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shí) >> 中藥材

    紅木香

    中醫(yī)世家 2023-05-03 09:45:39

    《中藥大辭典》:紅木香

    拼音注音 : Hónɡ Mù Xiānɡ

    別名 : 紫金皮

    、金谷香、緊骨香、木臘(汪連仕《采藥書》)
    ,內(nèi)風(fēng)消(《植物名實(shí)圖考》)
    ,土木香(《福建民間草藥》)
    ,內(nèi)紅消(《江西中藥》)
    ,浙江紫荊皮(《藥材學(xué)》)

    出處 : 《綱目拾遺》

    來源 : 為木蘭科植物長梗南五味子的根或根皮

    。立冬前后采挖
    ,去凈殘莖、細(xì)根及泥土
    ,曬干
    。或剝?nèi)「窀伞?/span>

    生境分布 : 野生于山坡或溪旁

    。分布我國西南部
    、中部
    、東南部。主產(chǎn)浙江
    、江西
    。此外,江蘇
    、福建等地亦產(chǎn)

    原形態(tài) : 長梗南五味子,又名:廣福藤(《綱目拾遺》)

    ,藍(lán)果南五味子
    、盤柱南五味子、南五味子
    、紫金藤
    、風(fēng)沙藤、白山環(huán)藤
    、猴兒拳
    、冷飯團(tuán)、猢猻飯團(tuán)
    。常綠纏繞灌木
    ,長2.5~4米,全體無毛
    。小枝褐色或紫褐色
    。單葉互生;革質(zhì)
    ;矩圓形至矩圓狀倒披針形或橢圓形
    ,長5~10厘米,寬2~5厘米
    ,先端漸尖
    ,基部楔形,邊緣疏生腺頭細(xì)齒
    ,偶為全緣
    ,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淡綠色
    ;葉柄長1.5~3厘米
    。花單性
    ,雌雄異株
    ,單生于葉腋;花梗細(xì)長下垂
    ;萼片與花瓣無甚區(qū)別
    ,6~9片
    ,常3片為一列,外面的較小
    ,卵形至橢圓形
    ,內(nèi)面的較大,矩圓形至廣倒卵形
    ,黃色
    ,芳香;雄蕊多數(shù)
    ,集合成頭狀
    ,花絲極短;心皮多數(shù)
    ,集成亞球形
    ,柱頭白色
    ,圓盤形
    。小漿果球形,集成頭狀
    ,熟時(shí)暗藍(lán)色
    ,有白粉,內(nèi)有種子1~3粒
    。種子腎形
    ,淡灰褐色,有光澤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ㄆ?~7月。果熱期9~10月

    性狀 : 干燥根粗1.5~2.3厘米

    ,略彎曲,間有分枝及細(xì)根
    ,外皮紫褐色
    ,有縱溝紋及橫裂隙。質(zhì)硬
    ;斷面根皮厚達(dá)木部直徑的1/3
    ,木部赤褐色,周邊可見導(dǎo)管小點(diǎn)
    。氣香
    ,味苦。干燥的根皮
    ,為卷筒狀或不規(guī)則的塊片
    ,大小不一
    ,厚約1~4毫米。外表面栓皮大都脫落而露出紫色內(nèi)皮
    。內(nèi)表面暗棕色至灰棕色
    ;質(zhì)堅(jiān)而脆。以干燥
    、條勻
    、質(zhì)堅(jiān)實(shí)、外皮紫褐色者為佳

    化學(xué)成分 : 果實(shí)含揮發(fā)濁

    、有機(jī)酸、蛋白質(zhì)
    、脂肪油
    、粘液質(zhì)、果膠

    炮制 : 洗凈

    、撈出,潤透切片
    ,曬干

    性味 : 辛,溫

    。①《綱目拾遺》:"氣味辛香
    。"②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cè)》:"微甘苦,微溫
    。"

    注意 : 孕婦慎用

    功能主治 : 行氣,活血

    ,止痛
    。治氣滯腹脹痛,胃痛
    ,筋骨疼痛
    ,月經(jīng)痛,跌打損傷
    ,無名腫毒
    。①汪連仕《采藥書》:"入膏用,行血散氣
    。"②《綱目拾遺》:"治風(fēng)氣痛
    ,傷力,跌撲損傷
    ,胃氣疼痛
    ,食積
    ,痧脹等癥,俱酒煎服
    。"③《江西民間草藥驗(yàn)方》:"行血
    ,理氣,消脹
    ,止痛
    ,驅(qū)蛔蟲。"④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cè)》:"活血祛風(fēng)
    ,散瘀止痛
    。治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急性胃腸炎
    ,風(fēng)濕筋骨痛,跌打瘀積腫痛
    。"⑤《浙江中藥資源名錄》:"治心胃氣痛
    ,月經(jīng)痛。"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

