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 >> 中藥材

    蝮蛇

    中醫(yī)世家 2023-05-02 08:54:40

    《全國中草藥匯編》:蝮蛇

    拼音注音 : Fù Shé

    別名 : 土球子、土谷蛇

    、土布袋
    、土狗子蛇
    、草上飛、七寸子
    、土公蛇
    、土虺
    、灶土蛇
    、爛肚腹虺

    來源 : 有鱗目蝮蛇科蝮蛇Agkistrodon halys (Pallas),以全體入藥

    生境分布 : 東北

    、浙江、江西
    、河南、華南

    化學(xué)成分 : 干燥蝮蛇含膽甾醇

    、牛磺酸及脂肪等
    ,蝮蛇毒含卵磷脂酶及使中毒動物出血的毒質(zhì)。

    炮制 : 蝮蛇粉:將蝮蛇殺死

    ,烘干或焙干
    ,研成細(xì)粉。蝮蛇酒:活蝮蛇1條
    ,放入1000毫升60度白酒中,并加人參5錢
    ,封塞后置冷處
    ,3個月后用,或用1條蝮蛇的粉末
    ,浸500毫升的白酒,1~3個月后用

    功能主治 : 袪風(fēng)

    ,通絡(luò),攻毒,定驚
    。主治瘰疬,搭背
    ,痘疹及麻風(fēng)病等

    用法用量 : 蝮蛇粉每次1~2錢,黃酒送服

    ;蝮蛇酒每次5~10毫升
    ,每日2次

    復(fù)方 : 治半身不遂:蝮蛇1斤

    ,高粱酒3斤,浸泡10天
    ,飯后服0.5~1兩
    ,日服2~3次
    。治瘰疬搭背:蝮蛇1條
    ,放瓷罐內(nèi),加入香油1斤
    ,浸泡
    ,封口
    ,埋地下
    ,百日后取出曬半干,搗成膏狀物敷患處
    。治痘疹后余毒上攻
    ,目不辨人:蝮蛇1條(焙干),天花粉適量
    ,共研細(xì)末
    ,納入羊肝內(nèi)煮熟吃

    摘錄 :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蝮蛇

    拼音注音 : Fù Shé

    別名 : 虺(《詩經(jīng)》)

    ,反鼻(《經(jīng)典釋文》),土虺蛇(《普濟(jì)方》)
    ,反鼻蛇(《綱目》)
    ,碧飛(《湖州府志》)
    ,方勝板
    、土錦
    、灰地匾(《綱目拾遺》),草上飛(薛德焴《系統(tǒng)動物學(xué)》)
    ,七寸子、土公蛇
    、狗屙蝮
    、爛肚蝮(《生物學(xué)通報》3:4,1958)
    ,土球子(《東北動物藥》)
    ,地扁蛇(《中國藥學(xué)大辭典》)

    出處 : 《別錄》

    來源 : 為蝮蛇科動物蝮蛇除去內(nèi)臟的全體。春

    、夏間捕捉
    。捕得后,剖腹除去內(nèi)臟
    ,烘干。

    生境分布 : 棲息于平原或較低的山區(qū)

