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Huǒ Yānɡ Lè
別名 : 霸王鞭(《廣州植物志》),阿黎樹 出處 : 《生草藥性備要》 來源 : 為大戟科植物金剛纂的莖。全年可采。 生境分布 : 生于村舍附近或園邊,多栽培作觀賞及綠籬用。分布廣東、廣西、云南、貴州、福建等地。 原形態(tài) : 直立、肉質(zhì)、禿凈灌木或喬木,高可達(dá)7米,含白色乳汁。樹皮灰白色,有淺裂紋;老枝圓柱狀,或鈍三至六角形;小枝有3~5條厚而作波浪形的翅,翅的凹陷處有一對利刺。單葉耳生;少而小,具短柄,由翅邊發(fā)出,肉質(zhì) 炮制 : 去青皮,切片,炒透至焦黃。 性味 : 苦,寒,有毒。①《生草藥性備嬰》:"味苦 功能主治 : 消腫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 復(fù)方 : ①治臌脹:火秧竻膠(莖梗割開流出之白色膠)、炒米粉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Huǒ Yānɡ Lè 別名 : 純陽草 英文名 : Ancients Euphorbia Stem, Stem of Ancients Euphorbia 出處 : 出自《生草藥性備要》 來源 : 藥材基源:為大戟科植物金剛纂的莖。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uphorbia antiquorum L.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村舍附近或園地,多栽培作觀賞或綠籬。資源分布:分布于浙江、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 金剛纂 灌木,高達(dá)1m。含白色乳汁;分枝圓柱狀或具不明顯的3-6棱,小枝肉質(zhì),綠色,扁平或有3-5個肥厚的翅 性狀 : 性狀鑒別 莖枝肥厚,圓柱,或有3-6鈍棱,棕綠色;小枝肉質(zhì),綠色,扁平,有3-5翅狀縱棱 化學(xué)成分 : 莖含蒲公英賽醇(taraxerol) 炮制 : 去青皮,切片,炒透至焦黃。 歸經(jīng) : 心;大腸經(jīng) 性味 : 苦;寒;有毒 功能主治 : 利尿通便;拔毒去腐;殺蟲止癢。主水腫;臌脹;泄瀉;痢疾;食積;痞塊;疔瘡;癰疽;疥癬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3g;或入丸劑。外用:適量,剖開焙熱內(nèi)貼;或取汁涂 各家論述 : 1.《生草藥性備要》:治無名腫毒,大瘡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1716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上一篇:
火焰草
下一篇:
火秧竻葉
《中華本草》:火秧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