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Hónɡ Jī Tī Xiānɡ
別名 : 金背藤 出處 : 《陸川本草》 來(lái)源 : 為胡頹子科植物宜昌胡頹子的莖葉 生境分布 : 分布四川 原形態(tài) : 常綠直立或蔓性灌木,長(zhǎng)可達(dá)6米。小枝圓柱形,紅棕色,密被鱗毛。葉革質(zhì);葉形變化較大,自長(zhǎng)橢圓形、卵狀橢圓形至長(zhǎng)橢圓狀披鐘形,長(zhǎng)5~12厘米,寬2~5厘米,先端鈍或短尖或漸尖,基部楔形至圓形,上面光滑 性味 : 《陸川本草》:"性溫,味苦。" 功能主治 : ①《陸川本草》:"駁骨散積,消腫止痛。治跌打骨折,損傷腫痛,風(fēng)濕骨痛。"②《廣西藥植名錄》:"止痛,止咳。治風(fēng)濕腰痛,哮喘,黃腫,跌打。"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浸酒,3~5錢(qián)。外用:搗碎,酒炒敷患處。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Hónɡ Jī Tī Xiānɡ 別名 : 金背藤、紅面將軍、金耳環(huán) 英文名 : Stem and leaf of Henry Elaeagnus 出處 : 出自《陸川本草》。 來(lái)源 : 藥材基源:為胡頹子科植物宜昌胡頹子的莖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450-2300m的疏林或灌叢中 原形態(tài) : 宜昌胡頹子 常綠直立灌木,高3-5m。具刺,刺長(zhǎng)8-20mm;幼枝淡褐色,密被鱗片。葉互生;葉柄長(zhǎng)8-15mm;葉片革質(zhì),寬橢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zhǎng)6-15cm,寬3-5cm,先端漸尖或急尖,基部闊楔形,上面深綠色,下面銀白色,密被白色或散生少數(shù)褐色鱗片?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歸經(jīng) : 膀胱 性味 : 甘;性溫 功能主治 : 散瘀消腫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 各家論述 : 1.《陸川本草》:駁骨散積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1791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中華本草》:紅雞踢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