    ,常盤成圓盤狀或扭曲成波狀
    。捕食鼠、蛙
    、蜥蜴、小鳥
    、昆蟲等
    。有劇毒。我國北部和中部均有分布

    原形態(tài) : 全長54~80厘米。頭部呈三角形

    ;吻端圓
    ,吻鱗寬稍大于高。鼻間鱗較寬
    ,其后緣向外側(cè)方斜出
    。前額鱗大
    ,長寬略相等
    ;額鱗之長和兩顱頂鱗間的縫合線的長度相等:顱頂鱗之長與額鱗加前額鱗1/2的和相等
    。眼上鱗長于額鱗,小于顱頂鱗
    。鼻孔位于2鼻鱗間,前鼻鱗比后鼻鱗大一倍
    。眼前鱗2片
    ,眼后鱗2~3片,眼下鱗1片
    ,前端與第3上唇鱗相接
    。上唇鱗7片
    ,第3片入眼
    ;下唇鱗10片,前4片與前額鱗相接
    。前頦鱗大
    ,左右并立
    ;后頦鱗小
    ,左右分開,中間隔1對小鱗
    ;后頦鱗和第1腹鱗間有5對左右的小鱗片
    。體鱗起棱
    ,通常23~21~17行
    。腹鱗138~168片;肛鱗單一
    ;尾下鱗28~56對
    。背面為暗褐色,體側(cè)各具黑褐色圓斑1行
    ,約30個左右。兩側(cè)斑紋在背中央往往相連接
    。頭頂灰褐色
    ,從眼后到口角有一黑褐色闊條紋;上
    、下唇和頭部腹面均淡黃色
    。腹面灰白色,散有黑色斑點
    ,有時全呈灰黑色
    。尾短,焦黃色

    化學(xué)成分 : 從蝮蛇蛇毒中已分離提純以下成分:出血因子HR-Ⅰ及HR-Ⅱ

    ,蛋白酶b,一種緩激肽釋放酶及兩種緩激肽破壞酶和強(qiáng)化因子E
    。HR-Ⅰ可能是它的主要毒索,含12%中性糖
    ,等電點4.70,是一種酸性的糖蛋白
    ,分子量約為85000。HR-Ⅰ已高度純化
    ;但與蛋白酶b分不開
    ,也是糖蛋白
    ,分子量95000。蛋白酶b是一種肽鍵內(nèi)斷酶
    ,含2克原子Ca/mol
    ;去Ca后,分子構(gòu)型變化
    ,喪失蛋白酶活性;反應(yīng)不可逆
    。強(qiáng)比因子E是11肽
    ,其一級結(jié)構(gòu)已經(jīng)化學(xué)合成證明。

    藥理作用 : 粗制蛇毒成分復(fù)雜

    ,作用亦很復(fù)雜。一般認(rèn)為
    ,蝮蛇毒是以血循毒為主的血循
    、神經(jīng)混合毒。被咬傷的病人除局部出觀腫脹
    、疼痛外
    ;由于神經(jīng)毒
    ,常發(fā)生畏寒
    、目糊、眼瞼下垂
    、頸項牽引感
    ,當(dāng)然更重要的是引起呼吸困難如雙吸氣、屏氣
    、點頭狀或魚口樣呼吸等
    。呼吸麻痹是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動物試驗也證明蝮蛇毒具有明顯的神經(jīng)毒的作用
    。另一方面
    ,蝮蛇毒具有顯著的血循毒
    ,單純的人工呼吸并不能延長動物的生存時間
    。臨床病人也常出現(xiàn)面色蒼白、多汗
    、心率加速
    、四肢厥冷、血壓下降等嚴(yán)重中毒性休克癥狀
    。雖然有人認(rèn)為江蘇蝮蛇毒主要也是神經(jīng)毒(據(jù)他們觀察呼吸麻痹是主要癥狀及致死原因),但一般仍認(rèn)為血循毒是主要的
    。它能大量釋放血管活性物質(zhì)如組織胺
    、5-羥色膠及緩動素等,破壞紅細(xì)胞
    ,增加毛細(xì)血管通透性,使血漿及體液大量喪失
    ,血容量不足
    。更加嚴(yán)重的是對心臟的直接損害,被咬傷的病人心電圖有竇性心律不整
    、異位節(jié)律
    、P波變尖
    。R波低電壓
    、傳導(dǎo)阻滯、S-T段下降
    、T波扁平或倒置等變化
    ,聯(lián)系到實驗動物中毒死亡后的尸解情況-心肌出血、心肌纖維濁腫斷裂
    ,可以認(rèn)為蝮蛇毒對心臟的毒性是循環(huán)衰竭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于休克
    、溶血及對各臟器的直接損害(如腎等)
    ,可發(fā)生酸中毒
    、急性腎功能衰璃等
    。嚴(yán)重咬傷病人常出現(xiàn)醬油色尿以及尿中蛋白
    、管型、隱血均呈陽性等
    。防治感染也是非常重要的問題
    。竹葉青、龜花蛇毒亦為以血循毒為主的混合毒
    。一般局部癥狀較重,而全身癥狀較輕
    ,如能及時正確搶救
    ,死亡率較低。