    ,3~5錢
    ;或研末
    ,3~5分
    。外用:研末調(diào)敷或熬膏涂。

    復(fù)方 : ①治冷滯腹痛:南五味子根一兩

    。水煎成半碗
    ,溫服,日二次
    。(《福建民間草藥》)②治蛔蟲?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罕P柱南五味子根皮曬干(忌用火烘、火炒
    。陳久者失效)
    ,研極細(xì)末。一日服三次
    ,每次三至八分
    ,飯前空腹以溫開水送服。③治跌打損傷:盤柱南五味子根二兩
    ,百合金根皮一兩
    。研極細(xì)末,每次一錢
    ,以溫甜酒或白糖水調(diào)服
    。一日一次
    。外用酒調(diào)敷傷處。④治無名腫毒:盤柱南五味子根皮
    ,研成極細(xì)末
    。陰癥或半陰半陽癥,可用帶皮的生姜煎濃汁
    ,調(diào)敷
    ;陽癥,可用薄荷葉泡水
    ,調(diào)敷
    。(②方以下出《江西民間草藥驗(yàn)方》)⑤治雷頭風(fēng)腫痛:紫金皮、獨(dú)活
    、赤芍
    、白芷、菖蒲
    、蔥頭
    。煎濃如膏調(diào)敷。(《綱目拾遺》)⑥治外傷出血:紫金皮曬干研粉
    。用雞蛋清調(diào)敷
    。(《單方驗(yàn)方調(diào)查資料選編》)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紅木香

    拼音注音 : Hónɡ Mù Xiānɡ

    別名 : 紫金皮、金谷香

    、緊骨香
    、木臘、廣福藤
    、內(nèi)風(fēng)消
    、冷飯包、大活血
    、小血藤
    、大紅袍、內(nèi)紅消
    、小鉆
    、鉆骨風(fēng)、紫金藤
    、香藤根
    、過山龍

    出處 :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侗静菥V目拾遺》:紅木香

    ,立夏后生苗,枝莖蔓延,葉類桂略尖而軟
    ,葉蒂紅色
    ,咀之微香,有滑涎
    。根入土
    。入藥用須以水洗凈,去外粗皮
    ,取內(nèi)皮色紅者用之
    。入口氣味辛香而涼沁如龍腦。

    來源 : 藥材基源:為五味子科植物長梗南五味子的根或根皮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Kadsura longipedunculata Finetet Gagn.[K.peltigera Rehd.Et Wils.」采收和儲(chǔ)藏:立冬前后采挖
    ,去凈殘莖、細(xì)根及泥土
    ,曬干
    。或剝?nèi)「?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曬干?/span>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000-1200m的山坡

    、山谷及溪闊葉林中。資源分布:分布于長江流域以南各地

    原形態(tài) : 常綠木質(zhì)藤本

    ,長2.5-4m。小枝褐色或紫褐色
    ,皮孔明顯
    。葉柄長1.5-3cm;葉片長圓狀披針形
    、倒卵狀披外形或窄橢圓形
    ,革質(zhì);長5-13cm
    ,寬2-6cm,先端漸尖或尖
    ,基部楔形
    ,邊緣有疏齒或有時(shí)下半部全緣;上面深綠色而有光澤
    ,下面淡綠色
    ;側(cè)脈5-7對(duì)?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紊~腋
    ;雌雄異株;花梗細(xì)長,花下垂
    ;花被黃色
    ,8-17片,長8-13cm
    ,寬4-10mm
    ,排成3輪,外輪較小
    ,卵形至橢圓形
    ,內(nèi)輪較大,長圓形至廣倒卵形
    ;雄蕊群球形
    ,雄蕊30-70,花絲極短
    ;雌蕊群橢圓形
    ,心皮40-60,柱頭圓盤狀
    。聚合果球形
    ,直徑1.5-3.5cm,熟時(shí)紅色或暗藍(lán)色
    。種子2-3
    ,腎形,淡灰褐色
    ,有光澤
    。花期5-7月
    ,果期9-12月

