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 >> 中藥材

      大蒜

      中醫(yī)世家 2023-05-01 16:30:23

      《全國中草藥匯編》:大蒜

      拼音注音 : Dà Suàn

      別名 :

      、蒜頭

      來源 : 為百合科蔥屬植物蒜Allium sativum L.以鱗莖入藥。春

      、夏采收
      ,扎把,懸掛通風(fēng)處
      ,陰干備用

      生境分布 : 人工栽培。南北各省區(qū)均產(chǎn)

      原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全體具強烈臭辣味

      。地下鱗莖球形或扁球形
      ,由6~10個肉質(zhì)瓣狀小鱗莖組成,外包灰白色或淡紫紅色的干膜質(zhì)鱗皮
      。葉數(shù)片
      ,基生,扁平中實
      ,條狀披針形
      ,灰綠色,寬約2.5厘米
      ,長達(dá)50厘米。夏季開淡粉紅色花
      ;花葶高約60厘米
      ,直立,圓柱形
      ,傘形花序頂生
      ,有膜質(zhì)長苞片1~3枚;花常為珠芽所代替
      ,通常為不育性
      ,具長梗;花被6片,雄蕊6
      ;子房上位,3室
      。蒴果
      。種子黑色。

      化學(xué)成分 : 鱗莖含揮發(fā)油約2%

      ,油中主要成分為大蒜辣素(allicin
      ,C6H10OS2),為一種植物殺菌素
      。此外尚含有微量的碘等
      。大蒜辣素為無色油狀液體,具有特有的刺激性強臭
      ,氣味與大蒜相同,性不穩(wěn)定
      ,其溶液遇熱或遇堿均能失效
      ,但不受稀酸影響。新鮮大蒜中無大蒜辣素
      ,而有一種無色無臭的含硫氨基酸
      ,稱為大蒜氨酸(alltin
      ,C6H11O3NS)
      ,此酸經(jīng)大蒜中的大蒜酶(allinase)分解產(chǎn)生大蒜辣素及兩個二硫化丙烯基(diallyl disulfide)。另據(jù)報道大蒜全植株尚含環(huán)大蒜氨酸(cycloalliin. C6H11O3NS 為3-甲基-1:4噻嗪-5-羧酸1-氧化物)
      。并含蒜制菌素(allistatin)

      藥理作用 : 1、抑菌:生大蒜在試管內(nèi)對化膿性球菌

      、結(jié)核桿菌
      、痢疾桿菌、傷寒桿菌
      、副傷寒桿菌、霍亂弧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對青
      、鏈、氯
      、金霉素耐藥的細(xì)菌對大蒜制劑仍敏感
      。生大蒜水浸液在體外對腦膜炎雙球菌有較強的抑菌作用
      ;對多種致病性皮膚真菌(包括白色念珠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或殺滅作用;對恙蟲熱立克次體有很強的抑殺力
      。2
      、大蒜中的植物殺菌素對家兔大鼠感染性及無菌性創(chuàng)傷均有治療作用
      。對感染性創(chuàng)傷,可使創(chuàng)面灰色變成玫瑰紅色
      ,化膿現(xiàn)象消除
      ,氣味消失,上皮廣泛增生
      。3
      、在家兔右下腹局部涂覆大蒜、芒硝研成的糊劑
      ,則皮膚發(fā)紅甚至起泡
      ,闌尾及結(jié)腸運動反射性加強。(臨床用大蒜糊劑治療闌尾炎)
      。4、口服大蒜
      ,由于直接刺激胃粘膜及反射地引起胃液中的鹽酸量增加
      。使胃蠕動加強。5
      、大蒜中的二硫化丙烯基成分
      ,對蚊蟲、家蠅
      、馬鈴薯塊莖蛾
      、紅棉蟲及紅棕櫚象鼻蟲的幼蟲有殺滅作用。大蒜汁在試管內(nèi)有很快殺死滴蟲的作用
      。6、對生殖細(xì)胞及腫瘤細(xì)胞的作用:體外試驗
      ,大蒜中的植物殺菌素可迅速殺死大鼠或豚鼠的精子
      ,被殺死的精子未發(fā)現(xiàn)有形態(tài)學(xué)上的變化,雄大鼠吸入此藥
      ,并不干擾正常精子的發(fā)生
      。腹腔注射大蒜水浸液,對小白鼠艾氏腹水癌有一定效果
      。大蒜粗提物對大鼠腹水腫瘤細(xì)胞具有抗有絲分裂的作用
      。飼以新鮮大蒜之雌小鼠可完全抑制乳腺瘤的發(fā)生。7
      、從大蒜提出的蒜制菌素(Allistatin)對大白鼠甲醛性關(guān)節(jié)炎有抑制作用(對皮下肉芽囊炎癥的滲出則無影響)
      。家兔肌注大蒜乙醇提取物或乙酸乙酯提取物,可使尿中17酮類固醇排出增加
      ,與促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作用相似
      。8、大蒜制劑口服
      ,可以改善慢性鉛中毒的癥狀
      。9、大蒜乙醇提取物能興奮子宮及加強雌二醇對子宮的興奮作用
      。10
      、從大蒜中提出的一種抗凝血成分,在試管及整體試驗中均有降低血鈣的作用

      性味 :

      ,溫。

      功能主治 : 健胃

      ,止痢,止咳
      ,殺菌
      ,驅(qū)蟲。預(yù)防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治肺結(jié)核
      ,百日咳,食欲不振
      ,消化不良,細(xì)菌性痢疾
      ,阿米巴痢疾
      ,腸炎
      ,蟯蟲病
      ,鉤蟲病
      ;外用治陰道滴蟲
      ,急性闌尾炎。

      用法用量 : 3~5錢

      ;外用適量

      制劑 : 大蒜糖漿:取紫皮蒜去皮

      ,用冷開水洗凈
      ,搗碎
      ,壓榨取汁100毫升。另取淀粉20克加適量冷開水調(diào)成糊狀
      ,分次加單糖漿300毫升研勻
      ,再加醋酸(或醋精)2毫升與適量冷開水稀釋成800毫升,加入大蒜汁與適量冷開水至1000毫升
      ,攪勻即得

      復(fù)方 : 1、預(yù)防流行性感冒:大蒜搗爛取汁

      ,加10倍水,滴鼻
      。2、預(yù)防流行性腦脊髓膜炎:①大蒜(去皮)5克
      ,15歲以下兒童減半
      ,每天一次,在進(jìn)餐時同服
      ,連服3天
      。②大蒜5錢,搗爛加水40毫升
      ,泡后取液
      ,加入10%的白糖,分2次服
      ,連服5天。3
      、肺結(jié)核(蒜氣療法):①每次用紫皮大蒜2兩
      ,放于玻璃瓶中(高約10~75厘米,底直徑約3~5厘米)
      ,用木棒搗成泥狀
      ,使之分布于瓶壁及瓶底上,以增加大蒜氣的揮發(fā)面積
      。在均勻呼吸及深呼吸交替進(jìn)行中用口吸其揮發(fā)氣
      。每日上下午各1次,每次2小時
      。②紫皮大蒜30克
      ,白及粉1錢。將紫皮大蒜去皮放入沸水中煮1~1.5分鐘撈出(以蒜表面熟
      ,里面生為合適
      ,過熟,則蒜有效成分被破壞
      ;過生
      ,則對胃腸有刺激,往往不能堅持下去)
      ,然后取小粘米1兩
      ,放入煮蒜水中煮成稀粥,待粥已成
      ,又將蒜重新放入稀粥內(nèi)攪勻即可食用。白及粉與大蒜粥同吃
      ,或食粥后再服
      。以上為1次量,1日2次
      ,各在早晚飯后服用
      。4、百日咳:紫皮大蒜1兩
      ,搗爛
      ,加冷開水1小碗浸泡5~6小時,取出浸出液
      ,加糖適量
      。3歲以下每服半匙
      ,3~5歲每服1匙
      ,每日3次。5
      、細(xì)菌性痢疾
      ,阿米巴痢疾:大蒜3~5錢,搗爛用白糖水沖服或制成大蒜糖漿
      ,每次服5~20毫升
      。亦可用5%的大蒜液保留灌腸。6
      、急性闌尾炎:大蒜12頭,芒硝
      、大黃末各2兩
      ,醋適量
      。將大蒜去皮洗凈,同芒硝搗成糊狀
      ,先用醋在壓痛處涂搽
      ,再將藥敷上,周圍以紗布圍成圈
      ,以防藥液外流
      ;2小時后去掉,以溫水洗凈
      ,再用醋調(diào)大黃末敷12小時。7
      、蟯蟲?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捍笏庵嗄c,取大蒜3兩
      ,搗碎用冷開水浸24小時過濾取汁
      ,每晚睡前用20~30毫升作保留灌腸,7天為一療程

      摘錄 :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大蒜

      拼音注音 : Dà Suàn

      別名 : 胡蒜(崔豹《古今注》),葫(《別錄》)

      ,獨蒜(《普濟方》)
      ,獨頭蒜(《補缺肘后方》)。

      英文名 : BulbusAllii

      出處 : 《本草經(jīng)集注》

      來源 : 為百合科植物大蒜的鱗莖

      。6月葉枯時采挖
      ,除去泥沙,通風(fēng)晾干或烘烤至外皮干燥

      生境分布 : 全國各地均有栽培.全國各地均產(chǎn)。

      原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

      ,具強烈蒜臭氣
      。鱗莖大形,具6~10瓣
      ,外包灰白色或淡棕色于膜質(zhì)鱗被
      。葉基生,實心
      ,扁平
      ,線狀披針形,寬約2.5厘米左右
      ,基部呈鞘狀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ㄇo直立,高約60厘米
      ;佛焰苞有長喙
      ,長7~10厘米;傘形花序
      ,小而稠密,具苞片1~3枚
      ,片長8~10厘米
      ,膜質(zhì),淺綠色
      ;花小形
      ,花間多雜以淡紅色珠芽,長4毫米
      ,或完全無珠芽
      ;花柄細(xì),長于花
      ;花被6
      ,粉紅色
      ,橢圓狀披針形
      ;雄蕊6,白色
      ,花藥突出
      ;雌蕊1,花柱突出
      ,白色
      ,子房上位,長橢圓狀卵形
      ,先端凹入
      ,3室
      。蒴果
      ,1室開裂。種子黑色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ㄆ谙募尽?/span>

      性狀 : 鱗莖呈扁球形或短圓錐形,外有灰白色或淡棕色膜質(zhì)鱗被

      ;剝?nèi)[葉
      ,內(nèi)有6~10個蒜瓣,輪生于花莖的周圍
      ;莖基部盤狀
      ,生有多數(shù)須根
      。每一蒜瓣外包薄膜
      ,剝?nèi)ケ∧ぃ匆姲咨?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肥厚多汁的鱗片
      。有濃烈的蒜臭,味辛辣

      歸經(jīng) : 入脾

      、胃、肺經(jīng)
      。①《綱目》:"入太陰
      、陽明
      。"②《本草經(jīng)疏》:"入足陽明
      、太陰、厥陰經(jīng)
      。"

      性味 :

      ,溫。①《別錄》:"味辛
      ,溫,有毒
      。"②《醫(yī)林纂要》:"辛甘
      ,熱。"③《隨息居飲食譜》:"生辛
      ,熱;熟甘
      ,溫
      。"

      注意 : 陰虛火旺者,以及目疾

      、口齒
      、喉、舌諸患和時行病后均忌食。①《本草經(jīng)疏》:"凡肺胃有熱
      ,肝腎有火
      ,氣虛血弱之人.切勿沾唇。"②《本經(jīng)逢原》:"腳氣
      、風(fēng)病及時行病后忌食。"③《隨息居飲食譜》:"陰虛內(nèi)熱
      ,胎產(chǎn)
      ,痧痘,時病
      ,瘡瘧血證
      ,目疾,口齒喉舌諸患
      ,咸忌之
      。"

      功能主治 : 行滯氣,暖脾胃

      ,消癥積
      ,解毒,殺蟲
      。治飲食積滯,脘腹冷痛
      ,水腫脹滿
      ,泄瀉,痢疾
      ,瘧疾
      ,百日咳,癰疽腫毒
      ,白禿癬瘡
      ,蛇蟲咬傷。行氣消積
      ,殺蟲解毒。用于感冒
      、菌痢
      、阿米巴痢疾、腸炎
      、飲食積滯
      、癰腫瘡瘍。①《別錄》:"散癰腫蠿瘡,除風(fēng)邪
      ,殺毒氣
      。"②《唐本草》:"下氣消谷,除風(fēng)破冷
      。"③《食療本草》:"除風(fēng),殺蟲
      。"④《本草拾遺》:"去水惡瘴氣
      ,除風(fēng)濕,破冷氣
      ,爛痃癖
      ,伏邪惡;宣通溫補
      ,無以加之
      ;療瘡癬。"⑤《日華子本草
      ,:"健脾
      ,治腎氣,止霍亂轉(zhuǎn)筋
      、腹痛,除邪辟溫
      ,療勞瘧
      、冷風(fēng)、痃癬
      、溫疫氣
      ,敷風(fēng)損冷痛,蛇蟲傷
      ,并搗貼之
      。"⑥《日用本草》:"燥脾胃,化肉食
      。"⑦《滇南本草》:"祛寒痰,興陽遭
      ,泄精
      ,解水毒。"⑧《綱目》:"搗汁飲
      ,治吐血心痛
      ;煮汁飲,治角弓反張
      ;同鯽魚丸治膈氣
      ;同蛤粉丸治水腫;同黃丹丸治痢瘧孕?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同乳香丸治腹痛;搗膏敷臍
      ,能達(dá)下焦
      ,消水,利大小便
      ;貼足心
      ,能引熱下行,治泄瀉暴肩及干濕霍亂
      ,止衄血;納肛中
      ,能通幽門
      ,治關(guān)格不通。"⑨《四川中藥志》:"治肺結(jié)核
      ,血痢
      ,及崩中帶下。"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