    炮制 : 蝮蛇霜:取蝮蛇煅燒存性

    ,研成粉末

    性味 : 甘,溫

    ,有毒
    。①《本草拾遺》:"有小毒。"②《綱目》:"甘
    ,溫,有毒
    。"③《本經(jīng)逢原》:"大熱
    ,有毒。"

    功能主治 : 祛風(fēng)

    ,攻毒。治麻風(fēng)
    ,癩疾
    ,皮膚頑痹,瘰疬
    ,痔疾
    。①《別錄》:"釀作酒療癩疾
    ,諸瘺
    ,心腹痛,下結(jié)氣
    。"②《藥性論》:"治五痔
    ,腸風(fēng)瀉血。"③《綱目拾遺》:"治風(fēng)痹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酒浸或燒存性研末

    。外用:浸油、酒漬或燒存性研末調(diào)敷

    復(fù)方 : ①治大風(fēng)及諸惡風(fēng)

    ,惡瘡瘰疬
    ,皮膚頑痹
    ,半身枯死,皮膚手足臟腑間重疾并主之:蝮蛇一枚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钪髦校源季埔欢吠吨?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埋于馬溺處,周年以后開取
    ,酒味猶存
    ,蛇已消化。不過服一升已來
    ,當(dāng)覺舉身習(xí)習(xí),服訖
    ,服他藥不復(fù)得力
    。亦有小毒,不可頓服
    。(《本草拾遺》)②治白癩:大蝮蛇一枚
    。切勿令傷,以酒漬之
    ,大者一斗
    ,小者五升,以糠火溫
    ,令下,尋取蛇一寸許
    ,以臘月豬膏和
    ,敷瘡。(《肘后方》)③治破傷風(fēng)牙關(guān)緊急,口噤不開
    ,口面歪斜,肢體弛緩:土虺蛇一條(去頭
    、尾
    、腸、皮
    、骨,醋炙)
    ,地龍五條(醋炙)
    ,天南星一枚(重三分者
    ,炮)
    。上為末,醋煮面和丸
    ,如綠豆大
    。每服三至五丸,生姜酒下
    ,稀蔥粥投
    ,汗出瘥。(《普濟(jì)方》天南星丸)④治一般腫毒
    ,創(chuàng)傷潰爛久遠(yuǎn)等癥:蝮蛇,去其首尾
    ,剖腹除腸
    ,銼,浸油中
    ,五十日后,微蒸取用
    ,外涂。(《外科調(diào)寶記》蝮蛇油)⑤泊瘰疬搭背:蝮蛇一條
    ,香油一斤
    。先將香油旗入瓷罐內(nèi),而后把蝮蛇放入浸泡
    ,封口
    ,埋地下,百日后取出
    ,曬半干
    ,搗成膏狀物,敷患處
    。(《吉林中草藥》)⑥治胃痙攣:蝮蛇
    ,酒浸一年以上
    ,每食前飲一杯
    ,一日三次,連續(xù)二十日有效
    。(《動植物民間藥》)⑦治遺溺:蝮蛇一錢
    ,雞舌香二分。上二味細(xì)末
    ,臨臥白湯送下。七歲至十五歲
    ,每服五分
    ;十五歲以上每服一錢。(《新本草綱目》)

