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藥大辭典》:佛手柑
拼音注音 : Fó Shǒu Gān
別名 : 佛手(《中饋錄)),佛手香櫞(《閩書》),蜜筩柑(《黔書》),蜜羅柑(《古州雜記》),福壽柑(《民間常用草藥匯編》)
,五指柑(曠西中藥志》)
。
出處 : 《滇南本草》
來源 : 為蕓香科植物佛手的果實(shí)。秋季果實(shí)呈淺綠色或稍帶黃色時采收
。摘下后晾3~5天,待水分大部蒸發(fā)
,縱切5~10毫米厚的薄片
,曬干或陰干,或以低溫烘干
,密閉貯存
,防止香氣散失。
生境分布 : 栽培于廣東、廣西
、福建、云南
、四川
、浙扛、安徽等地
。
原形態(tài) : 常綠小喬木或灌木,高3~4米。枝上有短而硬的刺
,嫩枝幼時紫紅色
。葉大,互生
;長橢四形或矩圓形
,長8~15厘米,寬3.5~6.5厘米
,先端圓鈍
,基部闊楔形,邊緣有鋸齒
;葉柄短、無翼
,圓錐花序或?yàn)橐干幕ㄊ?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雄花較多,叢生
,直徑3~4厘米
,萼杯狀,先端5裂
;花瓣5
,內(nèi)面白色,外面淡紫色
,雄蕊30以上
;雌花子房上部漸狹
,10~13室,花柱有時宿存
。柑果卵形或矩圓形
,長10~25厘米,頂端分裂如拳
,或張開如指
,外皮鮮黃色,有乳狀突起
,無肉瓤與種子
。花期夏季
。
性狀 : ①鮮佛手下部圓形 ,近柄處略窄,有殘留果柄或柄痕
。上部分枝
,為圓柱形,如手指狀
,屈伸不一
,長短參差,一般長12~16厘米
,頂端稍尖或扭曲
,外皮橙黃色或綠褐色,有縱橫不整的深皺
,及稀疏的疣狀突起
,較平坦的地方可見到細(xì)密的窩點(diǎn),皮厚1.5~4毫米許
,內(nèi)面果肉類白色或黃白色
,中心有兩條縱行筋絡(luò)狀條紋,直達(dá)頂端
,質(zhì)較軟而韌
,氣芳香,味酸苦
。②佛手片㈠川佛手
,片小質(zhì)厚,不平整
,質(zhì)較堅(jiān)
,易折斷,長4~6厘米,寬約3厘米
,綠邊白肉
,稍有黃色花紋,氣清香
,濃郁
。㈡廣佛手,片大質(zhì)薄
,多皺
,長6~10厘米,寬3~6厘米
,厚1~2毫米
,黃邊白肉,花紋明顯
,氣味較淡薄
。以片大、綠皮白肉
、香氣濃厚者為佳
。主產(chǎn)四川、廣東
。此外
,福建、浙江
、安徽
、云南等地亦產(chǎn)。
化學(xué)成分 : 干的果實(shí)中含檸檬油素0.007%;還含痕量的香葉木甙和橙皮甙。
藥理作用 : 醇提物對離體大鼠腸管有明顯抑制作用。對兔、貓?jiān)隗w腸管亦有同樣結(jié)果,對乙酰膽堿引起兔十二指腸痙攣有顯著的解痙作用,而對氯化鋇引起者,效力較差,故認(rèn)為其抑制作用與膽堿能神經(jīng)有關(guān)。貓靜脈注射,還有抑制心臟和降壓作用。高濃度醇浸物靜脈注射(1.5毫升/公斤),能迅速緩解氨甲酰膽堿所致胃和膽囊的張力增加。抑制平滑肌之成分,并非揮發(fā)油。
炮制 : 揀去雜質(zhì),用水噴潤后,切碎,曬干。
歸經(jīng) : 入肝、胃經(jīng)。①《滇南本草》:"入肝、胃二經(jīng)。"②《本草再新》:"入肝、脾
、胃三經(jīng)
。"③《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陰經(jīng)
。"
性味 : 辛苦酸,溫。①《滇南本草》:"性溫
,味甘微辛
。"②《綱目》:"辛酸,無毒
