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中草藥匯編》:大蒜
拼音注音 : Dà Suàn
別名 : 蒜、蒜頭
來源 : 為百合科蔥屬植物蒜Allium sativum L.以鱗莖入藥。春、夏采收
,扎把,懸掛通風(fēng)處
,陰干備用
。
生境分布 : 人工栽培。南北各省區(qū)均產(chǎn)。
原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全體具強烈臭辣味。地下鱗莖球形或扁球形
,由6~10個肉質(zhì)瓣狀小鱗莖組成,外包灰白色或淡紫紅色的干膜質(zhì)鱗皮
。葉數(shù)片
,基生,扁平中實
,條狀披針形
,灰綠色,寬約2.5厘米
,長達(dá)50厘米。夏季開淡粉紅色花
;花葶高約60厘米
,直立,圓柱形
,傘形花序頂生
,有膜質(zhì)長苞片1~3枚;花常為珠芽所代替
,通常為不育性
,具長梗;花被6片,雄蕊6
;子房上位,3室
。蒴果
。種子黑色。
化學(xué)成分 : 鱗莖含揮發(fā)油約2% ,油中主要成分為大蒜辣素(allicin
,C6H10OS2),為一種植物殺菌素
。此外尚含有微量的碘等
。大蒜辣素為無色油狀液體,具有特有的刺激性強臭
,氣味與大蒜相同,性不穩(wěn)定
,其溶液遇熱或遇堿均能失效
,但不受稀酸影響。新鮮大蒜中無大蒜辣素
,而有一種無色無臭的含硫氨基酸
,稱為大蒜氨酸(alltin
,C6H11O3NS)
,此酸經(jīng)大蒜中的大蒜酶(allinase)分解產(chǎn)生大蒜辣素及兩個二硫化丙烯基(diallyl disulfide)。另據(jù)報道大蒜全植株尚含環(huán)大蒜氨酸(cycloalliin. C6H11O3NS 為3-甲基-1:4噻嗪-5-羧酸1-氧化物)
。并含蒜制菌素(allistatin)
。
藥理作用 : 1、抑菌:生大蒜在試管內(nèi)對化膿性球菌、結(jié)核桿菌
、痢疾桿菌、傷寒桿菌
、副傷寒桿菌、霍亂弧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對青
、鏈、氯
、金霉素耐藥的細(xì)菌對大蒜制劑仍敏感
。生大蒜水浸液在體外對腦膜炎雙球菌有較強的抑菌作用
;對多種致病性皮膚真菌(包括白色念珠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或殺滅作用;對恙蟲熱立克次體有很強的抑殺力
。2
、大蒜中的植物殺菌素對家兔大鼠感染性及無菌性創(chuàng)傷均有治療作用
。對感染性創(chuàng)傷,可使創(chuàng)面灰色變成玫瑰紅色
,化膿現(xiàn)象消除
,氣味消失,上皮廣泛增生
。3
、在家兔右下腹局部涂覆大蒜、芒硝研成的糊劑
,則皮膚發(fā)紅甚至起泡
,闌尾及結(jié)腸運動反射性加強。(臨床用大蒜糊劑治療闌尾炎)
。4、口服大蒜
,由于直接刺激胃粘膜及反射地引起胃液中的鹽酸量增加
。使胃蠕動加強。5
、大蒜中的二硫化丙烯基成分
,對蚊蟲、家蠅
、馬鈴薯塊莖蛾
、紅棉蟲及紅棕櫚象鼻蟲的幼蟲有殺滅作用。大蒜汁在試管內(nèi)有很快殺死滴蟲的作用
。6、對生殖細(xì)胞及腫瘤細(xì)胞的作用:體外試驗
,大蒜中的植物殺菌素可迅速殺死大鼠或豚鼠的精子
,被殺死的精子未發(fā)現(xiàn)有形態(tài)學(xué)上的變化,雄大鼠吸入此藥
,并不干擾正常精子的發(fā)生
。腹腔注射大蒜水浸液,對小白鼠艾氏腹水癌有一定效果