    臨床應(yīng)用 : 治療麻風(fēng)及麻風(fēng)反應(yīng):試用蝮蛇酒治療各型麻風(fēng)均有一定效果

    ,尤以合并砜類藥治療者療效更佳
    。據(jù)47例治療6個月的觀察
    ,用藥后一般情況如精神
    、體重及食欲都有改善,皮膚反應(yīng)消退或有進(jìn)步
    ,知覺恢復(fù)或好轉(zhuǎn)
    ,潰瘍縮小,性功能改進(jìn)
    ;在病理改變上炎癥細(xì)胞浸潤減少
    ,細(xì)菌檢查消失或減少。另有10例晚期瘤型麻風(fēng)患者單用蝮蛇酒治療
    ,結(jié)果顯效3例,有效5例
    ,無效2例
    。有效病例在用藥后1~2周開始皮膚結(jié)節(jié)斑紋軟化吸收消退,恢復(fù)知覺
    ,細(xì)胞浸潤及檢菌亦見減少
    。蝮蛇灑的制備無統(tǒng)一規(guī)格,曾試用下列制法:㈠取大的(約6~7年)活蝮蛇一尾
    ,放入60°高粱燒酒1000毫升中醉死
    ,并加入人參5錢,密蓋后置于陰冷處
    ,浸泡3個月后取酒內(nèi)服
    ,每日1~2次
    ,每次5~10毫升
    。㈡用玻璃皿引取活蝮蛇之毒液,加入60°高粱酒100毫升中
    ,1月后取酒服用
    ,每日1~2次,每次2~3毫升
    。㈢取鮮活蝮蛇一尾,人參5錢
    ,泡于12°黃酒2000毫升中
    ,3個月后取灑服用,每日入睡前服1次
    ,每次5毫升
    ,發(fā)汗就寢
    。㈣取活蝮蛇一尾
    ,殺死后置于干燥箱中,干燥12小時后研粉
    ,浸泡于60°高粱燒酒500毫升中
    ,1~3個月后取酒服,每日2次
    ,每次5~10毫升;或取粉末5克
    ,用黃酒300毫升1次送下
    。此外,臨床曾以蝮蛇粉5~10克
    ,于入睡前用黃酒適量送服(服藥期間補(bǔ)充液體解毒),連服3~4日
    ,治療麻風(fēng)結(jié)節(jié)性反應(yīng)15例
    ,結(jié)果反應(yīng)癥狀消失者12例,進(jìn)步2例
    ,無效1例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蝮蛇

    拼音注音 : Fù Shé

    別名 : 虺、土虺蛇

    、土錦、灰地匾
    、地扁蛇
    、土球子

    英文名 : Pallsas Pit Viper

    出處 : 出自《名醫(yī)別錄》;1.陶弘景:蝮蛇

    ,黃黑色
    ,黃頷尖口
    ,毒最烈:虺形短而扁
    ,毒不異于蚖,中人不即療
    ,多死
    。蛇類甚眾,惟此二種及青蝰為猛
    ,療之并別有方。2.《唐本草》:蝮蛇作地色
    ,鼻反
    ,口又長,身短
    ,頭屬相似
    ,大毒
    。一名蚖蛇
    ,無二種也。山南漢
    、沔間有之

    來源 : 藥材基源:為蝰科動物蝮蛇除去內(nèi)臟的全體。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gkistrodon halys (Pallas)采收和儲藏:春夏間捕捉

    。捕得后剖腹除去內(nèi)臟,盤成圓盤形
    ,烘干
    。亦可鮮用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活于平原、丘陵及山地

    ,活動于稻田、耕作區(qū)
    、草地以及住宅附近
    。以魚、蛙
    、鳥
    、鼠等為食。資源分布:廣泛分布于我國各地

    原形態(tài) : 蝮蛇,全長60cm左右

    。頭略呈三角形
    ,與頸區(qū)分明顯,背面淺褐色到紅褐色
    ,正脊有兩行深棕色圓斑
    ,彼此交錯排列略并列
    ,背鱗外側(cè)及腹鱗間有1行黑褐色不規(guī)則粗點
    ,略呈星狀;腹面灰白
    ,密布棕褐色或黑褐色細(xì)點
    。鼻間鱗寬短,排成“∧”形
    ;眶前鱗2,眶后鱗2(3)
    ,眶璨來新月形
    ,顳鱗2+4(3);上唇鱗2-1-4(2-1-3
    、3-1-4)式
    。背鱗21(23)-21-17(15)行
    ,中段最外行平滑或均具棱
    ;腹鱗137-173,肛鱗完整
    ;尾下鱗29-54對
    ,少數(shù)為單行

