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常識 >> 中藥材

      胡荽

      中醫(yī)世家 2023-05-03 14:26:14

      《中藥大辭典》:胡荽

      拼音注音 : Hú Suī

      別名 : 香菜(《韻略》),香荽(《本草拾遺》),胡菜(《外臺》),蒝荽(《唐小說》),園荽(《東軒筆錄》)

      ,芫荽(《日用本草》)
      ,莞荽(《普濟方》)
      ,莛荽菜
      、莛葛草、滿天星(《湖南藥物志》)

      出處 : 《食療本草》

      來源 : 為傘形科芫荽的帶根全草

      。春季采收,洗凈
      ,曬干

      生境分布 : 我國各地均有栽培。

      原形態(tài) : 一年生草本

      ,全株無毛
      。主根細,通常紡錘形
      ,具多數(shù)支根。莖直立
      ,中空
      ,高20~60厘米,具細條棱
      。初生的根生葉具長柄
      ,1~2回羽狀分裂,裂片廣卵形或扇形
      ,基部楔形
      ;莖生葉互生,葉柄較短
      ,2~3回羽狀全裂
      ,最終裂片狹線形。復傘形花序頂生
      ,或與葉對生
      ;傘梗3~6,長約2~6厘米
      ,通常無總苞片
      ;小總苞片通常3枚,線狀錐形
      ;花小形
      ,白色或淡紅色;花萼先端5齒裂
      ;花瓣5
      ,倒卵形,在小傘形花序周邊的花不整齊。具大形的輻射瓣
      ;雄蕊5
      ,與花瓣互生,花藥長卵形
      ,背著
      ,花絲先端略彎;雌蕊1
      ,子房下位
      ,花柱細長,頂端二歧
      ,柱頭頭狀
      。果實近球形,直徑3~5毫米
      ,有10條波浪形的初生肋線和12條縱直的次生肋線
      。花期4~7月
      。果期7~9月

      性狀 : 干燥的全草,葉多卷縮脫落

      ,呈草黃色
      ;莖亦枯萎,粗約1毫米
      ;根須卷曲
      ,具濃烈的特殊香味。以色帶青
      、香氣濃厚者為佳
      。全國大部地區(qū)均產(chǎn)。

      化學成分 : 含維生素C-92~98毫克%

      ,以及正癸醛
      、壬醛和芳樟醇等。

      歸經(jīng) : 入肺

      、脾經(jīng)
      。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肺、脾二經(jīng)
      。"②《本草經(jīng)疏》:"入太陰
      、陽明經(jīng)。"③《本草匯言》:"入手少陰
      ,足太陰
      、厥陰經(jīng)
      。"

      性味 : 辛,溫

      。①《食療本草》:"平
      。"②《本草拾遺》:"味辛,溫
      。"③《嘉佑本草》:"辛
      ,溫,微毒
      。一云微寒
      。"

      注意 : 痧疹已透,或雖未透出而熱毒壅滯

      ,非風寒外束者忌服
      。①《千金·食治》:"不可久食,令人多忘
      。華佗云
      ,患胡臭人,患口氣臭
      ,匿齒人
      ,食之加劇,腹內患邪氣者彌不得食
      ,食之發(fā)宿病,金瘡尤忌
      。"③《食療本草》:"久冷人食之腳弱
      ,又不得與斜蒿同食,食之令人汗臭難瘥
      。不得久食
      ,此是熏菜,損人精神
      。""根發(fā)痼疾
      。"③《綱目》:"凡服一切補藥及藥中有白術、牡丹者
      ,不可食此
      。"④《本草經(jīng)疏》:"氣虛人不宜食。疹痘出不快
      ,非風寒外侵及穢惡之氣觸犯者
      ,不宜用。"⑤《醫(yī)林纂要》:"多食昏目
      、耗氣
      。"

      功能主治 : 發(fā)汗透疹

      ,消食下氣。治麻疹透發(fā)不快
      ,食物積滯
      。①崔禹錫《食經(jīng)》:"調食下氣。"②《食療本草》:"利五臟
      ,補筋脈
      ,主消谷能食,治腸風
      ,熱餅裹食
      。"③《嘉佑本草》:"消谷,治五臟
      ,補不足
      ,利大小腸,通小腹氣
      ,拔四肢熱
      ,止頭痛,療痧疹
      、豌豆瘡不出
      ,作酒噴之立出,通心竅
      。"④《日用本草》:"消谷化氣
      ,通大小腸結氣。治頭疼齒病
      ,解魚肉毒
      。"⑤《醫(yī)林纂要》:"升散陰氣,辟邪氣
      ,發(fā)汗
      ,托疹。"⑥陳念祖:"化痰
      。"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

