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中草藥匯編》:關(guān)白附
拼音注音 : Guān Bái Fù
別名 : 山喇叭花、烏拉花、黃烏拉花、竹節(jié)白附
、白附子[東北]
來源 : 為毛茛科烏頭屬植物黃花烏頭Aconitum coreanum (Levl.) Rapaics [A. koreanum R. Raym.]的塊根。秋末冬初采挖
,洗凈曬干
。
炮制 : 制關(guān)白附:將原藥材揀凈,分開大小,放入容器內(nèi)
,用涼水浸漂
,一般泡一周,每日換水1~2次
,漂好撈出
;將豆腐同置鍋(以銅鍋為好)中加水煮沸半小時,取出
,去掉豆腐
,陰干,再加入適量熱開水浸潤
,悶透
,切片曬干(每100斤用豆腐20~25斤)。
性味 : 辛、甘
,大溫。有毒
。
注意 : 孕婦忌服。
功能主治 : 祛風(fēng)痰,逐寒濕。用于偏正頭痛
,寒濕痹痛,口眼歪斜
。
用法用量 : 0.5~1錢。一般炮制后用。
摘錄 :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關(guān)白附
拼音注音 : Guān Bái Fù
別名 : 白附子(《別錄》),竹節(jié)白附(《中藥材品種論述》)。
出處 : 《中藥志》
來源 : 為毛茛科植物黃花烏頭的塊根。8~9月間挖取塊根
,除去莖葉、須根
,洗凈
,曬干。
生境分布 : 生于荒山坡的灌木從或高草叢邊。分布黑龍江
、吉林、遼寧
、河北等地
。主產(chǎn)遼寧
、吉林等地。
原形態(tài) : 黃花烏頭,又名:山啦叭花
、鼠尾草、兩頭菜
、藥虱子草
、白花子、烏拉花
。多年生草本
。塊根倒卵形或紡錘形,常2個連生
。莖直立
,高50~120厘米。葉互生
,有柄
;葉片3~5掌狀全裂,裂片再2回羽狀分裂
,最終裂片線形
,先端銳尖,寬約2毫米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偁罨ㄐ蝽斏』üiL0.5~4厘米
;萼片5
,花瓣狀,淡黃色
,外面密被微柔毛
,上萼片船狀盔形,長1~2厘米
,側(cè)萼片圓形
;花瓣2,緊貼盔瓣下
;雄蕊多數(shù)
;心皮3個,扁卵形
,密被白茸毛
。蓇葖果3~5,疏被白毛。種子有棱
,棱處具翅
。花期8~9月
。果期10月
。
性狀 : 干燥塊根,其母根呈圓錐形,略彎曲
,頂端有地上莖的殘基,全長3~7厘米
,直徑7~15毫米
;表面灰褐色至暗棕色,有縱皺及溝紋
,并有多數(shù)橫長突起的根痕散在或橫列近似節(jié)狀
。其子根,呈卵圓形或長圓形
,頂端無地上莖殘基而有芽痕
,長1.5~4厘米,直徑0.5~2厘米:表面棕色或褐色
,有細縱皺紋及小點狀根痕
,少數(shù)有瘤狀突起的側(cè)芽痕。質(zhì)均堅硬
,難折斷
,斷面白色,有粉性
;母根多有裂隙
,以水濕潤后,二者斷面均可見多數(shù)暗色點
,成環(huán)狀排列或散在
。無臭,味辛辣
,麻舌
。以個大、皮細
、飽滿充實
,粉性大的子根為佳
。母根及粉性小的子根質(zhì)次
。
化學(xué)成分 : 黃花烏頭含次烏頭堿和化學(xué)結(jié)構(gòu)尚未確定的關(guān)附甲素、關(guān)附乙素、關(guān)附丙素 、關(guān)附丁素和關(guān)附戊素
。
炮制 : 生關(guān)白附:揀凈雜質(zhì),洗凈 、曬干
。制關(guān)白附:取生關(guān)白附、用涼水浸漂
,置于陰涼處
,每日換水2~3次,泡5~7日后
,撈出
,用豆腐同置鍋中,加清水適量
,同煮約30分鐘
,取出,揀去豆腐
,陰干
,再用開水浸潤,悶透
,切片
,曬干。(關(guān)白附100斤
,用豆腐25斤)《日華子本草》:"入藥炮用
。"
歸經(jīng) : 肝、胃等經(jīng)。①《綱目》:"陽明經(jīng)藥。"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肺、脾二經(jīng)。"③《玉楸藥解》:"入足太陰脾、足厥陰肝經(jīng)。"④《本草再新》:"入心、脾、肺三經(jīng)。"
性味 : 辛甘,熱,有毒。①《海藥本草》:"大溫,有小毒。"②《蜀本草》:"味甘辛,溫。"③《珍珠囊》:"辛苦,純陽。"
注意 : 陰虛或熱盛者忌服。①《本草經(jīng)疏》:"似中風(fēng)證,雖痰壅禁用。小兒慢驚不宜服。"②《本草匯言》:"血虛生風(fēng),內(nèi)熱生驚,似風(fēng)似驚之證,需禁用之。"③《本草新編》:"痰涎壅塞 ,若系有火之癥,亦非所宜
。"