      ,1.5~3錢
      ;生食、煨食或搗泥為丸
      。外用:搗敷、作栓劑或切片灸

      復(fù)方 : ①治心腹冷痛:蒜

      ,醋浸至二、三年
      ,食至數(shù)顆
      。(《瀕湖集簡方》)②治夜啼腹痛,面青
      ,冷證也:大蒜一枚(煨
      、研、日干)
      ,乳香五分
      。搗
      ,丸芥子大。每服七丸
      ,乳汁下
      。(《世醫(yī)褥效方》)③治水氣腫滿:大蒜、田螺
      、車前子等分
      。熬膏
      ,攤貼臍中
      ,水從便漩而下。(《稗史》)④治臌脹:大蒜
      ,入自死黑魚肚內(nèi)
      ,濕紙包,火內(nèi)煨熟
      ,同食之
      。忌用椒、鹽
      ,蔥
      ,醬。多食自愈
      。(姚可成《食物本草》)⑤治腳轉(zhuǎn)筋:急將大蒜磨腳心,令遍
      、熱
      。(《攝生眾妙方》)⑥治寒瘧,手足鼓顫
      ,心寒面青:獨蒜一枚
      ,黃丹半兩。上藥相和
      ,同搗一千杵
      ,丸如黑豆大。未發(fā)時以茶下二丸
      。(《昔濟方》蒜丸)⑦治瘧?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邯氼^蒜,于白炭上燒之
      ,末
      ,服方寸匕
      。(《補缺肘后方》)⑧治食蟹中毒:干蒜煮汁飲之
      。(《姚僧坦集驗方》)⑨治臟毒:鷹爪黃連末,用獨頭蒜一顆
      ,煨香爛熟
      ,研和入臼治丸,如梧子大
      。每服三
      ,四十丸,陳米飲下
      。(《本事方》蒜連丸)⑩治鼻衄不止
      ,服藥不應(yīng):蒜一枚,去皮
      ,研如泥,作錢大餅子
      ,厚一豆許
      ,左鼻血出,貼左足心
      ,右鼻血出
      ,貼右足心
      ,兩鼻俱出
      ,俱貼之。(《簡要濟眾方》)⑾治鼻衄
      ,咯血
      ,嘔血,尿血
      。獨頭蒜兩個
      ,搗成泥狀,分成兩份
      。一份用八層麻紙包裹
      ,置于百會穴。另一份用七層麻紙包裹
      ,置于涌泉穴,然后在包裹之藥上用熱鐵烙加溫
      。(內(nèi)蒙古《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⑿治肺結(jié)核:新鮮大蒜
      ,每次一至二頭,搗碎后以深呼吸吸其揮發(fā)氣
      ,每日二次
      ,每次一至三小時
      。(遼寧《中草藥新醫(yī)療法展覽會資料選編》)⒀治小兒百日咳:大蒜五錢,紅糖二錢
      ,生姜少許
      。水煎服,每日數(shù)次
      ,用量視年齡大小酌用。(《貴州中醫(yī)驗方》)⒁治腦漏鼻淵:大蒜切片
      ,貼足心
      ,取效止。(《摘元方》)⒂治金瘡中風(fēng)
      ,角弓反張:大蒜一升
      ,破去心,無灰酒四升
      ,煮蒜令極爛
      ,并滓服一大升以來,須臾汗如雨出
      ,則瘥。(孟詵《必效方》)⒃治小兒臍風(fēng):獨頭蒜
      ,切片
      ,安臍上,以艾灸之
      ,口中有蒜氣即止
      。(《簡易方論》)⒄治背疽漫腫無頭者(用濕紙貼腫處,但一點先干處
      ,乃是瘡頭):用大蒜十顆
      ,淡豉半合,乳香錢許
      。研爛
      ,置瘡上,鋪艾灸之
      ,痛者灸令不痛,不痛者灸之令痛
      。(《外科精要》)⒅治一切腫毒:獨頭蒜三
      、四顆,搗爛
      ,入麻油和研
      ,厚貼腫處
      ,干再易之。(《食物本草會纂》)⒆治神經(jīng)性皮炎:蒜頭適量
      ,搗爛
      ,以紗布包裹,外敷患處。另用艾條隔蒜灸患處到疼痛為止
      ,隔日一次
      。(《單方驗方調(diào)查資料選編》)⒇治婦人陰腫作癢:蒜湯洗之,效乃止
      。(《永類鈐方》)(21)治蜈蚣咬人
      ,痛不止:獨頭蒜,摩螫處
      ,痛止
      。(《梅師集驗方》)

