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Cānɡ Bái Chènɡ Gōu Fēnɡ
別名 : 穿墻風(fēng)(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出處 :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來源 : 為防已科植物蒼白秤鉤風(fēng)的藤莖 生境分布 : 生于山腰 原形態(tài) : 木質(zhì)藤本 性味 : 微苦,寒。 功能主治 : 清熱解毒,祛風(fēng)除濕。治風(fēng)濕骨痛,尿路感染,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0.5~1兩。外用:搗敷。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Shēnɡ Bái Chènɡ Gōu Fēnɡ 別名 : 穿墻風(fēng)九層皮、土防已、蛇總管、追骨風(fēng)。 英文名 : Stem of Glaucescent Diploclisia 出處 : 出自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來源 : 藥材基源:為防己科植物蒼白秤鉤風(fēng)的藤莖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土山或石山林中 原形態(tài) : 蒼白秤鉤風(fēng) 常綠木質(zhì)藤本,長可達20m左右。莖直徑達10cm左右,具厚而深裂的樹皮;枝無毛,有細(xì)條紋;腋芽只1個。葉柄長3-11cm;葉紙質(zhì)至近革質(zhì),三角狀扁圓形、菱狀扁圓形或闊卵形,長3-9cm,寬3-10cm,先端具短尖頭,基部近圓形,邊緣略成波狀,下面粉綠色,掌狀脈5-7條。聚傘圓錐花序狹而長,數(shù)個簇生于老莖或落葉的老枝上,多少下垂,長10-30cm,雄花萼片6,2輪,卵狀長圓形,長1.5-2.5mm,淡黃色,有黑色斑紋;花瓣6,闊倒卵形,兩面三刀側(cè)邊緣內(nèi)折成耳狀,抱著花絲;雄蕊6,離生;雌花花瓣先端2裂。核果黃紅色,長圓狀狹倒卵形 性狀 : 性狀鑒別 莖扁圓柱形 化學(xué)成分 : 蒼白秤鉤風(fēng)根和藤含生物堿,種子含24-表羅漢松甾酮(24-epimakis-terone)A,20-羥基蛻皮松(20-hydroxyecdysone、ecdysterone),羅漢松甾酮(24(28)-dehydromadisterone)A,蕨甾酮(pteroste-rone) 鑒別 : 理化鑒別 (1)取本品粗粉3g 歸經(jīng) : 肝;脾;腎經(jīng) 性味 : 微苦;寒 功能主治 : 清熱解毒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30g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1012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中華本草》:蒼白秤鉤風(fē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