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中草藥匯編》:燈盞細(xì)辛
拼音注音 : Dēnɡ Zhǎn Xì Xīn
別名 : 燈盞花、短莖飛蓬、燈盞草
來源 : 菊科飛蓬屬植物短葶飛蓬Erigeron breviscapus (Vaniot) Hand.-Mazz.,以全草或根入藥。秋季莖葉茂盛花開放時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性味 : 辛、微苦,溫。
功能主治 : 散寒解表,祛風(fēng)除濕,活絡(luò)止痛。用于感冒頭痛,牙痛,胃痛,風(fēng)濕疼痛,腦血管意外引起的癱瘓,骨髓炎
。
用法用量 : 3~5錢,水煎服,或研末蒸雞蛋吃,或泡酒服
。
摘錄 :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燈盞細(xì)辛
拼音注音 : Dēnɡ Zhǎn Xì Xīn
別名 : 地頂草、燈盞花(《云南中草藥》)
,地朝陽
、雙葵花、東菊(《云南中草藥選》)
。
出處 : 《云南中草藥》
來源 : 為菊種植物短葶飛蓬的全草。夏、秋采收
。
生境分布 : 生于向陽坡地。分布云南、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高20~30厘米。根莖粗壯
,其上密生纖細(xì)的須根。葉為單葉
,基生葉密集,匙形
,長3~5厘米
,寬1.2~1.5厘米
,兩面有毛
,邊緣常皺波狀,基部下延成柄
,柄帶紅色
;莖生葉長圓形
,長僅2厘米,寬約0.6厘米
。頭狀花序頂生,常單個
,邊緣有2列紫色舌狀花
,中央為黃包管狀花。瘦果扁平
,有柔軟的冠毛?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ㄆ谙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化學(xué)成分 : 同屬植物含植物甾醇、樹膠(含半乳糖)、糖甙型樹脂、糖甙型鞣質(zhì)
、揮發(fā)油(為檸檬烯等)
、焦性兒茶酚、氨基酸
、糖等
。
性味 : ①《云南中草藥》:"甘,溫。"②《云南中草藥選》:"辛,微溫
。"
功能主治 : 散寒解表,活血舒筋,止痛
,消積
。治感冒頭痛鼻塞
,風(fēng)濕痹痛
,癱瘓,急性胃炎
,小兒疳積,跌打損傷
。①《廣西藥植名錄》:"治小兒頭瘡
。"②《云南中草藥》:"發(fā)表散寒,健脾消積
,消炎止痛
。"③《云南中草藥選》:"散寒解表,止痛
,舒筋活血。治牙痛
,急性胃炎
,高熱
,跌打損傷
,風(fēng)濕痛,胸痛
,瘧疾
,小兒麻痹后遺癥
,腦炎后遺癥之癱瘓
,血吸蟲病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5錢
;或蒸蛋。外用:搗敷
。
復(fù)方 : ①治感冒頭痛,筋骨疼痛,鼻竅不通:燈盞細(xì)辛
,水煎服。(《昆明民間常用草藥》)②治小兒麻痹后遺癥及腦炎后遺癥癱瘓:燈盞細(xì)辛二至三錢
。研末
,蒸雞蛋吃。(《昆明民間常用草藥》)③治小兒疳積
,蛔蟲病,感冒
,肋痛:燈盞花三至五錢
。水煎服
。(《云南中草藥》)④治牙痛:鮮燈盞花全草
,搗爛加紅糖敷痛處。(《云南中草藥》)⑤治疔毒
,癤瘡:燈盞細(xì)辛
,搗爛外敷
。(《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臨床應(yīng)用 : 以燈盞花為主,結(jié)合其它中西醫(yī)療法 ,治療高血壓腦溢血、腦血栓形成
、腦栓塞
、多發(fā)性神經(jīng)炎、慢性蛛網(wǎng)膜炎等后遺癱瘓癥
,有一定療效。初步觀察31例
,臨床治愈36%
,顯著好轉(zhuǎn)42%
,好轉(zhuǎn)12%,無效10%
。其中以腦溢血后遺癱瘓療效較好
。用法:㈠燈盞花14棵(約10克)蒸雞蛋1個
,或燉豬腳服
,每日1次。㈡燈盞花500棵(430克左右)
,浸白酒(濃度不限)500毫升
。每次10毫升
,日服3次
。e燈盞花注射液4~6毫升,每日或隔日穴位注射1次
,每穴1毫升(相當(dāng)生藥0.5克)
。所用穴位為一般治癱穴
,如頭面部取頰車
、地倉等,上肢取肩髃
、曲池、養(yǎng)老
、合谷等
,下肢取環(huán)跳、足三里
、新伏兔
、陽陵泉等。治療過程中
,同時輔以維生素B1或B12
、加蘭他敏、當(dāng)歸注射液等穴位注射