。"⑧《本經(jīng)逢原》:"辛苦甘
,溫,無毒
。"
注意 : 陰虛有火,無氣滯癥狀者慎服?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侗窘?jīng)逢原》:"痢久氣虛
,非其所宜。"
功能主治 : 理氣,化痰。治胃痛,脅脹,嘔吐,噎膈,痰飲咳喘,并能解酒。①《滇南本草》:"補(bǔ)肝暖胃,止嘔吐,消胃寒痰,治胃氣疼痛。止面寒疼,和中行氣。"②《綱目》:"煮酒飲,治痰氣咳嗽。煎湯,治心下氣痛
。"③《本經(jīng)逢原》:"專破滯氣。治痢下后重
,取陳年者用之
。"④《本草再新》:"治氣舒肝,和胃化痰
,破積
,治噎膈反胃,消癥瘕瘰疬
。"⑤《隨息居飲食譜》:"醒胃豁痰
,辟惡,解酲
,消食止痛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0.8~3錢;或泡茶
。
復(fù)方 : ①治痰氣咳嗽:陳佛手二至三錢。水煎飲。(《閩南民間草藥》)②治鼓脹發(fā)腫:香櫞去瓤四兩
,人中白三兩。共為末
,空腹白湯下
。(《嶺南采藥錄》)③治婦女白帶:佛手五錢至一兩,豬小腸一尺
。水煎服
。(《閩南民間草藥》)
臨床應(yīng)用 : 治療小兒傳染性肝炎:1~3歲每日取陳佛手10~15克,3~5歲15~20克,5~7歲20~25克
,7~10歲30克;加敗醬草每日每歲1克
,10歲以上每2歲增加1克
,水煎10~15分鐘,分3次服
。7~10天為一療程
。治療64例
,平均4~5天黃疸消失,精神及食欲轉(zhuǎn)佳
。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佛手柑
拼音注音 : Fó Shǒu Gān
別名 : 佛手、佛手香櫞、蜜筩柑
、蜜羅柑、福壽柑
、五指柑
、手柑。
英文名 : Finger Citron
出處 : 出自《滇南本草》。
來源 : 藥材基源:為蕓香科植物佛手的果實(shí)。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itrus medica L.var.sarcodactylis (Noot.)Swingle采收和儲藏:栽培4-5年開花結(jié)果,分批采收
,多于晚秋果皮由綠變淺黃綠色時
,用剪刀剪下,選晴天
,將果實(shí)順切成4-7mm的薄片
,曬干或烘干。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熱帶、亞熱帶
。資源分布:我國浙江、江西
、福建
、廣東、廣西
、四川
、云南等地有栽培。
原形態(tài) : 佛手柑 常綠小喬木或灌木。老枝灰綠色
,幼枝略帶紫紅色,有短而硬的刺
。單葉互生
;葉柄短,長3-6mm
,無翼葉
,無關(guān)節(jié);葉片革質(zhì)
,長橢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
,長5-16cm
,寬2.5-7cm,先端鈍
,有時微凹
,基部近圓形或楔形,邊緣有淺波狀鈍鋸齒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紊厣?yàn)榭偁罨ㄐ?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花萼杯狀?淺裂
,裂片三角形;花瓣5
,內(nèi)面白色
,外面紫色;雄蕊多數(shù)
;于房橢圓形
,上部窄尖。柑果卵形或長圓形
