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常識 >> 中藥材

    胡桐淚

    中醫(yī)世家 2023-05-03 14:19:13

    《中藥大辭典》:胡桐淚

    拼音注音 : Hú Tónɡ Lèi

    別名 : 胡桐律(《漢書》顏師古注),石律(《日華子本草》)

    ,石淚(《嶺表錄異》),胡桐堿(《綱目》)

    出處 : 《唐本草》

    來源 : 為楊柳科植物胡楊的樹脂

    ,在土中留存多年而成。

    生境分布 : 分布內蒙古西部

    、甘肅、青海
    、新疆等地。

    原形態(tài) : 胡楊

    ,又名:胡桐(《漢書》)
    。喬木
    ,高15~30米。嫩枝有細毛
    ,一年后脫落,冬芽有毛
    ,無粘膠
    。葉形變異甚多,在長枝或幼樹的葉披針形
    、條狀披針形或菱形
    ,長5~12厘米
    ,多敷為全緣
    ,有短柄;在短枝或老樹枝上概為廣卵形
    、腎形
    ,長2.5~7厘米
    ,邊緣有牙齒
    ,葉柄長3~6厘米;又在同一樹或一枝上可見有兩者中間的葉形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涡裕菩郛愔?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葇荑花序;雄花序長1.5~2.5厘米
    ;雄花之苞倒披針形
    ,早落;雄蕊23~27
    ;雌花序長3~5厘米;雌花子房無柄
    ,附著于花盤基底
    ,柱頭6裂,紫紅色
    。蒴果長橢圓形
    ,長8~15毫米,有短柄

    性狀 : 分老式

    、新式兩種。㈠老式:樹脂流入土內年月較長
    。呈大小不一的塊狀或碎粉狀
    ,土黃色。質酥易碎
    。㈡新式:樹脂流入土內年月較短。多為不規(guī)則的圓塊
    ,櫻綠色
    。質軟色嫩,不易破碎
    ,帶酸性。以年久
    、色黃
    、無泥雜者為佳。

    歸經 : 入胃經

    。①《本草經疏》:"入足陽明經
    。"②《本草求真》:"入胃
    ,兼入腎
    。"

    性味 : 《唐本草》:"味咸苦,大寒

    ,無毒
    。"

    注意 : ①《海藥本草》:"多服令人吐。"②《本草匯言》:"胃家虛寒不食者勿用

    。"

    功能主治 : 清熱,化痰

    ,軟堅
    。治咽喉腫痛,齒痛
    ,牙宣
    ,牙疳
    ,骨槽風
    ,瘰疬
    。①《唐本草》:"主大毒熱
    ,心腹煩滿
    ,水和服之取吐
    。"②《海藥本草》:"主風疳匿齒牙疼痛
    ,骨槽風勞,能軟一切物
    。"③《日華子本草》:"治風蚛牙齒痛
    ,兼殺火毒并面毒。"④《醫(yī)學啟源》:"瘰疬非此不能除
    。"⑤《綱目》:"咽喉熱痛,水磨掃之
    ,取涎
    。"⑥《本草匯言》:"降火熱,滑痰結
    。"

    用法用量 : 外用:煎水含漱或研末撒。內服:入散劑

    復方 : ①治咽喉急脹

    ,腫結不通:胡桐淚三錢,硼砂二錢
    ,生礬一錢
    ,膽星一錢五分。共為末
    。用一、二茶匙姜湯調咽
    。(《本草匯言》)②治濕熱牙疼
    ,喜吹風:胡桐淚入麝香摻之。(《綱目》)③治齒縫忽然出血不止:胡桐淚半兩
    ,研羅為末
    ,用貼齒縫
    ,如血出不定
    ,再貼。(《圣惠方》)④治牙齒根宣露挺出
    ,膿血
    ,口氣:枸杞根一升(切),胡桐淚一兩
    。上件藥
    ,和勻,分為五度用
    ,每度以水二大盞
    ,煎至一盞,去滓
    ,熱含冷吐。(《圣惠方》)⑤治牙齒宣露有膿血出
    ,及小兒蟲蝕疳斷:葶藶
    、胡桐淚各半兩。上二味
    ,搗羅為散
    ,于患處摻之
    。(《圣濟總錄》)⑥治走馬牙疳:胡桐堿
    、黃丹等分。為末摻之
    。(《醫(yī)林集要》)⑦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和一般胃痛:胡桐樹樹脂
    。打碎,放入盆內
    ,加等量水,加熱使其溶化
    ,用四層紗布過濾
    ,收集濾濃,沉淀24小時
    ,急火煎熬
    ,切勿攪拌
    ,至水分蒸發(fā)完即成深褐色固體
    ,若底層炭化過重,則去掉不用
    ;最后碾成細末
    ,裝瓶內密封
    。用法
    ,10%梧桐堿液
    ,成人每次10毫升;粉劑每次一克
    ,一日兩次
    ,飯后服
    ,七日為一療程
    。(《新疆中草藥單方驗方選編》)

    各家論述 : ①《綱目》:"石淚,入地受鹵氣

    ,故其性寒能除熱,其味咸能入骨軟堅
    。"②《本草經疏》:"胡桐淚
    ,《經》曰:熱淫于內,治以咸寒
    ;又曰:在高者因而越之
    。苦以涌吐
    ,寒以勝熱
    ,故主大毒熱,心腹煩滿
    ,取吐而效也
    。《日華子》以之治風蟲牙齒痛
    ,李珣謂其能治骨槽風
    、齒匿,元素言瘰疬非此不能除
    ,皆資其苦能殺蟲
    ,咸能入骨軟堅
    ,大寒能除極熱之用耳
    。"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胡桐淚

