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Hǎi Piāo Shāo
別名 : 烏賊骨、墨魚骨
英文名 : ENDOCONCHA SEPIAE
來源 : 本品為烏賊科動物無針烏賊Sepiella maindroni de Rochebrune 或金烏賊Sepia esculenta Hoyle的干燥內(nèi)殼。收集烏賊魚的骨狀內(nèi)殼 性狀 : 無針烏賊:呈扁長橢圓形,中間厚,邊緣薄,長9~14cm,寬2.5~3.5cm,厚約1.3cm。背面有磁白色脊狀隆起 貯藏 : 置干燥處。 炮制 : 除去雜質(zhì),洗凈,干燥,砸成小塊。本品多為不規(guī)則形或類方形小塊,類白色或微黃色,味淡。 鑒別 : (1) 本品粉末類白色。置顯微鏡下觀察,多數(shù)為不規(guī)則透明薄片,有的具細條紋;另有不規(guī)則碎塊,表面顯網(wǎng)狀或點狀紋理。(2) 取本品粉末,滴加稀鹽酸,產(chǎn)生氣泡。 歸經(jīng) : 歸脾、腎經(jīng)。 性味 : 咸、澀,溫 功能主治 : 收斂止血 用法用量 : 5~9g。外用適量,研末敷患處。 摘錄 : 《中國藥典》 拼音注音 : Hǎi Piāo Shāo 別名 : 烏鲗骨(《素問》),烏賊魚骨(《本經(jīng)》),墨魚蓋(《中藥志》)。 出處 : 《綱目》 來源 : 為烏鲗科動物無針烏鲗或金烏鲗的內(nèi)殼。收集從烏鲗魚中剝下之內(nèi)殼;或于4~8月間,撈取漂浮在海邊的烏鲗內(nèi)殼,漂凈,曬干。 生境分布 : 主產(chǎn)浙江、福建、廣東、山東、江蘇、遼寧沿海地區(qū)。 原形態(tài) : ①無針烏鲗,又名:花拉子、麻烏鲗。頭部短,長約29毫米,兩側(cè)各有1發(fā)達的眼 性狀 : ①無針烏鲗的內(nèi)殼呈長橢圓形而扁平 化學(xué)成分 : 含碳酸鈣80~85% 藥理作用 : 烏賊骨中所含的碳酸鈣,可作制酸劑 炮制 : 海螵蛸:刷洗干凈,曬干 歸經(jīng) : 入肝、腎經(jīng)。①《綱目》:"厥陰血分。"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腎經(jīng)。"③《本草再新》:"入肝、脾、腎三經(jīng)。" 性味 : 咸,微溫 注意 : ①《本草經(jīng)集注》:"惡白斂 功能主治 : 除濕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調(diào)敷。 復(fù)方 : ①治胃痛,吐酸:㈠海螵蛸五錢,貝母、甘草各二錢,瓦楞子三錢。共研細末。每次服二錢。㈡海螵蛸一兩(研末),阿膠三錢。共炒,再研末。每次服一錢,每日三次。(《山東中草藥手冊》)②治胃出血:海螵蛸五錢,白芨六錢。共研細末。每次服一錢五分,日服三次。(《山東中草藥手冊》)③治吐血及鼻衄不止:烏賊骨,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清粥飲調(diào)下二錢。(《圣惠方》)④治鼻血不止:烏賊魚骨、槐花等分。舉生半炒,為末吹鼻。(《世醫(yī)得效方》)⑤治積年腸風(fēng)下血,面色萎黃,下部腫疼,或如鼠妳,或如雞冠 臨床應(yīng)用 : ①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以烏賊骨為主 各家論述 : ①《綱目》:"烏鲗骨,厥陰血分藥也《中藥大辭典》:海螵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