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藥典》:槐角
拼音注音 : Huái Jiǎo
英文名 : FRUCTUS SOPHORAE
來源 : 本品為豆科植物槐Sophora japonica L. 的干燥成熟果實。冬季采收,除去雜質(zhì)
,干燥
。
性狀 : 本品呈連株狀,長1~6cm,直徑0.6~1cm。表面黃綠色或黃褐色,皺縮而粗糙,背縫線一側(cè)呈黃色。質(zhì)柔潤,干燥皺縮,易在收縮處折斷,斷面黃綠色,有黏性。種子1~6粒,腎形,長約8mm,表面光滑,棕黑色,一側(cè)有灰白色圓形種臍;質(zhì)堅硬,子葉2,黃綠色。果肉氣微,味苦,種子嚼之有豆腥氣。
貯藏 : 置通風干燥處,防蛀。
炮制 : 槐角:除去雜質(zhì)。蜜槐角:取凈槐角
,照蜜炙法(附錄Ⅱ D)炒至外皮光亮、不粘手
。每100kg槐角
,用煉蜜5kg 。
歸經(jīng) : 歸肝、大腸經(jīng)
。
性味 : 苦,寒。
功能主治 : 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用于腸熱便血
,痔腫出血
,肝熱頭痛
,眩暈目赤。
用法用量 : 6~9g。
摘錄 : 《中國藥典》
《中藥大辭典》:槐角
拼音注音 : Huái Jiǎo
別名 : 槐實(《本經(jīng)》),槐子(陶弘景),槐豆(《本草原始》)
,槐連燈
、九連燈、天豆(《河南中藥手冊》)
,槐連豆(《中藥材手冊》)
。
出處 : 《本草備要》
來源 : 為豆科植物槐的果實。冬至后,果實成熟時采摘,除去梗、果柄等雜質(zhì),曬干。
生境分布 : 全國各地均產(chǎn),主產(chǎn)河北、山東、江蘇、遼寧等地。
性狀 : 干燥莢果呈圓柱形,有時彎曲,種子間縊縮成連珠狀
,長1~6厘米
,直徑0.6~1厘米。表面黃綠色
、棕色至棕黑色
,一側(cè)邊緣背縫線黃色。頂端有突起的殘留柱基
;基部常有果柄
。果肉肉質(zhì)柔彰(而粘,干后皺縮
。氣微弱
,焦糖樣;味微苦
。內(nèi)有種子1~6枚
。種子腎形,長8~10毫米
,寬5~8毫米
,厚約5毫米。表面光滑
,棕色至棕黑色
,一側(cè)有橢圓形的種臍,旁有圓形的珠孔
,另一旁有略突起的種脊
。種皮革質(zhì),子葉2片
,黃綠色,嚼之有豆腥氣以肥大
、角長
、黃綠色、充實飽滿者為佳
。
毒性 : 槐豆仁及槐豆仁連皮制成浸膏 ,于家兔皮下注射,可使紅細胞減少
,后者尤甚
,說明槐角中含有一種破壞紅細胞的物質(zhì)?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苯墙嘧⑸溆谇嗤?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蜥蝎及白鼠結(jié)果皆中毒致死,足以說明槐角有毒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睒浞N子提取液能使兔、豬
、人的紅細胞凝集
,種子、莢
、果肉均含有抗A
、抗B、抗H凝集素
。另據(jù)蘇聯(lián)介紹槐樹的花
、果、葉各部分酊劑毒性不大
,小劑量可提高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興奮性
,興奮呼吸,輕度降低血壓
;大劑量可抑制某些反射機能
。
化學成分 : 含9個黃酮類和異黃酮類化合物,其中有染料木素、槐屬甙
、槐屬雙甙
、山柰酚糖甙-C、槐屬黃酮甙和蕓香甙
、蕓香甙的含量很高
,幼果中達46%?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睂龠昂繛?.5~2.0%.槐屬黃酮甙含量為0.8%
。另含槐糖0.4%。種子含油9.9%
。游離或結(jié)合的脂肪酸中
,油酸為22.3%,亞油酸為53%
,亞麻酸為12%
。
藥理作用 : ①升血糖作用家兔注射槐角浸膏后1小時血糖升高,同時出現(xiàn)尿糖 ,但此反應僅為一時性
,注射后1日即恢復。②抗菌作用槐角含有殺苗物質(zhì)
,能對抗葡萄球菌及大腸桿菌
。
炮制 : 蜜槐角:先取槐角置鍋內(nèi)用文火炒至鼓起,噴入蜜水 ,再炒至外皮光亮
、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
。(每槐角100斤
,用煉熱蜂蜜5斤)槐角炭:將凈槐角置鍋內(nèi),文火炒至外表呈焦黑色
,內(nèi)呈老黃色為度
