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藥典》:胡黃連
拼音注音 : Hú Huánɡ Lián
別名 : 假黃連
英文名 : RHIZOMA PICRORHIZAE
來源 : 本品為玄參科植物胡黃連Picrorhiza scrophulariiflora Pennell 的干燥根莖。秋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
,曬干。
性狀 : 本品呈圓柱形,略彎曲
,偶有分枝,長3~12cm
,直徑0.3~1cm
。表面灰棕色至暗棕色
,粗糙,有較密的環(huán)狀節(jié)
,具稍隆起的芽痕或根痕
,上端密被暗棕色鱗片狀的葉柄殘基。體輕
,質(zhì)硬而脆
,易折斷,斷面略平坦
,淡棕色至暗棕色
,木部有4~10個類白色點(diǎn)狀維管束排列成環(huán)。氣微
,味極苦
。
貯藏 : 置干燥處。
炮制 : 除去雜質(zhì) ,洗凈
,潤透,切薄片干燥或用時(shí)搗碎
。本品為不規(guī)則的圓形薄片
,切面灰黑色或棕黑色,有白色點(diǎn)狀維管束
,周邊深棕褐色
。質(zhì)脆。
鑒別 : (1)取本品粉末0.5g ,置適宜器皿中
,60~80℃升華4 小時(shí),置顯微鏡下觀察,可見針狀
、針簇狀
、棒狀、板狀結(jié)晶及黃色球狀物
。(2)取本品粉末5g
,加水50ml
,置60℃水浴中溫浸20分鐘
,濾過。取濾液1ml
,加三氯化鐵乙醇溶液2滴
,生成暗綠色沉淀;另取濾液1ml
,加 5%a-荼酚乙醇溶液2滴
,搖勻,生成黃白色渾濁
,緩緩沿管壁加硫酸0.5ml
,兩液接界處顯紫色環(huán),振搖后顏色變深
,加水稀釋生成暗紫色沉淀
。(3) 取(1) 項(xiàng)下的升華物
,加氯仿數(shù)滴使溶解
,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香草酸
、肉桂酸對照品
,加氯仿制成每1ml 各含1mg 的混合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
。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yàn)
,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diǎn)于同一硅膠GF254 薄層板上
,以正己烷-乙醚-冰醋酸(5:5:0.1) 為展開劑
,展開,取出
,晾干
,置紫外光燈(254nm) 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
,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
,顯相同顏色的斑點(diǎn)。
歸經(jīng) : 歸肝 、胃
、大腸經(jīng)
。
性味 : 苦,寒 。
功能主治 : 清濕熱 ,除骨蒸,消疳熱
。用于濕熱瀉痢
,黃疸,痔疾
,骨蒸潮熱
,小兒疳熱。
用法用量 : 1.5~9g。
備注 : (1)本品與知母、青蒿、地骨皮、銀柴胡、秦艽、鱉甲等配伍,可治陰虛發(fā)熱,午后潮熱;與黃連、蘆薈等同用,可治小兒疳熱等癥。
摘錄 : 《中國藥典》
《中藥大辭典》:胡黃連
拼音注音 : Hú Huánɡ Lián
別名 : 割孤露澤(《開寶本草》),胡連(《本草正義》)。
出處 : 《唐本草》
來源 : 為玄參科植物胡黃連或西藏胡黃連的根莖。在地上部分枯萎時(shí)采挖,去凈泥雜及地上部分,洗凈,曬干。
原形態(tài) : ①胡黃連多年生草本,有毛。根莖圓柱形,稍帶木質(zhì)。長15~25厘米。葉近于根生;稍帶革質(zhì),葉片匙形,長5~10厘米,先端尖,基部狹窄成有翅的具鞘葉柄,邊緣有鋸齒?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ㄇo比葉長;穗狀花序長5~10厘米,下有少數(shù)苞片或缺如
;苞片長圓形或披針形
,與萼等長;萼片5
,披針形
,長約5毫米
,有緣毛
;花冠較花萼短,先端有幾相等的5裂片
,裂片卵形
,多緣毛,內(nèi)面具疏柔毛
,外面無毛或近于無毛
;雄蕊4,花絲細(xì)長
,從花冠伸出很遠(yuǎn)
,無毛;子房2室
,花柱細(xì)長
,柱頭單一。蒴果長卵形
,長6毫米
,側(cè)面略有槽,主要室間開裂