功能主治 : 祛風(fēng)痰,逐寒濕,定驚癇。治中風(fēng)痰壅,口眼歪斜,頭痛,癲癇,風(fēng)濕痹痛,破傷風(fēng),瘡瘍疥癬,皮膚濕癢。①《別錄》:"主心痛,血痹,面上百病,行藥勢。"②《海藥本草》:"主治疥癬,風(fēng)瘡,頭面痕,陰囊下濕,腿無力,諸風(fēng)冷氣。"③《日華子本草》:"主中風(fēng)失音,一切冷風(fēng)氣。"④王好古:"補肝風(fēng)虛。"⑤朱震亨:"治風(fēng)痰。"⑥《品匯精要》:"主小兒驚風(fēng)。"⑦《本草原始》:"身背汗斑疥癬并治之。"⑧《本草匯言》:"祛風(fēng)痰,解風(fēng)毒,善散面口風(fēng)。"⑨《本草述》:"主治中風(fēng)痰飲頭痛,行著痹,痿厥癘風(fēng),顫振眩暈,癇證悸疝諸證。"⑩《本草擇要綱目》:"治小兒毒暑入心,痰塞心孔,昏迷搐搦。"⑾《玉楸藥解》:"驅(qū)風(fēng)泄?jié)?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逐痹行痰
。治中風(fēng)失音,鼻口偏抖
,耳聾
,喉痹,行痰止唾
。"⑿《中藥學(xué)》:"治偏正頭痛
,破傷風(fēng)。"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0.5~2錢。外用:酌量
。
復(fù)方 : ①治中風(fēng)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白附子、白僵蠶
、全蝎(去毒)各等分,生用
。上為細末
。每服一錢,熱酒調(diào)下
,不拘時候
。(《楊氏家藏方》牽正散)②治風(fēng)痰眩暈,頭痛氣郁
,胸膈不利:白附子(炮去皮臍)半斤
,石膏(煨紅)半斤,朱砂二兩二錢半
,龍腦一錢
。為末
,粟米飯丸,小豆大
。每服三十丸
,食后茶酒任下。(《御藥院方》)③治偏頭風(fēng):豬牙皂角(去皮筋)
、香白芷
、白附子各等分。上為末
。每服一錢
,臘茶下,右疼右側(cè)臥
,左疼左側(cè)臥
,兩邊皆疼仰臥,食后服
。(《續(xù)本事方》)④治痰厥頭痛:半夏
、白附子、天南星各等分
。上為細末
,生姜自然汁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四十九
,食后姜湯送下。(《濟生方》三生丸)⑤治癲癇:皂角二兩(打碎
,用水半碗浸透
,采汁去滓,加白礬二兩煎干)
,白附子五錢
,半夏、南星
、烏蛇
、全蝎各三兩,蜈蚣半條
,姜蠶一兩五錢
,朱砂、雄黃各一錢五分
,麝香三分
。各研和勻,姜汁糊丸綠豆大
。每三十丸
,白湯下
。(《雞鳴錄》)⑥治破傷風(fēng),牙關(guān)緊急
,角弓反張
,甚則咬牙縮舌:南星,防風(fēng)
、白芷
、天麻、羌活
、白附子各等分
。上為末
。每服二錢
,熱酒一鐘,調(diào)服
,更敷傷處
。若牙關(guān)緊急、腰背反張者
,每服三錢
,用熱童便調(diào)服,雖內(nèi)有瘀血亦愈
;至于昏死心腹尚溫者
,連進二服,亦可保全
;若治瘋?cè)?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更用漱口水洗凈,搽傷處亦效
。(《外科正宗》五真散)⑦治小兒暑風(fēng):白附子
、天南星、半夏(并去皮)等分
。生研
,豬膽汁和丸,黍米大
。量兒大小
,以薄荷湯下。令兒側(cè)臥
,嘔出痰水即蘇
。(《全幼心鑒》)⑧治小兒吐逆不定,虛風(fēng)喘急:白附子
、藿香葉等分
。為細末
。每服半錢或一錢,米飲調(diào)下
,無時
。(《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方》白附散)⑨治喉痹咽喉腫痛,上焦風(fēng)熱
,痰吐不利:白礬灰一兩
。白附子一兩(炮裂)。上藥搗細羅為散
。涂在舌上
,勿咽津,有涎即吐之
。(《圣惠方》)⑩治面上皯驓:白附子為末
,臥時漿水洗面,以白蜜和涂紙上
,貼之
,久久自落。(《衛(wèi)生易簡方》)⑾治赤白汗斑:白附子
、硫黃等分
。為末,姜汁調(diào)稀
,茄蒂蘸擦
,日數(shù)次。(《簡便單方》)⑿治耳內(nèi)出膿水:白附子(炮)
、羌活(去蘆頭)各一兩
。上二味,同為細散
,用豬
、羊腎各一只,切開
,每只入藥末半錢
,不得著鹽,濕紙裹煨熟
。五更初溫嚼下
,續(xù)吃粥壓。(《圣濟總錄》二圣散)⒀治偏墜疝氣:白附子一個
,為末
,津調(diào)填臍上,以艾灸三壯或五壯。(《簡便單方》)