      ,3~5錢(鮮者1~2兩);或搗汁
      。外用:煎水熏洗或搗敷

      復方 : ①治小兒疹痘,欲令速出:胡荽三兩

      。細切
      ,以酒二大盞,煎令沸
      ,沃胡荽
      ,便以物合定
      ,不令氣出,候冷去滓
      ,微微從項以下
      ,噴背膂及兩腳胸腹令遍,勿噴于面
      。(《圣惠方》胡荽酒)②治孩子赤丹不止:胡荽汁敷之
      。(《兵部手集方》)③治眾蛇海:合口椒、胡荽苗等分
      。搗敷之
      。(《千金方》)④治小腸積熱,小便不通:葵根一大握
      ,胡荽二兩
      ,滑石一兩(為末)。上三味
      ,將二味細銼
      ,以水二升,煎取一升
      ,入滑石末
      ,溫分三服。亦治血淋
      。(《圣濟總錄》葵根飲)⑤治肛門脫出:胡荽(切)一升
      ,燒,以煙熏肛
      。(《子母秘錄》)

      各家論述 : ①《綱目》:"胡荽

      ,辛溫香竄,內通心脾
      ,外達四肢,能辟一切不正之氣
      ,故痘瘡出不爽快者
      ,能發(fā)之。諸瘡皆屬心火
      ,營血內攝于脾
      ,心脾之氣得芳香則運行,得臭惡則壅滯故爾
      。按楊士瀛《直指方》云
      ,痘疹不快,宜用胡荽酒噴之
      ,以辟惡氣
      。若兒虛弱及天氣陰寒
      ,用此固妙,如兒壯實及春夏晴暖陽氣發(fā)越之時
      ,加以酒曲助虐
      ,以火益火,胃中熱熾
      ,毒血聚蓄
      ,則變成黑陷矣,不可不慎
      。"②《醫(yī)林纂要》:"莞荽
      ,補肝,瀉肺
      ,升散
      ,無所不達,發(fā)表如蔥
      ,但專行氣分
      。"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胡荽

      拼音注音 : Hú Suī

      別名 : 香菜、香荽

      、胡菜
      、原荽、園荽
      、芫荽
      、胡荽、莞荽
      、莚荽菜
      、莚葛草、滿天星

      英文名 : Coriander Herb

      出處 : 出自《食療本草》

      來源 : 藥材基源:為傘形科植物芫荽的帶根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oriandrum sativum L.采收和儲藏:春季采收
      ,洗凈,曬干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現(xiàn)我國各地多有栽培

      。資源分布:原產(chǎn)地中海地區(qū)。

      原形態(tài) :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

      ,高30-100cm
      。全株無毛,有強烈香氣
      。根細長
      ,有多數(shù)纖細的支根。莖直立,多分枝
      ,有務紋
      。基生葉一至二回羽狀全列
      ,葉柄長2-8cm
      ;羽片廣卵形或扇形半裂,長1-2cm
      ,寬1-1.5cm
      ,邊緣有鈍鋸齒、缺刻或深裂
      ;上部莖生葉三回至多回羽狀分裂
      ,末回裂片狹線形,長5-15mm
      ,寬0.5-1.5mm
      ,先端鈍,全緣
      。傘形花序頂生或與葉對生
      ,花序梗長2-8cm;無總苞
      ;傘輻3-8
      ;小總苞片2-5,線形
      ,全緣
      ;小傘形花序有花3-10,花白色或帶淡紫色
      ,萼齒通常大小不等
      ,卵狀三角形或長卵形;花瓣倒卵形
      ,長1-1.2mm
      ,寬約1mm,先端有內凹的小舌片
      ;輻射瓣通常全緣
      ,有3-5脈;藥柱于果成熟時向外反曲
      。果實近球形
      ,直徑約1.5mm
      。背面主棱及相鄰的次棱明顯
      ,胚乳腹面內凹,油管不明顯
      ,或有1個位于次棱下方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ü?-11月。

      栽培 : 生物學特性 具有抗寒性強

      ,生長期短
      ,栽培容易等特性。從播種到收獲
      ,生育期60-90d
      ,在我國各地不同的自然條件均可栽培。一般要求陽光充足
      ,雨水充沛
      ,上壤肥沃,疏松的石灰性砂質壤土上栽培
      。對鱗肥的反應最為敏感
      ,磷肥可提高各子精油的含量。在結實期間切忌天氣干旱
      ,要求土壤濕潤
      ,方能使處子充實飽滿。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
      。華北地區(qū)在7-8月播種
      ,10月前收獲,南方溫暖地區(qū)于10-11月播種
      ,翌年春季收獲
      。撒播、條播均可
      ,每1hm2播各量22.5-27kg
      。播前先將果實搓磨一下,以利種子接觸土壤
      ,吸收水分
      ,促進發(fā)芽。播時不宜灌水
      ,經(jīng)4-5d后再灌水
      ,約5-9d即可發(fā)芽。田間管理 苗高5-8cm時
      ,進行間苗
      ,株距10-15cm,并追施肥料和灌水1-3次

      性狀 : 性狀鑒別 多卷縮成團

      ,莖、葉枯綠以,干燥莖直徑約1mm
      ,葉多脫落或破碎
      ,完整的葉一至二回羽狀分裂。根呈須狀或長圓錐形
      ,表面類白色
      。具濃烈的特殖香氣,味淡微澀