    性狀 : 性狀鑒別 根圓柱形,常不規(guī)則彎曲

    ,長10-50cm或更長
    ,直徑10-50cm或更長,直徑1-2.5cm
    ,表面灰棕色至棕紫色
    ,略粗糙,有細(xì)縱皺紋及橫裂溝
    ,并有殘斷支根和支根痕
    。質(zhì)堅(jiān)硬,不易折斷
    ,斷面粗纖維性
    ,皮部與木部易分離
    ,皮部寬厚,棕色
    ,木部淺棕色
    ,密布導(dǎo)管小孔。氣微香而特異
    ,味苦
    、辛。根皮為卷筒狀或不規(guī)則的塊片
    ,厚1-4mm
    。外表面栓皮大都脫落而露出紫色內(nèi)皮。內(nèi)表面暗棕色至灰棕色
    ,皮
    。內(nèi)表面暗棕色至灰棕色,質(zhì)堅(jiān)而脆
    。顯微鑒別 根橫切面:木柱層細(xì)胞深棕色或棕紫色
    。皮層散生分泌細(xì)胞和嵌晶石細(xì)胞。韌皮部分泌細(xì)胞散在
    ;韌皮纖維眾多
    ,靠外側(cè)多單個(gè)散在,近形成層處多2-4個(gè)成束
    ,單個(gè)纖維和纖維束四周纖維的外壁嵌有多數(shù)小方晶
    ,形成嵌晶纖維。形成層成環(huán)
    ,木質(zhì)部導(dǎo)管直徑40-80-200μm
    ;木射線寬1-3列細(xì)胞,大多充滿棕黑色塊
    。本品薄壁細(xì)胞含淀粉粒

    化學(xué)成分 : 根中含右旋的安五脂素(anwulignan)[1],五內(nèi)酯(schisanlactone)B

    、E
    ,長南酸(changnanic acid),內(nèi)消旋二氫愈創(chuàng)木脂酸(meso-dihydroguaiaretic acid)
    ,β-谷甾醇(β-sitosterol)[2],五味子素(schisandrine)
    ,華中五味子醇(schisandrol)B,戈米辛(gomisin)H
    、M2,當(dāng)歸酰戈米辛(angeloylgomisin)H,翼梗五味子酚(schisanhenol)
    ,華中五味子酯(schisantherin)B,巴豆酰戈米辛(tigloylgomisin)P[3」
    。莖中含苯甲酰日本南五味子木脂素(benzoylbinankadsu-rin)A,異戊酰日本南五味子木脂素(isovaleroylbinankasurin)A,當(dāng)歸酰日本南五味子木脂素(angeloylbinankadsurin)A,異丁酰日本南五味子木脂素(isobu-tyroylbinankadsurin)A,異戊酰氧代南五味子烷(isovaleroylox-okadsurane)
    ,日本南五味子木脂素(binankadsurin)A[4],南五味子內(nèi)酯(kadsulactone)
    ,南五味子二內(nèi)酯(kadsudilactone)[5],(24z)-3-氧代-12α-乙氧基-8,24-羊毛甾二烯-26-酸〔(24z)-3-oxo-12α-acetoxylanosta-8
    ,24-dien-26-oic acid)〕
    ,(24z)-3-氧代- 12α-羥基-8,24-羊毛甾二烯-26-酸[(24z)-3-oxo-12α-hydroxy-lanosta-8
    ,24-dien-26-oci acid]
    ,新南五味子酸(neokadsuranic acid)B、C
    ,(24z)-3-氧代-8
    ,24-羊毛甾二烯-26-酸[(24z)-3-oxolanosta-8,24-dien-26-oci acid〕
    ,3
    ,4-開環(huán)-(24z)-4(30),8
    ,24-羊毛甾三烯-3
    ,26-二酸[3,4-seco-(24z)-lanosta-4(30)
    ,8
    ,24-triene-3,26-dioicacid〕[6]
    。種子中含華中五味子酯(schisantherin)J
    ,五味子酸(schizan-dronic acid),表五味子酸(epiwuweizic acid)
    ,二甲基去當(dāng)歸酰華中五味子酯(dimethyldeangeloyl schisantherin)F,A[7],R(+)-五味子素C〔R(十)-wuweizisu C]
    ,南五味子木脂寧(kadsuranin),R(+)-戈米辛〔R(+)-gomisin]M1
    ,R(+)-當(dāng)歸酰戈米辛[R(+)-angeloylgomisin M1,當(dāng)歸酰戈米辛(angeloylgo-misin)R[8]