    性狀 : 性狀鑒別

    ,本品呈圓盤狀,盤徑6-8cm
    ,頭居中體背黑灰色
    ,有的個體有圓形黑斑,背鱗起棱
    ,多脫落
    。腹面可見剖除內(nèi)及的溝槽
    ,脫落的腹鱗長條形
    ,半透明。尾部較短
    ,長6-8cm
    。質(zhì)堅韌,不易折斷
    。氣腥。骨骼特征:鼻骨前端較突出
    ,軀干椎的棘突較低矮
    ,基本不后傾,椎體不突尖端較平截
    ,多數(shù)成長短不等的豎刀狀
    ,尾椎脈突側(cè)面觀亦成短豎刀狀
    。顯微鑒別(1)鱗片
    ;呈長橢圓形,長徑3.2-3.5mm
    ,短很能夠1.2-1.3mm
    ,有背棱,端突2個
    ,長徑178-196μm,短徑107-221μm
    。乳突長三角形
    、長條形或多角形。(2)掃描電鏡觀察:背鱗表面無突起
    ,卻有縱向樹枝交錯排列的紋理
    ,其表面具網(wǎng)格狀紋飾
    ,端窩2個
    ,其表面有網(wǎng)狀紋飾
    ,有背棱。

    化學(xué)成分 : 蝮蛇全體含膽甾醇(cholesterol)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撬幔╰aurine),脂肪
    ,脂質(zhì),揮發(fā)油等
    。其中脂肪酸類分以油酸(oleic acid)
    ,亞油酸(linoleic acid),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等不飽和脂肪酸含一多
    ,另見微量的奇數(shù)(碳)脂肪酸
    。脂質(zhì)類成分以磷脂(phospholipid)和膽甾醇居多
    ,內(nèi)臟中以三酰甘油(triglyceride)和膽固醇居多
    。同時在蛇體及內(nèi)臟中也發(fā)現(xiàn)有磷酸乙醇胺(phosphorylethanolamine),磷酸膽堿(choline phosphate)
    ,磷酸絲氨酸(phosphoserine)
    ,磷酸肌醇(phosphoinositide),神經(jīng)鞘磷脂(sphingomyelin)等種種磷脂
    。蝮蛇肛門腺分泌物有膽甾醇,癸酸(decanoic acid)
    ,二十一(烷)酸(heneicosanoic acid)
    ,二十(烷)酸(eicosanoic acid),十八(烷)酸(octadecanoic acid)
    ,順-9-十八烯酸(cis-9-octadecenoic acid)
    ,十七(烷)酸(heptadecanoic acid),十八(烷)酸(hexadecanoic acid)等

