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書·更法》原文,注釋,譯文,賞析作品:《商君書》
簡介
《商君書》,又稱《商君》
、《商子》
,商鞅著,共五卷二十四篇,主要是記述商鞅的法治思想和政治
、經(jīng)濟主張,也載有一些關(guān)于秦國的政治
、經(jīng)濟、軍事制度的材料
。
商鞅(約前390—前338)
,姓公孫,名鞅
,戰(zhàn)國時衛(wèi)國(今河南淇縣
、滑縣一帶)人,亦稱衛(wèi)鞅
。在秦國被封于商地
,故稱商君、商鞅
。他是先秦法家思想的主要奠基者
。秦孝公之際著名的“商鞅變法”,即是其一生最重要的政治實踐
。變法加強了中央集權(quán)制和法治
,奠定了秦國富強的基礎(chǔ)。秦惠王時被車裂而死
。
更法
孝公平畫①
,公孫鞅、甘龍
、杜摯三大夫御于君
,慮世事之變,討正法之本②
,求使民之道
。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錯法務(wù)明主長③
,臣之行也
。今吾欲變法以治,更禮以教百姓
,恐天下之議我也④
。”
公孫鞅曰:“臣聞之
,‘疑行無成
,疑事無功’。君亟定變法之慮⑤
,殆無顧天下之議之也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負于世;有獨知之慮者
,必見訾于民
。語曰:‘愚者暗于成事⑥
,知者見于未萌。民不可與慮始
,而可與樂成?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戎ㄔ虎撸骸撝恋抡卟缓陀谒?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成大功者不謀于眾?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ㄕ?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所以愛民也;禮者,所以便事也
。是以圣人茍可以強國
,不法其故⑧;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⑨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
孝公曰:“善!”
甘龍曰:“不然!臣聞之,‘圣人不易民而教
,知者不變法而治
。’因民而教者⑩
,不勞而功成;據(jù)法而治者
,吏習(xí)而民安。今若變法
,不循秦國之故
,更禮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議君
,愿孰察之!”
公孫鞅曰:“龍之所言
,世俗之言也!夫常人安于故習(xí),學(xué)者溺于所聞:此兩者
,所以居官而守法
,非所與論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禮而王?
,五霸不同法而霸
。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賢者更禮
,而不肖者拘焉?
。拘禮之人不足與言事,制法之人不足與論變
。君無疑矣!”
杜摯曰:“臣聞之
,‘利不百
,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悸劮ü艧o過,循禮無邪
。君其圖之!”
公孫鞅曰:“前世不同教
,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fù),何禮之循!
伏羲、
神農(nóng)教而不誅
,
黃帝、堯
、舜誅而不怒?
,及至文、武
,各當(dāng)時而立法
,因事而制禮。禮
、法以時而定
,制、令各順其宜
,兵甲器備各便其用
。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
。湯
、武之王也,不循古而興;殷
、夏之滅也
,不易禮而亡。然則反古者未必可非
,循禮者未足多是也
。君無疑矣!”
孝公曰:“善!吾聞窮巷多怪,曲學(xué)多辨?
。愚者笑之
,知者哀焉;狂夫之樂,賢者喪焉
。拘世以議
,寡人不之疑矣!”于是遂出墾草令。
注釋①平:通“評”,評論
。畫:籌劃
。平畫,指研究治國辦法
。 ②正:定
,制定。 ③錯:通“措”
,建立
,施行。 ④議:非議
。 ⑤亟(jí):趕快。 ⑥暗:不明白
。 ⑦郭偃:春秋時晉國人
,曾幫助晉文公實行改革。 ⑧故:古
,舊
。 ⑨循:遵循。 ⑩因:順著
。 習(xí):熟悉
。 孰:通“熟”,仔細
。 ?三代:指夏
、商、周三個朝代
。 五霸:即春秋五霸
,指齊桓公、晉文公
、楚莊王
、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 ?制:約束
。 ?拘:拘泥、束縛
。 ?怒:超過
。 ?曲學(xué):淺陋的見解。
譯文秦孝公在研究治國的辦法
,公孫鞅
、甘龍、杜摯三位大夫陪著他
,一起考慮當(dāng)時形勢的變化
,探討立法的原則
,尋求統(tǒng)治人民的方法。
秦孝公說:“繼承君位不應(yīng)忘記國家
,這是國君當(dāng)遵守的原則;推行法令務(wù)必要顯示出國君的明智
,這是臣下應(yīng)有的本分。現(xiàn)在我想通過變法來治理國家
,改變禮制來教化百姓
,但是又怕天下人非議我?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
公孫鞅說:“我聽說
,‘行動猶豫不決,則不會有成就;做事不果斷
,則不會有功績
。’既然您有了這樣的想法
,就請您快下決心去做
,沒有必要去擔(dān)心天下人的非議。況且行為高于別人的人
,本來就會被世俗非議;有獨到見解的人
,必定會受到他人的誹謗。俗話說:‘愚笨的人常常在事成之后依然糊里糊涂
,聰明的人往往在事前就會有所預(yù)見
。不可以與普通的人討論創(chuàng)新的事情,只能同他們一起樂享其成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茸兎〞r就說過:‘講究最高德行的人不會附和一般人的見解,成就大事業(yè)的人不同一般人相謀劃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睿怯脕韾勖竦?禮制
,是用來便于做事的
。所以對圣人來說,只要可以達到強國的目的
,可以不必仿效舊法;只要是對于人民有利的
,可以不必沿用舊禮制?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br>
秦孝公說:“好!”