;種子長圓形
,長1毫米。生于高山草地
。分布西喜馬拉雅山區(qū)
。②西藏胡黃連,又名:假黃連
。多年生草本
。根莖粗壯,橫走,長15~50厘米
,節(jié)間密
,常有暗棕色鱗片狀的老葉殘余及須根。葉近根生
,常集成蓮座狀
;匙形或倒披針形、倒卵形至長橢圓形
,長2~7厘米
,寬1.5~3.5厘米,先端圓或鈍
,基部漸狹成寬柄
,邊緣除基部外均有鈍鋸齒?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ㄇo常斜上
,高5~15厘米,具腺毛
;穗狀的總狀花序頂生
;苞片卵形,具毛
;萼片5
,長5~6毫米,常有褐色短柔毛及緣毛
,4片常近披針形
、狹長圓形至狹長橢圓形,另1片幾為線形
;花冠暗紫色或淺藍(lán)色
,長9~12毫米,寬5~6毫米
,先端具不相等的4裂片
,呈2唇形,前方3片較高
,后方1片較低
,內(nèi)外具疏柔毛,無緣毛
;雄蕊4
,2強(qiáng),前方2枚被腺質(zhì)短柔毛
,后方2枚光滑無毛
,花藥卵圓形
;子房2室,花柱細(xì)長
,柱頭頭狀
。蒴果卵圓形,長9~12毫米
,側(cè)面有深槽
,主要室背開裂;種子多數(shù)
,扁橢圓形至矩圓形
,長1~1.5毫米,種皮有網(wǎng)眼
,光澤
。花期6月
。果期7月
。生于高寒地區(qū)的巖石上及石堆中,或淺上層的向陽處
。分布西藏南部
,云南西北部
。
性狀 : ①胡黃連干燥根莖呈圓柱形,平直或彎曲,多不分歧
,市售品多為長約2~9厘米的小段
,直徑3~8毫米。表面灰黃色至黃棕色
,有光澤
,粗糙,具縱皺及橫環(huán)紋
;栓皮有時(shí)剝落
,露出褐色的皮部;頂端有殘留葉跡
,密集呈鱗片狀
,暗紅棕色,或脫落而殘留半環(huán)狀的節(jié)痕
;根痕圈點(diǎn)狀
,近節(jié)處較多。質(zhì)硬而脆
,易折斷
,折斷時(shí)有粉塵飛出
;斷面皮部灰黑色,木部黃白色
,本部維管束4~7個
,排列成環(huán)狀,中央有灰黑色的髓部
。氣微
,味極苦而持久。以條粗
、折斷時(shí)有粉塵
,斷面灰黑色、味苦者為佳
。都為進(jìn)口
,產(chǎn)印度。②西藏胡黃連干燥根莖呈圓柱形
,多少彎曲
,偶有分枝,長3~12厘米
,直徑2~14毫米
。表面灰棕色至暗棕色,有橫皺紋戒縱皺紋
,并有突起的芽或芽痕以則
、圓形的根痕或細(xì)根殘基;頂端密被鱗片狀的葉柄殘基
,呈灰棕色
、黃棕色至暗棕色,革質(zhì)
。質(zhì)硬而晚
,易折斷;斷面略平坦
,木栓層灰棕色
,皮部淡棕色至暗棕色,約占半徑的1/3~1/2,有多數(shù)裂隙
,木質(zhì)部黃白色
,通常為9個木部維管束,排列成環(huán)狀
,髓部暗棕色
,有多數(shù)裂隙。有的在根莖節(jié)部帶有少數(shù)的根
,表面灰棕色
,有縱皺紋
。氣微弱,有持久性的苦味
。以根莖粗大
、無細(xì)根者為佳。產(chǎn)西藏
。
貯藏 : 置干燥處 。
化學(xué)成分 : 胡黃連根含胡黃連素3.4%和D-甘露醇0.5%,香莢蘭酸0.1% ,胡黃連醇
,胡黃連甾醇0.18%,以及香莢蘭乙酮
。胡黃連素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化合物
,而是胡黃連苦甙Ⅰ和胡黃連甙的穩(wěn)定混晶。又含胡黃連苦甙Ⅱ
。果實(shí)含抗壞血酸
、糖類、淀粉和蛋白質(zhì)
。
藥理作用 : 胡黃連水漫劑(1:4)在試管內(nèi)對藍(lán)色毛癬苗等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 。根的提取物有利膽、抗菌作用
,可用于肝炎及尿路感染
。
炮制 : 揀去雜質(zhì),用清水淘凈,撈起潤透
,切片曬干。
歸經(jīng) : 入肝、胃、大腸經(jīng)。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肝、膽、胃三經(jīng)。"②《本草匯言》:"入手,足太陰,足陽明、厥陰經(jīng)。"
性味 : 苦,寒。①《唐本草》:"大寒。"②《開寶本草》:"味苦,平,無毒。"
注意 : 脾胃虛弱者慎服。
功能主治 : 清熱,涼血,燥濕。治疳疾,驚癇,瀉痢,勞熱骨蒸,自汗,盜汗 ,吐血,衄血
,火眼
,痔瘺,瘡瘍
。①《唐本草》:"主骨燕勞熱
,補(bǔ)肝膽,明目
。治冷熱泄痢
,益顏色,厚腸胃
,治婦人胎蒸虛驚