,取出放涼?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独坠谥苏摗罚?凡采得(槐子)
,銅錘錘之令破,用烏牛乳浸一宿
,蒸過用
。"
歸經(jīng) : 入肝、大腸經(jīng)。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心 、肝
、大腸三經(jīng)。"②《本草經(jīng)疏》:"入手
、足陽明
,兼入足厥陰經(jīng)。"
性味 : 苦,寒
。①《本經(jīng)》:"味苦
,寒
。"②《別錄》:"酸咸,無毒
。"③《本草蒙筌》:"味苦辛咸
,氣寒,無毒
。"
注意 : 脾胃虛寒及孕婦忌服。①《本草經(jīng)集注》:"景天為之使。"②《本草經(jīng)疏》:"病人虛寒,脾胃作泄及陰虛血熱而非實熱者,外證似同,內(nèi)因?qū)嵁?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即不宜服?③《本經(jīng)逢原》):"胃虛食少及孕婦勿服
。"
功能主治 : 清熱,潤肝,涼血,止血。治腸風瀉血,痔血,崩漏,血淋,血痢,心胸煩悶,風眩欲倒,陰瘡濕癢 。①《本經(jīng)》:"主五內(nèi)邪氣熱,止涎唾
,補絕傷
,五痔,火瘡,婦人乳瘕
,子藏急痛
。"②《別錄》:"墮胎。"③《本草拾遺》:"殺蟲去風
,明目除熱淚
,頭腦心胸間熱風煩悶,風眩欲倒
,心頭吐涎如醉
,漾漾如船車上者。"④《日華子本草》:"治丈夫女人陰瘡濕癢
。"⑤李杲:"治口齒風
,涼大腸,潤肝燥
。"⑥《滇南本草》:"止血散疽
。""治五痔腸風下血,赤白熱瀉痢疾
。"⑦《會約醫(yī)鏡》:"清心
、肺、脾
、肝
、大腸之火
。治心腹熱痛
。"⑧《本草求原》:"槐角潤肝養(yǎng)血。治疳
,疔
,血痢,崩血
;其角中核子,補腦
,殺蟲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2~5錢;或入丸,散;嫩角搗汁用。外用:燒存性研末調(diào)敷。
復方 : ①治五種腸風瀉血,糞前有血名外痔,糞后有血名內(nèi)痔
,大腸不收名脫肛,谷道四面胬肉如奶名舉痔
,頭上有孔名瘺
,并皆治之:槐角(去枝梗炒)一斤,地榆
、當歸(酒浸一宿
,焙)、防風(去蘆)
、黃芩
。枳殼(去穰
,麩炒)各半斤
。上為末
,酒糊丸
,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
,米坎下
,不拘時候
。(《局方》槐角丸)②治婦人崩淋下血:槐角子八兩(酒洗
,炒),丹參四兩(醋拌
,炒)
,香附二兩(童便浸,炒)
。共為末,飴糖為丸
,梧子大
。每早雕五錢,米湯下
。(《陳氏產(chǎn)寶》)③治血淋并婦人崩漏不止:槐子(炒黃),管仲(炒黃)各等分
。共為末
。每服五錢,用釅醋一鐘煎,滾三
、五沸
,去渣溫服
。(《良朋匯集》槐子散)④治小便尿血:槐角子三錢,車前
,茯苓
、木通各二錢,甘草七分
。水煎服。(《楊氏簡易方》)⑤治赤痢毒血:槐角子四兩(酒洗
,炒)
,白芍藥二兩(醋炒),木香五錢(焙)
。共為末
。每早服二錢
,白湯調(diào)下
。(《本草匯言》)⑥治吐血、咯血
、嘔血
、唾血,或鼻衄
、齒衄、舌衄
、耳衄:槐角子八兩
,麥門冬(去心)五兩。用凈水五十大碗
,煎汁十五碗
,慢火熬膏
。每早午晚各服三大匙
,白湯下。(《本草匯言》)⑦治脫肛:槐花
;槐角
。上二味等分
,炒香黃
,為細末
。用羊血蘸藥,炙熟食之
,以酒送下
,或以豬膘去皮,蘸藥炙服
。(《百一選方》)⑧治陰疝腫縮:槐子(炒)一兩。搗羅為末
,煉蜜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溫酒下
,空心服
。(《圣濟總錄》槐子丸)⑨治眼熱目睹:槐子、黃連(去須)各二兩
。搗羅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
。每于食后以溫漿水下二十丸
,夜臨臥再服
。(《圣惠方》明目槐子丸)⑩治燙傷:槐角子燒存性
,用麻油調(diào)敷患處
。(《驗方選集》)
各家論述 : ①《本草經(jīng)疏》:"槐實,其主五內(nèi)邪氣熱者,乃熱邪實也:唾涎多者
,脾胃有熱也
;傷絕之病,其血必熱
;五痔由于大腸火熱,火瘡
,乃血為火傷
;婦人乳瘕,肝家氣結(jié)血熱所成
;子藏急痛
,由于血熱燥火?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睘榭嗪冴幹?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為涼血要品,故能除一切熱
