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Hú Tónɡ Lèi
別名 : 胡桐律(《漢書》顏師古注),石律(《日華子本草》) 出處 : 《唐本草》 來源 : 為楊柳科植物胡楊的樹脂 生境分布 : 分布內蒙古西部 原形態(tài) : 胡楊 性狀 : 分老式、新式兩種。㈠老式:樹脂流入土內年月較長。呈大小不一的塊狀或碎粉狀,土黃色。質酥易碎。㈡新式:樹脂流入土內年月較短。多為不規(guī)則的圓塊 歸經 : 入胃經 性味 : 《唐本草》:"味咸苦,大寒 注意 : ①《海藥本草》:"多服令人吐。"②《本草匯言》:"胃家虛寒不食者勿用 功能主治 : 清熱,化痰 用法用量 : 外用:煎水含漱或研末撒。內服:入散劑。 復方 : ①治咽喉急脹,腫結不通:胡桐淚三錢,硼砂二錢,生礬一錢,膽星一錢五分。共為末。用一、二茶匙姜湯調咽 各家論述 : ①《綱目》:"石淚,入地受鹵氣,故其性寒能除熱,其味咸能入骨軟堅。"②《本草經疏》:"胡桐淚,《經》曰:熱淫于內,治以咸寒;又曰:在高者因而越之。苦以涌吐,寒以勝熱,故主大毒熱,心腹煩滿,取吐而效也。《日華子》以之治風蟲牙齒痛,李珣謂其能治骨槽風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Hú Tónɡ Lèi 別名 : 胡桐律、石律 出處 : 出自《唐本草》 來源 : 藥材基源:為楊柳科植物胡楊的樹脂流入土中,多年后形成的產物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50-1800m的盆地 原形態(tài) : 落葉喬木,高10-15m 性狀 : 性狀鑒別 本品不規(guī)則的顆粒狀小塊或小薄片狀 歸經 : 肺 性味 : 苦;咸 注意 : 1.《海藥本草》:多服令人吐 功能主治 : 清熱解毒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 各家論述 : 1.《唐本草》:主大毒熱,心腹煩滿,水和服之取吐。2.《海藥本草》:主風疳NI齒牙疼痛,骨槽風勞,能軟一切物。3.《日華子本草》:治風蚛牙齒痛,兼殺火毒并面毒。4.《醫(yī)學啟源》:瘰疬非此不能除。5.《綱目》:咽喉熱痛,水磨掃之,取涎。6.《本草匯言》:降火熱,清痰結。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1797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胡桃花
下一篇:
胡蘆巴
《中華本草》:胡桐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