,以及按摩推拿、新針等
。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燈盞細(xì)辛
拼音注音 : Dēnɡ Zhǎn Xì Xīn
別名 : 地頂草 、燈盞花地朝陽、雙葵花
、東菊
、燈盞草、牙陷藥
、罐兒草
英文名 : Herb of Shortscape Fleabane
出處 : 出自《云南中草藥》
來源 :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短葶飛蓬的根及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rigeron breviscapus(Vant.) Hand.- Mazz.[Aster breuiscapus Vant.]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地疏林下、草叢或向陽坡地。資源分布:分布于湖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及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 : 短葶飛蓬 多年生草本,高5-50cm。根莖粗厚,木質(zhì),密生多數(shù)須根。莖直立,中部有少數(shù)傘房關(guān)分枝,全株被有多細(xì)胞的短硬毛或雜有腺毛?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密集成蓮座狀,葉片匙形工倒卵狀披針形,長1.5-11cm,貢0.5-2.5cm,先端鈍,具小尖頭
,基部下延成柄,全緣
,兩面有粗毛
;莖生葉少數(shù),能常2-4個
,長圓形,長1-4cm
,寬0.5-1cm
,基部半抱莖,上部?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s小成條形的小苞葉,無葉柄
。頭狀花序頂生
,通常單生,直徑2-2.8cm
;總苞半球形,長0.5-0.8cm
,寬1-1.5cm
;總苞片3層
,線狀披針形
,長約8mm,寬約1mm
,先端尖
;外圍的雌花舌狀
,3層
,舌片開展,藍(lán)色或粉紫色
,先端全緣;中央的兩性花和狀
,黃色
,檐部窄漏斗形,中部被疏微毛
,裂片無毛
。瘦果狹長圓形
,長約1.5mm
,扁壓
,背面常具1肋
,密被短毛
;冠毛淡褐色
,2層
,剛毛狀
,外層極短
,內(nèi)層長約4mm?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ㄆ?-10月。
性狀 : 性狀鑒別 全草長15-25cm。根莖長1-3cm
,表面凹凸不平,著生多數(shù)圓柱形細(xì)根
,直徑約1mm,表面淡褐色至黃褐色
。莖圓柱形
,直徑1-2mm,表面黃綠色至淡棕色
,具細(xì)縱棱線,被白色短柔毛
;質(zhì)脆
,易折斷,斷面淡黃白色
,有髓或中空?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片皺縮
,破碎,完整者展開后呈卵狀披針形
、匙形
、闊披針形
、闊倒卵形
,長2-8cm,寬4-11mm
,黃綠色,先端短尖或渾圓
,基部漸狹
,全緣
;莖生葉互生
,披針形,長8-40mm
,寬2-6mm
,基部楔截形
、抱莖
。頭狀花序頂生。瘦果扁倒卵形
。氣微香,味辛
、微苦
。以根莖粗壯、細(xì)根多
、色綠黃者為佳
。顯微鑒別 莖橫切面:表皮細(xì)胞類方形,外被角質(zhì)
,厚2-4μm
,有非腺毛及少數(shù)遙毛
,皮層外側(cè)有厚角細(xì)胞1-4層
。內(nèi)歧層不明顯,韌皮部外側(cè)的中柱鞘纖維呈新月形
,木質(zhì)部內(nèi)側(cè)纖維成束;導(dǎo)管類圓形
、成群
,直徑10-30μm。髓部薄壁細(xì)胞排列疏松,類圓形
,可見淀粉粒。根橫切面:表皮細(xì)胞類方形
,木栓化
。皮層寬廣
,為框圖切面的1/3
,分泌道偶見。內(nèi)皮層可見凱氏點(diǎn)
。形成層成環(huán),木質(zhì)部由導(dǎo)管
、木纖維
、木薄壁細(xì)胞組成;導(dǎo)管類圓形
;直徑10-40μm。粉末特征:黃棕色
。①非腺毛兩種
。一種由4-8個細(xì)胞組成,頂端一個細(xì)胞尾尖并具稀疏壁疣
,基部細(xì)胞直徑可達(dá)70m以上;另一種非腺毛由5-6個細(xì)胞組成
