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yè)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shí) >> 中藥材

    海紅豆

    中醫(yī)世家 2023-05-03 04:33:51

    《中藥大辭典》:海紅豆

    拼音注音 : Hǎi Hónɡ Dòu

    出處 : 《海藥本草》

    來(lái)源 : 為豆科植物海紅豆的種子。采收成熟的果實(shí)

    ,剝?nèi)》N子
    ,曬干。

    生境分布 : 生于林中或無(wú)蔭的山溪溝邊和山坡

    ,亦栽于庭園
    。分布廣東、廣西
    、云南以至喜馬拉雅山東部

    原形態(tài) : 海紅豆,又名:孔雀豆

    、紅豆
    、相思樹(shù)、相思格
    、雙棲樹(shù)
    、紅木、西施格樹(shù)
    。落葉喬木
    ,高約8米,幼嫩部被小柔毛
    。2回羽狀復(fù)葉
    ,有羽片4~12對(duì)(海南產(chǎn)的3~4對(duì)),小葉8~14枚
    ,矩圓形或卵形
    ,長(zhǎng)2.5~3.5厘米,寬約1.5~2.5厘米
    ,先端極鈍
    ,兩面均被柔毛。圓錐花序式的總狀花序
    ,花小
    ,白色或淡黃色,同生于一花束上,具短柄
    ;萼鐘形
    ,5齒裂,長(zhǎng)約5毫米
    ,與花柄同被金黃色柔毛
    ;花瓣5,披針形
    ;雄蕊10
    ,分離,花藥卵形
    ;子房無(wú)柄
    。莢果帶狀,長(zhǎng)10~20厘米
    ,當(dāng)開(kāi)裂時(shí)彎曲而旋卷
    ,禿凈;種子鮮紅色
    ,光亮,闊卵形
    ,長(zhǎng)約5.5~8毫米
    ,珠柄著生于其一端?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ㄆ?~7月
    。果期8~9月。

    化學(xué)成分 : 種子中含豆甾醇及其葡萄糖甙

    、衛(wèi)矛醇和多糖
    。種子油中含油酸、亞油酸
    、肉豆蔻酸
    、棕櫚酸、硬脂酸和少量廿四酸等

    藥理作用 : 海紅豆與相思子不同

    ,不含甙(含皂甙)、生物堿及相思子毒蛋白
    。曾有人報(bào)告其中含毒扁豆堿樣成分
    ,但非洲人有用作調(diào)味品者。根有催吐
    、瀉下作用
    ;葉則有收斂作用,可用于止瀉。

    性味 : 《海藥本草》:"微寒

    ,有小毒
    。"

    功能主治 : 《海藥本草》:"主人黑皮鼾蹭,花癬

    ,頭面游風(fēng)
    ,宜入面藥及澡豆。"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海紅豆

    拼音注音 : Hǎi Hónɡ Dòu

    別名 : 紅豆

    、大紅扁豆
    、相思子、孔雀豆
    、相思格

    英文名 : Seed of Sandal Beadtree, Seed of Coral Peatree

    出處 : 出自《海藥本草》

    來(lái)源 :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海紅豆的種子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Adenanthera pavonina L.var.microsperma(Teijsm.et Binnend.)Nielsen [A.microsperma Teijsm.et Binnend.;A.pavonina auct.non L.]采收和儲(chǔ)藏:秋季果熟時(shí)采摘果實(shí),打下種子
    ,曬干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多生于山溝、溪邊

    、林中或栽培于庭園
    。資源分布:分布于福建、臺(tái)灣
    、廣東
    、海南、廣西
    、貴州
    、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 海紅豆 落葉喬木

    ,高5-20m
    。嫩枝微被柔毛。二回羽狀復(fù)葉
    ,具短柄
    ;葉柄和葉軸被微柔毛,無(wú)腺體
    ;羽片3-5對(duì)
    ,小葉4-7對(duì),互生
    ,長(zhǎng)圓形或卵形
    ,長(zhǎng)2.5-3.5cm,寬約1.5-2.5cm
    ,先端圓鈍
    ,兩面均被微柔毛。總狀花序單生于葉腋或在枝頂排成圓錐花序
    ,被短柔毛
    ;花小,白色或淡黃色
    ,有香味
    ,具短梗;花萼長(zhǎng)不足1mm
    ,與花梗同被金黃色柔毛
    ;花瓣5,披針形
    ,長(zhǎng)2.5-3mm
    ,無(wú)毛,基部稍合生
    ;雄蕊10枚
    ,與花冠等長(zhǎng)或稍長(zhǎng);子房被柔毛
    ,幾無(wú)柄
    ,花柱絲狀,柱頭小
    。莢果狹長(zhǎng)圓形
    ,盤(pán)旋,長(zhǎng)10-20cm
    ,寬1.2-1.4cm,開(kāi)裂后果瓣旋卷
    ;種子近圓形至橢圓形
    ,長(zhǎng)5-8mm,寬4.5-7mm
    ,鮮紅色
    ,有光澤?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ㄆ?-7月
    。果期7-10月。

