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中草藥匯編》:鳳尾草
拼音注音 : Fènɡ Wěi Cǎo
別名 : 雞腳草、金雞尾、井口邊草、井邊鳳尾、井欄草、鳳尾蕨、五指草
來源 : 本品為鳳尾蕨科植物鳳尾草Pteris multifida Poir.的全草。四季可采,洗凈,鮮用或曬干用。
性味 : 淡、微苦,涼。
功能主治 : 清熱利濕,解毒止痢
,涼血止血
。用于痢疾
、胃腸炎
、肝炎、泌尿系感染
、感冒發(fā)燒
、咽喉腫痛
、白帶
、崩漏
、農(nóng)藥中毒
;外用治外傷出血
,燒燙傷
。
用法用量 : 0.5~1兩;外用適量,鮮全草搗爛敷患處
。
備注 : (1)用于痢疾、腹瀉
,可配合辣蓼
、馬齒莧等藥同用;治療小便淋痛不利
、濕熱帶下
,可配萹蓄
、瞿麥
、海金沙、碎米蕎等同用
。用于咽喉腫痛
,可配大青葉、板藍根等藥同用
;用于尿血
、便血
、痔瘡出血
,可配側(cè)柏葉、大薊
、小薊
、藕節(jié)炭
、蒲黃炭
、等藥同用
。配合半枝蓮、半邊蓮
、藤梨根等藥
,用于胃癌
、腸癌等癥
。配合垂盆草、田基黃、平地木
、蒲公英
、金錢草等藥
,治療急性傳染性肝炎
。
摘錄 :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鳳尾草
拼音注音 : Fènɡ Wěi Cǎo
別名 : 井口邊草(《本草拾遺》) ,小金星風(fēng)尾
、鐵腳雞(《履巉巖本草》)
,山雞尾,井茜(《生草藥性備要》)
,井闌草
、石長生(《植物名實圖考》)
,鳳凰草(《分類草藥性》)
,井邊茜(《嶺南采藥錄》)
,旋雞頭
、閹雞尾(《中國藥植志》),鳳尾蕨
、野雞尾(《廣西中獸醫(yī)藥植》)
,青蕨(《陸川本草》)
,雞腳草(《南寧市藥物志》)
,百腳草
、龍須草(《江西民間草藥》),金雞尾
、臘腎草(《四川中藥志》)
,百腳雞(《中國藥植圖鑒》),金雞爪
、井口雞膠舌(《閩東本草》)
,井欄茜
、小葉鳳尾草(《廣東中藥》Ⅱ)
,小風(fēng)尾(廣州空軍《常
出處 : 《植物名實圖考》
來源 : 為鳳尾蕨科植物鳳尾草的全草或根 。全年可采。
生境分布 : 生長于半陰濕的巖石及墻角石隙中。分布云南、四川、廣東、廣西、湖南、江西、浙江、安徽、江蘇、福建、臺灣等地。
原形態(tài) : 風(fēng)尾草,又名:細葉鳳尾草。多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地下莖粗壯,密被線狀披針形的黑褐色鱗片。葉叢生,葉柄長5~23厘米,灰棕色或禾稈色,無毛;生孢子囊的孢子葉2回羽狀分裂
,上面綠色
,下面淡綠色,中軸具寬翅
,羽片3~7對
,對生殘近對生。上部的羽片無柄
,不分裂
,先端漸尖
,長線形,全緣
,頂端的羽片最長
,下部的羽片有柄,羽狀分裂或基部具1~2裂片
,羽狀分裂者具小羽片數(shù)枚
,長線形,小羽片在葉軸上亦下延成翅
,葉脈明顯
,細脈由中脈羽狀分出,單一或二叉分枝
,直達邊緣
;不生孢子囊的營養(yǎng)葉葉片較小,2回小羽片較寬
,線形或卵圓形
,邊緣均有鋸齒,孢子囊群線形
,沿孢子葉羽片下面邊緣著生
,孢子囊群蓋稍超出葉緣,膜質(zhì)
。
歸經(jīng) : ①《泉州本草》:"入腎、胃二經(jīng)。"②《閩東本草》:"入大腸、腎、心、肝四經(jīng)。"
性味 : 味淡微苦,性寒。①《生草藥性備要》:"味辛
,性平
。"②《分類草藥性》:"性涼,無毒
。"③《福建民間草藥》:"咸
,寒,微毒
。"④《本草推陳》:"酸苦
,寒。"⑤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甘淡微苦
,寒
。"
注意 : 虛寒證忌服。①《履嶄巖本草》:"老人不可多服,其性冷故也
。"②《閩東本草》:"孕婦
、冷痢、休息痢不宜服
。"
功能主治 : 清熱利濕,涼血止血,消腫解毒
。治黃疸型肝炎