,三消五痔,大人五心煩熱
;以人乳浸點(diǎn)目甚良
。"②《開寶本草》:"主久痢成疳,傷寒咳嗽
,溫瘧
,骨熱,理腰腎
,去陰汗
,小兒驚癇,寒熱
,不下食
,霍亂下痢。"③《丹溪心法》:"去果子積
。"④《本草正》:"治吐血
、衄血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0.5~1.5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diào)敷或浸汁點(diǎn)眼。
復(fù)方 : ①治肥疳熱:川黃連五錢,胡黃連五餞,朱砂一錢(另研)。上二物為細(xì)末,入朱砂末,都填入豬膽內(nèi),用淡漿水煮,以杖于銚子上用線釣之,勿著底,候一炊久取出,研入蘆薈、麝香各一分,飯和丸如麻子大
。每服五、七丸至二
、三十丸
,米飲下,食后
。(《小兒藥證直訣》胡黃連丸)②治小兒疳熱
,肚脹,潮熱
,發(fā)焦:胡黃連五錢
,靈脂一兩。為末
,雄豬膽汁和丸綠豆大
。米飲服,每服一
、二十丸。(《全幼心鑒》)③治痢血:胡黃連
、烏梅肉
、灶下土等分。為末
。臘茶清調(diào)下
,食前
、空腹溫服。(《蘇沈良方》三物散)④治熱痢腹痛:胡黃連末
,飯丸梧子大
。每米湯下三十丸。(《鮮于樞鉤玄》)⑤治傷寒勞復(fù)身熱
,大小便赤如血色者:胡黃連一兩
,山梔子二兩(去皮,入蜜半兩拌和
,炒令微焦)
。二味搗羅為末,豬膽汁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用生姜二片
,烏梅一個,童子小便三合
,漫半日
,去滓,食后暖小便令溫下十丸
,臨臥再服
。(《本草圖經(jīng)》)⑥治小兒盜汗,潮熱往來:胡黃連
,柴胡等分
。羅極細(xì),煉蜜和丸如雞頭大
。每服二丸至三丸
,銀器中用酒少許化開,更入水五分
,重湯煮三二十沸
,放溫,食后和滓服
。(孫用和)⑦治吐血
、衄血:生地黃、胡黃連各等分
。上為末
,用豬膽汁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
,臨臥煎茅花湯送下
。(《普濟(jì)方》胡黃連散)⑧治嬰兒赤目:茶調(diào)胡黃連末,涂手足心。(《濟(jì)急仙方》)⑨治痔瘡疼腫
,不可忍者:胡黃連末
,鵝膽汁調(diào)涂之.(《孫天仁集效方》)⑩治痔漏成管:胡黃連(凈末)一兩,穿山甲(麻油內(nèi)煮黃色)
、石決明(煅)
、槐花(微炒)各末五錢。煉蜜丸如麻子大
。每服一錢
,空心,清米湯送下
,早
、晚日進(jìn)二服,至重者四十日而愈
。此方不用針刀掛線
,不受苦楚。如漏之四邊有硬肉突起者
,加蠶繭二十個炒末
,和入藥中,比及遍身諸漏皆效
。(《外科正宗》黃連閉管丸)⑾治癰疳瘡腫
,已潰未潰者皆可用之:胡黃連、穿山甲(燒存性)等分為末
。以茶或雞子清調(diào)涂
。(《簡易方論》)⑿治楊梅瘡毒:胡黃連、豬胰同煮服
。(《本草求原》)
各家論述 : ①《本草經(jīng)疏》:"胡黃連,善除濕熱,故主久痢成疳及冷熱泄痢
,厚腸胃
。傷寒咳嗽者,邪熱在手太陰
、足陽明也
。溫瘧骨蒸者,熱在骨間也
。理腰腎
、去陰汗者,腎虛濕熱下流客之
,使熱伏腎間也
。小兒驚癇
、寒熱
、不下食者
,熱則生風(fēng),故發(fā)驚癇
,熱在胃口
,故不下食也。心主五色
,脾胃主肌肉
,二經(jīng)濕熱去,則顏色自佳也
。三消五痔
,大人五心煩熱者,無非濕熱在腸胃及火在五臟間也
。大寒至苦
,極清之性,能清熱
,自腸胃以次于骨
,一切濕熱、邪熱
,陰分伏熱所生諸病
,莫不消除。""胡黃連
,氣味苦寒之至
,設(shè)使陰血太虛,真精耗竭而胃氣脾陰俱弱者
,雖見如上諸證
,亦勿輕投,即欲用之
,亦須健脾安胃等藥同用
,乃可無弊,填之
。"②《藥品化義》:"胡黃連
,獨(dú)入血分而清熱。丹溪云
,骨蒸發(fā)熱
,皆積所成。此能涼血益陰
,其功獨(dú)勝
,若夜則發(fā)熱,晝則明了,是熱在血分
,以此佐芎
、歸為二連湯,除熱神妙
。"③《本經(jīng)逢原》:"胡黃連
,苦寒而降,大伐臟腑骨髓邪熱
,除婦人胎蒸
、小兒疳熱積氣之峻藥。同烏梅止小兒血痢
,同雞肝治小兒疳眼
,同豬胰療楊梅瘡毒,同干姜治果子積
,皆取伐肝
、腎熱邪也。小兒腎氣本實(shí)
,故可當(dāng)此
,若脾、胃
、腎臟不足者服之
,奪人天元,為害不淺
。惟霉瘡用胡黃連直達(dá)下焦
,善搜淫火之毒。"④《本草正義》:"按胡連之用