    拼音注音 : Hú Tónɡ Lèi

    別名 : 胡桐律、石律

    、石淚
    、胡桐堿

    出處 : 出自《唐本草》

    來源 : 藥材基源:為楊柳科植物胡楊的樹脂流入土中,多年后形成的產物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pulus euphratica Oliv.[P.diversifolia Schrenk.]采收和儲藏:多在冬季采收,除去泥土雜質
    ,干燥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50-1800m的盆地

    、河谷和平原等地的鹽堿地。資源分布:分布于內蒙古
    、甘肅、青海
    、新疆

    原形態(tài) : 落葉喬木,高10-15m

    。樹皮淡灰褐色
    ,下部條裂。芽橢圓形
    ,褐色,長約7mm
    。苗期和萌枝葉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
    ,全緣或具不規(guī)則的波狀齒牙;成年樹小枝泥黃色
    ;枝內富含鹽分
    ,葉形多變
    ;葉柄微扁
    ,約與葉片等長,萌枝葉柄長僅1cm
    ;葉片卵圓形
    、卵狀披針形、三角形狀卵形或腎形
    ,先端有粗齒牙,基部楔形
    、闊楔形
    ,圓形或截形,基部有2腺點
    ,兩面同色
    。雄花序長2-3cm,軸有短柔毛
    ;雄蕊15-25,花藥紫紅色
    ,花盤邊緣有不規(guī)則齒牙
    ;苞片略呈菱形
    ,上部有疏齒牙;雌花序長約2.5cm
    ,果期長達9cm,子房長卵形
    ,柱頭3
    ,2淺裂,鮮紅或淡黃綠色
    。蒴果長卵圓形
    ,長10-12cm,2-3瓣裂
    ,無毛?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ㄆ?月,果期7-8月

    性狀 : 性狀鑒別 本品不規(guī)則的顆粒狀小塊或小薄片狀

    ,多相互粘結成疏松的團塊。表面棕黃色至棕色
    ,具角質樣光澤。質脆易碎
    ,斷面顏色稍淺
    ,放置則逐漸變深。氣極微
    ,味微苦
    、澀、嚼之微粘牙
    ,稍有砂粒感。顯微鑒別 粉末待征:棕黃色
    。樹脂狀物呈不規(guī)則的多角形
    ,淡黃色,常帶裂隙和紋理
    。多混雜有兩種非腺毛
    ,一種長而細
    ,直徑約10μm
    ;一種短而粗
    ,直徑約20μm,并有少量的淀粉粒和草酸鈣方晶
    。理化鑒別 (1)胡桐淚的1%甲醇液
    ,加鹽酸2滴,振搖后再加鎂粉少許
    ,微加熱,5-10min后溶液顯棕紅色
    。(檢查黃酮類)(2)加熱軟化融溶
    ,燃之微起泡,呈亮黃色火焰
    ;微有芳香氣散出
    ,殘渣黑色。(3)取本品甲醇液0.5ml
    ,加5%亞硝酸納2滴,溶液呈乳狀淡黃色
    ;再加5%氫氧化鈉2-4滴
    ,則變成暗血紅色溶液。(檢查酸羥基)(4)薄層色譜 用微量吸管吸取胡桐淚甲醇液
    ,以水楊酸為對照品
    ,分別點樣于同一硅膠CMC薄板上
    ,以氯仿-乙酸乙酯-甲醇-甲酸(25:3:1:1)展開
    ,展距13cm,在紫外光燈下觀察
    ,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位置
    ,有相同顏色的熒光斑。

    歸經 :

    ;胃經

    性味 : 苦;咸

    ;性寒

    注意 : 1.《海藥本草》:多服令人吐

    。2.《本草匯言》胃家虛寒不食者勿用。

    功能主治 : 清熱解毒

    ;化痰軟堅
    。主咽喉腫痛;齒痛
    ;牙疳
    ;中耳炎;瘰疬
    ;胃痛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

    ,6-10g;或入丸
    、散
    。外用:適量
    ,煎水含漱
    ;或研末撒。

    各家論述 : 1.《唐本草》:主大毒熱

    ,心腹煩滿
    ,水和服之取吐。2.《海藥本草》:主風疳NI齒牙疼痛
    ,骨槽風勞,能軟一切物
    。3.《日華子本草》:治風蚛牙齒痛
    ,兼殺火毒并面毒。4.《醫(yī)學啟源》:瘰疬非此不能除
    。5.《綱目》:咽喉熱痛,水磨掃之
    ,取涎。6.《本草匯言》:降火熱
    ,清痰結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1797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
    ,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兩面青
    大青木
    拼音注音 : Dà Qīng Mù別名 : 路邊青
    、臭葉樹
    、羊咪青、青心草
    、臭大青
    、鴨公青
    、淡婆婆
    竹葉心
    來源 : 慈竹屬植物慈竹Sinocalamus affinis (Rendle) Mcclure尚未能展開呈筒卷形的嫩葉
    。性味 : 甘、苦
    甲魚頭
    拼音注音 : Jiǎ Yú Tóu別名 : 腳魚頭
    、團龜頭、鰲頭來源 : 爬行綱龜鱉目鱉科中華鱉Amyda sinensis (Wiegmann)
    ,以帶頸的頭入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