甘龍說:“不對!我聽說
,‘圣人不改變?nèi)嗣竦呐f習(xí)慣而進行教化,智者不改變舊法令而治理國家?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樦嗣竦呐f習(xí)慣去教化他們
,不用費力就會成功;依據(jù)舊法令來治理國家,官吏們習(xí)慣
,人民也安寧?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F(xiàn)在如果變法,不按照秦國的舊方式來辦事
,而改變舊禮制來教化人民
,我真的擔(dān)心天下人會非議您。請您務(wù)必慎重考慮!”
公孫鞅說:“甘龍所說
,都是一般世俗的言論!常人總是安于舊習(xí)慣
,學(xué)者總是局限于自己所知道的那一套:這些人只是占有官位,墨守成規(guī)
,沒有辦法同他們討論變法的事情!夏
、商、周三代的禮制雖然各不相同
,但是都稱王于天下;五霸所采用的法令不相同,但是都能稱霸諸侯
。所以
,只有智者才能夠制定新的法令,而愚笨的人只能墨守之;只有賢能的人才能更改禮制
,而不肖的人只得受禮制的約束
。受禮制約束的人,是不足以與之談?wù)搰碌?墨守舊法的人
,是不足以與之談?wù)撟兎ǖ?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您就不要再猶豫了!”
杜摯說:“我聽說,‘沒有百倍的利益
,則不改變舊法;沒有十倍的功效
,則不改用新的工具?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我也聽說,效法古代是沒有過錯的
,遵循舊禮是不會出問題的
。希望您能再考慮一下!”
公孫鞅說:“古時候,歷代的政教各不相同
,有什么古法可效?帝王也不是重復(fù)治術(shù)的
,有什么舊禮可以遵循呢?伏羲、神農(nóng)實行教化,而不用刑罰;黃帝
、堯
、舜雖然用刑罰但是不過分;到了周文王、周武王
,他們則是根據(jù)當(dāng)時的具體情況而制定禮制
。禮制和法令都是按照時代的要求來制定的,制度和命令都必須合時宜
,各種兵甲器械的制造都是為了方便使用
。因此我說:治理國家沒有一成不變的方法,只要是有利于國家就不一定要去效法古代
。商湯
、周武王不去效法古代,他們治理的國家照樣興盛;殷紂
、夏桀沒有改變舊的禮制
,但是照樣滅亡。由此可見
,違反古制的未必要受到指責(zé)
,而死守舊禮、因循守舊的也未必值得稱贊
。大王
,您不必再猶豫了!”
秦孝公聽完說:“好!我聽說住在偏僻的地方的人往往會少見多怪,學(xué)識淺薄的人則常常喜歡詭辯
。愚笨的人所恥笑的
,恰恰是智者所憐憫的;狂妄的人所高興的,往往是賢能的人所憂傷的?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F(xiàn)在
,即便是人們以世俗的想法來非議我,我也不再猶豫了!”于是便發(fā)出了開墾荒地的命令
。
開塞①

天地設(shè)而民生之
。當(dāng)此之時也,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
,其道親親而愛私②
。親親則別③,愛私則險④
,民眾而以別
、險為務(wù)⑤,則民亂
。當(dāng)此時也
,民務(wù)勝而力征⑥
。務(wù)勝則爭,力征則訟⑦
。訟而無正⑧
,則莫得其性也⑨。故賢者立中正
,設(shè)無私
,而民說仁⑩。當(dāng)此時也
,親親廢
,上賢立矣。
凡仁者以愛利為務(wù)
,而賢者以相出為道
。民眾而無制,久而相出為道
,則有亂?