,先端分裂如拳狀
,或張開似指尖,其裂數(shù)代表心皮數(shù)
,表面橙黃色
,粗糙,果肉淡黃色
。種子數(shù)顆
,卵形,先端尖
,有時不完全發(fā)育
。花期4-5月
,果熟期10-12月
。
栽培 : 生物學(xué)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怕嚴(yán)霜、干旱,耐蔭、耐瘠、耐澇。最適生長溫度22-24℃,越冬溫度5℃以上,能忍受極端最低溫度-7- -8℃。年降水量以1000-1200mm最適宜。喜陽光,年日照時數(shù)1200-1800h,以土層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質(zhì)、排水良好的微酸性砂質(zhì)壤土栽培為宜。栽培技術(shù) 用扦插、嫁接繁殖 。扦插繁殖:春、夏
、秋三季均可扦插
。選7-8年生植株。長江流域4-6月
;華北5月
;廣東3-4月或7-9月。硬枝扦插或軟枝扦插
。硬枝扦插
,選取成年植株上的1年生枝條,長15cm
,帶3-5個芽
,除去下部葉片,斜削成馬蹄形
,上部留葉
,可剪去一半,斜插于苗床或盆中
,露出地面三分之一
。露地扦插育苗,按行株距20cm×6cm扦插
,扦插后要搭蔭棚
。約培育2個月可成活,待生根發(fā)芽后
,隨即除去蔭棚
。苗期進(jìn)行松土除草,澆水
,追肥
。冬季地面覆草防凍。扦插一年后移栽
。嫁接繁殖:用切接法
,砧木選用枳
、紅橘、香櫞
。檸檬的種子或扦插培育的幼苗
。將砧木于早春未萌芽前離地面5-7cm處剪平,劈一切口
,深2-3cm
;接穗具有2-3個芽,下端削成楔形
,插入砧木切口內(nèi)
,使兩者緊密結(jié)合,用繩縛扎牢
,涂上黃泥
,再用塑料帶緊包切口,使接穗頂芽露出
,半月后可愈合抽芽生長
,45-60d抽新梢,再除去包扎物
。亦可用單芽腹接法
、單芽切接法、靠接法等
。嫁接苗成活后
,培育1-3年移栽。定植
,春季或秋季
,以早春最為適宜。按行株距1m×1m開穴
,呈三角形排列
,穴徑50cm,深30cm
,先施一層堆肥或廄肥
,覆土一層,苗可帶上團(tuán)或蘸泥漿后栽種
,每穴1株
,填土壓實(shí),澆水
。田間管理 定植2-3年間
,初期退缺株要補(bǔ)苗,并可與糧食、蔬菜
、豆科植物間
、套作。每年中耕除草
、施肥2-3次
。中耕除草前期宜深,后期宜淺
。施肥
,幼樹期宜少施低濃度肥,萌芽和抽枝前各施1次人糞尿
,生長旺盛期施人糞尿和餅肥
;亦可施尿素加過磷酸鈣的混合液進(jìn)行根外追肥;結(jié)果植株在現(xiàn)蕾時可停止施肥
,結(jié)果后每隔半月施肥1次
。采果后要重施餅肥、糞肥
、過磷酸鈣
。整形修剪
,樹冠修成自然圓頭形
,先在主干30cm處摘心,選留3-4個骨干技
,再進(jìn)行摘心疏芽
,經(jīng)2-3年培育,使形成一定的樹冠
。成年樹修剪
,以輕剪為主,春
、秋季要剪去枯枝
、病枝、弱枝
、徒長枝
、密枝、刺等
。開花時要除去多余的雌花和雄花
,每1短枝留1-2朵花。結(jié)果太多的枝條要設(shè)立支架
。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煤煙病
,可摘除病葉,適當(dāng)修剪,使通風(fēng)透光良好
,增施磷鉀肥
。炭疽病,可噴1:1:15o倍波爾多液或50%二硝散200倍液
。另有潰瘍病
、瘡癡病為害。蟲害有柑橘金爪螨
,可噴20%雙甲瞇1000倍液
;潛葉蛾幼蟲,食葉