    藥理作用 : 1.止吐 本品對(duì)急性胃腸炎的嘔吐

    ,神經(jīng)性呃逆,均有作用
    。2.鎮(zhèn)痛 對(duì)消化道炎癥
    ,潰瘍性疼痛,有明顯的止痛效果

    炮制 : 1.凈制:取原材料

    ,去凈殘莖
    ,細(xì)根及泥土,曬干
    ,或剝?nèi)「窀伞?.切制:洗凈
    ,撈出,潤透
    ,切片
    ,曬干。

    歸經(jīng) :

    ;胃
    ;肝經(jīng)

    性味 : 辛;苦

    ;性溫

    注意 : 孕婦慎用

    功能主治 : 理氣止痛;祛民通絡(luò)

    ;活血消腫
    。主胃痛;腹痛
    ;風(fēng)濕痹痛
    ;痛經(jīng);月經(jīng)不調(diào)
    ;產(chǎn)后腹痛
    ;咽喉腫痛;痔瘡
    ;無名腫毒
    ;跌打損傷傷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5g

    ;或研末
    ,1~1.5g。外用:適量
    ,煎湯洗
    ;或研粉調(diào)敷。

    各家論述 : 1.汪連仕《采藥書》:入膏用

    ,行血散氣
    。2.《本草綱目拾遺》:治風(fēng)氣痛,傷力
    ,跌撲損傷
    ,胃氣疼痛,食積
    ,痧脹等癥
    ,俱酒煎服
    。3.《江西民間草藥驗(yàn)方》:行血
    ,理氣
    ,消脹,止痛
    ,驅(qū)蛔蟲
    。4.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cè)》:活血祛風(fēng),散瘀止痛
    。治慢性胃炎
    ,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急性胃腸炎
    ,風(fēng)濕筋骨痛
    ,跌打瘀積腫痛。5.《浙江中藥資源名錄》:治心胃氣痛
    ,月經(jīng)痛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1748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
    ,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qǐng)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huì)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qǐng)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
    ,我們會(huì)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shí)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石長生
    拼音注音 : Shí Chánɡ Shēnɡ別名 : 丹草
    、長生草、丹沙草
    、生肌草
    、石中珠、巖浮萍
    、豬毛七
    、水豬毛七
    、豬鬃草、豬毛腳筋草出處 : 石長生
    ,始載于《本經(jīng)》
    ,一名丹草,列入下品
    桑白皮
    《中國藥典》:桑白皮拼音注音 : Sānɡ Bái Pí?jiǎng)e名 : 桑根皮英文名 : CORTEX MORI來源 : 本品為?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浦参锷orus alba L.的干燥根皮
    。秋末葉落時(shí)至次春發(fā)芽前采挖根部,刮去黃棕色粗皮
    兩面青
    《全國中草藥匯編》:兩面青拼音注音 : Liǎnɡ Miàn Qīnɡ別名 : 甲滿來源 : 紫金?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苾擅媲郙aesa indica (Roxb.)A. DC.
    ,以全株入藥。生境分布 : 云南
    大青木
    拼音注音 : Dà Qīng Mù別名 : 路邊青
    、臭葉樹、羊咪青
    、青心草
    、臭大青、鴨公青
    、淡婆婆
    竹葉心
    來源 : 慈竹屬植物慈竹Sinocalamus affinis (Rendle) Mcclure尚未能展開呈筒卷形的嫩葉
    。性味 : 甘
    、苦,涼。功能主治 : 清頭熱
    山玉桂
    羊外腎
    《中藥大辭典》:羊外腎拼音注音 : Yánɡ Wài Shèn別名 : 羊石子(《本事方》)
    ,羊腎(《四川中藥志》)。出處 : 《綱目》來源 : 為?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苿?dòng)物山羊或綿羊的睪丸。宰羊時(shí)
    甲魚頭
    拼音注音 : Jiǎ Yú Tóu別名 : 腳魚頭
    、團(tuán)龜頭、鰲頭來源 : 爬行綱龜鱉目鱉科中華鱉Amyda sinensis (Wiegma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