。故圣人承之,作為土地
、貨財
、男女之分。分定而無制
,不可
,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
,故立官;官設(shè)而莫之一?,不可
,故立君
。既立君,則上賢廢而貴貴立矣
。
然則上世親親而愛私
,中世上賢而說仁,下世貴貴而尊官
。上賢者
,以相出為道也;而立君者,使賢無用也
。親親者
,以私為道也;而中正者,使私無行也
。此三者
,非事相反也
,民道弊而所重易也?,世事變而行道異也
。故曰:王道有繩?
。
夫王道一端,而臣道亦一端
,所道則異
,而所繩則一也。故曰:民愚則知可以王?
,世知則力可以王
。民愚則力有余而知不足,世知則巧有余而力不足
。民之生?
,不知則學(xué),力盡而服
。故神農(nóng)教耕而王天下
,師其知也;湯、武致強而征諸侯?
,服其力也
。夫民愚,不懷知而問?;世知
,無余力而服
。故以知王天下者并刑?,力征諸侯者退德?
。
圣人不法古
,不脩今?。法古則后于時
,脩今則塞于勢
。周不法商,夏不法虞?
,三代異勢
,而皆可以王。故興王有道
,而持之異理
。武王逆取而貴順,爭天下而上讓?
,其取之以力
,持之以義。今世強國事兼并
,弱國務(wù)力守
,上不及虞
、夏之時,而下不脩湯
、武
。湯、武塞
,故萬乘莫不戰(zhàn)
,千乘莫不守。此道之塞久矣
,而世主莫之能廢也?
,故三代不四?。非明主莫能聽也
,今日愿啟之以效?
。
古之民樸以厚?,今之民巧以偽
。故效于古者
,先德而治;效于今者,前刑而法:此俗之所惑也
。今世之所謂義者
,將立民之所好,而廢其所惡;此其所謂不義者
,將立民之所惡
,而廢其所樂也。二者名貿(mào)實易?
,不可不察也
。立民之所樂,則民傷其所惡;立民之所惡
,則民安其所樂
。何以知其然也?夫民憂則思,思則由度?;樂則淫
,淫則生佚?。故以刑治則民威?
,民威則無奸
,無奸則民安其所樂;以義教則民縱,民縱則亂
,亂則民傷其所惡
。吾所謂刑者,義之本也;而世所謂義者
,暴之道也
。夫正民者?:以其所惡
,必終其所好;以其所好,必敗其所惡
。治國?
,刑多而賞少,故王者刑九而賞一
,削國賞九而刑一?
。夫過有厚薄,則刑有輕重;善有大小
,則賞有多少
。此二者,世之常用也
。刑加于罪所終?
,則奸不去;賞施于民所義,則過不止
。刑不能去奸而賞不能止過者
,必亂。故王者刑用于將過?
,則大邪不生;賞施于告奸?
,則細過不失。治民能使大邪不生
、細過不失
,則國治,國治必強
。一國行之
,境內(nèi)獨治;二國行之,兵則少寢?;天下行之
,至德復(fù)立
。此吾以殺刑之反于德?,而義合于暴也
。
古者
,民藂生而群處?,亂
,故求有上也?
。然則天下之樂有上也,將以為治也
。今有主而無法
,其害與無主同;有法不勝其亂,與不法同
。天下不安無君
,而樂勝其法
,則舉世以為惑也。夫利天下之民者
,莫大于治;而治莫康于立君?;立君之道
,莫廣于勝法?;勝法之務(wù),莫急于去奸;去奸之本
,莫深于嚴刑
。故王者以賞禁,以刑勸?
,求過不求善?