      臨床應(yīng)用 : ①治療細(xì)菌性痢疾大蒜對痢疾桿菌有抑制作用,臨床療效亦明顯

      。用法:㈠灌腸法:先用生理鹽水500~800毫升洗腸
      ,再以經(jīng)水浴加溫至37~38℃10%的大蒜浸出液100毫升,于10分鐘內(nèi)緩緩注入肛門內(nèi)
      ,囑患者忍耐15~30分鐘后排便
      。每日1~2次,3日后可改為每日1次
      ,6~10次為一療程
      。此法的缺點為肛門直腸及回盲部有燒灼感,初次灌腸時可出現(xiàn)腹痛
      ,但均為一過性。孕婦忌用
      。㈡口服法:一般多采用"大蒜糖漿"
      。以去皮紫皮大蒜50克,搗碎后浸于38℃溫開水100毫升內(nèi)2小時
      ,然后用紗布過濾
      ,加入半量糖漿。新鮮配制者冷藏1周尚不致變質(zhì)
      。用量:成人每次口服20~30毫升
      ,每4~6小時1次,直至痊愈為止
      ;亦有介紹用10%大蒜糖漿
      ,每次20~30毫升(兒童5~10毫升),日服3次
      ;或用20%大蒜糖漿(內(nèi)含100%紫皮大蒜液20%
      ,40%茶葉液20%男,糖漿60%)
      ,成人每次10~15毫升
      ,日服3~4次(10歲以上兒童每次10毫升,10歲以下每次5毫升
      ,2~3歲每次2.5毫升)
      。觀察數(shù)百例,平均治愈率為95%以上
      ,體溫平均1~2日降至
      ,正常,里急后重平均2~5日消失
      ,大便平均2~4日恢復(fù)正常,一般不致引起便秘
      。據(jù)臨床及實驗觀察
      ,紫皮蒜較白皮蒜殺菌及抑苗作用強,新鮮的比陳舊的效力好
      。對用大蒜保留灌腸治療的130例急
      、慢性菌痢患者,治療后行乙狀結(jié)腸鏡檢查
      ,病變完全恢復(fù)正常者126例(96.9%)
      ,平均時間為6.3日,證明大蒜灌腸治療在促使遠(yuǎn)端結(jié)腸病變愈合方面有特殊效果
      。此外
      ,據(jù)實驗室觀察
      ,痢疾桿菌在大蒜培養(yǎng)基中
      ,經(jīng)較長時間后對大蒜的適應(yīng)能力便逐慚增高,并產(chǎn)生明顯的抗藥性
      ;至于痢疾患者在應(yīng)用大蒜口服或灌腸治療中
      ,尤其是較長期的治療中能否產(chǎn)生抗藥性,尚需進(jìn)一步觀察
      。②治療阿米巴痢疾用10%大蒜浮游液或大蒜浸出液70~100毫升(37~38℃)作保留灌腸
      ,每日1次,6次為一療程。同時每日取紫皮生大蒜一顆
      ,分三次生食
      。治療100例,平均住院時間為7天
      ,治愈率88%,實踐證明
      ,紫皮大蒜較白皮大蒜效力大
      。治愈病例,為了防止復(fù)發(fā)
      ,在癥狀消失后
      ,仍須繼續(xù)食紫皮蒜1~2月。③防治流行性感冒用10%大蒜溶液(含普魯卡因0.5%)每4~6小時肌肉注射10毫升
      ,對散發(fā)性單純型流行性感冒有較好療效,有些病例在48小時內(nèi)體溫即完全恢復(fù)正常
      。采用10%大蒜汁(內(nèi)加3%普魯卡因)每日滴鼻3次
      ,每次6~8滴,連用3天
      ,可起到預(yù)防作用
      。④防治流行性腦脊髓膜炎㈠在預(yù)防和對帶菌者的治療上曾采用不同劑量分組觀察
      ,效果顯著
      。甲組:成人在進(jìn)餐時服生大蒜6克(16歲以下減半),每天1次
      ,連服3天
      。乙組:成人每天10克(16歲以下減半),吃后用2%鹽水漱口
      ,連服3天
      。甲組1500人,服藥前帶菌陽性率為15%
      ,服后第4天降至1.3%
      。乙組275人,服藥前帶菌陽性率1.81%
      ,服藥后第4天全部轉(zhuǎn)陰
      。另有未服大蒜者200人作為對照
      ,觀察26天
      ,帶菌陽性率由1.5%增至3%;服大蒜后繼續(xù)觀察15天,陽性率逐漸降低至零
      。㈡用于治療
      ,以10%大蒜蒸餾液(加0.5%普魯卡因稀釋)肌肉注射。5歲以內(nèi)首次劑量5~10毫升
      ,以后每6小時5毫升
      。5~10歲首次10~15毫升,以后每6小時10~12毫升
      。11~15歲首次15~20毫升
      ,以后每6小時10~20毫升。15歲以上者
      ,首次20毫升,以后每6小時20毫升
      。治療84例普通型患者
      ,全部治愈(其中2例復(fù)發(fā),經(jīng)再用大蒜液治療而愈)
      。療程平均7.6天
      ,體溫恢復(fù)正常平均3.7天
      ,頸強直消失平均5.1天
      ,克氏征轉(zhuǎn)陰平均5天
      ,腦脊液恢復(fù)正常平均6.1天
      。治療中未見局部或全身反應(yīng)及血尿現(xiàn)象
      。⑤治療流行性乙型腦炎以大蒜液靜脈點滴治療乙腦17例
      ,除1例重癥患者在神志轉(zhuǎn)為清醒
      、一般情況好轉(zhuǎn)而體溫遲遲不降時加用抗菌素外
      ,其余均未用任何抗菌素
      ,只輔以脫水劑、鎮(zhèn)靜劑及退熱療法
      ,少數(shù)加用了激素
      。結(jié)果16例痊愈,未遺留嚴(yán)重后遺癥
      ;另1例重癥患者昏迷高燒
      ,于入院后一天死于呼吸衰竭
      。治愈病例
      ,神志恢復(fù)時間3天以下4例,3~5天7例
      ;體溫恢復(fù)正常時間3天以下3例
      ,3~5天6例
      ,6~8天3例,9~12天3例
      ,13天以上1例
      。用法:5%大蒜液成人每日80毫升,小兒20~40毫升
      ,分二次靜脈滴注
      。據(jù)臨床觀察
      ,大蒜液能較快的控制病情發(fā)展
      。對入院時神志恍惚、煩躁及寒戰(zhàn)高熱的患者
      ,經(jīng)治療只有少數(shù)進(jìn)入全昏迷
      ,大多數(shù)于1~2天停止發(fā)展,很快清醒穩(wěn)定
      。療程短
      ,且很少發(fā)生合并癥。⑥治療大葉性肺炎用大蒜糖漿15~20毫升
      ,每4小時服1次(一般用10%
      ,也有用100%的)。治療9例
      ,6例治愈,3例效果不滿意
      。治愈病例體溫恢復(fù)正常時間為1~3天,癥狀及體征于熱退后均迅速改善或消失
      。X線胸部復(fù)查
      ,均在3~6天后陰影逐步減退或消失。⑦治療百日咳服用20%大蒜浸出液(加適量食糖
      ,5歲以上每次15毫升
      ,5歲以下酌減,每天8~10次
      ,治療201例
      ,10天痊愈者占60%,15天痊愈者占26%
      。一般在服用3~4天后
      ,癥狀即見好轉(zhuǎn),痙攣性咳嗽和嘔吐逐漸停止
      。曾有用大蒜植物殺菌素的揮發(fā)性部分作吸入療法,治療110名不同發(fā)展階段的病孩,其中60%病孩經(jīng)6次治療后
      ,臨床癥狀停止進(jìn)展
      ,治療10天即完全停止咳嗽,且不再復(fù)發(fā).用法:將生大蒜頭2~3個搗碎
      ,盛在清潔干燥瓶內(nèi)
      ,囑病孩把嘴唇貼附瓶口,每分鐘經(jīng)嘴作15~20次深吸氣
      ,并經(jīng)鼻作15~20次深呼氣
      ,每次持續(xù)15分鐘,每日2次
      ,療程為5天
      。一法用生大蒜30~40克搗爛裝瓶加塞,用氣球作加壓吸入
      ,每日1次
      ,每次15分鐘
      ,7~17夭為一療程
      ,治療100例,對卡他期的療效為100%
      ,痙攣期63.9%
      ,恢復(fù)期40%。⑧治療白喉用去皮生大蒜3~5克
      ,置75%酒精內(nèi)浸3~5分鐘
      ,放入消毒器皿中搗爛如泥狀。取2x2厘米消毒紗布墊涂上蒜泥約1~2克
      ,貼于患者雙手"合谷"穴
      ,繃帶固定
      。經(jīng)4~6小時
      ,局部可有痛癢及灼熱感,8~10小時
      ,表面出現(xiàn)水泡
      ,用消毒針刺破拭干,涂以龍膽紫液
      ,消毒紗布包扎
      ,防止感染。治療16例(9例找到白喉桿菌)
      ,其中4例同時加用青霉素
      ,均獲痊愈
      。一般敷藥B~10小時后咽喉病灶即明顯縮小以至消失,偽膜逐漸脫落
      ,乃至痊愈
      。⑨治療肺結(jié)核采用大蒜液氣管內(nèi)注射
      。全療程分為六個階段
      ,每階段治療5日(每日1次注射10毫升),休息2日
      ,集菌法驗痰(療程結(jié)束時作痰培養(yǎng))
      。藥液濃度第一階段用1%,以后每個階段依次遞增為2%
      ,3%
      ,4%、5%及6%
      。若病人中途不能耐受高濃度時
      ,可依其能耐受之濃度注射
      。適應(yīng)癥:支氣管結(jié)核新鮮空洞
      ,痰結(jié)核菌陽性者,切肺
      、胸改
      、填充術(shù)后痰仍陽性者。相對適應(yīng)癥:雙側(cè)慢性纖維空洞
      、支氣管結(jié)核
      ,以及作為準(zhǔn)備手術(shù)的慢性纖維空洞型患者的術(shù)前用藥(先消滅或減少細(xì)菌,防止支氣管結(jié)核)
      。禁忌癥:心臟病
      ,肺氣腫具有劇咳者
      ,氣喘病
      ,高血壓病,普魯卡因過敏者
      ,對大蒜臭氣特殊厭惡者。觀察17例
      ,治療前均經(jīng)各種抗癆藥長期應(yīng)用效果都不滿意
      ,特別是痰中結(jié)核菌不能轉(zhuǎn)陰,經(jīng)注射大蒜液后
      ,痰陰轉(zhuǎn)者12例
      ;有空洞者13例
      ,閉合4例,縮小3例
      ,無改變6例
      。治療中有少數(shù)病例出現(xiàn)發(fā)熱反應(yīng),一般在38℃左右
      ,經(jīng)加用青、鏈霉索滴入后退熱
      。此外有報告用4%大蒜液10毫升作環(huán)狀軟骨下氣管內(nèi)注射
      ,或鼻導(dǎo)管滴入,每周6次
      ,1個月為一療程
      。治療肺結(jié)核空洞60例,其中慢性纖維空洞型3例
      ,亞急性血行播散型1例
      ,浸潤型46例,經(jīng)1~4個月觀察(滴入次數(shù)為25~100次)
      ,空洞閉合者25例
      ,縮小者23例,無變化者2例
      ,無一例惡化
      。其中以薄壁空洞療效較好
      。50例中治療前痰菌陽性者34例
      ,滴入蒜液后,18例轉(zhuǎn)為陰性
      。另有少數(shù)病例采用3~5%大蒜液
      ,每次10毫升以膠管作氣管插入滴注,對厚壁空洞患者亦收到滿意效果
      。也有采用大蒜加白芨治療肺結(jié)核的報道:法將生紫皮蒜約30克
      ,去皮放入沸水中煮1~1.5分鐘撈出,以表面熟里面生為合適
      ,再取粳米1兩
      ,放入煮蒜水中煮成稀粥,待粥成
      ,再將蒜放入粥內(nèi)。另用白芨粉1錢和入蒜粥同吃
      ,或食粥后
      ,再服
      。以上為1次量,每天早晚各1次
      。療程平均為3個月.病灶吸收時間最短1個月
      ,最長4個月。治療肺結(jié)核40例
      ,病灶大部吸收者22例
      ,部分吸收者16例,無變化2例
      ,惡化1例
      ;其中有空洞者12例
      ,閉合6例
      ,縮小1例,無變化3例
      ,惡化2例
      ;其中痰菌陽性者11例
      ,陰轉(zhuǎn)10例
      。初步觀察,以滲出性為主之病灶療效較好
      ,混合型病灶次之
      ,干酪及增殖病灶為主者又次之。對結(jié)核空洞以早期可逆性空洞療效較好
      ,晚期病例療效不滿意
      。⑩治療傷寒、副傷寒及副傷寒甲帶菌者㈠大蒜片2克
      ,每4小時1次(亦可用大蒜酊
      ,用量按片劑折算),服至體溫正常后繼續(xù)用藥7~9天
      。療程9~16天
      。治療傷寒
      ,副傷寒甲及副傷寒乙共12例
      ,除1例并發(fā)腸穿孔外
      ,其余11例在給藥后12~72小時體溫開始下降
      ,體溫降至正常平均為94.5小時,臨床癥狀及體征亦隨體溫下降而改善或消失
      。初步認(rèn)為大蒜的降熱效果并不次于氯(合)霉素
      。㈡用100%大蒜液(含1%普魯卡因)
      ,行穴位或并用肌肉注射。注射穴位為:天樞
      、氣海
      、足三里、關(guān)元
      、中脘
      、下脘
      、大腸俞
      、小腸俞等,輪換應(yīng)用
      ,每次10毫升
      ,分5~6個穴位注完;肌肉注射
      ,每日1次(10毫升)
      ,兩側(cè)臀肌分注。注射局部有時有輕度刺激癥狀
      ,但不影響治療
      。治療6例副傷寒甲帶菌者,其中2例單用大蒜液穴位注射
      ,治程分別為10、11天
      ,于治療后第3天大便培養(yǎng)
      ,均轉(zhuǎn)陰,以后連續(xù)培養(yǎng)7
      、9次均為陰性
      。另外4例除穴位注射外,并加用肌肉注射
      ,治程分別為11
      、18、11
      、20天
      ;分別于治療后3、6
      、8
      、13天大便培養(yǎng)
      ,均轉(zhuǎn)陰
      ,連續(xù)培養(yǎng)8
      、8、4
      、8次
      ,亦為陰性。上述病例于出院后4~6個月復(fù)查大便
      ,除1例陽性外
      ,余均陰性。⑾治療黃疸型傳染性肝炎用100%大蒜低壓蒸餾液作穴位注射
      ,取穴依次為:肝俞
      、脾俞、足三里
      、天樞、氣海
      、關(guān)元
      、中脘、下脘
      、大腸俞
      、小腸俞等。每天注射1次
      ,按病情輕重
      ,每次取4~8穴,每穴注射1.O~1.5毫升
      ,每天總量為5~10毫升
      。治療50例,黃疸在4天以內(nèi)消失者21例
      ,1周內(nèi)消失者12例
      ,2周內(nèi)消失者9例
      ,最晚的至第7周消失
      。主要癥狀消失時間,最短者2天
      ,最長者24天
      ,以1周內(nèi)消失者最多。一般治療2天后食欲即見明顯增加
      。肝腫大的消失最快者4天
      ,最長者38天。少數(shù)伴有腹水的患者,腹水消失日期為12~14天
      。肝功能的恢復(fù)較慢。⑿治療急性闌尾炎等取生大蒜4兩
      ,芒硝1~2兩
      ,共搗爛如泥,另取生大黃粉1~2兩用醋調(diào)成糊狀備用
      。治療時以右下腹壓痛明顯處或麥?zhǔn)宵c為中心,先蓋一層直徑大于10厘米的細(xì)紗布以保護皮膚
      ,然后將大蒜
      、芒硝泥攤在細(xì)紗布上(約10x8或12x12厘米大,厚約2~3厘米)
      ,敷于其上
      ,上面再蓋一層細(xì)紗布,使上下兩層細(xì)紗布粘住
      ,再覆蓋紗布墊一塊
      ,以膠布或腹帶固定。2小時后去藥
      ,用食醋洗凈皮膚
      ,改敷大黃醋糊劑,覆蓋紗布墊如前
      ,8~10小時后揭去大黃醋糊劑。敷后24小時如不見效
      ,可重敷1~2次
      。經(jīng)治急性闌尾炎200余例,有效率在90%以上
      ,復(fù)發(fā)率在10%左右
      。本法對急性單純性闌尾炎、早期蜂窩組織炎性闌尾炎
      ,效果較顯著
      ;對闌尾膿腫和老年體弱不能耐受手術(shù)者也可應(yīng)用;對壞疽性闌尾炎效果差
      。在外敷大蒜泥的同時
      ,如再配合中藥內(nèi)服,則效果更好
      。此外,大蒜合劑外敷又曾用于肺炎、盆腔灸
      、軟組織膿腫
      、肝硬化伴腹水感染等疾患,能加速炎癥吸收
      、減輕患處疼痛
      ;在治療急性腎功能衰竭尿閉和腎絞痛、尿路小結(jié)石的病例中
      ,也能取得一定成效
      。但上述疾病在外敷大蒜合劑的同時,應(yīng)配合其他治療措施
      ,如對肺炎
      、盆腔炎,可加用中藥銀黃
      、四季青注射液或抗菌素
      ,腎絞痛可伴用阿托品,急性尿閉用甘露醇靜脈滴注等
      。⒀治療化膿性軟組織感染在感染部于局麻下切開或擴創(chuàng)后
      ,用10%大蒜浸液(2/3)加入0.25~0.5%普魯卡因溶液(1/3)沖洗膿腔,再用蒜液紗布條充填
      ,次日交換敷科
      。據(jù)50例觀察
      ,絕大多數(shù)病人經(jīng)治療1~2次后
      ,膿腔與創(chuàng)面可完全清潔,無膿性分泌物
      ,逐漸出現(xiàn)肉芽組織
      ,再用油紗布條交換敷料1~2次,即可愈合
      。蒜液放置不宜過久
      ,超過6日即失效。⒁治療慢性化噥性中耳炎用20%大蒜乳劑(蒜汁20毫升
      ,研細(xì)阿拉伯膠5克
      ,鹽酸普魯卡因2克,混合均勻成膠狀液
      ,然后緩緩加入蓖麻油75毫升
      ,隨加隨沿一個方向研磨
      ,至成淺黃色乳糜液為止
      ,貯冰箱中
      ,可保存1周)滴耳,治療45例(單純型38例
      ,壞死型6例,膽脂瘤型1例)
      ,治愈38例
      ,好轉(zhuǎn)3例,無效4例
      。治程中未發(fā)現(xiàn)不良反應(yīng).有1例患者耳膜緊張部前下方發(fā)生小穿孔
      ,經(jīng)滴藥3日后流膿停止
      ,8日后穿孔變小
      ,1月后復(fù)查穿孔已愈合
      。此外
      ,有報道采用大蒜內(nèi)皮做鼓膜修補術(shù),曾獲得滿意效果
      ,但病例不多
      ,尚待進(jìn)一步觀察。⒂治療沙眼鮮紫皮大蒜去外皮
      ,洗凈搗成泥狀
      ,用消毒紗布包裹擠出蒜汁,盛在消毒瓶中密閉備用
      。另以烏賊骨去殼
      ,磨制成3厘米長鴨嘴形小棒,高壓消毒備用
      。操作方法:先用0.5%地卡因滴入結(jié)膜囊內(nèi)
      ,1~2分鐘后,用瞼鉤反轉(zhuǎn)上瞼并固定
      ,使穹窿部結(jié)膜完全暴露
      ,以烏賊骨棒輕輕磨擦肥大的乳頭和濾泡,使其表面微破
      ,摩擦既要徹底,又不可傷及深部組織及正常結(jié)膜面
      。再用消毒鹽水棉球?qū)⒀杭盀V泡內(nèi)容物拭凈
      ,然后在結(jié)膜面上涂擦蒜汁,放回眼瞼
      。兩眼一般同時治療
      。1周后復(fù)查
      ,如未愈,即進(jìn)行第2次治療
      。共治療沙眼患者1256人
      ,治愈率在60%以上,有效率97.9%
      。⒃治療萎縮性鼻炎用40%大蒜液或50%大蒜甘油涂布鼻腔
      ,每日3次,3~4天后即見效果
      。或以50%大蒜甘油用消毒棉花制成大蒜油棉栓
      ,均勻鋪蓋鼻腔各個部分
      。半小時后取出,6~12次為一療程
      。須持續(xù)進(jìn)行三個療程
      。⒄治療牙質(zhì)過敏將大蒜搗碎,取一小塊置過敏點(酸痛點)
      ,用齒料充填器在酒精燈上燒至微紅
      ,迅灼牙面上之蒜泥,稍壓幾分鐘
      ,痛感即消失
      。一般采用上法2~3次即可見效。⒅治療滴蟲性陰道炎用50%大蒜甘油明膠栓劑
      ,于陰道沖洗后置2枚(每枚1.2~1.5克)于陰道內(nèi)
      ,每日一次
      ,療程7天
      。共治404例,治愈者11.3%
      ,有效者75.2%
      ,復(fù)發(fā)者9%,無效者4.5%
      。⒆治療阿米巴原蟲性陰道炎用鮮紫皮大蒜3~4瓣
      ,放在消毒缽中,加生理鹽水I~2毫升
      ,研成泥糊狀備用
      。陰道用1:5000過錳酸鉀溶液灌洗清潔后拭干
      。尿道口涂上消毒甘油
      。使用陰道窺器
      ,將蒜泥先填塞于陰道穹窿、子宮頸然后到陰道壁
      ,15分鐘后抹去所有大蒜泥.4例患者經(jīng)1~6次治療
      ,陰道分泌物的阿米巴原蟲即轉(zhuǎn)為陰性,治療7~10天后
      ,潰瘍粘膜即光滑愈合
      。⒇治療霉菌感染用大蒜制成100%注射液,成人每天20~50毫升(兒童酌減)
      ,加入葡萄糖鹽水中行靜脈滴注
      ,治療各種霉菌感染20例(隱球菌腦膜炎1例,肺部霉菌感
      ,染16例
      ,消化道霉菌感染4例)
      ,顯效14例
      ,有效5例
      ,無效1例
      。又有用10%大蒜糖漿內(nèi)服,1歲以內(nèi)3~5毫升
      ,2歲以內(nèi)5~8毫升
      ,每日3~4次(治療10天后無效者改用他藥治療),同時配合服用多種維生素
      ,治療40例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小兒消化不良
      ,痊愈38例,無效2例
      。(21)治療頭癬以30%大蒜汁油膏
      ,30%大蒜粉油膏及大蒜泥三種制劑,共治122例頭癬患者
      ,治愈、顯效及一般有效者計81例(66.4%)
      ,無效者36例
      ,加重者5例。從臨床觀察和檢查結(jié)果來看
      ,大蒜對鐵銹色毛菌所致的頭癬
      ,療效較為顯著。(22)治療蟯蟲病取新鮮大蒜
      ,每兩加水200毫升
      ,微火煮爛
      ,紗布過濾,裝瓶中備用
      。選用大號注射器接上導(dǎo)尿管
      ,吸取煎液灌腸
      。每次注入10~15毫升
      ,于下午4~5時或8~9時進(jìn)行。治療2~9歲兒童154例
      ,在治療1次后的第3天和第7天
      ,分別采用肛拭鏡檢蟲卵,陰轉(zhuǎn)率為76.3%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大蒜

