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時(shí)為馬則無不使也,陰陽為御則無不備也
。是故疾而不搖
,遠(yuǎn)而不勞,四支不動
,聰明不損而知八纮〔58〕九野〔59〕之形埒〔60〕者
。何也?執(zhí)道要之柄而游于無窮之地
。
是故天下之事不可為也
,因其自然而推之;萬物之變不可究也
,秉其要?dú)w之趣〔61〕
。夫鏡水之與形接也,不設(shè)智故〔62〕而方圓曲直弗能逃也
。是故響〔63〕不肆應(yīng)
,而景不一設(shè),叫呼仿佛〔64〕
,默然自得
。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而后動性之害也
。物至神應(yīng)
,知〔65〕之動也
。知與物接而好憎生焉,好憎成形而知誘于外
,不能反己而天理滅矣
。故達(dá)于道者,不以人易天
,外與物化而內(nèi)不失其情
。至無〔66〕而供其求,時(shí)騁〔67〕而要其宿
。小大修〔68〕短
,各有其具〔69〕,萬物之至
,騰踴肴亂而不失其數(shù)〔70〕。是以處上而民弗重
,居前而眾弗害
,天下歸之,奸邪畏之
。以其無爭于萬物也
,故莫敢與之爭。
夫臨江而釣
,曠日而不能盈羅
。雖有鉤箴〔71〕芒距〔72〕,微綸〔73〕芳餌
,加之以詹何
、娟嬛〔74〕之?dāng)?shù),猶不能與網(wǎng)罟〔75〕爭得也
。射者捍烏號之弓〔76〕
,彎棋〔77〕衛(wèi)之箭,重之羿
、逢蒙〔78〕子之巧
,以要〔79〕飛鳥,猶不能與羅者競多
,何則
?以所持之小也。張?zhí)煜乱詾橹\
,因江海以為罟
,又何亡魚失鳥之有乎!故矢不若繳〔80〕
,繳不若無形之像
。夫釋大道而任小數(shù)
,無以異于使蟹捕鼠、蟾蠩〔81〕捕蚤
,不足以禁奸塞邪
,亂乃逾滋。昔者夏鯀作三仞〔82〕之城
,諸侯背之
,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
,乃壞城平池
,散財(cái)物,焚甲兵
,施之以德
,海外賓伏〔83〕,四夷納職〔84〕
,合諸侯于涂山
,執(zhí)玉帛者萬國。故機(jī)械之心藏于胸中則純白不粹
、神德不全
;在身者不知,何遠(yuǎn)之所能懷
?是故革堅(jiān)則兵利
,城成則沖〔85〕生;若以湯沃〔86〕沸
,亂乃逾甚
。是故鞭噬〔87〕狗,策蹄馬而欲教之
,雖伊尹
、造父〔88〕弗能化。欲寅〔89〕之心亡于中
,則饑虎可尾
,何況狗馬之類乎!故體道者逸而不窮
,任數(shù)者勞而無功
。夫峭法刻誅者非霸王之業(yè)也;垂策繁用者非致遠(yuǎn)之術(shù)也
。離朱〔90〕之明
,察箴末于百步之外,不能見淵中之魚;師曠〔91〕之聰
,合八風(fēng)之調(diào)而不能聽十里之外
。故任一人之能,不足以治三畝之宅也
。
修〔92〕道理之?dāng)?shù)
,因天地之自然,則六合不足均也
。是故禹之決瀆〔93〕也
,因水以為師;
神農(nóng)之播谷也
,因苗以為教
。夫萍樹根于水,木樹根于土
,鳥排虛而飛
,獸蹠〔94〕實(shí)而走;蛟龍水居
,虎豹山處
,天地之性也。兩木相摩而然〔95〕
,金火相守而流,員〔96〕者常轉(zhuǎn)
,窾〔97〕者主浮
,自然之勢也。是故春風(fēng)至則甘雨降
,生育萬物
,羽者嫗伏〔98〕,毛者孕育
,草木榮華
,鳥獸卵胎:莫見其為者而功既成矣。秋風(fēng)下霜
,倒生〔99〕挫傷〔100〕
,鷹雕搏鷙,昆蟲蟄藏
,草木注根
,魚鱉湊淵:莫見其為者,滅而無形
。木處榛巢〔101〕
,水居窟穴,禽獸有芄〔102〕
,人民有室
;陸處宜牛馬
,舟行宜多水;匈奴出穢〔103〕裘
,于越生葛〔104〕:各生所急以備燥濕
,各因所處以御寒暑,并得其宜
,物便其所
。由此觀之,萬物固以自然
,圣人又何事焉
!九疑〔105〕之南,陸事寡而水事眾
,于是民人被〔106〕發(fā)文〔107〕身
,以像鱗蟲;短綣〔108〕不绔〔109〕
,以便涉游