    藥理作用 : 毒性:粗制蛇毒成分復(fù)雜,作用亦很復(fù)雜

    。一般認(rèn)為
    ,蝮蛇毒是以血循毒為主的血循、神經(jīng)混合毒。被咬傷的病人除局部出現(xiàn)腫脹
    、疼痛外
    ;由于神經(jīng)毒
    ,常發(fā)生畏寒
    、目糊、眼瞼下垂
    、頸項牽引感
    ,當(dāng)然更重要的是引起呼吸困難如雙吸氣、屏氣
    、點頭狀或魚口樣呼吸等
    。呼吸麻痹是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動物試驗也證明蝮蛇毒具有明顯的神經(jīng)毒的作用。另一方面
    ,蝮蛇毒具有顯著的血循毒
    ,單純的人工呼吸并不能延長動物的生存時間。臨床病人也常出現(xiàn)面色蒼白
    、多汗、心率加速
    、四肢厥冷
    、血壓下降等嚴(yán)重中毒性休克癥狀。雖然有人認(rèn)為江蘇蝮蛇毒主要也是神經(jīng)毒(據(jù)他們觀察呼吸麻痹是主要癥狀及致死原因)
    ,但一般仍認(rèn)為血循毒是主要的
    。它能大量釋放血管活性物質(zhì)如組織胺、5-羥色胺及緩動素(Bradykinin)等
    ,破壞紅細(xì)胞,增加毛細(xì)血管通透性
    ,使血漿及體液大量喪失
    ,血容量不足。更加嚴(yán)重的是對心臟的直接損害
    ,被咬傷的病人心電圖有竇性心律不整
    、異位節(jié)律
    、P波變尖
    、R彼低電壓、傳導(dǎo)阻滯、S-T段下降
    、T波扁平或倒置等變化
    ,聯(lián)系到實驗動物中毒死亡后的尸解情況--心肌出血、心肌纖維濁腫斷裂
    ,可以認(rèn)為蝮蛇毒對心臟的毒性是循環(huán)衰竭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于休克
    、溶血及對各臟器的直接損害(如腎等)
    ,可發(fā)生酸中毒、急性腎功能衰竭等
    。嚴(yán)重咬傷病人常出現(xiàn)醬油色尿以及尿中蛋白
    、管型、隱血均呈陽性等
    。防治感染也是非常重要的問題。竹葉青
    、龜花蛇毒亦為以血循毒為主的混合毒
    。一般局部癥狀較重,而全身癥狀較輕
    ,如能及時正確搶救
    ,死亡率較低。

    炮制 : 蝮蛇霜:取蝮蛇煅燒存性

    ,研成粉末。

    歸經(jīng) :

    ;肝經(jīng)

    性味 : 味甘

    ;性溫;有毒

    注意 : 陰虛血虧都慎服

    ,孕婦禁服

    功能主治 : 祛風(fēng)

    ;通絡(luò)
    ;止痛;解毒
    。主風(fēng)濕痹痛
    ;麻風(fēng);瘰疬
    ;瘡癤
    ;疥癬;痔疾
    ;腫瘤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浸酒

    ,每條蝮蛇用60度白酒1000ml浸3個月,每次飲5-10ml
    ,日飲1-2次
    ;或燒存性研成細(xì)粉,每次0.5-1.5g
    ,日服2次。外用:適量
    ,油浸
    、酒漬或燒存性研末調(diào)敷。

    復(fù)方 : ①治大風(fēng)及諸惡風(fēng)

    ,惡瘡瘰疬
    ,皮膚頑痹,半身柏死,皮膚手足臟腑間重痰并主之:蝮蛇一枚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钪髦校源季埔欢吠吨?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埋于馬溺處
    ,周年以后開取,酒昧猶存
    ,蛇已消化。不過服一升已來
    ,當(dāng)覺舉身習(xí)習(xí)
    ,服訖,服他藥不復(fù)得力
    。亦有小毒
    ,不可頓服。(《本草拾遺》)②治白癩:大蝮蛇一枚
    。切勿令傷
    ,以酒漬之,大者一斗
    ,小者五升,以糖火溫,令下
    ,尋取蛇一寸許
    ,以臘月豬膏和,敷瘡
    。( 《肘后方》)③治破傷風(fēng)牙關(guān)緊急
    ,口噤不開,口面歪斜
    ,肢體弛緩士虺蛇一條(去頭、尾
    、腸
    、皮、骨
    ,醋炙)
    ,地龍五條(醋炙),天南星一枚(重三分者
    ,炮)
    。上為末,醋煮面和丸
    ,如綠豆大
    。每服三至五丸
    ,生姜酒下
    ,稀蔥粥投,汗出瘥
    。(《普濟(jì)方》天南星丸)④治一般腫毒
    ,創(chuàng)傷潰爛久遠(yuǎn)等癥:蝮蛇,去其首尾
    ,刳腹除腸,銼
    ,浸油中
    ,五十日后,微蒸取用
    ,外涂
    。(《外科調(diào)寶記》蝮蛇油)⑤治瘰疬搭背:蝮蛇一條
    ,香油一斤
    。先將香油放入瓷罐內(nèi),而后把蝮蛇放入浸泡
    ,封口
    ,埋地下,百日后取出
    ,曬半干,搗成膏狀物
    ,敷患處
    。(《吉林中草藥》)⑥治胃痙攣:蝮蛇,酒浸一年以上
    ,每食前欽一杯
    ,一日三次,連續(xù)二十日有效
    。(《動植物民間藥》)⑦治遺溺:蝮蛇一錢
    ,雞舌香二分。上二味細(xì)末
    ,臨臥白湯送下
    。七歲至十五歲
    ,每服五分
    ;十五歲以上每服一錢。(《新本草綱目》)