      拼音注音 : Dà Suàn

      別名 : 胡蒜

      、葫、獨頭蒜
      、獨蒜

      英文名 : Garlic

      出處 : 出自《本草衍義補遺》陶弘景:今人謂葫為大蒜

      ,謂蒜為小蒜,以其氣類相似也

      來源 : 藥材基源:為百合科植物大蒜的鱗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llium sativum L采收和儲藏:在蒜薹采收后20-30d即可采挖蒜頭。采收的蒜頭
      ,除去殘莖及泥土
      ,置通風(fēng)景至外皮干燥。

      生境分布 : 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原形態(tài) : 大蒜,多年生草本

      ,具強烈蒜臭氣
      。鱗莖大形,球狀至扁球狀
      , 通常由多數(shù)肉質(zhì)
      、瓣狀的小鱗莖緊密 地排列而成,外面被數(shù)層白色至帶紫色的膜質(zhì)外皮
      。葉基生
      ;葉片實習(xí),寬條形至條狀披針形
      ,扁平
      ,先端長漸尖,比花葶短
      ,寬可達(dá)2.5cm
      ,基部鞘狀
      。花葶實心
      ,圓柱狀,高達(dá)60cm
      ,中部以下被葉鞘
      ;總苞具長7-20cm的長喙;傘形花序密具珠芽
      ,間有數(shù)花
      ;小花梗纖細(xì);小苞片大
      ,卵形
      ,膜質(zhì);具短尖
      ;花常為淡紅色
      ;花被片披針形至卵狀披形,長3-4mm
      ,內(nèi)輪的較短,花絲比花被短
      ,基部合生并與花被片貼生
      ,內(nèi)輪的基部擴大
      ,擴大部分每側(cè)各具1齒
      ,齒端成長絲狀,長超過花被片
      ,外輪的錐形
      ;子房球狀;花柱不伸出花被外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ㄆ?月。

      栽培 : 生物學(xué)物特性 適應(yīng)性較強

      ,耐寒
      ,喜光。以肥沃
      、排水良好的砂質(zhì)壤土栽培為宜
      。栽培技術(shù) 用鱗莖(蒜瓣)繁殖。采收前
      ,選擇成熟早的植株作種
      。采收后,從作種的蒜頭中
      ,選擇粗短而直的蒜瓣作播種用
      。北方可行秋播或春播,南方行秋播
      。播前
      ,可把蒜瓣的蒜皮剝?nèi)セ虬阉獍暝谒薪?-2d,使蒜瓣吸水有利發(fā)芽
      。按行株距20cm×10cm把蒜瓣插入土中,微露尖端
      ,不宜過深.然后覆細(xì)土2-3cm
      。每1hm播種量1500-2250kg
      。田間管理 出苗后,及時松土除草
      、追肥
      。追肥3-4次,其中重施越冬肥和開春肥

      性狀 : 鱗莖類球形 直徑3-6cm

      ,由6-10個小鱗莖著生在扁平木質(zhì)鱗莖盤上抱合而生,外包1-3層白色或淡紫色膜質(zhì)鱗葉
      ,中央有干縮的花葶殘基
      。小鱗莖瓣長卵圓形,頂端略尖
      ,背面略隆起
      ,外被膜質(zhì)鱗葉,內(nèi)為白色肥厚的肉質(zhì)鱗葉
      。氣特異
      ,味辛辣
      。以個大
      、肥厚、味辛辣者為佳
      。顯微鑒別 新鮮鱗葉表皮細(xì)胞多為長方形
      ,長40-110μm;維管束不發(fā)達(dá)
      ;油細(xì)胞類圓形
      ,淡黃色,直徑50-66μm,多分布于維管束周圍
      。薄層色譜:取本品粉末適量
      ,用水蒸氣蒸餾提取揮發(fā)油,用正己烷稀釋
      ,以三硫二丙烯作對照品
      ,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板上,用正己烷-苯(9:1)展開
      ,用碘蒸氣顯色
      ,供試液色譜在一對照品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
      ,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毒性 : 毒性大蒜局部應(yīng)用有刺激性,與動物及人的紅細(xì)胞接觸可使之變成棕黑色

      ,高濃度甚至可使紅細(xì)胞溶解
      ,大蒜揮發(fā)性物質(zhì)可降低家兔血糖,抑制人的胃液分泌
      ,還可引起貧血
      。但較早期的報告認(rèn)為大蒜水溶醇不溶成分給家兔靜脈注射均可使血糖升高,大蒜揮發(fā)油也有此作用
      ,但較慢
      。家兔靜脈注射大蒜水溶醇不溶成分或揮發(fā)油可使血中紅細(xì)胞、血紅蛋白減少
      ,給予生大蒜亦有相似作用。小鼠皮下及腹腔注射半數(shù)致死量為12.5g/kg
      ,口服為15.1 g/kg
      。從大蒜及小蒜中提出一種結(jié)晶成分CG-A3C,對小鼠
      、貓
      、金魚即使應(yīng)用大量也無毒性。大蒜油小鼠iv的LD50為134.9mg/kg天然或合成的大蒜素(三硫二丙烯)小鼠iv的LD50為70mg/kg
      ,po為600mg/kg,id為120mg/kg
      。大鼠po大蒜素LD50為265.3mg/kg
      。用雄性白兔進(jìn)行亞急性毒性試驗表明,1
      、5
      、10mg/kg不同劑量對實驗動物未見有不良影響,心
      ,腦
      ,肝
      ,腎,肺等病理檢驗
      ,均無異常發(fā)現(xiàn)。小鼠ip大蒜硫甙CB(ScordininCB)LD50為12.5g/kg
      ,po為15.1g/kg

      化學(xué)成分 : 鱗莖主要化學(xué)成分有下列幾類:1.揮發(fā)性成分 大蒜油中有多種含硫揮發(fā)性化合物,包括二烯丙基三硫醚(diallyltrisulfide)俗稱大蒜素(allitridin)

      ,二烯丙基硫醚(diallylsulfide)
      ,甲基烯丙基二硫醚(methylallyldisulfide),二烯丙基二硫醚(diallyldisulfide)
      ,甲基烯丙基三硫醚(methylallyltrisulfide)
      ,二烯丙基四硫醚(diallyltetrasulfide),反式-和順式-大蒜烯(ajoene)
      ,2-乙烯基-1
      ,3-二硫雜-4-環(huán)己烯(2-viny-4-H-1,3-dithiin)
      ,3-乙烯基-1
      ,2-二硫雜-5-環(huán)己烯(3-vinyl-5H-1,2-dithiin)
      ,甲基烯丙基硫醚(methylallylsrlfide)
      ,二甲基三硫醚(dimethyltrisulfide),二甲基二硫醚(dimethyldisulfide)
      ,丙基烯丙基二硫醚(propylallyldisulfide)
      ,烯丙基丙基三硫醚(allylpropyltgrisulfide),甲基烯丙基五硫醚(methylallylpentasulfide)
      ,6-甲基-1-硫雜-2
      ,4-環(huán)己二烯(6-methyl-1-thia-2,4-cyclohexadiene)
      ,3-甲基-1,2-硫雜-3-環(huán)戊烯(3-methyl-1
      ,2-dithia-3-cyclopentene)
      ,4-甲基-1,2-二硫雜-3-環(huán)己烯(4-methyl-1
      ,2-dithia-3-cyclopentene)
      ,4-乙烯基-1,2,3-三硫雜-5-環(huán)己烯(4-vinyl-1
      ,2
      ,3-trithia-5-cycolhexene),3-乙烯基-1
      ,2-二硫雜-4-環(huán)己烯(3-vinyl-1,2-dithia-4-cyclohexene)
      ,二丙烯基二硫醚(dipropenyldisulfide)
      ,雙硫代-(丙烯基)丙酸酯(dithio-(propenyl)-propionate)
      ,2-乙基四氫噻吩(2-ethyltetrahydrothiophene)等
      。2.硫代亞磺酸酯類 大蒜辣至少(allicin
      ,diallylthiosulfinate)
      ,烯丙基硫代亞磺酸-1-丙烯酯(1-propenylallylthiosulfinate),1-丙烯基硫代亞磺酸烯丙酯(ally-1-propenylthiosulfinate)
      ,烯丙基硫代亞磺酸甲酯(methylallylthiosulfinate)
      ,甲基硫代亞碘酸烯丙酯(allylmethylthiosulfinae),1-丙烯基硫代亞磺酸甲酯(methyl-1-propenylthiosulfinate)及二甲基硫代亞磺酸酯(dimethylthiosulfinate)等
      。3.S-烷(烯)-L-半胱氨酸衍生物 蒜氨酸(alliin,S-ally-L-cysteinsulfoxide)
      ,S-甲基生半胱氨酸亞砜(S-methylcysteinsulfoxode)
      ,環(huán)蒜氨酸(cycloalliin),S-烯丙基-L-半胱氨酸(S-ally-L-cystein)
      ,左旋-S-丙烯基-L-半胱氨酸(S-propenyl-L-cystein)
      ,S-丙基-L-半胱氨酸(S-propyl-L-cystein),S-丁基-L-半胱氨酸(S-buty-L-cystein)
      ,S-烯丙基硫基-L-半胱氨酸(S-allymercapto-L-cystein)及S-甲硫基-L-半胱氨酸(S-methylmercapto-L-cystein)等
      。4.γ-L-谷氨酸多肽 γ-L-谷酰-L-半胱氨酸(γ-L-glutamyl-L-phenylalanine),γ-L-谷氨酰-S-甲基-L-半胱氨酸(γ-L-glutamyl-S-methly-L-cystein)
      ,γ-L-谷氨酰-S-甲基-L-半胱氨酸亞砜(γ-L-glutamyl-S-methyl-L-cysteisulfoxide)
      ,γ-L-谷氨酰-S-(β-羧基-丙基)-L-半胱氨酰甘氨酸〔γ-L-glutamyl-S(β-carboxy-β-methylthyl)-L-cysteinylglycine〕,γ-L-谷氨酰-S-烯丙基硫基-L-半胱氨酸(γ-L-glutamyl-S-allylmercapto-L-cystein)
      ,γ-L-谷氨酰-S烯丙基-L-半胱氨酸(γ-L-glutamyl-S-allyl-L-cystein)及γ-L-谷氨酸-S-(反-1-丙烯基)-L-半胱氨酸[γ-L-glutamyl-S-(transl-propenyl)-L-cystein]等
      。5.甙類 硫甙:葫蒜素(scordinin)A1、A2
      、A3、B1
      、B2及B3
      。葫蒜素A1是烯丙基硫化果糖醛酸與葫蒜肽(scormin)的縮合物。黃酮甙:槲皮素(quercetin)及山柰酚(kaempferol)糖甙
      。6.多糖 D-半乳聚糖(D-galactan)
      ,D-聚半乳糖醛酸(D-galacturonan),L-阿拉伯聚糖(L-arabinan)
      ,D-葡聚糖(D-glucan)及D-果聚糖(D-fructan)等
      。果聚糖為菊糖型多糖,含果糖94.4%
      ,葡萄糖4.3%
      。7.脂類 中性脂(neutrallipids)62.2%,糖脂(glycolipids)14.0%
      ,鱗脂(phospholipids)23.4%
      ,其脂肪酸組成主要是亞油酸(linoleic acid)28.5%-64.0%和棕櫚酸(palmitic acid)13.8%-26.6%
      。糖脂主要有甾醇甙:原紫蒜甾醇甙(protoeruboside)B
      ,大蒜甾醇甙(satioaide)B1及原去半乳糖替告皂甙(protodesgalactotigonin)等。8.酶 蒜氨酸酶(allinase)
      ,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oxidase)
      ,己糖激酶(hexokinase)及L-絲氨酸-O硫酸酯裂解酶(L-serine-O-sulfatelyase)等。9.其它 大蒜吡喃酮(allixin)
      ,腺甙( adenosine)
      ,順-、反-2
      ,3-二甲基-5
      ,6-二硫二環(huán)[2.1.1]己烷5-氧化物(2,3-dimethyl-5
      ,6-dithibcyclo[2.1.1]hexane-5-oxide)及(Z
      ,Z)-d,1-2
      ,3-二甲基-1,4-丁烷二硫-S
      ,S'-二氧化物〔(Z
      ,Z)-d,1-2
      ,3-dimethyl-1
      ,4-butanedithiad-S
      ,S'-dioxide〕

      藥理作用 : 1.對肝臟的保護作用1.1大蒜的各種成分對四氯化碳和半乳糖胺引起的初期培養(yǎng)的大鼠肝細(xì)胞的細(xì)胞毒性作用的影響 大蒜揮發(fā)油和S-烯丙硫基半胱氨酸(ASSC)對四氯化碳所致的細(xì)胞毒性有顯著性抑制作用