,腸炎,菌痢
,淋濁
,帶下,吐血
,衄血
,便血
,尿血
,扁桃體炎,腮腺炎
,癰腫瘡毒
,濕疹。①《生草藥性備要》:"洗疳
、療
、痔,散毒
,敷瘡
。""治蛇咬諸毒,刀傷
,能止血生肌
,舂汁調(diào)酒服,渣敷患處
。研末收貯治氣痛
。"②《嶺南采藥錄》:"曬干為末,治氣痛熱痛
。"③《植物名實圖考》:"治五淋
,止小便痛。"④《分類草藥性》:"治一切熱毒
,消腫
,清火
。治癰瘡,乳癰
,淋癥
。"⑤《中國藥植志》:"止瀉。"⑥《貴州民間方藥集》:"解熱
,利尿
。治小兒驚風(fēng),夜哭
。"⑦《廣西藥植志》:"清大腸
、肺熱。治熱性赤痢及齒痛
,止吐血
。"⑧《中國藥植圖鑒》:"治疥癬。"⑨《泉州本草》:"治濕熱小便不通
,血淋
,咽喉腫痛。"⑩《湖南藥物志》:"治疳積
,感冒
,目翳。"⑾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
,利濕
,涼血。治菌痢
,腸炎
,外感發(fā)熱,尿路感染
,白帶
,腮腺炎,疔瘡
,濕疹
。"⑿《江西草藥》:"治瘰疬,鼻衄
,便血
。"⒀《上海常用中草藥》:"治黃疸型肝炎,扁桃體炎
,遺精
,蟯蟲病。"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6錢(鮮品1~2兩);研末或搗汁飲
。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復(fù)方 : ①治熱性赤?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壶P尾草五份,鐵線蕨一份,海金砂藤一份
。炒黑
,水煎服。(《廣西藥植圖志》)②治痢疾:鮮鳳尾草二至三兩
。水煎或擂汁服
,每日三劑。(《江西草藥》)③治急性肝炎:鮮鳳尾草三兩
。搗汁服
,每日三劑,五天為一療程
。(《江西草藥》)④治泌尿系炎癥
,血尿:鮮鳳尾草二至四兩,水煎服
。(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⑤治熱淋
、血淋:鳳尾草七錢至一兩。用米泔水(取第二次淘米水)煎服
。(《江西民間草藥》)⑥治白帶及五淋白濁:鳳尾草二至三錢
,加車前草
、白雞冠花各三錢
,萹蓄草、米仁根
、貫眾各五錢
。同煎服。(《浙江民間草藥》)⑦治崩漏:鳳尾草一兩
。切碎
,用水酒各半煎服。(《礦西中草藥》)⑧治鼻衄:鳳尾草七錢至一兩
,海帶一兩(洗凈)
。水煎服。(《江西民間草藥》)⑨治大便下血:鳳尾草七錢至一兩
。同豬大腸燉熟去渣
,食腸及湯。(《江西民間草藥》)⑩治肺熱咳嗽:鮮鳳尾草一兩。洗凈
,煎湯調(diào)蜜服
,日服二次。⑾治咽喉腫痛:鮮鳳尾草五
、六錢
。洗凈,煎湯
,沖烏糖少許
,日服二次。⑿治小兒口糜:鮮鳳尾草二至三錢
。洗凈
,水煎,調(diào)蜜和朱砂少許內(nèi)服
。(⑩方以下出《泉州本草》)⒀治羊毛疔:鮮鳳尾草一兩
,搗汁服;或曬干磨粉
,每服三錢
,溫開水調(diào)服。有寒者加姜汁服
。(《衡山民間草藥》)⒁治五毒發(fā)背:小金星鳳尾和根
,洗凈,用慢火焙干
,稱四兩
,入生甘草一錢。搗末分作四服
,每服用酒一升煎三
、二沸后,更以冷酒三
、二升相和
,入瓶器內(nèi)封卻,時時飲服
。忌生冷油膩毒物
。(《履巉巖本草》)⒂治湯火傷:鳳尾草,焙干研末
,麻油調(diào)敷
。(《湖南藥物志》)⒃治狂犬咬傷:鳳尾草二兩,水煎服
;或搗爛外敷
。(《湖南藥物志》)⒄治磷中毒(亦適用于鴉片、砷、毒蕈中毒):風(fēng)尾草(鮮)四兩
。切碎
,加泉水一碗,擂汁服
。(《江西草藥》)⒅治蕁麻疹:風(fēng)尾草適量
,食鹽少許。水煎洗
。(《江西草藥》)⒆治面神經(jīng)麻痹:鳳尾草三錢
。水煎服。(《陜西中草藥》)⒇治禿發(fā):小金星鳳尾草根
,浸油涂頭
。(《履巉巖本草》)
