鍋內(nèi)共煮
      ,另取少許鮮嫩竹葉用開(kāi)水燙熱,迅速取出置于盆子底部襯底
      ,把鶴蛋放在有鮮竹葉襯底之盆上
      ,服食鴿蛋。
      3)藥物組成:薏苡仁50g
      ,鮮冬瓜300g
      ,油、鹽各少許

      用法:鮮冬瓜去皮
      、冼凈后切成方塊待用。薏苡仁淘洗干凈人鍋內(nèi)
      ,加水適量煮湯
      ,俟薏苡仁煮開(kāi)花時(shí),放入冬瓜煮熟
      ,調(diào)入油
      、鹽少許即可食用。喝湯吃薏苡仁及冬瓜
      ,每日1~2次

      4)藥物組成:苦瓜1條、鹽
      、蔥末少許

      用法:先在鍋內(nèi)加水1750~2000ml,煮沸后放入苦瓜用小火慢慢燉煮
      ,至苦瓜軟熟
      ,熄火,加少許鹽和蔥末
      ,調(diào)勻即可食用

      5)藥物組成:大西瓜的中果1/8個(gè),排骨150g
      ,鹽少許
      、冷水2000ml。
      用法:將西瓜皮洗凈
      ,削去外皮
      ,切成丁塊;將排骨洗凈
      ,放入鍋內(nèi)
      ,加入冷水,用大火煮沸,加入西瓜皮丁
      ,再用小火煮20分鐘
      ,加少許鹽,油
      ,即可食用

      十藥物組成:胡蘿卜60g,荸薺60g
      ,芫荽30g。
      用法:胡蘿卜切成片
      ,與荸薺一起加水煮沸5分鐘左右
      ,加入蕪荽同煎,煮沸后代茶飲

      7)藥物組成:田七10g
      ,香菇5g,仔母雞1只(約250g)
      ,大棗10枚
      ,料酒、香油
      、精鹽適量
      ,生姜3片,蔥白10根

      用法:田七切成薄片
      ,香菇溫開(kāi)水泡發(fā),去蒂切細(xì)
      ;雞宰后去內(nèi)臟
      ,洗凈;大棗洗凈去核
      。將以上食物
      、佐料均放入雞腹中,雞置于磁碗內(nèi)入鍋
      ,隔水蒸熟后
      ,放入油、鹽調(diào)味即可食用

      8)藥物組成:生地30g
      ,粟米30g,薏苡仁30g
      ,食糖適量

      用法:取生地置于400ml水內(nèi)煮沸半小時(shí),棄去生地殘?jiān)瑸V出藥液
      ,用之與粟米
      、薏苡仁同煮成粥,最后加入糖適量
      ,即可食用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pianfang/955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wú)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
      ,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qǐng)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huì)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lái)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lái)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qǐng)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
      ,我們會(huì)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shí)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李敬孝教授運(yùn)用枳實(shí)薤白桂枝湯醫(yī)案二則
      摘要:本文為總結(jié)歸納胸痹病辨證及治療規(guī)律,根據(jù)《金匱要略》一書(shū)中張仲景對(duì)胸痹的論述
      川升麻揩齒散
      處方 : 川升麻半兩,白附子1分(炮裂)
      ,密陀僧1分
      ,露蜂房1分,槐枝灰半兩
      。制法 : 上為末
      ,別入生地黃汁1合,拌令勻
      加味地黃丸
      加味地黃丸《古今醫(yī)統(tǒng)》卷九十:加味地黃丸處方 : 熟地黃(煮爛
      ,搗)120克 山茱萸肉 山藥各60克 澤瀉30克 牡丹皮 白茯苓各15克 鹿茸(酥炙)牛膝各6克制法 : 上藥為末,面糊丸
      ,如黍米大
      和中解托湯
      和中解托湯處方 : 柴胡1錢(qián)
      ,干葛1錢(qián),山楂1錢(qián)
      ,澤瀉1錢(qián)
      ,陳皮8分,甘草3分
      ,生姜
      、大棗。功能主治 : 外感之癥
      ,手足厥冷
      ,惡寒淅瀝,肢節(jié)酸疼
      ,有似陽(yáng)微者
      ;口渴欲飲
      ,舌上微苔
      健脾增力丹
      處方 : 陳皮1斤
      ,厚樸1斤
      ,蒼術(shù)1斤,神曲1斤
      ,麥芽1斤
      ,山楂1斤,甘草半斤
      ,黑豆半斤
      。制法 : 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
      固衛(wèi)御風(fēng)湯
      處方 : 炙黃耆9g
      ,防風(fēng)9g,炒白術(shù)9g
      ,桂枝9g
      ,赤芍9g
      黃蓍酒
      處方 : 黃蓍
      、防風(fēng)
      、桂心、天麻
      、萆薢
      、石斛、虎骨(酥炙)
      、白芍藥
      、當(dāng)歸、云母粉
      、白術(shù)
      、茵芋葉、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