,頂端一個呈扁平線形
,基部細(xì)胞直徑20-30μm,頂端的扁平線形細(xì)胞易脫落
,余下部分呈遙毛狀
,但不分泌腺液。②腺毛頭部由2-5個細(xì)胞組成
,含黃色分泌物
,柄為8-10個細(xì)胞組成,排列列成2列
,基部直徑20-30μm
。③花粉粒類于形,黃色
,具3孔溝
,有刺狀突起,直徑20-30μm。④氣孔橢圓形
,直徑30-35μm
,不定式,副衛(wèi)細(xì)胞4-6個,垂周壁波狀
,有的可見角質(zhì)紋理
。⑤導(dǎo)管,網(wǎng)紋
、螺紋,直徑10-50μm
。⑥木纖維淡黃色
,常成束、木化
、長梭形
,壁孔溝明顯
,直徑10-30μm
,長80-200μm。⑦中柱鞘纖維成束
、木化,淡黃色
,直徑10-20μm
,長200-600μm。
化學(xué)成分 : 全草含焦邁康酸(pyromeconic acid),飛蓬甙(雙稱燈盞細(xì)辛甙)(erigeroside)[1,2,4,5,6,7-四羥基黃酮-7-O-β-D-吡喃葡萄糖酣酸甲酯甙(4,5,6,7-tetrahydroxyflavone-7-O-β-D-glucronopyranoside methyl ester)[3],芹菜素(apigenin),高山黃芩素(scutellarein),大波斯菊甙(cosmosiin),芹菜素-7-O-葡萄糖糖酣酸甙(燈盞花甲素)(apigenin-7-O-glucronide),車前黃酮甙(plantaginin)和高山黃芩素-7-O-葡萄糖酣酸甙(燈盞花乙素)(scutellarein-7-O-glucronide),其中以前者為主含少量芹菜素-7-O-葡萄糖酣酸甙的混合物命名為燈盞花素(breviscapine)[4]。
藥理作用 : 1.對心血管系統(tǒng)的作用 燈盞細(xì)辛提取液0.25mg/ml.smg/ml均可顯著增強(qiáng)離體豚鼠心臟冠脈流量[1]。燈盞細(xì)辛水溶性部位4mg(浸膏)/ ml能舒張15一甲基前列腺素 FZα所致收縮的豬離體冠狀動脈[2]。燈盞花可使犬心肌梗死模型的心梗范圍顯著降低。電鏡觀察,給藥組動物在梗塞中央?yún)^(qū)邊緣區(qū)病變程度均減輕。冠狀血管樹鑄型觀察表明,燈盞花注射液可能促進(jìn)冠脈側(cè)支循環(huán)開放。麻醉大推注燈盞花注射液10mg/kg,有減慢心率
,降低心肌收縮力,減少心肌耗氧和作功等作用[3]
。大鼠全心缺氧及再給氧模型中,燈盞花總黃酮 100mg/L灌注組心臟肌酸磷酸激酶釋放顯著降低
;再給氧后
,釋放幅度亦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燈盞花對心臟細(xì)胞膜有保護(hù)作用
。單純?nèi)毖豕嘧?0min后,給藥組心肌顯示出較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活性
。經(jīng)5min再給氧后
,給藥組心肌丙二酣樣物質(zhì)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4]。燈盞花黃酮使家兔主動脈血流量和心率有下降的趨勢
,對血壓無明顯影響[5]。臨床應(yīng)用燈盞細(xì)辛膠囊口服治療冠心病心絞痛
,總有效率高于丹參
。患者每搏24.1%[19]
。量
、每分搏出量、心指數(shù)等心功能指標(biāo)均有改善[6]
。燈盞花對心肌缺血
、缺氧性心電變化也有對抗作用[7]。2抗凝血
、抗血栓形成及促進(jìn)纖溶活性作用燈盞花23mg/ml濃度,體外對家兔血小板聚集抑制率為56.5%[1]
。燈盞花注射液(含燈盞花黃酮 smg/l)以 8ml/kg給家兔靜脈注射
,給藥后lh、Zh外周血小板計(jì)數(shù)減少
,血小板聚集功能降低,實(shí)質(zhì)性變化[18]
。藥物作用在給藥后Zh達(dá)高峰
。注射后1h
、Zh
、4h,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延長
,而凝血酶原時間無明顯變化
。注射后lh
,血漿纖維蛋白原減少
,球蛋白溶解時間降低,血清纖維蛋白(原)降解產(chǎn)物增加
,提示燈盞花有促進(jìn)纖溶活性的作用
。家兔靜脈給藥后Zh
,體外血栓形成時間延長
,檢長度縮短,血栓濕童及干重均減輕
,提示燈盞花可抑制體外血栓形成
,且給藥后Zh作用最強(qiáng)[8]