。大蒜粗提物對大鼠腹水腫瘤細(xì)胞具有抗有絲分裂的作用
。飼以新鮮大蒜之雌小鼠可完全抑制乳腺瘤的發(fā)生。7
、從大蒜提出的蒜制菌素(Allistatin)對大白鼠甲醛性關(guān)節(jié)炎有抑制作用(對皮下肉芽囊炎癥的滲出則無影響)
。家兔肌注大蒜乙醇提取物或乙酸乙酯提取物,可使尿中17酮類固醇排出增加
,與促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作用相似
。8、大蒜制劑口服
,可以改善慢性鉛中毒的癥狀
。9、大蒜乙醇提取物能興奮子宮及加強雌二醇對子宮的興奮作用
。10
、從大蒜中提出的一種抗凝血成分,在試管及整體試驗中均有降低血鈣的作用
。
性味 : 辛,溫。
功能主治 : 健胃,止痢,止咳 ,殺菌
,驅(qū)蟲。預(yù)防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治肺結(jié)核
,百日咳,食欲不振
,消化不良,細(xì)菌性痢疾
,阿米巴痢疾
,腸炎
,蟯蟲病
,鉤蟲病
;外用治陰道滴蟲
,急性闌尾炎。
用法用量 : 3~5錢;外用適量。
制劑 : 大蒜糖漿:取紫皮蒜去皮,用冷開水洗凈,搗碎,壓榨取汁100毫升。另取淀粉20克加適量冷開水調(diào)成糊狀,分次加單糖漿300毫升研勻,再加醋酸(或醋精)2毫升與適量冷開水稀釋成800毫升,加入大蒜汁與適量冷開水至1000毫升,攪勻即得。
復(fù)方 : 1、預(yù)防流行性感冒:大蒜搗爛取汁,加10倍水,滴鼻。2、預(yù)防流行性腦脊髓膜炎:①大蒜(去皮)5克,15歲以下兒童減半,每天一次,在進(jìn)餐時同服,連服3天。②大蒜5錢,搗爛加水40毫升,泡后取液,加入10%的白糖,分2次服
,連服5天。3
、肺結(jié)核(蒜氣療法):①每次用紫皮大蒜2兩
,放于玻璃瓶中(高約10~75厘米,底直徑約3~5厘米)
,用木棒搗成泥狀
,使之分布于瓶壁及瓶底上,以增加大蒜氣的揮發(fā)面積
。在均勻呼吸及深呼吸交替進(jìn)行中用口吸其揮發(fā)氣
。每日上下午各1次,每次2小時
。②紫皮大蒜30克
,白及粉1錢。將紫皮大蒜去皮放入沸水中煮1~1.5分鐘撈出(以蒜表面熟
,里面生為合適
,過熟,則蒜有效成分被破壞
;過生
,則對胃腸有刺激,往往不能堅持下去)
,然后取小粘米1兩
,放入煮蒜水中煮成稀粥,待粥已成
,又將蒜重新放入稀粥內(nèi)攪勻即可食用。白及粉與大蒜粥同吃
,或食粥后再服
。以上為1次量,1日2次
,各在早晚飯后服用
。4、百日咳:紫皮大蒜1兩
,搗爛
,加冷開水1小碗浸泡5~6小時,取出浸出液
,加糖適量
。3歲以下每服半匙
,3~5歲每服1匙
,每日3次。5
、細(xì)菌性痢疾
,阿米巴痢疾:大蒜3~5錢,搗爛用白糖水沖服或制成大蒜糖漿
,每次服5~20毫升
。亦可用5%的大蒜液保留灌腸。6
、急性闌尾炎:大蒜12頭,芒硝
、大黃末各2兩
,醋適量
。將大蒜去皮洗凈,同芒硝搗成糊狀
,先用醋在壓痛處涂搽
,再將藥敷上,周圍以紗布圍成圈
,以防藥液外流
;2小時后去掉,以溫水洗凈
,再用醋調(diào)大黃末敷12小時。7
、蟯蟲?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捍笏庵嗄c,取大蒜3兩
,搗碎用冷開水浸24小時過濾取汁
,每晚睡前用20~30毫升作保留灌腸,7天為一療程
。
摘錄 :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大蒜
拼音注音 : Dà Suàn
