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Hǎi Tún Yú
別名 : 海狶(《臨海異物志》)。
出處 : 《本草拾遺》
來源 : 為海豚科動物海豚的肉或皮下脂肪。
生境分布 : 群棲于海中,性很活潑 原形態(tài) : 海豚(《綱目》)體長2~2.4米,肥滿呈圓錐形。頭部較小,吻長而突出,如喙狀,嘴與額交界處有V字形溝線相隔。上下頜各有齒94~100枚,齒末端尖銳,稍向后曲。耳孔極小。鼻孔1個,生于頭頂部,邊緣有瓣狀膜,能自動開合。眼小,有黑圈。背部中央有脊鰭,前肢鰭狀,形尖而狹;無后吱。尾部末端左右平展成2尾葉,成半月形鰭狀。頭部和軀體背面及兩側呈蒼黑色,腹部白色。 化學成分 : 肉占全身重量的38% 性味 : 《本草拾遺》:"味咸 功能主治 : 《本草拾遺》:"肉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1699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