,藉刑以去刑〔51〕。
注釋①開塞:塞
,閉塞
。開塞,排除障礙
。 ②道:原則;親親:愛自己的親人;愛私:貪圖私利
。 ③別:區(qū)分。 ④險:惡
,奸險
。 ⑤眾:多;務(wù):專心要去做的事情。 ⑥征:奪取
。 ⑦訟:爭吵
。 ⑧正:衡量是非的標(biāo)準(zhǔn)。 ⑨性:指個人的欲望
、要求
。 ⑩說:通“悅”,樂
。 上賢:即尚賢
。 出:推舉。 ?有:通“又”
。 承:接著
。 ?禁:法律。 ?司:掌管
。 ?一:統(tǒng)一
。 ?弊:敗壞;易:變化。 ?繩:準(zhǔn)則
。 ?知:通“智”,有才智的人
。 ?生:通“性”
,本性
、天性。 ?致強:達到強盛;征:討伐
。 ?懷:抱
,具有。 ?并:通“摒”
,排除
。 ?退:拋棄。 ?脩:通“循”
,遵循
。 ?虞:舜,傳說中的賢君
。 ?上:通“尚”
。 ?廢:通“發(fā)”,開
。 ?三代不四:指夏
、商、周三代之后再沒有出現(xiàn)可以與之相并提的第四個朝代
。 ?啟:說明;效:效果
。 ?以:通“而”,并且
。 ?貿(mào)
、易:變換、顛倒
。 ?由:遵守
。 ?佚:過失。 ?威:畏
,害怕
。 ?正:統(tǒng)治。 ?治國:治理得好的國家
。 ?削國:衰弱的國家
。 ?終:終極,指重罪
。 ?將過:指輕罪
。 ?告奸:揭發(fā)罪行。 ?兵:戰(zhàn)爭;少:逐漸
。寢:停止
。 ?反:通“返”,返回。 ?藂(cóng):通“叢”
,聚處
。 ?上:首領(lǐng)。 ?康:安
。 ?廣:大;勝法:任用法
。 ?勸:勉,勸導(dǎo)
。 ?求:追究
。 〔51〕藉:通“借”,憑借
。
譯文天地形成之后產(chǎn)生了人類
。在那個時候,人們只知道自己的母親
,不知道父親是誰
,愛自己的親人和貪圖私利是他們所奉行的原則。只愛自己的親人
,則產(chǎn)生親疏差別;貪圖私利
,則心存奸險。人口多了
,每個人都注重親疏之別
、存心奸險,這樣天下就陷入混亂
。這個時候
,人們總是力求勝過對方,都竭力奪取財物
。力求勝過對方
,就會有斗爭;竭力奪取財物,就會發(fā)生爭吵
。爭吵而沒有衡量是非的標(biāo)準(zhǔn)
,人們也就無法滿足個人的欲望。因而賢人便創(chuàng)立了中正的原則
,倡導(dǎo)無私
,于是人們都喜好仁慈了。這時
,人們拋棄了只愛自己親人的做法
,樹立了尊重賢人的原則。
凡是仁慈的人都致力于愛人利人
,而賢能的人則以推舉別人為自己的原則
。人多了,卻沒有制度,老是以推舉別人為原則
,社會就會又陷入混亂
。因此圣人應(yīng)運而生,劃分了土地
、財物、男女的界限
。界限確定了
,沒有法制不行,于是制定法律;法律制定后
,沒有人實行不行
,于是設(shè)置官吏;官吏設(shè)置了,沒有人來統(tǒng)一管理不行
,于是設(shè)立國君
。既然設(shè)立了國君,人們自然拋棄了尊重賢人的做法
,樹立了尊重貴人的原則
。
因而,上古時代的人只愛親人
,貪圖私利;中古時代的人尊重賢人
,愛好仁慈;近古時代的人尊重貴人,尊重官吏
。尊重賢人以推舉為原則
,一旦設(shè)立了國君,賢人也就沒有了用處;只愛親人以自私為原則
,一旦提倡中正
,自私也就行不通了。這三個時代
,并非行事彼此矛盾
,只是因為人們所遵循的原則破壞了,因而他們所注重的東西也就發(fā)生了改變
,社會情況變化了
,因而采取的治理方法也就不同了。所以說
,帝王之道是有一定準(zhǔn)則的
。
帝王之道是一個方面,人臣之道也是一個方面
,他們所遵循的原則雖然不同
,但所依據(jù)的準(zhǔn)則卻只有一個。因而,如果民眾都愚昧
,那么有才智的人就可以為帝王;如果民眾都有才智
,那么有力量的人就可以為帝王。民眾愚笨
,那么雖然力量有余
,但是才智不足;民眾有才智,那么雖然智巧有余
,但是力量不足
。人的天性是:缺少知識就會去學(xué)習(xí),力量用盡了就會屈服
。因而神農(nóng)氏教人們耕種
,而成為帝王,是由于人們要學(xué)習(xí)他的知識;商湯
、周武王兵力強大之后征伐諸侯
,諸侯是屈服于他們的武力。民眾愚笨無知
,則求教于人;民眾有知無力
,則屈服于人。因而
,憑借知識而成為帝王的人是不用刑罰的
,憑借力量而征服諸侯的人則拋棄德教。
圣人不效法古代
,不拘于現(xiàn)狀
。效法古代,則落后于時代;拘于現(xiàn)狀
,則不能因勢圖變
。周代不效法商代,夏代不效法虞舜
,三代形勢各異
,但均能稱王于天下。因而成就王業(yè)是有一定方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