別名 : 胡蒜(崔豹《古今注》),葫(《別錄》),獨蒜(《普濟方》)
,獨頭蒜(《補缺肘后方》)。
英文名 : BulbusAllii
出處 : 《本草經(jīng)集注》
來源 : 為百合科植物大蒜的鱗莖。6月葉枯時采挖
,除去泥沙,通風(fēng)晾干或烘烤至外皮干燥
。
生境分布 : 全國各地均有栽培.全國各地均產(chǎn)。
原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具強烈蒜臭氣
。鱗莖大形,具6~10瓣
,外包灰白色或淡棕色于膜質(zhì)鱗被
。葉基生,實心
,扁平
,線狀披針形,寬約2.5厘米左右
,基部呈鞘狀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ㄇo直立,高約60厘米
;佛焰苞有長喙
,長7~10厘米;傘形花序
,小而稠密,具苞片1~3枚
,片長8~10厘米
,膜質(zhì),淺綠色
;花小形
,花間多雜以淡紅色珠芽,長4毫米
,或完全無珠芽
;花柄細(xì),長于花
;花被6
,粉紅色
,橢圓狀披針形
;雄蕊6,白色
,花藥突出
;雌蕊1,花柱突出
,白色
,子房上位,長橢圓狀卵形
,先端凹入
,3室
。蒴果
,1室開裂。種子黑色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ㄆ谙募尽?/span>
性狀 : 鱗莖呈扁球形或短圓錐形,外有灰白色或淡棕色膜質(zhì)鱗被;剝?nèi)[葉
,內(nèi)有6~10個蒜瓣,輪生于花莖的周圍
;莖基部盤狀
,生有多數(shù)須根
。每一蒜瓣外包薄膜
,剝?nèi)ケ∧ぃ匆姲咨?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肥厚多汁的鱗片
。有濃烈的蒜臭,味辛辣
。
歸經(jīng) : 入脾、胃、肺經(jīng)。①《綱目》:"入太陰、陽明。"②《本草經(jīng)疏》:"入足陽明、太陰、厥陰經(jīng)。"
性味 : 辛 ,溫。①《別錄》:"味辛
,溫,有毒
。"②《醫(yī)林纂要》:"辛甘
,熱。"③《隨息居飲食譜》:"生辛
,熱;熟甘
,溫
。"
注意 : 陰虛火旺者,以及目疾 、口齒
、喉、舌諸患和時行病后均忌食。①《本草經(jīng)疏》:"凡肺胃有熱
,肝腎有火
,氣虛血弱之人.切勿沾唇。"②《本經(jīng)逢原》:"腳氣
、風(fēng)病及時行病后忌食。"③《隨息居飲食譜》:"陰虛內(nèi)熱
,胎產(chǎn)
,痧痘,時病
,瘡瘧血證
,目疾,口齒喉舌諸患
,咸忌之
。"
功能主治 : 行滯氣,暖脾胃,消癥積,解毒,殺蟲。治飲食積滯,脘腹冷痛,水腫脹滿,泄瀉,痢疾,瘧疾,百日咳,癰疽腫毒,白禿癬瘡,蛇蟲咬傷。行氣消積,殺蟲解毒。用于感冒、菌痢、阿米巴痢疾、腸炎、飲食積滯、癰腫瘡瘍。①《別錄》:"散癰腫蠿瘡,除風(fēng)邪 ,殺毒氣
。"②《唐本草》:"下氣消谷,除風(fēng)破冷
。"③《食療本草》:"除風(fēng),殺蟲
。"④《本草拾遺》:"去水惡瘴氣
,除風(fēng)濕,破冷氣
,爛痃癖
,伏邪惡;宣通溫補
,無以加之
;療瘡癬。"⑤《日華子本草
,:"健脾
,治腎氣,止霍亂轉(zhuǎn)筋
、腹痛,除邪辟溫
,療勞瘧
、冷風(fēng)、痃癬
、溫疫氣
,敷風(fēng)損冷痛,蛇蟲傷
,并搗貼之
。"⑥《日用本草》:"燥脾胃,化肉食
。"⑦《滇南本草》:"祛寒痰,興陽遭
,泄精
,解水毒。"⑧《綱目》:"搗汁飲
,治吐血心痛
;煮汁飲,治角弓反張
;同鯽魚丸治膈氣