,散一切結(jié)
,清一切火,如上諸病
,莫不由斯三者而成,故悉主之
。"②《本經(jīng)逢原》:"槐者
,益腎清火,與黃柏同類異治
。蓋黃柏專滋腎經(jīng)血燥
,此則專滋腎家津枯
。觀《本經(jīng)》主治
,皆脾胃有熱,陰津不足之病
。止涎唾
,腎司閉藏之職也。下焦痔瘺腸風
,風熱便血,年久不止者
,用此一味熬膏
,煉蜜收服。婦人乳瘕
,子藏急痛
,皆肝家血熟之患
,用以清熱滋燥
,諸證自安。上皆指槐角而言
,其角中核子
,專主明目。久服須發(fā)不白
,益腎之功可知
。"③《本草求真》:"槐角,書所云能疏肝經(jīng)風熱者
,非是具有表性
,得此則疏,實因熱除而風自息之意
。凡書所著治功,多有如此立說
,不可不細體會而詳究耳
。"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槐角
拼音注音 : Huái Jiǎo
別名 : 槐實、槐子 、槐莢
、槐豆、槐連燈
、九連燈
、天豆
、槐連豆
。
英文名 : Pod of Japanese Pagodatree, Pagodatree Pod
出處 : 出自《本草備要》;1.《綱目》:梁書言 ,庚肩吾常服槐實
,年七十余,發(fā)鬃皆黑
,目看細字。古方以子入冬月中膽中債之
,陰干百日
,每食后吞一枚,云久服明目
,白發(fā)還黑
,有痔及下血看
,尤宜服之。
來源 :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槐Sphora japonica L.的果實。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phora japonica L.采收和儲藏:多于11-12月果實成熟時采收。將打落或摘下的果實平鋪席上,曬至干透成黃綠色時,除去果柄及雜質(zhì),或以沸水稍燙后再曬至足干。鮮果實在果期隨采隨用。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栽培于屋邊、路邊。資源分布:全國各地普遍栽培。
原形態(tài) : 槐 落葉喬木,高8-20m。樹皮灰棕色,具不規(guī)則縱裂,內(nèi)皮鮮黃色,具臭味;嫩枝暗綠褐色,近光滑或有短細毛,皮孔明顯。奇數(shù)現(xiàn)狀復葉 ,互生
,長15-25cm,葉軸有毛
,基部膨大
;小葉7-15,柄長約2mm
,密生白色短柔毛;托葉鐮刀狀
,早落
;小葉片卵狀長圓形,長2.5-7.5cm
,寬1.5-3cm
,先端漸尖具細突尖,基部寬楔形
,全緣
,上面綠色
,微亮
,背面優(yōu)生白色短毛。圓錐花序頂生
,長15-30cm
;萼鐘狀
,5淺裂
;花冠蝶形
,乳白色,旗瓣闊心形
,有短爪
,脈微紫,翼瓣和龍骨瓣均為長方形
;雄蕊10,分離
,不等長
;于房筒狀,有細長毛
,花柱彎曲
。莢果肉質(zhì),串珠狀
,長2.5-5cm,黃綠色
,無毛
,不開裂,種子間極細縮
。種子1-6顆
,腎形,深棕色
。花期7-8月
,果期10-11月
。
性狀 : 性狀鑒別 莢果圓柱形,有時彎曲,在種子間縊縮而呈念珠狀,長l-6cm,直徑0.6-1cm。表面黃綠色或黃褐色,皺縮而粗糙,稍有光澤。背縫線一側(cè)有黃色帶,頂端有突起的殘留柱基,基部常有果柄殘留。質(zhì)柔潤,易在縊縮處折斷,斷面果肉黃綠色,有粘性,呈半透明角質(zhì)狀。種子l-6顆,腎形或長圓形,長8-10mm,寬5-8mm
,棕黑色
,表面平滑,有光澤
,一側(cè)有下凹的灰白色圓形種臍
,質(zhì)堅硬
,子葉2枚
,黃綠色。氣微
,味微苦
。嚼之有豆腥氣。以飽滿
、色黃綠、質(zhì)柔潤者為佳
。顯微鑒別 果實橫切面:外果皮細胞1列
,長方形,外壁角質(zhì)化
,表面觀可見環(huán)式氣孔
。中果皮為多列薄壁細胞,內(nèi)含草酸鈣短柱晶和棱晶
,近種臍的一端有多數(shù)小形石細胞群散在,并有維管束。內(nèi)果皮細胞1列
,細胞小
,切向延長。種皮外側(cè)為1列柵狀細胞
,壁木化
,排列整齊
,其下方有列鞋底狀的支持細胞
,內(nèi)側(cè)為數(shù)列薄壁細胞。種臍凹人處內(nèi)側(cè)有一橢圓形管胞島
,由多數(shù)梯紋或網(wǎng)紋管胞組織
,細胞類圓形。子葉外圍為胚乳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