      化學成分 : 全草含維生素(vitamin)C98.1g/100g[1]

      ,以及正癸醛(decanal),壬醛(nonanal)和芳樟醇(linalool)[2]等
      。地上部分含4個異香豆精類物質:芫荽異香豆精(coriandrin)
      ,二氫芫菜異香豆精(dihydrocoriandrin),芫荽異香豆酮(coriandrone)A
      、B[3]
      。葉子含香柑內酯(bergapten),歐前胡內酯(imperatorin)
      ,傘形花內酯(umbelliferone)
      ,花椒毒酚(xantho-texol),和東莨菪素(scopoletin)[4]
      。此外
      ,尚含有槲皮素-3-葡萄糖醛酸甙(quercetin-3-glu-curonide),異槲皮甙(isoquercitrin)
      ,蕓香甙(rutin)[5]
      ,維生素C[6]和無機元素鋁、鋇
      、銅
      、鐵、鋰
      、錳
      、硅、鈦等[7]

      歸經(jīng) : 歸肺

      ;脾;肝經(jīng)

      性味 : 味辛

      ;性溫

      注意 : 痧疹已透

      ,或雖未透出而熱毒壅滯,非風寒外束者忌服
      。1.《千金·食治》:不可久食
      ,令人多忘
      。華倫云,患胡臭人
      ,患口氣臭,NI齒人
      ,食之加劇
      ,腹內患邪氣者彌不得食,食之發(fā)宿病
      ,金瘡尤忌
      。2.《食療本草》:久冷人食之腳弱,又不得與斜蒿同食
      ,食之令人汗臭難瘥
      。不得久食,此是熏菜
      ,損入精神
      。根發(fā)痼疾。3.《綱目》:凡服一切補藥及藥中有白術
      、牡丹者
      ,不可食此。4.《本草經(jīng)疏》:氣虛人不宜食
      。疹痘出不快
      ,非風寒外侵及穢惡之氣觸犯者,不宜用
      。5.《醫(yī)林纂要》:多食昏目
      、耗氣。

      功能主治 : 發(fā)表透疹

      ;消食開胃
      ;止痛解毒。主風寒感冒
      ;麻疹
      ;痘疹透發(fā)不暢;含食積
      ;脘腹脹痛
      ;嘔惡;頭痛
      ;牙痛
      ;脫肛;丹毒
      ;瘡腫初起
      ;蛇傷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

      ,9-15g,鮮品15-30g
      ;或搗汁
      。外用:適量,煎湯洗
      ;或搗敷
      ;或絞汁服。

      各家論述 : 1.《綱目》:胡荽

      ,辛溫香竄
      ,內通心脾,外達四肢
      ,能辟一切不正之氣
      ,故痘瘡出不爽快者,能發(fā)之
      。諸瘡皆屬心火
      ,營血內攝于脾,心脾之氣得芳香則運行
      ,得臭惡則壅滯故爾
      。按楊士嬴《直指方》云,痘疹不快
      ,宜用胡荽酒噴之
      ,以辟惡氣。若兒虛弱及天氣陰寒
      ,用此固妙
      ,如兒壯實及春夏晴暖陽氣發(fā)越之時,加以酒曲助虐
      ,以火益火
      ,胃中熱熾,毒血聚蓄
      ,則變成黑陷矣
      ,不可不慎。2.《醫(yī)林纂要》:芫荽
      ,補肝
      ,瀉肺,升散
      ,無所不達
      ,發(fā)表如蔥,但專行氣分
      。3. 崔禹錫《食經(jīng)》:調食下氣
      。4.《食療本草》:利五臟
      ,補筋脈,主消谷能食
      ,治腸風
      ,熱餅裹食。5.《嘉佑本草》:消谷
      ,治五臟
      ,補不足,利大小腸
      ,通小腹氣,拔四肢熱
      ,止頭痛
      ,療痧疹、豌豆瘡不出
      ,作酒噴之立出
      ,通心竅。6.《日用本草》:消谷化氣
      ,通大小腸結氣
      。治頭疼齒病,解魚肉毒
      。7.《醫(yī)林纂要》:升散陰氣
      ,辟邪氣,發(fā)汗
      ,托疹
      。陳念祖:化痰。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1797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猴頭菌
      《全國中草藥匯編》:猴頭菌別名 : 猴頭
      、刺猬菌
      石長生
      拼音注音 : Shí Chánɡ Shēnɡ別名 : 丹草
      、長生草、丹沙草
      兩面青
      《全國中草藥匯編》:兩面青拼音注音 : Liǎnɡ Miàn Qīnɡ別名 : 甲滿來源 : 紫金?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苾擅媲郙aesa indica (Roxb.)A. DC.,以全株入藥
      。生境分布 : 云南
      大青木
      拼音注音 : Dà Qīng Mù別名 : 路邊青、臭葉樹
      、羊咪青
      、青心草、臭大青
      、鴨公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