      。在由半乳糖胺((GaIN)引起的細(xì)胞毒性中大蒜揮發(fā)油、蒜氨酸
      、ASSC均有顯著性抑制作用
      ,其中大蒜揮發(fā)油作用最顯著。1.2大蒜素對四氯化碳引起的大鼠肝損傷的作用 選用雄性Wistar大鼠
      ,體重200-250g
      。隨機分為4組
      ,每組10只
      。對照組ig蒸餾水
      ,大蒜素分3個劑量組即低劑量組30mg/(kg.日)
      、中劑量組40mg/(kg·日)、高劑量組60mg/(kg.日)
      。給藥3日后各組大鼠ig四氯化碳2ml/kg,分別于igCC14前和后2d時采靜脈血
      ,測定血清谷丙轉(zhuǎn)氨酶(GPT)和脂質(zhì)過氧化產(chǎn)物丙二醛(MDA)結(jié)果可見
      ,大蒜素對CCl4誘發(fā)大鼠肝損傷GPT活性升高有明顯抑作用
      。同時對血清MDA的升高也有抑制作用
      。1.3大蒜各種成分的抗氧化作用 HiknoH報道
      ,大蒜揮發(fā)油能顯著性抑制亞油酸自發(fā)性氧化作用
      ,抗氧化能力與維生素E一致
      。盧景霧等,用自旋捕捉電子自旋共振實驗方法
      ,證實大蒜及其水溶性提取物含硒蛋白(GP2)
      ,含硒多糖GPS2(分子量13,000)
      、GPS3(分子量15
      ,000),對羥自由基(·OH)和超氧陰離子自由基(O2)等活性氧自由基有較強的清除能力?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梢耘c常用自由基清除劑SeO和維牛素C相比擬
      。2.降血糖作用Jain等用25g大蒜汁喂飼家兔做葡萄糖耐量實驗
      ,測得大蒜組的最大血糖下降百分率為12.4±1.2
      ,蒸餾水對照組則為1.8±0.5
      ,提示大蒜可控制喂飼葡萄糖所致的高血糖
      。Jain等又對四氧嘧啶所致糖尿病的大鼠po大蒜提取物作了觀察
      ,亦顯示降血糖的作用,最大作用出現(xiàn)于服藥后2小時
      ,血糖濃度降低17.9-26.2%
      。Chang等用14C標(biāo)記的醋酸鹽喂養(yǎng)小鼠和用14C標(biāo)記的蔗糖給小鼠ip后發(fā)現(xiàn),大蒜影響其肝中糖元的合成
      ,減少其血糖水平并增加血漿胰島紊水平
      。3.抗感染作用3.1抗病毒作用大蒜提取物對巨細(xì)胞病毒的抑制作用 所用材料為自制人胎肺纖維細(xì)胞第13-18代;巨細(xì)胞病毒(Cyromegalovirus
      ,簡稱CMV)Adl69毒株
      ;Eagles培養(yǎng)液補充2%小牛血清,并加入不同稀釋度(1:25
      ,1:50及1:100)的大蒜液
      。液氮保存的病毒復(fù)蘇后
      ,40℃離心(300r/minl0min)取上清
      ,按100TCID50/O.1ml的滴度接種于成片的細(xì)胞管內(nèi)。37℃吸附2h后換液。37℃培養(yǎng)2小時
      。結(jié)果對照組病毒病變達(dá)++++;大蒜液1:100稀釋時僅±-+
      ;1:25稀釋時能完全抑制病毒生長。且該濃度的大蒜液對胎肺細(xì)胞并無明顯影響
      。在本實驗設(shè)計的范圍內(nèi)
      ,大蒜液的抗病毒作用隨其濃度的加大而相應(yīng)增強。另外
      ,在實驗不同階段中用大蒜液以比較其作用
      。發(fā)現(xiàn)僅病毒吸附前用大蒜液處理細(xì)胞或病毒
      ,吸附后維持液中不再補充大蒜液
      ,對日后CMV的生長并無明顯影響;病毒吸附后于維持液中開始加用大蒜液
      ,即可顯示其抑制CMV作用;而自病毒吸附起持續(xù)用藥
      ,其作用最強
      。3.2抗菌作用3.2.1抗真菌作用 對常見致病性皮膚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大蒜新素在1:51
      ,200濃度時,對白色念珠菌有明顯抑制作用
      。在1:200
      ,800濃度時,對新生隱球菌有非常明顯的抑制作用
      。它在體外與制霉菌素
      、放線菌酮及二性霉素乙對新生隱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抑制濃度對比如表18所示:應(yīng)用微量稀釋法,得到了大蒜提取物在體外
      ,60株深部真菌的5%最小抑制濃度(MIC)
      、90%最小抑制濃度(MIC)、50%最小殺真菌濃度(MFC)和90%最小殺真菌濃度(MFC)
      。體外對白色念珠菌的時間殺菌動力學(xué)表明大蒜提取物主要影響真菌生長的延緩期
      。3.2.2對其他細(xì)菌的作用 生大蒜在試管內(nèi),對化膿性球菌
      、結(jié)核桿菌
      、痢疾桿菌
      ,傷寒桿菌
      、副傷寒桿菌
      、霍亂弧菌均有抑制作用(見表20)
      ,即使對青、鏈
      、氯、金霉素耐藥的細(xì)菌,大蒜制劑也有抑制作用。大蒜的抗菌有效成分可能是大蒜辣素分子中的氧原子與細(xì)菌生長繁殖所必須的半胱氨酸分子中的硫基相結(jié)合
      ,使后者變成非活性物質(zhì)
      ,干擾了細(xì)菌代謝
      ,因而抑制了細(xì)菌的生長和繁殖外
      。最近劉偉等觀察到大蒜素150ug/ml,72h時能消除S
      、F2b6121痢疾菌攜帶的140MD質(zhì)粒即毒力相關(guān)大質(zhì)粒
      。質(zhì)粒有消除后的該痢疾菌株Sereny試驗陽性,不能侵襲體外培養(yǎng)的Hela細(xì)胞
      ,證明所消除的140MD質(zhì)粒即是毒力相關(guān)質(zhì)粒
      ,它使該菌株喪失侵襲力成為無毒株。這就提示大蒜素可能具有消除質(zhì)粒DNA的作用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乖x作用 體外試驗
      ,大蒜水浸液有殺滅阿米巴原蟲的作用
      ,紫皮大蒜較白皮大蒜效果好
      。用于阿米巴痢疾患者亦有顯著療效
      。大蒜汁
      、大蒜揮發(fā)性物質(zhì)或大蒜浸出液體外試驗
      ,對陰道滴蟲也有明顯的殺滅作用。3.2.3對炎癥及感雜性創(chuàng)傷的作用大蒜提取物Allisatin能夠抑制大鼠甲醛性足腫脹的產(chǎn)生,但對實驗性皮下肉芽囊的滲出則無明顯影響
      。給正?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蛟斐蓪嶒炐躁@尾炎的家兔右下腹皮膚外敷大蒜、大黃與芒硝研成糊劑后
      ,除局部皮膚發(fā)紅外
      ,尚引起闌尾及結(jié)腸運動呈反射性增強,網(wǎng)狀內(nèi)皮細(xì)胞增生和增大
      ,闌尾炎癥亦減輕
      ,表明對脾臟的網(wǎng)狀內(nèi)皮系統(tǒng)有明顯的刺激作用。大蒜植物殺菌素可促進(jìn)家兔與大鼠的感染性創(chuàng)傷的肉芽形成以及上皮增生
      ,使化膿消除
      ,創(chuàng)面由灰色逐漸轉(zhuǎn)為玫瑰紅色。組織化學(xué)方法證實
      ,大蒜使感染性創(chuàng)傷的家兔RNA與DNA的含量增加
      。大蒜有促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樣作用,其乙醇或乙酸乙酯提取物給家兔注射可使尿中17-酮類固醇排出量增加
      。3.2.4對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3.2.4.1對小鼠腹腔巨噬細(xì)胞吞噬機能影響 選取20-25g小白鼠25只
      ,給每只小鼠ip牛肉湯培養(yǎng)基1ml
      ,22小時后
      ,實驗組腋窩sc大蒜注射液0.4ml(每1ml相當(dāng)于原生藥1g),對照組注射等量生理鹽水
      。60分鐘后給每只小鼠ip經(jīng)生理鹽水洗滌過的2%雞紅細(xì)胞混懸液0.5ml
      ,于注射雞紅細(xì)胞后40分鐘用頸椎脫臼法處死小白鼠,取腹腔炎性滲出物涂片
      ,瑞氏姬姆薩混合液染色,在顯微鏡下觀察滲出細(xì)胞(主要是巨噬細(xì)胞)的吞噬能力
      ,即數(shù)100個炎性滲出巨噬細(xì)胞吞噬雞紅細(xì)胞的總數(shù)除以100作為吞噬指數(shù)
      。實驗組的吞噬指數(shù)均比對照組有顯著升高(P<0.001)。鏡檢巨噬細(xì)胞胞體顯著擴大
      ,細(xì)胞漿內(nèi)空氣增多
      ,吞噬小體增多,被吞噬的雞紅細(xì)胞呈各級消化狀態(tài)
      。3.2.4.2對肺泡巨噬細(xì)胞溶菌酶活性的影響 用洗肺和瓊脂平四打孔法直接檢測一定量大鼠肺泡巨噬細(xì)胞的溶菌酶活性
      ,當(dāng)細(xì)胞濃度在5X10?/ml時,溶菌酶活性為11.78±1.97ug/ml
      ,溶菌酶活性與細(xì)胞濃度呈直線正相關(guān)
      。每次取雄性大鼠2只,按上述方法提取肺泡巨噬細(xì)胞
      。將大蒜注射液與肺泡巨噬細(xì)胞懸液(濃度為5X10?/ml)按1:10
      、1:30、1:100
      、1:500比例混勻
      ,然后分別測其溶菌環(huán)直徑并求得相應(yīng)的溶菌酶活性。從26只大鼠的13次實驗結(jié)果表明
      ,1:10
      、1:30的大蒜注射液能使肺泡巨噬細(xì)胞的溶菌環(huán)直徑明顯增大,溶菌酶活性顯著增加
      ,而當(dāng)大蒜濃度太低時(如1:100
      、1:500)則無效。3.2.4.3其它體內(nèi)實驗證明
      ,大蒜的揮發(fā)性部分能增強小鼠白細(xì)胞吞噬細(xì)菌的能力
      。患者注射大蒜注射液后
      ,淋巴母細(xì)胞轉(zhuǎn)化率和玫瑰花瓣狀反應(yīng)均顯著升高
      。由上述可見大蒜可能對免疫功能有激活作用
      。4.對生殖細(xì)胞和生殖器官的作用 體外試驗
      ,大蒜中的植物殺菌素可迅速殺死大鼠或豚鼠的精子,被殺死的精子未發(fā)現(xiàn)有形態(tài)學(xué)上的變化
      ,雄大鼠吸入此藥并不干擾正常精子的發(fā)生
      。4.1體外抑精作用 采用健康成熟、雄性的SD大鼠及金色田鼠
      ,體重分別300±20g、130±10g
      ,用生理鹽水稀釋精液至精子數(shù)4X107/ml以上
      。另取10名具有生育力志愿者精液, 用Bww(含3mg/ml人血清白蛋白)稀釋精子數(shù)為4X107/ml以上
      。用碟皿混合法
      ,以不同濃度大蒜素對動物或人體精子在不同時間的抑滅作用。當(dāng)大蒜素濃度在0.75%時
      ,人和大鼠
      、田鼠的精子在20s時全部制動、失活
      。在0.15%濃度時
      ,可在3min內(nèi)使上述精子失活
      。在更低濃度時,大蒜素有不同程度的抑精作用
      。動物的精子對藥物較人者更敏感
      。用試管溫孵法,比較不同濃度大蒜素的持續(xù)抑精作用
      。大蒜素濃度在0.75%時
      ,人和大鼠
      、田鼠的精子在20s內(nèi)被抑滅
      。濃度在0.0937%時,上述精子在3-5分鐘內(nèi)全部失活
      。在第10分鐘時
      ,藥物對人精子的最低抑精濃度為0.0468%,對大鼠
      、田鼠僅為0.0029%
      。連續(xù)觀察到80min,濃度為0.0075%的大蒜素對人的精子尚有滅活作用
      ;動物精子對藥物要敏感得多
      ,其抑精濃度更為低下。此外
      ,在有效抑精濃度時
      ,對動物陰道無刺激作用,也不抑制乳酸桿菌的生長
      ,繁殖
      。4.2對子宮的作用 大蒜乙醇提取物能增強豚鼠離體子宮的收縮幅度和頻率,肌張力亦略增加
      。2mg的大蒜乙醇提取物與0.001單位垂體后葉素的作用相同
      ,此作用可為普魯卡因所拮抗
      。對人體子宮亦有相似作用
      。大蒜提取物亦能增加雌二醇對子宮的興奮作用。5.對心血管系統(tǒng)的作用5.1降壓作用實驗狗通過兩階段結(jié)扎四根主要腦動脈的三根血管使之誘發(fā)高血壓
      ,po大蒜制劑,7-10日后血壓明顯下降
      ,接近正常
      。對用烏拉坦麻醉的貓的急性降壓研究發(fā)現(xiàn),大蒜提取物以0.2g/kg劑量靜脈注射時
      ,可降低血壓50mmHg或更多
      ,其機制是大蒜中含有一種似膽堿樣物質(zhì)的作用
      ,而對血管平滑肌的影響十分微小。5.2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5.2.1降脂作用5.2.1.1新
      、陳大蒜對家兔膽固醇血癥的影響新
      、陳大蒜降高膽固醇血癥的作用 選用健康青紫蘭家兔,體重多在2.0-2.5kg之間
      ,按基礎(chǔ)膽固醇水平選用40只
      ,隨機分成對照、膽固醇
      、新大蒜和陳大蒜4組
      ,每組10只
      ,分籠飼養(yǎng)
      。除對照組外,其余之組均喂以膽固醇0.5g/日(只)
      ,新
      、陳大蒜組則分別加喂5月份采收的新大蒜,或采收后在室內(nèi)存放7mo的陳蒜
      ,劑量均每兔2g/日
      。實驗觀察50日,每隔10日自耳緣靜脈取空腹血
      ,用三氯化鐵冰醋酸直接顯色法測定血清總膽固醇
      。喂飼膽固醇的各組家兔,血清膽固醇平均濃度均有升高
      ,其中膽固醇組和陳大蒜組較為顯著
      ,實驗dl0就升高達(dá)4-5倍,1mo后升高12倍
      ,新大蒜組的血清膽固醇濃度升高較為遲緩
      ,實驗d10,升高不到2倍
      ,1mo后也只有原來的5倍
      。與陳大蒜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由上可見新大蒜有降低膳食誘致的高膽固醇血癥的作用
      。主動脈粥樣硬化的保護作用實驗觀察50日后
      ,頸動脈放血處死動物,立即取出主動脈
      。陳大蒜組家兔的主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程度與膽固醇組相似,差別無顯著性
      ,而與新大蒜組差異則有非常顯著性P<0.01
      ,新大蒜對高膽固醇血癥引起的主脈粥樣硬化具有較好的保護作用
      。5.2.1.2大蒜精油預(yù)防家兔高脂血癥的作用大蒜精油對家兔高脂血癥的作用 用短毛同窩家兔,體重1.2-15kg
      。實驗前按體重
      、血清總膽固醇含量,窩別及性別搭配后隨機分為三組
      。①大蒜油高脂飼料組8只
      。②高脂飼料組7只。③對照組6只
      。①組大蒜油20mg/kg/日溶于定量豆油中
      ,每天1次喂服。高脂飼料組與對照組動物同時喂服等量的豆油
      。各組動物均喂飼普通飼料
      ,但高脂及大蒜油兩組動物每天按體重另給膽固醇0.2g/kg,溶于定量之豬油分只喂服
      。各組動物于給藥開始后1.5mo和3mo時
      ,以及至實驗100日,停給膽固醇豬油
      ,但仍繼續(xù)給大蒜精油20日,最后給藥4mo末時
      ,空腹給藥后30分鐘耳靜脈取血
      ,用硫磷鐵法測定血清總膽固醇含量,乙酰丙酮法測定血清甘油三酯含量
      ,瓊脂糖還原法測定B脂蛋白/a脂蛋白比值
      。實驗開始時各組動物血清總膽固醇與甘油三酯(mg/dl)平均含量均近似。實驗1.5mo和3mo時
      ,服膽固醇的兩組動物血脂均升高
      ,但大蒜油組升高的幅度明顯地小于高脂組。高脂組在1.5mo及3mo末時血清總膽固醇分別為實驗開始時的19倍與23倍
      ;而大蒜油組血清總膽固醇的相應(yīng)值為14倍與17倍
      ,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意義