,短袂〔110〕攘卷,以便刺舟
,因之也
。雁門之北,狄〔111〕不谷食
,賤長貴壯
,俗尚氣力,人不弛弓
,馬不解勒〔112〕
,便之也。故禹之裸國
,解衣而入
,衣帶而出,因之也
。今夫徙樹者
,失其陰陽之性則莫不枯槁。故橘樹之江北則化而為枳
,鴝鵒〔113〕不過濟(jì)
,貈〔114〕渡汶則死。形性不可易
,勢居不可移也
。是故達(dá)于道者反于清凈,窮于物者終于無為。以恬養(yǎng)性
,以漠處神
,則入于天門。
所謂天者
,純粹樸素
,質(zhì)直皓白,未始有與雜糅者也
。所謂人者
,偶〔115〕〔116〕智故,曲巧偽詐
,所以俯仰于世人而與俗交者也
。故牛歧蹄〔117〕而戴角,馬披髦而全足者
,天也
;絡(luò)馬之口
,穿牛之鼻者
,人也。循天者與道游者也
;隨人者與俗交者也
。夫井魚不可與語大
,拘于隘也;夏蟲不可與語寒
,篤〔118〕于時(shí)也
;曲士不可與語至道,拘于俗束于教也
。故圣人不以人滑〔119〕天,不以欲亂情
;不謀而當(dāng)
,不言而信,不慮而得
,不為而成
;精通于靈府〔120〕,與造化者為人〔121〕
。
夫善游者溺
,善騎者墮,各以其所好
,反自為禍
。是故好〔122〕事者未嘗不中〔123〕,爭利者未嘗不窮也。昔共工之力
,觸不周之山
,使地東南傾。與高辛〔124〕爭為帝
,遂潛于淵
,宗族殘滅,繼嗣絕祀〔125〕
。越王翳〔126〕逃山穴
,越人熏而出之,遂不得已
。由此觀之
,得在時(shí),不在爭
;治在道
,不在圣。土處下不爭高
,故安而不危
;水下流不爭先,故疾而不遲
。昔舜耕于歷山
,期年而田者爭處墝埆〔127〕,以封壤〔128〕肥饒相讓
。釣于河濱
,期年而漁者爭處湍瀨〔129〕,以曲隈〔130〕深潭相予
。當(dāng)此之時(shí)
,口不設(shè)言,手不指麾〔131〕
,執(zhí)玄德于心而化馳若神
。使舜無其志,雖口辯而戶說之
,不能化一人
。是故不道之道,莽乎大哉
!夫能理三苗〔132〕
,朝羽民,徙裸國
,納肅慎〔133〕
,未發(fā)號施令而移風(fēng)易俗者
,其唯心行者乎!法度刑罰何足以致之也
?是故圣人內(nèi)修其本而不外飾其末
,保其精神,偃〔134〕其智故
,漠然無為而無不為也
,澹然無治也而無不治也。所謂無為者
,不先物為也
;所謂無不為者,因物之所為
。所謂無治者
,不易自然也;所謂無不治者
,因物之相然也
。萬物有所生而獨(dú)知守其根;百事有所出而獨(dú)知守其門
。故窮無窮
,極無極;照物而不眩
,響應(yīng)而不乏
。此之謂天解〔135〕。
故得道者志弱〔136〕而事強(qiáng)
,心虛而應(yīng)當(dāng)
。所謂志弱而事強(qiáng)者,柔毳〔137〕安靜
,藏于不敢
,行于不能,恬然無慮
,動不失時(shí)
,與萬物回周旋轉(zhuǎn),不為先唱〔138〕
,感而應(yīng)之。是故貴者必以賤為號
,而高者必以下為基
。托小以包大,在中以制外
;行柔而剛
,用弱而強(qiáng)
,轉(zhuǎn)化推移,得一之道而以少正多
。所謂其事強(qiáng)者
,遭變應(yīng)卒〔139〕,排患捍〔140〕難
,力無不勝
,敵無不凌;應(yīng)化揆〔141〕時(shí)
,莫能害之
。是故欲剛者必以柔守之,欲強(qiáng)者必以弱保之
。積于柔則剛
,積于弱則強(qiáng),觀其所積
,以知禍福之鄉(xiāng)
。強(qiáng)勝不若己者,至于若己者而同
。柔勝出于己者
,其力不可量。故兵強(qiáng)則滅
,木強(qiáng)則折
,革固則裂,齒堅(jiān)于舌而先之敝
。是故柔弱者生之干〔142〕也
,而堅(jiān)強(qiáng)者死之徒〔143〕也。先唱者
,窮之路也
,后動者,達(dá)之原也
。何以知其然也
?凡人中壽七十歲,然而趨害指湊〔144〕
,日以月悔也
,以至于死。故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何者
?先者難為知,而后者易為攻也
;先者上高則后者攀之