。靜脈注射燈盞花素 140mg/kg
、350mg/g,可使主動脈血栓模型家兔血栓重量明顯減輕
,血栓形成受抑制
,這種作田與劑量正相關(guān)性燈盞花素還要減輕血小板破程度抑制5一羥色胺釋放反應(yīng)的增強(qiáng)。對血小板和血管內(nèi)皮細(xì)的花生四烯酸代謝產(chǎn)物血栓烷B2(TXB2)
、6一酮一PGF1α水
,給藥組無明顯變化,而對照組顯著升高[9]
。燈盞細(xì)辛膠對冠心病心絞痛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和體外血栓形成有抑制作[6]。3.對微循環(huán)及血液流變學(xué)的影響高分子右旋糖酐所致家兔大腦微循環(huán)障礙
、豚鼠軟腦微循環(huán)障礙模型中
,靜脈注射燈盞花提取物能使家兔大腦皮腦電圖明顯恢復(fù),改善豚鼠軟腦膜微血管流態(tài)
,對豚鼠紅細(xì)胞有明顯解聚作用,并對抗去甲腎上腺素的縮血管作用[1-12]
。對右旋精酐造成的大鼠腸系膜微循環(huán)障礙
,預(yù)先靜注燈盞花提取物,或者在造模后用同樣劑量
、方法給藥,均顯著促進(jìn)微血管開放
,改善微循
,它們還可對抗腎上腺素縮血管作用[10,13]
。燈盞花注射液 10ml/kg靜脈注射可使高分子葡聚精所致微循環(huán)障礙家兔的微循環(huán)狀態(tài)得到改善,表現(xiàn)為毛細(xì)血管或細(xì)靜脈恢復(fù)流動
,流速加快
。此外,全血(比)粘度
、血漿(比)粘度
、紅細(xì)電泳及血小板電泳均有所恢復(fù)[14]
。家兔靜脈注射20mg/kg燈盞花注射液
,全血粘度明顯下降;每日肌內(nèi)注射10mg/kg
,連續(xù) 14d
,注射后第 3d及第7d取血測得全血粘度也明顯下降
。但血漿粘度均無明顯變化[15]
。4.?dāng)U張腦血管作用家兔靜脈注射5%燈盞花浸青液lg/kg
,兔腦血管張力、外周血管阻力
、外周血壓均顯著下降1]]。燈盞花黃酮 5X10-g/ml對犬離體大腦中動脈有明顯的張作用
,顯著核抗5一羥色胺收縮基底動脈和15一甲基前列腺素F2a收縮大腦中動脈的作用
。燈盞花對麻醉犬椎動脈流量無明顯影響[5]。5.其他作用小鼠腹腔注射燈盞花素20mg/kg
,smin血漿cAMP含量逐漸升高,20min時達(dá)高峰
,在lmy/kg~20my/kg劑量范圍內(nèi)呈量效正比關(guān)系
,mg/kg為最大效應(yīng)劑量[16]。20%燈盞花浸膏水溶液60g(生藥)/kg給小鼠灌胃
,顯著延長小鼠常壓缺氧的存活時間1]。高山黃芩素對蛋白激酶C(PKC)有抑制作用
,IC50為48pmol/L
,高山黃岑素在 a2±濃度 10-2至 10-7mol/ L時都顯示出對PKC的抑制作
,這種作用也不因二油酰甘油酯或底物組蛋白的濃度增加而逆轉(zhuǎn)
,提示高山黃等素抑制作用屬于非競爭性抑制[17]
。燈盞花制劑還能提高血腦屏障通透性
,對抗由二磷酸腺音引起的血小板聚集以及提高機(jī)體巨噬細(xì)胞吞噬免疫功能[18]。6.體內(nèi)過程小鼠靜脈注射3H-燈盞花乙素 10mg/kg后
,血液中3H含量60min內(nèi)呈迅速下降趨勢
。靜注 lh
,3H一燈盞花乙素以膽囊
、小腸、肝
、腎中分布較多
;4h在膽囊
、小腸
、肝、心肌中較多
,腦中分布亦明顯增高
,24h后膽囊、小腸及腦中仍有一定的放射性分布
。小鼠靜注3H一燈盞乙素后
,從尿中排泄的24h總量為注入量的19.1%,從糞中排泄的24h總量為注入量的24. L%[19]
。7.毒性 20%燈盞花浸膏水溶液0.4ml/kg(相當(dāng)于生藥80g/kg)給雄性小鼠灌胃后,觀察3d無死亡
。雄性小鼠腹腔注射5%燈盞花浸膏溶液
,按簡化機(jī)率單位法測得LD50。為13.14 土5.42g/kg
,靜脈注射的 LD50
。為 10.02土1.55g/kg[1]
。亞急性毒性試驗(yàn)證明燈盞花素對血象
、肝、腎功能無影響
,內(nèi)臟器官無實(shí)質(zhì)性變化[18]
。
鑒別 :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粗粉約2g ,加甲醇16ml
,溫水浴上浸漬1h,濾過
,濾液供下述試驗(yàn):①取濾液1ml
,加鎂粉少量與鹽酸5-6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