;同蛤粉丸治水腫;同黃丹丸治痢瘧孕?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同乳香丸治腹痛;搗膏敷臍
,能達(dá)下焦
,消水,利大小便
;貼足心
,能引熱下行,治泄瀉暴肩及干濕霍亂
,止衄血;納肛中
,能通幽門
,治關(guān)格不通。"⑨《四川中藥志》:"治肺結(jié)核
,血痢
,及崩中帶下。"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3錢;生食、煨食或搗泥為丸。外用:搗敷、作栓劑或切片灸。
復(fù)方 : ①治心腹冷痛:蒜,醋浸至二、三年,食至數(shù)顆。(《瀕湖集簡方》)②治夜啼腹痛,面青,冷證也:大蒜一枚(煨
、研、日干)
,乳香五分
。搗
,丸芥子大。每服七丸
,乳汁下
。(《世醫(yī)褥效方》)③治水氣腫滿:大蒜、田螺
、車前子等分
。熬膏
,攤貼臍中
,水從便漩而下。(《稗史》)④治臌脹:大蒜
,入自死黑魚肚內(nèi)
,濕紙包,火內(nèi)煨熟
,同食之
。忌用椒、鹽
,蔥
,醬。多食自愈
。(姚可成《食物本草》)⑤治腳轉(zhuǎn)筋:急將大蒜磨腳心,令遍
、熱
。(《攝生眾妙方》)⑥治寒瘧,手足鼓顫
,心寒面青:獨蒜一枚
,黃丹半兩。上藥相和
,同搗一千杵
,丸如黑豆大。未發(fā)時以茶下二丸
。(《昔濟方》蒜丸)⑦治瘧?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邯氼^蒜,于白炭上燒之
,末
,服方寸匕
。(《補缺肘后方》)⑧治食蟹中毒:干蒜煮汁飲之
。(《姚僧坦集驗方》)⑨治臟毒:鷹爪黃連末,用獨頭蒜一顆
,煨香爛熟
,研和入臼治丸,如梧子大
。每服三
,四十丸,陳米飲下
。(《本事方》蒜連丸)⑩治鼻衄不止
,服藥不應(yīng):蒜一枚,去皮
,研如泥,作錢大餅子
,厚一豆許
,左鼻血出,貼左足心
,右鼻血出
,貼右足心
,兩鼻俱出
,俱貼之。(《簡要濟眾方》)⑾治鼻衄
,咯血
,嘔血,尿血
。獨頭蒜兩個
,搗成泥狀,分成兩份
。一份用八層麻紙包裹
,置于百會穴。另一份用七層麻紙包裹
,置于涌泉穴,然后在包裹之藥上用熱鐵烙加溫
。(內(nèi)蒙古《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⑿治肺結(jié)核:新鮮大蒜
,每次一至二頭,搗碎后以深呼吸吸其揮發(fā)氣
,每日二次
,每次一至三小時
。(遼寧《中草藥新醫(yī)療法展覽會資料選編》)⒀治小兒百日咳:大蒜五錢,紅糖二錢
,生姜少許
。水煎服,每日數(shù)次
,用量視年齡大小酌用。(《貴州中醫(yī)驗方》)⒁治腦漏鼻淵:大蒜切片
,貼足心
,取效止。(《摘元方》)⒂治金瘡中風(fēng)
,角弓反張:大蒜一升
,破去心,無灰酒四升
,煮蒜令極爛
,并滓服一大升以來,須臾汗如雨出
,則瘥。(孟詵《必效方》)⒃治小兒臍風(fēng):獨頭蒜
,切片
,安臍上,以艾灸之
,口中有蒜氣即止
。(《簡易方論》)⒄治背疽漫腫無頭者(用濕紙貼腫處,但一點先干處
,乃是瘡頭):用大蒜十顆
,淡豉半合,乳香錢許
。研爛
,置瘡上,鋪艾灸之
,痛者灸令不痛,不痛者灸之令痛
。(《外科精要》)⒅治一切腫毒:獨頭蒜三
、四顆,搗爛
,入麻油和研
,厚貼腫處
,干再易之。(《食物本草會纂》)⒆治神經(jīng)性皮炎:蒜頭適量
,搗爛
,以紗布包裹,外敷患處。另用艾條隔蒜灸患處到疼痛為止
,隔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