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Fú Xiǎo Mài
來源 : 禾本科小麥屬植物小麥Triticum aestivum L.的干燥輕浮癟瘦的果實(shí) 性味 : 甘,涼 功能主治 : 止虛汗 用法用量 : 3~5錢 摘錄 : 《全國中草藥匯編》 拼音注音 : Fú Xiǎo Mài 別名 : 浮水麥(《本草蒙筌》) 出處 : 《本草匯言》 來源 : 為干癟輕浮的小麥,水淘浮起者。 生境分布 : 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多有生產(chǎn)。 原形態(tài) : 植物形態(tài)詳"小麥"條。 性狀 : 干燥穎果呈長圓形,長約2~6毫米,直徑約1.5~2.5毫米。表面淺黃棕色或黃色,略皺,腹面中央有較深的縱溝,背面基部有不明顯的胚1枚,頂端有黃色柔毛。質(zhì)堅(jiān)硬,少數(shù)極癟者,質(zhì)地較軟。斷面白色或淡黃棕色 炮制 : 揀去雜質(zhì),篩凈灰屑 性味 : 甘咸,涼 功能主治 : 治骨蒸勞熱,止自汗盜汗。①《本草蒙筌》:"斂虛汗。"②《綱目》:"益氣除熱,止自汗盜汗,骨蒸虛熱,婦人勞熱。"③《現(xiàn)代實(shí)用中藥》:"補(bǔ)心,止煩,除熱,斂汗,利小便。"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5錢;或炒焦研末。 復(fù)方 : ①治盜汗及虛汗不止:浮小麥,文武火炒令焦,為末。每服二錢,米飲湯調(diào)下,頻服為佳。一法取陳小麥用干棗煎服。(《衛(wèi)生寶鑒》)②治男子血淋不止:浮小麥加童便炒為末,砂糖煎水調(diào)服。(《奇方類編》) 各家論述 : ①《本草匯言》:"卓登山云,浮小麥系小麥之皮,枯浮無肉,體輕性燥,善除一切風(fēng)濕在脾胃中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Fú Xiǎo Mài 別名 : 浮麥 英文名 : Blighted Wheat, shriveled wheat, light wheat 出處 : 出自《本草匯言》 來源 : 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小麥干癟輕浮的穎果。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riticum aestivum L.采收和儲藏:夏至前后,成熟果實(shí)采收后,取癟瘦輕浮與未脫凈皮的麥粒,篩去灰屑,用水漂洗,曬干。 生境分布 : 全國各地均有栽培,為我國主要食糧之一。 原形態(tài) : 小麥,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高60-100cm。稈直立,通常6-9節(jié)。葉鞘光滑,常較節(jié)間為短;葉舌膜質(zhì),短?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性狀 : 性狀鑒定:干癟穎果呈長圓形,兩端略尖。長約7mm,直徑經(jīng)2.6mm。表面黃白色,皺縮 炮制 : 揀去雜質(zhì) 鑒別 : 薄層角譜:取本品細(xì)粉0.1g,加70%乙醇1ml 歸經(jīng) : 心經(jīng) 性味 : 味甘 注意 : 《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無汗而煩躁或虛脫汗出者忌用?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span> 功能主治 : 除虛熱;止汗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 復(fù)方 : ①治盜汗及虛汗不止: 浮小麥 各家論述 : 1.《本草匯言》:卓登山云,浮小麥系小麥之皮,枯浮無肉,體輕性燥,善除一切風(fēng)濕在脾胃中。如濕勝多汗,以一、二合炒燥煎湯飲。倘屬陰陽兩虛,以致自汗盜汗,非其宜也。2.《本經(jīng)逢原》:浮麥消克斂盜汗,取其散皮膝之熱也。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1452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中藥大辭典》:浮小麥
《中華本草》:浮小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