      。大蒜油組血清甘油三酯的相應(yīng)值為1.4倍及1.8倍
      ;血清脂蛋白電泳結(jié)果表明,實驗1.5mo時
      ,喂膽固醇的兩組動物B脂蛋白/a脂蛋白的比值皆已高于正常組,而3mo時升高最多,但大蒜油組兩次測定的B/a值均顯著低于高脂組
      。實驗4mo時,膽固醇豬油已停服20日
      ,兩組動物的血脂均有下降
      ,但大蒜油組動物血脂下降比高脂組快,兩組間3項血脂的差異仍有顯著意義
      。但高脂組和大蒜組在肝臟脂肪含量上無明顯差異
      。大蒜精油對高脂血癥家兔血液凝固性的影響 上述各組動物也在各個不同時期用試管法測定血凝固時間;用優(yōu)球蛋白溶解試驗測出優(yōu)球蛋白溶解時間(ECT)求出血漿纖溶酶活性單位u(單位u=10000/ECT)
      ,結(jié)果實驗開始時各組間平均全血凝固時間無明顯差異
      。俟后,高脂組的凝血時間縮短
      ,而蒜汕組則反而有所延長(3mo
      、4mo與開始時比P<0·05)。至實驗3mo及4mo時大蒜油組凝血時間顯著長于高脂組(P<0.05
      ,P<0.01)
      。大蒜油組動物血漿纖溶酶活力在實驗期間商于高脂組,其中1.5mo及4mo時P<0.05
      。實驗中
      ,大蒜油組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下降
      ,至實驗4mo末時顯著低于高脂組P<0.05
      。大蒜精油對實驗性高脂血癥家兔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影響 對主動脈的影響 高脂與大蒜精油兩組動物的主動脈內(nèi)膜均見明顯的粥樣硬斑塊,前者斑塊多融合成片
      ,彌散分布主動脈根部
      。兩組動脈主動脈斑塊面積(%)(均值±SD)分別為:94.8±3.85及20.4±2.19,差異非常顯著P<0.01
      ,主動脈鏡檢:對照組動脈內(nèi)膜細(xì)胞排列規(guī)則
      ,未見明顯病變,高脂組與大蒜精油組主要病變?yōu)橹|(zhì)沉積
      ,兩組動物胸主動脈內(nèi)膜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厚
      ,脂質(zhì)沉積,病變多累及中膜
      ,但大蒜油組病變比高脂組輕
      。高脂組大部分動物的腹主動脈可見脂質(zhì)沉積,而大蒜精油組僅一只動物的腹主動脈出現(xiàn)病變
      。鏡檢結(jié)果表人體觀察結(jié)果一致
      。 對冠狀動脈的影響 高脂組和大蒜油組冠狀動脈大分枝的斑塊多呈丘狀隆起,內(nèi)膜下有脂質(zhì)沉積
      ;高脂組少數(shù)動物個別冠狀動脈大分枝有鈣鹽沉積
      ,大蒜油組未見此變化。兩組動物冠狀動脈中
      、小分枝均有程度不一的內(nèi)膜增厚
      、脂質(zhì)沉積及管腔狹窄等改變。少數(shù)可見動脈壁內(nèi)皮細(xì)胞增生
      。高脂組冠狀動脈內(nèi)斑塊的血和數(shù)及病變程度與大蒜油組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意義
      。5.2.1.3大蒜新素對高膽固醇血癥鵪鶉動脈及肝臟cAMP水平的影響選用體重95-10g、約6wk齡健康雄性朝鮮種鵪鶉72只
      ,隨機將其分為3組
      。每組24只保持室溫20-23℃、光照12小時/日
      ,光照時持續(xù)喂養(yǎng)
      ,共計45日。第一組常規(guī)飼料組
      、第二組膽固醇組飼1%高膽固醇飼料
      、第三組大蒜新素組飼1%高膽固醇飼料加用大蒜新素50mg/(kg·日)。實驗階段
      ,分別在15
      、30、45日后
      ,每組取1小組禁食12h
      ,靜脈系血后斷頭處死,以高鐵-硫酸顯色法測定血漿總膽固醇
      ,以蛋白結(jié)合法測定主動脈、右頭臂干動脈及肝臟cAMP
      。在整個過程中
      ,普食組織漿膽固醇水平無顯著性變化,大蒜新素組在15
      、30
      、45日后均顯著低于膽固醇組P<0.01。除普食組外
      ,其余2組動脈和肝臟的cAMP水平均逐漸降低
      ,尤以膽固醇組為甚。15日后膽固醇組cAMP水平已顯著低于普食組和大蒜新素組P<0.01
      ,P<0.05
      ,此時大蒜新素組雖已降低,但與普食組無顯著性差P<0.01。30日后的結(jié)果基本同前
      。在實驗45日后的結(jié)果基本同前
      。在實驗45日后,大蒜新素組雖已低于普食組P<0.01
      ,但仍高于膽固醇組P<0.05
      。膽固醇組肝臟的cAMP水平在實驗15日后己明顯低于普食組和大蒜新素組P<0.05。30日后大蒜新素雖已降低很多
      ,但與普食組無顯著性差異(P>0.05)
      ,直到第45日后
      ,大蒜新素組才明顯低于普食組P<0.01。近年來研究發(fā)現(xiàn)
      ,大蒜對實驗性家兔高膽固醇血癥
      ,高血脂凝血性、主動脈脂質(zhì)的沉積有保護作用
      ,其有效成分為揮發(fā)油中的烷基二硫化物類
      。含硫氨的酸如大蒜氨酸、環(huán)蒜氨酸
      ,S-甲基-L-半胱氧酸亞砜也是有效成分
      。含硫氧基酸分子中的亞砜基團是具有藥理作用的必要結(jié)構(gòu)。實驗表明
      ,S-甲在一L半脘氨酸亞砜對飼以高膽固醇的動物
      ,有抑制膽固醇升高的作用。此外
      ,S-甲基-L-半脘氨基還具有促進(jìn)TC氧化的作用
      ,增加糞便中甾醇和膽酸的排泄量,使正常動物的肝膽固醇含量降低
      。5.2.2對血液流變學(xué)的作用5.2.2.1大蒜素能明顯抗ADP和腎上腺素誘導(dǎo)的人血小板聚集和實驗性兔高膽固醇血癥中的血小板聚集作用
      。大蒜素并可阻止膽固醇引起的cAMP降低。另外
      ,Srivastava證實,大蒜提取物能抑制所有化學(xué)藥物誘導(dǎo)的血小極聚集
      ,其抑制作用呈劑量依賴性
      。Block報告,從大蒜中提取得到一種有機硫化物(Ajoene)是一種血小板聚集強有力的抑制劑
      ,具有抗血栓形成的作用
      ,是靠捕獲硫基來改變血小板膜實現(xiàn)的。Mohammad報道,大蒜辣素能強烈抑制血漿中血小板的聚集和釋放
      ,但其在56℃以上或pH值超過8.5后則迅速失效
      。5.2.2.2大蒜制劑對血小板粘附活性作用5.2.2.2.1大蒜素對人血小板粘附活性及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影響15名健康志愿者(兩周內(nèi)未服用抗血小板藥物,年齡19一44歲)
      ,取空腹靜脈血
      ,分為對照組、高濃度組的低濃度組
      ,高濃度組和低濃度組大蒜素的終濃度分別為100mg/L和50mg/L
      ,以玻球法測定血小板粘附活性,大蒜素明顯抑制人血小板粘附活性
      ,低濃度組已表現(xiàn)出顯著抑制作用
      。同時取部分靜脈血以螢光免疫分析法,測定血小板膜糖蛋白(GPlb)
      ,在測定中分為對照組和處理組
      ,兩組血小板數(shù)為2.5x10?/L的富血小板血漿(PRP),在處理組加大蒜素終濃度100mg/L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大蒜素處理組與對照組之間血小板(GPlb)的測得量差別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
      。5.2.2.2.2大蒜提取物對兔血小板粘附功能的影響 將日本大耳白兔19只分為2組,大蒜組:每日飼料含膽固醇0.5g/kg
      ,同時以相當(dāng)2g/kg大蒜的提取物鼻飼
      。膽固醇組:飼料含膽固醇同前,鼻飼與大蒜組同體積水
      、兩組分別于實驗前(作為空白對照)
      ,實驗第1、2
      、3及4mo經(jīng)耳中央動脈條血測定血小板粘附活性
      。結(jié)果膽固醇組
      ,其血小板粘附率呈遞增趨勢
      ;而大蒜組血小板粘附率穩(wěn)定下降。在實驗第3mo與用藥前差別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
      ,至第4mo與膽固醇組和用藥前差別的有統(tǒng)計學(xué)差異P<0.05
      。6.抗腫瘤作用6.1對人體鼻咽癌胞株(CSN3、CSN7)
      、小白鼠肉瘤細(xì)胞株(S-180)
      、Heal細(xì)胞株、人體肝癌細(xì)胞株(7402)的作用
      。6.1.1對4種癌株細(xì)胞的作用 CSN3
      、CSN7
      、S-180細(xì)胞株在傳代同時加藥,Hela和肝癌(7402)細(xì)胞株在傳代后24小時加藥
      。實驗瓶分別加0.3%的3種大蒜制劑
      ,對照瓶加0.2ml(或0.1ml)生理鹽水。加藥后24
      、48
      、72小時記錄其細(xì)胞生長情況(CSNs3、CSN7
      、S-180為懸浮生長
      ,生長情況分大團塊狀(++),部分脫壁(+)
      ,全脫壁(0)3級)。同時對其細(xì)胞和染色體形態(tài)進(jìn)行鏡栓.S-180細(xì)胞株還取其實驗瓶和對照瓶的等量細(xì)胞液給離心后濃縮為每1ml含細(xì)胞約100萬后
      ,再注入小白鼠體內(nèi),以觀察其體內(nèi)腫瘤生長情況
      。3種大蒜油劑的4個稀釋濃度作用于4種癌株細(xì)胞3日后
      ,1/100的濃度與對照比較,能使CSN1和S-180癌細(xì)胞死亡78一100%
      ,能完全抑制其癌細(xì)胞的有些分裂
      ,能使大部分癌細(xì)胞核在形態(tài)上發(fā)生核碎裂、核固縮
      ,空泡化等類型的顯著退行性變化
      ,而且給1/10濃度處理后的S一180癌細(xì)胞,再注入小白鼠體內(nèi)
      ,對照組在8日內(nèi)長出了腫塊
      ,實驗組并未長出腫塊。說明經(jīng)體外大蒜液處理后的S-180癌株細(xì)胞
      ,確實失去了其原來癌細(xì)胞的某些生物學(xué)特性.兩天后
      ,1/10濃度與對照比較,能使Hela和肝癌細(xì)胞全部或大部分死亡
      ,能完全抑制其癌細(xì)胞的有絲分裂
      ,能使大部分癌細(xì)胞在形態(tài)上發(fā)生上述類似的的退到性變化。根據(jù)上述結(jié)果認(rèn)為大蒜油劑中的抗癌成分很可能主要是二烯丙基硫代磺酸脂
      。有報道,大蒜麥
      、硒的復(fù)合物對小鼠S180有顯著的抑瘤作用(P=0.01)
      。如將S-180細(xì)胞在治療前24小時移植于小鼠體內(nèi)
      ,然后再向腫瘤部位注射一定劑量的大蒜辣素和蒜硫胺,能明顯抑制其腫瘤生長
      。6.1.2對正常人體淋巴細(xì)胞和CSN7癌細(xì)胞株的作用 用自制大蒜水提注射液分別處理
      。CSN7癌細(xì)胞和正常人體淋巴細(xì)胞在體外用PHA刺激其分裂24小時后,大蒜液使CSN7癌細(xì)胞及其染色體形態(tài)發(fā)生一系列退行性改變
      ,但對正常人體淋巴細(xì)胞及其染色體形態(tài)不改變
      ,有提高分裂率傾向,同時對CSN7癌株細(xì)胞進(jìn)行連續(xù)3日觀察
      ,發(fā)現(xiàn)與相應(yīng)(24
      、48、72小時)對照比較
      ,隨大蒜作用時間向72小時延伸
      ,表現(xiàn)出團塊生長消失,細(xì)胞總數(shù)比下降
      ,死亡率急劇上升
      。這一結(jié)果類似與鏡檢所見,大蒜液作用24
      、48小時后
      ,大量癌細(xì)胞染色體出現(xiàn)粘結(jié),碎裂和溶解等損傷
      ,導(dǎo)致癌細(xì)胞死亡。6.1.3對CSN3癌細(xì)胞的作用 用大蒜的氯仿提取液
      、云芝注射液和秋水仙素3種藥物處理CSN3癌株細(xì)胞72小時后
      ,與對照比較,結(jié)果秋水仙素使癌細(xì)胞分裂率增高了近1倍
      ,但其癌細(xì)胞及其染色體形態(tài)未出現(xiàn)明顯改變
      ,而大蒜氯仿提取液1/10或1/100的濃度均完全抑制細(xì)胞的有絲分裂,同時
      ,使癌細(xì)胞在形態(tài)上發(fā)生核碎裂
      ,固縮等退行性改變。6.2對網(wǎng)組細(xì)胞肉瘤(ARS)
      、肝癌腹水(HepA)
      、艾氏腹水癌(EAC)和615白血病(L615)的作用 選用615一白血?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615)用純種灰鼠
      ,其他腫瘤均用雜種小鼠,體重18-22g
      ,雌雄兼肌按1973年全國會議擬定的《抗腫瘤藥物體內(nèi)篩選規(guī)程(草案)》規(guī)定造成小鼠網(wǎng)織細(xì)胞肉瘤
      、艾氏腹水癌
      、肝癌腹水模型,用大蒜油注射液和大蒜蒸餾水液對其治療
      ,結(jié)果大蒜油注射液對網(wǎng)織細(xì)胞肉瘤
      、肝癌腹水癌小鼠均有顯著延長生命作用
      ,延長率分別為51.5%和42.9%
      ,大蒜蒸餾液每天ipl次,每次1ml
      ,作用不夠顯著
      ,生命延長率為31.7%與26.9%,上述兩種制劑對小鼠艾氏腹和L一615無延長生命作用
      。6.3對動物實體型腫瘤的作用 選用動物同6.2
      ,瓦克癌286(W-256)則用體重50-100g大白鼠,試驗所用大蒜油制劑和人工合成大蒜素ip或瘤體局部注射50-100mg/kg
      ,都有顯著抑瘤作用
      ,抑制率為40一54%。大蒜蒸餾注射液每天2次ip給藥也有效
      ,抑制率達(dá)40%左右
      。人工合成的大蒜素注射液7日療程ARS實體型和肝癌實體型腫瘤都有顯著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別為56.9%和50.4%
      。6.4抗白血病作用6.4.1正常骨髓GM-CFU對大蒜素和高三尖杉酯堿的劑量反應(yīng) 取正常肋骨骨髓標(biāo)本,分離備單個核細(xì)胞懸液
      。應(yīng)用白血病細(xì)胞集落(L-CFU)培養(yǎng)和藥敏技術(shù)
      ,以高三尖杉酯堿為對照,分別用大蒜素(人工合成的乙基硫代磺酸乙酯)和高三尖3杉酯堿對正常骨髓CM-CFU進(jìn)行劑量反應(yīng)
      ,當(dāng)大蒜素濃度為10ug/ml時
      ,對GM一CFU的生長有輕度影響
      ,與其相當(dāng)?shù)母呷馍减A的濃度為10-7mg/ml
      。大蒜素還具有明顯的抗白血病集落生長的作用,且特異性較好
      。6.4.2大蒜素和高三尖杉酯堿對L一CFU生長的影響和殺傷作用 取急性非淋巴細(xì)胞白血病骨髓
      ,分離,用大蒜素10ug/ml和高三尖杉酯堿10-7mg/ml濃度對L-CFU生長進(jìn)行藥敏
      ,結(jié)果大蒜素對白血病細(xì)胞集落
      、集簇和克隆生長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P<0.01,高三尖杉酯堿也有類似效果
      。大蒜素的殺傷作用比高三尖杉酯強
      。6.5對人胃癌細(xì)胞的作用6.5.1對人胃腺癌細(xì)胞(SGC)和低分化粘液腺癌細(xì)胞(MGC)的作用用癌細(xì)胞克隆技術(shù)
      ,將生大蒜勻漿(GJ)和大蒜素分別作用于兩種胃癌細(xì)胞,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大蒜勻漿1.6mg/ml對SGC達(dá)到1Log殺傷
      ,3mg/ml時即殺死全部細(xì)胞