    臨床應(yīng)用 : 治療麻風(fēng)及麻風(fēng)反應(yīng)

    ;試用螟蛇酒治療各型麻風(fēng)均有一定效果
    ,尤以合并礬類藥治療者療效更佳
    。據(jù)47例治療6個月的觀察
    ,用藥后一般情況如精神
    、體重及食欲都有改善
    ,皮膚反應(yīng)消退或有進(jìn)步,知覺恢復(fù)或好轉(zhuǎn)
    ,潰瘍縮小
    ,性功能改進(jìn);在病理改變上炎癥細(xì)胞浸潤減少
    ,細(xì)菌檢查消失或減少
    。另有10例晚期瘤型麻風(fēng)患者單用螟蛇酒治療
    ,結(jié)果顯效3例
    ,有效5例
    ,無效2例。有效病例在用藥后l一2周開始皮膚結(jié)節(jié)斑紋軟化吸收消退
    ,恢復(fù)知覺
    ,細(xì)胞浸潤及檢菌亦見減少。蝮蛇酒的制備無統(tǒng)一規(guī)格
    ,曾試用下列制法:一、取大的(約6-7年)活螟蛇一尾
    ,放人60高梁燒酒1000ml中醉死
    ,并加人人參5錢,密蓋后置于陰冷處
    ,浸泡3個月后取酒內(nèi)服
    ,每日1-2次,每次5-10ml
    。二
    、用玻璃皿引取活蝮蛇之毒液
    ,加入60'高梁酒100ml中
    ,1月后取酒服用,每日1-2次
    ,每次2-3ml
    。三、自取鮮活蝮蛇一尾
    ,人參5錢
    ,泡于12'黃酒2000ml中,3個月后取酒服用
    ,每曰入睡前服1次,每次5ml
    ,發(fā)汗就寢
    。四、取活握蛇一尾
    ,殺死后置于干燥箱中
    ,干燥12小時后研粉,浸泡于60'高梁燒酒500ml中
    ,1-3個月后取酒服,每日2次
    ,每次5一10ml
    ;或取粉末5g
    ,用黃酒100ml1次送下。此外
    ,臨床曾以螟蛇粉5—10g
    ,于入睡前用黃酒適量送服(服藥期間補(bǔ)充液體解毒),連服3一4日
    ,治療麻風(fēng)結(jié)節(jié)性反應(yīng)15例,結(jié)果反應(yīng)癥狀消失者12例
    ,進(jìn)步2例
    ,無效1例。

    各家論述 : 1.《別錄》:釀作酒療癩疾

    ,諸瘺
    ,心腹痛,下結(jié)氣
    。2.《藥性論》:治五痔,腸風(fēng)瀉血
    。3.《綱目抬遺》:治風(fēng)痹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1478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猴頭菌
    大青木
    拼音注音 : Dà Qīng Mù別名 : 路邊青
    、臭葉樹
    、羊咪青、青心草
    、臭大青
    、鴨公青
    、淡婆婆、大葉青
    甲魚頭
    拼音注音 : Jiǎ Yú Tóu別名 : 腳魚頭
    、團(tuán)龜頭
    、鰲頭來源 : 爬行綱龜鱉目鱉科中華鱉Amyda sinensis (Wiegmann),以帶頸的頭入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