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Dà Cì ér Cài
別名 : 大薊 出處 : 《西藏常用中草藥》 來(lái)源 : 為菊科植物大刺兒萊的全草。8~10月采收 生境分布 : 生于山野荒地及路旁。 原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 性味 : 甘苦,涼。 功能主治 : 涼血,止血,消察散腫。治吐血,鼻出血,尿血,子宮出血,黃疸,瘡癰。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5錢(qián)。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Dà Cì ér Cài 別名 : 大薊、藏大薊 英文名 : all grass of Tibet Thistle 出處 : 出自《西藏常用中草藥》 來(lái)源 :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貢的薊的全草。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Cirsium eriophoroideum (Hook.f .)Pe-trak. [Cnicus eriophoroides Hook.f . Cirsium bolocephalum Pe-trak.]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季采挖,切段曬干。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草地或灌叢中。資源分布:分布于四川、云南及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 : 貢山薊 多年生草本,高60-120cm。莖直立,粗壯,上部密被蛛絲狀綿毛。莖下部和中部葉披針形或萇圓狀披針形,無(wú)柄,耳狀半抱莖,羽狀半裂,裂片寬三角形,邊緣有大小一等的齒,刺長(zhǎng)5-15mm,兩面綠色,上面疏生長(zhǎng)3-8mm的黃色針刺,下面脈上被柔毛;上部葉條狀披針形,具疏刺齒。頭狀花序單生或1-2個(gè)集生于枝端,球形 性味 : 味甘;苦;性涼 功能主治 : 涼血止血;散瘀消腫。主吐血;衄血;尿血;子宮出血;黃疸;瘡前程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5g。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1224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wú)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中華本草》:大刺兒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