      。對MGC略差,4mg/ml達(dá)到1log殺傷
      ,8mg/ml達(dá)到21og殺傷
      ,大蒜素用量為GJ的1/125-1/500,效果同樣到24ug/ml
      ,全殺死SGC細(xì)胞或殺傷21og以上的MGC細(xì)胞
      ,GJ和大蒜素體外試驗結(jié)果基本遵循一級動力學(xué)殺傷(對數(shù)殺傷)。6.5.2對誘發(fā)人淋巴細(xì)胞(SCE)與抑制SGE集落形成的相關(guān)作用6.5.2.1誘發(fā)SCE作用 系健康人靜脈血
      ,肝素抗凝,每4mlF10完全培養(yǎng)液中加0.3-0.4ml抗凝血
      。底物-血細(xì)胞凝集素和Brdu最終濃度分別為80ug/ml和10ug/ml
      。Alt最終濃度分組濃度分別為0.10、20
      、40
      、80umol/L(80umol/L=14.24ug/ml)。37℃避光培養(yǎng)7Z小時
      。常規(guī)染色體制片
      ,UPG法顯色,油鏡下計數(shù)SCE頻率
      ,每組計數(shù)50-100個細(xì)胞
      ,實驗。80umol/L
      。組SCE均數(shù)與空白對照組均數(shù)之間有顯著性差異(P>0.05)
      。隨大蒜素濃度增高,SCE頻率也隨之升高
      。兩者相關(guān)系數(shù)為0.989
      ,表明大蒜素能誘發(fā)SCE。大蒜素對SGC細(xì)胞形成集落的半數(shù)抑制濃度為1.78ug/ml
      。Alt對SGC細(xì)胞集落形成(CFA)與誘發(fā)SCE之間有相關(guān)性(r=-0.82)
      ,提示這兩種效應(yīng)可能是Alt同一作用機制的結(jié)果。6.5.2.2對SGC細(xì)胞DNA
      、RNA合成的作用 將對數(shù)生長期SCG細(xì)胞接種于20ml小圓瓶內(nèi)
      ,每瓶約106個細(xì)胞
      。37℃孵育12h后加入14C-TdR和3H一UR
      ,使其最終濃度分別為0.1uci/ml和1uci/ml
      。給藥組另加入大蒜素,使其最終濃度為20ug/ml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瞻讓φ战M加入等量生理鹽水。分別計數(shù)給藥組和空白對照組≥1000細(xì)胞中的死亡細(xì)胞數(shù)
      ,并求出給藥組細(xì)胞的相對成活率
      。結(jié)果對SGC細(xì)胞兩次實驗均數(shù)可見DNA、RNA合成受到抑制
      。大蒜素短期殺傷SGC細(xì)胞
      。可見在2小時內(nèi)20ug/ml大蒜素沒有明顯升高SGC細(xì)胞的死亡率
      ,說明對DNA
      、RNA的合成抑制作用是發(fā)生在活細(xì)胞內(nèi)的反應(yīng)。6.6其它抗癌作用6.6.1用新鮮大蒜喂飼乳房癌雌性C3H/He小鼠
      ,能完全抑制其發(fā)展
      ,認(rèn)為鮮蒜抗癌活性成分可能是大蒜辣素。但鮮蒜對AKR/J小鼠白血病無效
      。6.6.2大蒜粗提物對MTK-肉瘤有顯著的抗有絲分裂作用
      。以大蒜中提取的大蒜多肽,用其2.5%或5%的濃度喂飼移植Morris肝細(xì)胞癌大鼠
      ,3周內(nèi)
      ,顯示出劑量對Morris肝細(xì)胞癌抑制的依賴關(guān)系。6.7抗腫瘤機理6.7.1對胃粘膜的保護作用6.7.1.1對鹽酸所致大鼠胃粘膜損傷的保護作用大蒜液對0.6mol/LHCl所致胃粘膜損傷的影響 用Wister大鼠
      ,雌雄不拘
      ,體重180-300g。將禁食36h的大鼠隨饑分為3組
      ,每組13只
      ,即對照組(生理鹽水1ml)
      ;大蒜高濃度組(30%大蒜液即生大蒜30g搗碎,加蒸餾水100ml
      ,以1000r/min離心lmin后
      ,取上清液;用1ml)
      ;大蒜液低濃度組(10%大蒜液1ml)
      ,分別ig,30min后各動物再用0.6mol/LHCI1mlig
      ,1h后斷頭處死動物
      ,觀察胃粘膜損傷指數(shù)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30%大蒜液組,使損傷指數(shù)從對照組的69.6±8.8(X±SX)降至4.9±0.6(P<0.001n=B)
      ,損傷抑制率為93%
      ;10%大蒜液組胃粘膜損傷指數(shù)降至19.2±2.8(與對照組相比P<0.001,n=13)
      ,損傷抑制率為73%
      ,可見30%及10%大蒜液對鹽酸所致的胃粘膜損傷均有明顯的保護作用,且抑制程度與濃度有關(guān)
      。大蒜液對幽門結(jié)扎大鼠胃酸分泌的影響 禁食36小時在乙醚輕麻下
      ,對照組用生理鹽水1ml灌胃,實驗組用30%大蒜液1ml灌胃后立即作幽門結(jié)扎
      ,3小時后處死動物,收集全部胃液
      ,測胃液量
      、總酸度(用0.1mol/LNaOH滴定)及總酸排出量。結(jié)果可見30%大蒜液組胃液分泌量
      、胃液總酸度及總酸排出量分別3.6±0.2ml
      、798±5.7ml、300±44·0ml(n=10
      ,(X±SX)
      ,對照組分別為3.8±0.2ml、87.1±4.7ml
      、344.0±36.0)ml
      ,兩組相比差異無顯著性意義,說明30%大蒜液對大鼠胃液分泌量
      、胃液總酸度及總酸排出量均無明顯影響
      。消炎痛對大蒜液產(chǎn)生的細(xì)胞保護作用的影響 ①消炎痛對胃粘膜損傷作用 消炎痛為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度,按5mg/kg給禁食36小時的大鼠1ml灌胃(n=10)
      ,3h后處死
      ,肉眼未見胃粘膜損傷,組織學(xué)檢查也未見胃粘膜損傷
      。②消炎痛對大蒜液產(chǎn)生的細(xì)胞保護作用的影響將禁食36小時的大鼠隨分為3組
      ,每組12只,第1
      、2組用生理鹽水1mlig
      ;第3組用消炎痛(按5mg/kg計)1mlig。1小時后,1組生理鹽水1ml
      ;2
      、3組用30%大蒜液1mlig,30分鐘后1
      、2、3組均用0.6mol/LHCI1mlig
      ,1小時后斷頭處死動物
      。結(jié)果可見,消炎痛+30%大蒜液+0.6mol/LHCI組(n=12)胃粘膜損傷指數(shù)為64.5±5.1
      ,單純0·6mol/LHCl組(n=12)胃粘膜損傷指數(shù)為67·0±5.4
      ,兩組相比差異,無顯著性(P>0.05)表明消炎痛可翻轉(zhuǎn)大蒜液的細(xì)胞保護作用
      。上述結(jié)果提示大蒜液對胃粘膜保護作用的機制
      ,不是抑制胃酸分泌,而很可能是誘發(fā)胃粘膜合成和釋放內(nèi)源性前列腺素(PG)
      ;從而阻止了HCl及胃蛋白酶對胃粘膜的損傷
      。6.7.1.2對亞硝基肌誘發(fā)的大鼠腺胃粘膜損害的保護作用二烯丙基硫醚(DAS)對MNNG誘發(fā)的核變形和鳥氨酸脫羧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實驗用Wister大鼠。DAS純度達(dá)97%溶于DMSO中
      。DAS溶液(或DMSO)ig或注射量為0.1ml/125g
      ,一次ig或ip
      ,結(jié)果DAS(200mg/kg)ig或ip預(yù)處理組與不含DAS的DMSOig或ip預(yù)處理組比較
      ,MNNG(20mg/kg)誘發(fā)的NA及ODC活性明顯下降,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
      。而DAS本身對NA及ODC活性并無抑制作用
      。提示DAS能顯著抑制MN-NG誘發(fā)鼠腺胃粘膜上皮NA和ODC活性
      。DASip對MNNG(20mg/kg)誘發(fā)NA及ODC活性的抑制作用隨注射劑量增加而增加,給藥劑量與抑制作用呈顯著相關(guān)關(guān)系
      ,各遞增劑量組(50mg/kg
      、200mg/kg、400mg/kg)與前一劑量比較
      ,差異有顯著性P<0.05
      。表明DAS可能具有很強抑制胃致癌劑或促癌劑的致胃癌作用。二烯丙基硫醚對鼠腺胃腔內(nèi)pH的影響 DAS溶液及DMSO本身的pH值分別為8.99及8.45
      。DAS或DMSOig30分鐘后
      ,鼠腺胃腔內(nèi)pH(X±SX)分別為5.96±0.46及5.38±0.72
      ;DAS或DMSOip3小時后
      ,鼠腺胃腔內(nèi)pH分別4.93±0.20及5.27±0.17。DAS處理組與DMSO處理組鼠腺胃腔內(nèi)pH差異無顯著性(P<0.05)
      。雖然DAS的主要作用在于抑制致癌劑在肝內(nèi)轉(zhuǎn)化為具有活性的最終致癌物
      。但MNNG不需要代謝激活
      ,而是直接對胃粘膜起致癌作用
      ,口服或注射DAS均不刺激明顯的胃酸分泌
      ,提示DAS并非通過MNNG酸解起作用,可能是其本身在胃腔內(nèi)直接滅話MN-NG
      。由于注射和口服DAS對在胃粘膜內(nèi)滅活MNNG作用相同
      ,有報道DAS可刺激鼠肝、前胃及小腸的GST活性
      ,后者可催化谷胱甘肽與致癌劑結(jié)合
      ,從而滅活致癌劑有關(guān)。6.7.2對胃癌的作用6.7.2.1對胃液亞硝酸鹽及硝酸鹽含量的影響生大蒜對胃液中亞硝酸鹽含量高者有降低作用
      ,而對胃液中亞硝酸鹽含量一般者無影響
      。對胃液中的硝酸鹽含量未見影響。6.7.2.2對胃液硝酸鹽還原菌生長的抑制作用大蒜及大蒜素類似物在體內(nèi)和體外試驗表明對胃液中硝酸鹽還原菌的生長均有抑制作用
      。6.7.2.3抑制硝酸還原酶還原硝酸鹽作用從大腸桿菌中
      ,提取得到硝酸鹽還原酶粗提液,觀察大蒜抑制硝酸鹽還原酶還原NO3為NO2的作用
      。結(jié)果表明
      ,大蒜及其制劑具有抑制硝酸鹽還原酶還原NO3為NO2-的作用
      。大蒜汁的最高抑制率為97.93%
      ,大蒜油的最高抑制率為57.93%,大蒜素的最高抑制率為50.34%
      。說明大蒜抑制NO3-還原NO2-的機制之一是與抑制硝酸鹽還原酶活性有關(guān)
      。6.7.2.4阻斷亞硝胺合成的作用大蒜提取液在體外可阻斷二甲基亞硝胺(DMN)、二乙基亞硝胺(DEN)和二丁基亞硝胺(DBN)的合成
      ,并呈明顯的劑量效應(yīng)關(guān)系
      ,實驗還表明其阻斷作用與大蒜中的還原型抗壞血酸無關(guān)。在模擬胃液條件下
      ,大蒜汁對N-二乙基亞硝胺合成的阻斷作用最強
      ,阻斷率達(dá)81.22%。還能阻斷細(xì)菌
      、霉菌等對亞硝胺合成的促進(jìn)作用
      。其阻斷作用的機理與大蒜所含的巰基類化合物有關(guān)。臨床實驗觀察亦表明po大蒜素(20mg)30日后
      ,胃內(nèi)亞硝胺的含量明顯降低(P<0.05)
      。Po5g生大蒜還能有效的阻斷體內(nèi)N-亞硝基脯的合成。6.7.3.抗誘變作用大蒜素誘變劑甲基磺酸甲酯(MMS)和環(huán)磷酰胺(cy)誘發(fā)的果蠅伴性隱性致死作用有非常顯著和一定的抑制作用。生大蒜提取液(GBE)和二烯丙基硫醚(DAS)有抗甲基硝基胍(MNNG)的誘變作用
      。6.7.2.4對環(huán)核苷酸的作用大蒜素和大蒜油對小鼠S-180肉瘤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應(yīng)用鮮大蒜、大蒜油和大蒜素對荷瘤小鼠血漿中環(huán)磷酸腺苷(cAMP)
      、環(huán)磷酸烏苷(cGMP)無影響,瘤組織內(nèi)的cGMP含量亦無差異
      ,但cAMP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6.7.2.5對腫瘤免疫的作用Wister大鼠84只,兼有
      ,體重131±16.29g
      ,隨機分為兩組,每組42只
      。每鼠于后肢皮下注射1%MANA(甲基戊基亞硝胺)溶液
      ,劑量5mg/kg,每周1次
      。實驗組在給MANA前兩大用50%大蒜溶液ig
      ,劑量為10ml/kg,每周6次
      。對照組用等容量的生理鹽水灌胃
      。每2wk稱體重1次。經(jīng)105d的試驗
      ,于未次給藥24h后
      ,用0.43%戊巴比妥鈉麻醉,解剖
      。對食道粘膜的組織學(xué)改變分為Ⅲ級
      ,即增生性病變,癌前病變和癌
      ,用卡方檢驗進(jìn)行統(tǒng)計學(xué)處理
      ,同時每鼠在解剖時稱量胸腺,脾臟和體重
      。用免疫器官指數(shù)=免疫器官重(mg/kg)的公式計算各個夠疫器官指數(shù)和外周下淋巴細(xì)胞測定
      ,并進(jìn)行t檢驗。肉眼觀察50%大蒜液(n=42)食管發(fā)生腫瘤51個
      ,平均每鼠1.2個
      。腫瘤直徑為0.1-2mm
      。對照組(n=42)食管發(fā)生腫瘤29個
      ,平均每鼠1.9個,腫瘤直徑為0.2-3mm
      。組織學(xué)檢查發(fā)現(xiàn)大蒜對食管上皮增生具有顯著抑制作用
      ,并且無發(fā)生癌變(表9)。與對照組有明顯差異
      。實驗結(jié)果表明
      ,50%大蒜液對胸腺指數(shù)無明顯影響(P>0.05),而使脾脂指數(shù)明顯增加
      。大蒜對外周血T淋巴細(xì)胞的影響50%大蒜液組(n=10)外周血T淋巴細(xì)胞為78·6±5.5%
      ,而對照組(n=10)只有69.6±7.O%兩組相比差異非常顯著P<0.01。7.其他作用 家兔右下腹局部涂敷大蒜與芒硝研成的糊劑
      ,則皮膚發(fā)紅
      ,甚至起水泡,闌尾及結(jié)腸運動反射性加強
      。正常及實驗性闌尾炎家兔右下腹皮膚外敷大黃
      、芒硝及大蒜加醋研成的糊劑,對闌尾及脾臟的網(wǎng)狀內(nèi)皮系統(tǒng)有明顯的刺激作用
      ,表現(xiàn)為網(wǎng)狀細(xì)胞增生和增大
      ,闌尾的炎癥減輕。因此可用于外敷治療闌尾炎
      。大蒜中的植物殺菌素對家兔及大鼠實驗性感染性及無菌性創(chuàng)傷有一些刺激作用
      ,肉芽形成及上皮增生加速(藥物不與創(chuàng)面接觸而是利用其蒸氣)。對感染性創(chuàng)傷
      ,可使創(chuàng)面由灰色變成玫瑰紅色
      ,化膿現(xiàn)象消除,氣味消失
      ,上皮廣泛增生。用植物殺菌素處理的家兔感染性創(chuàng)傷
      ,用組織化學(xué)方法證明其中RNA和DNA含量增加
      。大蒜制劑Satal口服,可以改善慢性鉛中毒的癥狀
      ,其效果可能是由于其中含大量的硫化物
      。從大蒜提出的Allisatin對大鼠甲醛性關(guān)節(jié)炎有抑制作用,對實驗性的皮下肉芽囊(Granulomapouch的滲出則無影響
      。家兔肌肉注射大蒜乙醇提取物或乙酸一乙酯提取物
      ,可使其尿中17-酮類甾醇排出增加
      ,與ACTH作用相似。乙醇提取物并能興奮子宮及加強雌二醇對子宮的興奮作用
      。從大蒜提出一種抗凝血成分
      ,在試管及整體試驗中均有降低血鈣的作用,兔靜脈注射70mg
      ,可見肌肉抽搐
      ,并能致死。從大蒜及小蒜(AlliumscorodoprasumL.)水溶部分提出的甙ScordininC13(化妝品)
      ,靜脈注射于狗及兔
      ,可短暫降低血壓,使呼吸興奮
      ,離體兔心抑制
      ,離體兔耳血管收縮,離體兔腸興奮
      。對循環(huán)
      、呼吸、平滑肌及腦皮質(zhì)也未表現(xiàn)出顯著作用

