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é Shān Cǎo Wū
來源 : 毛茛科飛燕草屬植物卷距飛燕草Delphinium fargesii Franch.,以根入藥 炮制 : 水浸泡10日以上 性味 : 辛 注意 : 不可過量 功能主治 : 祛風(fēng)除濕,溫通經(jīng)絡(luò),止痛。用于風(fēng)濕筋骨疼痛,麻木,癱瘓。 用法用量 : 0.5~1錢。作酒劑或散劑(均須加工炮制后應(yīng)用)。 備注 : (1)本品有毒 摘錄 : 《全國中草藥匯編》 拼音注音 : é Shān Cǎo Wū 出處 : 《四川中藥志》 來源 : 為毛茛科植物峨山飛燕草或四川飛燕草的根 原形態(tài) : ①峨山飛燕草多年生草本 性味 : 性溫,味辛,有毒。 功能主治 : 鎮(zhèn)痛。祛風(fēng)除濕。治中風(fēng)半身不遂,風(fēng)濕筋骨疼痛,并涂癰瘡癬癩。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 復(fù)方 : 治擱瘡癬癩:峨山草烏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é Shān Cǎo Wū 英文名 : Root of farges Larkspur,Root of David Larkspur 出處 : 出自《四川中藥志》 來源 : 藥材基源:為毛茛科植物川黔翠雀花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海拔1100-2600m的山地林邊。2.生于海拔1800-3300m的山地山坡或林中。3.生于海拔2500-3300m的山地草坡成林中。資源分布:1.分布于四川、貴州。2.分布于陜西、甘肅、四川。3.分布于四川。 原形態(tài) : 1.川黔翠雀花,多年生草本。莖高50-70cm,無毛,上部有分枝。莖下部及中部葉有長柄 性狀 : 性狀鑒別 (1)川黔翠雀花 生根不規(guī)則圓柱形,長2-10cm,直徑3-15mm。表面棕褐色,有較多的支根痕及突起,具細(xì)密的網(wǎng)狀紋理,有的表皮脫落可見棕黃色纖維;細(xì)根叢生或少見;根頭殘留葉柄殘基及一至數(shù)個(gè)中空的莖基。質(zhì)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黃色。氣微,味辛、苦,嚼之麻舌。(2)黑水翠雀花 根圓錐形或彎曲呈雞腸形,長1.7-6cm,直徑0.5-1cm。表面黑棕色,具彎曲紋理,有的表皮脫落,可見棕黃色纖維。質(zhì)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黃白色。氣微,味苦。(3)峨眉翠雀花 根團(tuán)簇狀或不規(guī)則彎曲圓柱形 化學(xué)成分 : 川黔翠雀花根含川黔翠雀亭(bonvalotine),川黔翠雀醇(bonvalol),川黔翠雀酮(bonvalone),翠雀它明(deltamine),翠雀它靈(deltaline),翠雀波亭(delbotine),翠雀波星(delboxine),翠雀波寧(delbonine),翠雀賓(delbine)。 歸經(jīng) : 肺經(jīng) 性味 : 味辛、苦,性溫,有毒。 注意 : 本品有毒,應(yīng)炮制后用。年老、體弱及孕婦均禁服。 功能主治 : 祛風(fēng)除濕,通絡(luò)止痛,消腫解毒。。主主治風(fēng)濕筋骨疼痛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場(chǎng) 復(fù)方 : 治癰瘡癬癩:峨山草烏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1410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上一篇:
峨屏草
下一篇:
峨山雪蓮花
《中藥大辭典》:峨山草烏
《中華本草》:峨山草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