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Guì Zhú Tánɡ Jiè
別名 : 打水水花、金盞盞花(《內(nèi)蒙古中草藥》) 出處 : 《東北藥植志》 來源 : 為十字花科植物桂竹糖芥的全草 生境分布 : 野生于草原、田邊,山坡及路旁。除華南外,分布幾遍全國(guó)。 原形態(tài) :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30~150厘米,全株有二或三叉狀毛。莖直立,上部有分枝。單葉互生;線形或披針形,先端稍尖,邊緣波狀或有淺而長(zhǎng)的缺刻,基部漸狹;近無柄?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化學(xué)成分 : 全草含葡萄糖糖芥甙、黃麻屬甙A 藥理作用 : ①?gòu)?qiáng)心作用東北產(chǎn)桂竹糖芥乙醇提取液,對(duì)蛙,兔以及貓心電圖的實(shí)驗(yàn)證明,具有強(qiáng)心甙樣作用,作用出現(xiàn)快,無明顯蓄積性(小鼠),性質(zhì)與毒毛旋花子甙K相似。地上部分的干粉1克相當(dāng)于17.9貓單位。木糖糖芥甙1克相當(dāng)于119000貓單位。6579鴿單位,80000蛙單位 性味 : 酸苦 功能主治 : 強(qiáng)心利尿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 復(fù)方 : ①治心臟病性浮腫:糖芥二錢 備注 : 本植物的種子在山東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Guì Zhú Tánɡ Jiè 別名 : 糖芥 英文名 : Herb of Wormseed Mustard 出處 : 出自《東北藥植志》 來源 : 藥材基源:為十字花科植物小花糖芥的全草和種子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500-2000m的山坡 原形態(tài) : 小花糖芥 一年生草本,高15-50cm 栽培 : 生物學(xué)特性 喜溫暖潤(rùn)氣候 性狀 : 性狀鑒別 莖圓柱形,長(zhǎng)10-45cm,黃綠色,有縱棱和貼生的毛茸。基生葉蓮座狀,條形羽狀分裂,無葉柄;莖生葉披針形或條形,全緣或具波狀齒,兩面有毛茸。長(zhǎng)角果微扁,四角形或近圓柱形,長(zhǎng)2-2.5cm。種子橢圓形,略具三棱,長(zhǎng)編印0.8mm,寬約0.4mm,頂端圓或平截,基部略尖或微凹,有白色短小的種柄,表面黃褐色,具微細(xì)的網(wǎng)狀瘤點(diǎn)樣紋理及2條縱列淺槽;種皮薄,無胚乳,胚根背倚,子葉2片折疊。氣微,味苦。 化學(xué)成分 : 全草含葡萄糖糖芥甙(erysimoside),黃麻甙(corchoroside)A,木糖糖芥甙(erychroside),木糖糖芥醇甙(erychrozol)。種子含 K-毒毛旋花子次甙-β(Strophanthin),糖芥甙(erysimin), 黃麻甙A,木糖糖芥甙,葡萄糖糖芥甙,黃白糖芥醇甙(helveticosol),葡萄糖糖芥醇甙(erysimosol),木糖糖芥醇甙,洋地黃毒甙元-葡萄糖巖藻糖甙(glucodigifucoside),糖芥卡諾醇甙(erycordin),去葡萄糖芥卡諾醇甙(desglucoetycordin)等強(qiáng)心甙及毒毛旋花子甙元(strophanthidin)。還含種子油,基中所含脂肪酸有: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棕櫚油酸(palmitole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梗脂酸(stearic acid),油酸(oleic 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亞麻酸(linolenic acid),二十碳烯酸(eicosenoic acid),二十碳二烯酸(eicosadienoic acid) 藥理作用 : 1.強(qiáng)心作用:東北產(chǎn)桂竹糖芥乙醇提取液 歸經(jīng) : 心 性味 : 辛;苦 注意 : 本品有小毒,內(nèi)服不宜過量 功能主治 : 強(qiáng)心利尿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 復(fù)方 : ①治心臟病性浮腫:糖芥二錢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1546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中華本草》:桂竹糖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