      炮制 : 除去泥土及須根

      、陰干備用。

      歸經(jīng) :

      ;胃
      ;肺;大腸經(jīng)

      性味 : 味辛

      ;性溫

      注意 : 陰虛火旺者

      ,以及目疾、口齒
      、喉、舌諸患和時行病后均忌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侗静萁?jīng)疏》:凡肺胃有熱,肝腎有火
      ,氣虛血弱之人
      ,切勿沾唇?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侗窘?jīng)逢原》:腳氣
      、風(fēng)病及時行病后忌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峨S息居飲食譜》:陰虛內(nèi)熱
      ,胎產(chǎn)
      ,痧痘,時病
      ,瘡瘧血證
      ,目疾,口齒喉舌諸患
      ,咸忌之

      功能主治 : 溫中行滯;解毒

      ;殺蟲。主脘腹冷痛
      ;痢疾
      ;泄瀉;肺癆
      ;百日咳
      ;感冒;癰癤腫毒
      ;腸癰
      ;癬瘡;蛇蟲咬傷
      ;鉤蟲?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蟯蟲?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粠玛幇W
      ;瘧疾
      ;喉痹;水腫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

      ,1.5-3錢
      ;生食、煨食或搗泥為丸
      。外用:搗敷
      、作栓劑或切片灸。

      各家論述 : 1.《本草衍義補遺》:大蒜

      ,性熱善散
      ,善化肉,敵人喜食
      ,多用于暑月
      。其傷脾傷氣之禍
      ,積久自見,化肉之功
      ,不足言也
      。2.《綱目》:葫蒜,其氣熏烈
      ,能通五臟,達(dá)諸竅
      ,去寒濕
      ,辟邪惡,消癰腫
      ,化癥積肉食
      ,此其功也。故王禎稱之云:味久不變
      ,可以資生
      ,可以致遠(yuǎn),化臭腐為神奇
      ,調(diào)鼎俎
      ,代酰醬,攜之旅途
      ,則炎風(fēng)瘴雨不能加
      ,食臘毒不能害,夏月食之解暑氣
      ,北方食肉面
      ,尤不可無,乃《食經(jīng)》之上品
      ,日用之多助者也
      。蓋不知其辛能散氣
      ,熱能助火
      ,傷肺、損目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枭瘛⒎バ灾?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荏苒受之而不悟也
      。久食傷肝損眼。3.《本草經(jīng)疏》:葫
      ,大蒜也
      。辛溫能辟惡散邪
      ,故主除風(fēng)邪,殺毒氣
      ,及外治散癰腫?瘡也
      。辛溫走竄,無處不到
      ,故主歸五臟
      。脾胃之氣最喜芳香,熏臭損神耗氣
      ,故久食則傷人
      。肝開竅于目,目得血而能視
      ,辛溫太過
      ,則血耗而目損矣?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傊?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其功長于通達(dá)走竅
      ,去寒濕
      ,辟邪惡,散癰腫
      ,化積聚,暖脾胃
      ,行諸氣
      。4.《別錄》:散癰腫瘡,除風(fēng)邪
      ,殺毒氣
      。5.《唐本草》:下氣消谷,除風(fēng)破冷
      。6.《食療本草》:除風(fēng)
      ,殺蟲。7.《本草拾遺》:去水惡瘴氣
      ,除風(fēng)濕
      ,破冷氣,爛痃癖
      ,伏邪惡
      ;宣通溫補,無以加之
      ;療瘡癬
      。8.《日華子本草》:健脾
      ,治腎氣,止霍亂轉(zhuǎn)筋
      、腹痛
      ,除邪辟溫,療勞瘧
      、冷風(fēng)
      、痃癖、溫疫氣
      ,敷風(fēng)損冷痛
      ,蛇蟲傷,并搗貼之
      。9.《日用本草》:燥脾胃
      ,化肉食。10.《滇南本草》:祛寒痰
      ,興陽道,泄精
      ,解水毒
      。11.《綱目》:按孫《唐韻》云,張騫使西域
      ,始得大蒜
      、葫荽。按李迅論蒜錢灸法云:癰疽之發(fā)
      ,著灸勝于用藥
      ,緣熱毒中膈,上下不通
      ,必得毒氣發(fā)泄
      ,然后解散。凡初發(fā)一日之內(nèi)
      ,便用大獨頭蒜
      ,切如小錢厚,貼頂上灸之
      ,三壯一易
      ,大概以百壯為率。一使瘡不開大
      ,二使內(nèi)肉不壞
      ,三瘡口易合,一舉而三得之。但頭及項以上切不可用此
      ,恐引氣上
      ,更生大禍也。......搗汁飲
      ,治吐血心痛
      ;煮汁飲,治角弓反張
      ;同鯽魚丸治膈氣
      ;同蛤粉丸治水腫;同黃丹丸治痢瘧孕?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同乳香丸治腹痛;搗膏敷臍
      ,能達(dá)下焦,消水
      ,利大小便
      ;貼足心,能引熱下行
      ,治泄瀉暴痢及干濕霍亂
      ,止衄血;納肛中
      ,能通幽門
      ,治關(guān)格不通
      。12.《四川中藥志》:治肺結(jié)核
      ,血痢,及崩中帶下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1298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甲魚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