備注 : 商品白附子,有關(guān)白附及禹白附兩種,兩者的功效有異,當分別使用。參見"禹白附"條。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關(guān)白附
拼音注音 : Guān Bái Fù
別名 : 白附子、節(jié)附、兩頭尖、竹節(jié)白附
英文名 : aconite typhonium,Aconiti Coreani seu Typonii Gigantei Tuber,aconitum fischeri peichb,Bai Fu Zi,Baifuzi,Giant Typhonium Rhizoma,Giant Typhonium Rhizome,Giant Typhonium Tuber ,peichb
,Korean Monkshood Ro
出處 : 出自《中藥志》(《中藥大辭典》) 、《名醫(yī)別錄》(《中華藥?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罚?.《別錄》:白附子,生蜀郡
,三月采
。2.《唐本草》:此物(白附子)本出高麗,今出涼州
、巴西
,形似天雄;《本經(jīng)》出蜀郡
,今不復(fù)有
。涼州者生沙中,獨莖似鼠尾草
,葉生穗間
。3.《出自《海藥本草》》:按《南州記》云:白附子生東海,又新羅國
。苗與附子相似
。4.《綱目》:白附子乃陽明經(jīng)藥,因與附子相似
,故得此名
,實非附子類
來源 : 藥材基源:為毛茛科植物黃花烏頭的塊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conitum coreanum (Lévl.) Rapaics[A.delavayi Franch.var.coreanum Lévl.;A.komarovii Steinb.]采收和儲藏:8-9月間挖取塊根,除去殘莖、須根及泥土,洗凈,曬干。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00-900m的山地草坡或疏林中。資源分布:分布黑龍江東部、吉林、遼寧、河北北部。
原形態(tài) : 黃花烏頭,多年生草本。塊根倒卵形或紡錘形,長2-6cm,直徑1-1.4cm。莖直立,疏被反曲短柔毛。葉互生,莖下部葉在開花時枯萎;葉柄長1.4-4.5cm,無毛,具狹鞘;葉片寬菱狀卵形,長4.2-6.4cm,寬3.6-6.4cm,3全裂,全裂片細裂,小裂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兩面幾無毛?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偁罨ㄐ蝽斏?-7朵花;花序軸和花硬被反曲短柔毛
;下部苞片羽狀分裂,上部苞片線形
;下部花梗長0.8-2cm
;小苞片生花梗中部;花兩性
,兩側(cè)對稱
;萼片5,花瓣狀,淡黃色
,外面密被反曲柔毛
,上萼片船狀盔形,高1.5-2cm
,下緣長1.4-1.7cm
,外緣在下部縊縮,喙短
,側(cè)萼片斜寬倒卵形
,下萼片斜橢圓狀卵形;花瓣2
,無毛
,瓣片狹長,約長6.5mm
,距極短
,頭形;雄蕊多數(shù)
,花絲全緣
,被短毛;心皮3
,密被緊貼的短柔毛
。蓇葖果長約1cm。種子多數(shù)
,長2-2.5mm
,有3條縱棱
,沒棱有狹翅
。花期8-9月
,果期9-10月
。
栽培 : 1.生物學(xué)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耐嚴寒,喜潮濕
,忌水淹,在高溫多雨季節(jié)
,要特別注意排水
,以防根部腐爛。栽培地區(qū)應(yīng)選擇地勢較高
,陽光充足
,排水較好的腐殖質(zhì)壤土及砂質(zhì)壤土為誼。2.栽培技術(shù) 用分根繁殖或種子繁殖,以分根繁殖為主
。分根繁殖:于秋季采子根(塊根)
,按行距24-30cm,株距9-12cm定植
,覆土3.0-4.5cm
,鎮(zhèn)壓。種子繁殖:秋播或春播
,在畦內(nèi)撒播
,覆土宜淺,當年生小塊根供翌年移栽
。3.
性狀 : 1.性狀鑒別 子根長卵形、卵形或長圓錐形,長3-5cm,直徑0.7-2cm;表面淡棕色,有細皺紋及側(cè)根痕,有的有瘤狀突起的側(cè)根,頂端有芽痕;質(zhì)較硬,不易折斷,斷面類白色,較平坦,富粉性
。母根倒長圓錐形,略彎曲
,長4-5cm
,直徑1-2cm;頂端有地上莖殘基
,表面暗棕色
,有縱紋及突起的橫長根痕或橫列似節(jié)狀;體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