臨床應(yīng)用 : ①治療急性菌痢成人每日取全草25~30克(最多可用2兩小兒酌減),加水200~250毫升,煎至約100毫升,加糖分3次服。治療80例,多數(shù)在2~7天內(nèi)退熱,腹痛及里急后重消失,大便次數(shù)及性質(zhì)恢復(fù)正常,大便培養(yǎng)轉(zhuǎn)陰。于口服同時,加用煎劑作保留灌腸亦可。②治療傳染性肝炎取鮮草制成100%煎液,服時加糖。成人海日100~150毫升,分2~3次服,連服1星期。治療143例,均輔以維生素B1、C,結(jié)果除1例病情反復(fù),20例顯著進步外,均治愈。③治療傷寒取細葉風(fēng)尾草(干品),成人每日4兩(小兒酌減),加水2500毫升,煎成750毫升,首次服150毫升,后每隔2小時服60毫升。治療5例(2例輕型,1例中型。2例重型),4例治愈,1例重型患者發(fā)熱持續(xù)不退
,改用合霉素治愈。④治療膽道疾患取鳳尾草3兩
,加糖煎服
。臨床試治膽囊炎、膽結(jié)石等并發(fā)膽道出血5例
,服藥6~8劑后
,4例獲得控制,1例無效
。亦可用于感染所致的膽道出血
。此外,曾報道用鳳尾草
、水楊梅各2兩
,向日葵盤1只,煎服
,治療絨毛膜上皮癌
、惡性葡萄胎各1例,收到意外療效
,值得探索
。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鳳尾草
拼音注音 : Fènɡ Wěi Cǎo
別名 : 井口邊草、小金星鳳尾、鐵腳雞、山雞尾、井茜、井闌草、石長生、鳳凰草、井邊茜、旋雞頭、閹雞尾、鳳尾蕨、野雞尾、青蕨、雞腳草、百腳草、龍須草、金雞尾、臘腎草
、百腳雞、金雞爪
、井口雞膠舌
、井欄茜、小葉鳳尾草
、小鳳尾
、小金星鳳尾草、烏腳雞
、線雞尾
、雙鳳尾、金雞尾
、小鳳尾草
、九把連環(huán)劍、雞爪蓮
、背陰草
英文名 : Chinese Brake Herb, Herb of Chinese Brake, Herb of Huguenot Fern
, Herb of Serrulate Brake
, Herb of Spider Brake
出處 : 出自《植物名實圖考》
來源 : 藥材基源:為鳳尾蕨科植物鳳尾草的全草或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teris multifida Poir.采收和儲藏:全年可采。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800m以下的石灰?guī)r縫內(nèi)或墻縫、井邊。資源分布:分布于華東
、中南
、西南、及山西
、陜西等地
。
原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高30-70cm。地下莖粗壯
,密被線狀披針形的黑褐色鱗片。葉叢生
,葉柄長5-23cm
,灰棕色或禾稈色,無毛
;生孢子囊的孢子葉2回羽狀分裂
,上面綠色,下面淡綠色
,中軸具寬翅
,羽片3-7對,對生或近對生
,上部的羽片無柄
,不分裂,先端漸尖
,長線形
,全緣,頂端的羽片最長
,下部的羽片有柄
,羽狀分裂或基部具1-2裂片,羽狀分裂者具小羽片數(shù)枚
,長線形
,小羽片在葉軸上亦下延成翅,葉脈明顯
,細脈由中脈羽狀分出
,單一或二叉分枝,直達邊緣
;不生孢子囊的營養(yǎng)葉葉片較小
,2回小羽片較寬,線形或卵圓形
,邊緣均有鋸齒
。孢子囊群線形,沿孢子葉羽片下面邊緣著生
,孢子囊群蓋稍超出葉緣
,膜質(zhì)。
栽培 : 1.氣候土壤:喜溫暖濕潤環(huán)境,性強光
、宜選山溝,墻腳等陰濕地栽培
。2.種植:分株繁殖
,春季將母根挖出,分開穴栽
,穴距離5-8cm
,一般大株可分3-5株叢不等,覆土壓緊后澆水
。3.生長期注意除草
,旱季注意澆水
。
性狀 : 1.性狀鑒別 商品多扎成小捆。全草長25-7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