    性狀 : 種子呈闊卵形或橢圓形

    ,長(zhǎng)5.5-8mm
    ,表面鮮紅色,光亮
    ,一端右見(jiàn)種臍

    化學(xué)成分 : 海紅豆種子含豆甾醇(stigmasterol),豆甾醇葡萄糖甙(stigmasterol glucoside),衛(wèi)矛醇(dulcitol)

    ,多糖(polysaccharide)及蛋白酶抑制劑(protease inhibitor)和8種胰蛋白酶同效抑制劑(trypsin isoinhibitor)DE1-DE8
    ,種仁中含衛(wèi)矛醇,豆甾醇葡萄糖甙
    ,a-菠菜甾醇(a-spinasterol)
    ,β-谷甾醇及豐富的蛋白質(zhì)(protein),脂肪酸有棕櫚酸(palmitic acid)
    ,硬脂酸(stearic acid)
    ,花生酸(arachidic acid),二十四烷酸(lignoceric acid)
    ,二十八碳烯酸(octacosenoic acid)
    ,油酸(oleic 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
    ,二十碳烯酸(eicosenoic acid)
    ,種子油中還含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而種子油中總結(jié)合脂肪酸的50%以上為亞油酸(linoleic acid)
    ,還含少量亞麻酸(linolenic acid)
    ,另外,海紅豆木質(zhì)部分中含有洋槐黃素(robinetin)
    ,查耳酮(chalcone)
    ,紫鉚花素(butein),福建茶素(ampeloptin)
    ,二氫洋槐黃素(dihydrorobinetin)
    ,2,4-二羥基苯甲酸(2
    ,4-dihydroxybenzoic acid)
    ,樹(shù)皮中含有葡萄糖(glucose),刺囊酸(echinocystic acid)
    ,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及它們的葡萄糖皂甙和豆甾醇葡萄糖甙
    ,根中則含有齊墩果酸和刺囊酸,葉子中含有二十八醇(octacosanol)
    ,衛(wèi)矛醇
    ,β-谷甾醇葡萄糖甙(β-sitosterol glucoside)和豆甾醇。

    藥理作用 : 海紅豆的提取物對(duì)兔胰腺的總蛋白水解酶和胰蛋白酶的活性有很強(qiáng)的抑制作用

    ,對(duì)人胰腺的胰蛋白酶
    、糜蛋白酶和總蛋白水解酶有較強(qiáng)的抑制作用,而對(duì)牛的蛋白酶的抑制作用較弱

    歸經(jīng) :

    ;心
    ;脾經(jīng)

    性味 : 微苦、辛

    ;微寒
    ;有小毒

    功能主治 : 疏風(fēng)清熱,燥濕止癢

    ,潤(rùn)膚養(yǎng)顏
    。主面部黑斑,痤瘡
    ,皶鼻
    ,頭面游風(fēng),花斑癬

    用法用量 : 外用:適量

    ,研末涂

    各家論述 : 《海藥本草》:主人黑皮黯,花癬.頭面游風(fēng)

    ,宜入面藥及澡豆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1691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wú)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
    ,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qǐng)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huì)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lái)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lái)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qǐng)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
    ,我們會(huì)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shí)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石長(zhǎng)生
    拼音注音 : Shí Chánɡ Shēnɡ別名 : 丹草、長(zhǎng)生草
    、丹沙草
    、生肌草、石中珠
    、巖浮萍
    、豬毛七
    、水豬毛七、豬鬃草
    、豬毛腳筋草出處 : 石長(zhǎng)生
    ,始載于《本經(jīng)》,一名丹草
    ,列入下品
    竹葉心
    來(lái)源 : 慈竹屬植物慈竹Sinocalamus affinis (Rendle) Mcclure尚未能展開(kāi)呈筒卷形的嫩葉
    。性味 : 甘、苦
    ,涼
    。功能主治 : 清頭熱
    山玉桂
    拼音注音 : Shān Yù Guì來(lái)源 : 藥材基源:為樟科植物野黃桂的樹(shù)皮或葉。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Cinnamomum jensenianum Hand.Mazz.[C.pauciflorum H.T.Chang]采收和儲(chǔ)藏:全年均可
    羊外腎
    《中藥大辭典》:羊外腎拼音注音 : Yánɡ Wài Shèn別名 : 羊石子(《本事方》),羊腎(《四川中藥志》)
    。出處 : 《綱目》來(lái)源 : 為?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苿?dòng)物山羊或綿羊的睪丸。宰羊時(shí)
    甲魚(yú)頭
    拼音注音 : Jiǎ Yú Tóu別名 : 腳魚(yú)頭
    、團(tuán)龜頭、鰲頭來(lái)源 : 爬行綱龜鱉目鱉科中華鱉Amyda sinensis (Wiegma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