,先者逾下則后者〔145〕之
,先者隤陷則后者以謀,先者敗績則后者違之
。由此觀之
,先者則后者之弓矢質(zhì)的〔146〕也,猶錞〔147〕之與刃
,刃犯難而錞無患者
,何也?以其托于后位也
。此俗世庸民之所公見也
,而賢知者弗能避也。所謂后者
,非謂其底〔148〕滯而不發(fā)
,凝結(jié)而不流,貴其周于數(shù)而合于時(shí)也
。夫執(zhí)道理以耦〔149〕變
,先亦制后,后亦制先
。是何則
?不失其所以制人,人不能制也
。時(shí)之反側(cè)〔150〕
,間不容息,先之則太過
,后之則不逮〔151〕
。夫日回而月周,時(shí)不與人游
,故圣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
,時(shí)難得而易失也。禹之趨時(shí)也
,履遺而弗取
,冠掛而弗顧,非爭其先也
,而爭其得時(shí)也
。是故圣人守清道而抱雌節(jié),因循應(yīng)變
,常后而不先
,柔弱以靜,舒安以定
,攻大〔152〕堅(jiān)
,莫能與之爭。
天下之物
,莫柔弱于水
。然而大不可極,深不可測
;修極于無窮
,遠(yuǎn)淪于無涯;息耗減益
,通于不訾〔153〕
;上天則為雨露,下地則為潤澤
。萬物弗得不生
,百事不得不成;大包群生而無好憎
,澤及蚑蟯〔154〕而不求報(bào)
;富贍天下而不既〔155〕,德施百姓而不費(fèi)
;行而不可得窮極也
,微而不可得把握也;擊之無創(chuàng)
,刺之不傷
,斬之不斷,焚之不然〔156〕
;淖溺〔157〕流遁
,錯(cuò)繆〔158〕相紛而不可靡散;利貫金石
,強(qiáng)濟(jì)天下
;動溶無形之域,而翱翔忽區(qū)〔159〕之上
,邅回川谷之間
,而滔騰大荒之野;有余不足與天地取與
,授萬物而無所前后
。是故無所私而無所公,靡濫〔160〕振蕩
,與天地鴻洞〔161〕
;無所左而無所右,蟠委錯(cuò)〔162〕
,與萬物始終
。是謂至德
。夫水所以能成其至德于天下者,以其淖溺〔163〕潤滑也
。故老聃之言曰:“天下至柔
,馳騁天下之至堅(jiān)。出于無有
,入于無間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夫無形者物之大祖也
;無音者聲之大宗也。其子為光
,其孫為水
,皆生于無形乎!夫光可見而不可握
,水可循〔164〕而不可毀
。故有像之類莫尊于水。出生入死
,自無蹠〔165〕有
,自有蹠無,而以衰賤矣
。是故清靜者德之至也
;而柔弱者道之要也;虛無恬愉者
,萬物之用也
。肅然應(yīng)感,殷然〔166〕反本
,則淪于無形矣
。所謂無形者,一之謂也
。所謂一者
,無匹合于天下者也。卓然〔167〕獨(dú)立
,塊然〔168〕獨(dú)處
;上通九天,下貫九野
;員〔169〕不中規(guī)
,方不中矩;大渾而為一,葉〔170〕累而無根
;懷囊天地
,為道關(guān)門〔171〕;穆忞〔172〕隱閔
,純德獨(dú)存
;布施而不既,用之而不勤
。是故視之不見其形,聽之不聞其聲
,循之不得其身
。無形而有形生焉,無聲而五音鳴焉
,無味而五味形焉
,無色而五色成焉。是故有生于無
,實(shí)出于虛
。天下為之圈,則名實(shí)同居
。音之?dāng)?shù)不過五
,而五音之變不可勝聽也;味之和不過五
,而五味之化不可勝嘗也
;色之?dāng)?shù)不過五,而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
。故音者
,宮立而五音形矣;味者
,甘立而五味亭矣
;色者,白立而五色成矣
;道者
,一立而萬物生矣。是故一之理
,施四海
;一之解,際天地
。其全也
,純兮若樸;其散也,混兮若濁
。濁而徐清
,沖而徐盈;?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73〕兮其若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