,可噴90%晶體敵百蟲1000倍液
;吹綿介殼蟲,為害枝葉
,可用天敵大紅瓢蟲防治
,亦可噴25%亞胺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用松脂合劑防治。蚜蟲
、紅蜘蛛可用1:1:10倍煙草石灰水防治
。蝸牛用蝸牛散或90%晶體敵百蟲800倍液噴射。吉丁蟲用90%晶體敵百蟲800倍液噴射
。另外還有柑橘鳳蝶
、橘銹螨、中華鰓金龜子等為害
。
性狀 : 性狀鑒別 果實(shí)卵形或長圓形,先端裂瓣如拳或指狀,常皺縮或卷曲
。外表面橙黃色
、黃綠色或棕綠色,密布凹陷的窩點(diǎn)
,有時可見細(xì)皺紋
。內(nèi)表面類白色,散有黃色點(diǎn)狀或縱橫交錯的維管束
。質(zhì)硬而脆
,受潮后柔軟。氣芳香
,果皮外部昧辛微辣
,內(nèi)部味甘而后苦。以皮黃肉白
、香氣濃郁者為佳
。(1)川佛手片片小質(zhì)厚
,不平整。長4-6cm
,寬約3cm
,厚約3mm。綠邊白瓤
,稍有黃色花紋
。質(zhì)較堅(jiān),易折斷
。氣清香
,味甜微苦。(2)廣佛手片片大質(zhì)薄
,多抽皺
。長6-10cm,寬3-6cm
,厚1-2mm
。黃邊白瓢,花紋明顯
,質(zhì)較柔
。氣味較淡薄。顯微鑒別 果皮橫切面:外果壓力1列方形成長方形的或類圓形
,近外果皮的2-3列細(xì)胞較小
,壁略厚,內(nèi)含草酸鈣棱晶
,長10-26μm
,寬6-16μm
;外側(cè)有大型油定1(-2)列
,橢圓形,或圓形
,徑向270-600μm
,切向180-450μm:中果皮內(nèi)側(cè)散有較多的細(xì)小維管束,及橙皮甙結(jié)晶
。果皮最內(nèi)層為1列排列整齊的細(xì)小薄壁細(xì)胞
,其內(nèi)的組織多頹廢。果實(shí)頂端指尖分枝的橫切面
,可見導(dǎo)管內(nèi)或少數(shù)薄壁細(xì)胞中常含有黃色簇針狀橙皮甙結(jié)晶
。果皮粉末特征:①薄壁細(xì)胞及油室碎片較多。②外果皮細(xì)胞不規(guī)則多角形
,細(xì)胞壁略厚
,氣孔圓形,時可察見。③方晶或棱晶存在于多角形
、壁略厚的薄壁細(xì)胞中
。④梯紋、螺紋及環(huán)紋導(dǎo)管
。⑤簇針狀橙皮甙結(jié)晶
,黃色。
毒性 : 檸檬內(nèi)酯小鼠口服的LD50為3.95g/kg。地奧明小鼠口服的LD50為10g/kg
,腹腔注射為4g/kg。
化學(xué)成分 : 成熟佛手果實(shí)中含檸檬油素(citropten limettin),6
,7-二甲氧基香豆精(6,7-dimethoxycoumarin)
,3
,5,8-三羥基-4'
,7-二甲氧基黃酮門(3
,5,8-trihydroxy-4'
,7-dimethoxy-flavone)
,檸檬苦素(limonin),鬧米林(nomillin)
,胡蘿卜甙(dau-costerol)
,β-谷甾醇(β-sitosterol),對-羥基苯丙烯酸(p-hydroxyphenylpropenoic acid)
,棕櫚酸(palmitic acid)
,琥珀酸(succinicacid),順式-頭-尾3
,4
,3’,4’-檸檬油素二聚體(cis-head-to-tail-limettin dimer)
,順式-頭-頭-3
, 4, 3’
,4’-檸檬油素二聚體(cis-head-to-headh-limettin d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